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docx_第1页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docx_第2页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docx_第3页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docx_第4页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道德素质、审计方法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都决定了他们所承担的审计风险。为了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本文拟从分析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开始,提出了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为内部审计人员降低审计风险进行有益探索。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质量 防范对策由于企业内部审计涉及的环境、内容、目标、发挥的作用不同,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1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及其基本特征1.1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1.2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审计理论界所研究的关于审计风险的理论体系同样适用于内部审计。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审计风险也绝对不会控制到为零的程度。这也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审计风险不一定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构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尽管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除工作中的风险,但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的存在和发生的条件,从而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其受到的损失。(2)普遍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出现偏差,形成审计风险。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从总体上来看,可能形成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的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差等。(3)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4)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识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5)可控性。虽然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一旦发生会给审计组织和人员造成有形和无形的名誉及经济损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面前无能为力,它是可以被控制的。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可以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2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来分析:2.1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因素2.1.1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而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它需要实践的积累。但是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内容,审计经验也会有失误的时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工作起步较晚,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不健全,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徇私情或害怕打击报复,故意放弃对重大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存在道德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有这些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2.1.2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方法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方法的影响主要有:(1)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2)抽样审计误差影响。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运用,但内部审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2.2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因素2.2.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九十年代之后,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其内部审计机构在隶属领导层次上,一种模式是受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另一种模式是受总经理领导,从而增强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前者使内部审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受董事会或监事会之托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监督,造成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误解,从而不同程度引发审计风险;后者作为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涉及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从而引发审计风险。2.2.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影响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部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只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下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以上现状的存在,使得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2.2.3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依法治审不力。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目前内部审计只有1995年7月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不足。显然,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内部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2.2.4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审计内容的拓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改制、重组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计单位与其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的关系。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须涉及到兼并或收购、改制和重组、联营和剥离及分析问题,为内部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审计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由于内部审计事项一般与企业生产企业经营活动关系较为密切,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一些敏感事项涉及到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从而面临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还要预测新形势下的兼并、联合、分析以后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供领导决策参考。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需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3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的过程中,掌握了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就要有意识地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于管理当局的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形成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其防范在一定的范围内。3.1从组织形式上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实质性独立要使内部审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不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在领导关系选择上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会工作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3.2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加快内部审计法规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其他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3.3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当前应加快制度和颁布内部审计条例和内部审计师法,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职能、权限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内部审计走上依法审计的道路,对每个审计事项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作出科学的判断,对发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要注意定性依据的使用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3.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因此,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合格的专业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的需要。3.5改进内部审计方法,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只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要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运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内部审计能更好的控制审计风险水平,满足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让内部审计执业人员加强意识,防范风险,使自己承担最小的风险。要使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内部审计的国际化和通用化,使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环境中实施,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参考文献:肖小飞。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j.财会审计,2005-12赵栓文。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n.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4海 龙。审计风险的现状及控制c.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005-7何占东。内部审计的风险及防范c.中华财会网,2003-10-2杨 勇。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建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10一、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一)主观因素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如果审计人员达不到这样的素质,就很难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作出科学的判断,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国的审计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审计队伍比较年轻,在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中,通过我国专业任职的资格考试的不到一半,很多审计人员缺乏经济理论、基建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与现代审计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的责任心及职业关注。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纵观所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失中,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未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公务、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不在少数。对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3.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点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审计结果存在的误差就不足为奇了。(二)客观因素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不理想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客观原因。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确立了独立审计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但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发挥毕竟只有20多年,同国外300多年发展历史相比既缺乏成熟的理论、更缺乏实践经验,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规范力度不够,致使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抗风险能力差。(2)行政干预的制约也会加大审计风险。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政府部门“官办官营”,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误导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真、失实,进一步加剧了审计风险。(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审计面临风险。近年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依然不如人意,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使国内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同时也使审计的对象日益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审计的范畴不断扩展,审计服务领域从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质量的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范围的扩展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压力。3.政府和社会公众审计的意见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审计活动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并逐步对其产生依赖。审计结论大到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税收的政策的制定,金融证券市场的波动,小到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委托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1.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各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的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减少或消除人员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2.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3.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颂布了42项独立审计准则及相关职业规范,基本上建立起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范的体系。注册会计师只有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4.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一是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5.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6.购买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师事务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经济责任,更加大了其执业风险。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数量多、执业质量差、经济实力弱,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有限。推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可以互助互保,共担风险,大大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购买执业责任保险一直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重要措施。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虽刚刚起步,但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在推动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降低审计风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人身侵害。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审计人员参与查办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审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摘 要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关系逐步建立起来,从而使审计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1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加大。本文从审计风险的理论出发,论述了审计风险的涵义、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审计风险的主客观形成原因等内容。我国独立审计发展的历史较短,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审计风险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审计风险依据审计政策、审计技术、审计手段、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引发原因不同,有政策和准则的宏观方面,也有人员、技术的微观方面,规避审计风险可分别从这些方面入手。本文从审计手段、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素质等微观方面入手,结合实践审计风险产生原因,提出若干减少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关键词:审计风险 风险模型 会计报表 风险防范discuss auditting risk and its againstabstract:the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of the summary is developed constantly, commissioning the economic relation and set up progressively between property owner and operator , thus make the audit work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ntent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ore and more.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audit work and enlargement of the range, audit the increasing thereupon of probability of emergence of the risk. this text sets out from the theory of auditting the risk, has expounded the fact that audits the meaning of the risk, audit the composition key element of the risk, auditting forming the content, such as reason,etc. subjective and objectivly of the risk. history that our country audits development independently is relatively short, in addition the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not perfect, there is its objective necessity in the forming which audits the risk. audit risk according to audit policy, audit technology, audit means, audit technology and quality of auditor,etc. factor cause reason different, there are the macroscopical respects of policy and criterion , there are the micro respects of personnel, technology , evading the risk of auditting can proceed with these respects separately . this text start with the micro respect of auditting the means, auditting technology and auditors quality etc., combining practice and audit the risk produces the reason, put forward several reduction and measure of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risk of auditting. keyword: audit the risk risk model accounting statement the risk taking precautions目 录前 言1 审计风险基础1(1)审计风险的定义1(2)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11 固有风险22 控制风险23检查风险2(3)审计风险的模型32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4(1)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4(2)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53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7 (1) 遵守专业标准和执业道德的要求7 (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保证审计质量8 (3) 谨慎地选择客户,并签定业务委托书8 (4)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正确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9(5) 聘请法律顾问,积极应对法律诉讼9结束语10致 谢11参考文献12前 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关系逐步建立起来,从而使审计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1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加大。由于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利用审计服务,而经济业务日趋复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审计工作实务中又总会分别轻重,有所取舍,我国独立审计发展的历史较短,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审计风险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审计风险依据审计政策、审计技术、审计手段、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引发原因不同,有政策和准则的宏观方面,也有人员、技术等微观方面,规避审计风险可分别从这些方面入手。本文从审计手段、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素质等微观方面入手,结合实践审计风险产生原因,提出若干减少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1 审计风险基础(1) 审计风险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2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