初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1页
初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2页
初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3页
初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4页
初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志道据德 立本开新初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谈到上个世纪学校教育时这样指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生在校接受的“正统”德育教育一出校门就软弱无力,其根本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德育教育未能触动灵魂。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紧迫课题。对于教育,孔子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近年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创新校本德育体系、打造人文德育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一、学校育人的价值取向:德育的灵魂教育得种自己想收获的东西,没有目的的行动等于在黑暗中前行。目标决定策略,策略决定行动,学校决策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晰的觉悟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社会所期盼的人才需要我们做什么样的教育服务。近年来我校立足于“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治校理念,确立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办学宗旨,以“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为育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尝试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成功的链条,使学生走向自主、个性化成长,使教师趋向专业化发展,使学校迈向文化高地,逐渐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并以这种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导向和动力,让每一位教师都幸福地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拥有从事教育而获得的幸福人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的童年、阳光的童年和幸福的童年,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使学校成为孩子们都向往和羡慕的和谐幸福的地方。这一理念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同,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为实现学校目标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并成为师生人生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师生实现梦想的精神动力,也成为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支撑力量。二、学校教育的人文环境:德育的血肉氛围办学校就是办氛围,做教育就是做文化。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但文化之于教育关键是一个“化”,所谓的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就是要注意到教育的内在逻辑,实现有形的外显的东西与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内在性有机的联系。学校文化就是要化为学生的信念追求、情感需求、生命成长和国家社会需要的人,学校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服务,它不能虚化,也不能矮化和庸俗化,更不能将糟粕垃圾文化引入校园。一个优美、洁静、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能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发生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的理念,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如今,我们校园的一草一木、橱窗板报,乃至楼梯过道,都是构建人文环境的重要元素。校门口一个敬礼,楼道里一抹微笑,操场上整齐的队伍,课堂中互动的节奏一切是那么地自然与和谐。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形象班级”、“阳光班级”的评选,制定详细的建设标准和评选办法,以活动促建设。现在我校每一个教育景点都是精心设计的,都在“说话”:古朴典雅的校园文化墙,面向全体师生开放的大型图书阅览超市,定期开展的“走进经典、润泽生命”读书活动,如处处有良师相伴,激励着学生发愤读书、立志成材;校道两旁的宣传牌、主题鲜明的电子屏滚动标语,精美的大师画像、精选的格言警句,告诉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富有个性的音乐铃声,激活着学生的艺术细胞,让校园的学习更富活力;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游鱼戏莲,草木茂盛,充满生机的校园景观,是学生调节心境,忘记学习带来的紧张和疲劳的一个好去处;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法桐伟岸挺拔,雪松粗壮参天,相互辉映,各种花草四季斗艳,清香远溢,培养着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师生书画作品,优秀学生照片,都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指引着学生努力的方向。高雅的学校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环境的人文情调和人文关怀的彰显,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学校文化的魅力。卢梭曾提出过“教育即生长”著名论断,他说,“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正常的生长。”对于卢梭提出的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他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那些谋职之类的东西当然不是不要,但它们不是生长的目的,只要生长得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些东西自然能够解决。健康的有灵魂的教育首先应该是自然的、有趣味的、有生命张力的活动,以未来的名义无情的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其实也剥夺了未来。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段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一个人在童年和青年时代过的不幸福,他那个不确定的未来就凶多吉少了。三、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育智慧:德育成败的关键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奉献给别人,一个没有健康的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教育智慧的人,是无法将学生送向幸福的彼岸的。学生真正的课本是教师,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人格修为、生命状态和人生旅程起着引领、熏陶、矫正和指导定向的作用,并会沉淀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一个依靠智力、知识和思考来维生、担负着人类文化承续的教师,有时缺少的恰恰便是对自己教育人生的反思、体悟、提炼和升华。一个老师不好好读书只教一辈子书,必然是无比痛苦的,他既要周期性的克服无限重复自我带来的枯燥无味,又要以一生的时光苦苦对抗着世俗社会的裹挟侵蚀,其灵魂挣扎的苦状是令人同情而又倍感无奈的。为此我们高度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坚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把教师培养的重点放在对教师专业现实和发展可能的关注、对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上。