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文】社会企业家精神_一个管理学研究前沿.pdf_第1页
【精品论文】社会企业家精神_一个管理学研究前沿.pdf_第2页
【精品论文】社会企业家精神_一个管理学研究前沿.pdf_第3页
【精品论文】社会企业家精神_一个管理学研究前沿.pdf_第4页
【精品论文】社会企业家精神_一个管理学研究前沿.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2011 04 30 作者简介: 祖良荣( 1963) , 联合国高级项目官员, 南京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 社会 企业与社会企业家精神、 公司重组与公司治理、 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 陆华良( 1972) ,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博 士、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等。 社会企业家精神: 一个管理学研究前沿 祖良荣 1, 陆华良2 ( 1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 都灵10127; 2 南京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 当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探讨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 西方社会又兴起了一个新 的理念, 即社会企业家精神。本文简述了社会企业家精神萌发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并对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范 畴和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后介绍了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企业家精神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途 径。文章最后提出了对中国社会企业家精神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 企业家; 社会责任; 创新; 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 f270 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6049( 2011) 04 0032 1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的逐步推广和普及以及对其 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逐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 把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战略决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 在追求经济效益时, 积极参与消除贫困、 促进 社区发展、 保护自然环境、 改善和维护职工权益等 活动。另外一些企业家通过借助商业运作模式, 把促进社会进步, 消除贫穷和改善环境等社会使 命, 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他们被称为社会企 业家。这是一种新型的企业参与社会、 创造社会 价值的模式, 即运用专业化的、 创新的并能够达到 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来实现社会的系统变 革。这就是如今商业界和学术界正在探讨的另一 个热门话题: 社会企业家精神 ( social entrepre- neurship) 。这是新瓶装旧酒呢, 还是 csr 理论的 一次升华和一种方式的创新?本文将着重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社会企业家精神作一个全面地探讨和 分析: 驱动社会企业家精神萌发的重要因素是什 么?目前学术界是如何对其范畴和内涵进行界定 的?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未 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一、社会企业家精神诞生的驱动因素 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萌发主要有 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1 加剧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危机和日益提 高的社会期望 目前, 社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 和期望越来越高, 要求企业在社会中扮演更重要 和多样化的角色, 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已无 法满足这些要求。据麦肯锡咨询公司 2007 年的 调查显示, 95%的公司高管认为, 社会要求企业承 担公共责任的期望比五年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尽 管有72%的公司高管表示企业应将环境、 社会和 治理等问题完全纳入公司战略和运营活动之中, 但只有50%的公司高管承认他们的企业真正这样 做了。 1 同时, 世界正面临各种挑战, 如气候变暖、 加速发展的城市化、 老龄化、 新型家庭结构的出现 以及新出现的疾病、 贫富悬殊、 社会排斥和加剧的 不平等。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4 年世界约有一半 23 人口每天靠不足 2 美元维持生活, 10 亿人口处于 营养不良状态, 10 亿人口缺乏饮用水, 24 亿人缺 乏适当的医疗卫生条件。 2 另外, 最贫穷国家与最 富裕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等正日益加剧。占世界 人口 50% 的最贫穷人口只享有全球收入的 5%。 3 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现象 危及了社会构架以及经济效能。