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福建高考试题分析与启.ppt_第1页
2011福建高考试题分析与启.ppt_第2页
2011福建高考试题分析与启.ppt_第3页
2011福建高考试题分析与启.ppt_第4页
2011福建高考试题分析与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 一、2011年福建省高考化学科试题特点 1. 重基础考能力,平稳与求新统一 试题重视基础知识考查,体现能力立意 ,以考生为本,力求做到“情景易于理解、 设问明确无歧义”、“入题容易,答题有门” ,让考生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试题的 设计与考查要求兼顾平稳与求新,试卷具 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和适宜的难 度。 3 2. 凸显基础性,重视科学素养考查 (1)选择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 理解、掌握程度与简单应用能力。选择题考 查的基础知识涉及元素化合物(包括简单有 机化合物)的性质、变化,元素周期律、周 期表,化学平衡、电化学等知识。如第9题 以置换反应为题考查了多种常见单质、化合 物间的反应与转化关系。 4 2. 凸显基础性,重视科学素养考查 (2)非选择题着重考查综合应用化学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化学方法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如第23题以磷、硫及稀土元素 化合物性质变化为线索,要求考生综合应用 原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平衡、离子 反应等知识,运用实验方法、逻辑思维方法 来解答问题; 5 2. 2. 凸显基础性,重视科学素养考查凸显基础性,重视科学素养考查 (3)试题重视化学基本观念和化学方法 的考查。如第6、24(5)题体现了绿色化学理 念,渗透考查价值观;第23(1)、24(2 )、30考查了物质微粒观;第9、30(3)、 31(4)考查了物质分类观;第24、31题考查 了物质转化观;第23 (6)、24(4)、25(6)考 查了物质守恒观。又如,第23(4)考查了 单一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应用,第 12、23(3)、25(6) (7)题考查了定量研究 的方法等。 6 3.创设真实情景,注重问题解决 试题设计力求再现真实情境,以问题解决 为目标,让考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运用 已学化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 得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和乐趣。如第11题 引用为潜艇设计的新型锂水电池为试题情景 ,考查考生对原电池反应原理的理解和简单 应用能力。卷试题以真实的问题解决为线 索,串联起一系列相关问题,问题链的设置 层层递进,设置了较好的区分度。 7 如第如第2323题以真实的化学反应速率测定实题以真实的化学反应速率测定实 验,考查考生对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理验,考查考生对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理 解和应用实验进行反应规律探究的能力解和应用实验进行反应规律探究的能力 ;第;第2424题以四氯化钛的生产工艺流程、题以四氯化钛的生产工艺流程、 第第2525题以实验探索牙膏中摩擦剂成分为题以实验探索牙膏中摩擦剂成分为 素材,情境真实,易于理解,考查了考素材,情境真实,易于理解,考查了考 生在新情景中整合试题信息和已学元素生在新情景中整合试题信息和已学元素 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方法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4. 体现能力立意,平稳与求新统一 试题设计力求“保持平稳、提高质量”,体现能力 立意,平稳与求新统一。试题的考查内容范围和 考查要求注重保持平稳,在题型设计上努力创新 ,力求做到试题结构常中有变、推陈出新,平中 见奇、稳中蕴新。在非选择题的命制上力图突破 按知识块命题的模式,第24题、25题、30题、31 题都分别以一个综合性问题的解决为线索,把综 合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分别考查考生获取信 息、运用已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 答问题的能力 9 如探究性实验试题(第25题),利用学生可理 解的并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验性问题为情 景,设置平实而又密切联系化学原理的问题, 从物质的定性检验、样品成分的定量测定、实 验方案的评价诸方面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与操 作能力。实验探究情境平凡,问题层次多元, 由浅入深,发挥了实验题多角度、多方位、多 层面的考查功能。 10 1、理科综合成绩 2011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省理科综合 能力测试平均分166.1分,最高分293分 。根据成绩分数分布情况,大多数考生成 绩高于平均分,可认为: 理科综合试题难度偏小。 二、实测情况分析 11 2、化学科成绩 化学试题平均分为61.2分,最高分99 分。超过一半以上的考生成绩高于平均分 。这说明: 试题难度偏小。 实测情况分析 12 卷难度为0.74 ,卷难度为0.52 ,卷与 卷组合后,整卷难度为0.61。从试题难度分布来看 ,难度系数在0.70.9区间3题、0.60.7区间4题、 0.50.6区间3题、0.40.5区间1题,易:中:难题为 7:4:0。可以认为化学试题的难度梯度不够,难度 系数大于0.6的题目偏多,即较易题目偏多,使得 整体难度易于学生学习水平。 