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入行论15课总结(共6篇) :入行论 入行论第53课总结 62 68课的小结入行论 入行论第68课串讲 篇一:第15课 学习笔记 第15课 学习笔记 1、前三品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前三品是讲菩提心没有生起者令其生起的方法。其中,第一品宣说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自相续得以清净,第三品主要讲菩提心怎样受持。因为我们相续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知道了以后,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清净,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于不清净的法器中生起来,所以必须要忏悔加以清净;最终生起菩提心以后,怎样按照大乘经典所讲的那样去受持。 法本p266第一段 2、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续中如何生起、护持,以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 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 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 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买了,买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 考虑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生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 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可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 空调买到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 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法本p267第二段 3、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这个希求心才叫做真正的菩提心。无论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都不会超离这种利他的心。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法本p269第四段 4、菩提心的违品是我执,二者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那么有我执的凡夫相续中是否具有菩提心? 具有。作为一个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全部灭尽可能有点困难,但只要尽量减少菩提心的违品执著自己的我执,尽量与执著自我作斗争,当我执越来越少的时候,利他的心才会越来越提升。 凡夫人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应该是有自私自利的心的。噶当派的大德经常有这样的比喻:好多人陷在泥坑当中,有一个人特别想救旁边的人,但他自己还沉在泥坑里面,救他们没有能力,所以他全力以赴想要解脱出来,目的是什么?不是自己想解脱,而是为了救身边这些人。当然,自己陷在泥坑中,没出来肯定不能救人,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先让自己出来,然后再救他们,到了那个时候,才具足了利他的力量,否则根本没能力救别人。 所以,出来的主要目的不是自己获得快乐、自己获得解脱,而是要救别人。 凡夫人在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没有自我希求菩提的心是不可能的,但就算有一点“我”,这与菩提心也不相违,为了利益众生,现在“我”一定要尽快获得佛果。 法本p270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我执存在的同时也可以有菩提心,作为凡夫非要断尽我执才能发菩提心,谁也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有的话,凡夫就不是凡夫,已经变成圣者了。 法本p271第二段 5、平时的行住坐卧中,怎样做才算是把菩提心运用到生活中了? 行住坐卧,念念不忘“我要帮助众生”。这种心态不仅要在心里发,在实际当中也一定要运用起来。不管是在哪个场合,只要有帮助众生的机会,我们就要把自己的利他心运用起来,哪怕是看到路上有块大石头,也要想“这可能对过路的人有影响,或者对车辆有影响”,然后把它扔在旁边。这种利他的行为是无条件的,不希求什么果报,帮助别人,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什么样都可以,只要能给他人带来一分快乐、一分幸福,这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人间的意义了。 若有这样一种心态,所谓的发心就已经运用在生活中了。 不仅心里每天要这样想,行为上也要看看自己在一年365天中帮助了多少众生,每个人应该总结一些菩提修学的实践,方便的话,每天最好写一点日记,比如说,我今天看到个老人走路不方便,就跑过去扶一下。我们周围生活着无数众生,经常需要我们帮助。 法本p271第三段、第四段p272第二段 6、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我必须要发菩提心。”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菩提心就是利益他众,虽然利他的方法非常多,但最究竟的,就是愿他获得佛果。作为真正学佛的人,始终都应该有一颗利他的心。所以,自己应该是为了众生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而发殊胜的菩提心,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法本p271第三段 我们应培养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前所未有、比较强烈的利他心,并把这种利他心逐渐转为缘无上佛果,也就是说,凡是与我们结缘的众生,今天救了他、帮助了他,依靠这种因缘,让他慢慢趋入佛道,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这就是我们的究竟目标。 法本p272第三段 以智慧缘佛果的前提也是为利益众生而求正等菩提,不是为了自私自利。如果没有前面利他的前提,求正等菩提有可能落到为自己获得安乐的陷阱中去。所以发心为利他,一定是利他在前,为了利他才求成佛果位。以上讲了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是菩提心的本体。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 第15课 7、请解释信解行发心、殊胜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并说明这是从什么角度安立的。 