企业作为主宰社 会经济的主体和革新浪潮的先锋, 需要通过创新 来满足社会需求和创造社会价值。 2 社会福利国家体制的改革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面临的环境变迁, 体制的 不断演化, 西方福利国家传统的福利体制已经不 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七十年代, 西方福利国家 体制普遍陷入危机。于是, 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 政治意志形态, 即强调公民自给自足和重视市场 驱动的社会福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许多国家 的政府逐步地从公共产品的提供领域退出, 结果 导致很多地区公共产品资源的供应停滞或缺失, 人道主义和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日趋严重。 4 因 此, 西方福利国家不得不开始探索一条解决社会 危机的新方法和途径。他们重视社会企业在这 方面起的积极作用。作为社会企业组织的领导 者, 社会企业家在企业的运作中则扮演了极其重 要的角色。社会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也主要体 现在创新方面。一方面, 社会企业家在组织、 技 术和社会层面的革新对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变得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 社会企业提供的一 个创新的、 效率更高的福利系统将会为整个社会 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 非营利组织面临资源与竞争的挑战 在社会福利国家体制内, 社会变革的出现往 往都是由公共或非营利部门发动的。非营利组 织从公共部门和慈善机构获得资源。但是, 非营 利组织的经营正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社会对 非营利部门社会服务需求的日趋增加; 另一方 面, 非营利部门所获得的资源日趋减少。社会企 业家精神研究的创始者格雷戈里迪斯的研究 表明, 由于经营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日趋复杂, 要 求非营利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富有 企业家精神, 掌握企业化技能并能实际操作。同 时, 由于面对医疗卫生以及社会服务领域越来越 多的来自企业的竞争, 非营利组织需要建立自身 的造血机能。 5 因此, 非营利组织必须实行服务 项目有偿化, 这就成了社会企业的起点。社会企 业所体现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 社会企业提供的服务( 如: 小额信贷、 环保回收、 职业培训等) 来消除或缓解某一个层面上的不平 等; 二是社会企业的创新性启发和带动更多的人 和资源来共同开拓新市场, 把新产品和服务带给 有需求的人群。而支持这两个价值的支点是社 会企业的经济效益。 正是这种日益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大背景 下, 社会企业家精神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孕育而生。 二、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定义与内涵 早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人员就在有关 社会变革的文献中, 使用过社会企业家和社会企业 家精神的概念。 6, 7 到了八九十年代, 由于社会企业 家, 阿育王组织( ashoka) 的创始人比尔德雷顿 ( bill drayton) 的推广, 这一概念便在世界广泛传 播, 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和研究。 5, 8 12 1 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研究社会企业家精神, 要涉及与之相关的两 个概念即社会企业家和社会企业。迪斯认为社 会企业家是变革的代理人, 他有如下特征: ( 1) 社会企业家坚守一种使命, 去创造并维护社会价 值( 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价值) ; ( 2)社会企业家能 发现并不懈追求新的机会以完成这种使命; ( 3) 社会企业家能不断地创新、 调整和学习; ( 4)社 会企业家能勇敢地采取行动而不被现有的资源 所限制, ( 5)社会企业家对其服务人民和获得成 果高度负责。 13 社会企业家通常追求熊彼得的“创造性破 坏” , 即系统地变革和改善社会供应局面。社会 企业家能同时调动内部和外部资源来创造经济 和社会价值。里德比特也在社会企业家的崛 起 书中指出, 社会企业具有社会性和企业性, 它 将创新和企业精神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主动 的社会福利机制, 鼓励服务对象更多地为自己的 生活负责, 从而能打破福利的僵局。 8 而作为社 会企业的领导者, 社会企业家擅于建立和利用由 各类人才和企业构成的多元化网络来解决社会 问题。社会企业家常常从事社会运动, 常常被高 度政治化( 虽然未必和政党结盟) 。他们是社会 变革的活动家、 倡导者和催化剂。由社会企业家 创办的社会企业, 实施社会系统变革, 不是为了 他们个人的利益, 而是为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3 这是社会企业家与商业企业家的根本区别。 社会企业家精神是建立在已有的企业家精 神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 哈佛大学奥斯丁教授认 为社会企业家精神 “以同时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 为目的, 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可控制的内外资源, 拓展企业能力范畴和相应机会的过程” 。 10 迪 斯 13 认为社会企业是通过整合资源等有效的方 式创造新的( 社会) 价值, 解决社会问题; 14 社会 企业家经常开展系统的社会变革, 来保证创新的 可持续发展。 15 有些学者从动态过程来定义社会企业家精 神。培利尼和吴洛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动 态过程, 创建和管理这一过程的可以是个人, 也可 以是团体( 他们都是创新的社会企业家) , 最终的 目的是促进企业家的社会创新, 为社区和市场创 造社会价值。 