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水土保持方案.doc_第1页
铁矿水土保持方案.doc_第2页
铁矿水土保持方案.doc_第3页
铁矿水土保持方案.doc_第4页
铁矿水土保持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县地质勘查研究所z铁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前 言l县z铁矿位于l县文峪乡大石河村,距l县城22km,铁矿地质储量为7万吨,可利用量为4.4万吨,设计开发利用储量为2.64万吨。该工程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t/a,建设工期为8个月,工程总投资为105万元。矿区面积为7.47km2,工程建设占地面积1.91hm2,全部为永久占地。工程由工业场区和道路区组成。工程建设中总挖方量为11426 m3,填方量为8000m3,弃方量为3426m3。项目区属北暖温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647.8mm,年日照时间为2561h,多年平均风速为1.9m/s。项目区所在地主要为灌草地,间有少量林木。z铁矿于2005年3月由l县地质勘查研所进行了地质勘测,在2006年8月由洛阳千山矿业服务中心编制了z铁矿开发利用方案。工程有关设计情况正在进行。由于工程地质储量较小,z铁矿只进行开采,开采矿石卖给附近的选场。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区的通告(1999),该项目区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应及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予以实施十分必要。2007年8月接到l县地质勘查研所书面委托后(委托书附后),我站成立了方案编制项目组,并迅速开展工作,项目组成员在进行了现场踏勘和广泛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年9月编制完成了l县z铁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s市水利局在2007年9月9日在s西组织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评审,在会后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我们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与2007年9月中旬完成了l县z铁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可研阶段的编制工作 。1 方案编制总则1.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因矿山的开采和矿石的加工活动而引起新增水土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项目生产工艺及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流失特征,编制l县z铁矿开采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其目的和意义是:(1)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项目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义务和范围;(2)为防治项目区内自然的水土流失和由于矿山开采活动而产生的水土流失提供技术依据,也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水保执法部门监督实施。(3)该方案的全面落实,可有效控制由于项目建设而引起的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使项目区周边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项目区地处豫西深山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土层较薄,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了原地貌形态,势必会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作为主体工程建设的一部分,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制定项目建设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提供技术依据和保证,有利于水保执法部门监督实施;使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使工程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维护主体工程的生态安全,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2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国务院120号令);(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6)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3年8月16日)。