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性肝损害61例临床分析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4-13 10:37:00 作者:蔡彦 唐国都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61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用药史,基础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为最多,22例,占36.06%,其次为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16例,占26.23%;其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48例,占78.69%,胆汁淤积型8例,占13.11%,混合型5例,占8.20%;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乏力、纳差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临床好转率为72.13%,治愈率为21.31%,病死率为3.27%。结论(1)多种药物引起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以中药为最多见;(2)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药物临床特点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指由药物或某些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肝脏的各种细胞均可受药物损害;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也相应增加,已知有1000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由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现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1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通过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管理软件查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间住院病历首页含有“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病例,共142份,再根据1997年Maria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评分”对其进行评分(满分20分),总分14分者,共计61例纳入本研究。 2.临床分型 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正常2倍或ALT/ALP(碱性磷酸酶)5;胆汁淤积型:ALP大于正常2倍和ALT/ALP2;混合型:ALT大于正常2倍,ALP大于正常2倍和ALT/ALP为25。 3.疗效判断标准 住院治疗30天内;治愈:ALT、AST、TBIL恢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好转:上述指标有所恢复,但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无好转: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死亡:在住院期间死亡。 4.方法 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史、既往史、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ALT、AST、ALP、GGT、A/G、TBIL、DBIL)、血常规以及治疗情况和转归,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及均数表示。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检验,p0.05);除8例无基础病外,其余53例均有基础病,尤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血液、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见,占65.67%。 1.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为中毒性肝损害:直接损害:药物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色素及细胞P450酶系,代谢产生毒性产物,电子基、氧自由基等损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或与肝细胞蛋白质结合诱发免疫性损伤;间接损害:有些药物作用于胆小管上的转运蛋白,引起胆管阻塞、胆汁淤积,但很少发生肝细胞损害;而少数情况下,患者可合并有细胞内病变,考虑是由胆酸的毒性作用逐渐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肝细胞毛细胆管型)。免疫介导性肝损害:在有高能反应参与的生物学转化过程中,药物可能与某些酶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如果加合物足够大,就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抗体形成或T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引发炎症反应和肝脏中毒。炎症反应:药物及其代谢物可直接或通过补体损伤;系统激活肝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反应氧化产物、炎症前介质如细胞因子等,导致细胞坏死;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一些药物在常规剂量及正常用法时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其对肝脏的损伤作用仅发生在个别或少数使用者身上,这种反应不能用动物实验复制,一般认为此类药物肝损伤与个体遗传或特异质有关。目前认为药物的异质性反应不是单一原因的,Albert指出遗传学、环境影响、化学物质及药物暴露等可交叉导致肝损伤,这种由于个体差异(而非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反应过程是由一连串的偶然事件组成的,即“多点攻击(multihit)”,这种假设可解释异质性反应的低发生率。 2.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 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合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1000种以上的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发生的比例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完全一样,国外文献报道有以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为主,也有报道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为主;国内文献报道有以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为主的,也有文献报道以中草药为主的;如李治等通过CBM数据库收集国内药物性肝损害575例,涉及药物约150种,其中中药占37.74%,合成抗菌药占7.22%,心血管系统药占6.26%,抗甲状腺药占5.74%,抗结核病药占5.74%,抗炎镇痛药占4.87%,抗生素占5.04%;显示中药的药源性肝损害位居众药之首,占37.74%,这可能与近年来大量开发中草药制剂有关。彭学莲等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61998年国内有关中药致肝脏损害的临床报道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造成药源性肝疾病的原因,主要为长期用药造成蓄积中毒和短期用药量过大造成中毒性肝损害,由于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的毒性,或机体对某些药物的过敏而致肝脏损害。中药成分复杂,对肝脏的损害机理不清。 本组病例中,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多达10类;分别以中药类、抗结核药、抗生素、感冒药及皮肤病药物为主。