12 鲁宾森也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是 一个过程, 如确定具体的社会问题和寻找解决办 法以及对社会影响、 商业模式和可持续性进行评 估等。 16 因此, 尼科尔斯运用过程导向法将社会 企业家精神定义为: 社会企业家精神是创新而有 效的活动, 其活动的战略重点是通过利用一系列 资源和组织形式, 实现社会影响的最大化和社会 变革, 解决社会市场缺陷以及系统地创造能够带 来社会附加值的新机会。 17 将社会使命与企业创 造性有机结合, 这是社会企业家精神有别于其它 公共、 私营或公民部门活动的主要因素。 2 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目前, 在诠释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大部分文献 中, 过程导向法 ( process- oriented approach) 运用 最多。 5, 12 因为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多维的动 态构造, 它跨越了公共部门、 私有部门和社会部 门的界限。社会企业家可以出现在公共部门、 私 有和社会部门; 他们可以采用营利式的、 非营利 式的和混合式的组织形式来创造社会价值, 产生 变革。这种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 包括慈善机 构、 合作社、 股份公司、 社区公司、 开发信托公司 及常规的私营有限公司等。 图 1社会企业家精神组织形式分类( 按融资比重划分) 来源: 根据 dees emerson 和 economy ( 2001) 和 alter ( 2002) 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动态的连 续体, 可以按照获得资金结构来排列的( 见图 1) 。 该连续体的一极是志愿行动主义( 全部依靠捐款 和志愿者) , 另一极是企业社会创新( 私营部门的 社会企业) 。 5, 18 按照自筹资金在运作中所占的比 例, 这一连续体中还包括其它社会组织形式。 尼科尔斯认为, 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性体 现在两个组织要素中, 一个是企业的社会使命( 确 立社会成分的行动背景和结果) , 另一个是运营过 程( 确立 “企业家” 成分的行动方法) 。 19 社会企业 家的社会使命必须清晰明了, 这样才能使组织中 的利益相关群体明确组织的目标。使命也影响社 会企业家识别和评估社会效益的机会, 这对组织 成功具有潜在的贡献 5 。社会使命高于其它一切 组织目标, 它是决定社会企业的第一决定要素。 确定社会使命有两种方法: 企业运营环境、 结果与 影响。但运营过程对于确定社会性和社会企业家 精神同样重要( 见表 1) 。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 企业战略使命是由其运营环境决定的。由使命带 来的结果和影响也是决定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社会 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社会企业家精神具有一些 独特性。首先, 社会企业家通常致力于实现创造 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复合价值目标。价值创造不仅 包括提供高品质服务, 还包括赋权和系统创新等, 这就是混合价值。衡量社会企业家的成功与失 败, 要从 “双重底线” ( 社会与经济) 或 “三重底线” ( 社会、 经济与环境) 的角度去分析, 才能把握社会 企业成果的核心。其次, 创造社会影响是社会企 43 业家在其运营过程所追求的结果, 也是其运营过 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社会企业家精神 的社会使命体现在 “社会” 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第 三, 衡量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创造需要借鉴常规 商业的标准。衡量社会企业的定性绩效指标有三 重底线会计、 20 非营利企业平衡计分卡、 21 社会 报告 22 和社会投资收益模式等。 19 但这些标准 尚未在社会部门获得普遍认可。 表 1定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 “社会性” 定义的角度范例争 议 点 社会企业环境公共福利; 环境主义; 发展与援助 公共产品私有化的产物; 不能解决根本的政治问 题; 缺乏广泛性, 具有依赖性 社会企业过程 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 雇佣和培训被 剥夺公民权力的群体; 充当交易媒介 利益相关者的选择标准/从过程中排除; 利益相关 者赋权 结果和影响公共福利提高; 个人赋权; 缓解危机社会影响难以衡量; 急功近利主义 资料来源: nicholls, 2006 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性还体现在社会企 业的运营过程。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创新和市场 取向是社会企业家精神过程的明显特征, 但这两 个方面在商业企业和社会企业中的运用是不同 的。首先, 很多研究者强调社会企业精神的创 新、 机会创造和独特方法。 23, 24 这项研究将社会 企业家精神过程作为一个模式, 该模式在社会环 境下, 结合多种相关要素, 为战略增长规划提供 架构。阿尔沃德等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一是变革型, 提升本地生产力, 促进 本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是经济型, 创造一 种特别的解决问题“一揽子计划” ; 三是政治型, 在当地发动运动, 向权势挑战。 9 其次, 社会企业 家通过创立创造性的覆盖面远远超过传统企业 家的网络, 扩大社会影响。这个网络战略方法的 核心就是树立利益相关者世界观, 也就是要让所 有与社会企业有关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社 会影响和社会效益要优先于传统的经济目标。 第三, 从战略上看, 社会企业家和商业企业家对 增长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社会企业家强调社 会影响而不是利益最大化。规模小的地方性企 业, 通过深度发展, 也可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现状 从现有文献来看, 学术界对社会企业家精神 的研究目前还局限在对文献的描述如政策性文 件、 从业者指南、 社会企业家及其行动的叙述性 报道以及针对特定问题的报告等。