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毕业论.doc_第1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毕业论.doc_第2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毕业论.doc_第3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毕业论.doc_第4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毕业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 专业代码: 110302 作者姓名: 刘伟 学 号: 2007202897 单 位: 教育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 曾琳 2011年5月30日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 言.1一、问题的提出1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与表现1(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2(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2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3(一)学生方面的因素3(二)教师方面的原因4(三)环境方面的因素6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6(一)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6(二)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7(三)创设良好的环境10结语12参考文献13致 谢14摘 要小学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是小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经常面对的现象,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和恰当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教师上课的效率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管理水平以及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并通过加强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管理能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措施来预防和纠正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小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关键词: 小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 归因 ;应对策略IAbstractStudents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s are often faced with by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which affect not only the norm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but also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y exist in various forms and have complex causes, thus, how to correctly attribute and properly deal with them will affect directly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is paper, the attribution explorations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s have been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ag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eachers profile and ability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from the family, social and schoo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lassroom order and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aims, the paper then puts forwards coping strategies as improving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improving teachers profile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better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nvironment.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s; attribution; coping strategiesII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前 言 在小学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课堂问题行为一旦产生,就会迅速蔓延,诱发其它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损害师生关系,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破坏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就必须得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预防和控制,采取各种积极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正确归因和纠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受年龄与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大部分自制力较差,课堂持续注意时间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持续注意时间往往不超过20分钟。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讲课,教师则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造成上课效率低下。这里所指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违反课堂规则、 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 周斌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此处必须加标注。所以在写初稿的同时,就要标注出作者、题目、出处(刊名或书名)、时间、页码等信息。)具体来说,课堂问题行为,既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活动的行为,如故意不遵守课堂规则、交头接耳、高声谈笑、怪异动作等;也指学生的某些适应不良行为,如上课时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胆小害羞等。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与表现(一)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划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有不同的依据,例如可以按照问题行为主体的数量划分,按照课堂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划分,还可以按照问题行为的表现方式划分等。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本文中把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划分为小学生个体的课堂问题行为和群体的课堂问题行为,轻度课堂问题行为和严重课堂问题行为,内隐课堂问题行为和外显课堂问题行为等。此外,美国的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划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这种划分方式实际上包含了所有的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二)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小学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最常见最普通的属于纪律上的失范行为,这类问题行为占到总问题行为的81%以上。 陈汉红试探课堂问题行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2):11-13.这类问题行为既包括学生个体的问题行为,也包括学生群体的问题行为,就个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上课吃零食,做小动作,摆弄玩具,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故意发出怪叫声和随便走动等;就学生群体而言,则常常表现为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在一起说话,大声吵闹,以至于相互之间出手打架等。纪律上的失范行为是小学课堂中最为常见,也是老师需要花费最多时间来进行处理的问题行为。第二种是在学习上表现出的失范倾向,如上课走神,想入非非,上课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等。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当一个精心准备的问题向学生抛出后,学生却缩头缩脑,无动于衷或者是有的学生因害怕回答错误而不敢举手,结果是活动难以进行,一堂课的计划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第三种是课堂上的“沉默者”,在每一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特别老实的同学,他们从来不违反纪律,也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在通常情况下,老师在上课时也会有意或无意的将他们忽略掉,因为至少他们没有给老师的讲课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于是在一个学期结束时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往往能够记住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又调皮捣蛋的学生,但却很难记起那些沉默了一个学期的孩子的名字。最后一类问题行为可以归结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抗行为,这既有个体性的,也有群体性的,这类问题行为通常会发生在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又不被老师和同学们喜欢的同学身上,他们往往会处于一种孤立的境地,因此他们渴望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基于这一点,他们在老师上课时可能会表现出突然尖声怪叫,打断老师的讲课,并向老师提出一些责难性的问题等,这一类问题行为往往是直接挑战老师的权威,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妥善的处理。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在大多数的调查研究中,通常将课堂上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其中环境因素又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 学生方面的因素1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在这类因素当中,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自制力差,在课堂上往往很难整节课都保持对学习的注意力,再加上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出现违反纪律的问题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相对于女孩而言,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而且喜欢探究,他们大部分自我控制力较低,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更短,因而他们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特别是那些外显性的问题行为。 张彩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知觉J. 中国特殊教育,2007,(04):与此同时,大部分男孩的情感成熟的程度低一些,更有可能被认为是问题儿童,因而也是教师课堂看管的重点。女孩则喜欢与人交往,富于感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同时女孩更容易接受暗示,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所以她们的问题行为尤其是那些外显性的问题行为相对较少。但另有研究表明,女孩在诚实方面可能不如男孩,男孩一般比较率性,做错了事情敢于承认,女孩则不然,他们在考试时作弊的几率大大超过男孩,可见,在问题行为方面,女孩更多的是表现为内隐的,这一点是由性别差异决定的。第三,要考虑学生的人格特质因素。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与其身体的心理特质,如能力、气质、心态、情绪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学上,将个体的人格特质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等四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应着不同的性格和行为表现。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36.胆汁质的学生压抑力量较弱,当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很容易失去控制,从而诱发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粘液质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较强,能够忍受强烈的刺激,不容易生气和过分愤怒,因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相对较少;有抑郁质人格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稳定、好静,不爱交际,不喜欢刺激,而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在课堂上常表现出退缩行为;多血质特质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第四,生理障碍和心理缺失同样会引发课堂上在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如有些学生可能在视听方面存在缺陷,这样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烦躁、低沉、易疲劳等现象,那些沉默者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退缩行为有可能就是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2学生群体方面的因素在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学生方面的归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当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所谓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一些学生在彼此有好感,兴趣和爱好相似或某种利益关系相同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自发形成的群体。