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word版.doc_第1页
《动态血压》word版.doc_第2页
《动态血压》word版.doc_第3页
《动态血压》word版.doc_第4页
《动态血压》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老年人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及临床意义宁夏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750011崔继志 陈勇【摘 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20例,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组、老年人(6079岁)组和中年人(60岁)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和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增高(P0.05),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与老年人组相比,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高龄;老年人;中年人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肾衰竭的最主要致病因素,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迅猛上升趋势。然而目前诊断高血压及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评价多根据偶测血压,其缺点是不能真实反应全天的血压水平及动态变化。而24h动态血压检测(ambulaory blood press- ure monitoring,ABPM)能较准确地反映日常活动中昼夜变化规律,且无白大衣效应,对临床准确诊断及防治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心内科12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4590岁。非同日3次以上测血压符合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140 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 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瓣膜性心脏病等影响因素。120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高龄老年人(80岁)组老年人(60 79岁)组和中年人(60岁)组,3组间除年龄外其他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采用北京迪姆软件公司DMS-ABP动态血压监护仪,袖带固定于上臂,下缘距肘窝23cm处,松紧度以能容纳二指为限,监测间隔为:日间(06:00至22:00),1次/30min,夜间(22:00至次日06:00),1次/h,24h内有效监测次数不少于总血压获得次数的80%,监测期间避免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1.3 观察指标获得如下数据:24 h血压平均值、白昼/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日间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等。评价标准:依据1988年Eoin OBrien提出的血压昼夜节律分类,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超杓型,10%19%为杓型,09% 为非杓型,下降率0为反杓型,其中超杓型、非杓型和反杓型均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包。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3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的比较见表1。表1 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的比较例(%)组别n超杓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高龄老年组480(0)5(10.4)32(66.7)11(22.9)43(89.6) 老年组421(2.4)11(26.2)20(47.6)10(23.8)31(73.8) 中年组 301(3.3)17(56.7)10(33.3)2(6.7)13(43.3)2.2 如表所示中年人组24h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为43.3%, 老年人组为73.8%,高龄老年人组89.6%。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增高(2=8.15, P0.05) , 高龄老年人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 18.38, P 0.01);与老年人组相比, 高龄老年人组24 h 动态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增高(2=6.53,P0.05)。3 讨论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24h血压呈现两峰一谷、昼高夜低的节律,即06:00至08:00达到第一个高峰值,15:00至18:00达到第二个高峰值,01:00至03:00达到低谷1。这种双峰一谷的长柄杓型曲线与体力、脑力活动及人体在节律变化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和神经反射敏感性有关。血压昼夜节律方式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是有益的2。大量研究显示,血压昼夜节律的紊乱,夜间血压增高,血压负荷增高是导致左心室肥厚、肾脏损害、脑卒中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1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是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根据Ko hara及mimamisawa等研究自主神经功能对血压昼夜变化起关键性调节作用,同时指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S)也参于血压昼夜变化的调节。4,5本文通过比较中年人、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发现,与中年人相比,老年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增高,高龄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老年人相比,高龄老年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也增高。并且发现老年人的异常昼夜节律,以非杓型和超杓型改变较多。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即夜间交感神经活性异常激活, 副交感神经活性不良抑制有关。6而老年人生理上白天活动相对较青中年人少,晚上睡眠差,加上早睡早醒及功能性、退行性变等各种原因,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更重要是心血管系统的器质性改变,尤是高血压病人,病程长,细小动脉的硬化,微循环襻数减少、形态畸形等严重,直接提高外周阻力,同时由于靶器管供血不足,从而刺激不同组织如心脏、血管、肾、肾上腺、脑等的自分泌及旁分泌,特别是内源性升压物质最强的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全身小动脉进一步收缩,血压更加升高以纠正供血不足的靶器管,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压持续升高,昼夜节律的紊乱。因此,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除降低血压外还应有效降低夜间血压水平,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尤其是年龄越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越要重视24hABPM,了解血压昼夜波动情况,根据监测情况以便早期干预,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保护靶器官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马庆春.关注血压节律,平稳降压,保护靶器官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13(3):165-166.2龚兰生,刘力生.血压昼夜变异与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4,22(5):323.3白旭鹏,姚依群,武云涛,等.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0,2 (1):17- 20.4Kohara K, Nishida W, Maguchi M,etal. Autonmic nervous funct ion in non-dipper essential hypert ensiv esubject s: evaluatio n by power spectral a nalysis of heart ralevariability J . Hyper tension, 1995, 26(5):8085Minamisawal K, To chikubo O, I shii M. Systemic hemodynamics during sleep in young 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ntial hypertension J.Hyper tension, 1994, 23( 2) : 1676张建伟, 张维忠.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晨血浆内皮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