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分,有凡夫信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以及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 1)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位,叫做信解行发心。为什么是“信解行”呢?因为这种发心有一种刻意的作意“我要度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众生”,时时刻刻对自己有一种监督提醒,有一种自我要求,认为“利益众生是我愿意做的,我需要这样”,这种心态叫做信解行发心。 2)不清净七地(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是殊胜意乐的发心。为什么是“殊胜意乐”呢?因为一地到七地之间,真正证悟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断掉了,这种发心相当清净,不像凡夫位时始终杂有一些我执和不清净的念头。 3)三清净地(八地到十地)的发心叫做异熟发心。为什么叫“异熟”呢?俱舍论中说,所谓异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会成熟。同样,到了八地以后,对于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并不是需要刻意执著,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在无勤当中利益众生。 4)到了佛地时,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自相续中的智慧圆满通达,这个发心就叫做断障发心。 以上从凡夫到佛地之间的四种发心,是从地界的角度来分的。 法本p273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 法本p274第一段、第二段 8、从比喻、助伴的角度,菩提心分为二十二种,请问具体是从哪些侧面相似而安立的,并一一说明。 答:从比喻和助伴两个方面具体宣说: 1)如“地”:小资粮道的发心(求菩提的意乐)是最初的发心,犹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同样,小资粮道希求菩提的意乐,实际上是产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础。 2)“金”:中资粮道的发心犹如黄金。黄金本质没有改变,同样,到了中资粮道的时候,这种发心不会有迁变。 3)“月”:大资粮道的发心犹如新月。新月越来越增上,同样,大资粮道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增上。 这是资粮道三个发心的比喻和助伴。 4)“火”:加行道的发心犹如烈火。烈火能摧毁一切薪柴,同样,加行道的发心能断除一地以前的一切违品分别念。 下面从“藏”一直到“歌”,分别对应十地的发心: 5)“藏”:一地与布施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宝藏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一地菩萨的发心也能以布施满足一切众生。 6)“宝源”:二地与持戒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源。宝源是一切珍宝的来源,同样,二地菩萨的发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来源。 7)“大海”:三地与忍辱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大海。大海不会被狂风动摇,同样,三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嗔恨心等违品动摇。 8)“金刚”:四地与精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金刚。金刚不会被任何金属物所摧坏,同样,四地菩萨的发心也不会被懒惰等违品摧毁。 9)“山”:五地与静虑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风撼动,同样,五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禅定的违品散乱分别念所动摇。 10)“药”:六地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妙药。妙药可以断除各种疾病,同样,六地菩萨的发心能寂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惑病。 11)“友”:七地与方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亲友。亲友永远不会舍弃自己,同样,七地菩萨的发心永远都不舍弃任何众生。 12)“如意宝”:八地与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如意宝。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同样,八地菩萨以佛法甘露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13)“日”:九地与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日轮。日轮能够遣除一切黑暗,成熟庄稼,同样,九地菩萨能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成熟善法的各种功德。 14)“歌”:十地与智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歌声。歌声能让无数人获得快乐和欢喜,同样,十地菩萨依靠智慧能让许许多多的众生获得快乐。 以上分别对应了十波罗蜜多,下面是五种殊胜的发心(三清净地所摄): 15)“王”:与神变神通相应的发心,犹如国王。国王能驾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样,清净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16)“库”:与智慧和福德二资粮相应的发心,犹如宝库。宝库可以具足一切,同样,具有这种发心的菩萨,善法的资粮全部具足。 17)“大路”: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犹如大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样,一切圣者都是依靠这种大路而行持。 18)“车乘”:与悲心和胜观相应的发心,犹如车乘。车乘可以载人去往任何地方,同样,菩萨不堕轮回涅槃二边而圆满到达自己随心所欲的目的地。 19)“泉水”: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发心,犹如泉水。泉水用之不竭,同样,清净地菩萨的功德永远也没有穷尽。篇二:入行论释第六品安忍第七十讲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第六品安忍第七十讲(索达吉堪布讲) 第七十节课 思考题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论典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入行论今天开始讲 第六品 安忍 丁二(安忍)分二:一、当修安忍;二、修持方法。 戊一(当修安忍)分二:一、嗔恨之过患;二、安忍之功德。 己一(嗔恨之过患)分三:一、未见之果;二、已见之果;三、概述。 