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以来的《龙船调》研究综述(论文) .pdf_第1页
近三十年以来的《龙船调》研究综述(论文) .pdf_第2页
近三十年以来的《龙船调》研究综述(论文) .pdf_第3页
近三十年以来的《龙船调》研究综述(论文) .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07学教育 内容摘要: 近三十年以来, 随着对各地民俗风情的传承与保护意识的提高, 对 龙船调 这样的民歌的整理 与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多角度、 多层次的兴盛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有许多研究 龙船调 的文章, 对其进行 梳理和归纳, 其内容主要涉及 龙船调 的来历、 成因与发展衍变, 艺术特色, 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传承与保护等方 面, 但对 龙船调 的文化成因及对原生态民歌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近三十年 龙船调 研究综述 邓雪芹柯勇 近三十年以来的 龙船调 研究综述 龙船调 传唱于湖北省西南 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 谋道、 汪 营一带, 本来是一首劳动小调 种 瓜调 , 后来经过艺术家的收集与 整理,加上民间艺人的表演, 以 龙船调的形式为世人所熟悉。 特别是在上世纪末经宋祖英等著 名歌唱家在国内外演出, 龙船 调 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 成为了 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自20世 纪80 年代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 志上发表了许多研究 龙船调 的 文章, 查阅了100多篇期刊论文与 学术文章, 发现近三十年来, 学术 界对 龙船调 的关注与研究, 主 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 龙船调 的来历、 成因及 发展衍变 蜚声世界的湖北利川民歌 龙船调 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 晓,脍炙人口,其优美动人的旋 律,活泼生动又极富生活气息的 唱词,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从一首 民间小调最终登上世界优秀民歌 的宝座, 对 龙船调 的渊源、 成因 及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是研究的一 个重要且基础的领域,大部分文 章是论述了 龙船调 的来历即源 流和历史以及它的发展衍变。如 李淼 (2010) 在 土家族民歌 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 中 主要从土家族民歌文化角度研究 了 龙船调 的形成以及各时期的 演唱分析了 龙船调 的发展和衍 变。他认为 “ 龙船调 的形成是和 五句子 穿歌尾子群类与古代 巴人的 竹枝歌 、 五句子 土家 民歌文化紧密相关,现存龙船 调 是对古代巴歌 竹枝歌 和 五 句子 的继承和发展。” 并分时期 介绍了 龙船调 处于不同形成阶 段时的风格和特色。赵娟在 从到兼谈传 统民歌的传承、 发展与创新 一文 中论述了从 种瓜调 到 龙船调 最后成为一首世界民歌,是民间 艺术家创造智慧的结晶,也为我 们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的龙船 调 的衍变过程, 使我们铭记那些 为这首民歌曾经默默付出的人。 这些文章以历史考据的方式 研究的居多,主要从民族文化探 源、 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 民歌民 调的收集整理过程等方面考证 龙船调 的形成发展。 二. 龙船调 的艺术特色 龙船调 以 种瓜调 为基 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 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 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 锤炼, 词义更加精炼, 旋律更是极 其流畅、 优美动人。 龙船调 作为 一种兼具民俗与地域色彩的民歌 形式,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 音乐的各个方面做出研究,纵观 这些研究,已经从宏观走向了微 观, 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方 迪星在谈湖北民歌的 艺术风格 中, 分析了 龙船调 的 起源和发展、 词曲、 音色、 语言以 及艺术处理等方面,认为它是人 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邹婉华在 简 论恩施土家民歌的音乐 特征 中揭示了 龙船调 的节奏、 对白、 徵调式以及方言美感, 构成 了土家特有的富有鲜明地方特色 的音乐风格,为我们展现了这一 首民歌被广为传唱的在音乐特征 方面的原因。