1.2.2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第号令公布,2005年7月8日根据水利部第24号令修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0第号令,2005年7月8日根据水利部第24号令修改)。.2.3规范性文件(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38号);(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1994513号);(3)“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115号);(4)“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200421号);(5)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国土规字1989第88号);(6)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财政厅、物价局、水利厅,豫财预外字200033号文);(7)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389号);(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1999年7月1日);(9)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的通知(水保2004332号);(10)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1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文件 水保2004165号);(12)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保监200522号);(13)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财政厅、物价局、水利厅,豫财预外字200033号令)。1.2.4技术规范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5)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7)(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9)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6)(10)防洪标准(gb5020194)(11)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1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13)水土保持工程估算定额(水总200367号)(1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2772002)1.2.5技术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管理办法(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000年8月);(2)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河南省水利厅1999年);(3)河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河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1.2.6技术资料(1)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图集(河南省水利厅2001年9月);(2)l县z铁矿普查报告(2005年3月)(3)l县z铁矿开发利用方案(2006年8月)1.3方案编制深度和设计水平年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适应,鉴于l县z铁矿的主体设计还没有完成,因此,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由于本项目工程为生产类项目,设计水平年为水土保持工程全面到位,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工程计划于2008年开工,故方案第一设计水平年为土建工程完工后第1年,即2009年;由于矿石的开采年限仅为0.88年,故方案的服务年限为2年。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2.1项目概况2.1.1基本情况2.1.1.1地理位置l县地处河南省的西部,北邻灵宝市,东连洛宁县与栾川县,南接西峡县,西和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3581104304,北纬340248340410。全县东西宽72km,南北长92km,总面积4004km2,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边远山区。l县z铁矿位于l县的文峪乡。l栾川的公路在矿区西南部外围通过,矿区南距大石河站3 km,大石河站至l县城直距22km,运距28km,l县城至灵宝火车站78km,有209国道与陇海铁路相连。矿区内有简易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交通位置见下图2.1.1.2工程前期勘探工作该矿山属l县地质勘查研究所下属企业,于2001年申办了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并在矿区范围内掘进找矿,施工平硐五个,并掘进沿脉巷道共计520m。发现了两条具有开采价值的铁矿脉(、号矿体),提交了铁矿新增保有资源量7.0万吨,其中(333)类资源储量4.4万吨,(334)?类资源储量2.6万吨。一、位于普查区北部,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中,编号为号矿体,又分为两个小矿体:1号矿体:tc5、pd2两个工程控制。矿体呈脉状,长70m,厚0.81.05m,平均厚0.89m,矿体延深101m,;2号矿体:pd4一个工程控制,矿体呈脉状,长67m,厚0.812.19m,平均1.42m,矿体延深55m。i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48.8453.51,平均50.16。有害组分:s含量0.04-0.086,平均0.065,p含量0.042-0.09,平均0.061,sio2含量1.257.11%,平均5.43%。二、位于普查区南部,赋存于栾川群白术沟组炭质板岩中,有一矿体,编号为号矿体。矿体由工程pd5、tc12、tc11、tc10控制。矿体呈脉状,长342m,厚1.062.00m,平均厚1.44m中,矿体延伸33m。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38.750.22,平均44.4,有害组分: s含量在0.0870.092,平均0.09%, p含量0.0590.071,平均0.065%,sio2含量7.9714.15%。