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0年第 3 9卷第 7期 石 油 化 工 petr0chem i cal techn0logy 69 7 0 0 0 0 0 e o 特 约 述 评 l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 酸酯 的研 究进展 马新宾, 黄守莹, 王胜平, 张萍波 ( 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 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 3 0 0 0 7 2 ) 摘要 对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绿色化学品有机碳酸酯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 着重介绍 了有机碳 酸酯 的性质和用途 、 催化剂 的开 发 、 反应机理和工艺过程 的研究进展。在现有的非光气法合成有机碳酸 酯的工 艺路线 中, 氧化羰基 化法生产相对安 全 、 原子经济 性高 、 副产物为水, 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 , 具有很好 的发展前景。开发设计高效 、 稳 定的催化剂 , 进一步 加强 对该工艺 多方位的研 究 , 具有非常重要 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 对 我国大力发展煤化工和一碳化工将起 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有机碳酸酯 ; 氧化羰基化 ; 碳酸二 甲酯 ; 碳酸二乙酯 ; 反应机理 ; 工艺过程 文章编号1 0 0 08 1 4 4 ( 2 0 1 0 ) 0 70 6 9 7 0 9 中图分类号t q 0 3 2 4 文献标识码 a adv a n c e i n s y nt he s i s o f or g a n i c ca r b o na t e b y ox i d a t i v e ca r b o ny l a t i o n ma xi nb i n,hu a n g s h ou y i n g,wa n g s h e n g pi n g,zh a n g pi n g b o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g r e e n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mi n i s t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s c h o o l o f c h e mi c al e n g i n eer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i a n j i n u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 i n 3 0 0 0 7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or g a n i c c a r b o n a t e s are w i d e l y u s e d i n o r g a n i c s y n t h e s i s a s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l y b e n i g n c h e mi c a l r a w ma t e r i a l s ,e s pe c i a l l y f o r o x y g e n c o n t a i ni ng f ue l a d d i t i v e s i n r e c e n t y e ars sy n t he s i s o f o r g a n i c c arb o n a t e b y o xi da t i v e c arb o ny l a t i o n ha s a t tac he d mu c h a t t e n t i o n a s a n a l t e r n a t i ve p r o c e s s t o p h os g e n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the v i e w o f g r e e n c h e mi s t r y re s e arc h p r o gr e s s o f c a t a l y s t s , r e a c t i o n me c h an i s m an d t e c h no l o gi c a l pr o c e s s i n s yn t h e s i s o f o r g an i c c arb o n a t e v i a o x i d a t i v e c arb o n y l a t i o n we r e r e v i e we d i n the p a pe r i t i s v e r y i mp or t a n t b o th s c i e n t i fic a l l y a n d pr a c t i c a l l y t o d e s i g n e f fic i e n t a n d s t a b l e c a t a l y s t , a nd f u r t h e r s t r e n g the n mu l ti f a c e t e d s t u d y o f thi s p r o c e s s , wh i c h wi l l p r o mo t e th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b oth c o a l c he