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胃病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胃病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胃病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胃病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胃病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胃病诊疗指南 延边医学会 朴 日 二0一一年六月 n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 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转归的认识也 日益深入。基于新信息与新技术的临 床规范化诊疗指南越来越受到重视与 青睐。中医胃病诊疗指南能为广 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 有效地指导临床,规范诊疗,提高学 术水平。常见的胃病10种,按概述、 诊断、分证论治、中成药应用举例、 疗效判定标准等。 急性胃炎 (acute gastritis,AG) n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黏 膜急性炎症和损伤,病变大多仅局限 于黏膜层,特殊情况下可穿过肌层达 浆膜层。 n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上腹痛,恶心 ,呕吐最为多见,也可表现为上消化 道出血,或无症状。 n常见的病因有酒精、药物、应激 、感染、胃黏膜缺血缺氧、食物 变质、不良饮食习惯、腐蚀性化 学药物以及放射损伤或机械损伤 等。 n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呕 吐”范畴。 n1.诊断 n1.1 疾病诊断 n1.1.1 临床表现 n(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急 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其病不像消化性 溃疡那样具有明显的节律性,疼痛的 性质也不一样,或胀痛,或刺痛,或 隐痛,或灼痛,或疼痛起病较急且痛 势较剧烈。 n(2)消化不良:除上腹部疼痛外,急性 胃炎还可见恶心,呕吐,喛气,食欲不振 等消化不良症状。呕吐物多为胃液、食物 残渣等,部分病例可见发热,急性上消化 道出血,腹泻。 n(3)急性腐蚀性胃炎:可见口腔或咽部 急性腐蚀性损伤,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喉头水肿所致),呕吐物中有坏死的胃黏 膜组织,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严重 时可发生食管或胃穿孔。 n急性化脓性胃炎一般呕吐频繁伴有寒 战和高热,呕吐物恶臭,呈胶冻样或 脓样。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如 脓肿向胃壁肌层侵蚀,可形成胃穿孔 。 n(4)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对急性胃 炎的诊断意义不大。一般可见上腹部 或脐部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或亢进 。严重的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 性胃炎合并胃穿孔时,还有急腹症的 体征出现。 n(5)并发症: n急性单纯性胃炎一般无并发症出现。 n急性糜烂性胃炎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为 糜烂面侵蚀到黏膜下血管所致,一般情况 下出血量不大,表现为少量呕血,黑便。 n严重的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 可出现穿孔的并发症导致急性腹膜炎,表 现为上腹部疼痛突然加剧,腹部呈板样, 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肝浊界及肠鸣者 消失,腹部X线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患 者多呈休克状态。 n1.1.2 发病特点 n起病急骤,常多发于夏、秋之季。 n本病是一种短暂的自限性疾病,病程 短,通常可以在短期内痊愈。 n1.1.3 诱发因素 n有进食化学、物理刺激物及含微生物 、细菌毒素食物的历史,常于24小时 内发病。 n1.2 证候诊断 n1.2.1 饮食伤胃证 n主症:(1)胃脘疼痛;(2)喛腐反 酸;(3)舌苔厚腻。 n次症:(1)恶心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2)脘腹胀满;(3)厌食;(4 )脉滑实。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2.2 湿热中阻证 n主症:(1)胃脘疼痛;(2)口苦黏 腻;(3)舌质红,苔黄腻;(4)脉 滑数 n次症:(1)灼热滿闷;(2)恶心呕 吐;(3)便秘或溏垢不爽。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2.3 外邪犯胃证 n主症:(1)胃脘及头身疼痛;(2) 舌苔白腻。 n次症:(1)突然呕吐;(2)恶寒发 热;(3)时腹泻稀水便;(4)脉濡 缓。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2.4 脾胃虚弱证 n主症:(1)胃脘隐痛;(2)纳差便 溏。 n次症:(1)恶心呕吐;(2)脘腹痞 闷;(3)神疲乏力;(4)舌质淡, 舌苔薄白;(5)脉细弱。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2.分证论治 n2.1 饮食伤胃证 n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n主方: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味 。 n药物:焦山楂10g,神曲10g,莱菔子 9g,半夏10g,陈皮9g,茯苓15g,连 翘10g,,木香6g,厚朴9g。 n2.2 湿热中阻证 n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n主方: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味 。 n药物:杏仁6g,白蔻仁6g(后下), 薏苡仁15g,滑石20g(包),通草4g ,竹叶6g,清半夏10g,厚朴9g,茯 苓15g,甘草6g。 n2.3 外邪犯胃证 n治法: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n主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合剂 局方)加减。 n药物:藿香9g,紫苏梗9g,白芷10g ,半夏10g,陈皮9g,茯苓15g,厚朴 9g,大腹皮9g,桔梗9g,鸡内金15g ,神曲10g。 n2.4 脾胃虚弱证 n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n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合剂 局方)加减。 