13 3.答题情况分析 14 15 16 17 18 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以及 对平衡常数的认识,这 道题考的是化学平衡移 动原理的最基本知识。 19 0.88 0.58 0.31 20 0.450.67 21 0.25 0.51 22 0.35 23 0.61 0.17 0.75 0.94 0.44 24 0.66 0.47 25 0.320.70 26 0.46 0.37 0.26 27 0.67 0.79 0.81 0.57 0.45 0.39 28 0.27 29 复习启示复习启示 1.1.当前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当前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 1)教师)教师主要依赖教辅,缺乏深入思考课堂效益主要依赖教辅,缺乏深入思考课堂效益 ,更缺乏创新或突破旧有模式的勇气;,更缺乏创新或突破旧有模式的勇气; (2 2)学生)学生浸泡在习题中,没有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浸泡在习题中,没有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的机会,更无法形成自我诊断、拓展的习惯;的机会,更无法形成自我诊断、拓展的习惯; 部分高考题部分高考题“ “指挥棒指挥棒” ”的不合理导向,也导致复习课的不合理导向,也导致复习课 陷入陷入 “ “一切为了考题,一切为了考题, 为了一切考题,为了一切考题, 考题就是一切考题就是一切” ” 。 30 (3 3)复习课变成)复习课变成“ “讲读课讲读课” ”讲读教辅。讲读教辅。 “ “教者拿来就讲,学生见题就做、见空就填教者拿来就讲,学生见题就做、见空就填” ”,整节,整节 课处于课处于“ “浓缩化浓缩化” ”的状态,学生课前课后没有区别,的状态,学生课前课后没有区别, 从从“ “听例题到做试题听例题到做试题” ”,循环往复而已。,循环往复而已。 (4 4)复习课变成)复习课变成“ “说课说课” ” 教者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将复习课当成自我表演教者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将复习课当成自我表演 的舞台,一节课几乎没有的舞台,一节课几乎没有“ “留白留白” ”、“ “静悟静悟” ”,既不对,既不对 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诊断,也不充分暴露学生的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诊断,也不充分暴露学生的问 题,在题,在“ “自我陶醉自我陶醉” ”中将复习课推向完结。中将复习课推向完结。 课堂上:教师辛苦,学生轻松课堂上:教师辛苦,学生轻松 (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好好休息)(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好好休息) 课堂外:教师轻松,学生辛苦课堂外:教师轻松,学生辛苦 (有题做不出,做不好)(有题做不出,做不好) 31 (5 5). .当前最典型的复习课模式是:当前最典型的复习课模式是: 教师提问学生知识点,教师归纳知识点,教师再教师提问学生知识点,教师归纳知识点,教师再 剖析几种典型例题,学生巩固训练,故将此称为剖析几种典型例题,学生巩固训练,故将此称为“ “ 四环节复习四环节复习” ”。 这种课型,这种课型,学生最难接受的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最难接受的是枯燥、乏味的“ “ 回故知识点回故知识点” ”环节,原有知识性缺陷未得到解决,环节,原有知识性缺陷未得到解决, 能力性缺陷没有得到弥补,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行能力性缺陷没有得到弥补,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行 ,导致学生有厌倦感。,导致学生有厌倦感。试题讲评或例题点评,教试题讲评或例题点评,教 者在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演绎,全然不顾学生者在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演绎,全然不顾学生新认新认 知的生成知的生成,教者多种解法或技巧眼花缭乱,但未,教者多种解法或技巧眼花缭乱,但未 能真正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学科思维体系进入学生的学科思维体系中。中。 2. 2. 复习课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复习课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 1)关注复习课的思维容量。)关注复习课的思维容量。 不能将知识容量、习题容量与思维容不能将知识容量、习题容量与思维容 量等同起来。走向讲台前,教师应思考:量等同起来。走向讲台前,教师应思考: 知识以怎样的形式得以巩固?深层问题如知识以怎样的形式得以巩固?深层问题如 何设计?有效的学科情境怎样与知识串联何设计?有效的学科情境怎样与知识串联 ?因此,?因此,思维容量大小决定复习课成败,思维容量大小决定复习课成败, 也是复习课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复习课的核心价值所在。 32 33 (2 2)关注复习课设计有效诊断)关注复习课设计有效诊断。 