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索洛增长模型.ppt_第1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索洛增长模型.ppt_第2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索洛增长模型.ppt_第3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索洛增长模型.ppt_第4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索洛增长模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索洛增长模型 一、增长理论概述 (一)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库兹涅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 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 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库兹涅茨总结出了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 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 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 内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GDP核算及其局限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用总产量、总收入和 总支出三种方法测量。其中总产量方法,即GDP方法最为流行,通常 我们谈到一国经济及其增长率就是指GDP及其年变动百分比。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按定义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其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 这个定义强调了三个要素:第一,通过计算市场价值,我们找到 了一个共同的测度单位,从而避免了将成千上万种不同产品的总数堆 砌到一起造成的混乱;第二,通过统计最终产品和劳务,我们可以避 免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第三,GDP只统计境内的生产活动,即我 们只关心在哪生产,而不在意谁去生产,这样就避免了如何去鉴别生 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一棘手的问题。 作为最为流行的总体经济测度指标,GDP也具有严 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第一,GDP忽略了非市场经济 活动;第二,GDP忽略了“地下经济”; 第三,GDP无法 反映一国居民的“净经济福利”; 第四,GDP忽略了闲暇 ;第五,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 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 问题讨论:中国目前的GDP是高估还是低估? 图2-1 2005年主要国家GDP占世界GDP的份额(%) 2-2 2005年主要国家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份额(%) 图2-3 2005年主要国家GDP、人均GDP增长率(%) 图2-4 2006年主要国家GDP(亿美元) 图2-5 2006年主要国家人均GDP(亿美元) 图2-6 2005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 图2-7 2005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 图2-8 中国1978-2006年GDP及人均GDP增长率(%) 图2-9 中国1978-2006年GDP(亿元) 图2-10 中国1978-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图2-11 中国1978-2006年人均GDP(元)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二)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投入效 率、技术、知识、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等。 1经济增长的资源条件。资源是由人所发现和使用的自然 要素,包括自然界一切能为人所利用的物质和可以提供有用物质的 载体,如森林、草地、淡水、水能、耕地、矿产等。可利用的自然 资源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但自然资源决不是决定性的 因素。 2劳动与经济增长。劳动包括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劳动 创造财富,经济增长来自劳动力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3资本与经济增长。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 称有形资本,指厂房、设备、存货、基础设施等资本存量,有时还包括 土地、原材料等。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通常,研究 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要素是指物质资本。 用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存量是常用的方法,乔根森(1995)在分析美 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度量问题时就采用永续盘存法。 一般地,在离散时间条件下,永续盘存法可以表示为分析式: Kt=It+(1-)Kt-1 式中Kt以表示期末资本存量,It表示期内投资量,表示折旧率,Kt-1表 示上一期末资本存量。可以按以下步骤用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存量: (1)确定一个基准;(2)根据国民核算账户中的现价投资系列按价格平减 指数折算实际投资系列;(3)选择折旧率;(4)根据上式定义的永续盘存 法计算资本存量系列。 4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技术进步是指硬技术方面的进步,包括更新改造生产设备、 改进工艺、引进新工艺、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质量、降低原材料消 耗、采用新能源或新材料等;广义的技术进步不仅包括了狭义的概 念,而且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知识、技能以及管理者管理水 平的提高,改进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规模生产的效应等。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 (2)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3)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质量的提高。 (4)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演进。 技术进步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 提供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现在用较少的投入能够生产出与以前同样 多的产出。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 展。 5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诺斯强调“增长的路径依赖”,认为 制度是经济业绩的潜在决定因素。制度一般指由社会强制执行的社 会行为规范和非强制性的习俗、道德、伦理、宗教、文化传统等行 为规范的总称。这里主要指经济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 度两个层面。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特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规 定。具体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中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 形式,也就是构成制度的各种要素的具体结合方式及其行为规则等 ,即通常所说的经济体制。 图2-12 推动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 (三)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二、Solow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定经济社会在任何时点上都是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劳 动和知识来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社会总产品。用Y表示社会总产品的 产量,即总产出,用K表示投入的资本量,L表示投入的劳动的量 ,A表示投入的知识量。产出Y、资本K、劳动L和知识A是我们要 集中研究的四个变量,这里把A看成是劳动效率或有效劳动:在知 识A的作用下,投入一个单位劳动相当于没有知识投入情况下的A 个单位劳动,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劳动投入量保持不变, 但有效劳动却是不断增加的。 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表述为劳动密集型,即生产函数可写为: Y(t) = F(K(t), A(t)L(t) (2-1) 如此形式的生产函数具有如下两层重要含义。 第一,时间因素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 资本因素K、劳动因素L和知识因素A进入生产函数关系之中的。 第二,知识与劳动连带进入生产函数。这种形式的技术进步 就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一)关于生产函数的假设 对于生产函数Y=F(K,AL)主要做出了三个假设:社会生产 的规模报酬不变、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满足稻田条件。 1规模报酬不变 对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层含 义是说经济足够大,使得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好处能被经济社会 全部得到。第二层含义是认为除了资本、劳动和知识之外,其他 投入要素在生产中相对来讲都不是重要的。 2生产函数的集约形式 (二)关于生产要素进化的假设 1关于劳动和知识进化的假设 假设4劳动和知识以不变的速度增长。即: 2关于资本进化的假设 (三)Solow经济 我们把满足以上所有假设的经济叫做索洛经济(Solows economy),可总结如下: 经济社会只有生产和消费两个部门,资本K、劳动L和知识 A是生产的三大要素,经济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储蓄总是等于投资; 社会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效率的提高,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函数 可以写成: Y(t) = F(K(t), A(t)L(t) 三、整体经济的运行 (一)有效人均资本的进化 在时刻t,索洛经济中的有效人均资本为 1索洛方程的意义 索洛方程的意义:从实际投资中扣除持平投资,剩下来的就 是有效人均资本的增加额。如果通过储蓄所产生的实际投资数量 超过了为了保持有效人均资本水平不变所必需的持平投资数量, 那么有效人均资本水平必然上升;相反,如果实际投资小于持平 投资,那么有效人均资本水平必然下降;只有当实际投资等于持 平投资的时候,有效人均资本水平才保持不变。 2有效人均资本进化方向 索洛方程可以写成: (二)平衡增长道路 1资本增长率 2总产出增长率 生产函数Y=F(K,AL)规模报酬假设表明,总产出是按照资本和有效劳 动的边际生产力来分配的 换句话说,当经济中的总产量、资本存量和有效劳动都以速度 (n+g)增长,就达到了稳态。稳态的含义见图形2-14所示。 3人均产出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增长率 由于有效人均产量Y/AL、有效人均资本K/AL增长率依次等于总产 量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减去有效劳动增长率,而总产量增长率、资本 增长率与有效劳动增长率相等,所以有效人均产量Y/AL、有效人均资 本K/AL增长率都等于0。 表2-7 平衡增长状态表 项目增长率 总产量Y g+n 有效劳动AL g+n 资本K g+n 人均资本K/L g 人均产量v=Y/L g 有效人均资本k=K/AL 0 有效人均产量y=Y/AL 0 4经济增长的大道定理 四、储蓄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效应定理:在趋势定理描述的经济中,储蓄率变动的效应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1)无增长率效应:长期内,储蓄率变动对产出增长率没有任何影响 ,即增长率效应为零; (2)水平效应:长期内,储蓄率变动影响产出水平,储蓄率高的国家 ,人均产出水平也高; (3)短期效应:储蓄率上升只能引起经济的短期增长,但不能使经 济保持长期增长。 (一)储蓄率变动的效应 从短期来看,储蓄率上升能够带来产出和资本的更高速度的增长,也带 来有效人均产出和有效人均资本的增长。当经济登上新的平衡增长道路时, 总产出、总资本和有效劳动又以同样的增长率保持增长,有效人均资本和有 效人均产出都保持不变。从长期来看,储蓄率变动对增长率没有影响,储蓄 率变动的增长率效应为零。 2对总产出的效应 储蓄率变动对总产出也只有短期效应和水平效应,没有增 长率效应,如图2-20所示。 3对人均产出的效应 4对消费的效应 用C表示家庭部门的消费总额,用c表示有效人均消费,C=(1-s)Y, c=C(AL),则c=(1-s)Y(AL)=(1-s)y。加入时间因素t后,我们有 c=(1-s)y=(1-s)f(k(t) 在任何储蓄率下,只要经济登上平衡增长道路,有效人均消费c*就 保持不变。