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在职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长春市在职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长春市在职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长春市在职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长春市在职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分 类类 号号: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10183 研究生学号:研究生学号:200872D052 密密 级:公级:公 开开 吉 林 大 学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省某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生活方式病状况及对策研究 (英文标题) 作者姓名:张艳作者姓名:张艳 专专 业:公共卫生硕士业:公共卫生硕士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张秀敏指导教师:张秀敏 教授教授 培养单位: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2011 年年 10 月月 吉林省某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生活方式病状况及对策研究 (英文标题) 作者姓名:张艳 专业名称:公共卫生硕士 指导教师:张秀敏 教授 学位类别:公共卫生硕士 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 书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 租、改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业性使用(但纯学术性使用 不在此限)。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 研究生院: 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 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 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 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 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 CNKI 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 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 学科专业:公共卫生硕士 论文题目:吉林省某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生活方式病状况及对策研 究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作者联系地址: 作者联系电话: 1 中文摘要 吉林省某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生活方式病状况及对策研究吉林省某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生活方式病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教职工作为一个学历层次高、知识水平高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为 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但是由于 他们受脑力劳动强度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普 遍较差。研究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与其职业特点相关疾病的 患病情况,改善该人群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师资资源,更好 地为高等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的】 本研究以某高校教职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一人群生活方式病 (“三高症”)的发病及变化趋势,找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加强健康管理工 作,提出预防措施和建议,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职工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为更好 的完成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任务,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方法】 以某高校 20072010 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 该高校 20072010 年连续四年健康体检数据,同时以 2011 年 9 月 11 日在岗的 教职工为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对象,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对身高、体重、工作强度、 身体锻炼、每天睡眠时间、饮酒和吸烟等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对收集的体 检数据和健康危险因素数据,用 Epidata 建立数据库,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 行统计分析。 【结果】四年间该高校教职工参检率较低(64.5%-98.0%) ,某高校教职工 健康体检中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是影响该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同性别人群 中异常指标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龄增加异常指标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健康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日常工作强度大、身体活动性较低、睡眠不 足、部分人员饮酒和吸烟等是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结论】某高校教职工的健康体检数据和健康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的研究结 果表明,四年间该高校教职工参检率较低;生活方式病有一定程度流行,高血 压和高血脂患病率较低,但正常高值血压患病率较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糖尿 2 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高校教职工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健康 危险因素流行较严重,超重率 23.7%,肥胖率 3.2%,超重和肥胖合并率 26.9%;受调查者中,55%感受到日常工作强度较大;42.3%不经常锻炼;21% 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9.2%经常饮酒;10.8%目前吸烟。