n药物: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 ,黄芪15g,山药15g,莲子肉15g, 砂仁6g(后下),桔梗10g,甘草9g ,薏苡仁15g,扁豆10g,陈皮6g,木 香6g。 n3 中成药应用举例 n三九胃泰颗粒剂 每次一袋,每日2次。适 用于湿热内阻,气滞血瘀证。 n气滞胃通冲剂 每次一袋,每日3次。适用 于肝郁气滞证。 n越鞠保和丸 每次6g,每日12次。适用于 气郁停滞证。 n温胃舒冲剂 每次12袋,每日2次。适用于 脾胃虚寒证。 n养胃舒冲剂 每次12袋,每日2次。适用于 气阴两虚证。 4.临床疗效标准 n临床治愈:全部症状、体征消失。 n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n有效:主要症状、体征稍微减轻。 n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反而恶化者 。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yophic gastris, CAG) n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 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 甚至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 多发病、难治病之一。临床以长期反 复发作或间断发作上腹部隐痛,腹胀 ,进食后加重为主要表现,伴喛气、 恶心、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也 有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n西医学认为部分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 而来,故引起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可成 为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因素或加重因素 ,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 习惯、吸烟、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 因素、遗传因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 、滥用非甾体类药物等,其他如一些 重金属元素的刺激、缺铁性贫血、慢 性肝病、年龄因素等均与萎缩性胃炎 的发生有关。 n本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约占 胃镜受检患者的13.8%,在胃癌高发 区可达28.1%,胃癌病例50%以上有萎 缩性胃炎病史,本病与胃癌的发生有 密切关系,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者,胃癌发生率高达9%10%。 n本病属中医“痞满”、“胃痛”、“ 嘈杂”等病证范畴。 n1. 诊断 n1.1 疾病诊断 n1.1.1 临床表现 n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 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不一致,大多数 患者常无症状或者有程度不同的消化 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 后饱胀、反酸等,部分患者可有贫血 、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患者伴 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 血。 n1.1.2 发病特点 n本病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往往体检中 才发现,常有家族集中发病趋势,可 能与遗传有关;因与胃癌的发生关系 密切,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n1.1.3 诱发因素 n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绪波动、先 天禀赋等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n1.3 证候诊断 n1.3.1 肝胃不和证 n主证:1胃脘胀痛;2嗳气频作;3嘈 杂反酸;4脉弦。 n次症:1胸闷;2食少;3大便不畅; n4舌质淡,苔薄白。 n证候确定: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 或次症2项以上。 n1.3.2 脾胃湿热证 n主症:1胃脘胀满或胀痛;2口苦口干 ;3恶心呕吐;4舌质红,苔黄腻。 n次症;1胃脘灼热;2口臭;3尿黄; n4胸闷,脉滑数。 n证候确定: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 ;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n1.3.3 湿浊中阻证 n主症:1胃脘痞满或隐痛;2恶心呕吐 清水或酸水;3不思饮食,食后胀甚 ;4舌质淡红,苔白腻。 n次证:(1)身倦乏力;(2)脉濡 n证候确定: 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次 症1项。 n1.3.4 胃络瘀血证 n主症:(1)胃脘胀满、刺痛;(2) 痛处拒按、痛有定处;(3)舌质黯 红或有瘀点、瘀斑。 n次症:(1)黑便;(2)面色黯滞; (3)脉弦涩。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1项。 n1.3.5 脾胃虚弱证 n主症:(1)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 暖;(2)食后闷胀,痞满;(3)纳 呆少食;(4)大便稀溏;(5)舌质 淡,边有齿痕。 n次症:(1)肢软乏力;(2)气短懒 言;(3)呕吐清水;(4)脉细弱。 n证候确定: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 或次症2项。 n1.3.6 胃阴不足证 n主症:(1)胃脘胀满、灼痛;(2) 胃中嘈杂,饥不知食;(3)舌红少 津,苔少。 n次症:(1)食少干呕;(2)大便干 燥;(3)口干;(4)脉细。 n证候确定: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 或次症2项。 n2.分证论治 n2.1 肝胃不和证 n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n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加减。 n药物:柴胡9g,香附9g, 川芎9g,陈 皮9g,枳壳9g,炒白芍15g,甘草3g ,厚朴9g,苏梗10g,鸡内金9g. n2.2 脾胃湿热证 n治法:清热化湿,和胃健脾。 n主方:芩连平胃散(医宗金鉴) 加减。 n药物:黄芩10,黄连3g, 陈皮6g, 苍术9g,厚朴9g,半夏9g,茯苓15g ,草豆蔻3g,山栀9g,泽泻10g。 n2.3 湿浊中阻证 n治法: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n主方:藿朴夏苓汤(医原) 加减。 n药物:藿香9g,厚朴9g,半夏10g ,茯苓10g,杏仁9g,生苡仁15g ,蔻仁3g(后下),猪苓15g,泽 泻9g。 