在平衡增长道路上,总消费以增长率n+g保持增长,从而 储蓄率变动对消费没有增长率效应,只有水平效应和短期效应。 (1)对消费的水平效应 分析储蓄率变动对消费的水平效应,求c*对s的导数 (二)储蓄率效应的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的关键环节 3对消费的水平效应定量分析 可见,储蓄率变动对消费的水平效应大小既与产出资本弹性大小有关,也 与储蓄率高低有关。当产出资本弹性高于储蓄率时,储蓄率变动对消费具有正 的水平效应;当产出资本弹性低于储蓄率时,储蓄率变动对消费具有负的水平 效应;当产出资本弹性等于储蓄率时,储蓄率变动对消费的水平效应为零,而 这时,稳态有效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经济增长出现了黄金律。 4短期效应定量分析:收敛速度(略) 五、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测度方法 (一)生产率的基本含义 1生产率的定义。生产单位的效率可以被定义为在给定最优生 产技术、固定投入水平和产出、投入价格的前提下,生产单位如何“ 有效”地利用可变资源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生产率等于“所生产 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产品或劳务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数量之比”( 范勃里克恩特,1969)。 生产率的经济含义:一是由于生产率与“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 成正比,表明生产率越高,产出也越高;二是由于生产率与“生产过 程中所耗费的资源数量”成反比,表明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出所耗用 的稀缺资源越节约。 2对生产率认识的发展 (二)不同的增长速度方程 1索洛(Solow)“余值” 索洛在1957年提出了一种称为经济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的理论。 这个公式叫做增长率分解公式,它把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分解 成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代表短期内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 。第二部分代表人口增长对短期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第三部分代表着 知识增加对短期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从增长率分别解式(2-30)可知 ,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2.肯德里克(Kendrick)增长方程 Kendrick(1961)将要素生产率定义为产出同投入之比,具体表 现为单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量,增长方程为: 4丹尼森Denison增长方程 Denison细化了经济增长的要素,分解为资本、劳动生产要素的 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资源配置、规模经济和知 识进步以及其他不规则要因素。Denison所谓的资源配置的改善,主要 是指两种人力资源配置的改善,一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 门,二是非农业的独立家庭经营者转移到正规企业。由于这两种转移 都是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单位和部门转移到生产效率较高 的单位和部门,因此会使单位投入的产出提高;所谓规模经 济即规模节约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成本、提高经 济效益;所谓知识进步,不仅包括技术,知识,而且包括知 识管理(如企业组织和管理技巧的知识)。Denison经济增长模 型的要素具体分解成如下层次的指标假设。 Denison假定经济增长和要素投入之间生产关系的函数是一次齐次的,投 入要素的相对价格反映了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弹性分别等 于各自的分配率,则Denison增长方程为: 丹尼森的方法与索洛的方法相比,有很多先进的细致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 第一,把投入的要素范围扩大;第二,将劳动、资本投入要素 按不同功能、形式做了细化分类;第三,允许规模报酬递增,并用 估算的方法把它从“余值”中分离出来;第四,认同不同类型劳动投 入之间的可替代性和不同类型资本投入间的可替代性,尤其是认同 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第五,能反映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 5.钱纳里(Chenery)增长方程 Chenery比较了新古典增长论与结构主义增长论的不同观点, 认为要考察结构变量在说 (三)综合要素生产率模型 如果在生产率的基本表达式中,其分母为“所有投入要素的加权 综合值”,则此时的生产率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The Index f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记TFP),亦称全要素生产率。 由于综合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量”与“所有不同投入要素的加 权综合值”之比,因此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指标一般选取:(1)劳动投入 L(用从业人员度量,单位为万人),(2)资本投入K(由于资本存量很 难度量,可近似用资本形成总额度量,单位:亿元);(3)产业结构 转变:采用非农增加值/GDP(或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来反映产业结 构的变化;(4)资源配置效果:取农村就业人数中从事非农部门生 产的劳动者,即用农业部门转移到期非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农村就业 人员扣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来测度劳动力资源从生产率低的部 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5)知识进展或人力资本:可用劳动者 受教育程度指标、R&D/GDP指标; (6)劳动生产率(GDP/L);资本生产率(GDP/K);(7)制度变迁 因素:制度变量由各个制度变化程度的子变量加权平均组合得到,不 妨取非国有化程度、市场化程度、社会占有财富程度、开放程度等4 种因素变化程度作为子变量。非国有化程度一般用非国经济增加值占 GDP比重表示(近似可用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表示),市场化程度可以从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和经济杠杆(价格 、利率、汇率等)决定的市场化来反映,两者按其影响的重要性取其 加权值。