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课件PPT.ppt_第1页
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课件PPT.ppt_第2页
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课件PPT.ppt_第3页
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课件PPT.ppt_第4页
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课件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 段小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陶瓷研究所 2.1概述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 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 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 ,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此区域的结构与 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何一相。这一界面 区由五个亚层组成,每一亚层的性能都与基 体和增强相的性质、复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关 。 2.1概述 1、外力场 2、基体 3、基体表面区 4、相互渗透区 5、增强剂表面区 6、增强剂 复合材料的界面示意图 界面粘结强度 界面粘结强度的重要性 pmc高的界面强度,有效地将载荷传 递给纤维。 cmc界面处能量的耗散,以提高韧性 。 mmc强的界面,有益的非弹性过程。 2.1概述 界面结合方式的分类 1)机械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纯粹靠机 械连结,靠纤维的粗糙表面与基体产生摩擦力而实现的。 2)溶解和润湿结合。基体润湿增强材料,相互之间发生原子扩 散和溶解,形成结合。界面是溶质原子的过渡带。 3)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上生成 化合物,使基体和增强材料结合在一起。 4)交换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 物,且还通过扩散发生元素交换,形成固溶体而使两者结合 。 5)混合结合。这种结合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是 以上几种结合方式中几个的组合。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 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1)传递效应:界面可将复合材料体系中 基体承受的外力传递给增强相,起到基体和 增强相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基体和增强相之间结合力 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减缓应力集中 的作用。 阻止裂纹的扩展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3)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 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 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和磁场尺寸稳 定性等。 不连续效应 电阻r1 电阻r1 电阻r2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4)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 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 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性等 。 散射和吸收效应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5)诱导效应: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剂 )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 )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 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强弹性、低 膨胀性、耐热性和冲击性等。 诱导效应 r o m h o h o h o h m h o o h si r si h2o r m h o o h si 无机表面 聚合物表面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界面效应是任何一种单一材料所没有的特性 ,它对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 界面效应既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和物理-化 学性质有关,也与复合材料各组分的浸润性 、相容性、扩散性等密切相关。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界面的结合状态和强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 重要影响。对于每一种复合材料都要求有合 适的界面结合强度。许多因素影响着界面结 合强度,如表面几何形状、分布状况、纹理 结构、表面杂质、吸附气体程度、吸水情况 、表面形态、在界面的溶解、扩散和化学反 应、表面层的力学特性、润湿速度等。