通过专家引领,学习培训,同伴互助,倡导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将教师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将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综合考虑,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坚持“少一点关卡,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帮助;少一点评估,多一点引领”的原则,把表现的机会更多的给予教师,彰显他们的成果,鼓励他们的进步。坚持多元异步评价教师,鼓励个性,拒绝平庸。提倡教师读书,进行有价值的哲学思辨和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坚持每学期当一天学生和学生评教制度,坚持把良好的师生关系看做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进取欲望,关注教师的成功进步,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让环境和教师成长实现良性互动。完善了问题破解招标制、重大项目攻关制、亮点展示制、全程负责制等一系列制度,为教师的发展与成功奠基和助推。教师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研究状态正在向教育需要的方向健康推进,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一个善待教育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师,“儿童不能等待,要有教育情怀”的职业信念正在内化成为全校教师的自觉行动。毕淑敏说过,“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我们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在从事它,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再把它变成事业,寻求价值和理想,寻求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教师职业幸福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长期对自己职业优势的漠视乃至放弃。要警惕当前教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重学历轻学养,重职称轻职能,重育人轻育己,重方法轻方向,重成绩轻成长,重效果轻效率,重输入轻输出,重课内轻课外;尤其要注意伪成绩对教师的不良影响,成绩是成长的见证,但不是成长的本质追求,成长的本质追求应当是精神的生成、境界的提升和专业的成熟。四、家校教育的无缝链接:德育合力的源泉学校是什么?学校应该是传承和引领文化发展的地方,应该是铸造社会精神的“母机”。古今中外,学校都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核心,为现实生活造血,为尚不存在的未来奠基,这种引领主要是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追求一种升华和改变,使孩子的自然属性融入文明的属性,形成崇高的人类精神,改变孩子偏离了的轨道,养成孩子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孩子的持续发展奠基。因此,“孕育”未来社会高尚灵魂,谋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了中小学校的理性责任。但孩子是从家里走来又向家庭走去的,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和内容也是开放的,学生初始人生两个主要站点就是学校和家庭,学校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概括、抽象和升华,它理所当然地应担负起引领家庭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连续、递进、整合、统一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道德习惯养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校和家庭应相互延伸、无缝链接。学校和教师不能简单理解为将自身的工作停留在家长满意的水平上,我们有责任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专业素养引领社会和家长,帮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以合理的期望和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方法教育孩子,只有不被功利障目,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惠及学生,指导家长,引领社会。我校一直坚持让老师们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手机信息、家访、邀请家长来校活动等家长愿意接受的方式,引领家长做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引领家长从功利性的分数要求到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聚焦孩子的两个习惯,孕育孩子的理想信念和健康情感,为孩子的持续发展奠基上。“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最朴素的社会责任感正内化成为教育者崇高的教育情怀。五、人性化、生活化、科学化:德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学生的生命性,也就是内在性和个体性是德育的逻辑前提。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为。因此,德育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投入其全部情感,情感在学生生命成长中是任何其他德育要素都无法替代的,离开人性和具体的生活谈德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即使是德育活动丰富到极致、细化到极致,如果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情感升华和人性滤纯,都是虚浮而没有教育含义的。有着强烈目标指向性和能引起人性请按共鸣的活动与与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式的表面环节,其教育境界是有天壤之别的。教师要有农民的心态和木匠的眼光,学生不尊重教师,要引起老师们的职业警觉,当学生和你面对面争吵时,教师的全部教育就已经失败了。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细化和内化,细化体现态度和责任,内化体现专业化和价值取向;细化决定直接效果,内化决定教育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讲细化是为内化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的做好。班级管理中我们倡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大胆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各班根据学校倡导,结合本班实际,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聪明才智,制定了刻有鲜明个性烙印的班歌、班训、班级公约;要求每名学生在书桌上摆放自己的座右铭,座右铭上要写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第二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第三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这种来自于自我要求的生本文化更易于学生内化,更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团结、民主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许多班级还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像刘建宇老师,为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带领全班同学赴北京考察学习。考察期间的所见所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激发了他们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毛主席纪念堂让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军事博物馆让他们接受了一次最直观的革命传统教育;故宫、长城让他们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让他们懂得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清华、北大讲堂让他们感悟到了名校的文化底蕴和“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而考察归来后开展如何提高自己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反思与总结,则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大写的我”。实践证明,“走万里路”才能“知天下事”,现实生活教育远比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显得更有力量。我们的学生不能终身呆在校园里,将来必将走向社会。只有放眼学生一生的发展,才能体现学校德育的成功。