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拨棹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拨棹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拨棹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拨棹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拨棹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各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而唐诗这一高峰便是其中最闪耀的明星。辉煌的历史伴随着精彩的文化,唐代的文化发展就与社会经济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外来文化的兼容态度,去华夷之防,文化交融,风气开放,使得唐代文学繁荣发达。唐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阔步向前,其成就也影响到文学,诗、词、小说阔步发展,在游赏山水,亲近自然中,陶冶了情趣,促进了宗教信仰的传播,也开创了一代文学之新风。唐代的思想可以说是儒、释、道并存,三者交融,尤其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趣,许多唐诗都有佛教的印记,甚至有许多诗作是直接讲佛理的。而且七、八世纪初也正是禅门分化和思想分流的一个重要时刻。僧侣众多的唐朝出现了大量的诗僧,这些僧人的诗有佛教义理诗,有劝善之作和偈颂,也有游历山水,享受自然的。禅宗讲究“悟”,言语道断,借物来表达难以言传的禅,唐诗中的空寂,明净,淡薄而又深厚的含蕴,绝大部分受到了禅宗的影响。同时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直接拓宽了唐朝的文学之路,布道化俗,产生了俗讲和变文,以佛经为内容,用来讲唱,就和当时民间说话一样,带有通俗文学性质。然而在唐朝的佛教诗作中,许多人认为王梵志诗和寒山诗比较重要。他们的诗作确实在唐代僧诗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是就因为我们的文化过于博大,唐朝的诗歌数量多且不乏上乘之作,往往有的部分就会被人们忽略,其实船子和尚拨棹歌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当然了,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唐代僧诗的研究,只不过关于船子和尚和拨棹歌的研究比较少而已。除了施蛰存先生有其深入之外,其它的都只是一些零散的讨论,可惜也并不见施先生有相关的著作面市,倒是看到高慎涛 高慎涛简介,男,1978年生,山东新泰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陕西西安,710127;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河南洛阳,417022.先生有一篇名为唐释德诚考论的文章,也正巧一偶然机会得到1987年华东师大出版的船子和尚拨棹歌一书,虽然其中小有错误,但是能够拿到自己手上已经算是难得了。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也来讨论一下船子和尚和他的拨棹歌。水平有限,加之资料不足,还望见谅,也请有识之士多多指教。一、 基本介绍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早已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既然要解读船子和尚的作品,我们自然得简单的了解一下相关背景和事迹。(一)、思想形成及派系传承与归属先天二年(713年)南方的慧能离开人世以后,禅宗便进入了普寂、义福、神会、本净、智威、玄素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禅门有四支最为重要,他们分别是今四川一带的净众禅,今江苏一带的牛头禅,今广东、湖南、浙江、江西一带的南方禅,还有就是风气很盛的北宗禅。而我们这里需要提一提的是四川一带的“净众禅”,以唐和尚、金和尚为首,承袭五祖念佛法门,倡导“无意无念莫忘”,生在四川的船子和尚无疑多少会受到它的影响,因为南宗洪州马祖道一一系的崛起是在九世纪初,而九世纪初船子和尚已经人到中年了。并且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四川出生的船子和尚曾驻锡成都净众寺 有许多有名的僧人在此呆过,无相、无住都做过净众寺的主持。