n2.4 胃络瘀血证 n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n主方:丹参饮(时方歌括)合桃 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n药物:紫丹参10g,檀香3g(后下) ,砂仁3g(后下),川芎10g,当归 10g,白芍10g,桃仁10g,红花6g, 沙参15g,炒白术10g,玉竹15g,半 枝莲15g。 n2.5 脾胃虚弱证 n治法:补气健脾,消痞和胃。 n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 )加味。 n药物: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 12g,法半夏6g,陈皮6g,木香6g, 砂仁3g(后下),炒白芍15g,炙甘 草6g。 n2.6 胃阴不足证 n治法: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n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 n药物:南北沙参各15g,生地10g,麦 冬12g,玉竹12g,石斛15g,天花粉 15g,炒苡仁15g,仙鹤草12g。 n3、中成药应用举例 n温胃舒胶襄 每次3粒,每日2次。适 用于脾胃虚寒证。 n虚寒胃痛冲剂 每次1袋,每日3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n养胃舒胶襄 每次3粒,每日2次。适 用于气阴两虚证。 n胃乐宁 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 气血不足证。 n4.1临床疗效标准 n参考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 病分会太原会议制订的慢性萎缩性胃 炎诊断、辩证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意 见。 n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 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 ;病理组织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 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 n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 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检查证实 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 常或减轻2个级度。 n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 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 组织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 ,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 。 n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 n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持续或反复 发作的以中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部胀满 不适、早饱、喛气、恶心、呕吐等症 状为主要表现,经过内镜、影像学及 生化检查排除了可以解释其症状的气 质性疾病的临床症候群。 n本病发病机制不甚清楚,可能与胃运动障 碍、胃电异常、胃窦及十二指肠移行性复 合运动MMC 期缺失、内脏神经敏感性增 强、迷走神经功能异常、胃肠激素紊乱、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心理异常等有关 。 n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病,各国患病 率在20%40%,占消化门诊的50%左右。 该病预后良好。 n本病属于中医“痞满”、“胃痛”、“呕 吐”等范畴。 n1 诊断 n1.1 疾病诊断 n参照罗马标准制定。 n1.1.1 临床表现:在过去的12个月内,间 断或连续存在以下症状至少12周;集中在 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 饱、喛气、恶心、呕吐等;缺乏可解释症 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包括上消化 道内镜检查);无证据表明消化不良与排 便有关,即不是肠易激综合征。 n溃疡型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空腹加 重;动力障碍型以上腹胀、不适、餐 后早饱、喛气为主要表现,餐后加重 ;不定型可兼而有之。 n部分患者可有中上腹压痛,但绝大多 数患者无特殊体征。 n1.1.2 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 长。 n1.1.3 诱发因素:部分患者有饮食、 精神等诱发因素。 n1.2 分类诊断 n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溃疡型、动力障 碍型、不定型三种。 n溃疡型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空腹加 重;动力障碍型以上腹胀、不适、餐 后早饱、喛气为主要表现,餐后加重 ;不定型可兼而有之。 n1.3 证候诊断 n1.3.1 肝胃不和证 n主证:(1)胃脘胀满;(2)喛气、 恶心或呕吐。 n次证:(1)胸闷善太息,常因情志 因素而加重;(2)攻窜作痛,痛连 两胁;(3)大便不爽;(4)苔薄白 ;(5)脉弦。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1.2 脾虚气滞证 n主症:(1)胃脘痞闷;(2)胸胁胀 满。 n次症:(1)喛气,食欲不振,每因 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2)伴腹 痛即泻,泻后痛减;(3)舌淡红, 苔薄白;(4)脉弦细。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1.3 饮食停滞证 n主症:(1)脘腹痞闷;(2)喛腐吞 酸。 n次症:(1)恶心欲吐;(2)喛气厌 食;(3)矢气臭秽,大便挟不消化 食物,气味腐臭;(4)舌苔白厚腻 或腐腻;(5)脉弦滑。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1.4 痰湿中阻证 n主症:(1)脘腹痞满;(2)闷塞不 舒;(3)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 白腻;(4)脉沉滑。 n次症:(1)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2)头重如裹,身重肢倦;(3)恶 心呕吐,不思饮食;(4)口淡不渴 。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1.5 脾胃湿热证 n主证:(1)脘腹痞满;(2)食少纳 呆;(3)舌质红,苔黄腻;(4)脉 滑。 n次证:(1)口干口苦;(2)身重困 倦;(3)恶心呕吐;(4)小便短黄 。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1.6 寒热错杂证 n主症:(1)胃脘痞满;(2)嘈杂反 酸。 n次症:(1)遇冷加重;(2)口干口 苦;(3)肢冷便溏;(4)喛气纳呆 ;(5)舌淡,苔薄白;(6)脉弦数 。