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分析论文.doc_第1页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分析论文.doc_第2页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分析论文.doc_第3页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分析论文.doc_第4页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分析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引言1 一、危险源概念及煤矿危险源基本情况1 (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 (二)危险源概念 1 二、煤矿危险源危害程度及危险源分类1 (一)危险源的危险程度 1 (二)危险源分类 2 三、危险源辨识方法及预防措施5 (一)危险源辨识方法 5 (二)预防措施 8 四、结束语9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分析 摘要 危险源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能量、危险物质的集中核心。危 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中,危险源的区域也不 同。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迅速,但瓦斯爆炸、冒顶、透水等 重大事故却时有发生,而防止和预防这些事故发生的第一步便是辨 识和确认煤矿存在的危险源。煤矿危险源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煤矿 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应学会对危险源 进行辨识、评价。为了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具体明确,以下研究 对危险源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工作环境中的各种 危险源,评价了其危险性质、危害程度,并针对危险源制定了相应 的识别方法和预防措施。它对于明确企业安全管理,控制事故发生, 寻求最低事故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危险源 识别 辨别方法 预防措施 第 0 页 共 11 页 引言 安全和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和生命安全,就要预防、控制、避免和消除各种意外事故,建立安全的生产生 活环境和与之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使社会处于安全祥和的发展环境之中。开 展煤矿危险源的识别和预防活动,对提高煤矿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开创煤矿安全生产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危险源概念及煤矿危险源基本情况 (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生产安全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就煤矿企业 而言,我国百万吨死亡率为 5.03,是美国 0.039 的 130 倍,是印度 0.42 的 12 倍;每年工伤总数超过 6000 人,是世界工伤总数的 3 倍。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重视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工 作,并于 2001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了由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 国家标准 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这为我国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 预防事故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危险源概念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 状态。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 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 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不同的系统 中,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 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都有可能 导致事故。 二、煤矿危险源危害程度及危险源分类 (一)危险源的危险程度 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三个要素:潜在的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第 1 页 共 11 页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指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危险物质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如矿山压 力、温度、煤尘、瓦斯等。危险源总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电器失爆、 火花(摩擦与漏电) 、支柱初撑力不足、工程质量差等因素作用下,危险源将转 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二)危险源分类 1、按导致事故、职业危害和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源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 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如:脚手架、支撑 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 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 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如:梭矿传动链条无防护罩、洞内爆破作业安全距离 不够;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如: 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 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如: 手风钻、空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 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如: 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 射线、 射线、 粒子、 粒子、质子、中子、 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如:核 子密度仪、激光导向仪发出的辐射;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 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 ; 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 温物质) ;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 氮、氧气泄漏; 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如:洞内二氧化硅 粉尘; 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 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 第 2 页 共 11 页 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 环境不良) ;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 信号缺陷) ; 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 缺陷、其他标缺陷) ; 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 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如:火工品、瓦斯; 自燃性物质,如:煤;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 毒物质) ;如沥青熔化过程中产生毒气;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 如:充电液中的硫酸; 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3)生物危险性因素与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6)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物体打击: 第 3 页 共 11 页 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 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 体打击。 (2)车辆伤害: 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 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电瓶车、矿车或放飞车引起的事故, 以及车辆挂钩、跑车事故。 (3)机械伤害: 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具或刀 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 的机具缠压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 (4)起重伤害: 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 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 (5)触电: 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 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隧道、洞室透水淹溺。 (7)灼烫: 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 内外灼伤) 、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 ,不包括电灼伤和 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 (9)高处坠落: 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 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 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塌落: 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 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 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 和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 第 4 页 共 11 页 指隧道、洞室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 称为片帮;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冒顶片帮。 (12)透水: 指矿山、地下隧道、洞室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 故。 (13)放炮: 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瓦斯爆炸: 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 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15)火药爆炸: 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6)锅炉爆炸: 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17)容器爆炸: 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 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容器爆炸是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 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 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形成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 次爆炸。 (18)其他爆炸: 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 (19)中毒和窒息: 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 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横通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 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不适用 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 (20)其他伤害: 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 伤、钉子扎伤等。 三、危险源辨识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危险源辨识方法 第 5 页 共 11 页 首先要获取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辨识、确认,哪些作业场所、设备 存在危险因素,哪些危险因素可能伤害哪些人,是以何种形式伤害的。 通过下述方法或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座谈 定期开展座谈会,向有技术和经验的技术员、老工人咨询,学会识别工作 的危害源,并能采取一定方式避免。 2、现场检查 各单位指定一名班组长或工长为危险源识别负责人,无班组长的零星岗位 可指定一名安全责任心较强的员工为危险源识别负责人,同时由值班人员发放 给危险源识别负责人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表 。危险源识别负责人在工作现场组 织员工对当班工作中遇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做好纪录。 3、查找资料和有关记录 各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上网、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获取危险源 的辨识方法,并熟记于心。在出现危险时,能很好的识别,采取有效的方式避 免。 4、系统分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煤矿井下的危险源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 险源等: 第一类危险源(危险物质):煤矿井下生产系统中,有发生重大生产事故 可能性的危险物质、设备、装置、设备或场所。 第二类危险源(限制、约束):因导致约束、限制第一类危险源的措施失 效或破坏而有可能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发生事故的内因。而任何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能量, 如果能量失控发生意外释放,就会转化为破坏性力量,可能会导致系统发生事 故,造成破坏性后果。因此,能量失控是系统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其辨识依 据如表 3-1。 第 6 页 共 11 页 表 3-1 第一类危险源辨识依据表 第二类危险源辨识主要从人的因素角度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人失误的 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冒险作 业或高速操作;人为的使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 操作或违章作业;不安全的装载、堆放、组合物体;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 或方位;在有危险的运转设备装置上或在移动的设备上进行作业;不停机,边 工作边检修;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第二类危险源辨识依据如表 3-2, 危险性类别辨识依据内容可能发生的事故 化学危险性 可燃性物质、爆炸性物质、 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 等化学危害性 瓦斯、煤(尘) 、 矿尘、一氧化 碳 火灾、爆炸、窒息、 中毒等 机械危险性 提升运输机械、采掘机械、 通风、排水设施、起吊设 备等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 及固有操作危险性 各种机械设备、 装置及存在场 所 挤压、拖拽、打击、 物体坠落、机车脱 轨、翻车及水灾、 通风事故等 电气危险性 电气设备、电缆配线等有 关技术规程及固有操作危 险性 电气设备、装 置及存在场所 意外停电,着火、 电击、电弧伤人等 地质危险性 特殊地质构造如断层、岩溶、冲击地压、含 水陷落柱、采空区、老空区等的地质资料及 安全技术要求等,各种危险地质构造 突水、煤与瓦斯突 出、片帮、冒顶等 备注 1、如果某危险源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危险性,按主要危险性进行 辨识分类; 2、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作为辨识主要依据; 3、以往事故记录可以作为辨识依据之一。 第 7 页 共 11 页 表 3-2 第二类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危险性类别辨识依据可能发生的事故 人失误安全操作规程等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等 物的故障 设备、设施、装置的设计、技术要 求;设备、设施、装置的使用、维 修、现状情况及记录 生产系统瘫痪、局部停止 作业人员伤害等 环境因素 井下微气候、矿尘、振动、噪音、 照明等职业安全卫生要求标准 误操作;职业病,如尘肺 病、职业性耳聋及其它器 官病变 备注 1、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作为辨识主要依据之一; 2、以往事故记录可作为辨识依据之一。 对第一类决定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危险源不能放过; 对第二类导致矿井危险源控制失效的因素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5、比照类推 依照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南规定的煤矿危险提示,可以辨识 矿井存在的第二类危险源。 (二)预防措施 1、对危险源采取“两个控制” ,即前期控制、施工过程控制 (1)前期控制:工程开工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时,针对 工程的各种危险源,制定出防控措施。 (2)施工过程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监督检查,认真落 实整改。 2、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 (1)认真落实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