生产要素市场化指数考虑到资料来源,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 来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 所占比重来衡量。 经济杠杆市场化指数用价格的市场化来表示,它是所有商品不是由国 家定价的比重,其他经济杠杆由于数字无法取得,可不考虑。开放程 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外债总额与GDP之比、利用外资和对外投 资总额与GDP之比,取三项加权。社会财富占有程度反映每年新增加 的财富(如GDP)分配中社会占有的份额,即生产出来的增加值扣除 国家占有的部分就是社会占有的份额,不妨用下式表示:社会财富占 有程度=1-国家财政收入/GDP。 六、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 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有: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国家对全 国的科学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对重点科技工作国家直接投资,鼓励 私人部门把资源投入技术性的发明。采取特殊税收政策给从事研究与 开发的企业税收方面的减免优惠。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的企 业发展,从多方面提供优惠和保护。政府还可以直接投资从事各种重 要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对高等学校等的基础性科研活动提供补贴 ,鼓励技术的引进工作等。 2鼓励资本形成的政策 根据由增长率分解公式可知,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 资本不断增加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资本装备率,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 产业,可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 政府鼓励资本形成便主要归结为鼓励储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鼓励 刺激私人投资。 3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增长率分解公式表明,增加劳动力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容易理 解,所得税的提高减少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之相反,所得税的减 免是激励促进工人努力工作的一个途径。 增加劳动力供给的途径还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与吸引移民、 提高劳动力的参工率、延长劳动时间等。 与劳动力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 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至少与物质资本一样 重要,人力资本也提高了一国产品和劳务的能力。 因此,政府政策可以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增加对国民的教 育和技术上的投资,提供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制定开发人才 的战略,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人才培养、开发、智力投资的计划 和策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七、对Solow增长模型的评述 参考文献 (美)理查德R纳尔森(Richard R.Nelson). 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1. (美)DW乔根森著. 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美)罗伯特J巴罗(Robert J.Barro).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 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海韦尔琼斯.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美)索洛等.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3. (英)刘易斯(Lewis,W.A.).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7. 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洪银兴, 沈坤荣, 何旭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6. 参考文献 彭德芬.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姜均露.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中国 计划出版社,1998.6. Solow R.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1956,70 :49 - 65. Solow R.M. Technical change and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 :312-320. Jorgenson D.& Griliches Z. The 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udies,1967,34:249-280. Cannon , E. 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Constant Returns to Capit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2000, 90 (1) . 参考文献 宋小川.中国的GDP及其若干统计问题J.经济研究,2007(2). 蔺丰奇.从GDP到GNH:经济发展价值坐标的转变J.人文杂志 ,2006(6). 李志宏.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 分析J.经济科学,2004(4).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 学学报,2004(5). 李小宁.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1). 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开放经济下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国的经 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 参考文献 葛新元,王大辉,袁 强,方福康.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的计量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1). 