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1.7 胃阴不足证 n主症:(1)胃脘嘈杂;(2)痞满; (3)舌质瘦红,苔薄黄或舌光无苔 ;(4)脉虚细而数。 n次症:(1)胀闷不舒,或隐痛灼痛 ;(2)食欲不振,似饥不饥;(3) 口干舌燥,手足心热;(4)纳呆干 呕,形体消瘦;(5)大便量少而燥 。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1.8脾胃虚寒证 n主症:(1)胃痛隐隐或痞满,绵绵 不休;(2)喜暖喜按,空腹痛甚, 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 n次症:(1)泛吐清水;(2)神疲纳 呆,四肢倦怠;(3)手足不温,大 便溏薄;(4)舌淡苔白;(5)脉虚 弱。 n证侯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2. 分证论治 n2.1 肝胃不和证 n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n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加减。 n药物:柴胡9g,香附9g,川芎9g,陈 皮9g,枳壳9g,白芍12g,甘草5g。 n2.2 脾虚气滞证 n治法:健脾疏肝,理气消胀。 n主方:四逆散(伤寒论)、痛泻 要方(丹溪心法)合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减。 n药物:炙甘草5g,柴胡9g,枳实10g ,白芍10g,炒白术10g,陈皮9g,防 风10g,党参15g,茯苓20g。 n2.3 饮食停滞证 n治法:消积导滞,和胃降逆。 n主方: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味 。 n药物:山楂15g,神曲10g,炒莱菔子 20g,半夏曲10g,陈皮9g,茯苓15g ,连翘10g,鸡内金9g,白术15g,厚 朴9g。 n2.4 痰湿中阻证 n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n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合平胃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加减。 n药物:清半夏9g,陈皮9g,茯苓10g ,生姜10g,苍术10g,厚朴9g,陈皮 9g,甘草3g。 n2.5 脾胃湿热证 n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n主方: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味 。 n药物:杏仁9g,白蔻仁6g,薏苡仁 10g,滑石15g,通草5g,竹叶10g, 法半夏9g,厚朴9g,炙甘草5g。 n2.6 寒热错杂证 n治法:清热散寒,调中和胃。 n主方: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 减。 n药物:黄连5g,黄芩10g,干姜10g, 半夏9g,党参10g,甘草10g,大枣 10g。 n胃阴不足 n治法:滋阴益胃,和胃健脾。 n主方: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 )加减。 n药物: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 ,炙甘草5g,冬桑叶10g,生扁豆10g 。 n2.8 脾胃虚寒证 n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n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加减。 n药物:饴糖30g,黄芪30g,桂枝10g ,酒炒白芍15g,生姜5g,大枣10g, 炙甘草5g。 n3 中成药应用举例 n气滞胃痛冲剂 每次5g,每日3次。 适用于肝气郁滞证。 n藿香正气胶囊 每次34粒,每日23 次。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n养胃舒胶囊 每次12粒,每日2次。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n香砂养胃丸 每次9g,每日2次。适 用于脾胃虚寒证。 n4.1 临床疗效标准 n4.1.1 溃疡型 n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 。 n显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短期无 复发。 n有效:腹痛及其他症状减轻。 n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n4.1.2 动力障碍型 n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 。 n显效:痞满及其他症状消失,短期无 复发。 n有效:痞满及其他症状减轻。 n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PU) n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 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 ,DU),因溃疡形 成与胃酸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而得名。 n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 于糜烂。 n流行病学研究提出本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 有明确联系:吸烟、遗传因素、个性方面 、幽门螺杆菌感染。 n本病是全球性常见病,约10%的人口一生 中患过此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 中年最为常见,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而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中老年,后者发病高 峰比前者约迟10年;男性患病比女性较多 ;临床上胃溃疡比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两 者之比约为3:1,但有地区差异,胃癌高 发区GU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本病属于中 医“胃脘痛”范畴。 n1 诊断 n1.1 疾病诊断 n1.1.1 临床表现 n(1)疼痛:上腹部疼痛是其主要症 状。 n大约有10%的溃疡病患者可无疼痛。 n典型的溃疡性疼痛常呈节律性和周期 性。 n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常位于上腹中部 、偏左或偏右。 n溃疡性疼痛可表现为隐痛、钝痛、刺 痛、烧灼样痛或者胀痛。 n疼痛的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常在饥 饿时和夜间出现,进食后可以缓解。 n胃溃疡疼痛多出现于餐后1小时左右 。 n(2)消化不良:溃疡病除上腹疼痛 外,尚可有上腹饱胀、嗳气、反酸、 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低等消化 不良的症状。 n病程较长的患者因影响摄食和消化功 能而出现体重减轻,有些患者可能因 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而出现贫血。 