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9课《绝品》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ppt_第1页
语文:第9课《绝品》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ppt_第2页
语文:第9课《绝品》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ppt_第3页
语文:第9课《绝品》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ppt_第4页
语文:第9课《绝品》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 绝 品 l一、关于作者 l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 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 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 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 作家。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天 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 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尽管小说的 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 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 l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 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 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l 在谈歌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如绝怪绝地绝意 绝剑绝方等,形成了他的笔记本“绝”字头小说 系列。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乡古城 保定的故事。开卷品读,会看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 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掩卷遐思,充盈脑海的是那些 鲜活形象背后承袭慷慨悲歌之风的精神内蕴。这些作品虽 然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其弘扬传统美德,展示人间正 气,从道德层面上开掘生活真善美的审美追求,在情感上 和理念上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l二、写作风格 l 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 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而在其 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 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作品的倾向性。在处理人 物命运的时候又往往对“好人”作悲剧性处理,这 是因为“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悲剧将人生有 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 效果即崇高感,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l三、创作体会 l谈歌有着二十多年创作经验,他的创作体 会是:不能停笔,一旦停笔,就会懈怠下 去。他认为在创作当中不断地看书、学习 、思考,同样能得到补充和积累,也只有 这样才会避免写作上常常出现的厌倦感, 唯恐发展到干一行恨一行的地步。谈歌一 向注重读者对作品的反映,在得奖和畅销 两者中,他更希望自己的书能畅销。 l四、书画装裱 l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传统艺 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 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 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时受到世界各国的珍 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 他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 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 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 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 筒状绦带。”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 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l五、问题探究 l 1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 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 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l 有关马氏的情节有如下几处: l 买画时,马氏问:“什么宝贝?值这么多?”三爷道:“常先 生看中,断不会错的,你莫要再多言了。” l 买画第二天,街上传闻常先生失踪,马氏终是放心不下, 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 l 行家鉴定画为揭品,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 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l 常先生最后一次回保定,来到三爷家中,马氏进来讥笑道 :“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 l 当听说常先生被砍头时,马氏一声冷笑:“真是报应,那 次被他坑去了三千大洋。” l 家境败落后,马氏为了度日,偷偷卖掉了三爷的收藏。 l 以上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 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当画被鉴定 是揭品时,心疼地发几句牢骚。当家境败落时,卖掉字画 换钱来度日,这似乎都无可厚非。但这个平常人却在小说 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 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 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 l2“门外已经是满天大雪。王商人追出门来 ,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了 。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结尾 寥寥数语的环境描写有何深意? l以环境描写烘托出主题:充斥在苍茫的天 地间的是人间正道,是放大的道与义,是 千古传承的浩然正气,刘三爷悲壮地走了 ,这道与义却不会磨灭。 l六、思考与讨论 l (一)课文的标题是“绝品”,读过课文后,想一 想“绝品”指的是什么。请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 l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本文的内 容。 l 参考答案:此处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 人能赶得上。本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 绝品;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 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 、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而两人之间 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 l (二)课文中的故事围绕着一幅唐代珍品展开。 从对待这幅画的态度上,你能看出文中的人物各 有什么样的性格? l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分析 人物形象。 l 参考答案:文中的刘三爷是保定富户,他对朋友十 分信赖,毫不怀疑,并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 想。常先生帮助买的字画,他悉心收藏,在自己 多病、家境困难之时,把这些字画送给王商人, 以求保护这些国宝。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传 统文人所固有的“仁”和“义”。 l 常先生是一位以装裱店老板掩藏真实身份的革命 党人,他与人交往豪放、大气,让人对他有一种 发自内心的信任。同时,他有着鉴赏、装裱字画 的非凡技能,为了保护国宝,他选择了刘三爷, 让他收藏,以保护这些国宝,刘三爷的所作所为 也表明了他选择的正确。王商人虽着墨不多,但 从作为一位商人,他的语言、行动中我们仍可以 看出他识大体、明是非的特点。他不忘祖训,舍 利取义,在动荡的年代里,保护了价值连城的国 宝。 l七、教学建议 l(一)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吸引读者。可 以用一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读课文,一边 阅读一边批注,留下文间笔痕,写下独到 理解。 l(二)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