2.1.1.3工程规模与特性该铁矿所在区域属深山区,矿区占地为灌草地,采矿方式为地下开采,矿石储量为7万吨,可采储量为4.4万吨,设计利用储量为2.64万吨;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矿山面积 7.47km2利用储量 2.64万t生产能力 3万t/a矿山服务年限 0.88年项目建设投资 105万元l县z铁矿主体工程特性表一、总体概况项目名称l县z铁矿开采工程工程性质及等级采矿类工程, 级建设地点l县文峪乡大石河村建设规模3万t/a工程总投资105万元水 源大石河水电 源 由范家村和z10kv电线接入二、工程组成及占地情况项 目单 位占用地面积备 注工业场区hm20.71永久占地矿区道路hm21.2永久占地合 计hm21.91三、工程土石方量项 目单 位挖 方填 方备 注施工期工业场区m373267326矿区道路m341004100小计m311426114262.1.1.4项目组成、总体布局工程在矿区范围内有两个矿体,号矿体位于矿区北部,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中,号矿体又分为两个小矿体:1号矿体矿体出露地表,呈棱镜状,长70m,厚0.81.05m,平均厚0.89m,矿体延深101m。矿体赋存标高为+1129-1028m;2号矿体矿体出露地表,呈棱镜状,长67m,厚0.812.19m,平均1.42m,矿体延深55m。矿体赋存标高为+1095-1040m。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赋存于栾川群白术沟组炭质板岩中,矿体出露地表,呈脉状,长342m,厚1.062.00m,平均厚1.44m中,矿体延伸33m。矿体赋存标高为+1454-1350m。本矿山为新建矿山,由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组成。由于工程矿石分布比较分散,主体工程设计共由四个开采平硐组成,围绕主平硐口形成了四个工业场区和四条道路,工业场区主要有空压机房、发电机房、变电所,矿石堆场、废石堆场、进、出硐口道路、机修、材料库以及生活设施等组成。布置时本着能满足生产安全、环保许可条件下进行布置。2.1.1.5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供电系统:由于l县的工业企业较少,电力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开采号矿体的供电是由范家村的10kv线路送电,矿区已安装一台200kva矿用变压器,根据矿山总装机容量,可以满足今后的生产所需。而开采号矿体的供电是由z的10kv线路送电,矿区也安装一台200kva矿用变压器,根据矿山总装机容量,也能满足今后的生产所需。供水系统:十亩印和z所处的河床为季节性河流,砂砾层中赋存有一定的水源,可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另距矿区2.5km的大石河常年水流不断,可作为矿区用水的主要水源。为保证矿山生产、生活用水,设计要求在工业场地中建筑一座高位水池。总之,供电和供水的容量和能力均能满足今后生产的需要,因此,本方案将继续沿用矿山原有的供电和供水系统。2.1.2开采利用方案工程采用平硐开拓,浅孔留矿法回采。1、开拓方案的选择矿区内的i、号矿体位于山坡上,适于平硐开拓的条件;由于矿体倾角陡(55-72)、矿体薄(0.89-1.44m)。矿山在探矿期间,、号矿体已施工了五个探矿平硐,其中-1号矿体施工了pd1、pd2两个探矿平硐,具体坐标为:pd1:x=3766430 y=37520302 h=+1100.5m,工程量为180m;pd2:x=3766440 y=37520010 h=+1050m,工程量为142m;-2号矿体施工了pd3、pd4两个探矿平硐,具体坐标为:pd3:x=3766433 y=37519780 h=+1062m,工程量为70m;pd4:x=3766442 y=37519583 h=+1064m,工程量为52m;号矿体施工了pd5一个探矿平硐,具体坐标为:pd5:x=3763922 y=37522732 h=+1370m,工程量为76m。五个探矿平硐工程量共计520m。并且原先施工的平巷探矿工程布局也较为合理。根据矿区地形地质条件、矿体赋存条件和勘探工程控制程度,决定仍然延用原来的平硐开拓方案。-1号矿体利用原有的探矿平硐pd2进行开采标高为+1050m以上的矿体,而标高+1028-+1050m的矿体则由sj1进行开采(详见开拓系统图);-2号矿体重新施工一个平硐(pd1040)进行开采,原有探矿工程不利用(详见开拓系统图);而号矿体在1420m水平标高的探槽tc12处,开掘一东西向的沿脉平硐(穿透矿体),并将1420m标高以上作为一个开采阶段,平均高度为25m;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矿体赋存特征,考虑到矿石运输、出矿、排废的经济与安全,在pd5平巷(标高为+1370m)的沿脉掘进面端部同方位延伸15m沿脉工程,然后沿着号矿体的伪倾斜方向再掘一个倾角为55的天井与pd1420平巷连通,从而形成矿体开采的开拓运输系统,在pd1420平巷的中部施工一条通风井xj3形成通风系统,而标高+1350-+1370m的矿体则由pd1350进行开采;pd1420至pd5为一中段,段高50m,上阶段开采的矿石通过天井由pd5平巷运出。行人、出矿天井的断面为2.21.8m(长宽)。至于pd1390和pd1355平硐的施工,需等pd1420、pd1370和pd1350的矿石采完后再施工。2、开拓井口和风井位置的确定开采的号矿体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中,号矿体赋存于栾川群白术沟组炭质板岩中,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将主平硐布置在矿体侧翼下盘,崩落范围以外,-1号矿体的平硐口位置的坐标为:pd2:x=3766440 y=37520010 h=+1050m;-2号矿体的平硐口位置的坐标为:pd1040:x=3766488 y=37519555 h=+1040m;号矿体的平硐口位置的坐标为:pd5:x=3763922 y=37522732 h=+1370m;pd1420:x=3763928 y=37522830 h=+1420m。矿山探矿工作刚结束,各矿区只有一个出口,为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使矿井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之规定,须确定通风井的位置。根据矿区地形和矿体赋存特征,风井布置在矿体走向的另一端,-1号矿体的风井井口位置坐标为;xj1: x=3766410 y=37520113 h=+1125m,工程量为80m;-2号矿体的风井井口位置坐标为;xj2:x=3766448 y=37519637 h=+1095m,工程量为32m;号矿体的风井井口位置坐标为;xj3:x=3763931 y=37522914 h=+1447m,工程量为30m。风井为50-65的斜井,断面1.81.6m,在风井内按安全规程要求架设梯子,作第二安全出口使用。