因此我们一切的德育手段和方法都不能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表面的稳定是四肢约束的结果,长久的安宁才是人性滤纯后的结晶。它决不能靠简单的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应该而且必须有更重要的内涵。有几句话很感性,可能不准确,但很有意义:情商是智商的前提,二者应同步发展;情感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它包括人类情感,亲情、友情、天性等;兴趣和情感(包括责任感)是学生求知的发动机;文学艺术和体育是提高情商的重要载体;礼仪是情感的外衣;健康的情感的逻辑发展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馋和懒是一切恶习的根源。体验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我们坚持“主题小一点、内容实一点、形式活一点”的原则,使学生“养成一种品德,学习一种本领,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坚持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各班普遍启动了“1234工程”,“1”就是每一个学年每一位学生都要讲一个让自己感动的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就有四五十个感人的故事使他的心灵产生震撼。“2”就是每周写二篇日记,一篇写使自己快乐的事,写出谁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写出自己应该如何也使别人快乐;一篇写使自己烦恼的事,写出自己怎样不给别人制造麻烦。“3”就是书写三个自我,一个是家庭中的我,二是学校中的我,三是伙伴中的我。这是对自己的人生觉悟,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责任承诺。“4”就是寄四封信,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老人节,在这四个节日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老师写一封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 我们以学校习惯培养读本为载体,从生活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层面,分年级进行规划,框定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阶段发展目标,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推进。如三个年级的基本要求:早晨制定一天学习计划的习惯。将学习计划、目标视觉化的习惯。课前充分预习、随时准备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习惯。学过的内容及时复习归纳、系统归一的习惯。朗读、默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习惯。随时记录灵感,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提示自己的习惯。上课能坐住、能静心、能思考的习惯。课堂上认真聆听、合作、积极大声表达的习惯。用双色纠错和用不同的符号标记题目,且能及时筛选、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课活或晚上有对一天的学习、行为及时反思、反省的习惯。努力做好“五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持之以恒地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不贪大、不贪多、不求全,锲而不舍地抓好落实,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平凡小事,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坦坦然然、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如舞如歌,直至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六、艺术和体育教育:德育腾飞的双翼艺术和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对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具有催人奋进的影响,对于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最终意义和特殊功能,就在于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席勒在其美学名著美育书简中写道:“艺术教育对完美人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 杰克逊说:“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新中国刚一成立,毛泽东就指示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再次致信马叙伦部长:“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蔡元培也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平台。学生经历的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活动和竞赛都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着他们,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的高尚情操。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体育更是培育他们自强不息精神和吃苦耐劳意志的有效途径。健身与育人相统一的阳光体育运动,每日一练的师生太极拳,如火如荼的拉歌大赛,屏心静气的个人现场书法绘画使整个校园变成自由的天空、精神的乐园、教化的磁场。每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我们并不单纯把它看成是一场赛事来举办,而是当作张扬师生个性、发挥师生特长、拓展师生生活空间、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营造人文、和谐校园的大好机遇,将之作成丰富全校师生人文情怀的营养大餐。特别是我校的“十月枫”校园艺术节音乐专场演出,每年都由周边社区和知名企业投资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学校作为孕育社区文化和社会文明场所的作用日趋明显。整场演出全校近5000名师生全员参与,台上台下真情互动,演出现场激情澎湃、欢歌如潮,师生们挥洒青春热情,爆发动感活力,实现自我超越。其全员性、广泛性、生成性的特点彰显了艺术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演出实况在省市区电视台全程播出,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我校孕育艺术氛围和展示师生风采的又一窗口和广阔平台,使宽泛宏厚的校园文化有了支撑点,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一生一体一艺”的基本构想正逐步成为现实,“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正逐步得以实现。七、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德育实施的成功载体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放大视野,扩大范围,拉长时间,提升境界。习惯的培养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习惯的固化上,应该提升到情感和道德层面进行思考、研究和实施。从学校层面来说,我们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每天都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如实地展示着,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明天的成功做准备,更要为学生今天现实的成长负责。陶行知曾一语切中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实践的做法:“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我们所开展的“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担当中生活,在做事中成长”,培养“勇于担当的人”,鼓励学生勇敢地担当起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鼓励他们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做一个有勇于担当中国人。担当活动就是一个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学校,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体验社会的新途径,通过自主担当,学生能够很好地体验心灵的碰撞,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想到尽职尽责,从而创造性地把工作做好。