刘荣茂,张莉侠,孟令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 据的证据J.经济地理,2006,26(3).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 地理科学,2006,26(4). 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J.南方经济,2006(5). 参考文献 岳金桂,武琳.基于KALMAN滤波方法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J.水利 经济,2007,25(4). 郭腾云,徐勇.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收敛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21(4). 金剑,蒋萍.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理论综述和相关探讨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 胡文国 吴栋.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 陈清华 樊瑛 方福康. 一种多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 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参考文献 伍青生 李湛 蔡来兴.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改进模型及实证研究. 上 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1,(6). 程毛林. 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率测算模型. 经济数学, 2004(3). 汪淼军,张国强. 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分析:1978-1997.浙江社 会科学,2000(5). 杨宏林 詹锋. 协整理论和ECM模型在我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的应 用. 统计教育, 2004,(2). 第三讲 新增长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MRomer)、卢卡斯(RELucas) 等。新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 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与知识创造的机理 (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 现代经济社会中,大多数技术进步的出现都要归功于企业的研究 开发活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为R&D)。 1研究开发的动力、特点与保护 (1)企业研发的动力与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研究开 发活动完全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企业在利益动力驱使下的自 觉行动。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理由,为了提高预期利润。 企业的研发活动的内涵,从是狭义的理解,包括新产品开发、市场 开拓与开发、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实现效率更高的企业组织。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企业的研发活动是一种创造和把握市场机会和 技术机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的活动,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 、追求发展的活动。 (2)研究开发投资的特点。研发投资与普通投资有很大的差别。像购 置新设备、建设新厂房、建立生产线等这类普通投资,只有内部收益, 没有外部效益。研发投资不但具有内部收益,而且具有外部效益。这就 是研究开发投资的特点。 2影响研究开发的因素 影响和决定企业研发活动的因素有两种:一是研究开发的收益性: 是指研究开发创造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等,以 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研发收益性越高,企业从研究开发中受到的激 励就越大,企业也就越愿意进行研发投资。二是研究开发的专用性:是 指研究结果可以为谁所用,谁能从该项研发中获益。 (1)基础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的目的是处理自然现象或实验,寻求新的科 学知识,如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根据爱因斯坦的看法,基础研 究有三大特点。第一,提出新问题。第二,深入思考。第三,大胆设想 。 基于此,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是要求研究 者具有创新能力,即具有好奇心、创造性和想像力。二是要求研究者对 基础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三是要求研究者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 究经验。 基础研究主要是脑力劳动,基础研究不考虑短期经济收益。基础研 究不需要保密,相互讨论有好处。 (2)应用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的目的是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 开辟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途径,探索为了达到具体目标应采取的新方法 。应用研究特点:第一,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第二,在围 绕特定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第三,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强 ,专用性强,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范围有限。 (3)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是指把应用研究取得的新知识和 新成果转化为实物或实用技术的活动。技术开发所取得的成果,称为发明 (inventory)。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利润空间是技术开发主要影响因素。 