n(3)体征:缺少特异性体征。 n多数患者有上腹部轻度压痛,少数患 者因出血、贫血、而有面色、唇甲苍 白或心率增快。 n部分患者因幽门梗阻而体质瘦弱,呈 慢性病容。 n1.1.2 发病特点 n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特点。 n1.1.3 诱发因素 n情绪波动、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 累过度、非甾体类药物等均为诱发因 素。 n1.3 证候诊断 n1.3.1 肝郁气滞证 n主症:(1)胃脘胀痛,两胁胀闷; (2)遇情志不遂则加重;(3)喛气 或矢气则舒。 n次症:(1)胸闷食少;(2)泛吐酸 水;(3)舌苔薄白;(4)善怒,喜 叹息;(5)脉弦。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3.2 肝胃郁热证 n主症:(1)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 感;(2)食入疼痛无明显缓解,或 食入易痛;(3)口干而苦。 n次症:(1)喜冷饮;(2)吞酸,嘈 杂;(3)烦躁,易怒;(4)便秘; (5)舌红,苔黄;(6)脉弦或数。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3.3 胃阴亏虚证 n主症:(1)l胃脘隐隐作痛,空腹时 加重;(2)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 欲饮;(3)舌红少津,有裂纹,少 苔或无苔。 n次症:(1)口干舌燥,纳呆干呕; (2)大便干结;(3)手足心热。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3.4 脾胃虚寒证 n主症:(1)胃痛隐隐,喜温喜按; (2)每遇冷或劳累发作后加重;(3 )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 n次症:(1)倦怠乏力,神疲懒言; (2)畏寒肢冷;(3)大便溏薄;( 4)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 (5)脉沉细或迟。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3.5 气滞血瘀证 n主症:(1)胃脘痛如刺如割,痛处 不移;(2)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 斑。 n次症:(1)疼痛剧烈,可痛彻胸背 ,肢冷,汗出;(2)呕血或黑便史 。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2、分证论治 n2.1肝郁气滞证 n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n主方: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加 味。 n药物:柴胡6g,香附9g,川芎9g,陈 皮6g,枳壳9g,白芍15g,炙甘草5g ,广木香6g。 n2.2 肝胃郁热证 n治法:疏肝泻热,和胃理气。 n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味。 n药物:陈皮6g,青皮6g,芍药15g,栀 子9g,黄连3g,吴茱萸2g,香橼9g, 佛手9g,象贝母9g,泽泻9g。 n2.3 胃阴亏虚证 n治法:养阴益胃。 n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加 味。 n药物:生地10g,沙参9g,麦冬10g, 当归10g,枸杞子10g,川楝子9g,白 芍15g,炙甘草3g,百合12g,玉竹 10g。 n2.4 脾胃虚寒型 n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n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加味。 n药物:黄芪20g,白芍15g,桂枝6g, 炙甘草3g,高良姜5g,香附9g,党参 1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 乌贼骨15g,白及10g。 n2.5 气滞血瘀症 n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n主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合丹参饮(肘后方歌括)加 味。 n药物:生蒲黄10g,(包),五灵脂 10g(包),丹参15g,檀香5g,砂仁3g (后下),当归10g,赤芍15g,白芍 15g,川芎9g,香附10g,党参10g, 延胡索9g,乌贼骨30g,甘草5g。 n3. 中成药应用举例 n胃苏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 于气质证。 n气滞胃痛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 n荜灵胃痛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 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n温胃舒胶囊 每次3粒,每日2次。适 用于脾胃虚寒证。 n4.1 临床疗效标准 n临床痊愈:症状消失,溃疡及周围炎 症全部消失。 n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溃疡消失,仍 有炎症。 n有效: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50%以 上。 n无效:症状无改善,溃疡面缩小不及 50%。 上消化道出血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emorrhage) n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 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 、上段空肠以及胰腺和胆道的出血。 n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如大 量出血常伴有血容量减少而引起的急 性周围循环衰竭。 n在我国普遍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 常见的原因以消化道溃疡占首位,其 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 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 起的胃出血也日益增多。 n本病是临床常见急症,占内科住院病 例的2.4%10.3%,好发于冬春两季, 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多见。 n本病属于中医学“吐血”、“便血( 远血)”范畴。 n1.1 疾病诊断 n1.1.1 临床表现 n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 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出血速 度、出血前机体的状况及血红蛋白水 平。 n(1)呕血与便血:是上消化道出血 的特征性症状。一般来说,幽门以下 出血易致黑便,可呈典型柏油样便, 而幽门以上出血可致呕血。 n(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 道大出血可致急性失血性周围循环衰 竭,其程度与出血量的大小、失血速 度的快慢及代偿机能是否完好有关。 