3、中段高度的确定由于所开采的矿体为急倾斜薄矿体,根据、号矿体的赋存状态和矿体开采技术条件,为了利用探矿平巷作开拓平巷。-1号矿体的阶段高度确定为70m,pd2中段至矿体分布最低边界1028m标高之间的22m,由于是外推的内蕴资源储量,本设计目前只布置sj1(探矿竖井)工程,在今后采矿过程中,在1028m标高处掘进一条沿脉工程和采准切割工程(工程量为80m,不计基建工程),将1028m-1050m标高之间的矿石采出。由于-2号矿体规模小,新施工一个平硐(pd1040)把-2号矿体分一个阶段开采,故阶段高度为45m;号矿体实际情况分三个阶段进行开采,其阶段高度确定为20-50m不等。首采中段:-1号矿体是1050m中段、-2号矿体是1040m中段、号矿体1420m中段。4、矿井运输由于矿体规模小,走向长度短(50-150m),矿井生产能力不大,矿山采用平硐开拓,根据其开拓运输和安全的需要,中段平巷运输选用600mm轨距, 9kg/m的钢轨,矿车运输采用人力推车,配备yfc0.5型矿车。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5、矿石运输:设计选用轨距为600mm钢轨(9kg/m),0.5m3翻斗式矿车运输。采场的矿石放入矿车后,用人工沿平硐推至硐外,集中存放于矿石堆场。2.1.3施工材料来源及防治责任本工程土建工程所需的砂、砖、水泥等全部由本地及临近地区采购,工程所需的块石由开路基弃石或就近采运。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由专业生产厂家提供。2.1.4土石方平衡 工程位于山坡上,各种建筑物依地形而建,本工程土石方开挖量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共需剥离土、石方总量为1.14万m3,填方0.8万m3,工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洞采,弃渣量为1229 m3,全部弃往弃渣场,所采矿石临时堆放后外卖。详见土石方平衡表21和土石方流向框图。表21 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 m3项 目挖方填方弃方备注建设期工业场区732639003426工业场区弃方主要为平硐开采的矿石废渣,弃往场区弃渣场矿区道路41004100合 计1142681003426土石方流向框图总挖方11426 m3总弃方3426 m3总填方8100 m3本项目合计填方3426 m3弃渣场弃方5426 m3挖方5426 m3采石场工 业 场 区借方2000 m3挖方1300 m3建 设 期填方3300 m3堆石场挖方600 m3填方600 m3其它设施挖方4100 m3矿 区 道 路填方4100 m32.1.5矿石储量及含量 由z铁矿普查报告可知,矿区内地质储量为7万吨,可利用量为4.4万吨,开发利用储量为2.64万吨。i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48.8453.51,平均50.16;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38.750.22,平均44.4。2.1.6工程占地数量及类型l县z铁矿占地面积为1.91hm2,其中工业场区占地0.71hm2,矿区道路占地1.2hm2。占地类型全部为灌草地。2.2项目区概况2.2.1气候、气象气候特征:项目所在的l县地北暖温带气候,具有得天独厚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豫、陕两省的结合部。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座山脉绵亘境内,最高海拔2057.9m, 最低海拔475m。县域的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南端地处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少雨。根据l县气象局1953年至2004年气象观测资料记载,有关气象参数统计如下:l县历年平均气温为12.6,极端最高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为-13.6。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最大月为83,最小月为32。全年无霜期248天,有霜期117天。日均气温0的积温4625.15057.7;日均气温10的积温40624490。年日照时间为2561h。多年平均风速为1.9m/s,主导风向多为东北风,其次为西南风。2.2.2水文l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7.8mm,年最大降水量1011.7mm,年最小降水量447.7mm,相差564mm,年均降雨日数109天,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雨量与最小年降雨量相差2.26倍。距项目区最近的水源地为大石河(当地称水峪河),常年流量0.3m3/s,除洪水期外,四季清澈,下游建有水峪河电站。2.2.3土壤植被l县所在地为深山区,区域地势较高,地表淋溶作用强盛,可溶性盐类基本淋失,形成了酸性和微酸性的棕壤和山地褐土,土地肥力较差。该类土壤淋溶淀积较弱,粘化层不明显,因而土壤易受侵蚀,加之土壤石灰含量较高,因此应加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林基本建设,增施有机肥、磷肥,分耕地可种植耐旱牧草保护带和果林带,增加覆盖,保持水土,减少地面径流。l县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北侧,同时也处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北侧,气候较为湿润,为各科植物种类敷衍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场所。本区域不但是南北植物成份的交汇处,而且还有西南、华西、西北、东北的一些植物成份散生,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经现场踏勘并咨询l县林业局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到,评价区现有维管束植物约20余种。县境内植物除天然次生林外,其他还有人种植的用材、绿化、经济树种等。阳坡的林下灌丛草地发育,在山地的阴坡和半阴坡特别是阴坡的沟谷里,由于水分条件较好,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排水良好,生活环境比较湿润,故植被生长也比较繁茂。2.2.4社会经济情况l县辖8个镇,16个乡,353个行政村,3116个村民组,110816户,总人口373703人,其中农业人口329602人,非农业人口44101人。