庚一、未见之果: 如果生起嗔恨心,虽然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到过患,但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过失。 这一品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在整部论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许多高僧大德若没有时间讲全部的入行论,光讲这一品的现象也比较多。 我们大乘修行人经常产生嗔恨心,而对治嗔心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这一品的教言。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嗔恨心很厉害,经常对同行道友嗔怒发脾气。我以前也是讲过,学习了本品的130多个颂词以后,你们的性格应该会有前所未有的改变。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只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中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毁无余。 “一嗔”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这里的刹那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而不是最细微的“时际刹那1”。我们一次性发脾气所产生的嗔恨心,就叫做“一嗔”。 它所摧毁的善根,是一千个劫中,供养布施以及持戒等功德。此处的“劫”并不是中劫、半劫或小劫,而是具有八十个小劫的一个大劫。一念嗔心的过失非常可怕,能够摧毁一千个劫的善法功德。而在入中论中说,一嗔能摧毁一百个劫的善法功德。为什么二者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有论师是这样解释的,入中论根据是文殊游舞经,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而我们这部论典的依据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关于所摧毁的善根、能摧毁的嗔恨心以及如何摧毁的方式这三方面,诸位高僧大德也持不同观点,但在这里,我们主要依据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的说法: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这三种善根当中,所摧毁的善根是第一种,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二、能毁:能摧毁的嗔恨心是什么样呢?主要是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就是能摧毁之嗔恨心。 平时我们对有些人生嗔恨心,如果程度不是特别猛烈,再加上嗔恨心还没结束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马上生起忏悔心,也不一定摧毁所有的善根。因此,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详细衡量,这也并不是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情。 三、摧毁方式:嗔恨心以什么方式来摧毁善根呢?有些论师认为:并不是从根本上摧毁种子,而是压服下一辈子马上感受的顺次生受业,转变为顺后生受业。同时,他们引用罗睺罗尊者的教证2说,本来马上要成熟的善根,会拖延到别的时间去,不一定从根本上断除。 但此种观点,无著菩萨是不承认的。他认为这里并不是说善根转移,而是说从根本上彻底摧毁,理由是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这个教证充分说明,我们若对有情法和无情法生起嗔恨心,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下一点点;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由此可知,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很多高僧大德的观点也不相同。萨迦派的果仁巴尊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以及前译派的根桑曲扎仁波切,他们一致认为:“如果生起了猛厉的嗔恨心,不仅是随福德分善根,就连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也一并摧毁。”而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这里所摧毁的善根,只是随福德分善根,以三殊胜3摄持的善根不会摧毁。”乔美仁切在山法中也说:“如果被回向摄持,即使生起嗔恨心或后悔心,善根也无法摧毁。” 当然,我们都希望以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最好不要被摧毁,如果能摧毁的话,凡夫人很容易生嗔恨心,有论师就提出这样一个的问题:那凡夫人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解脱了?实际上没有这种过失,为什么呢?虽然嗔恨心的破坏力非常大,但不一定能将所有的善根摧毁无余。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善根的力量比嗔恨更大,如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等。虽然嗔恨心可以摧毁善根,但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刹那亦能积累无量功德。 有些论师引用大集经的教证说:“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滴也不会干涸,同样的道理,以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耗尽。”还有些论师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说,菩提心如点金剂,她所摄持的善根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毁。可见,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应该被摧毁,因为这是大乘方便所摄的随解脱分善根,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讲,大乘无我智慧和缘众生之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一般都不会被摧毁。另外,有论师还认为,愿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能被嗔恨心摧毁,而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会摧毁。不管怎么样,我们平时在修行的过程中,自己也应该值得注意。如果没有注意,嗔恨心的力量非常非常强大,一旦摧毁了无始以来的善根,到时候怨天尤人也没有用了。因为这就是世间规律,完全能了知这一切的,唯有圆满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遍知佛陀。 