应通过健康教育、 合理饮食、调整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体育锻炼等手段,预 防和控制生活方式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 生活方式病,健康危险因素,高校职工,对策研究 3 Abstract (英文标题) 【Purpose】 【Method】 【Result】 【Conclusion】 Keywords: I 目 录 第第 1 1 章章 绪绪 论论1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第第 2 2 章章 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与方法6 6 2.1 调查对象 6 2.2 调查方法 6 2.3 诊断标准 6 2.4 统计分析 7 2.5 质量控制 7 第第 3 3 章章 结结 果果8 8 3.1 参检情况 8 3.2 体检人群的基本情况 8 3.3 “三高”指标检出情况 9 3.4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17 第第 4 4 章章 讨讨 论论2222 4.1 某高校教职工 20072010 年异常指标检出情况分析 22 4.2 影响健康的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23 4.3 预防措施及建议 .25 第第 5 5 章章 结结 论论282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2929 附附 录录3131 致致 谢谢3232 第 1 章 绪 论 1 第第 1 1 章章 绪绪 论论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强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 不断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对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 越高。但是由于某些社会、环境、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如高血压病、高血脂、 糖尿病等一些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 成了严重的影响。高等院校教职工作为一个学历层次高、知识水平高的特殊群 体,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任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教育人才的 历史重任,为高等院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但是由于广大高校教职工工作的 特殊性,存在着工作负荷过大、职称的晋升压力大,高度紧张、焦虑、烦躁、 思虑过度、生活节奏过快、吸烟、饮酒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目前高等院校教 职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其健康、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深入研究高校教职 工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消除影响健康的有害因素, 加强健康管理工作的力度,改善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 生存质量等。对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保护广大教职工的资源,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1 生活方式病概述生活方式病概述 有学者通过对发达国家的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 查研究后,认为生活方式病是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 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各方面不良因素导致的躯体或心理疾 病,主要病因就是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病主要有肥胖、高血压、冠 心病、脑中风、糖尿病及心理、精神等疾病。生活方式病是现代医学还难以治 愈的疾病,并严重的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其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 下简称为“三高”)等症状在生活方式病中所占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并发症多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明显。有学者认为心肌梗死、脑中风、尿 毒症等是“三高症”患者携带的三个“炸弹” 。亦有学者研究发现夏祥碧,刘 力杰,白素芳,等.高校教职工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分析J.预防医学 杂志,2008,18(1)19.,高校教职工的“三高症”检出率分别为 第 1 章 绪 论 2 12.64%、27.12%、3.13%,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2 生活方式病的研究进展生活方式病的研究进展 据美国学者研究报道,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 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 亡因素中有 60%与生活方式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05 年全球总死亡 人数为 5800 万,其中近 3500 万人死于慢性病,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为 750 万。 未来 10 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 17%,中国将增长 19%。世界卫生组 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良好状态,而不仅仅 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人类永恒的 主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自古以来就没有放弃过。根据我国卫生部 2002 年全国 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有 2 亿人,城市脑力劳动 者高血压患病率超过体力劳动者,从事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者发生高血压的可 能性较大;另外身体超重或肥胖等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腹型肥 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发展到后期可引起严重的并 发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 况(2004 年)报道,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患病人数 1.6 亿; 血脂异常与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年龄增加以及吸烟、酗酒等因素 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到 2025 年 这一数字将会增加一倍,估计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 4 千万,居世界第 2 位, 以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慢性病的发生率 明显上升,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高校教职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并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 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建设者,离开了他 们就没有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对高校教 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才能 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高校教职工慢性疾病的发生是迫切需要 第 1 章 绪 论 3 解决的社会问题,及时了解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加强健康教育和管理,对提 高其健康水平,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生活方式病研究现状生活方式病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从整体来看,国外关于教职工健康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微观、量化研究。