mi c a l i nd u s t r y a nd cl c h e mi c a l i n d us t r y i n ch i n a k e y wo r d s o r g a n i c c arb o n a t e ;o x i d a t i v e c ar b o n y l a t i o n ;d i me t h y l c arb o n a t e ;d i e thy l c ar b o n a t e ; r e a c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t e c h n o l o gi c a l p r o c e s s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世界各 国对环境 污染 问题 e t 益重视 , 环境友好 的化学工艺 和“ 绿色化合 物” 受到青睐。传统化学工业 向绿色化工的转型是 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 该方面的研究围绕着无毒无 害可再生的原料、 高原子经济性的化学反应 、 反应条 件温和化 、 高效催化剂 的开发 以及环境友好型产品 的分子设计等 而展 开。有机碳酸酯作为绿 色化学 品是重要 的有 机化 工原料 , 种类 繁 多、 用 途广 泛。 其中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是碳酸二 甲酯( d mc) j , 其 他具有代表性并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的还有碳 酸 二乙酯( d e c) 和碳酸二苯酯( d p c) 等。由于 d p c 中含有苯环 , 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有别于烷基碳 酸 酯, 因而其 制备方法及用途有较大不同, g o n g等 曾就非光 气法 合成 d p c及其 中间体做 了详尽 的 综述。 传统的光气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由于不符合绿色 化学的要求, 逐渐被非光气法所取代。在现有的非光 气法路线中, 氧化羰基化法以醇或酚 、 c o和 o 为原 料 , 生成有机碳酸酯和水 , 生产相对安全、 可靠, 原子 收稿 日期 2 0 1 0一 叭 一 0 3 ; 修 改稿 日期2 0 1 0 0 42 8 。 作者简介 马新宾 ( 1 9 6 8 一 ) , 男 ,内蒙古 自治区土默特左旗 人, 博 士, 教授 , 电话 0 2 2 2 7 4 0 6 4 9 8 , 电邮 x b ma 口 u e d u c n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项 目( 2 0 5 7 6 0 9 3 , 2 0 8 7 6 1 1 2 ) ;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2 0 9 3 6 0 0 3 ) 。 69 8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0 c h e mi c a l te c h n0 l og y 2 0 1 0年第3 9卷 经济性高, 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绿色化学工艺, 成为 国内外竞相开发的热点 。同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石油储量则相对匮乏 , 采取 能源和化工原料多元化 战略, 以煤逐步取代部分石油, 已成为我 国 2 1 世纪 化学工业 发展 的必然趋 势。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 机碳酸酯的原料 c o来源广泛 , 既可从煤或天然气 制取, 也可利用工业废气如黄磷尾气 、 电石炉尾气 及钢厂 、 焦化厂等排放烟道气中的 c o, 这对于我 国 资源结构的平衡和发展有重要 的意义。 基 于技术经济方面的优势 ,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将 目光投向氧化羰基化法这一工艺路线 , 采用多种 手段将量化研究与传统实验相结合, 着重对其催 化 剂的开发、 反应机 理、 工艺条件及过程优化 等方 面 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本文对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 主要 是 dmc和 d e c) 工艺路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1 烷基碳酸酯 的性质和用途 在众多的有机碳酸酯 中, 分子结构最为简单也 是 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 的是 d mc和 d e c。由于分 子中含有烷基 、 烷氧基 、 羰基 以及羰基烷氧基 , d mc 和 d e c的化学性质活泼 , 同时毒性较小, 因而可 以 作为安全替代 品取代光气 、 硫酸酯 、 卤代烷烃等, 广 泛用于羰基化 、 烷基化 、 烷氧基化和烷基羰基 化等 有机反应, 是医药 、 食品、 农药等众多行业重要的有 机合成中问体 。同时 , 鉴于其溶解 性能优越、 挥发 速度相对适 中、 毒性较低 , 能有效替代二 甲苯 、 乙酸 乙酯 、 丙 酮 等有 机 溶 剂, 成 为涂 料 用 溶 剂 的 “ 新 宠” _ 4 , 符合溶剂型涂料 向环保型涂料发展的方 向。 d e c可用于真空管阴极 固定漆 中、 用作表面活性剂 和锂电池液添加剂等 。电子级纯 d e c可用于 彩 电显像管的清洁剂 。此外 , d mc还是生产聚碳酸 酯的重要原料 。 目前我 国经济 的持续高速发展 推 动 了聚碳酸酯消费市场的迅猛发展 , 我 国已成为全 球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 。 