在传统的商 业和经济背景下,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对非营利管 理与商业企业家精神领域概念的界定。也有些 研究涉及非营利管理领域, 注重研究慈善企业的 创办和发展以及将商业企业家精神作为主要的 教学和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的确推动了 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的发展。九十年代后 期, 学术研究主要偏重对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界 定、 研究内容的确定以及与商业企业家活动的差 异和区别。尽管已涌现出不少优秀研究著作, 但 对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界定还是没有形成共识。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 一批致力于社会企业家 精神研究的科研机构在北美和欧洲相继成立。 1993 年, 哈佛商学院最早创立了社会企业发展 中心, 拿大艾伯塔大学成立了加拿大社会企业家 精神研究中心, 英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设立了 斯科尔社会企业家精神中心, 美国斯坦福商学院 创办了社会创新中心等。同时, 很多国家的大学 开设了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方面的课程。 例如, 90 年代中期, 哈佛商学院在社会企业方面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包括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行 政教育课程、 学生俱乐部、 实习机会、 研究和课程 开发。哥伦比亚大学的公共管理系将原有的公 共管理课程改为社会企业项目, 扩展教学和科研 领域。哥伦比亚商学院发展社会企业项目的目 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私营、 非营利和政府 部门在处理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商学院经常举行全国社会事 业竞赛, 让学生为社会使命经营计划提出动议。 斯坦福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有关该领域的学报“斯 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这些活动在管理教育领域 虽不是一种全新的现象, 但是, 这些动议产生了 一些新的教学和研究重点, 对商学院已有的非营 利和公共管理教育课程项目也是一次触动, 从而 53 影响了商学院主流课程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成立了两个实用性学术研究网 络。一个是社会企业知识网络, 由哈佛商学院倡 议建立, 网络联结了拉美和西班牙 11 所大学。另 一个是欧洲研究网络, 重点放在欧洲, 连接 9 个从 事 “社会经济” 研究的大学研究中心, 包括英国开 放大学、 比利时列日大学和意大利特伦顿学院。 但世界各国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活动还没有很好 地协调, 没有形成一个全球性学术网络。 此外, 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些支持社会企 业家精神研究的重要组织。这些组织包括: 专门 的拨款机构( 如: 英国的斯科尔基金会, 非营利企 业及自立团体等) , 特别咨询机构, 慈善组织( 如: 新慈善资本; 纽约商机基金; 新利润慈善基金) , 行 业团体( 如: 英国社会企业联盟; 美国社会企业联 盟) , 以及选举会员制社团( 如: 史瓦伯社会企业家 精神基金会)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阿育王非政 府组织。该组织由前麦肯锡顾问比尔 德雷顿在 二十年前成立。阿育王组织确定选拔和鉴定成功 的社会企业家, 将其作为阿育王组织的终身 “合作 伙伴” 。截至目前为止, 阿育王组织已在全球培育 了1500 多名社会企业家。这些组织机构取得了 显著的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社会投资 “部门报告” ( 新慈善资本) , 案例研究( 非营利企业及自立团 体) , 全球行动网络和个人参与( 阿育王全球学 院) , 工具包指南( 英国社会企业联盟) 和数据库 ( 全球企业家精神监督) 等。 研究表明, 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 可信赖的 以及充满活力的社会企业家精神知识与实践社 团, 同时改善承载社会企业家实践活动的生态系 统是促进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中重要保障。 11 实 践社团是具有共同的关注点、 同样问题或者对同 一个话题满怀热情, 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 相影响, 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一 个群体。 25 一个运行良好的社团也是改善社会 企业家精神生态系统效能的平台。社会企业家 精神生态系统是用来支持社会企业家实践的机 制和环境, 包括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资源即资本 的类型, 如金融资本、 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和社 会/政治资本等, 二是影响社会企业家实践的外 部环境或条件, 如政策和政治、 媒体、 经济和社会 以及其它相关的条件。 11 资本的基础结构为社 会企业家的成功提供必要的资源。有些社会企 业家通过运营开发这些资源, 但更多的是依靠外 部组织来协助获得。环境因素能够为社会企业 家和资本提供者的运营创造条件, 其影响是间接 的和多样化的( 如图 2 所示) 。 图 2社会企业家精神生态系统 63 四、社会企业家精神未来研究课题与途径 虽然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实践活动由来已久, 而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探讨领域还处于萌芽状 态, 既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 法, 也缺少大量严谨的科研队伍。