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女》的“对话”艺术.doc_第1页
《卖花女》的“对话”艺术.doc_第2页
《卖花女》的“对话”艺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卖花女的“对话”艺术摘要:“讨论”是肖伯纳戏剧的一个重要主题和表达手段,而“对话”是巴赫金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五幕剧卖花女中,肖伯纳讨论的是说话的艺术。通过对“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的再造,肖伯纳表达了他的思想:“对话”对“独白”的挑战。伊丽莎通过“对话”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希金斯的“独白”则是他自我认识局限性的根源。关键词:卖花女;讨论;对话;独白肖伯纳一生写了5o多部戏剧。他认为戏剧的目的应该是反映生活与社会矛盾并教育广大人民,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反对那种在情节上精雕细琢而思想内容却空洞浅薄的戏剧,主张戏剧应该用讨论代替情节通过讨论揭示戏剧的主题。在卖花女中,肖伯纳讨论的是语言的重要性,主要表现的是“说话”的艺术。在这部剧中,伊丽莎由卖花女向伯爵夫人的转变,正是通过不同的说话方式实现的。米歇-巴赫金认为思想存在的理性形式是对话。而对话的反面是独自。“思想是两个或几个意识相遇的对话点上演出的生动事件。而在独自中,思想只能是人物被现实决定了的特点,是某种社会预设的典型特征。”卖花女通过伊丽莎和希金斯之间的戏剧性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对话”的倡导和对“独自”的批判。而正是作品中特殊的“对话”艺术使这部本身就是去教育人,又是以教人如何说话为题材的戏剧显得极具可读性。希金斯和伊丽莎的关系很耐人寻味,他们究竟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还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这种种关系在剧中都有所反映,但是最终他们都只不过是促使剧情展开的表面现象。透过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我们可以看出,希金斯与伊丽莎之间保持着一种独自与对话互动的关系。首先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希金斯和伊丽莎之间是不能成立的。希金斯与其说是一个教师,不如说是一个对语音学近乎痴狂的学者。英语对他来说是最为神圣的,因为它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语言。他具有很高的语音学天赋和超常的判断力对周围的人的发音极为敏感,任何玷污英语这一神圣语言的人都令他无法忍受。他痴迷于自己的工作,而且,像许多专注于工作的科学家一样,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甚至邋邋遢遢。作为教授别人如何使用得体语言的他, 自己却是出口不雅。频频诅咒。这样一个有悖于传统“教师”形象的希金斯,为作品增加了一种很强的讽刺效果。他第一次遇到伊丽莎时宣称自己三个月就可以改变她的口音,使她具有伯爵夫人的言谈举止。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语言学才华,并没有真正想去改变伊丽莎,也没有预料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伊丽莎会在第二天登门拜访主动要求他授课。为了证明自己语言学的才能,希金斯决定进行一次“试验”。至此,在希金斯和伊丽莎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显然是伊丽莎所希望的,她是带着学费和自尊心来的。但是在希金斯看来伊丽莎完全是他的一件实验品 他们之间是试验者和试验对象的关系。他命令佣人剥掉伊丽莎的衣服在她换上新衣服之前用纸把她包起来(如同包一件物品)。当皮尔斯夫人抱怨她无处安置伊丽莎时,他命令她把伊丽莎放在垃圾箱 希金斯的态度可想而知。不难想象伊丽莎蹩脚的语音是足以能够让希金斯把她当作垃圾的。现在,希金斯就要开始他的试验了 用这样的一堆垃圾塑造出一个受人尊敬和让人羡慕的伯爵夫人来。结果希金斯的实验大获成功、伊丽莎在伯爵夫人的接待宴会上大放光彩,倾倒众人,与以前的那个龌龊、卑下的卖花女判若两人。那么希金斯和伊丽莎之间是否就成了一种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呢?在宴会结束以后,对自己的“成果”感到非常满足的希金斯下意识也流露出一句“谢天谢地,总算完了”。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伊丽莎的感情,两人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暴发了。希金斯对伊丽莎的反应感到既震惊又恼怒,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把伊丽莎看作是自己的杰作,是他赋予了伊丽莎新的生命而伊丽莎此时要求与他平等地对话,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本来,希金斯的实验获得成功,皮格马利翁创造加拉蒂娅的神话似乎也就得到了再现。但是作为皮格马利翁的希金斯在卖花女中创造出来的并非是一个真正的“伯爵夫人伊丽莎”。作为一个卖花女她可以靠卖花为生,而作为一个贵妇人她却面临着只能出卖她自己的威胁。伊丽莎从卖花女到“伯爵夫人”的转变靠的是语言的变化,但是希金斯所教给他的语言到底有多么动听其实是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贵妇人所使用的语言。所谓的“伯爵夫人”只不过是存在于他人意识中的伯爵夫人是由上流社会的特殊话语构造出来的一个符号。“因此。当伊丽莎完成了她的转变之后。面临的却是主体的丧失 自我的迷惘于是她开始向希金斯吼叫:“我该到那里去?我能做什么?我到底变成了什么?”虽然在希金斯眼里伊丽莎是完全属于他的一件杰作。但是伊丽莎 除却拥有伯爵夫人的语言 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是不属于他的。“希金斯最终完成了他的工作,但是他忘了一件事 他面对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精巧的机器。”