那么,刚才在两部论典当中,一个讲嗔心能摧毁千劫的善根,一个讲能摧毁百劫的善根,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来讲,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又补充道:“一般来讲,无我摄持的善根应该不能摧毁,但这个问题极为深奥,诸智者们务必要详加观察。”如果像宗大师那样的圣者都要依教证来观察,那么我们一般的凡夫人,以寻伺分别念来完全断定是否能摧毁,肯定是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尽量不要产生嗔恨心,即使偶尔产生的话,也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励力忏悔。 善说海里面也说得比较明显,如果未以后悔心、忏悔心摄持,这种嗔恨心才能摧毁自己的善根,否则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每个大乘行人应该了解,如果对某某对境产生了强烈的嗔恨心,最好在过夜之前,马上去忏悔,因为这件事情还没有圆满,生嗔恨心的成事刹那还没有过,自己若能诚心忏悔的话,善根就不会被摧毁。 关于嗔恨心的危害性,有些经典和论典中也说,假如生起了嗔恨心,其他的很多善法功德都帮不上忙。经集论中引用三摩地王经的教证说:“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一旦产生嗔恨心,广闻多学也好,戒律清净也好,依止寂静地方也好,上供下施也好,都会对它无济于事。这是谁都不愿意的,倘若嗔恨心特别大,很多善根就没有保证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的罪恶当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安忍那样难行的。因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一定要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 众生相续中经常产生五毒烦恼,但在所有的烦恼当中,嗔恨心的损害最严重,它不仅能让我们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来世感受恶趣的苦果,还能将以前的善根摧毁殆尽。其他的烦恼有没有这种力量呢?的确是没有的。就拿贪心来说,如果你对某人生起猛烈的贪心,戒律虽然可能不保,堕入恶趣的苦果也无法避免,但千百万劫所造的善根是不会摧毁的。同样,邪见也是相当可怕的烦恼,能将自己的戒律破坏或者善根中断,但它不可能摧毁以前的善根。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痴等烦恼,更不具备这种功能了。因此,小乘中经常讲:“生一百个贪心,也不如生一个嗔恨心厉害。” 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我们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话,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想害众生,或者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以前我们曾讲过,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罪恶中,杀生最严重,这是从众生生命的角度来讲的。但若从摧毁善根的危害性而言,无有超过嗔恨心的了。有了嗔恨心以后,不但要害众生,还会杀害众生,并摧毁自相续的一切善根。汉传佛教的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对摧毁嗔恨心的教言窍诀非常重视4,佛遗教经等大乘经典中,也对嗔恨心的过失有过描述5。所以,一切罪恶当中,嗔恨心最可怕。“难行莫胜忍”,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如外道依靠五火、绝食等无意义苦行,佛教中守八关斋戒以及为了修法的苦行,但是比较而言,这些苦行都不是特别痛苦。一个人为了获得成就,在修法过程中没吃没穿,过一些艰难贫困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困难。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遇到无法安忍的对境,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对你毁谤、加害、羞辱,或通过各种方式来危害你,那个时候修安忍是最困难的。此外,还有一种安忍是,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门时,由于自己很难以接受,也会产生各种邪见。所以说,一切的苦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了知了这些以后,我们要学会不为嗔恨心所染污,遇到容易生嗔恨心的对境时,要尽量地学会修安忍。否则,果报是非常厉害的! 庚二、已见之果: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怀有炽燃的嗔恨心,那么就会心烦意乱,不可能处于平静的心态中,这样一来,想获得安乐也非常困难,以致于烦躁不安,夜不成眠。 这一点,许多修行人应该深有同感吧。假如心里燃烧着嗔恨的火焰,就像身处火坑中一样,一刹那的快乐也是没有的。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出不满。 有些人如果跟别人吵架,心里产生嗔恨,当天就饭也不想吃,事情也不想做,说话也是特别冲。别人若给他打电话,他也是无缘无故就“啪”,把电话给挂了,我们就知道今天可能有谁得罪他了。这种人不仅白天不快乐,晚上睡觉也是不安心,即使睡在珍宝的床垫上,也是一直滚来滚去、辗转难眠,非常痛苦。 有些道友在辩论、讨论的过程中,也不应该互相生嗔恨心,不然,若在那种心态中死去,果报是相当可怕的。极乐愿文大疏中说:以前在佛陀时代,有两位比丘为了佛法的法义而展开辩论,最后双方恶语相讥,互不相让。年青比丘对年老比丘说了许多粗言恶语,以致年老比丘怀恨在心,气愤地回到自己的住处,闭门不出,最终死在那间房屋里,并转生为一条毒蛇。佛陀知道情况后,先派阿难去告诉它:“你曾于佛陀教法中出家,本可获得解脱,但如今因生嗔心而转为毒蛇,你应向所嗔的这位比丘道歉。如果还继续嗔恨,将堕入地狱之中。”但是毒蛇不肯出来。佛陀又命目犍连尊者去,同样转述了佛陀的话。然而,那条毒蛇还是不愿出来忏悔。后来佛陀亲自带眷属来到毒蛇处,对它进行了严厉的呵斥,讲述了嗔恨心的许多过患。闻后,毒蛇生起真实的后悔心,和年青比丘互相作忏悔后,在欢喜心和信心中死去,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 像他那样戒律清净、精通三藏的比丘,尚且由于嗔心而转生为毒蛇,我们这些毫无功德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平时道友之间不要随便以恶口相骂,即使自己的有些观点别人不采纳,也用不着特别生气。最近我听说有些道友在讨论时,经常有吵架的现象,辩论的过程中也经常说些不太愉快、不牵涉法义的话语,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辩论有辩论的一种技巧,没有必要说些乱七八糟的语言来刺伤别人,这是一种愚者的相,而且果报也非常可怕。 如果不管是白天晚上,心态始终处于一种嗔恨的状态中,据医学实验证明,这种人很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因此,自己的心态保持快乐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纵然主人以财产地位的利益、恭敬的恩惠,赐给那些依靠他们的仆人或下属,但如果主人暴躁易怒,这些人不但不会对他有感恩之情,反而可能会杀害他。 现在的社会上,有些人虽然在待遇方面对下面的人不错,吃穿住用、地位名声等方方面面照顾得相当周到。