n临床可见头晕、心悸、恶心、口渴、 黑朦或晕厥,皮肤由于血管收缩和血 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湿冷,按甲床 后苍白,体表静脉往往瘪陷;进一步 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反 应迟钝,意识模糊,尿量减少或无尿 。 n(3)发热:在中等量或大量上消化 道出血病例中,于24小时内可有发热 ,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随后自行恢复。 n(4)体征:少量出血可无明显体征 ,中、大量出血可见血压下降,脉搏 快速而细弱反应迟钝,甚至意识模糊 ,皮肤苍白、湿冷,或有上腹压痛, 肠鳴音亢进,肝、胆疾病患者还可出 现黄疸、腹水征象。 n1.1.2 发病特点 n本病起病较快。 n1.1.3 诱发因素 n上消化道出血常因暴饮暴食、酗酒、 劳累过度以及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 而诱发。 n1.3 证候诊断 n1.3.1 胃中积热证 n主症:(1)吐血紫黯或咖啡色,甚 则鲜红,大便黑如漆;(2)口干口 臭,喜冷饮。 n次证:(1)胃脘胀闷灼痛;(2)舌 红苔黄;(3)脉滑数。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3.2 肝火犯胃证 n主症:(1)吐血鲜红或紫黯;(2) 口苦目赤,心烦易怒。 n次症:(1)黄疸,胁痛;(2)舌红 苔黄,脉弦数。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3.3 脾虚不摄证 n主症(1)吐血黯淡,大便漆黑溏薄 :(2)病情反复,面色苍白。 n次症:(1)头晕心悸:(2)神疲乏 力;(3)纳少;(4)舌淡红,苔薄 白;(5)脉弦细。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3.4 气虚血脱证 n主症:(1)吐血倾盆,大便漆黑甚 则紫黯;(2)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n次症:(1)眩晕心悸;(2)烦躁口 干;(3)神志恍惚,昏迷;(4)舌 淡红;(5)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2. 分证论证 n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大者,可危及 生命,应及时给予处理。 n胃镜下止血治疗为首选措施,可根据 条件实施;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使 用质子泵抑制剂及H2受体拮抗剂控制 胃酸浓度,口服或静脉酌情使用止血 药物为基本措施;必要时外科手术治 疗。 n2.1 胃中积热证 n治法:清泄胃热,凉血止血。 n主方:三黄泻心汤(伤寒论)加 减。 n药物:生大黄610g,黄芩9g,黄连 5g,生地黄15g,茜草根9g,白及12g ,牡丹皮6g,紫珠草9g。 n2.2 肝火犯胃证 n治法: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n主方:丹桅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合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加减。 n药物:柴胡9g,当归10g,白芍12g, 丹皮10g,栀子9g,茯苓12g,黄芩9g ,龙胆草6g,生地黄15g。 n2.3 脾虚不摄证 n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n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 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n药物: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 ,当归10g,白及12g,阿胶9g(烊化 ),仙鹤草12g,陈皮6g,甘草6g。 n2.4 气虚血脱证 n治法:益气摄血,回阳固脱。 n主方:参附汤(正体类要)加减 。 n药物:党参15g,熟附子10g,煅龙牡 各30g,炙黄芪30g。 n3.中成药应用举例 n云南白药 每次0.51.0g,每日4次 。适用于各种证型。 n紫地宁血散 每次2瓶(8g),每日 34次,适用于胃中积热证。 n参附注射液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可首剂静脉推注1020ml,继之每日 2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n4.1 临床疗效标准 n临床痊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 潜血连续3天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 善。 n显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 连续3天阳性,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 n有效:1周内吐血或黑便减少,大便潜血 连续3天阳性,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 n无效:治疗一周,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 治疗24小时后无好转或加重,出血伴随症 状无改善或加重。 胃癌 (carcinoma of stomach) n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的恶性肿瘤。胃 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其发病机 制具有多因素及多阶段过程。 n其中以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及遗传 为主要因素。 n我国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男女 比例2.33.6:1,占恶性肿瘤死亡率 的23.03%。 n中晚期胃癌5年、10年生存率分别只 有9.9%和1.4%。近10年来晚期胃癌化 疗水平有明显进步,近期客观有效率 进一步提高,单药达20%以上,两药 30%以上,三药在40%以上,但中位生 存期仍在810个月。 n对于术前、术中放疗或术后辅助性放 疗可否增加生存期尚无明确结论。 n胃癌属中医“反胃”、“噎嗝”、“ 积聚”、“胃脘痛”等范畴。 n1.1 病名诊断 n1.1.1 临床表现 n(1)症状:早期胃癌中70%以上无症 状、根据发病机制可将晚期胃癌症状 分4个方面。 n1)因癌肿增殖而发生能量消耗与代谢 障碍,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 、消瘦、贫血等,晚期呈恶病质状态 。 n2)胃癌溃烂所致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 、穿孔等,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约 30%的胃癌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n3)胃癌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状,如胃充 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沉重感等;肿瘤 位于贲门可引起进食梗阻;幽门或胃窦肿 瘤造成梗阻可引起呕吐,且呕吐量大,内 有大量宿食。 