表3-1 研发经费和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续表3-1 研发经费和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二)知识创造的机理与模式 企业通过研究开发获得的“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新 思路、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战略、新产品、新设计、 新技术(包括管理技术)等,些丰富多彩的“产品”统称为知识 (knowledge),研究开发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也即知识的创 造活动。 对于企业来讲,知识的创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进行专门 的研发投资以创造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创造可看成是企业通过研究开 发部门来生产知识。另一种是企业不进行专门的研发投资,而是鼓励员 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造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积累与创造被 称为是边干边学(1earning by doing)。 1知识产品的属性 (1)知识的多样性。知识的含义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高度 抽象的理论知识,到实用性的应用知识,知识产品种类繁多。 (2)知识的非竞争性。知识是非竞争性的(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 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或者说增加一个人 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多一个消费者的消费不会影响生产成本 的增加)。可见,知识具有公共产品(public good)的属性。 知识的非竞争性表明,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不能完全由竞争性市场力 量来决定。要么把知识以高于其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要么推动知识发 展的动力就不是市场力量。 从排他性上看,各种不同知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排他性。如果一种 知识是完全非排他的,那么这种知识的创造就缺乏私人利益激励,如果 一种知识具有排他性时,知识创造者具有了限制其他人使用这种知识的 权力,从而可以通过一个正的价格来把这种知识的使用权销售给其他人 ,从中获得知识创造活动的收益报酬。专利法就是一种保护知识产权的 法律,它保护了知识创造者独家享用这种知识的权利,排除了其他人对 这种知识的自由使用。 2研发部门的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研究开发部门来创知识,这 需要企业进行专门的研发投资;另一种是以边干边学的方式创造 知识。 知识的创造指发现新知识,也即知识存量的增加。研发部门 要创造知识,就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研发投资,即需要向研发部 门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和劳动。因此,可把企业的知识存量A看 成投入到研发部门的资本K与劳动L的函数: (1)知识生产函数的确定 第一,现有知识水平在确定知识生产函数中的作用。新知识以现 有知识为基础,是现有知识的延伸、发展和综合,同时又成为后继知 识的基础。知识创新,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方 法来发现原有知识中所没有的知识。一般而言,现有知识水平越高, 知识生产函数曲线位置越高。 第二,基础科学研究在确定知识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基础 研究的动机不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个人收益,而是在为人 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基础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 外部性,社会效益大,私人效益小。基础科学的外部性使得基 础科学研究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长期资助。 第三,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一般产品的生产具有边际产 出递减的特点,但知识生产边际产出是递减还是递增是不确定 的。这是知识生产区别于产品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中v为非负常数。有时候,为了强调知识生产是指知识创造,便把A直 接解释为研发部门创造的新知识。 (2)知识创造的经济利益激励 企业进行研发投资,就是要把资源向研发部门配置,这实际上是要 素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流动。如果要素在生产部门的收益率比 在研发部门大,那么要素就要流向生产部门;相反,如果要素在研发部 门的收益率比在生产部门大,那么要素就要流向研发部门。 可以证明,企业在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则 是:任何要素的名义收益率在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都没有区别。 等价地说,任何要素的实际收益率在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都没有 区别。 如果考虑研究开发的外部效益,那么这种经济就要偏离资源配置 的有效状态。研究开发活动具有这样三种外部效应: 消费者剩余效应(consumer-surplus effect)是指从新知识发现者那里 得到知识使用授权的个人或企业,作为新知识的消费者将能获得一定 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研究开发的一种正的外部效应。 商业窃取效应(business-stealing effect)是指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原技 术显得逊色而失去吸引力,从而对原技术拥有者造成不利影响。商业 窃取效应是研究开发的负外部效应,表明研发活动对社会也有着不良 影响。 研究开发效应(R&D effect:)是指新知识因不能被这种知识的创造 者所控制而被其他研究开发者用于其他知识的创造活动之中,从而创 造出了更新的知识。研发效应是研究开发的又一种正的外部效应。 (3)人才管理机制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重视知识与人才的人才机 制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重视知识和人才,不断改善人才的工 作环境和待遇,鼓励和支持人才从事知识创新与生产创造活动,就能 尽可能地避免寻租现象的发生,知识就会得到不断创造和积累,经济 因而也就会得到迅速发展。 3边干边学的知识创造 知识生产的第二种模式是边干边学(1earning by doing),其含义是 说,在人们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地会遇 到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生产过程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 议或进行实际的改进。边干边学的知识创造不需要企业进行专门的研 发投资。 