达摩之后出现了虽然不太明显但以具雏形的禅师群体,也逐渐有了传承的明确记载。那么关于船子和尚的师承和所属派系的问题,在此也有必要简单的说说:船子和尚的师傅惟俨禅师,有人说其师是出身四川的马祖道一,也有人认为是石头希迁。从一些资料来看两人的关系颇为密切,没有宗派的分野,门下的弟子们相互参访,不主一家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七祖神会不也是先参神秀后拜慧能的么?可是后来随着门户的渐严,祖灯单传,导致对许多原始资料的篡改删削。于是船子和尚的师傅药山惟俨禅师(745-828)的师承便也成了一大疑问。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十七和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均记其“谒石头大师,密领玄旨。”后来所有的禅宗灯史和禅宗研究著作都没有异词。可是全唐文卷五三六唐伸所撰澧州药山惟俨大师碑却明明白白的记载了他是马祖道一的弟子。碑文曰:“是时,南岳有迁,江西有寂,中岳有洪,皆悟心契自是,寂以大乘法闻四方学徒,至于指心传要,众所不能达者,师必默识悬解,不违如愚,居寂之室,垂二十年。寂曰:尔之所得,可谓决于心术,布于四体。由是涉罗浮,涉清凉,历三峡,游九江。贞元初因憩药山。后数载而僧众葺居,禅室接栋鳞差,其众不可胜数,有以见寂公先见之明矣。”此碑是药山惟俨去世八年后,“门人持先师之行(状)”来请唐伸特意撰写的,自然问题不大。而唐伸也是真有其人的,不仅全唐文有传,册府元龟、唐会要也明白的记载了他是宝历元年(825)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的第三等文人,唐敬宗此年诏书中,还明明白白的提到了他的名字。 册府元龟卷六六四,中华书局影印本,7118页;唐会要卷七十六,中华书局校点本,1990;又,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亦可参考,中华书局,1984。既然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都成书晚于唐伸所撰的澧州药山惟俨大师碑,而且唐伸也是真真切切有其人,那么我们必须应该承认药山惟俨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弟子,而不是石头希迁的弟子,但是也不排除药山惟俨曾经参访过石头,出于佛法的交流抑或是久闻的仰慕。那么我们可以进而追述,马祖道一是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药山惟俨是马祖道一的弟子,船子和尚又师承药山惟俨,船子和尚再传道于夹山善会,这样也就把这一脉系的问题理清楚了,可从中得知船子和尚系属于南宗慧能一派,甚至可以更准确的认为他是属于马祖禅一脉的。(二)、纯任自然之宗风八世纪中叶,禅师渐渐超越了法师和律师 唐代分出律师、禅师、法师三流,分别以授戒、习禅、义解为业。,禅法渐渐成为信仰者的兴趣焦点,禅也渐渐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庞大体系,禅宗也成了禅门的主流。禅学中常用的法门念佛与守心,但是二者常常引出相当不同的思想和理论。“念佛”是一种用专心念佛的一种方式来使心里焦距集中在一点上,用想象在心中引起对神圣境界的向往,信仰者逐渐清除各种杂念,进入到精神的忘我状态,在反复的念诵中使心灵产生一种近乎幻觉的感受,使崇敬的光辉不断放大,这种方法主要靠的是外力,借助念诵的方式强迫心灵专一,用佛陀的形象诱使自己专注。而“守心”则是一种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是心灵自觉进入无我无他的境界,达到精神的空寂安详、无忧无喜,最终得到超越与自由的感受。它本来也与念佛一样是靠外在行为来完成的,但是在中国禅门中,它已经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反思与内心的体验,渐渐脱离了禅修行而变成一种禅体验。“守心”就是要守护自己原本所有的那一颗清净无垢的本心,心灵是唯一实在的本原,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妄。在老子中也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重点在表示宇宙万物人生的过程,宇宙本原,重点在显示一切的根源。禅宗将“般若”之“空”和老庄之“无”融汇成一种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唐时期以后,马祖一系禅风大盛,由此禅宗的思想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样我们就更能理解关于船子和尚那些自由奔放的对答,随心所欲的行为,蔑视束缚的风气,“平常心是道”的思想,爱好自然幽静,崇尚自然亲近,追寻超凡脱俗的感受。