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 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 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 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 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西蒙诺夫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 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 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 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 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 蜡烛呢?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 部曲生者与死者、军 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 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 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 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 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 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 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 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 二 战 风 云 南京大屠杀 二战风云 二战(西西里登 陆) 二战法西斯监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杀人工厂”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正门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展厅 右图:上饶集中营的 铁丝站笼(刑具)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诺曼底登陆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抗战胜利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一个侵华日本 老兵的忏悔。 俄罗斯纪念苏联 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 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 ,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 驻希腊的德军“”集团军群的交 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 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 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 创造了有利条件。 贝尔格莱德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 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 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 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 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 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 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 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 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前往驻希腊的“”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 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 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 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 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 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 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揣 ( ) 瓦砾 ( ) 地窖 ( ) 城堡 ( ) 腋窝( ) 柯 ( )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颤巍巍: 匍匐: 烧灼: 瓦砾: chui l jiobo y k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爬行。 烧、烫,使烫伤。 破碎的砖头瓦片。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 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 进了方场。”(15段) 1.炮火 连天, 环境险 恶。 2.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 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 坟堆。”(26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 。”(25段)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 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3.视若 亲人, 沉痛哀 悼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 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 ,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 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 在那老地方。”(40段) 4.点燃 婚烛, 真情祭 悼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 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 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 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 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 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 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 的爱。 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 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 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 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 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 ,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炮 火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 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 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 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 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 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 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蜡烛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 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 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 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 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蜡烛有特殊意义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 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 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 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 蜡烛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 了。 黑 围 巾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 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 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 的母亲般的爱。 黑围巾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 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 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 了地窖。 老妇人的动作 爬 跪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 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 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 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 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伟大内心世界。 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 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 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 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 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 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 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 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 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 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 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 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 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 ,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 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 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 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 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 ,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 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 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专业技能测试题库
- 申报课件教学课件
- 甲骨文的演变
- 甲状腺癌护士课件
- 游戏主题活动方案设计
- 《教学相长》课件
-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简短
- 急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指征护理查房
- 2025年英语四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卷 阅读理解词汇训练
- 2025年秋季会计职称考试 税法与财务会计实务历2025年真题试卷
- 成长赛道法律专业
- 通信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
- 淤泥固化施工方案
- 苏教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单词背诵默写本
- 2023年福建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10月河北保定市市直政府序列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45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防水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智慧车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2025年宏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舆情知识培训课件
- 2024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目录-2024广东省药学会2024061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