如 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自尊、人际关系与沟通、适应不良、焦虑反应、生涯发 展等方面的心理研究。1996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下 一世纪的心脏病、脑血管疾患等慢疾病仍是人类最大的威胁;WHO估计全球目前 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加一倍。上个世纪中叶,许 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开始认识到“健康”的多重维度以及心理健康对人、对 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极具贡献意义的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范 顿(NFenton) 于1951年对院长、督学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实地调查, 他考查了241名教职工,其中有54名(22.4%)有健康问题。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 学校教师部分的调查报告认为,大概有15%20%的教师对于完成班级工作显得 体魄不够健康。 1.3.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控制报道,我国大城 市18岁以上居民中,体重超重率为22.8%、肥胖患病率为7.1%、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糖尿病患病率为6.1%。2009年我国卫生部统 计年鉴中介绍,2008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中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者,分别 占死亡者病因的39.27%和35.84%,居我国死亡疾病谱的首位。据山东某高校校 医院2003年统计,该校教职工在3550岁被调查人数中,高脂血症占36%,脂肪肝 占39%,高血压占23%,高血糖占5%,可见高校教职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职工 的患病率,这表明高校教职工是一个高危群体。苏州大学校医院和四川大学的研 究结果显示,高校教职工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通过最近几年对 高校教职工健康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疾病(如心律不齐、早搏、高血压、糖尿病、 脂肪肝等)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人群,且在发病年龄、死亡年龄上有提前的趋势, 第 1 章 绪 论 4 其情况不容乐观。 高等院校是院校教育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职工承担着教学、 科研和管理的工作,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教育人才的历史重任务,所以 必须重视他们的心身健康。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应将教职工尤其是教师健康作 为一个独立的、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及其操作上 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更多地关注教职工尤其是教师个体中的心身健康。 1.4 高校教职工健康影响因素高校教职工健康影响因素 由于广大高等院校教职工工作的特殊性,其身体的健康、亚健康壮况确另 人担忧,一些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 的影响。高等院校教职工发生生活方式病的因素除遗传、心理等因素外,与其 工作负荷大、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不良的嗜好、缺乏体育锻炼、自我保健 意识差等因素有关。 (1)(1) 工作负荷大工作负荷大 高校教职工他(她)们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导等第一线,承担 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任务,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工作负荷大,是生 活方式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2)(2) 竞争激烈竞争激烈 高校教职工除教学、科研、管理、领导任务外还存在着事业的激烈竞争, 职称的晋升等压力过大,头脑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烦躁、思虑过度的状 态,亦是发生生活方式病的发生诱因之一。 (3)(3) 生活节奏快生活节奏快 高校教职工长期处于生活快节奏, 在饮食上不加注意,造成了多油、多脂、 多盐、进餐过快、暴饮暴食、囫囵吞枣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且不知严重影响脾 胃消化功能和代谢功能,如高盐很容易引起血压高,高脂、高糖则易引起高血 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也是造成生活方式病的发生诱因之一。 (4)(4) 不良的嗜好不良的嗜好 吸烟、饮酒可使血管痉挛收缩, 血压升高, 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 等疾病等,也是造成生活方式病的发生诱因之一。 (5)(5) 缺乏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 第 1 章 绪 论 5 由于高校教职工工作繁忙,很少(或者不能)抽时间进行有规律性的体育锻 炼, 久而久之会导致脂肪增加, 体重增加,也是造成生活方式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6)(6) 自我保健意识差自我保健意识差 部分教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健的意识,对影响身体健康 的因素不大注意等,也是生活方式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广大高校教职工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导等第一线,承担着繁 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长年在紧张的环境状态下工作,肩负着为社会发 展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由于脑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缺乏有规律性的 身体健康锻炼;日常生活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等,使得高校教职工在临床上 发生社会方式病的比例远大于其他人群,并且在发病年龄上呈现年轻化趋势。 为了保障广大高校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研究这一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 发现存在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和建议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1.4.