同时这种思想也进入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自然的生活、自由的心灵逐渐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时尚。然而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也逐渐削弱,平常心就是道,日常生活就是在悟道了,那还谈什么参禅悟道,修什么佛呢?佛教的清净境界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世界后,作为宗教性的功能也将会逐渐消失。不过马祖之后的南禅宗以呵佛骂祖、毁弃经论、棒打口喝的方式弄出一副潇洒的面孔,却开启了追自然、求平常的风气。提倡“破弃文字”“无念顿悟”“无心是道”宗风的马祖道一(709-788)对后世的影响在船子之诗偈中,我们可在后面的分析中一起来窥见。(三)、船子和尚生平简介释德诚,号船子和尚,蜀东武信(今四川遂宁)人,船子约生于德宗大历元年(766)年后,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因于吴江朱泾(今上海市金山)泛舟,以接四方往来者,故称此号。续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都有船子的小传。据记载船子传法于夹山善会后,覆舟入水而逝。咸通年间,僧藏晖于其覆殁处建寺,宋治平年间改称法忍寺,法忍寺素称船子和尚道场。著作有三十九首船子和尚拨棹歌,主要歌颂“上无片瓦,下无卓锥”的水上经历,表现了对禅的领悟,抒发喜山爱水、随缘的情怀。德诚和尚虽为蜀人,但学法时随药山呆在湖南长达二、三十余年,得法后又活动于上海,朱泾一地更是其泛舟之常处。因此朱泾镇早已因为船子和尚闻名遐迩,有众多的遗迹供后人凭吊流连,西亭兰若、钓滩、法忍寺、推蓬室等颇有名气,不少名流,如黄庭坚、钱万里等人也在此留有诗篇。船子和尚放情山水,用审美的心胸来关照,五灯会元卷第五云:“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颇有魏晋之风。朱熹曾赞扬佛家尊宿为了得道“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养数十年” 朱子语类卷一二六,3019页。船子超凡一生的写照便是不为名位所累,随缘山水。船子和尚富有诗意又传奇的一生对同时代的人和后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人夹山善会后来成为弘扬船子禅法的干将。(四)、不立文字之原因简析在佛教经典思想的诠释、阐扬与传播中,除了佛经的直接翻译与阅读外,有两种语言形式在传统中常常被采用。第一是转读唱导,转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吟诵佛教典籍,唱导就是以通俗的形式说唱佛教教义。 高僧传卷十三经师论里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发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讃则号为梵呗”(汤用彤校注本,508页,中华书局,北京,1992)。第二就是章句注疏,就是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并对文章进行疏通。转读唱导对于再创造的发挥空间很小,小到几乎没有,我们在此处就不作讨论。至于章句注疏,它是佛教思想内涵的延长,通过进一步诠释来增长知识,但是它必须围绕着经典文句来产生知识,不能脱离文字进行自我创造,也就是说经典文本会限制它扩张。这种形式之下就始终只是在进行思想的复印,虽然文字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是含义却变化不大,没有超出经典限制的边界。这样一来,解释的语言反倒没有意义,只是一些意义的传达符号罢了。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佛教的主流观念中便把语言看作是一种障碍,虽然能够传达意义,但是也会遮蔽意义,这就是禅宗“不立文字”的缘故,不确立文字的真实性,“文字性离”,它不是意义,反倒遮蔽意义。禅在于空寂,在于无心,佛教主张“四大皆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禅宗就是悟“空”之学,禅宗所谓的“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绝对虚无,而是一种超现实的“空”,这种“空”具有任何实物都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具体的物象总是有限的,而“空”则可以包罗万象,容纳天地万物,因此反而是无限的。