人口密度为92人km2。据l县统计年鉴(2005年)所列资料,2005年度总产值达到150742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4034元,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79466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达50540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42975hm2,人均年收入为1787元。全县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共有工业企业29家,其中:国有企业4家,集体企业7家,股份制企业18家。成立了电力、烟草、核桃、中药材、食用菌、桑蚕6大集团公司和地灵、新润、新乐飞等18家股份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了l县骨干财源企业。2.2.5地质构造本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潘河马超营断裂带上,东西向断裂构造极为发育,造成层间多呈断层接触。区内自下而上出露有熊耳群、官道口群、栾川群,沿沟谷有第四系零星分布。 一、地层矿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熊耳群古火山岩及官道口群硅质碳酸岩地层,其次为上元古界栾川群炭、硅质板岩。(一)、中元古界熊耳群马家河组(pt2m):中中基基性熔岩。下部主要为灰绿灰紫色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玄武岩;上部主要岩性为玄武粗安岩、粗安斑岩、粗面斑岩夹安山岩。常夹多层紫红色凝灰岩及岩枕层,本组岩石中杏仁构造层发育,组成明显喷发单层。与下伏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二)、中元古界官道口群1、龙家园组(pt2l):浅海相镁质碳酸盐岩。下部:岩性为灰白、肉红色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夹厚层状结晶白云岩及滑石化结晶白云岩,发育波状迭层石及层状迭层石。底部含锰矿层、锰结核。中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结晶白云岩与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互层,底部为含砂砾白云岩、薄层粘土岩、含砾杂砂岩,砂岩中波痕及交错层发育。含假裸枝迭层石、包心菜迭层石及层状迭层石。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结晶白云岩及硅质条纹条带结晶白云岩互层,底部为藻礁结晶白云岩,为区域稳定标志层。含丰富圆柱迭层石、包心菜迭层石、锥状迭层石及层状迭层石。总厚度675m1162m。与下伏马家河组呈不整合接触。2、巡检司组(pt2xj):浅海相硅镁质碳酸盐岩,岩性为灰白、深灰色硅质条带结晶白云岩,以普遍发育硅质条带为特征,条带规则稳定性好,一般宽15cm,最宽者2050cm。该组底部发育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厚1675m不等,为一稳定的分组标志层。厚143398m。与下伏龙家园组呈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3、杜关组(pt2d):板理极发育的杂色泥钙质白云石板岩。下部:灰白色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上部:为杂色泥、钙质白云石板岩、灰白色绢云千枚岩、薄层状结晶白云岩;底部含硅质角砾千枚岩及硅质角砾岩,出露稳定,厚67m,为杜关组底部划组标志层。厚度241304m。杜关组地层多组成向斜的核部及两翼。与下伏巡检司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4、冯家湾组(pt2f):浅海相钙镁质碳酸盐岩。岩性为灰白、暗灰色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局部夹同生角砾岩。底部岩层含层状迭层石、锥状迭层石、圆柱迭层石。厚161m。与下伏杜关组呈整合接触。(三)、新元古界栾川群白术沟组(pt3b):炭质、硅质板岩、硅质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浅灰、灰紫色页岩夹透镜状藻礁白云岩,含有0.11.2m厚的不稳定褐铁矿层,品位:36.8042.70%;中部:薄层硅质岩、板岩、炭质板岩夹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粒白云岩;上部:含炭质白云质灰岩、硅质白云岩与薄层板岩互层。厚242m。与下伏冯家湾组呈假整合接触。(四)、新生界第四系(q):河沟冲积砂卵石层、残坡积层、黄土层厚小于5m。二、构造(一)、褶皱:矿区北部属将军山全宝山背斜之南翼,出露熊耳群马家河组地层及官道口群龙家园组地层。熊耳群地层片理化明显,产状:走向95,倾向5,倾角7080,号铁矿体产于此褶皱的熊耳群马家河组地层中。矿区南部有九棵树西沟向斜,西自九棵树以西,东至z以东,东西长约6km,轴向110,核部出露白术沟组炭、硅质板岩,两翼依次出露冯家湾组、杜关组及巡检司组地层,各组地层走向110。号铁矿体即产于此向斜北翼。(二)、断裂:1、东西向断裂受区域性马超营断裂的影响,东西向断裂最为发育。范家村断裂(f1)从工作区北部边缘通过,规模较大,西起大峪盆地东缘,东至县界岭壕沟交于北北东向断裂带上,长14km,走向80120,倾向35020,倾角5567,破碎带宽416m,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性,展布于熊耳群马家河组地层中。除范家村断裂之外,尚有f2、f3、f4、f5、f6均呈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展布,长412km,主要切穿官道口群各组地层,往往造成地层缺失或不连续分布,工作中未发现该类断裂对成矿有何意义。2、北东东向断裂矿区附近仅发现一条北东东向断裂即f7 ,长度2.3km,走向65,倾向335,倾角72,断裂带宽13m,构造岩表现为强烈的片理化、泥化,但无金属矿化显示。三、岩浆岩中元古代熊耳群古火山熔岩为矿区唯一岩浆岩,在矿区的北部大面积分布,属中中基基性熔岩,岩性:下部为灰绿、灰紫色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玄武岩;上部为偏碱性的岩石,有玄武粗安岩、粗安斑岩、粗面斑岩夹安山岩。