伊丽莎最终完成的转变不是由一个卖花女变成伯爵夫人,而是由一个虚幻的“伯爵夫人”变成一个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因此,在希金斯与伊丽莎之间,创造者与作品以及由此产生的主人与仆人的关系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随着伊丽莎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两人之间就只能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实,在伊丽莎主动去找希金斯要求他教自己说话的时候她就已经在试图和希金斯进行对话了。她带着钱去找希金斯,她认为既然自己会付出学费,而不是上门乞求,希金斯就应该平等地对待她。那么伊丽莎为什么要去学习“说话”呢?在同希金斯的第一次对话之前。伊丽莎先有了一次和她自己的对话。在第一幕中,伊丽莎出场以后,希金斯把她的语言都记录下来。然后又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随后他对伊丽莎的侮辱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伊丽莎通过希金斯看到了自我的镜像。根据巴赫金的“镜像”理论自我无法脱离他人而存在,要认识到完整的自我就必须从他人对我的感受中感受自我在人群中的存在状态。“我与他人之间彼此印证彼此的存在”闱。希金斯作为伊丽莎的一面镜子使她意识到了语言给她带来的局限性,以她现在的口音,连一份花店的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这是伊丽莎获自我意识的第一次增长。她试图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语言,这是她主动拜访希金斯的原因。伊丽莎和希金斯之间冲突的暴发,是他们的第二次对话。此时伊丽莎通过与希金斯、匹克林,以及众多上流社会人物的交往,自我意识更加增强,她已经敢于反驳希金斯的权威的口气。在这之前希金斯也有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希金斯具有语言的天赋他教会伊丽莎如何运用特殊的语言来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伊丽莎所说的都是他的语言,她的成功是希金斯的自我成功和自我证明,伊丽莎只不过充当了一件希金斯证明自己的才华的工具 她向他言说着他所希望的东西。如果说希金斯作为一面镜子让伊丽莎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那么伊丽莎作为一面镜子时,希金斯从中看到的只有自我满足与盲目自信,直到伊丽莎敢于冲撞他,使他受到另外一个声音的震动。希金斯与自我的对话其实就是一次独自。肖伯纳认为戏剧过于注重情节往往会有损于它的思想性,而“讨论”却是“一个打动人类良心的技巧”,是揭示真理的最好的方法圉。所以他总是采用讨论的方式,以达到弓1人思索的目的。卖花女中同样有很多角色之间的讨论,比如辟克林对希金斯的告诫以及女管家的劝告,还有希金斯和母亲之间的讨论。但是独断专行的希金斯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的因此这些讨论不能够形成一个与之对话的声音。相反,被希金斯视为自己的作品的伊莎却发出了与他对话的声音。这个声音形成了一种新的讨论的形式。巴赫金认为。“对话” 是指两种处于平等地位的独立意识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他指出,苏格拉底对话录是最早的“对话”形式真理正是从两个声音不断交换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而不是源自一个声音的独白。但是在对话录的后期苏格拉底逐渐变成了一种耳提面命的导师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就意味着权威的确立,于是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把所有的人划分为九等,等级越高的人距离真理越近。有了权威之后便不再有对话而只有传授了,真理的讨论就变成了真理的独自。 在卖花女中,希金斯无疑是“独自”的权威。在第一幕里,希金斯一开口就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作为一个很有造诣的语言学教授,他确实具有如何“说话”的权威剧中也多次展示了希金斯说话的才华,比如他连威吓带哄骗地把伊丽莎留住,他轻松地打发了前来敲诈的杜利特。希金斯既不是恶棍,也不是别的反面人物,他不惹人反感,甚至“有些让人喜欢,因为他有些孩子气”。他最大的缺陷就是他只相信“独自”,不相信“对话”。卖花女表现了对这种缺陷的讽刺和对希金斯自我认识局限性的批判。直到最后,希金斯还是表现一种盲目的自信,相信伊丽莎会回到他的身边来,而伊丽莎已不再是一个像玩具一样任由他摆布的物体。而是一个获得了自我支配和选择的自由的人。就像弗兰根斯坦中的韦克特一样,希金斯热情而专注地沉浸于自己的“创造”之中,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造” 的后果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肖伯纳戏剧中常见的主题 年轻的主人公在经历一场个人危机之后获得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获得独立意识之后的伊丽莎必然要求与希金斯平等地对话,对话的主题正是通过两人之间的“对话”关系一步步地揭示出来。卖花女是一部颇受欢迎的轻松喜剧,它既被人视为类似于“灰姑娘”的浪漫剧,也被认为是表现很多严肃主题的问题剧。卖花女的结局本来是不确定的,更加开放的,体现了肖伯纳的“讨论”的态度。但是它也常常弓l起误读,在一次演出中,男主角在结束时把一束花献给了伊丽莎。肖伯纳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剧本的后面加了一个说明,指出伊丽莎最终没有嫁给希金斯。可见作者在剧中寻求的是一种独立意识之间的对话的思想。卖花女通过其特别的“对话”艺术表现了这一主题:“对话”对“独自”的挑战。参考文献:【l】巴赫金诗学与访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肖伯纳卖花女m】杨宪益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3】massingh帅h wnotes on pygmalionashawthe criticalheritagecedevanst f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ltd,1976:227【4巴赫金全集(第一卷)【c】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l18【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