(禅与心理分析)参禅就是要悟空,参禅悟空的心理感受就是要达到虚静,即静思、空静、澄心,达到平息内心骚乱急躁后的自由愉悦、空明澄澈的心理状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空能容纳一切,又不执着于一切,人们只要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处于“无念无相无住”的空中,那些使人焦虑、不安,使人激动、沮丧的分别诸相,就可以荡然无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空”,更显语言文字的无力,始终有限的语言文字是表达不出“空”的境界的,所以只能断言、忘言,船子和尚多次将正要开口的善会打入水中,正是为了让夹山体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作为一种人生意义,其思想多年不变,改变的只不过是人们的修行方式,就是说棒喝只不过是其采取的极端方法而已。所以船子和尚的“不立文字”并非其自创,而是由来已久,只不过他将其以更激进的方法展示出来而已。二、 主要内容(一)、按表达意旨进行分类借渔父之“象”来参禅悟道,早已形成文化艺术中独特的景观,是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密码。空寂宁静、空灵淡泊,能洗尽人世间一切世俗烦恼,使人感觉清新愉悦。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便相互交融,玄学大行其道,亲自然、乐山水就很是流行了。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词也常常是悟道参禅之词,带有宗教文化意蕴。“唐释德诚(船子和尚)最早用渔父词调作联章体,试用于禅文学中。”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品船子和尚之诗,会让我们懂得禅在于悟而不再于坐,禅在于心而不在于形式,禅在于悟而不在于修,平常心自然事都有禅意。对于船子和尚拨棹歌诗偈的分类,我最初认为它是不能划分的,因为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全都围绕着“道”展开,以垂钓借喻不过是参禅的表象,求法、求徒也只是为了将禅理更好地发扬,乐情山水、吟咏自然也不过为了表达禅悟的心境。后来经过思考后,又认为把作品分为两类倒还挺合适的,一类是阐言禅机,为僧徒示化,一类是悠游山水,表自在内心。可是现在我却决定将其分为三类,根据三十九首偈颂所表达的意旨(按元刻本排列顺序标注),大致分为如下三类:1、 宣扬禅理,主要弘扬自性清净,不假外求的禅学理论。元刻本顺序第(三)、(六)、(七)、(十二)、(十五)、(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三十三)首均属于这一类,尤其第(十三)、(十四)、(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八)、(三十四)首彰显德诚禅师宗风,以“空”“闲”“忘”“断”为主。从北宗神秀到南宗慧能经历了“人心本净(赤子之心)”到“人心本觉”的过程,由原来的“渐悟”到后来的“顿悟”。“但是北宗与南宗,尤其是和马祖道一之后的南宗的分别,不在于渐悟和顿悟,而在于渐修和不修。” 葛兆光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233页。神秀之作指出佛理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身心,都是污秽的,因此必须自我抑制心灵和感觉的活动,使之得到净化。心情气平,心灵纯净,不沾染外界一丝一毫的尘埃,清静自然便是大觉大悟了,这是禅门中的渐悟法门,关键是要经常习修,持之以恒。而到了慧能那里,佛性就在人的心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必拘泥于形式,更用不着参禅打坐,只要是从自性中凸现出来的本心,就能成佛,他说:“如果不悟,佛就是众生;如果有悟,众生就是佛。”(坛经),也就是说禅不在于坐,而在于悟,开启了顿悟的法门。其实禅理的深奥玄妙,不管是顿悟还是渐悟,关键都在于“悟”,而悟道要达到“泯绝无寄”的宗风境界,在禅宗完全中国化之后,必须做到“忘(断)”、“闲”,本来无事、心无所寄,“离世间一切颠倒妄想”,止观坐禅以求定心,守护自己原本所有的那一颗纯净无垢的“本心”。在船子看来,心是本原,而其它一切都是虚妄,这样的禅思想更倚重内在的感悟。与老庄的“无心是道”有相同之处,表达出一切都无所记挂的自由心境。第二十三首钓下俄逢赤水珠,光明圆澈等清虚。静即出,觅还无,不在骊龙 骊龙,尔雅.释畜疏“骊,黑色也。”不在鱼。第二十二首不妨轮线不妨钩,只要钩轮得自由。掷即掷,收即收,无踪无迹乐悠悠。