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取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某高校连续四年(2007 年2010 年)的部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深入研究了解高校教职 工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提出改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的对策建议, 从而为完善和改进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对生活方式病的认识和科 学预防能力,减少或降低高校教职工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更好地保障高校教 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及生存年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5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1.5.1 该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参检基本情况该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参检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每年参检人数、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等。 第 1 章 绪 论 6 1.5.2 该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生活方式病检出情况该高校教职工连续四年生活方式病检出情况 主要包括每年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检出率等。 1.5.3 该高校教职工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该高校教职工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主要包括肥胖和超重、日常工作强度、身体锻炼、睡眠时间、饮酒、吸烟 等。 Comment d1: 引文:中国高血压 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 压防治指南(2005 年修订版)R. 北京: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 中心, 2005 年. Comment d2: 引文:方圻,王钟 林,宁田海等. 血脂异常防治建 议J .中华心血管杂志, 1997,25(3):169-175 第 2 章 调查对象与方法 7 第 2 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某高校 20072010 年参加健康体检的教职工作为生活方式 病的研究对象,以 2011 年 9 月 11 日在岗的教职工为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2.1 常规体检信息采集常规体检信息采集 研究对象进行统一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血压、心电图检查、B 超检查以 及肝功、肾功、血糖、血脂、乙肝两对半等。 2.2.2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健康危险因素调查表对 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日常工作强度、身体 活动、睡眠时间、饮酒、吸烟等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 1。 2.3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 2.3.1 高血压高血压 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修订版) ,正常血压为“收缩压 5.72mmol/L 为增高,甘油三 酯(TG)1.70mmol/L 为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 为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6.1mmol/L,定义为高血糖。 2.4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 采用 epidata3.02 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0.05) ;正常高值血压呈现出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P0.05) 。 血脂:在 2008 年和 2010 年,高血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显著性 差异(P0.05) ,表现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血糖:在 2007 年和 2010 年,高血糖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显著性 差异(P0.05) ,表现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详见表 3.4。 表 3.4 不同性别人群中“三高”指标的检出情况 第 3 章 结果 12 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份 (年) 性别 n%n%n%n% 2007男(N=119)2117.654.2108.41815.1 女(N=158)1811.442.585.1106.3 2 2.3880.6021.2465.781 P0.1220.4380.2640.016 2008男(N=148)2516.942.71912.81912.8 女(N=200)115.594.5105.02713.5 2 11.5220.7646.8400.033 P0.0010.3820.0090.857 2009男(N=114)2622.843.587.01714.9 女(N=149)1812.142.785.41711.4 2 5.5180.1490.3070.704 P0.0190.7000.5790.401 2010男(N=122)8065.697.41713.92419.7 女(N=184)10959.252.7137.11910.3 2 2.9753.6483.9155.306 P0.0850.0560.0480.021 (2)不同性别人群的年份间比较)不同性别人群的年份间比较 血压:不同性别人群中,正常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在不同年份均有显著性 差异(P0.05) ,且正常高值血压的检出率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均表现出随着 年份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血脂: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无高血脂在不同年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血糖: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无高血糖在不同年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 3.5。 第 3 章 结果 13 表 3.5 不同性别人群中“三高”指标的年份间比较 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性别 年份 (年) n%n%n%n% 男2007(N=119)2117.654.2108.41815.1 2008(N=148)2516.942.71912.81912.8 2009(N=114)2622.843.587.01714.9 2010(N=122)8065.697.41713.92419.7 CMH2 72.4141.6840.6901.239 P0.0000.1940.4060.266 女2007(N=158)1811.442.585.1106.3 2008(N=200)115.594.5105.02713.5 2009(N=149)1812.142.785.41711.4 2010(N=184)10959.252.7137.11910.3 CMH2 125.1330.0770.7210.617 P0.0000.7810.3960.432 3.3.3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三高三高”指标的检出情况指标的检出情况 (1)年龄段间比较)年龄段间比较 血压:在 20072010 年间,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 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现为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检出率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在 2010 年正常高值血压在 20-29 岁的年轻群体中亦有 较高的检出率,占 60%,年轻化问题突出。 