所以, 还有待 于学术界不懈地努力地去对社会企业家精神的 研究领域进行检验、 提炼、 调整和深化。下面我 们提出一些未来研究的主要课题和研究途径。 1 主要研究课题 西方学者首先感兴趣的是研究劳动收入与 对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关系 。“劳动收入” 是指产 品或服务的销售所得, 不同于慈善捐款和政府补 贴。劳动收入是社会企业家精神中讨论最广泛 的概念之一。安德森等 26 等学者认为劳动收入 是社会企业家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13 他们围绕 劳动收入概念, 确定了五个研究课题, 如自给自 足与依赖性、 可持续性发展、 财务自由、 规模化和 资金与社会影响的关系等。 研究课题 1: 劳动收入与自给自足 主要的研究问题 : “自给自足” 意味着什么? 哪些组织是“自给自足式” , 哪些组织是“依赖 式” ?劳动收入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 波士奇和麦克戈认为自给自足 “只能完全依 靠劳动收入获得, 这是那些胸怀天下的社会 企业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 27 他们把依靠“慈 善、 志愿捐款以及政府补贴” 的组织称为“依赖 模式” 组织( 如图 3 所示) 。但是, 如果根据资金 的不同来源, 将依赖式与自给自足式完全对立起 来, 很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完全在经济上自给自 足的组织是不存在的。组织是一个统一体, 需要 依赖外部资源和支持, 例如供应商的投入、 劳动 力市场的人才、 银行和投资者的资本等。如果缺 乏这些支持, 每年可能会有数以万计的公司无法 生存。因此, 那些完全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组织 也需要有捐款的援助。这些组织可以将这些捐 款投资到良好的资本市场, 以创造更多的利润, 维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图 3财务战略: 依赖式与自给自足式 有些学者认为把劳动收入作为自给自足的 形式, 把慈善作为依赖形式是合情合理的。他们 认为社会企业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吸引和获得 捐赠、 拨款和政府支持, 并将其用于社会事业, 这 不是 “劳动收入” 。尽管为了获得这些资源, 社 会企业家也付出了必要的努力和代价。有些研 究者认为应把捐赠人视为“消费者” , 28 有些认 为应把捐赠人视为“投资者” , 29 有的认为把劳 动收入作为一种“销售收入” 。总之, 围绕劳动 收入这一论题在语言表述上和价值上还都模菱 两可,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课题 2: 劳动收入与可持续性 主要的研究问题: 劳动收入本质上是否比其 它形式的收入更具“可持续性” ?在什么情况下 劳动收入更具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不是评估 财务战略的正确标准? 一方面, 那些提倡自给自足模式的研究者大 肆鼓吹劳动收入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 “只要非营利组织继续依赖个人捐赠、 基金会拨 款、 政府津贴或其它形式的援助, 就永远不会成 为可持续发展的或自给自足的组织” 。另一方 面,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劳动收入在本质上比其它 形式更具可持续性。学者普遍认为多样化的融 资战略应包括劳动收入, 这样才有助于金融资源 的稳定。捐款也许是改善社会企业可持续性的 措施之一。 开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弄清楚 社会部门的可持续性问题。波士奇认为现在许 多社会服务、 艺术以及其它形式的组织正面临着 生存危机。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组织纷纷倒闭 或运营周期缩短。 30 艾瑞德格认为, 即使是大 型的跨国企业也只有四五十年的平均寿命, 小型 商业企业的预期寿命更短。 31 这种情况对社会 企业而言未必是坏事, 因为这符合经济学家约瑟 73 夫熊彼特所提倡的“创造性破坏” 的理念, 也 就是说那些具创新精神的、 运行效益和效率较好 的企业, 能够将较弱的竞争者逐出商业领域。 32 也就是通过消费和资本市场的竞争, 规范企业行 为, 确保那些能有效地创造价值的组织得以可持 续发展。 研究课题 3: 劳动收入与财务自由 研究的主要问题: 劳动收入是否能让社会企 业家花钱时更具灵活性?完全依赖劳动收入是 社会企业家最理想的形式吗?在社会部门, 劳动 收入企业创造收益的困难有多大?社会企业对 捐赠者的义务所导致的优势与劣势有哪些?社 会企业财务自由的价值是什么? 依靠劳动收入的社会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 财务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这对社会企业家很有诱 惑力。但是企业外部责任至少要与组织使命基 本保持一致, 企业才能发挥重大作用。管理层支 配资金是有条件的。另外, 劳动收入企业的营利 性问题还不清楚。由于很少非营利组织有会计 系统来完全、 恰当地把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企业和 方案。因此, 如果把成本都考虑进去, 劳动收入 企业的营利性问题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33 研究课题 4: 劳动收入与规模化 研究的主要问题: 更多地依赖劳动收入是否 有助于扩大成功的社会企业规模?劳动收入是 如何促进企业规模化的?劳动收入是在什么条 件下促进规模化的? 规模问题一直是社会部门的核心问题。孟 加拉乡村银行创立者穆罕默德 尤努斯提到劳 动收入在扩大规模中的作用时, 曾指出“我们向 商业靠得越近, 我们就越富裕,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就越自由; 就越有更多的机会扩大社会企业 规模以及做更有意义的工作, 复制这种形式的企 业也会变得越容易” 。 34 但是, 是否依靠劳动收入就能提高社会企业 的规模呢?一般来讲, 商业企业规模比非营利组 织发展更快。 35 这一发现使有些研究者深信劳 动收入更易于扩大社会企业的规模。但事实上 并非总是如此。实际上, 目前还没有案例证明社 会企业是依靠劳动收入迅速扩大规模的。孟加 拉乡村银行在起初最关键的十五年里, 一直得益 于上百万美元外部资金的支持。