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doc_第1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doc_第2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doc_第3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doc_第4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钧案例内容u 传染病:霍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肺结核u 血寄地:碘缺乏病、血吸虫病、寄生虫病u 慢病:高血压u 食品卫生:食物中毒u 职业卫生:苯中毒、铅中毒u 环境卫生:水污染事件基本要求1u 调查方案的制订 调查目的、调查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队例)、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u 调查活动的实施 调查准备:人、财、物 调查活动的组织 调查资料的收集 标本的采集和储运基本要求2u 资料的处理 调查资料的分析 样本与检测结果的判定u 控制与干预措施的选择u 控制效果评价u 调查报告的撰写传染病传染病接报询问、记录、上报: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患者的主要症状或临床表现 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传染病调查前准备u 组织有临床、流行病学、检验医师(其它卫生医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的调查组u 进行人员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定调查计划u 物资准备(调查表、采样器材、调查器材、消毒药品、相关疫苗、个人防护用品、联系资料、电脑、照相机)u 经费预算u 交通及后勤供应传染病调查方案的制订u 调查目的u 调查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队例)u 调查内容u 调查表设计传染病调查目的u 核实诊断u 确定疫情类型(是否暴发?)u 描述分布特征(三间分布)u 查明原因u 采取针对性措施,扑灭疫情传染病调查内容u 核实诊断(临床、化验、流行病)u 对疫情做全面考察(发病情况、水、食物、环境等因素调查)u 病因初步假设u 证实暴发、了解疾病分布、计算罹患率u 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u 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掌握疫情u 确定诊断标准u 确定三间范围u 病例个案调查u 接触者医学观察u 掌握可疑病例u 主动搜索病例传染病调查资料的分析u 计算各种罹患率u 描述三间分布u 暴露与未暴露罹患率比较u 推算暴露日期u 分析流行因素u 确认暴发疫情 短时间内、相同地点、同样临床表现 单峰流行曲线 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 发病高于历年水平 传染病个案调查表u 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地点、联系方式)u 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u 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接种史)u 密切接触者、接触程度u 防治措施u 结论u 调查日期、调查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1u 传染源: 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随访 接触者:检疫(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药物预防) 动物传染源:杀灭、隔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2u 传播途径: 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减少或消除与暴露因素的接触u 易感者:免疫预防、药物预防、卫生宣教u 建立完善监测系统传染病效果评价u 采取措施后疫情是否下降u 最长潜伏期内是否有病例发生u 区别是自然下降还是采取针对性措施后下降传染病调查报告u 背景材料u 流行强度及疾病分布u 确定暴发u 流行因素分析u 措施及效果评价u 经验教训及建议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判断u 中毒病人在相同时间具有共同的食物史u 病人临床症状基本相同u 潜伏期短、集中发病食物中毒接报询问、记录、上报: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患者的主要症状或临床表现 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食物中毒原则性处理措施u 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u 妥善处理病人(解毒、排毒、对症治疗)u 控制可疑食品(封存、追回、无害化处理)u 对中毒现场的处理(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食物中毒调查用品u 调查用表:个案调查表、汇总表、监督文书u 采样工具:酒精灯、酒精、镊子、棉签、夹子、记号笔u 采样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粪便盒、冷藏设施u 检验设备:快速检验设备、深部温度计u 防护用品:工作衣、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靴子u 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u 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地点、联系方式)u 发病情况(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治疗情况u 发病前食物摄入情况的调查u 临床及实验室结果u 调查日期、调查地点、调查人食物中毒加工过程调查u 可疑食品的加工制作情况(原料及其来源、加工环境卫生、工具用具卫生、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储存条件和储存时间、剩余食品是否彻底加热)u 加工工作人员的情况(健康证件、健康状况、卫生知识培训等)u 样品采集食物中毒样品采集u 剩余食品u 病人的呕吐物、粪便、血液、尿液u 食品加工用具、容器涂抹u 食品卫生工作人员涂抹 注意点:采集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 储藏和运输中注意及时送检或冷藏食物中毒样品检验u 微生物: 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 霉菌u 理化:霉菌毒素、汞、铅、农药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内容u 食物中毒发生经过u 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情况和病人的预后情况u 分析和结论(中毒食品、致病因素及造成中毒的原因)u 控制和预防措施职业卫生化学因素接触限值u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时间为权数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u 最高容许浓度(MAC):在任何时间内均不应超过的浓度u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慢性铅中毒分类u 观察对象: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u 轻度铅中毒:腹部隐痛、腹胀、便泌u 中度铅中毒:腹绞痛、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u 重度铅中毒:铅麻痹或中毒性脑病慢性铅中毒诊断依据u 职业史u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调查结果u 同作业场所工人健康检查结果u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腹绞痛、贫血、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以上一项表现)慢性铅中毒调查内容u 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材料、产品、副产品及产生的“三废”u 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状况u 测定作业场所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u 作业场所工人健康状况u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状况u 个人卫生状况慢性铅中毒职业性健康检查u 职业史u 既往史(包括用药史)u 临床表现: 全身:乏力、肌肉关节酸痛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炎、记忆减退 消化系统:腹泻或便秘、腹绞痛、食欲不振 血液及造血系统:贫血、铅容 口腔:铅线u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红细胞、尿铅、血铅、血红蛋白、尿ALA、ZPP、EP慢性铅中毒处理原则u 治疗原则: 使用金属络和剂进行驱铅治疗 对症治疗u 其它处理: 观察对象:可继续工作,3-6月复查 轻度、中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不必调离 重度中毒:必须调离铅作业,根据病情给予治疗和休息。劳动能力鉴定按GB/T16180处理慢性铅中毒调查报告u 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材料、产品、副产品及产生的“三废”u 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状况u 测定作业场所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u 作业场所工人健康状况u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状况u 个人卫生状况u 病因分析u 建议应采取的预防措施苯中毒诊断依据u 职业史u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调查结果(原料、浓度)u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苯中毒原则性处理措施u 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u 应立即停止生产,封闭现场u 现场调查u 作业场所工人健康状况调查u 作出结论,提出建议苯中毒分类u 急性苯中毒:轻度、重度u 慢性苯中毒:轻度、中度、重度 白细胞在急性轻度苯中毒时,正常或轻度升高;急性重度苯中毒时先升高再降低,仅能供参考急性苯中毒处理原则u 诊断原则:短期大量吸入高浓度苯蒸气;有意识障碍;分为轻、重二种u 处理原则: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物;用肥皂水清洗污染皮肤;注意保暖u 治疗原则:急性期注意卧床休息。急救原则同内科,可用葡萄糖醛酸,忌用肾上腺素。慢病慢病调查内容u 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文化程度)u 慢病患病情况u 常见并发症u 主要行为危险因素(肥胖、体力活动、吸烟、饮食)慢病调查前进行的工作u 预调查,改进并确定调查表u 抽样、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u 培训调查员u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慢病防治措施u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u 病人的监测管理、治疗、随访(知晓率、监测率、服药率、控制率)u 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碘缺乏病碘缺乏病调查方法、内容u 现况调查 分层随机、整群抽样u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 甲状腺检查 尿碘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