血脂:在 20072010 年间,高血脂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显著性 差异(P0.05) ,50 岁及其以上人群的高血脂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群体。 血糖:在 20072010 年间,高血糖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显著性 差异(P0.05) ,从 40 岁开始高血糖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详见表 3.6。 第 3 章 结果 14 表 3.6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三高”指标的检出情况 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份 (年) 年龄段 (岁) n%n%n%n% 200720(N=38)000025.325.3 30(N=150)138.721.374.796.0 40(N=61)1829.511.646.61219.7 50(N=28)828.6621.4517.9517.9 CMH2 28.09118.3074.1028.398 P0.0000.0000.0430.004 200820(N=50)12.00024.000 30(N=162)159.310.663.7116.8 40(N=94)1313.822.11111.72425.5 50(N=42)716.71023.81023.81126.2 CMH2 9.382 31.03116.561 27.748 P0.002 0.0000.000 0.000 200920(N=33)26.1000000 30(N=139)1812.910.742.985.8 40(N=62)1219.434.8711.31524.2 50(N=29)1241.4413.8517.21137.9 CMH2 17.971 12.93513.11432.210 P0.0000.0000.0000.000 201020(N=55)3360.00011.835.5 30(N=142)7955.621.474.974.9 40(N=75)5674.734.01013.31925.3 50(N=34)2161.8926.51235.31441.2 CMH2 9.65327.328 27.81834.312 P0.0020.0000.0000.000 第 3 章 结果 15 (2)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年份间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年份间比较 血压: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正常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在不同年份均有显著 性差异(P0.05) ,且正常高值血压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中均表现出随着年 份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血脂: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无高血脂在不同年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血糖:在 50 岁以上年龄段中,有无高血糖在不同年份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 3.7。 第 3 章 结果 16 表 3.7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三高”指标的年份间比较 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龄段 (岁) 年份 (年) n%n%n%n% 202007(N=38)000025.325.3 2008(N=50)12.00024.000 2009(N=33)26.1000000 2010(N=55)3360.00011.835.5 CMH2 57.921/1.4040.163 P0.000/0.2360.686 302007(N=150)138.721.374.796.0 2008(N=162)159.310.663.7116.8 2009(N=139)1812.910.742.985.8 2010(N=142)7955.621.474.974.9 CMH2 91.8550.0080.0000.238 P0.0000.9300.9930.626 402007(N=61)1829.511.646.61219.7 2008(N=94)1313.822.11111.72425.5 2009(N=62)1219.434.8711.31524.2 2010(N=75)5674.734.01013.31925.3 CMH2 41.0081.0831.2330.365 P0.0000.2980.2670.545 502007(N=28)828.6621.4517.9517.9 2008(N=42)716.71023.81023.81126.2 2009(N=29)1241.4413.8517.21137.9 2010(N=34)2161.8926.51235.31441.2 CMH2 15.4070.0341.8914.797 P0.0000.8540.1690.029 第 3 章 结果 17 3.3.4 异常指标的聚集情况异常指标的聚集情况 具有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其中一项者在 2010 年最多达 到 51.3%,具有两项者在 2010 年最多达到 15.0%,具有三项者在 2010 年最多 达到 2.9%。可见,2010 年该人群整体的健康水平较低,并且具有两项及两项以 上者在 2010 年约占 18%。详见表 3.8、图 3.2。 表 3.8 2007-2010 年间异常指标的聚集情况 2007 年 (N=277) 2008 年 (N =348) 2009 年 (N =263) 2010 年 (N =306) 异常指标聚集 数量 n%n%n%n% 020774.725372.718670.79430.7 15218.87220.75420.515751.3 2124.3174.9218.04615.0 362.261.720.892.9 图 3.2 2007-2010 年间异常指标聚集数量对比情况 0%20%40%60%80%100% 2007 2008 2009 2010 时间(年) 异常指标聚集数量比例(%) 0 1 2 3 第 3 章 结果 18 3.4 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分布 3.4.1 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 371 份,其中:行政人员 113 人,占 30.5%;从事 教学工作者 194 人,占 52.3%;后勤人员 64 人,占 17.2%;身高 1.53-1.87m, 平均 1.67390.06970m;体重 41-104kg,平均 62.981111.66287kg。问卷调 查人群的基本情况如下。详见表 3.9。 (1)性别构成:男性 168 人,占总人数的 45.3%,女性 203 人,占总人数 的 54.7%。 (2)年龄构成:年龄以 3039 岁人群为主,占 40.2%;其次为 2029 岁 人群,占 30.2%。 (3)文化程度构成: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硕士和本科为主,其中硕士 164 人,占 44.2%;本科 156 人,占 42%,博士共 30 人,占 8.1%。 (4)职称构成:调查对象的职称构成以中级为主,共 119 人,占 32.1%; 其次为高级职称,共 97 人,占 26.1%;初级职称最少,共 75 人,占 20.2%。 (5)工作年限构成:研究对象的工作年限以小于 5 年为主,共 115 人,占 31%;工作年限大于 20 年的较少,仅占 20.5%。 