按“般若”的说法,思想是不能有“执”的,一有“执”便有“著”,有了执著便不能达到“空”的境界,而要顺其自然,只有随顺自然才能对一切泰然处之。诗歌中表现出追求一种澈底的清净和人生态度的悠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严羽的沧浪诗话也曾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禅的宁静淡泊,在于参禅者尘念俱舍,空虚其性灵。第十三首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烈香饮,落花茵,祖师元是 元是,作“原是”,意为原来是。个闲人。第十四首都大无心罔象间,此中那许是非关。山卓卓,水潺潺,忙者自忙闲者闲。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禅便是禅,以安闲自在的心情,表现大自然的美,以悠闲自在的心境面对世间罔象,“忙者自忙闲者闲”,一个徜徉山水、优哉游哉的禅者形象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种悠然之感。完全转向内心的自觉体验,摒弃一切外在形象的执著,是一种无目的、无功利性的修行方式。第二十八首终日江头理棹间,忽然失济若为还。滩急急,水潺潺,争把浮生作等闲。第三十四首动静由来两本空,谁教日夜强施功。波渺渺,雾蒙蒙,却成江上隐云中。忘掉动静、得失、主客、能所,看破一切便能任运自如、了无所寄,清静虚豁。“忘”不是消除记忆,而是摆脱束缚。要做到“闲”就得不生憎恨、亦无取舍,任运自在,即得解脱。回复澹然澄澈的原本初相,达到纤尘不染的空明境界。船子和尚的禅法宗旨必不可少一个“断”(“忘”)字,断除对语言、观念、一切意识的执着,慧海禅师曾说过,“得意者越于文字,悟理者超于文字。”禅的玄妙超脱语言和观念,非耳目所到,说是或者否都不对的,因为你一开口就已经错了,自心的直觉、灵感是最接近和领悟禅理的途径。主张参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果拘泥于文字,就不足以传颂。真悟了,物我两忘,忘却物相,悟禅于心,一切言语都是多余的,不立文字,会然于心,一切空寂澄清,人情淡薄,一切物的追求都做虚化。有慧根的人,对于一切都不应该起念动心执着,而是“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船子就是那样的人。2、表达性情,抒发随缘任运、乐情山水的禅悦之情。流露出垂钓时候的悠然自得,陶醉其中,吟咏山水,闲放内心,反映禅悟后的空明宁静的自在之作。元刻本顺序第(五)、(八)、(十一)、(十六)、“西亭三咏”(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五)、(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五)、(三十七)首均属于这一类。船子和尚的偈颂,以魏晋名士的胸怀观照山水,其笔下展现的是清新幽静的意境,江水、孤舟、明月、丝纶、寒云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将诗意禅境自然融为一体,也将乐情山水的感情表露无遗。下面选取船子和尚在垂钓中妙悟禅理的六首佳作。第二十七首乾坤为舸月为篷,一屏云山一罨 罨(yan上声),指捕鸟或鱼的网,此处有覆盖之意。风。身放荡,性灵空,何妨南北与西东。第三十一首吾自无心无事间,此心只有水云关。携钓竹,混尘寰,喧静都来离又闲。禅,讲究心闲心静,万物皆空,空的思想,净的心灵,大有庄子的道法自然,淡然平和,顺其自然的境界。“无心是道”,无心便是对任何外在形象不执著的自然之心。外来的禅与中国的老庄思想一起形成了禅宗所追求的人生观,在清净空澄中领悟自然之美,借以舸蓬、钓竿等物象领悟景色中所蕴含的禅意。第十一首苍苔滑净坐忘机,截眼寒云叶叶飞。戴箬笠,挂蓑衣 戴箬笠,挂蓑衣:箬通“箬”,箬笠即竹箬做的斗笠;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别无归处是吾归。了然无碍,忘情物事。云水悠游间尽显彻悟禅机后,无牵无挂的悠然高风。禅宗真正的自觉与自由就是心灵放松时候的自然心态之中,就像凡夫日常行为,处处有禅意。白居易有一首读禅经 白居易集卷三十二,716页。,其中写道“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不动,不禅不动即如如。”,在白居易看来心的最佳状态也一样是自然与适意,人生应当是“人心不过适,适外更何求。” 适意二首,这首诗撰于元和六年(811),是白居易和兴善惟宽禅师对话之后,见于白居易集卷六,111页。“偈”是佛经的唱词,好的偈词能够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以机锋禅理取胜,记述了船子垂钓时候的心境的“西亭三咏”便是如此。第十七首一叶虚舟一副竿,了然无事坐烟滩。