但如果他因为前世的业力所感,经常大发脾气,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别人,不是今天打、就是明天骂,别人也会忍受不了,宁可舍弃这些待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也不愿意天天受这份气。更有甚者,个别下属会揭竿而起,生起反叛之心,将他杀害。 这种嗔心还令人心生厌离,纵然是自己的父母儿女、亲朋好友,都不愿意与之亲近。即使以布施来摄集有情,别人也不愿意接近他,而会远远地离开。有些人的生身父母,脾气非常不好,天天用暴力的行为来虐待子女,时间长了,谁也不愿意亲近他。去年有一位道友说:“母亲本来是慈爱的代言人,但我的母亲从小就对我恨之入骨,所以我忆念母亲的时候,脑海里根本现不出一个非常慈悲的人。”如果在子女的眼中,自己都是如此可怕,那在别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就更可想而知了。 现在的社会上,嗔恨心强的人非常可怕。昨前天我听到一则新闻,说是现在的家庭暴力,百分九十都是男人虐待家庭妇女。有些女人非常想离婚,但是根本不敢提,一提的话就打一顿,这种生活度日如年,但她们也无能为力。由此可见,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嗔恨心非常强烈,接近他的人也会全部遭殃的。我们藏人有种比喻,说:“这个人的嗔恨心很厉害,坚硬的钢铁接触他也会溶化的。”有时候藏人的比喻还是挺贴切的! 庚三、概述: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如果有了嗔恨心,无论今生也好、来世也好,快乐是不会长久住留的,由嗔怒所导致,不会拥有安乐的生活。 平时也可以看得出来,嗔恨心非常粗暴的人,生活条件再好、工作地位再高也没有用,他始终处于一种极痛苦的状态中,相续中从来没有快乐,就像毒蛇一样,每天对着所有的众生、包括它所住的地洞,散发出嗔恨的毒气,让自他不会有安闲自在的生活。这种嗔恨心严重的人,大家都非常害怕、敬而远之。 病人也是如此。有些病人很慈悲,不管自己痛得多厉害,都默默地忍着,从来不会骂人,人家也愿意照顾他。但有些病人就不是这样,他病的时候身边也没有亲人,别人去照顾他,按理来讲又不是害他,不应该对人家挑三拣四,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可是,有些病人真的特别可恶,好像他的病是别人带来的一样,经常对照顾他的人发脾气,以致谁都不愿意管他,他的快乐也不会存在。 总而言之,嗔恨的敌人会带来诸如上面所讲的痛苦和过患。也就是说,我们能见得到的,是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所以具有智慧的人,应该通过入行论中的窍诀,尽量制止自己的嗔念。若能做到这样,自己今生中快乐,来世也更为快乐。因此,大家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篇三:11.15学会11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复习范围 学会11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1课 1、 我们为何要学习入菩萨行论?有什么必要性?(p2、3、4、5) 答: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在世间人的分别念特别重,若想调伏这些分别念,不仅要学习非常甚深的中观、俱舍、因明等完整的佛教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要学习有关的修行法门;二:在藏传佛教中,无著菩萨是非常公认的具有菩提心的大德,他所造的任何一部论典,如佛子行三十七颂、入行论释.善说海,尽管文字不多,但由于他的发心力所致,任何人听了这些法以后,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法王如意宝在课堂上多次提过,若能圆满地学习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其功德和利益不可估量,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仅念诵前面几个颂文或是后面几个颂文,自相续当中也会生起菩提心。为了在阿赖耶上种下大乘菩提的种子,将来因缘聚合时获得正等觉的果位,我们要认真学习本论。 2、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汉地弘扬的状况如何? 答: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法要,属于经典。1)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 2)藏地: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而且噶当派把入菩萨行论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3)汉地:近几年来,隆莲法师翻译了甲曹杰的入菩萨行论注释,台湾的如石法师也到印度求的了入菩萨行论的传承,认真翻译了本论,同时撰写了入菩萨行论浅释,还探索了入菩萨行论与学集论、经集论之间的关系,从那个时候开始,汉传佛教的寺院中有个别修行人开始接触入菩萨行论。 第2课 3、有关闻法规律,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应避免哪些过患?t8-9 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其中善的发心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发心是为了获得人天安乐等暂时的福报,中等发心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获得阿罗汉果位,上等发心是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寻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选择上等发心菩提心,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哪怕在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避免: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意持(专注)、掺杂烦恼;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第3课 4、入行论释善说海是如何命名的?为什么叫“善说海”? “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4课 5、对于本论的内容,善天阿阇黎和那波瓦阿阇黎分别是怎么分判的? 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第5课 6、“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请从“断”“证”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并按宝性论的观点解释什么是“法身”。(p93、p96、p97) 答:普明论师从“断”功德的角度认为,得到佛的果位时断尽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所有细微习气,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善天论师从“证悟”的角度认为,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善逝。