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50年来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成就.doc_第1页
【doc】50年来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成就.doc_第2页
【doc】50年来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成就.doc_第3页
【doc】50年来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成就.doc_第4页
【doc】50年来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成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年来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成就?评书论学?王育红1912年元月,中华书局创办于上海.1949年前,中华书局尊奉开启民智的主张,出版新式教科书,也印行古籍,新文艺书籍和工具书,出书5800余种,重要者如四部备要,中华大字典古今图书集成,辞海等.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北京,并与财经出版社合并,同时在上海留有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与古籍出版社合并.1958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确定中华书局以整理出版中国古籍为主要任务.1958-1966年,书局同全国一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运动,但苦心经营,出版了许多重要古籍.1966-1970年完全荒废.1971年,随着二十四史(前四史在文革前出版)点校工作的恢复,古籍出版工作缓慢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书局以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为宗旨,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注重文化积累与学术质量,逐渐走向辉煌.中华书局的编辑人才和作者群,大多是在古籍整理出版和传统学术研究方面有专长,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对书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近十年,书局有十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近百种图书获得中国图书奖,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这些就是明证.正所谓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着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按初版统计,1949年以来,书局共出版古籍1500多种,其中文学类420多种,历史类560多种,哲学类260多种,语言类60多种,科技类50多种,综合类180多种.现选取以下角度,研究1949年后中华书局古籍出版的特色与贡献.13年来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成就一,为学术而出版:二十四史,清史稿,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二十四史,清史稿1958年毛泽东主席指示史学家吴晗,范文澜标点前四史,当时书局的总经理兼总编辑金灿然同志请示古籍规划小组组长齐燕铭之后,决定扩大为标点校勘全部二十四史,并在全国范围内聘请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工作.1959-1965年5月,前四史标点出版,并不同程度地点校整理了其余各史.文革爆发,点校工作陷于停顿.直到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部署下,工作恢复,并增加整理清史稿.1977年底,点校本全部出齐,卒成其功,享誉海内外,使之成为二十四史流传过程中最具有权威性,最通行的定本.此后20多年来,其深远影响的一个表现就是不断地被重印,尤其前四史累计印数将近30万套.考察中华点校本的标点校勘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慎选底本,不轻信殿本和百衲本.如史记底本用金陵书局本而不用宋庆元黄善夫本;汉书底本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而不用现存较早的北宋景祜本和明毛晋汲古阁本;晋书用金陵书局本;周书用殿本;旧唐书用清道光年问扬州岑氏惧盈斋本;旧五代史用南昌熊氏影库本;都不以百衲本为底本.后汉书,南齐书,陈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及宋辽金元诸史则以百衲本为底本.二是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校勘方法,如三国志,宋书,梁书,魏书,北齐书,隋书,明史并无底本,而以多种版本对勘互校,选有底本的,则用本校,他校,理校等.三是除史记外,各史都有校勘记附于每卷之末.,为了方便使用,中华书局曾专门组织人力,编纂各史人名索引或地名索引,更有1980年张忱石,吴树平的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和1996年何英芳的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为一般读者考虑,以免卷帙繁多之难,1997年推出缩印本系列二十四史全2o册,二十四史人名索引全2册,清史稿附人名索引全4册.