常夹多层紫红色凝灰岩及岩枕层、岩石中杏仁构造发育。该套地层是i号铁矿体的赋矿地层。项目区未发现大型不稳定岩体和滑坡、塌陷,但在某些地段会出现小型崩塌,多发生在陡坎处,塌方量一般较小。根据国家地震局200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l县属六度区,因此项目区地震基本设防烈度确定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2.2.6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水土保持通过对项目区的实地踏勘调查,参考河南省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项目区范围属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因素表现在植被较少的地方,土壤表层裸露,由于汛期降雨过于集中,易形成强度较大径流,加剧了土壤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人为因素破坏,由于挖采草药、坡面开垦荒地,造成了局部的水土流失。结合实际情况本区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5002000t/km2,少数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达2500t/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面积的70以上。近几年,当地加快了退耕还林的力度,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毁林、毁草手段,在沟底大力修建拦水拦泥谷坊,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3水土流失容许值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96,确定项目区属北方土石山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水力侵蚀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t/km2.a。3 水土流失预测3.1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3.1.1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各种建设活动改变了建设区地形地貌,破坏了水土资源和植被,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将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表31 本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建设区地形地貌土 壤植 被工业场区 场地平整发生改变 剥离、碾压、压埋 改变土壤结构含水率下降挖损、占压使植被下降使地表土失去保护矿区道路区路基开挖改变地形 开挖、压埋含水率下降改变土壤结构 挖损、占压使植被下降3.1.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伴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和工程的运行,项目建设将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破坏原有地貌、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大量地面裸露后,势必大大增加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使用覆盖、洒水降尘等临时措施,采取有效的治理和保护,会使这些区域产生大量新增水土流失,将给项目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其周边环境带来一定危害。本工程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期,重点在各单项工程的土建施工阶段。1、工业场区工业场区主要由采场、弃渣场、堆矿场和其它设施组成,根据各自的施工特点分述如下:采场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将对原地表进行开挖、占压,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失去原有固土和防冲能力,极易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因此,采场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堆矿场在堆放矿石前进行了土地平整,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使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另外在矿石堆放过程中,形成了松散的堆放物,遇到大雨易形成水土流失;废渣堆放在山坡上,占压了山坡的植被,形成了松散堆积物,易形成滑坡,造成水土流失。其它设施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主要包括场地平整、地基开挖、土料回填等。根据施工特点,工程在土建过程中将造成对原地表开挖、扰动和再塑,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失去原有固土和防冲能力,特别是建筑基础开挖和回填过程中,土料需要临时堆存,土料为松散堆放物,受大气蒸发影响表层土易形成松散粉状土,且受堆放坡度影响,极易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建筑物的砌筑必然会有骨料的冲冼、混凝土的现场搅拌、施工设备的清洗,这些操作程序都会产生施工废水,施工废水的排放合理与否,一方面会对周边环境和下游河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在工程运行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临量堆场和工程中扬尘、扬沙等。因此,在工业场区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加剧区域水土流失。