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界面结合较差的复合材料大多呈剪切破坏, 且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 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界面结合过强的复合 材料则呈脆性断裂,也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整 体性能。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 裂时,裂纹能转化为区域化而不进一步界面 脱粘;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 一定的韧性。 因此,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 面结合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2.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物理相容性: 是指基体应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强度,能够将 外部载荷均匀地传递到增强剂上,而不会有 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由于裂纹或位错移动,在基体上产生的局部 应力不应在增强剂上形成高的局部应力。 另一个重要的物理关系是热膨胀系数。基体 与增强相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对复合材料的界 面结合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材料的各 类性能。 2. 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物理相容性: 例如: 对于韧性基体材料,最好具有较高的热膨胀 系数。这是因为热膨胀系数较高的相从较高 的加工温度冷却是将受到张应力; 对于脆性材料的增强相,一般都是抗压强度 大于抗拉强度,处于压缩状态比较有利。 对于像钛这类高屈服强度的基体,一般却要 求避免高的残余热应力,因此热膨胀系数不 应相差太大。 2.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化学相容性: 化学相容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对原生复合材料,在制造过程是热力学平衡 的,其两相化学势相等,比表面能效应也最 小。 对非平衡态复合材料,化学相容性要严重得 多。 纤维和基体间的直接反应则是更重要的相容 性问题。 2.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化学相容性: 对复合材料来说, 以下因素与复合材料化学 相容性有关的问题则十分重要: 1)相反应的自由能 f:代表该反应的驱动 力。设计复合材料时,应确定所选体系可能 发生反应的自由能的变化。 2)化学势u:各组分的化学势不等,常会导 致界面的不稳定。 2.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化学相容性: 对复合材料来说, 以下因素与复合材料化学 相容性有关的问题则十分重要: 3)表面能t:各组分的表面能很高,导致界 面的不稳定。 4)晶界扩散系数d:由晶界或表面扩散系数 控制的二次扩散效应常使复合体系中组分相 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界面润湿理论是基于液态树脂对纤维表面的 浸润亲和,即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液态树 脂对纤维表面的良好浸润是十分重要的。浸 润不良会在界面上产生空隙,导致界面缺陷 和应力集中,使界面强度下降。良好的或完 全浸润将使界面强度大大提高,甚至优于基 体本身的内聚强度。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从热力学观点来考虑两个结合面与其表面 能的关系,一般用表面张力来表征。 表面张力即为温度和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自由能随表面积增加的增量。 = (f / a)tv 此处 为表面张力;f为自由能; a为面积 ;t和v分别为温度和体积。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当两个结合面结合了,则体系中由于减少 了两个表面和增加了一个界面使自由能降低 了。体系由于两个表面结合而导致自由能的 下降定义为粘合功。 wa = s + l - sl 式中s 、l 和 sl 下标分别代表固体、液体 和固液体。如图所示, 角为接触角。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液滴在固体表面的不同润湿情况 接触角表示了液体润湿固体的情况。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当90,液体不润湿固体; 当=180,固体表面完全不能被液体润湿; 当90,液体润湿固体; 当=0,液体完全平铺在固体表面。 接触角随温度、保持时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根据力的合成: l cos = s - sl , 粘合功可表示为: wa = s + l - sl= l(1+ cos )。 粘合功wa最大时, cos =1,即 = 0,液体完 全平铺在固体表面。同时 = sl , s = l 。 热力学说明两个表面结合的内在因素,表示结合 的可能性;动力学反映实际产生界面结合的外界条 件,如温度、压力等的影响,表示结合过程的速度 问题。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产生良好结合的条件如下: 1. 液体粘度尽量低; 2. s 略大于l,0.81,:效率因子,液体在 固体上扩展的条件,它与温度等活化过程有 关。 浸润性仅仅表示了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 的情况,而并不能表示界面的粘结性能。一 种体系的两个组元可能有极好的浸润性,但 它们之间的结合可能很弱,如范德华物理键 合。因此润湿是组分良好粘结的必要条件, 并非充分条件。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2机械作用理论 : 当两个表面相互接触后,由于表面粗糙不平 将发生机械互锁。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3静电理论 : 当复合材料不同组分表面带有异性电荷时 ,将发生静电吸引。