考虑到前四史需求量大,1998年出版缩印本前四史全4册,14又有礼品装;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2000年推出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全63册.以上工作,无一不是在此点校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研究相关的出版物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1980年以来已出版14种.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979年拟收200多位古代着名作家的别集,也收重要总集,选集,小说,戏曲名着,已出铝种.版本情况可分新校本,旧注本,点校本三类.总的特点是注重编校质量和内在价值.(1)精选底本.如白居易集,柳宗元集分别采用宋绍兴本白氏长庆集,南宋刻百家注本作底本;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分别为清人王琦和仇兆鳌校注,二书在校注者生前都有早晚两个版本,晚出者有所修订.书局出版时,一律采用晚出版本,并改正引用古书的错字和漏字.(2)精校,精注拾遗补阙,纠谬正错.如王粲集以丁福保汉魏百三名家集为底本,全部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复核,注明最早出处,增加新的补遗,附录了王粲的英雄记和王粲年谱;何逊集以张燮汉魏六朝七十二名家集为底本,参校明清刻本多种和玉台新咏等总集,增补一些佚诗和参考资料.(3)点,校,注者多是这方面的专家.如余冠英乐府诗集,白化文楚辞补注,穆克宏玉台新咏笺注,向宗鲁说苑校证,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等.(4)书局对作品,对读者负责.1977年孔凡礼受书局委托,点校苏轼诗集,以道光二年(1822)武林韵山堂原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汇校多种宋元明清资料,用功甚勤.1982年全八册出版后,好评如潮.但在出版工作1983年第4期发现了吕叔湘先生整理古籍的第一关一文(标引了16例标点失误),引起书局重视,随即派人专访吕先生,捎回他批阅的第四,五,六册,统计批改意见120余条.结合吕先生和其他专家的意见,1986年重印时,对初版标点疏漏挖改补正40o余处,确保了重印本质15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本子,有益于读者.二,为整理古籍而出版:中华大藏经,光绪朝殊批奏折中华大藏经是收录中国佛教典籍的大型丛书,属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了任继愈提出的新编汉文中华大藏经的具体构想,成立了由他牵头的中华大藏经编辑局,1984年开始影印.全书收佛教典籍约4200余种,23000余卷,分为正续两编,分装220册.正编收入历代大藏经有千字文帙号的部分,续编收入历代大藏经无干字文帙号的部分,两编合起来相当于传统大藏经的正藏与续藏.正编以稀世珍本赵城金藏为底本,缺失部分以高丽藏补足,参校房山石经,碛砂藏,资福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嘉兴藏,龙藏等.续编所收经籍包括房山石经(正编已收者除外),频伽藏,普慧藏,大正藏,嘉兴续藏等.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十五年的共同努力,1998年,汉文中华大藏经正编全106册影印出版,收录佛教典籍1939种,1万余卷.其特点是内容完备,版本珍贵,校勘全面.曾获1992年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199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表彰了中华书局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后人的古籍整理业绩.光绪朝殊批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5年影印出版120辑.内容涉及光绪朝的内政军务,财政法律,人事职官,文教外交,农业工业,工程水利,反清斗争及列强侵华等,详实而丰富.兹以有关戊戌变法资料为例说明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珍贵性,如变法期间,光绪帝每天下的维新谕旨,亲笔写的朱谕,大臣上的奏折及皇帝的亲笔批示等都是在戊戌变法中直接形成的,是研究戊戌变法的最原始史料;记录戊戌变法的史事比较客观,是研究戊戌变法的真实可靠的史料;这些谕旨,奏折,档册及有关衙门在文书处理过程中所做的特殊标记,详细记录了变法全过程,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凭证,十分珍贵.】6三,为文化传承而出版: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时期,随笔涌现.其所记朝野见闻虽与事实有出人,但可与史书相印证,以补缺误.70年代末,中华书局选择史料价值较高者,分三套整理出版.今已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3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o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8种,版式划一,三套以三种颜色区别,为学界提供了大批史料,对文史研究者颇有价值.(1)资料丰富,从下列各书可见其内容与价值之一斑.