n4)癌肿扩散转移引起的症状,如腹水、肝 肿大、黄疸及远处器官转移而引起的相应 症状。 n(2)体征:早期胃癌可无任何体征 ,中晚期胃癌以上腹部压痛最常见。 n13患者可扪及上腹部肿块,晚期转 移可扪及肝肿大且表面不规则、黄疸 、腹水、左锁骨上及左腋下淋巴结转 移等。 n胃癌的癌旁综合征包括血栓性静脉炎 、黑棘病和皮肌炎等,可有相应的体 征。 n1.1.2 发病特点 n初发病时常无明显症状,当出现典型 症状时,病情则发展快,预后不良。 n1.1.3 诱发因素 n吸烟、饮酒、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 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n1.3 证候诊断 n1.3.1 肝胃不和证 n主症:(1)胃脘胀痛,痛无定时(或饥 饿性作痛或饭后疼痛);(2)两胁胀满 或胀痛。 n次症:(1)情志抑郁,善太息;(2)不 欲食,或时有呕吐呃逆;(3)吞酸嗳气 ;(4)胃脘嘈杂;(5)舌苔薄黄或薄白 ;(6)脉弦或脉细。 n证候确定:主症2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 项。 n1.3.2 痰湿阻滞证 n主症:(1)胃脘痞闷;(2)呕吐痰 涎;(3)进食噎阻不利。 n次症:(1)纳呆;(2)大便时结时 溏;(3)进食噎阻;(4)舌苔白腻 ;(5)舌体胖大有齿痕;(6)脉滑 。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 症第1项加次症2项。 n1.3.3 瘀血内结证 n主症:(1)胃脘刺痛,疼痛剧烈拒 按;(2)上腹肿块;(3)呕血、便 血。 n次症:(1)肌肤甲错;(2)上腹饱 胀;(3)进食噎阻;(4)舌苔薄白 或薄黄;(5)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6)脉沉细或涩。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 症第1项加次症2项。 n1.3.4 胃热阴虚证 n主症:(1)胃脘隐痛灼热;(2)口 干喜冷饮;(3)饥不欲食;(4)舌 质红少津。 n次症:(1)胃脘嘈杂;(2)大便干 结;(3)五心烦热;(4)舌苔黄或 少苔、剥苔、无苔;(5)脘痞不舒 ;(6)脉细数。 n证候确定: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 症2项。 n1.3.5 脾胃虚寒证 n主症:(1)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食生冷加重;(2)呕吐清水;(3)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n次症:(1)纳呆;(2)大便溏薄; (3)面色晄白;(4)四肢不温;( 5)神疲乏力;(6)舌苔白滑;(7 )舌体淡胖;(8)脉沉细或沉缓。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 症第1项加次症3项。 n1.3.6 气血两虚证 n主症:(1)面色无华;(2)神疲乏 力;(3)心悸气短。 n次症:(1)消瘦;(2)自汗;(3 )懒言;(4)头晕;(5)舌苔薄白 ;(6)舌质淡,边有齿痕;(7)脉 细数无力或虚大无力。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 症第1项加次症3项。 n2. 分证论治 n2.1 肝胃不和证 n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痛。 n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 n药物:柴胡6g,当归10g,白芍12g, 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郁金9g ,元胡12g,川楝子9g,淡竹茹12g, 生赭石9g(先煎),鸡内金9g,白石 英15g,藤梨根30g。 n2.2 痰湿阻滞证 n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n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 n药物:法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 ,枳壳12g,郁金12g,浙贝母12g, 全瓜蒌12g,炒薏苡仁9g,炒莱菔子 12g,山慈菇12g,淡竹茹12g,白豆 蔻9g。 n2.3 瘀血内结证 n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n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 n药物:生地12g,五灵脂9g,川芎9g ,桃仁12g,赤芍12g,甘草6g,香附 5g,红花9g,枳壳12g,柴胡6g,川 牛膝12g,蒲黄9g(包煎),干蟾皮 9g,白屈菜30g,藤梨根30g,山楂 15g,仙鹤草15g。 n2.4 胃热阴虚证 n治法:清热养阴,益胃生津。 n主方: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加 减。 n药物:淡竹叶9g,生石膏(先煎) 18g,半夏9g,麦门冬12g,太子参 18g,南北沙参各12g,天花粉15g, 玉竹12g,陈皮9g,知母9g,藤梨根 30g,白花蛇舌草30g。 n2.5 脾胃虚寒证 n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n主方: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n药物:党参12g,白术12g,干姜9g, 炙甘草6g,吴茱萸6g,半夏9g,陈皮 9g,高良姜9g,荜苃9g,龙葵18g, 茯苓12g,炒薏苡仁18g,焦楂曲各 15g,丁香3g,厚朴10g。 n2.6 气血两虚证 n治法:补气养血。 n主方: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加减。 n药物: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 ,熟地黄12g,白芍12g,当归12g, 川芎9g,炙甘草18g,肉桂6g,丹参 18g,炒杏仁15g,陈皮9g。 n3.中成药应用举例 n参莲胶囊 每次6粒,每日3次。适用于气 血瘀滞、热毒内阻而致的胃癌患者。 n平消胶囊 每次48粒,每日3次。适用于 痰瘀内结型胃癌,在早中期术后抗转移复 发,晚期延长生存期均可应用。 n华蟾素片 每次34粒,每日34次。适用 于各种早期肿瘤的抗转移复发治疗,中晚 期肿瘤的祛邪治疗。 n4.1.1肿瘤疗效评定标准 n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持续 4周。 n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以上 ,时间不少于4周。 n稳定(NC):肿块缩小不及50或增 大未超过25。 n进展(PD):肿块增大25以上或出 现新的病灶。 n4.1.2止痛疗效评定标准 n0度:疼痛未缓解。 n1度:轻度缓解(疼痛减轻约25) 。 n2度:中度缓解(疼痛减轻约50) 。 n3度:明显缓解(疼痛减轻75以上 )。 n4度:完全缓解(疼痛消失)。 胃下垂 (gastroptosia) n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胃膈韧 带、胃肝韧带及胃脾韧带松弛,或腹 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 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 到髂脊连线以下所致。 