第 3 章 结果 19 表 3.9 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N=371) 行政 (n=113) 教学 (n=194) 后勤 (n=64) 合计 基本情况 n%n%n%n% 性别男性6355.87438.13148.416845.3 女性5044.212061.93351.620354.7 年龄(岁)204741.64824.71726.611230.2 303732.79046.42234.414940.2 402219.54623.71320.38121.8 5076.2105.21218.8297.8 文化程度 博士 21.82814.400308.1 硕士 4539.811257.7710.916444.2 本科 6254.95226.84265.615642.0 大专 43.521.057.8113.0 其他 00001015.6102.7 职称 高级 2925.76734.511.69726.1 中级 2118.68744.81117.211932.1 初级 3329.22713.91523.47520.2 其他 3026.5136.73757.88021.6 工作年限 5 年 4842.55126.31625.011531.0 5-10 年 2320.45930.41218.89425.3 11-20 年 1614.25528.41523.48623.2 20 年 2623.02914.92132.87620.5 3.4.2 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 (1)肥胖和超重程度: 根据体重/(身高) 2计算出 BMI,按我国成年人肥胖和超重程度的界限值分 级傅华.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8,198,本次 371 名调查对 第 3 章 结果 20 象中超重 88 人,占 23.7%;肥胖 12 人,占 3.2%;超重和肥胖合计 100 人,占 26.9%。 (2)日常工作强度:根据每天工作量、加班和兼职情况,可反映出日常工 作强度。该人群中有 204 人感受到的日常工作强度较大,已超过总人数的 50%,应予以适当的压力调节。 (3)身体锻炼:该人群中不经常锻炼者有 157 人,达 42.3%,可见,已有 接近一半的人身体活性较低,应重点提高此部分人群的运动意识。 (4)睡眠时间:该人群中表现为睡眠不足,即每天睡眠时间小于 6 小时者, 共 78 人,达 21%,应重点改善此人群的睡眠状况。 (5)饮酒:该人群中经常饮酒者有 34 人,占 9.2%,应倡导健康的生活习 惯,避免过量饮酒。 (6)吸烟:该人群中吸烟者有 40 人,占 10.8%,应加大对吸烟者的教育 力度,从而提高控烟意识。 详见表 3.10。 表 3.10 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N=371) 评价指标n% 肥胖和超重10026.9 日常工作强度较大20455.0 不经常锻炼15742.3 睡眠不足7821.0 饮酒349.2 吸烟4010.8 3.4.3 不同性别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不同性别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 (1)日常工作强度:日常工作强度较大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显著 性差异(P0.05) ,在男性中占 60.7%,在女性中占 50.2%,男性高于女性。 (2)身体活动:不经常锻炼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在男性中占 48.8%,在女性中占 36.9%,男性高于女性。 (3)睡眠质量:睡眠是否不足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第 3 章 结果 21 (P0.05) 。 (4)饮酒:饮酒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 男性中占 18.5%,在女性中占 1.5%,男性高于女性。 (5)吸烟:吸烟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检 出的 40 名吸烟者均为男性,占 23.8%。 详见表 3.11。 表 3.11 不同性别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 男 (N=168) 女 (N=203)评价指标 n%n% 2 P 日常工作强度较大10260.710250.24.0700.044 不经常锻炼 8248.87536.95.3000.021 睡眠不足4225.03617.72.9230.087 饮酒3118.531.531.8180.000 吸烟4023.800.054.1740.000 3.4.4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 (1)日常工作强度:日常工作强度较大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显 著性差异(P0.05) ,以 50 岁以上人群最为明显,占 65.5%。 (2)身体活动:不经常锻炼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0-29 岁的年轻人群亦有 43.8%的人不经常锻炼。 (3)睡眠质量:睡眠是否不足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4)饮酒:饮酒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经常饮酒者多集中在 40 岁以上的中年人群中。 (5)吸烟:吸烟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经常吸烟者多集中在 40 岁以上的中年人群中。 详见表 3.12。 第 3 章 结果 22 表 3.12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 20 (N=112) 30 (N=149) 40 (N=81) 50 (N=29)评价指标 n%n%n%n% CMH2 P 日常工作强度较大5347.38456.44859.31965.5 4.3250.038 不经常锻炼 4943.86342.33239.51344.8 0.0780.780 睡眠不足2118.83422.81721.0620.7 0.1060.745 饮酒65.496.01214.8724.1 31.7320.000 吸烟54.51510.11417.3620.7 11.0490.001 3.4.5 不同职称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不同职称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 (1)日常工作强度:日常工作强度较大的检出率在不同职称人群中有显著 性差异(P0.05) ,以高级职称人群最为明显,占 66%。 (2)身体活动:是否经常锻炼在不同职称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睡眠质量:睡眠是否不足在不同职称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4)饮酒:是否经常饮酒在不同职称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 (5)吸烟:吸烟的检出率在不同职称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经 常吸烟者多集中在高级职称人群中,占 18.6%。 详见表 3.13。 表 3.13 不同职称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 高级 (N=97) 中级 (N=119) 初级 (N=75) 其他 (N=80)评价指标 n%n%n%n% 2 P 第 3 章 结果 23 日常工作强度较大6466.06655.54053.33442.5 9.8690.020 不经常锻炼 4142.35042.03344.03341.3 0.1290.988 睡眠不足2323.72319.31824.01417.5 1.6260.653 饮酒1313.497.645.3810.0 3.8490.278 吸烟1818.6108.468.067.5 8.2950.040 Comment d4: 待结合结果部分补充 内容并作修改 第 4 章 讨论 24 第 4 章 讨 论 生活方式病是一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为人们采取的与现代文明不相协 调的错误生活方式造成。生活方式病又称富贵病,其发生进展与不良生活方式 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方式病”列为 21 世纪威胁人类健康 的“头号杀手” 。 