自从建立了银 行基础设施, 赢得了世界声誉, 并从消费者那里 获得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之后, 孟加拉乡村银行就 不再接受补助资金。如果该银行在关键的早期 阶段, 一直依赖留存收益、 储蓄和市场利率资本, 那么, 增长速度就可能会大幅度下降。孟加拉乡 村银行是一种模式, 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劳动收入 就是社会企业规模化最好的途径。未来的研究 可以进一步探讨如果劳动收入的水平越高, 是不 是就更容易促使社会企业规模化。 研究课题 5: 劳动收入与社会影响 研究的主要问题: 劳动收入战略如何?劳动 收入在什么条件下被用来改善社会影响 ?“双重 底线” 这一提法具有意义吗?要获得社会影响最 大化, 社会企业家应该如何制定最佳筹资战略? 社会企业的自给自足、 可持续发展、 财务自 由以及规模化等, 只有在社会企业家将其用于创 造积极的社会影响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劳动 收入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双重底线, 既重视经济 影响, 也重视社会或使命影响。双重底线收益的 主张目前尚不成熟, 因为缺乏充分有力的证明来 支持劳动收入对企业的财务或社会的积极影响。 社会企业家要追求最终的社会底线, 需要建 立财务战略, 才能够有效地行使其社会使命。他 们可以选择单一劳动收入财务战略, 或者选择有 政府支持、 慈善捐款与劳动收入等混合资金来源 战略。另外, 也要考虑组织的使命、 资源环境和发 展阶段等因素。劳动收入战略的制定、 巩固和实 施, 还要考虑综合财务战略的社会影响。因此, 为 了推广这一实践, 研究者要突破双重底线的简单 化思辨局限, 重点研究财务战略与社会影响之间、 组织持续性与使命有关的绩效之间的联系。 2 主要研究途径 就未来如何开展社会企业家精神领域的研 究, 哈佛大学教授奥斯丁 36 提出了三条主要的 研究途径, 即比较分析研究、 以公司为主要研究 对象和合作研究方法。 ( 1)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该研究领域一个特别重要而有 效的形式。比较研究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 是从时间角度,探讨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动 态还是静态过程, 回顾与展望这一领域的研究状 况等。二是从地点角度, 开展地区性、 国家层面 以及国际性的比较研究。研究影响社会企业家 精神的政治、 立法、 经济、 社会文化和人口等因素 83 以及哪些因素能够促进社会创新等。三是从形 式角度, 探讨最佳社会企业组织形式的决定因素 是什么?组织形式上的差异是否是由于社会企 业解决社会问题( 环境、 卫生、 城市、 交通等) 的 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四是从行动者即社会企业 家的角度, 与商业企业家相比, 研究社会企业家 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 是如何改变的?五是从实践角度, 从财政、 衡量 和治理等三方面来研究。如: 财政选择如何与组 织文化、 价值、 市民和能力互动?企业家如何向 利益相关者表明其价值主张?治理实体的关键 能力和职能是什么等? ( 2)以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 这里所定义的公司包含多个部门, 重点放在 通过探讨公司社会企业家精神, 了解企业界日益 高涨和广泛的的社会活动。主要的研究问题包 括: 为什么公司应该从事社会企业家精神?社会 价值创造如何产生商业价值, 或商业价值如何产 生社会价值?如何从战略、 组织、 结构和管理过 程等方面, 更好地开展公司社会企业家精神?公 司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是否在机制上有比较优 势等。 ( 3)合作研究方法 对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对 单一组织的研究, 需要与那些具有社会目标和能 产生社会影响的机构和组织开展联盟, 例如可以 跨部门联盟( 商业 非营利, 商业 政府, 政府 非营利) 以及多部门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五、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社会企业家这 个概念可能是从如何改变世界 45 社会企业 家的崛起 10 这两本书的中文版的问世以及小 额信贷发明人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对中 国的访问开始的。在随后的几年里, 社会企业和 社会企业家成为社会团体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些企业或民间组织联合体创办了公益创投基 金或社会企业孵化平台, 有些民间草根组织也开 始探索如何把社会企业的手法引入到日常项目 和团队管理中去。例如环球协力社从 2004 年起 就致力于社会企业( 家) 这一理念在中国的推广 和实践。从 2004 年至 2007 年, 该社先后组织了 八次以社会企业为主题的国际访问交流, 开通网 站介绍社会企业家最佳案例, 构筑社会企业家交 流平台。这是推动社会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发展 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新闻媒体也开始大力宣 传社会企业家的英雄事迹, 如由天津市新闻出版 局主管 东方企业家 商业杂志, 关注企业对社 会贡献, 致力于推动企业家关注社会责任以及社 会贡献, 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 但是中国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对社会企业家 精神的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也没有大学开设 企业社会家精神课程。当然, 对于一个新兴的领 域,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会遇 到很多困难和障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背景下, 有必要和义务尽早参与这一 领域的研究和交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加速发展, 企 业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日趋强大, 政府 的权力和功能逐步减少。