更为重要的是, 高含氧值 以及适宜 的油水分 配 系数使烷基碳酸酯可 以作 为汽油及柴油的含氧添 加剂 , 替代甲基叔丁基醚( mt b e ) , 显著降低燃烧 中 产生的碳烟和微粒以及 n o 的排放。同时, d e c排 放到环境中时, 可被缓慢地水解 为二氧化碳 和乙醇 两种无害的产物。因此烷基碳酸酯作为汽油 、 柴油 的含氧添加剂 , 比醇类 、 醚类更具有竞争优 势 , 成为 烷基碳酸酯潜在 的最 大用途。在汽车工业不 断发 展 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 越高的形势下 , 烷基 碳酸酯对于能源和环境可持续 发展战略具 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2 催化剂的开发与研究 氧化羰基 化法合成有机烷基碳酸酯 主要分 为 液相法和气相 法。催化剂分为均相催化剂 和非均 相催化剂 , 其活性组分主要为 c u , p d , c o等; 按照载 体的不同, 大体分为活性炭( ac) 催化剂 、 分子筛催 化剂、 氧化物及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体系等。 2 1 液相法 1 9 8 3年, 意大利 e n i c h e m公司率先实现 了液相 泥浆法合成 dmc的工业化生产 , 采用浆态床反应 器, c u c 1 作为催化剂 , 极大地促进 了氧化羰基化法 合成 d mc的工 艺路线的研究 , 同时也为烷基碳酸 酯 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2 1 1 c u系配合物催化剂 尽管 c u c1 催化剂的活性较高, 但在反应液中 的溶解度较低 , 降低 了反 应效率 ; 同时对 反应 设备 腐蚀严重 , 催化剂稳定性 差。为 了克服这些缺点 , 研究者们尝试以多种金属为活性组分制备催化剂 , 并加入配体 , 提高 了反应 物与催 化剂的有效接触 ; 同时配体的电子效应也利于反应 中间体的生成 , 使 反应更易进行 ; 配体的加人还有效减缓了设备腐蚀。 2 1 1 1 c u c ! 配合物 李光兴课题组一直致力 于对 液相氧化羰基化 法合成 d mcl 9 1 m 、 d e c 以及碳 酸 甲乙酯 他 体系 催化剂的开发 , 他们发 现 , 在反应物 中加入咪唑类 化合物和 s c h i f f 碱 , 可以促 进 c u c 1 催化剂完全 溶 解 , 从而提高反应效率且起到缓蚀作用。 一供 电 性能的差异 和分 子 结构 的不 同导致 不 同种类 的 s c h i ff碱对氧化羰基化反应活性 的影响不同。 由于 c u c 1 溶解度 低, 且对空气和水都较为敏 感 , 研究者们考虑用 c u ( ) 盐取代 c u c 1 。但 由于 c u c 1 : 催化剂 的活性相对较低 , 所以通常将 c u (1 1 ) 负载在一些 载体上或通过添加助剂 和配体来 改善 c u c 1 催化剂的性能。 2 1 1 2 c u c 1 , 配合物 h u等 采用 c u c 1 : 与聚合物配体聚 一乙烯 基 一1 , 2一吡咯烷酮( p v p ) 制备出p v pc u c 1 : 单金 属催化剂, 实验证 明, 含氮有机 配体 p v p能显著提 高 c u c 1 对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 d mc 的催化活性, c o转化率和 dmc选择性都很高。r a a b等 研究 了不同的含氮有 机 配体 ( 如 图 1所 示 ) 和阴离 子 ( c 1 一 , b r 一 , i 一 ) 种类对 c u 和 c u n配合物催化剂 第7期 马新宾等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6 9 9 活性的影响, 并考察 了催化剂对设备 的腐蚀性 。当 配体为 一甲基咪唑时 , 催化剂 的活性和选择性最 优, 在优化 的反应 条件下 , 甲醇转化率 大于 5 0 , d mc选择性大于 9 0 ; 且有效抑制 了 d mc 的 水 解 图 1 添加不同含氮有机配体对 cu c1 2 催化剂 活性 的影响l f i g 1 i n flu e n c e o f v a r i o us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a i n i n g l i g a n d s o n cu c1 c a t a l y s t a c t i v i t y re a c t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c a t a l y s t mo l e f r a c t i o n 1 ,o2 p a r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0 2 5 mpa,co p a r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5 0 mp a,1 2 0 , 4 h 1 n- me thy l i mi d a z o l e cu c1 2 ; 2 4一 di me t h y l a mi n o p y r i d i n e cu c1 2; 3 1 , 1 , l t r i s 2 - ( 2 一 ( 1 , 1 , 3, 3 - t e t r a me t h y l g u a n i d i n o ) ) e t h y 1 a mi n e - cu ci 2;4 4一 m e t h y l p y r i d i n e cu c1 2;5 n- me t h y l p y mz o l e cu c1 2; 6 p y r a z o l e cu ci 2; 7 cu c1 2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c a 3 o h;_ s e l e c ti v i ty t o d i m e t h y l c a r b o n a t e ( dmc) 2 1 1 3 c up d双金属配合物 c h i n等 研究了含有 p d c i 2 ( p p h 3 ) 2 、 c u ( o me ) 2 和 me n c i 的催化剂 , 实验证 明其 中单一 的某种组 分不具有 活性或活性很低 , 3种组分按照一定 比例 混合后, 能够显著提高其催化性能, 且反应温度对 d mc选择性的影响远大于反应压力和时间的影响。 