仅在原子尺度量级内静 电作用力才有效 表面静电吸引结合示意图 2.4、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4、化学键理论: 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在界面 上形成共价键结合。在理论上可获得最强的界 面粘结能(210 - 220 j / mol)。 表面结合化学键示意图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5 界面反应或界面扩散理论 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原 子或分子间的扩散或反应,从 而形成反应结合或扩散结合。 d = d0 exp(q/rt) d:扩散系数;q:扩散激活 能。 x =k t 1/2 x:反应层厚度;k:反应速度 常数。 界面反应结合或 扩散结合示意图 由于复合材料中存在人为的界面,而 界面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由界面的 特性可以控制材料的性能。 界面的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类: 一、改变强化材料表面的性质; 二、向基体添加特定的元素 三、强化材料的表面处理 2.5 界面的控制 用化学手段控制界面的方法。例:在sic 晶 须表面形成富碳结构,在纤维表面以cvd或 pvd的方法进行bn或碳涂层。 目的: 为了防止强化材料(纤维)与基体间的反 应,从而获得最佳的界面力学特性; 改变纤维与基体间的接合力。 一、 改变强化材料表面的性质 改变强化材料表面性质的方法 等离子体改性:操作简便、无污染、改性层薄 电化学改性:阳极氧化、电聚合改性 辐照改性:温度任意、材料均匀、适宜批量处理 光化学改性:操作容易、时间短、工艺简单 超声波表面改性:去除夹杂及氧化物,提高表面 能 臭氧氧化法:氧化能力强、速度快 对sic晶须表面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后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分析的结果。由c(1s)和si(2p) 的波谱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存在sio2,有的地方不存在sio2 。利用这样的表面状态的差来增强界面的结合力。 二、 向基体添加特定的元素 在用烧结法制造复合材料的过程中,为了有助 于烧结,往往向基体添加一些元素。 有时为了使纤维与基体发生适度的反应以控制 界面,也可以添加一些元素。 例如:在sicpcs纤维强化玻璃陶瓷(las)中, 如果采用通常的las成分的基体,在晶化处理时 会在界面产生裂纹。而添加百分之几的nb时, 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反应,在界面形成数微米 的nbc相,获得最佳界面,从而达到高韧化的 目的。 三、强化材料的表面处理 通常,增强纤维表面比较光滑。比表面积小, 表面能较低, 所以这类纤维较难通过化学的 或物理的作用与基体形成牢固的结合。 为改进纤维与基体间界面结构,改善二者复合 性能,需对增强纤维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 所谓表面处理就是在增强材料表面涂覆上一 种称为表面处理剂的物质,这种表面处理剂包 括浸润剂及一系列偶联剂和助剂等物质,以利 于增强材料与基体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粘结界 面,从而达到提高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目的。 三、强化材料的表面处理 1玻璃纤维 通常玻璃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粘结性不好,故常采用偶 联剂涂层的方法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 2碳纤维 由于碳纤维本身的结构特征.使其与树脂的界面粘结 力不大,因此用未经表面处理的碳纤维制成的复合材 料其层间剪切强度较低。可用于碳纤维表面处理的 方法较多,如氧化、沉积、电聚合与电沉积、等离子 体处理等。 3 kevlar纤维 通过有机化学反应和等离子体处理,在纤维表面引进 或产生活性基团,从而改善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粘 结性能。 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 重要性:材料的表面与酸、碱等化学腐蚀,高温 蒸发,氧化,冲击,摩擦等,表面的缺陷有关。 为了使表面性能提高,可以采用种种表面强化的 手段。 表面强化不仅能使耐腐蚀性提高,而且还可以缓 和表面的缺陷。利用表面材料的低热膨胀系数, 在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使材料的强度提高。 表面强化的方法 方 法目 的 表面 覆盖 cvd 离子镀 熔射 强度、耐腐蚀性、耐磨性 耐磨性 耐腐蚀性、绝热性 表面 改质 离子注入强度、耐磨性 1、 cvd 法 cvd(化学气相沉积)是用热、电磁波等手 段,使以气相提供的原料在基体表面反应,生 成固相的物质并沉积在基体的表面。控制沉积 过程,可以在表面形成覆盖膜。具有以下特点 : 1) 致密,且易于对应于复杂的基体形状。 2) 纯度高,对于氮化物、碳化物等难烧结物质, 也可以不添加助烧剂。 2、 离子镀 离子镀是指用等离子方法发出金属离子,在基体表面与氧 、氮、甲烷等气体反应并沉积。采用电场对离子加速,可 促进在表面的附着,称为离子束混合。在cvd法中必须适 当地选择原材料才能使反应进行。与此相比,离子镀仅需 选择金属与气体,就几乎能形成所有的化合物。另外,成 膜的温度较低。在有些场合,对于低温使用的工件则不必 考虑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即使是作为结构材料的陶瓷,为 了提高其耐磨性,也可以进行表面涂层。在si3n4烧结体 上用这种方法得到了数m tin层。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成膜 的速度较慢,且难以对应于复杂的形状。 3、 熔射 定义:将高速气流所携带的陶瓷颗粒通过气体火焰或等离 子进行熔融,冲击到基体表面,使之固化和粘附。 特点:熔射时颗粒与基体基本上不反应,所以膜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