忘得丧,任悲欢,却教人唤有多端。第十八首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津涯。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第十九首愚迷未识主人翁,终日孜孜恨不同。到彼岸,出樊笼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常比喻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陶渊明有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元来只是旧时公。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脉相承于王梵志的诗歌,看似玩世不恭,却能洞察世情,难怪能够赢得后人“求一言之益,而拔俗于千仞之上”的评价。禅宗重视的是人的自我解脱,在大自然的陶冶和欣赏中,获得超悟,体察幽深、玄远、清雅的乐趣,感受一种宁静清幽的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身世两忘,物我两忘,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流露出空寂而又淡泊宁静的禅味。船子和尚深得真传,在僻山静水处,表现出对山水的依恋,其实质是将道心与山水交融,在山水中保全性情,陶冶自己,达到禅我合一的境界。以诗偈表现对禅的领悟,宣扬玄妙的禅悦,也抒发了对山水的喜爱。3、求道求徒或求而不得的思想。阐言奥妙难言,幽邃深密的禅理,无拘无束之禅道,为禅僧示化之作,为弘扬师法寻见“金鳞”。元刻本第(一)、(四)、(九)、(十)、(三十八)、(三十九)首属于这一类。第三十九首三十余年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 黄能(tai),是传说中藏于深渊的一种神兽。锦鳞不遇虚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黄能”指不能担当重任的人,“锦鳞”则是能跃龙门之鱼,是鱼中的精品,勇猛精进,可以传授、值得指教的人。然而船子和尚垂钓多年,却不见锦鳞,直到夹山善会出现,他才锦鳞始遇,法嗣有传,禅书中称船子与善会相遇的这一因缘为“船子得金鳞”。第一首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用“鱼”来指心,却意不在鱼,万物之心不是随便下线就可以钓得到的。以“鱼”比喻玄妙的禅,“垂钓”便是求禅,禅可以包容一切,而外缘是不能求得的。第四首大钓何曾离钓求,抛竿卷线却成愁。法卓卓,乐悠悠,自是迟疑不下钩。此鱼非彼鱼,船子和尚钓的鱼非同一般,得失与否并不在钓线,而真正的得道者也是意不离鱼,意不在鱼的,正如证道歌中所言的“不出妄想,不求真”的绝学无为、无心境界。第九首独倚兰桡入远滩,江花漠漠水漫漫。空钓线,没腥膻 腥膻,指又腥又膻的气味。膻,羊臊气,常用来比喻恶浊现象。抱朴子.明本中有“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那得凡鱼总上竿。“鱼”除了有“大道”之意外,还可以指悟道之人,船子和尚在与同门分离时曾经请他们代为寻觅法嗣,曾对道吾说;“若有灵利者,教他来专甲处。”,然而可堪雕琢之人实在难求,总是凡鱼多,锦鳞少,船子都不免自语“钓尽江波,锦鳞始遇”第十首揭却云篷进却船,一竿云影一潭烟。既掷网,又抛筌 筌,quan阳平,捕鱼的一种竹器。陆龟蒙渔具诗序中有“缗而竿者总谓之筌,筌之流,曰筒,曰车。”,莫教倒被钓丝牵。“掷网”“抛筌”,虽不在钓,却又不能离开钓,目的都在于求禅,愚昧者为钓和鱼所迷,忘却了真“鱼”,即禅之所在。而禅只在自心,自心悟得便可领悟出禅道。钓鱼和参禅悟道总是相通的,表层钓鱼,深层悟道。在僻山静水里,遁世绝尘,这般悠游,怡情遂性,如此养生求道、应物度人,一切随缘起缘寂,何等悠然自得,无拘无束。鱼在禅宗中往往代指超于言传之大道,经教文字只不过是媒介,所以往往“得鱼忘筌”,船子和尚的“霜天月白江澄练,堪笑游鱼长自迷”中“游鱼”多用来指本心迷失,而捕获游鱼比喻本心的回归,获得道。因而钓鱼就是求道、悟道参禅,所以“鱼”便成了至道的代表。船子之禅心,真空妙有,望与世人共勉。(二)、解读船居寓意拨棹歌中不是每一首都可以清清楚楚被划在某一分类里面,因为它们表达的意旨不是孤立平行的,而是相互交融和交叉的,因此很难将其分为某一类进行讨论。比如第二首,它是船子和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偈,是这样一首七言绝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这是一首很多人喜欢的禅诗,说它有诗意、有画意,空灵洒脱、含蓄隽永。此诗以垂钓过程来比喻参悟禅法,垂丝千尺,万波随动,可见其深其广,抛纶掷钓,破除执见,随缘任运,才能悟得自性本心,得鱼不食,空载月归。