2 1 2 c u系氧化物催化剂 利用固体酸和 c u盐进行固体离子交换制备 的 催化剂应用于液相氧化羰基 化法合成烷基碳酸酯 , 可以从源头上抑制 c 1 流失和设备腐蚀问题 , 有效地 提高催化剂寿命 。 李忠 课 题 组 制 备 了 s i o 2一t i o 2 1 6 3 , s i o 2一 zr o l 1 7 ,s i o 一a i 2 o 3 l 1 8 等硅 基复合氧化物 , 通过 调配金属组分的比例和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 , 可 以 制备 出具有较多 b r 6 n s t e d酸位 的复合氧化物载体 。 他们还对 s o 一 m 0 和 s 2 o : 一 m 0 ( m 为 a 1 , z n , f e ) 等固体超 强酸 进行 了研究 , 此类催化剂 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其中 c u s o ; 一 一 a 1 , 0 催化剂上的甲醇转化率和 dmc选择性分别 高达 1 7 4 6 和 9 8 6 5 。最近 , 他们又发现, 微 波 处理有 助 于 制 备 高分 散 的 c u s i o:一t i o:催 化 剂 , 其 良好的活性 主要取决于载体 的表 面性质, 并结合 xp s和 t g表征以及分子模拟研究了 c u与 载体之问的相互作用。 2 1 3 c o系配合物催化剂 近期 , z h u等 用 c os c h i ff碱配合物和 y分 子筛 形 成 囊 状 结 构 催 化 剂, 其 中 c o( s a l o p h e n) ( s a l o p h e n为双水杨醛邻苯二胺) 的活性和选择性最 优 , 且对反应器的腐蚀较小。循环使用 5次后, 仍得 到较高的产物收率。 尽管液相法 的反应效果较好 , 但催化剂分离 、 回收困难 。由于反应系统密 闭, 产生的水在体系中 累积 , 使催化剂 的选择性 降低 , 造成 目标产物碳 酸 酯分解和副产物 c o, 增多。此外 , 液相反应在釜式 反应器 中进行 , 不利于工业连续化生 产。因此 , 研 究者们更多地关注非均相催化剂体系 的设计和开 发,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 , 进行气 相氧化羰基化法合 成有机碳酸酯。 2 2 气相法 2 2 1 以 ac为载体 的催化剂体系 基于液相法 多采用 c u系催化剂 , do w 化 学公司l 2 开发了以 a c为载体的催化剂 , 采用负载 在 ac上的 c h n c u ( o c h ) c l 催化剂进行了气相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 d mc的研究 ; 并开发 了 c u c 1 a c催化剂 , 但是 c 1 的流失导致催化剂易失活。2 0 世纪 9 0年代后 ,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对负载于 ac载 体上的 c u c 1 2以及 wa c k e r 型 c u c 1 2 一p d c 1 2 催化剂 进行了研 究 , 用 于催化 甲醇气 相氧化 羰基化 合成 d mc, 并考察 了助剂 的效应 。研 究表明 , 催化剂 的 活性与活性组分的晶型分布变化 、 助剂效应 以及活 性组 分 在 载 体 表 面 的 行 为 等 因 素 密 切 相 关。 t o mi s h i g e 等 认 为 c u c 1 2 a c催 化剂焙烧过程 中 有 c 1的流失 , 随着 负载量 的增加 , c l 的流失量减 小。ha n等 利用 xr d 和 s e m 技术对浸渍法制 备的 a c负载 c u c 1 一p d c 1 : 催化剂 的结构进行 了 表征 , 并采用 t g, d s c, c ot p d技术对催化剂 的 表面特征进 行 了研究 , 结 合两方 面 的表征结果 认 为 , c u : ( o h) , c 1 晶型在 d mc合成过程 中的催 化活性 更 好。与 d mc相 比, 氧 化羰 基 化法 合 成 d e c的研究 刚刚起步 , 但可 以看 出, 用 于 de c与 d mc合成的催化剂体系相似。r o h等 的研究 表明, c o过量时, 使用 a c负载的 c u c i 。 一p d c 1 一 k o h催化剂, d e c的选择性可达 1 0 0 ; c 1 一 在合成 d e c中可能起到了反应物与 c u 之间桥梁的作用 , 70 0 -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0 l og y 2 0 1 0年第 3 9卷 促进了电子转移的动力学速率; 加入金属碱化物 后, d e c的收率明显提高, 可能是生成 了 o h c l 复合物的原因。p u n n o o s e等 发现 , 当 c up d催 化剂在用碱进行预处理后, 其中至少包含 c u c 1 :和 c u ( o h) , c i 两 种 形式 的 c u物种 , 同 时指 出 了 c u 2 ( o h) c 1 有利于 d e c的生成。 河北工业大学 、 天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 复旦 大学、 太原 理 工大 学 等也 进 行 了这方 面 的研 究。 j i a n g等 认 为, 采 用 双 金 属 氯 化 物 催 化 剂 p d c 1 , 一c u c i , ac 可 明 显 提 高 d mc 收 率 , 在 p d c 1 2 一c u c i ac催化剂中添加 c h c oo k可起到 抑制 c l 流失和改善催化剂电子环境的作用 , 提高了 催化剂 的活性和稳定性。