二、AK模型:资本积累模型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假定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点。从理 论上讲,如果私人投资具有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话,整个经济的生产 函数就可以克服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甚至完全表现出收益递增。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储蓄率提高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 应。而在AK模型中,只要提高储蓄率,就有增长效应。即使经济 中不存在任何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也足以保证经济沿着一条平衡增 长路径增长。 AK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下述关于增长的结论; (1)AK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保持 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2)AK模型中的长期人均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等, 较高的储蓄率或较低的人口增长率会导致较高的长期增长率。 (3)以A表示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长期增长率。 (4)AK模型并不预言任何的绝对趋同或条件趋同。 如果两个国家有相同的技术水平A、储蓄率s、人口增长率n和折旧率 ,但初始人均资本存量不同,那么由于它们有相同的长期增长率sA- (n+),因此初始资本存量水平低的穷国永远赶不上富国。 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该模型似乎过于简单;其二,如 果仅将K视为物质资本,那么AK模型显然不符合经验规律。 AK模型的特点是强调资本积累重要性如果这里的资本既可能是物质资 本,又可能是人力资本,则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既可以来源于资本的直 接作用,也可以来源于由资本积累间接导致的知识的溢出。 三、研究开发模型 经济资源用于两种用途:一是用于研究开发,二是用于产品生产 。按照要素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的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企业把资 本和劳动在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进行配置。用表示全社会用于研 究开发的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简称为研发资本比例) (一)模型的设计 同索洛模型一样,这里也涉及四种经济变量:产出Y、资本K、劳 动L和知识A。用Y(t)、K(t)、L(t)、A(t)分别表示经济在时刻t的产品总额 、资本总额、劳动总额和知识总额,都是存量。现有知识A(t)在产品生 产部门和研究开发部门之间共享,既全部用于提高生产劳动效率,又全 部用于新知识的创造。 1关于产品生产的假设 2关于知识生产的假设 3关于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的假设 假定经济中的储蓄率s是常数,折旧率设为0,则有: (二)经济的运行 劳动人口的变化情况是已知的,其余变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资本和 知识增长率的变化。因此,只需要考察资本和知识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1. 资本的进化规律 将式(3-3-2)生产函数代入式(3-3-7)资本积累表达式中,可以获得: 2. 知识的进化规律 由知识增长增长率的表达式(3-3-6)可知: 知识增长率的动态变化如图3-3-2所示。不管经济的初始点如何,最终都 会收敛到均衡增长的路径上。 起始点处在何处,经济总是收敛到两条直线之间的区域,A和K不断增 加。另一方面,若n=0,则这两条直线重合,如图3-3-5b所示。该图表 明,不管经济从哪里开始,它都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的路径。当经 济运行在平衡增长道路上时,总产出、资本、知识及人均产出以同样 的速度保持稳定增长。 五、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代表人物:舒尔茨、贝克尔、曼昆、罗默、韦尔、卢卡斯。 1.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点 人力资本是行为主体为了获取未来收益,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在职 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与流动等多种投资而形成的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 、技能、健康等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属性的资本总和。 人力资本属于个人所有,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具有竞争性与排 他性。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不容易量化。 2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人力资本研究 早在1644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就提出了教育经济价 值的问题。 亚当斯密把劳动者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看成是资本的组成部分,并 且明确提出,劳动者学到有用的知识,这本身就是财富,应当列入固定 资本的范围。 马歇尔在考察生产要素时,除了考察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之外 ,还提出了人的健康程度、专业训练问题,把人的能力因素同人的健康 程度及产业训练问题联系起来。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他的人力资本论中,从个人教 育费用与个人收益相比较的角度,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2)舒尔茨与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958年,舒尔茨在其论文中,提出并论述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 舒尔茨认为,资本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舒 尔茨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 学的核心问题。舒尔茨一直强调要把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问 题来研究。 第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 的主要部分。 