从个性心理角度讲,任何一个学生都想通过自身的行为验证自己的价值,只有学校和教师才能为其提供这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从操作层面上讲,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从宏观层面去调控,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操心费力。自从开展了“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活动,学校就取消了班干部制度,改用担当活动来代替。在活动中充分挖掘与学生生命成长息息相关的事务,包括在校内担当管理自行车、管理寝室床单、管理广播操、管理卫生区、管理地板、管理垃圾箱等事务。然后通过学生的主动选择、同学认可、伙伴互助、自我完善、民主评价、习惯养成、道德升华,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当学生由自主选择劳动岗位到升华为生命内在情感需求的时候,教师作为学生生活的导师、成长的心理咨询师和引领学生精神自我铸造的道德师的角色,必然会对自身所应拥有的职业使命、道德情操、专业素养提出重大挑战,也是促使他们由“经师”走向“人师”的必由之路。德育生活化、人性化、科学化、课程化的原则使教育越来越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育正在实现其本质属性的回归。2009年6月14日,全体初三同学在中考结束后自觉把学校的角角落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时适逢滕州市教育考察团来校参观考察,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对此给予了高度赞誉,并对学校担当教育取得的成果表示由衷的赞叹。6月15日清晨,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在学校运动场举行。执行升旗任务的国旗班由刚刚参加完中考的九年级优秀学生干部组成,61名学生代表一千三百多名毕业生参加了他们初中生涯的最后一次升旗仪式。升旗仪式上年级主任代表全体九年级师生向学校赠送匾额,九年级毕业生代表做了绿叶对根的情意致辞,随后07级08级学生代表做了朝阳升起的地方献词。在依依惜别情、浓浓眷恋意中,学生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些,无疑是对学校德育成果的最好诠释。在担当活动的开展中,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积极将担当的理念推广到家长们中间,并倡导学生在家庭中主动担当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的担当和家庭的担当逐步完善之后,学校还要将担当教育推向社会,让学生从小事到大事,从校内到校外,一步步接受担当教育的洗礼,将担当意识融入生命的血液。八、活动课程化:德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和科学提升德育活动课程化是德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传统的生态进化、教育者智慧的专业生成、德育活动功能的完善提升,都有赖于课程化这一有效平台来实现。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框架,初步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如:一是有特色的活动教育课程。学校主要通过升旗活动教育、快乐大课间活动教育等让学生舒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例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是完成一个程序,而是通过一些鲜活的内容来实现教育的功能。国旗下讲话基本采用学生稿件,既是对作者的鼓励,也成为煲养学生的心灵鸡汤;对国旗班和校园之星的介绍,又吹响了激励先进、感召他人的号角。“体育培养向上的精神”,“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更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带进了学生心里。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学生踏着欢快的音乐,完成慢跑、韵律操及太极拳锻炼等活动,自信、健康、快乐的笑容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庞,实现了健身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二是规则意识和礼仪课程。我们以南开中学原校长张伯苓先生的“容止观”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作为全体师生的仪表规范。通过坚持聘请武警对初一新生军训,让广大学生不仅初步养成了遵规守纪、服从命令、敢于挑战困难、勇于超越自我的良好习惯,而且树立了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把全校学生的课间操当成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进行自主管理教育的课程来抓,使课间操作为展现学生风采的广阔舞台,保持并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形成了我校“两个习惯,一个教育”的标志内容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力量也得以逐步凸现。三是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课程。如演讲与辩论、道德评估师、百家论坛等。校本课程演讲与辩论的开展,让学生们通过课堂内的大声表达和年级、班级内的活泼辩论以及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演讲与辩论”大赛,将阅读与表达、情感与价值观有效地链接在一起,形成挺拔的人格。在2008年的全校大赛中,一个先天颈椎缺陷,只有依靠钢条才能抬起头来的柔弱女孩刘澜漪自信地昂起她不屈的头颅,用洪亮的声音诠释了她阳光、进取、感恩的灵魂,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九、个性优质课堂:德育活动拓展的广阔天地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是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的地方。我们提出了全面推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个性优质课堂建设”的要求,构建了“三四四”个性优质课堂教学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科规律”三大规律,依据“情感孕育、方法生成、知识建构、习惯培养”四个标准,体现“以学定教、独立思考、多维互动、展示评价”四个特点。如情感孕育,它包括学习情感、学科情感、课堂生活情感,其中对课堂生活情感的孕育其基本原则我们定位为教学民主、赏识与发展性评价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给知识注入灵魂,学生用经验激活知识,用思维构建知识,用情感丰富知识,用想象拓展知识,用心灵感悟知识。学生的人文情怀得到丰富,科学精神得到生成,健全人格得到锻造,灵魂变得更加美丽,行为变得更加高尚,实现了“大道自然、德知互促”的目的,达到了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对“三四四”教学策略的解读和实践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另外也使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1、以学定教,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现实的可能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师不要做也不应做教材、教学进度和教学模式的奴隶。2、建立以人为本的大教育观,实现知识与技能、结论与过程、方法与原理、态度与习惯、情感与理性、体验与思辨、兴趣与责任的有机统一。3、将同课异构这一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策略有效地引入教研活动之中。4、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回归课堂;立足学科、超越学科、回归学科;立足教学、超越教学、回归教学。那么,如何评价一堂好课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有意义: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课前和上课后是不是有了变化?”2、有效率:对多少学生有效?效率高低?看变化。3、有生成性:不完全预设,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投入,有互动过程,气氛相当活跃,既有资源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4、有个性:一是体现在教材处理;二是体现在教法编制和优化;三是体现在个人的教学风格。十、多元异步评价:德育方向性的助燃和催化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都有其不同于任何别人的生命存在、表现和发展的方式,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学生和差学生,只是在某个阶段和某些方面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产生的差异。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而言,评价是什么?评价是鼓励、期待、点燃、肯定、激荡、丰盈、促进,是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