关注现代生活方式病 夏本立,杨元平主编 北京:人民军 医出版社,2010,2。 本研究以吉林省某高校 20072010 年参加健康体检的教工为研究人群,描 述其主要生活方式病的患病情况,掌握其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了生 活方式病的危险因素,现将有关结果讨论如下。 4.1 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病患病水平患病水平 据最近 30 余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药物实验以及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心 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与 生活方式有关贺红梅.行为医学 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68。在过去的 30 年间,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上世纪 90 年代相比,传染性、营 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 8.2%降至 5.4%,慢性病死亡所占比 例由 76.5%上升到 82.5%,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王陇德.健康生 活方式与健康中国之 2020.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42(3):245-246。据 4 次 全国范围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递增中国高血压防治指 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8。 据 2002 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 岁 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与 1991 年比较,患病率上升 31%中国高血压防 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调查表明,目前我国 35 岁以上居民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占 38. 9%陈 捷,赵秀丽,武 峰,等.我国 14 省市中老年人肥胖超重流行现状及其与高血压患病 率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40): 2830-2834.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 率和死亡率出现增高的趋势,2002 年城市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 7.63%,发病 第 4 章 讨论 25 年龄年轻化,各系统并发症患病率高胡善联,刘国恩,许樟荣,等,我国糖尿病流行 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 J.中国卫生经济,27(8):5-8。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率 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为 1.6 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为 2.9%, 高甘油三脂血症为 11.9%。成人超重率为 22.8%,肥胖率为 7.1%,估计全国超 重人数为 2.0 亿,肥胖人数 6000 多万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 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9。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该高校教职工 2007-2010 年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3.2%、3.7%、3.0%、4.6%,年平均 3.63%;正常高值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14.6%、10.7%、17.3%、64.7%,年平均 26.83%;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 10.1%、13.2%、12.9%、14.1%,年平均 12.58%;高血脂患病率分别为 6.5%、8.3%、6.1%、9.8%,年平均 7.68%。可见,该校教职工“三高”生活方 式病有一定程度流行,高血压和高血脂患病率较低,但正常高值血压患病率较 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引起相关部门 重视,并采取相应干预对策。 4.1.1 高血压患病水平高血压患病水平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生活方式病之一,它对其他心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将产 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比较肯定的一 致性结论是,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郭琳芳、李业生、徐 永芳、李萍等。南宁市城区居民连续 13 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发病趋势分 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69-272,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 险呈成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升高 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 加 49%;舒张压每升高 5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 46%。Framingham 研究及 以后的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收缩期或舒张期血压升高,在任何年龄、任何性 别,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疾病的 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比没有高血压病史者高 6 倍,而舒张压每降低 5mmHg,可使发生慢性肾脏疾病的危险减少 1/4谭红专. 现代流行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08,551。 第 4 章 讨论 26 正常高值血压是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个“临界状态” 。据文献报道,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有 40%50%发展为高血压,且常伴有许多代谢异常如胰岛 素抵抗、血脂异常等Vasan RS, Larson MG, Leip EP,et al. Impact of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1,345(18):1291-1297.。因此,可以认为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前奏和警 钟,该人群是高血压的后备库,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阻止其向高血 压方向发展是一项十分必要的预防措施。 该高校教职工 2007-2010 年间高血压患病率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且不同性别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部分研究结果不同童玲,童坤,王元瑗,盖梅,等.高校 教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3):51-53 628 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