f a n g等 研究发现 , 通 过添加含 c 1 再生剂可以使 c u c 1 , ac催化剂再生 。 y a n g等 研 究 了 化 学 处 理 方 法 对 c u c 1 2一 p d c 1 : 一c h c o o k ac催化剂性能的影 响, 该催化 剂经过 h o、 k oh和 h: 还原处理, 可大幅度提高产 物的 空 时收 率。ma等 研 究 负 载 于 ac上 的 c u c 1 一碱金属氢氧化物催化剂时发现 , 催化剂 的焙 烧温度在 2 0 0 3 0 0 o c之间为佳 。另外 , 他们考察了 不同 k助剂对 c u c 1 , 一p d c 1 , 一n a o h a c催化剂催 化 合 成 d e c 的 影 响,k c 1的 加 入 使 得 c u 2 ( oh) c 1 向 c u( oh) c l晶型 转 变, 更 有利 于 p d 。 一p d 2 和 c u c u 的氧化还原 , 从而改善了催 化剂的活性及寿命, 乙醇转化率由1 8 左右提高到 3 0 以上 。 b e l l 课题组 近期对 c up d ac催化剂催化 合成 d e c进行研究 时发现 , 在催化剂制备过程 中, c u () 几 乎全部还原成类 似 c u c 1 一 的高分散 c u (i) 物种 , 而 p d则保持氧化态 以 p d c 1 颗粒形 式存在 , 并 推 测 可 能 的 反应 活性 物 种 为 生 成 的 p d c i 2 一 c u c 1 2 。还认 为 c u 2 c 1 ( o h) 3 和 c : h c 1 的生成导致催化剂失活 , 这与前期认为不 同 晶 型 的 碱 式 氯 化 铜 ( 如 c u 2 c 1 ( o h) 3 卫 , c u ( o h) c 1 l 2 4 3 ) 为反应活性组分的研究结果大相 径庭。 以 a c为载体的催化剂体系均 以c u或 p d的氯 化物为活性组分 , 无法彻底解决 c 1 流失的问题 。因 此, 众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无氯催化剂的研究和开 发 , 力 图从本质上消除因 c l 流失引起的催化剂失活 和设备腐蚀 问题。 2 2 2 以分子筛为载体的无氯催化剂体系 2 2 2 1 一价铜源 k i n g等l 3 研究表 明, c u一分子筛催化剂对 甲 醇氧化羰基化合成 d mc有较好 的活性 , 催化剂失 活速率很慢 , 证 明该反应无需氯 ; 且 以一价铜源为 活性组分 , 其活性远好于二价铜源 , 从而开启 了固 体离子交换制备 c u c 1 一分子筛催化剂合成烷基碳 酸 酯 的 研 究 。l i等 发 现 在 c u c 1与 h y、 h z s m 一 5和 hmc m 一4 1分 子筛进行 固体 离子交 换 的过程中, 发生如式 ( 1 )( 3 ) 所示 的反应 , 随着 温度的升高 , c u c 1 升华 、 蒸发并分散在分子筛表面。 h cu a l( 1 oh a1 oh si | + cu c1 q q + cu c1 q , ocu a1 +hc1 ocu s i +hcl ( 2 ) ( 3 ) b e l l 课题组 比较了 c uy、 c uz s m 一 5和 c umo r催化剂对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 其 中以 c uy催化剂 的活性和选择性最优 , 表明 c u 一 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与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 硅铝 比密切相关 , f f i r表征进一步表明这可能是 由 于 y分子筛对 c o 的弱 吸附造成 的。马新宾 课题 组_ 4 研究发现 , b分子筛独特的十二元环交叉孔道 结构对合成 de c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产物中没有以 c u y 为催 化剂时 的主要副产 物乙缩醛 ( d e e) 。 这是 由于 b分子筛孔道直径限制 了分子直径较大的 de e分子在孔 道内的扩散运动, 通过分子模拟计算 扩散能垒和催化剂活性评价共同验证了分子筛结构 产生的择形催化作用对 d e c选择性的影响显著。 2 2 2 2 二价铜源 与 c u c 1 相 比, 二价铜盐化学性质稳定 、 易于保 存 、 价格便宜 。利用二价铜源取代 c u c 1 制备无 氯 催化剂可 以简化合成过程 , 降低成本 , 具有很好 的 工业应用前景。 r i c h t e r 等 l4 采用二价铜盐制备 c u y催化 剂 , 得到了活性较高 的催化剂 , 这是 因为高温惰性 处理使 c u 向 c u 转 变并锚 定 在分 子筛 载体 的 b r 6 n s t e d酸位上。 l i 等 认为 c u c 1 , 在高温下可以分解成 c u c 1 与 a , 进而与酸性 y分子筛发生固体离子交换。当 焙烧温度升至 6 5 0时, c u交换量达到 0 1 mo l g , 催化剂的活性最高 , 甲醇转化率和 dmc选择性分 别达到 4 3 6 和 7 4 5 5 。 第 7期 马新宾等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2 2 3 以氧化物为载体 的催化剂体系 含有 b r 6 n s t e d酸位 的氧化物也可以作为载体制 备用于氧化羰基 化法合 成烷基碳 酸酯 的催 化剂。 b e l l 课题 组 考察 了 以不 同铜 源 为前 体制 备 的 c u s i o, 催化剂 , 发现 c u的分散度存在很大差异 , 且对反应活性有重要影响。 采用固体离子交换方法制备无氯高负载量 c u 基催化剂 ,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 c 1 流失造成的催化剂 失活和设备腐蚀 问题 , 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但 是如何深刻认识和调控固体酸载体的表面酸性 , 避 免和减少副反应 的发生 , 提 高 c u c 1 的交换 量进而 增加 c u 活性中心数量 , 成为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烷 基碳酸酯催化剂开发的难点 。 