田世高在 论土家族 民歌 龙船调 一文中, 则从 龙 船调 的历史、 语言特色、 音韵、 旋 律、节奏等各方面展示了龙船 调 作为一首土家民歌, 独特的土 家族音乐魅力。潘顺福在 论 龙 船调 的民族属性 一文中, 分别 探究了 龙船调 的源流, 得出 “龙 船调的产生, 在土家族聚居区, 龙 105 2015.07学教育 文 艺 杂谈文 艺 杂谈 船调的流行也在土家聚居区” 的 结论; 探究了龙船调歌词的风格、 连八句词体、以及龙船调中衬词 的运用和土家语的保留;探究了 龙船调 的旋律风格、 行腔基调 等方面特征, 得出了 “旋律下行,旋 律的级进, 行腔音调三音列, 调式 主音出现不多及非商非羽 ” 的 特点。 随着对龙船调研究的深 入,逐渐涉及到具体的歌词音韵 等细致的方面。尤翠云、 孙志国在 有灵魂的语气词 歌词分析 中, 对 龙船调 的歌词 作了详尽的分析,从历史的角度 以及语气词的使用给歌曲带来的 意想不到的效果等方面展示了 龙船调 中鲜活的人物, 欢快的 气氛, 令人陶醉的对白。而牟利璘 在 土家族 民歌龙船调 歌词的 纯理功能分析 一文中, 从韩礼德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出 发, 在人际功能、 经验功能和语篇 功能三个方面对 龙船调 的歌词 进行了探析, 并分析得出 “ 龙船 调 的歌词语言虽然简单而通俗, 但却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民歌鲜 明的民族特色” 的论断。这两个人 分别从语气词与理性的角度分析 了龙船调的歌词,使我们对歌词 的理解更加全面。同时, 谢亚平、 冉红芳在利川灯歌的艺术特色 及美育功能 中为我们揭示了 龙 船调 不仅从内容、 形式、 表演等 方面浸透着浓郁的土家族的气 息, 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 它也具 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净化着一代 又一代土家人的心灵。 三. 龙船调 与相关产业的发 展 龙船调 的发展以及被广为 传唱带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 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 和文化品牌也被带动了起来。如 蒋明智荆楚民歌的产业发展与 文化传承以 龙船调 为例 , 通过对 龙船调 推广和保护工作 的宣传, 突出打造 “龙船调” 文化 品牌, 如 “惹底惹嘎” 龙船调 利川市打造 “龙船调” 文化品牌扫 描 (恩施日报, 2011年12月3日, 第005 版) 。 郑远景在 传承民族文 化发展文化产业 中指出 “ 龙船 调 作为利川的文化品牌, 构筑了 一个特产市、旅游城市的经济格 局” , 还设想了 “拟出一部书 多维 视野中的利川 , 一部电视专题片 中国西部名城利川 ,一台土 苗精品的艺术节目龙船调的故 乡利川 ” ,通过这种方式来进 一步扩大 龙船调 的影响, 也带 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 龙船调 的传承与保护 龙船调 的传承与保护, 一 方面需要通过挖掘、 搜集、 整理、 采风和田野工作中收集整理, 如 黄柏权从山寨到大雅之堂 (上) 土家族民歌传播路线变迁 考 , 专业工作者的整理改编,传 播媒体的大力推介,特别是著名 歌手的演唱,使其得到更好的传 承和发展。蒋明智的 荆楚民歌的 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以 龙 船调 为例 , 认为对 龙船调 的 保护,“最重要的要落实到对土家 族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个性的弘 扬上” 。民歌家族是土家族民族心 理文化符号的重要遗存,其学术 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挖掘、 整理、 保护利川民歌 龙船 调 ,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土家 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 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 众的文化素质,对社会发展和经济 建设特别是发展旅游事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方面都将产 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除了对 龙船调 直接的传承,也有对其进行改编 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传 承与保护的,匡传英、赵娜就在 合唱曲: 传承基础上的 再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 的形式,“改编后的合唱曲通过保 留原曲结构、 调式、 调性、 节奏、 衬 词的方法, 传承了其民族特色; 同 时运用西洋大小调的和声技法, 融入复调手法,强化了作为合唱 曲的艺术表现力” , 实现了对 龙 船调 在传承基础上的再创作。