诗中描写月夜垂钓的情景和过程,优美的诗情画意中包含玄妙的禅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空灵透彻的虚空之境是短暂的,但是在悟禅者心中却成了永恒。既是月夜垂钓的逼真描绘,又暗指佛家禅定的绝妙。诗的前两句写垂钓过程,“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千尺”夸张丝纶之长,也突出湖水之深,夜晚独驾小舟,划向江心。待到水深处,抛下鱼钩,丝线垂入江水,微风一吹,便是波光晃漾。夜晚多么静谧,垂钓图多么幽美!但诗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此,而是以“鱼”喻禅,以垂钓比喻求禅。“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坛经行由第一)。人的自性本清静,如明镜,因受到外境污染,便会被种种妄念所迷。如果要体证本来面目,只需“悟”,截断情尘意垢,破除各种妄念,从而达到我法两忘、澄明圆融的境界。禅不需外求,一念才动便会万念俱起,反受妄念缠绕。“钓鱼”就是妄念,“动”字语义双关,既刻画出江面万波荡漾的画面,又描绘出求禅之人扰动不安的内心。丝纶下垂,毅然不动,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波浪。诗的后面两句写垂钓结果,“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大意是说,夜色深沉,江水宁静,水气渐渐变凉,有了些微寒意,鱼儿应已沉沉入梦,不会上钩了吧。钓鱼未得,只有空船而回了,转念一想,却还有满舱皎洁的月光与我结伴同行。这与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诗情画意哲理的交融,塑造幽美的艺术氛围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只不过春江花月夜更多表现人性美和春景美,意境上更迷离,而这里的船居寓意更显明澈静远,富蕴秋天的深邃之美。“夜静水寒”,出现了静止的清凉世界,内心的躁动渐渐平息。“夜静”是因为心静,“水寒”,其实是心凉,一个“凉”字代表的是内心的善顺无浊、安稳调柔,“鱼不食”,指鱼不受钓饵,抵制诱惑,不接受外来的事物,比喻求禅之人觉悟,放下心念,使其自由舒展。“满船空载月明归”展示出求禅之人开悟后所达到的圆满境界。“船空”其实指的是心空,觉悟之时,内心澄明一片。鱼虽未钓得,却满船皎洁的月光,这到底是福还是祸?自然无须回答,也不能回答。将佛禅传统的月喻与垂钓结合在一起,试想“满船空载月明归”,没有钓到鱼,船自然是空的,言“空载”很容易理解,而诗人又偏用“满”字修饰,故“空载”实为“满载”,此时此刻,鱼的概念已完全消融在月的辉光里,一颗禅心严严实实地洒满了静寂澄碧、温润禅悦的月光,像天上的明月一样皎洁、空明、清静、纤尘不染。即心即佛,月亮带给禅者的意趣是超功利的,这才是禅境中的月境,月境中的禅境!这首诗偈处处有禅意,自由洒脱、不以物累,有玄理,却无一禅字出现,而是选取江水、孤舟、渔翁、丝纶、明月等自然和人文意象,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清新幽邃的艺术境界,将意象、禅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与船子和尚的慧心观照分不开,比起柳宗元江雪意境孤寂苍凉,张志和渔歌子的清新俊逸,这首带有更鲜明的个人特征。澄澈的湖面,风浪平静,只有孤舟和一位孤独的垂钓者。鱼钩垂入湖中,激起微微波纹,一圈一圈舒展开去,然后消失在无限中。宇宙空寂,让人身心俱忘。“夜静水寒鱼不食”,垂钓没有收获,但是这位深夜的垂钓者,千尺丝垂却似乎意不在鱼,垂钓只是他消遣大自然的一种形式罢了,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宁静与美,才是其目的所在。载着满船的月光归去,悠闲自得、心满意足。在浩渺幽深的景致中,流露出淡泊闲适的情,这就是禅的空灵自然之感。感情平静闲适,节奏纡徐舒缓,色彩平淡如烟,意境清闲旷达,船子和尚以禅的宁静淡泊,完成了自我的精神解脱,也让我们感受了其中的妙趣。三、对后世的影响船子超然洒脱,其修持境界和独特机缘被后人称道。其事迹广为流传,后世人多认为船子和尚是一个禅法精深,行为高蹈的龙象,很多人慕其高风,建亭以纪念他。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言消言”,认为文字具有局限性,不能够完全表达禅意,主张上虽然“不立文字”但是客观上总免不了借用语言文字,其实有无文字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妙悟,悟了、懂了,说与不说都无所谓。