总而言之,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称为善逝。 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法身有两种分类,一种是“法界极清净本体”,也就是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一切万法的法性;另一种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第6课 7、既然寂天菩萨自言“无利他心、文词不好、又没什么新内容”,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有何密意? 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所做。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世人的我慢,因为我们学习佛法有两大障碍,其中(转 载于:www.xiel 写 论文 网:)一个就是我慢。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 第7课 8、请分别以比喻说明暇满人身、菩提心所依之心十分难得。p140、p149、p154、p155 答: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的此圆满。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生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时,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第8课 9、愿、行菩提心具有的共同功德有哪些?p162 答: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第9课 10、请以点金剂、妙树、末劫火等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p191、198、204、219(是让解释颂词) 答: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能将普通的金属变成金子一样,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转变成无价之宝的佛陀身。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 第10课 11、“护送者”和“末劫火”的比喻有什么不同?华智仁波切和无著菩萨分别如何解释的?(p219、227) 答:“护送者”的比喻是说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因此,从压制罪业的角度,以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末劫火”的比喻是说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前颂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但并不能根除:后一颂讲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也是这样认为的。无著菩萨认为如果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也就是利他心不强,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第11课 12、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本体、功德有何差别?请以教证、理证成立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p240 答: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愿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缘一切众生;第二个是以智慧缘众生获得佛果。在这两种前提下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愿菩提心,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叫行菩提心。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正式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它们之间有次第性的差别:首先必须要有愿菩提心,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行菩提心,二者一定要安立在同一心态上面。功德方面有以下差别: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愿菩提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就像如意树一样,它的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但与行菩提心比起来,增长率不是那么高。行菩提心可以在睡眠、昏厥、散乱或其它时候,功德仍不断增上。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中专门宣讲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从理证来说,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 第12课 13、为什么菩提心的意乐所缘广大? 答: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绕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因为菩提心的所缘众生是无边无际的,消除的痛苦也是无边无际的,要解除的是所有众生身心上的不安乐,让他们全部获得解脱,获得无上安乐的佛果,所以说菩提心的意乐所缘广大。 第13课 14、为什么菩提心的加行所缘广大? 答: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暂时、究竟安乐的根本因,是遣除所有痛苦的胜妙甘霖,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发了这样一个愿菩提心,功德也超过了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何况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布施、持戒、安忍等去行持行菩提心,这个功德更大。 第14课 15、1)解释颂词:“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p326答:对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完全成了一切众生的大施主,在这样的大施主或者大佛子面前,有些人因烦恼或业力深重对他生气了恶心,此人一定会堕入地狱,且堕地狱的时间也相当长。但如果对他生信心、生清净的欢喜心,这个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报。 2)为什么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真正的殊胜福田? 