复习课的价值在于点击、暴露、织网复习课的价值在于点击、暴露、织网 和提升,如果教师不能够在课前进行有和提升,如果教师不能够在课前进行有 效诊断、科学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效诊断、科学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 给学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因此给学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因此 ,诊断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决定复习课的,诊断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决定复习课的 效益,没有诊断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效益,没有诊断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 可能的结果:可能的结果:学生不懂的依然不懂,学学生不懂的依然不懂,学 生已经掌握的可能重复讲解。生已经掌握的可能重复讲解。 34 (3 3)关注复习课问题的情景创设。)关注复习课问题的情景创设。 复习课的结构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教师要能复习课的结构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教师要能 够根据不同课型,选择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够根据不同课型,选择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 在情境中复习,在情境中生成知识、方法。在情境中复习,在情境中生成知识、方法。 单纯考概念、理论知识、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单纯考概念、理论知识、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许多学生问题不大,但是在实际情景中考查这许多学生问题不大,但是在实际情景中考查这 些知识却不如人意,原因何在?些知识却不如人意,原因何在?(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情景中学习)情景中学习) 高考试题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高考试题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原创性,原创性,学学 生在陌生的情境下,如何调用既有的知识存储,生在陌生的情境下,如何调用既有的知识存储, 迅速准确切入问题的关键,这个能力是不能通过迅速准确切入问题的关键,这个能力是不能通过 简单或重复训练实现的简单或重复训练实现的。 35 (4 4)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 复习课表面上看是复习旧知识,实际上对学复习课表面上看是复习旧知识,实际上对学 生而言,是一个生而言,是一个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通过复习,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复习,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 对已学知识重新进行理解、归纳、整合和提升对已学知识重新进行理解、归纳、整合和提升 ,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同时能力的品质得以提,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同时能力的品质得以提 高高。 36 案例案例1 1 元素化合物复习元素化合物复习 【问题情境】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进行一氧化碳和 氧化铁的反应: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 璃管中红棕色粉末完全变黑。 【问题讨论】 为了探究玻璃管中产生的黑色粉末的成分, 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磁铁吸引黑色粉末,发现粉末大部分能被磁铁 吸引,能被磁铁吸引的粉末成分是 ;未能 被磁铁吸引的粉末成分可能是 ;写出玻璃管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取玻璃管中黑色粉末于烧杯加稀硫酸溶解取玻璃管中黑色粉末于烧杯加稀硫酸溶解 3 3。向向“ “2 2” ”中溶液中滴加中溶液中滴加KSCN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溶液,溶液显红色 ;是否可以说明反应得到的黑色粉末中不含铁单;是否可以说明反应得到的黑色粉末中不含铁单 质?理由是质?理由是? 4 4。若要确定该黑色粉末的确切成分,你认为还需若要确定该黑色粉末的确切成分,你认为还需 要进行那些实验要进行那些实验? ?简述实验方案。简述实验方案。 5 5、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四氧化三铁固体中含有、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四氧化三铁固体中含有+2+2价价 和和+3+3价铁元素。价铁元素。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 6.6.请你按照下列图示,填入有关物质化学式,并标请你按照下列图示,填入有关物质化学式,并标 出各种物质之间转化可以选用的试剂。出各种物质之间转化可以选用的试剂。 说明:盐类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不必写具体物质化学式。 横向: 复分解反应 纵向:? 必修1 P35 依据学生情况,先展示如下结果依据学生情况,先展示如下结果 讨论后,完善网络,得出如下结果讨论后,完善网络,得出如下结果 7.用原子或离子价电子排布解释铁单质、亚铁离 子、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比铁三角? 42 案例案例2 2 概念理论复习概念理论复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