宋李心传旧闻证误记宋朝史实及典章制度,驳斥野史,笔记中关于宋朝典故的错误,是考订两宋史事的一流笔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专记宋室南渡后高宗至宁宗四朝的典章制度及其他史事.宋周辉清波杂志校注记宋代名人轶事,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保留了不少宋人佚文,佚诗,佚词,可资校他书异文,纠缪补阙.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元代社会掌故,典章,文物,论及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典章制度,治乱得失,山川风物及文人的琐事逸闻等.清李斗根据日之所见,耳之所闻,积三十多年之功而成扬州画舫录,涉及扬州城市区划,运河沿革,工艺商业,园林古迹,风俗戏曲,文人轶事等.(2)所收名家随笔较多.如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宋代司马光涑水纪闻,罗大经鹤林玉露,周密癸辛杂识齐东野语,苏轼东坡志林,陆游老学庵笔记,清代王士稹池北偶谈,分甘馀话,古夫于亭杂录,刘献廷广阳杂记等等.(3)点校者学有专长,参校资料充分.徐规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底本为适园丛书本,参校资料83种;侯忠义校石林燕语,底本为清叶,胡二氏的整理合校本,参校儒学警悟本,说郛本等,覆校两种明刻本.他如吴企明校棍史,周勋初校唐语林,孔凡礼校西溪丛语?家世旧闻,李致忠校今言等,无不条别版本源流,择善而从.】7古逸丛书三编1(43种线装44函145册,1983-1992年影印)是一套大型的综合性古籍善本丛书,选收宋元旧刻中的珍本及海内外孤本43种,所选底本均由国内目录版本学专家严格审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版本价值.全套采用宣纸石印锦缎函装,格调雅致精美,古色古香,富于传统特色.清黎庶昌曾辑古逸丛书,张元济继之而辑印续古逸丛书,专收宋元最善本,以广流传,影响深远,中华书局承继前贤,体现了文化传承之特色.与此类似者有丛书集成初编,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开始选编宋,元,明,清丛书100部予以影印,拟出4o00册,因抗日战争而中止,仅出3467册.中华书局1985年重新影印这一部分,并继续整理未出部分533册,1991年出版,终于完成张元济,王云五两位先生未竞之事业.四,为普及古籍而出版:其他着名丛书,套书十三种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汇集重要地理总志,经点校整理,质量可嘉.元和郡县图志(1983年)是研究唐代地理及经济的要籍,宋刻早已不传,今本颇有阙卷;贺次君根据清代各种刻本,抄本,参证两唐书,括地志,唐会要,唐六典,通典,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辨明错讹,价值重现,研究引用亦可放心.他还撰有括地志辑校(1980年).嘉庆重修一统志又称大清一统志156o卷,清代四次修订,征引资料丰富(截止于嘉庆二十五年),考订精审,原有商务印务馆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6年再版全35册.此外尚有1984年版元丰九域志,1992年版舆地纪胜全8册等.中外交通史籍丛刊6o年代向达主持并拟定丛刊书目42种,1961年出版3种,1979年后出版24种.2000年中华书局将这27种分装16册再版,并新出第17册回回药方考释.整套精心策划,版式统一,校注质量高,如着名考古学家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参考国内外柬埔寨历史资料,精细考订地名,人名,历史事件,航程等,终成此着;岛夷志略校释者为中外交通史专家苏继腐,18费时20年,考证确凿,卓然成家.着名学者季羡林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是我国首次对该书的整理,用于校勘的本子达14种,参校的有11种,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正式奖.又,宋岘专攻阿拉伯语,80年代起致力于回回药方研究,周密细致考证了其中的药物,处方,人物,医学术语,撰成回回药方考释.四部要籍注疏丛刊1998年根据公认较好的本子影印,已出版尚书,老子,论语,孟子.各书所收均是历代着名的注疏版本,如尚书即含尚书孔氏传,尚书正义,书经传说汇纂,尚书古文疏证,尚书集注音疏,古文尚书撰异,尚书今古文注疏,今文尚书考证,尚书孔传参正等9种.对于专题研究,多有裨益.古本小说丛刊郑振铎先生主持的古本戏曲丛刊出版后,倡议编辑本刊,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重点搜集流失国外的明清古典小说善本,孤本,精选160多部编为40辑,以满足学界需求.所选版本佳善,多按原貌出版,如第一辑5部小说藏于海内外有关机构与私人手中,据以影印,广其流传.编委会为每书撰写前言,具陈该书版本,藏家,流传,对考索作者本意更具学术价值.1988年以来出齐2o0册.书局1979年后还影印古小说丛刊)2o多种.1964年影印上述的古本戏曲丛刊第9集.十三经清人注疏是清代名家注疏十三经之作,各书广征博引,校勘考证,纠正前代许多误解,解决了较多疑难.丛书所收,均以其流传较好的本子作底本,点校排印,颇便利用.另外,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40册和叶绍钧编十三经索引;1980年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1983年重订十三经索引,对初版补漏,正误,加注,增加四角号码索引,内容更为完备.