2、矿区道路道路的修筑过程中大量开挖了土石方,土石方的开挖和堆放、道路的铺筑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这些都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因此,水土保持设计针对不同的施工特点及工艺,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确保主体工程建设安全进行,改善局部水土资源环境,为铁矿及周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优势。3.2水土流失预测分区和预测时段3.2.1预测分区项目区不同区域在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形式和强度不尽相同,为了合理预测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量和对周边环境和影响,按照“区域水土流失制约因子的一致性、工程对地表植被扰动的近似性”为原则,提出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预测分区。经分析,本工程分为二个区,即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区。防治分区见附图。本工程的填方和临时堆土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预测已包含于各个分区的水土流失预测之中。3.2.2预测时段根据河南省l县z铁矿工程建设施工特点和运营情况,本项目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根据建设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分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二个时段进行预测。由设计资料可知工程建设期为8个月,工期较短,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几乎同时开工且工程经过一个汛期,因此施工建设期预测年限按1年计算。生产运行期,由设计资料可知,矿山可开采年限为0.88年,故确定其运行期为1年。因此,本项目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分为建设期(含施工准备期)和生产运行期二个阶段。其中:建设期1年,运行期为1年。表32 水土流失预测项目及预测时段划分序 号预测项目预 测 时 段建设期生产运行期预测类型1工业场区11水蚀、重力侵蚀2矿区道路区11水 蚀3.3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水土流失特点3.3.1水土流失内容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结合该项目工程特点,本方案水土流失分析预测的主要内容有:1、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植被面积预测;2、弃土、弃渣量预测;3、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预测;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5、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3.3.2水土流失特点项目区属深山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兼有重力侵蚀。该区域地面组成物质松散,土层浅薄,区域降雨量大而集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该工程破坏、扰动地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外在因素。在工程建设及运营中将有大量弃土、弃渣临时堆放,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势必导致新的水土流失。不同功能区水土流失存在一定差异,堆矿场、弃渣场以及工业场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见表33。表33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工程类型区项目工业场区 弃渣场堆矿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地形地貌降 水土 壤植 被水土流失形式面 蚀径流冲刷沟 蚀滑 坡重力侵蚀风 蚀防治措施植被措施复垦措施蓄排措施护坡工程护岸工程防泥石流说明:表示存在且必要,表示存在,表示可忽略。由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区水土流失呈点状分布,各项工程的基础开挖、回填对水土流失影响最大。开挖基础、平整场地、临时堆土(堆渣)等,严重破坏了原生地貌、地表植被、土壤原结构,导致表层土壤的抗蚀能力下降,加剧了区域的水土流失。3.4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和参数的选取3.4.1水土流失预测方法根据规范规定,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包括五部分。因预测内容的差异,其不同预测内容的主要工程及预测方法各不相同。1、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植被面积预测方法通过查阅工程初步设计文件、项目区农业区划资料,结合实地勘测,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占压土地情况破坏林草植被面积及扰动原地貌的程度和面积。2、弃土、弃渣量的预测方法主要采取:分析相关工程设计报告中的挖填土石方量,通过土石方挖填平衡统计分析,填方以充分利用工程挖方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工程建设的弃土、弃渣量。3、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预测方法根据河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规定,“水土保持设施和林草是指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蓄水保土固沙工程(如梯田、水平阶、淤地坝、拦沙拦渣坝、谷坊等)、沟道坡面蓄排水设施、保土耕作措施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林草(包括人工种植的林草、封禁治理区及覆盖率在40%以上的天然林草)”。