一些刚刚摆脱困境的 企业, 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有些企业为了股东 效益最大化, 牺牲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 利, 结果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如失业率上升; 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城乡不平现象明显增加; 腐 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 加剧; 资源、 能源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束 缚了可持续发展等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大量非政 府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公益事业上发挥了积极 作用, 但服务范围仍然有限。正如我们在前面介 绍的, 社会企业由于具有社会性和企业性, 能将 创新与企业精神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主动的 社会福利机制, 鼓励服务对象更多地为自己的生 活负责, 从而能打破福利的僵局。而作为社会企 业的领导者, 社会企业家擅于建立和利用由各类 人才和企业构成的多元化网络来一同解决社会 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企业是我国公益事 业发展的一种新的选择。外国在社会企业家精 神方面的研究和经验, 可以给我国如何发展社会 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如要倡导社会创新, 营造社会企业发展的空间; 要培养大批具有高素 质和具有志愿者精神的社会企业家, 引领社会企 业开展社会创新, 为解决社会问题作出贡献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国外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 发 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企业。 虽然, 开展和建立社会企业精神领域的研究 和教育会受到众多条件的制约。但是随着对社 93 会企业家精神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不断地了解和 借鉴西方在该领域的实践和经验, 我相信中国理 论界和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 实践上, 必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我们认为, 在现有条件下, 推动中国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可 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机制, 支 持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有条件的高等院校 应鼓励和支持一些有兴趣和能力的科研人员早 日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为 以后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奠定基础。教育主管部 门应从资金和人员等资源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其次, 加强培训和能力建设。通过国际合作 和交流, 借鉴西方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可以选派 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到外国高校培训和 进修, 也可以邀请一些在该领域有造诣的外国专 家和学者到国内讲学。 最后, 加强与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和联 系。与西方国家类似, 中国的社会企业和社会企 业家的出现也比理论上的研究要早。选择一些 典型的社会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开展实证和比较 研究, 比较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下, 社 会企业家精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具有一定的理 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bielak d,m j bonini s,m oppenheim j ceos on strategy and social issues j the mckinsey quarter- ly, 2007( 10) : 1 7 2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m world bank:new york, 2004 3 bornstein d how to change the world:social entre- preneurs and power of new ideas m oxford universi- ty press, 2004 4 samuelson p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 36 ( 4) : 387 389 5 dees j g,emerson j,economy p enterprising non- profits: a toolkit for socialentrepreneurs m wiley, 2001 6 banks j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movements m lon- don:macmillan, 1972 7 chamberlain n remaking american values m new york:basic books, 1977 8leadbeater cthe rise of the social entrepreneur m london:demos, 1997 9 alvord s h,brown l d,letts c w social entrepre- neurship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004, 