传统认为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是抗结核药物等,但现在由于中药滥服、多服、盲目服用,近年来多有文献报道中药是药物性肝损害的“首要原因”。中草药导致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有:1.与患者相关的因素:(1)患者因缺乏了解,盲目应用那种即不辩证,又无明确剂量的中药偏方;(2)对某种中草药耐受性的个体差异很大,即使应用标准剂量亦有发生中毒者。2.与中草药相关的因素:(1)对中草药的毒理学尚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长期或大量应用也可出现不良反应;(2)许多保健品和减肥药物中也含有中草药成份,但其说明书中没有明确标明成份、含量及不良反映;一些中成药的说明书内容也有一定倾向,但有时少提或者根本不提其不良反应。3.医源性因素:(1)中医精于辩证论治,若辩证失误或不辩证用药,就会适得其反;(2)中草药的剂型、剂量、配伍和服用方法也与肝损伤有关;(3)国内中草药制剂和化学性药物联合应用非常普遍,二者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也可以减轻一些化学性药物如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合理联用时能发生中草药化学性药物间相互作用,增加药物肝损害的危险性。本组病例中,中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首要因素,达到了36.06%,与国内刘晓燕21报道相近,其次是抗结核药16.39%,抗生素9.84%。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药不良反应少,忽视了其潜在的危害性;如本组病例死亡2例中,其中1例患者长期服用中药,由此引起肝损害,以至肝功能衰竭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服用的是中药汤剂,本组有6例服用中药汤剂后出现肝损害,因此,提醒临床医生在临床应用中药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肝毒性。此外,在目前结核病的发病率未得到明显控制的形势下,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同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对防治药物性肝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3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害作为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根据其产生黄疸的机制不同,临床一般将其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国外报道12有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的,也有报道以胆汁淤积型为主的;国内汪云、邱岩报道以胆汁淤积型为主。本组病例中,肝细胞损伤型48例(78.69%),胆汁淤积型8例(13.11%),混合型5例(8.20%),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与国内多数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中,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巩膜黄染、尿黄、纳差、乏力为主,有9.84%的患者无症状;有13.11%的患者出现皮疹,11.48%伴发热,13.33%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提示可能与药物诱发的变态反应有关,符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ALT、AST、GGT、TBIL、DBIL增高,约34.43%ALP升高,提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出现特异性症状者较少,故临床医生处理肝病患者时,均应考虑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性。药物性肝损害用药至发病时间差异较大,本组资料中,用药史最长达1年半;大多数(80.32%)患者的发病为10天30天。 4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迄今仍缺乏特异的治疗,主要治疗原则是及时停用肝毒性药物、支持治疗、监测和防治急性肝衰竭。轻者在停药后或经一般对症处理后可很快好转,重者则需住院治疗。对于有明显临床表现或出现中毒症状的患者,宜严密监护病情的发展,并采取以下措施:治疗的关键是停用和防止再次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且绝大多数患者停药后可恢复,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生化结构和(或)药物作用属于同一类的药物(如具有肝毒性的抗结核药,与发生肝损伤属于同一类型的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或抗肿瘤药等);误服大量肝毒性药物的患者,宜早期洗胃、导泻,并加用吸附剂,以清除胃内残留的药物,可用血液透析、利尿等措施,以促进其排泄和清除;加强支持疗法,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护重要器官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应用特殊解毒剂和(或)防治肝损伤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等);对于明显淤胆或瘙痒的患者可应用熊去氧胆酸;重症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时,除积极监测和纠正其并发症外,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疗法,对于预期有可能发生死亡的高危患者,应考虑紧急肝移植治疗。本组61例患者,除2例未愈自动出院,2例死亡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肝损害药物或调整用药及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故早期发现并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应从以下方面注意:避免滥用及长期大量用药,尽可能选用同类药物中毒性和副反应较少或较轻的药物,用药过程中应每15天30天复查血像和肝功能;住院患者每周测肝功能1次;对有肝肾疾病、营养不良、药物过敏或过敏性体质患者,在药物的使用和剂量上应慎重考虑;对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再次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中草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注意某些中草药的肝毒性;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 结论 1多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以中药为最多见。 2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损伤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阅读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3篇)
- 线上促销活动赠品方案策划(3篇)
- 弧形铝板施工方案(3篇)
- 镜面墙壁施工方案(3篇)
- 砂砾石隧洞施工方案(3篇)
- 培训会活动宣传方案策划(3篇)
- 郫县电梯加装施工方案(3篇)
- 中职旅游考试题库及答案
- 地铁安检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5新版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全文
- 美发店租工位合同协议
- GB/T 196-2025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 数据结构ppt课件完整版
- GB∕T 36527-2018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节能指南
- 铝模板施工工艺标准
-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教案
- U9_生产管理_Unit2_备料的领用与发放_V2.1
-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