3 反应机理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 , 研究者们更加注重从反应机 理上探讨催化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烷基碳酸酯这一工 艺路线 , 试图从微观分子角度了解整个过程的本质特 征, 有效地从源头上抑制催化剂失活, 为开发高效 、 稳 定的催化剂以及筛选合适的工艺条件 、 选择设计反应 器进而为工业放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现代 表征手段的进步使得化学研究已深入到分子 、 原子和 电子的微观尺度 , 可以在线监测反应中基团的生成 、 探究催化剂活性组分的位置和状态 以及与载体的结 合力等 , 从而更有效、 真实地推测反应机理。同时, 量 子化学理论 、 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的飞速发展使分 子模拟成为催化领域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 量化研究 成为十分 重要 和活跃 的前沿课题。利用分子模拟 可以从微观尺度上考察分子特性 、 载体表面行为 、 反应机理 和扩散 过程等 , 既可 与实 验结果相 互佐 证 , 又能从理论上指导实验的设计和进行。 3 1 液相法 s a e g u s a等 较早对 甲醇氧 化羰基化 法合成 dmc的机理进行 了报道。r o ma n o等 将反应机 理拓展为两 步: c u c 1 氧化生成 ( c h o c u ) c 1 一 物 种 , 然后该物种被 c o还原生成 d mc; 他们还研究 了水对 d mc生成 的影响。 r a a b等 在液相反应体系 中, 以氯苯为溶剂, 在反应条件下加入无水 c u c 1 : 和 c o, 反应一段时问 后 , 没有检测到光气的生成 , 排除了 c u c 1 :中的 c 1 和 c o反应生成光气 、 再经醇解生成 dmc的可能 , 并由此推测 了在含氮有机配体均相催化剂作用下 可能的反应路径 。 3 2以 ac为载体的催化剂体系 j i a n g等 认为氧化羰基化反应遵循氧化还原 机理 , 单金 属氯 化物 催化 剂 中 p d p d 。和 c u c u 是活性位 , 而双金属催化剂 的协同作用使得反 应活性显著提高 。z h a n g等 在 d e c的合成 中提 出与 p a r k等 副类似 的反 应机 理 ( 如 图 2 ) , 认 为 p d c 1 , 通过一c 1 和一0 h与碱式氯化铜作用 , 同时伴 随 hc 1 的生成 , 随后 生成 d e c, c u和 p d完成氧化 还原过程 。 + co+c2 hs oh hci i 一0 2 + h c i c u +_ o h , , 1 d 2 _ c u + 十 d 、 ( ) c u 2+ - o h c o c。 。c h, p。 图 2 c u c i 2 一 p d c 1 2 kc i na o h a c催化剂上乙醇氧化羰基化合成 d e c的反应机理 ” f i g 2 s c h e ma t i c r e a c t i o n s c h e me f o r o x i d a ti v e c a r b o n yla t i o n o f e t h a n o l t o d i e t h yl c a r b o n a t e o v e r cu ci 2 一 p d ci 2 kci na oh ac c a t a l y s t 3 3 以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体 系 k i n g 通过大量 p t i r表征检测出反应过程 中 有 c u ( c o) 、 c u ( o c h ) 以及铜 甲酯基物种的生 成 , 由此推测反应分 3步进行 : 甲氧基形成 、 c o插 入以及 甲醇 与 甲酯 基 反应 生 成 d mc。a n d e r s o n 等 , 。 对 c u x催化剂催化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 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 主产物 d mc和副产物 甲缩醛 ( d mm) 、 甲酸 甲酯 ( mf) 的生成 符合 l a n g m u i r 反 70 2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0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0 l o gy 2 0 1 0年第3 9 卷 应机理。首先 甲醇吸 附在催化剂表 面生成 甲氧基 物种 , 这一过程基本能达到平衡 ; 气态 c o缓慢插入 甲氧基中生成 甲酯基物种 , 这一过程为反应速率的 控制步骤 ; 随后生成 的 甲酯基 与 吸附的 甲氧基反 应 , 生成 d mc。 r i c h t e r 等 通 过原 位 f t i r表 征对 c u , o y 催化剂上的氧化羰基化反应机理进行 了研究 , 发现 与 c u c i y催化剂基本相同, 认为在分子筛体系 中, c l 存在与否对反应机理并无明显影响。由于该反 应对 c o是一级反应 , 因而他们认 为气态 c o直接 以 rid e a l e l e y式插入到甲氧基 中。 b e l l 课题组 通过原位 f t i r和质谱分析对合 成 d mc反应 过 程 的中间产 物进 行 了研 究 ( 如 图 3 ) 。该机理 与 k i n g 提 出 的反 应机 理有两点 不 同: 一是 c o与 甲氧基反应后生成单甲基碳酸酯而非 铜 甲酯基物种, 这主要是由于 c o插入到甲氧基铜物 种中后形成了两个相似的化学键; 二是增加了一条可 能的反应路径 , 即 c o插入二 甲氧基铜物种 中形成 d mc。