下面简要说说船子和尚其人、其事、其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一)、作为檃括的对象檃括就是把前人的成句、整篇作品加工炮制,处理之后使之成为自己的作品,有点模仿的意味。船子诗作传播广泛,常被后人檃括。北宋词人黄庭坚有檃括德诚付法的渔家傲:忆昔药山生一虎,华亭船上寻人渡。散却夹山拈坐具。呈见处,系驴橛上合头语。千户垂丝君看取,离钩三寸无生路。蓦口一桡亲子父,犹回顾。瞎驴丧我儿孙去。“药山生一虎”指药山惟俨禅师传法于德诚(即船子和尚),虎喻指德诚的勇猛精进。“华亭船上寻人渡”指的是船子得法三十年后,在秀州华亭泛舟度日,接四方往来之人。后阙檃括德诚传法于夹山善会的故事(在船子和尚生平已做叙述),尾句点化船子和尚覆水。善会辞行,却总是回首,华亭朱泾船子和尚机缘中记:“会乃辞行,频频回顾。”船子和尚看出善会心有挂牵,不忍离去,“师遂唤会”,于是船子和尚再次竖起桡子,为使瞎驴开窍,显示出我法双泯、万法归一的空无境界。北宋诗僧惠洪也有檃括船子事迹的渔父词:万叠空青春杳杳,一蓑烟雨吴江晓。醉眼忽醒惊白鸟,拍手笑,清波不犯鱼吞钓。津渡有僧求法要,一桡为汝除玄妙。已去回头知不峭,犹迷照,渔舟性懆都翻了。上片以一江烟雨、万古长空之境,突显德诚禅师的潇洒,檃括其三十年间泛舟江上之生平。下片以桡击打善会,踏船入水檃括传法的事情。词意与黄庭坚词词意相同。(二)、作为颂古对象以韵语发明古则公案之意,称为颂古,通俗的说就是禅宗将古人指导弟子所开示的公案(古则),以简洁的偈颂表示出来。诸祖赞颂中就有投子青禅师的颂:“泛舟驾险三十春,系处竿头死活人。夹岭桂分千古韵,朗江山翠万重斯。”可见其对船子和尚的高度颂扬。对船子和尚的赞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赞赏德诚随缘行为,如保宁勇禅师的颂:不犯清波不掷钩,怪哉当面触鳌头。微茫一喷朦胧雨,万壑千溪水逆流。二是羡慕德诚垂钓得鳞,如无着总禅师的颂:渺渺烟波一叶舟,竿头丝线几沉浮。离钩三寸如何道,便有金鳞暗点头。三是对德诚传法手段的赏识,如佛迹昱禅师的颂:长竿放去随波浪,丝线收来获锦鳞。桡下反身何脱洒,回头不见旧时人。周霭联在推篷室初稿写的序中对船子和尚词大加赞赏,说道:“所作之词取法空灵,非钝根之人能作。”(三)、作品屡被后世文人改写船子和尚影响最大的、流传最广的当数船居寓意,该作被宋代黄庭坚倚曲音谱成长短句,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又疑,上钓迟。水寒江静,满目江山,载月明归。借着山谷之风,船子和尚的诗在宋代广为流传,黄庭坚甥徐俯紧随舅舅的步伐,演化“千尺丝纶”一诗为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蓑笠,羊裘何似绿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词把张志和与船子之作合而为一,抄书一番,艺术上不见高妙,但也反映出了船子和尚被宋代文人普遍接受的现象。足以说明船子和尚诗作流传之远,影响之深。(四)、丰富渔父形象意蕴船子和尚的三十九首拨掉歌为“渔父”形象注入了新内涵超然旷达,逍遥自在。在此之前渔歌子中的渔父形象多是道家常用,但自船子之后,渔父便沾染禅意,到了宋代渔父就变成了亦道亦禅,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词曰: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这里渔父形象禅道结合,既有禅家的圆融,又有道家的任运,而渔父形象的禅意化绝对与船子和尚密不可分。(五)、对戏曲的影响船子和尚的身影,在戏曲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元代散曲作家吕待中有首正宫六幺令,末段几乎全部引用船子和尚的船居寓意:谩嗟伤,空劳力,欲说谁明此理。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动,万波相随。唱到难晓幽微,且恁陶陶度浮世。水寒烟冷,小鱼儿难钓,满船空载月明归”。明代南曲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在第三十九出也引用了船居寓意的三四句,而在第十三出、第三十八出、第四十出则分别在曲辞、尾诗和上场诗中用“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只是稍作改动,可见其诗作意境确实引起了后人的共鸣。另外,还有以船居寓意为材料的诗和曲辞,如李寿卿度柳翠杂剧第三折尧民歌“柳翠也,我怎肯满船空载月明归,一波才动万波随,半载河东,半载河西”。他的另一本伍员吹箫杂剧第二折渔夫间丘亮自列前有诗“临行不须更徘徊,残桨勿漏我先知。向风则颈谢公子,满船空载月明归”。元钟嗣成录鬼簿还记有元代李寿卿着杂剧船子和尚秋莲梦(已散佚),也应以此偈展开情节,表现船子和尚的禅法和作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