n临床表现为脘腹痞满,嗳气不舒,胃 脘胀痛,大便不调,肠鸣漉漉等胃肠 功能失调的症状。 n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原因尚不 明确,多与重力因素、胃肌张力减退 、膈肌松弛等因素有关。 n该病多见于女性、瘦长无力体形者, 长期站立工作者,经产妇,多次腹部 手术伴腹肌张力低下,长期卧床少动 者和慢性消化性疾病的患者。 n本病属于中医“胃缓”、“胃痞”、“嗳气” 等范畴。 n1 诊断 n1.1 疾病诊断 n1.1.1临床表现 n(1)症状: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 以上者表现为胃肠功能低下、胃肠动力减 弱和分泌功能紊乱。 n患者常出现上腹不适、易饱胀、厌食、嗳 气、便秘、腹痛等症状,有时可觉乏力、 心悸、头晕及昏厥等。 n此外,也可伴随有其他脏器如肝、肾、结 肠下垂的表现,患者常有消瘦、乏力、低 血糖等表现。 n(2)体征: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瘦, 肋下角常小于90o;进餐后叩诊,胃下极可 下移至盆腔。 n上腹部可有压痛,且常因卧位与立位变化 而使压痛点改变,上腹部易触到明显的腹 主动脉搏动,胃区可有振水音。 n1.1.2 发病特点 n起病缓慢,腹胀常于餐后、站立过久 和劳累后加重,平卧后常可减轻,腹 部疼痛呈隐痛或胀痛,无周期性及节 律性。 n1.1.3 诱发因素 n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均 为诱发因素。 n1.2 证候诊断 n1.2.1 中气下陷证 n主症:(1)脘腹重坠作胀;(2)食后、 站立、或劳累后腹胀益甚,平卧可减轻; (3)神疲乏力;(4)食少纳呆。 n次症:(1)头晕气短;(2)形体消瘦: (3)大便溏薄;(4)脱肛、崩漏、肾下 垂;(5)舌淡,有齿痕;(6)脉缓弱或 濡细。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 项加次症3项。 n1.2.2 肝胃不和证 n主症:(1)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 胁;(2)心烦易怒;(3)遇情绪波 动加剧;(4)失眠多梦。 n次症:(1)口苦口干,或咽似物梗 ;(2)胸闷食少;(3)嗳气呃逆;( 4)大便不爽;(5)舌淡红,苔薄白 ;(6)脉弦。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2.3 胃阴不足证 n主症:(1)舌红无苔少津;(2)胃 脘胀满,隐隐灼痛;(3)手足心热 ;(4)口干咽燥。 n次症:(1)饥不欲食;(2)寐差多 梦;(3)胃中嘈杂;(4)大便干燥 ;(5)脉细数。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2.4 脾肾阳虚证 n主症:(1)脘腹冷痛,喜温喜按; (2)遇冷或劳累后加重;(3)畏寒 肢冷;(4)得食痛减,食后腹胀。 n次症:(1)倦怠乏力;(2)食欲不 振;(3)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 (4)腰膝冷痛;(5)舌淡,边有齿 痕,苔薄白;(6)脉沉细或迟。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2.5 痰饮停胃证 n主症:(1)呕吐清水稀涎;(2)胃 脘胀满,有振水声;(3)肠鸣漉漉 。 n次症:(1)头晕目眩;(2)胸闷心 悸;(3)神疲气短;(4)大便溏薄 ;(5)恶心食少;(6)舌淡胖,苔 滑腻;(7)脉弦滑。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1.2.6 瘀阻胃络证 n主症:(1)舌质紫黯,舌有瘀斑, 舌下青筋迂曲;(2)胃脘坠胀刺痛 ;(3)呕血或黑便。 n次症:(1)久痛不已;(2)痛处拒 按;(3)痛有定处;(4)入夜痛甚 ;(5)面色晦暗;(6)肌肤甲错; (7)苔白;(8)脉弦涩。 n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n2. 分证论治 n2.1 中气下陷证 n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强胃。 n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黄芪 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n药物: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0g,炙 甘草6g,陈皮6g,当归10g,升麻3g,柴 胡3g,饴糖20g,桂枝6g,白芍12g,生姜 6g,大枣15g,枳壳9g。 n2.2 肝胃不和证 n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n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加减。 n药物:柴胡9g,香附9g,川芎9g,枳 壳9g,白芍15g,炙甘草6g,陈皮9g ,黄芪15,白术10g。 n2.3 胃阴不足证 n治法:滋阴润燥,健脾养胃。 n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 n药物:生地12g,麦冬10g,北沙参 10g,玉竹15g,石斛10g,太子参15g ,怀山药15g,佛手9g,枳壳9g,鸡 内金9g。 n2.4 脾肾阳虚证 n治法:温阳散寒,补益脾肾。 n主方:理中汤(伤寒论)合肾气 丸(金匮要略)加减。 n药物:干姜9g,白术12g,炙甘草6g ,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 ,桂枝5g,炮附子5g,泽泻9g,茯苓 10g,丹皮10g。 n2.5 痰饮停胃证 n治法:温胃化饮。 n主方:苓桂术甘草汤(伤寒论) 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 n药物:茯苓15g,桂枝9g,白术10g, 甘草6g,姜半夏9g,生姜6g,苍术 10g,泽泻9g,砂仁6g,枳壳9g。 n2.6 瘀阻胃络证 n治法:行气化瘀。 n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 n药物:五灵脂10g,当归10g,川芎9g ,桃仁9g,赤芍10g,红花6g,乌药 9g,延胡索9g,香附9g,枳壳9g,甘草 6g,黄芪15g,白术10g。 n3.中成药应用举例 n补中益气丸 每次6g,每日2次。适 用于脾胃气虚证。 n逍遥丸 每次6-9g,每日12次。适用于 肝郁血虚证。 n桂附地黄丸 每次9g,每日2次。适用于 肾阳不足者。 n理中丸 每次9g,每日2次。适用于中虚 有寒证。 n六味地黄丸 每次9g,每日2次。适用于 肾阴亏虚证。 n4.1临床疗效标准 n临床痊愈:自觉证候消失,上消化道钡透 复查,胃角切迹已回升到两髂嵴连线水平 以上者。 n显效:自觉证候明显减轻,上消化道钡透 复查,胃角切迹已回升6但尚未治 愈者。 n有效:自觉证候减轻,上消化道钡透复查 ,胃角切迹已回升15者。 n无效:自觉证候无变化,上消化道钡透复 查,胃角切迹回升1者。 胃术后并发症 (postgastrectomy sequelae) n胃术后并发症指胃肿瘤、消化性溃疡、胃 出血、胃憩室、胃损伤等疾病而行胃部分 或全胃切除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包括 餐后综合征、盲袢综合征、残窦综合征、 吻合口溃疡、胃切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 吻合口梗阻、输入袢梗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