对 龙船调 的传承, 展示了土家族 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土家人纯朴善 良、 自信乐观、 真挚友爱的人性之 美,这对于激发土家人的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 凝聚民族精神,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类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同时, 还应加大对民歌的政 策倾斜, 就像邓敏在 民族政策视 阈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中论述的那样,“以民族政策为切 入点, 加大专项保护基金投入,完 善文化设施; 保护传承人,培养接 班人;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传承自 觉性,可以进一步推进 龙船调 的 传承和发展。” 五. 龙船调 研究特征与未来 展望 通过对近三十年来 龙船调 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 对目前 龙 船调 的研究共性作出以下归纳: 1.方法上, 历史考据式的归纳 多于直接观察案例描述 所谓历史考据,是通过历史 文献中早有的记载,借助古籍文 献资料,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 106 2015.07学教育 态和它以后的发展和今天的传 承。而直接观察,又叫田野作业 法, 则是为了得到鲜活的、 丰富的 科学资料, 所进行实地调查、 采集 工作。从而既能获取忠实可靠的 资料,又能弥补前人调查研究的 不足。在对近三十年 龙船调 研 究成果分析整理之后发现,龙船 调 的相关研究, 大多采用历史考 据的研究方法,通过相关历史资 料的搜集,并进行分析研究, 对 龙船调 的过去发展和现状进行 归纳。对 龙船调 进行实地考察 与研究,由于民俗旅游的作用和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视, 在近些年有较为迅速的发展, 但是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来 看, 仍以历史考据式的归纳较多。 2.角度上,龙船调 内容的分 析多于 龙船调 成因的分析 目前,龙船调的研究角度 呈现出一种相对集中的状态, 大 多选在对 龙船调 内容、 人物形 象、 歌词特征、 艺术特色等方面进 行分析探究,有利于人们更好的 理解和接受 龙船调 的艺术风格 和民族特色, 同时也加快了 龙船 调 的传播速度。而 龙船调 的成 因研究的相关论著却相对较少甚 至缺乏。 3.对象上, 集中于已成型民歌 的探究 龙船调作为一种民歌形 式, 是从灯调、 种瓜调等民间小唱 一路发展而来。现有研究的对象, 多集中在对 龙船调 这种民歌形 式本身的研究,分析经典民歌的 功能作用、挖掘经典民歌的文化 价值、 打造经典民歌文化品牌等。 而对经典民歌形成基础与原型探 究却较少,缺乏经典民歌与原生 态民歌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研究。 4.未来展望 加强直接观察研究,进行实 地考察与走访,获取口头资料和 第一手资料;对前人资料搜集的 不足进行补充,弥补前人资料搜 集的空缺;探究经典民歌的生成 条件,认知把握经典民歌的生成 过程和发展; 拓展研究对象, 探究 经典民歌的生成与原生态民歌的 相互作用与影响。 六.总结 龙船调 是一首在鄂西土家 族民间流传久远、享誉世界的优 秀民歌, 对近三十年来 龙船调 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 解 龙船调 , 同时, 也让我们看到 研究的不足之处,推动我们从更 广阔的领域、更独特的视角去审 视 龙船调 。特别是随着现代社 会的发展,龙船调赖以生存的 文化土壤正在逐步改变,我们应 该增强自身的文化责任感,深入 民间去找寻新的突破口, 促进 龙 船调 更好地发展传承, 让这首历 经岁月的民歌绽放更加耀眼的光 芒! 参考文献 1李淼, 土家族民歌 龙船调 的历 史渊源及发展变迁j,大众文艺 251 1方迪星, 谈湖北民歌 龙船调 的 艺术风格j,学术论坛 96 2邹婉华, 简论恩施土家族民歌 龙 船调的音乐特征 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 2004 年第3期, 42-44 3李兆普, 利川民歌 龙船调 的收集 整理经过j,文苑艺林 2007年第6期 4郑远景,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 业j,经营之道 73 5赵娟, 从 种瓜调 到 龙船调 兼谈传统民歌的传承、 发展与创新j,音 乐创作 2013年第10期 6匡传英、 赵娜, 合唱曲 龙船调 :传 承基础上的再创作 j,牡丹江教育学院 学报 , 2008年第1期, 115-116 7蒋明智, 荆楚民歌的产业发展与文 化传承以 龙船调 为例j, 文化遗 产 2009 年第4期, 121-125 8牟利璘, 土家族民歌 龙船调 歌词 的纯理功能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5月第25卷第5期, 58-60 9潘顺福, 论 龙船调 的民族属性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3期, 45-47 10田世高, 论土家族民歌 龙船调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 