第四,教育投资应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 衡量符号。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1963年出版的人力资本一书,该书的突出贡献在于把经 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解释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 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的形成时,特别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与投 资于机器、设备、厂房相比,只要投资于人力资本能取得更高的收益, 在职培训对企业来说就是有利的。 贝克尔培训划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所谓一般培训,是指职工 接受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但对本企业有用,而且对其他企业或 其他行业也是有用的。特殊培训又称专门培训,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本 企业的生产率,但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很小。他认为,一般培训的受益者 是职工,培训的费用应该由职工个人支付。特殊培训的好处为企业获得 ,企业应该为此类培训支付成本。 (3)罗默与卢卡斯的新增长理论 罗默(1986,1990)卢卡斯(1988)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加入了人力资本 因素,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罗默把技术进步 内生化。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 要因素,它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同时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 ,从而也产生递增收益,促进经济增长。 1988年,卢卡斯用人力资本解释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力资本内 在化。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与人力资本投入一产出率成正比,与社会 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上的边际产出率成正比,与时 间贴现率成反比。 (4)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评述 3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与内容 对人力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体现在各种硬 件物品上,人力资本则蕴含于人本身。 (1)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人力资本投资不完全依赖于物质生产过程;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 性与可调整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人力资本投资具 有规模收益性和外部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无形性;人力资本投资支出 与消费支出的界限不明显;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主体多元性;人力资本载 体具有时效性。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一是教育投资(知识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各级正规教育投资、家 庭教育投资、成人教育投资。二是在职培训投资(技能资本投资)。主 要包括在职培训投资、职业与技术教育投资、干中学。三是保健投资( 健康资本投资)。四是人力资本流动投资(迁徙与职业选择资本投资) 。 (3)人力资本投资的度量 我国生产中物质资本存量的测算 第一,固定资本的度量 戈德斯密斯的永续盘存法。乔根森的资本租赁价格法。永续盘存法 度量资本存量用公式表示为: 利用永续盘存法测算固定资本存量,需要以下基础数据:以历史成本价计算 的基准年固定资本存量净值数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时间序列数据;固定资 产的折旧率。 第二,流动资本的度量 所谓流动资本,是指一年内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 ,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存货等的价值。在我国,用存货 来度量流动资产。 人力资本投资的度量 度量人力资本最常用的方法是教育分类加权法。所谓教育分类加权 法,就是把从业人员先按教育的程度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给予不同 的权重,然后再加权求和。计算公式为: ii 式中:H为生产中人力资本总量;Hi代表受教育程度为i类的从业人 员数量;wi为该类从业人员的权重。i=1,2,3,4,5,6分别代表文盲 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 按照分类权重wi的不同,教育分类加权法又具体分为教育投资法、 教育指数法、教育年限法。 (二)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1基本假设 用K表示经济中的物质资本总量,H表示人力资本总量,A表示 知识总量,L表示劳动总量,Y表示总产出。假定生产在规模报酬 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 其中、分别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入份额。同索洛模型中的 假设和做法一样,用n表示外生的劳动人口增长率,g表示外生的知 识增长率。 物质资本储蓄率,也简称为物质储蓄率,是指总产出中储蓄起来用 于物质资本积累的那一部分占总产出的比例,记作sK。人力资本储 蓄率,也简称为人力储蓄率,是指总产出中储蓄起来用于人力资本 积累的那一部分占总产出的比例,假定sH和sK是常数。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考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折旧。于是, 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进化规律表现为 式(3-5-2)表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变动取决产量中用于实物资 本积累的比例和产量中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比例。假定技术进步是 外生的。 2经济的运行 用y表示有效人均产出,k表示有效人均物质资本,h表示有效人均 人力资本,即定义: 3储蓄率变动的效应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