他们将 c u y催化剂预先暴露在 0, 和 甲醇气 氛中, 然后切断 0 和甲醇, 再通入 c o, 可以检测到 d mc的生成 , 而第一条路径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 同时 还给出了副产物 d mm 和 mf可能的生成路径。 , _ h 02 h , c o 0 -c h 。-c 0 v 。h 3一 ) “ u 、 、 c u 1 3 图 3 dmc生成机理 f i g 3 m e c h a n i s m f o r f o r ma ti o n o f dmc j 随后 , b e l l 课题组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 运 用分子模拟手段对 c u y催化剂 中 c u 的化学环境 及其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 dmc反应性能的影响 进行了量化研究 , 并对两种 可能的反应路径分别进 行了计算。采用 a1 和 c u的 x射线 近边 吸收结构 光谱测定了其氧化状态 、 配位环境及 al 和 c u的键 长。两种研究结果共 同说 明, 交换 的 c u绝大多数 以 c u 形式存在于八面沸石结构 中的 i , , 位 中, 然而仅 和 位的 c u 易与反应物接近, 因此 只有这些离子对催化剂活性有所贡献。 总的说来 , 对于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 反应机理的研究逐步深人 , 取得 了一定 的进展 , 但 主要侧重于气 固非均相反应体系 , 且反应路径 的确 定仍存在争议 , 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相 互配合从而更深刻 、 准确地揭示其本质。 4 工艺过程的研究 4 1 副产物水的脱除 氧化羰基化法合 成烷基碳酸酯 的研究结果表 明, 反应的主要 副产物水可 以使烷基碳 酸酯水解 , 导致 目标产物收率 降低 。早在 e n i c h e m公 司泥浆 法合成工艺 中, 由于过剩的 甲醇循环至反应器 , 因 而从 dmc和甲醇混合液中移除副产物水就成为重 要的工艺环节。 对于气相反应, i to h等 考察了甲醇中含水量 不同时 c u c 1 一 na oh a c催化剂的活性 ( 见图 4 ) 。 他们认为由于生成的 d mc发生水解, 因而甲醇转 化率和 d mc相对于 c o的选择性都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 , 生成 的水会与固体酸载体表面羟基 作用 , 覆盖活性 中心 , 导致催 化剂失 活。a n d e r s o n 等 。 。 利用原位 f t i r表征表明, 生成 的水减少 了催 化剂表面 甲氧基物种 的数量 , 从而抑制 了 d mc的 生成 。如能有效 、 及时地将水脱 除, 可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反应物分子的转化率 , 并改善催化剂的活性 和稳定性。常雁红等 纠 将二甲醚和 甲醇共同进料, 通过二甲醚水解反应 , 在减少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增 加反应 物 甲醇 的含量 ( 反应 方程式 见式 ( 4 ) 和式 ( 5 ) ) 。通过对水解催化剂 的筛选 , 以 c u c 1 和 h x 第7期 马新宾等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7 o 3 分子 筛为 共混 合催化 剂 , 有 效地 提高 了 d mc 的 收率。 图 4 甲醇 中含水量对 c u c1 2一 na oh ac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f i g 4 ef f e c t o f h2 o c o n t e n t i n ch3 oh o n cu ci 2 一 na oh ac c a t a l y s t a c t i v i t y( 5 4 re a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41 3 k ,0 8 9 mpa ,w f =0 1 1 k g h m , n ( ch 3 o h) : n ( co) : n ( o 2 )=1: 3: 0 1 w :c a t a l y s t ma s s :f:flo w r a t e o f m a t e r i a1 s e l e c t i v i t y t o d mc r e l a t e d t o c 3 o h;_s e l e c t i v ity t o dmc r e l a t e d t o co; co n v e r s i o n o f ch 0h 2 ch3 oh +1 2 02+co ch3 0( co) och3+h2 o ( 4) c h 3 o c h3+h 2 o一 2 c h 3 o h ( 5 ) 王文进 等 用 b e n s o n基 团贡献法估算 了 甲 醇 、 二甲醚共进料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 d mc的热 力学数据 , 通过分析得出 : 在一定温度范 围内, 醚水 解和氧化羰基化反应 分别为吸热、 放 热反应 , 可 以 满足能量耦合 的要 求 ; 耦 合反 应 的 自由能 变小 于 零 , 说明了甲醇和二 甲醚共进料气相氧化羰基化法 制备 d mc的路线是可行的 ; 为达到 甲醇氧化羰基 化和二 甲醚水解这两个反应 的耦合 , 在催化剂设计 时, 两个反应的速率存在一最佳 比值 。 