2002年第4期, 12-15 11尤翠云、 孙志国, 有灵魂的语气 词龙船调 歌词分析j, 咸宁学院 学报 2012年8月第32卷第8期 12邓敏, 民族政策视阈下 龙船调 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014年第37卷第2期 13 张书晋,试论民歌的当代意义 j,郑州: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 2004 年3月 14肖倩, 浅谈湖北民歌 龙船调 的 演唱风格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年第38期 15张潋, 从民歌的多种改编看当代 民歌的传播以利川民歌龙船调 为 例j,黄河之声 , 2012年第3期 16张明霞, 恩施民歌: 山野中跳动的 音符j, 速读 (中旬) , 2014年第8期 17张灵腾, 论土家民歌 龙船调 的 艺术形态j, 民族音乐 , 2010年第4期 18 杨玉荣、刘成勇,龙船调 中 “龙” 的诠释学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4期 19黄柏权, 从山寨到大雅之堂(上) 土家族民歌传播路线变迁考 j,中 国民族报 , 2012年10月19日第007版理论 周刊 时空 20覃亚敏, 土家歌谣语言文化特征 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1谢亚平、 冉红芳, 利川灯歌的艺术 特色及美育功能 j,大众文艺 , 2009年 第6 期 22王一芳,鄂西南土家族灯哥的特 点及演唱艺术初探 d,武汉音乐学院硕 士学位论文, 2006年6月 23覃亚敏,土家歌谣语言文化特征 文 艺 杂谈文 艺 杂谈 107 2015.07学教育 研究 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5月 24崔迎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电 视媒体中的传播、发展与变迁分析以 地方电视台,中共电视台原生态音乐电视 节目的发展变迁为例 d,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5月 25 郑艺,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 11月 26 杜亚雄,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年12月 27李小峰,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 赏析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年 10月 28王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m,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0年10月 29欧阳友权, 文化产业概论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30 张文勋,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 讨 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31 恩施地区民歌集 (上下集) 恩 施: 内部资料, 1979年9月 32 徐开芳,恩施土家族民间歌谣 集 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 贾樟柯和顾长卫的电影均属于小城电影的范畴, 他们把电影共同的叙事背景放在了小城。作为 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贾樟柯的电影以表现小人物的命运为主题, 选取中国内陆小城作为叙事背景, 达到了 用电影记忆历史、 关注个体生命的目的。顾长卫则是由 “中国第一摄影师” 而转型为导演的, 他以一颗悲悯之心 把七八十年代的小城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抗争或屈服呈现给观众。他们的电影在镜头的调度上很有放在一起 进行研究的必要, 两位导演大量使用了长镜头, 使影片的表达效果更为真实, 表现内容也更为丰富。 关键词: 贾樟柯顾长卫长镜头 陈丽 贾樟柯和顾长卫电影的长镜头调度之比较 贾樟柯、顾长卫的电影不约 而同的选取小城这一独特的空间 作为影片的叙事背景,从而使他 们的影片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小 城的喧嚣、 灰色、 狭窄、 城乡结合 等特点成了他们电影表现的共同 点。小城既是他们影片的叙事背 景, 同时也是电影隐形的角色, 他 们用镜头把小城的人生百态摆到 了人们面前, 让人们似曾相识, 又 若有所思。在镜头的调度上, 二人 各显神通, 又异中有同。 镜头调度是电影的场面调度 包含的层次之一,导演在拍摄之 前往往会有分镜头剧本,内容包 括镜头号、 景别、 摄法、 画面内容、 台词、 音乐、 音响效果、 镜头长度 等项目。 安德烈巴赞为了证明他的 影像本体论,提出了构思拍摄电 影的两个基本原则,即长镜头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