40( 3) : 260 282 10 austin j,et al corporat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new vision for csrm in the accountable corpo- ration m j epstein and k o hanson, editors prae- ger publishing:new york, 2005 11 case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m the centre for advancement of social entrepre- neurship ( case) ,duke university:fugua school of business, 2008 12perrini f,vurro c social entrepreneurship:innova- tion and social change across theory and practice m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 mair,j rob- inson,and k hockerts,editors palgrave macmil- lan:new york, 2006 13dees j g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m duke university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 1998 14 say j b 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 m cosimo classics, 2007 15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 tice and principles m london: harper trade, 1985 16 robinson j navigating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markets:how social entrepreneurs indentify and e- valuate opportunitiesm in social entrepreneur- ship,j mair,j robinson,and k hockerts,edi- tors palgrave macmillan:new york, 2006 17 nicholls a,e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new models of sustainable social chan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2006 18 alter k case studies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m washington,dc:counterpart international, 2002 19nicholls 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 emerging landscape m in financial times handbook of man- agement,s crainer and d dearlove,editors ft prentice hall:harlow,uk, 2004: 636 643 20 elkington j enter the triple bottom line m in the 04 triple bottom line:does it add up?a henriques and j richardson,editors earthscan books:lon- don, 2004 21 kaplan r 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nd nonprofit or- ganizations m in balanced scorecard report har- 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shrub oak, 2002: 6 22zadek s balancing performance,ethics,and ac- countab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8, 17 ( 13) : 1421 1442 23aeron thomas d,et al social return on invest- ment:miracle or manaclem london:new eco- nomic foundation, 2003 24 sullivan mort g,weerawardena j,carnegie k social entrepreneurship:towards conceptualizationj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2003, 8( 1) : 76 88 25wenger e,mcdermott r,snyder w m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 edge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2 26 anderson b,dees j g ,emerson j developing via- ble earned income strategiesm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2001 27 boschee j mcclurg d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me important distinc- tions m minneapolis,mn:institute for social en- trepreneurs, 2003 28 jones t a customer by any other name:rethinking the donor relationshipj advancing philanthropy, 1994: 12 18 29 sprinkel g beyond fund raising:new strategies for nonprofit innovation and in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