4 2 反应器的研究 目前 , 对于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 的研 究多采用釜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 , 反应过程 中 存在一定的问题 : ( 1 ) 反应本身为强放 热反应 , 反应 温度不宜控制 , 且最适宜的反应温度范围较窄 ; ( 2 ) c l 一 的流失导致催化剂失活速率较快 , 需要进行 循 环再生以保证有机碳酸酯 的收率并 防止设备腐蚀 。 针对这些问题, i t o h等 采用 6 0 m 的小颗粒 ac 负载型催化剂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 了考察 , 筛选 出最佳的工艺条件, 并探讨了原料中 n 2 ,h 。 , c o : , h o杂质的影响。对 于气相氧化羰基 化法合成有 机碳酸酯 , 流化床反应器 的优势 明显 : ( 1 ) 可采用小 颗粒且粒径分布较宽的催 比剂 ; ( 2) 通入含 h c 1 的 混合气体 , 使反应过程和催化剂循环再生过程连续 化 ; ( 3 ) 及时撤出反应放 出的大量热量, 使整个床层 在近于等温条件下操作 , 温度易于控制 ; ( 4 ) 设备结 构简单 , 便 于大规模 工业化生产。因此 , 如何利用 流化床反 应器 , 解 决现 阶段研究 中不 可避免 的问 题, 是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新的探索领域。 5 结语 有机碳酸酯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 工业 应用前景广阔。其 中, 烷基碳酸酯 , 尤其是 dmc和 d e c更是应用广泛的“ 绿色化学 品” , 可用于医药 、 食品、 农药 、 电子 、 涂料等行业 , 且有望取代 mt b e, 作为汽油 和柴油 的添加剂使用。氧化羰基化法合 成烷基碳酸酯 以其环境友好 的工艺特点受到研究 者的青 睐。我 国现 阶段 石油资源紧张而煤炭和天 然气储量相对丰富 , 由传 统的石油化工 向煤化工转 变是国家能源利用 的战略趋势 。因此氧化羰基化 法工艺路线的发展对我 国煤化工 、 一碳化工的发展 将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目前开发设计高效 、 稳 定的催化剂 、 研究反应机理 以及解决工程放大问题 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 催化剂 的制备和控制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 c 1 流失 带来的反应 活性下降 和设备腐蚀 问题 , 大幅度提高 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和 收率 , 成为所有研究任务 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加强 对该工艺多方位 的研究 , 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现实 意义。 参考文献 1 ab b a s al l i g s,swa mi n a t h a n s or g a n i c c a r b o n a te s ch e m r e v, 1 9 9 6, 9 6 ( 3 ) : 9 5 19 7 6 2 gon g j i n l o n g, m a xi n b i n, w a ng sh e n g p i n g ph o s ge n e f r e e ap p r o a c h e s to ca t a l y ti c s y n t h e s i s o f di p h e n y l ca r b o n a t e a n d i t s i n t e r me d i a t e s a p p l c a t a l , a,2 0 0 7, 3 1 6 ( 1 ) :l 2 l 3 马新宾 ,张震 ,石海峰等碳酸二 乙酯的合成 方法化学通报 , 2 0 0 3 , 6 6 ( 8 ) : 5 2 8 5 3 5 4方云进 , 肖文德 , 朱开宏等碳酸二 甲酯溶剂 在溶剂型涂料 中的 应用研究 涂料工业 ,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行大堂指标管理办法
- 山东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 广西校园宿舍管理办法
- 建筑加班管理暂行办法
- 中小学领导干部管理暂行办法
- 外汇大账户管理暂行办法
- 中小学门卫保安管理暂行办法
- 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
- 废旧托盘管理暂行办法
- 建筑公司税负管理办法
- 【正版授权】 IEC 60931-2:2025 EN-FR Shunt power capacitors of the non-self-healing type for AC systems having a rated voltage up to and including 1 000 V - Part 2: Ageing test and destru
- 网络安全运维认证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城市照明服务有限公司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团委工作总结-循“荔枝之道”而行走稳青春育人之路
- 消防装备维护保养课件教学
- 设备安全培训
- 2025至2030中国角膜塑形镜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艾梅乙反歧视培训课件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
- 妇幼保健院(2025-2025年)十五五发展规划
- 健康铅中毒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