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预测方法,采取逐一分析和实地勘测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类型,分项分区确定工程建设损坏各类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本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以资料调查法和类比工程法为主。即根据本工程有关资料,掌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扰动情况,选取合理的计算参数,分别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方法通过对工程建设特点的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土地资源以及下游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地下水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工作内容见表34表34 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表预测内容主要工作内容预测方法原地貌、土地及植被破坏情况1、工程永久及临时占地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地类型、面积;2、工程专项设施建设破坏原植被类型、面积。查阅技术资料、设计图纸,农业林业土地区划资料,并结合实地查勘测量分析。弃土、弃渣量1、工程临时堆弃土及施工生活垃圾堆放量;2、占用土地类型、面积、对原地形的再塑等。查阅设计资料,现场类比观测,统计分析。损毁水土保持设施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物及工程设施(主要有水土保持林草地)的损害情况。现场调查测量和地形图分析、统计。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工程施工活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调查法,侵蚀模数法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对工程、土地资源、下游河道的影响,及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等方面的影响,并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的可能性。定性分析3.4.2水土流失参数的选取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经现场实地踏勘,结合当地的水土保持资料和环境评价报告,并向当地的水土保持专家咨询后,综合分析确定土壤侵蚀模数为1200t/km2a。工程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和植被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工程建设期加速侵蚀系数取背景值的10倍,生产运行期为4倍。则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见表353.5水土流失预测3.5.1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工程对原地貌土地、植被的扰动和损坏主要是工程占地、开挖和回填引起的。表35 项目区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表预测项目预测侵蚀模数预测类型建设期生产运行期工业场区120004500扰 动矿区道路区120004500扰 动根据河南省z铁矿开发利用方案,结合实地踏勘和1:2000地形图图面量算,对工程占地造成的扰动原地貌、占压土地和破坏植被面积分别进行测算。工程建设占压和扰动原地貌面积见表36。表36 工程建设占压和扰动原地貌面积表 单位:hm2项 目单 位占地面积水土流失形式占地性质工业场区hm20.71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永久占地矿区道路区hm21.2水力侵蚀风蚀永久占地合计hm21.913.5.2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根据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三区”划分,矿区全部位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水保设施是指凡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一切实物的总称。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总占地为1.91hm2。通过野外查勘和实地量测,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总面积为1.91hm2,全部为灌草地。3.5.3弃土弃渣量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挖方11426m3,填方8000m3,弃渣3426 m3。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废渣1229 m3,全部弃于工业场区内的弃渣场。3.5.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1)水土流失背景值预测根据2000年河南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编写的河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目区属轻度侵蚀,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200t/km2.a。水土流失背景值(现状水土流失量)为工程占地面积乘以相应的现状侵蚀模数和计算时段,按不同的工程分区进行预测,运用土壤侵蚀模数法计算水土流失背景值,计算公式为:q0=m0aa式中: q0土壤侵蚀量背景值(t)m0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t/km2.a) a破坏的地表面积(m2)a计算年数(a)经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