教证: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理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果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殊胜的福田,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 第15课 16、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110从意乐加行的角度有哪些分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p351 答:菩提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从意乐加行的角度讲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分类。我们相续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知道了以后,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清净,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于不清净的法器中生起来,所以必须要忏悔加以清净;最终生起菩提心后怎样受持。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16课 17、若问“发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经受了菩萨戒”及“受过菩萨戒,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对此如何回答? 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算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 第17课 18、失坏了菩萨戒之后,应当如何恢复、还净?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有什么差别? 无著菩萨的观点:按照毁犯的程度不同,还净有上、中、下三等之别: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了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完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 龙猛菩萨的观点: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中篇四:入行论第70课讲解 入行论第70课讲解 科判:丁二安忍分二:1、当修安忍2、修持方法 当修安忍分二:1、嗔恨之过患 2、安忍之功德 嗔恨之过患分三:1、未见之果2、已见之果 3、概述 庚一:未见之果:(没有看见的果报) 上师开示:强调修安忍的重要性:许多高僧大德若没有时间讲全部的入行论,只讲安忍品的现象比较多。大乘修行人经常产生嗔恨心,对治嗔心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安忍的教言。 为什么要修安忍?首先让我们了知嗔恨心的危害心,知道它给我们多生累劫中所带来的过患,才能加以对治,最终断除嗔念。 颂词一: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解释:只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中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毁无余。 “一嗔”指一刹那的嗔恨心,刹那指“成事刹那”。“劫”不是中劫,半劫或小劫,而是具有八十个小劫的一个大劫。 一、 关于摧毁的善根、能摧毁的嗔恨心以及如何摧毁的方式我们入行论依据无著菩萨 善说海中的说法: 1、 所毁: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 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3、大乘随解脱分善。此论所讲摧毁善根是第 一种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2、 能毁: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 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 3、 摧毁方式:(9-13自然段众佛陀辨论)有些论师认为:并不是从根本上摧毁种子,而是压服下一辈子马上感受的顺次生受业,转变为顺后生受业。罗睺罗尊者的教证:本来马上要成熟的善根,会拖延到别的时间去,不一定从根本上消除。佛陀之间辩论:无著菩萨认为这里不是说善根转移,而是说从根本上彻底摧毁。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这个教证充分说明,我们若对有情法和无情法生起嗔恨心,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一下一点点;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善根,摧毁一部分。萨迦派的果仁巴尊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前译派的根桑曲扎仁波切,他们一致认为:“如果生起了猛厉的嗔恨心,不仅是随福德分善根,就连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也一并摧毁。堪布根霍:“这里所摧毁的善根,只是随福德分善根,以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会摧毁。”乔美仁波切在山法中说:“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范本总结
- 单招职测考试题及答案
- 合伙企业试题及答案
- 培训活动总结
- 知识题库-电厂燃环检修岗位入职考试题及答案
- 保安员防诈骗知识培训课件
- 围养殖治理措施方案(3篇)
- 金属材料-课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风险审批绩效方案(3篇)
- 保安员基本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内河船员考试(船舶辅机与电气2203·一类三管轮)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保安员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农村土地确权课件
- 2024年黔西南州畅达交通建设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湖南电焊考试题库
- 2025年云南高考历史试卷解读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沥青混凝土供货方案及保障措施
- 检验标准管理办法
- (高清版)T∕CES 243-2023 《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
- 马关年产壹万吨高效活性炭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大信审计执业问题解答-存货监盘审计指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