新编诸子集成1954年中华书局修订重印建国前世界书局版诸子集成全八册,所收子书种类不多,仅22家28种,且断句,标点尚有错讹.1982年中华书局决定出版新编诸子集成,19收先秦到唐五代有影响的子书,分两辑出版,第一辑收书与旧本略同,是要经常阅读或查考的书;第二辑收第一辑之外的子书,基本都要注释,点校,补辑或重辑.全套已出38种,体例一致,新式标点,每种均以最好的版本作底本,以集注,集释,校释形式进行校注,纠正了原版刻或排印的错误,有的还兼收多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价值更大.中国佛教典籍选刊1982年拟编该刊,旨在解决资料缺乏的问题,选较好版本作底本,校勘,标点,注释,整理出一个便于研读的定本.第一辑选收22种重要佛教史籍和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代表性着作,也收少数佛教译籍.选刊计划收录总数72种,已出重要者如坛经校释,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五灯会元,宋高僧传,三论玄义校释,童蒙止观校释,古尊宿语录,出三藏记集,神会和尚禅话录,成唯识论校释等.道教典籍选刊汇集道教基本典籍,包括各种流派的代表作,是首次对我国道教典籍的发掘清理,拟出84种,已出太平经合校,无能子校注,悟真篇浅解,化书,南华真经注疏等,均选用较好的版本作底本,校勘标点,难度较大的还注释讲解.理学丛书1958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拟定该丛书计划,收宋明理学家的代表之作,2o多年后才开始出书.现已出版张载集,澹园集,朱子晚年全论等22种,各书慎选底本,校勘标点,分段断句,为研究宋明理学提供了最基本的读本.中国古典名着译注丛书是一套由名家注释并今译的普及名着读本,杨伯峻译注论语,孟子,春秋左传,谭业谦译注公孙龙子,胡平生译注孝经,周振甫译注周易,广采前贤今人见解,译文流畅,注释简明并作考证.有的还善于运用考古资料,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与李零吴孙子发微就分别采用马王堆帛书与银雀山汉简.学术笔记丛刊已出24种,收罗清人朱一新,俞樾,桂馥,孙诒让,章学诚,何焯,邓廷桢等人的学术笔记或读书札记,如无邪堂答问,九九销夏录,札朴,札逢,乙卯札记?丙辰札记?知非日札记,义门读书记,双砚斋笔记等,内容广博,经点校整理,对有关学科有关研究者均有参考价值.也收宋王观国学林,王桥野客丛书.年谱丛刊1986年开始出版,已出l8种,作传情况分为:1.清人为清人黄宗羲,王夫之,颜元,阮元,阎若璩,鄂尔泰,黄丕烈等人立传;2.清人为前代名人立传,如朱熹年谱;3.清张廷玉,王士祯等自撰年谱;4.其他朝代人为前贤立传,如明马峦的司马光年谱,宋吕大防的韩愈年谱,宋王质的陶渊明年谱等.整理者如王大隆,许逸民,李致忠,何忠礼等人,对这些年谱点校或校辑,使之成为专人研究的有用资料.清人书目题跋丛-v】已出齐1o辑,包括清代一批着名的版本目录学家的书目题跋,如黄丕烈书目题跋?顾广圻书目题跋,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爱日精楼藏书志及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续志,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等,都是研究版本目录必不可少的名作.五,为读书治学而出版:各类古籍的系统出版中华书局出版的好书除上述重要者外,以下择要罗致其系统整理的各类系列较为整齐的书目(前述部分不再重复),从中可看出对文史哲等类图书的出版尤其着力.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宋诗钞,元诗选,唐诗别裁集,宋诗别裁集,元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词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全清词?顺康卷,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景汲古阁钞宋金词七种,全清词钞,清词综补.曲全元散曲,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六十种曲,盛明杂剧,遏云阁曲谱,明清传奇选刊.文文选,六臣注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1文苑英华,全唐文,全辽文,金文最,明文海,古文观止.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通鉴.纪事本末体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实录,起居注建康实录,宋太宗实录,清实录,东华录,康熙起居注,雍正朝起居注,光绪朝东华录.政书通典(1984,校点本1988),通志,通志?二十略(点校本),文献通考;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订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明会要;唐律疏议,宋朝事实,宋刑统,庆元调法事类,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明会典,清会典,清会典事例.?古文字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甲骨文字诂林,英国所藏甲骨集,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铁云藏货,甲骨文编;金文编,殷周金文集成,三代吉金文存,宋人着录金文丛刊;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流沙坠简.训诂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系传,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