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个班级组织的必然现象,与班级小组等正式群体相比,它们具有自发性、相似性、相容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处于这个小组之中的成员通常具有相同的目的,相同的行为方式和很强的小群体意识,这个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具有很高的权威,对其成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般说来,任何行政性的措施都不能阻止这种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如果对其加以限制和约束,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对立情绪,并促使其活动更加隐秘,凝聚力更强。非正式群体具有它消极的一面,如果放任自流,就有可能扩大势力范围,与正式组织分庭抗礼,并诱发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如上课制造混乱,故意向老师责难等。(二)教师方面的原因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但不同教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运用却不一而同。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能力不强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当可能会引发小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例如有些教师片面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或者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这些压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尤其是那些内隐形的问题行为。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关也会导致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三个方面。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一是专业知识,一个博学多识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必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这样也会很容易产生对学生的吸引,认真听老师的课,在这种情况下,课堂问题发生率自然也就会减少。然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很多小学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结构老龄化严重,再加上缺乏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使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由此造成许多学生觉得老师所讲的内容索然无味,不再愿意听讲,课堂上出现你问题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二是专业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等。这些教学上的偏差易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感,易使他们产生课堂问题行为;三是专业情感,也就是说老师爱不爱自己的职业,爱不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老师对自己的职业和学生投入充分的感情,才会千方百计的去把课教好,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重,相反,如果老师仅仅把学生当作一群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从内心里去了解他们,去接纳他们,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必然难以处理好,由此可能产生各种课堂上的问题行为。第三,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较弱会导致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在学校系统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小学生是教师的直接管理对象,在前面提到过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自制力较差,当小学生有产生问题行为的倾向时,老师能否很好的知觉并做出反应也是影响小学课堂产生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错误认识与归因会导致已有课堂问题行为的恶化和长期存在。部分小学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归因存在明显误区,例如当学生问题行为发生时,他们会更多的将其归因为家庭和学生等这些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而不去找自身的原因,这种归因倾向一般被认为是归因防御机制的结果。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教师采取经验性的提醒、批评、表扬等方式进行解决,但课后却不去了解他们心理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这就导致了学生问题长期性的出现和延续。第五,师生关系处理不恰当也会引发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有利于良好课堂秩序的维持,诚然如此,但是有时候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也会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小学课堂秩序的随意化,教师对小学生而言缺乏应有的威严,使得小学生视上课为儿戏,各种问题行为也就随之产生了。(三)环境方面的因素这是影响学生的外在的条件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家庭环境例如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控制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会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校环境主要指学校的文化,校纪校风,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风貌以及课堂内部环境如拥挤程度、通风、光线、色彩、温度、噪音的强度、清洁卫生状况及座位编排方式等, 这些会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社会环境主要是指舆论和大众传媒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经常观看暴力性的影视等都会增强学生的暴力倾向,也是诱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我们在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处理时,所希望看到的结果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问题行为的终止,也就是是学生回复的原来的正常状态,而不至于影响教师的讲课;二是问题应为不受感染,要避免因处理一个学生而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的利益,引起班内全体学生的反感;三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也就是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对各方造成感情上的伤害;四是增强教学效果,对问题进行处理的本身就富有很大的教育性,有时还会产生很好的事后效果。下面将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从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一)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一,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期的开始,带领小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积极实践,开展小学生守则背诵比赛等,还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对平时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学习。第二,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只有让小学生自己意识到班级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和自己对班级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去热爱班级,才会把班级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对待。人人都争做主人翁,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减少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机率。(二)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常常起着一个示范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和课堂行为。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很难想象他能够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各种失范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到身正是范。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知识的储备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一个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通过自己渊博的知识来对小学生产生教学吸引;其次,优化课堂教学行为与设计,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措施,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06.好的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通过新颖的教材,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等来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学习上,例如老师在讲课时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地理等课外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在讲授某篇课文时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做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争取到学生的有效配合,从而减少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最后是要发展教师的专业情感,去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真正把小学生当作能够主动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得到小学生的认可,自然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课堂问题。3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进行有效教学,维持良好课堂秩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方面的课堂管理包括课前预防和课上控制等两个环节。我们知道,在日常的教学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大都是较轻微的一般性问题,因此,采取一些常用的应对技巧一般就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行为。首先是制定预防策略以防患于未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组织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应有特定的行为标准,以避免或减少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行为标准的制定应符合一定的规则,既能够起到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又不会对学生的自由造成压力。在一个学期的开始,老师可以和学生才有用共同讨论的方法,就课堂上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并在以后及时予以巩固,必要的时候还要予以修正。其次是要综合利用各种小技巧,巧妙地消除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主要方法有:一是放任法,即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施加影响,让理解走在教学的前面。如果问题的负面影响较小,出事的学生平时表现良好,出现的问题却属偶然,且学生有悔改之意或即刻改正了,就无须小题大做,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二是直接纠正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上课走神,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等轻微的问题行为。具体做法有两种,第一种,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这类要求应简洁、明快且语气坚决,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第二种,提醒学生应遵守的规则以及教师有什么样的期望,提醒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暗示法,暗示是一种在师生不存在对抗情绪的条件下,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教育方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强化策略的运用。强化是教育心理学当中行为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这种理论认为,一个行为表现在受到表扬或者惩罚后,能够增强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49.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采用消退、奖励和惩罚等多种方式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消退是指一个行为在持续得不到奖励时会逐渐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课堂上希望通过违反纪律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的学生;虽然现在的教育都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但是对违纪学生进行体罚之外的适当惩罚还是非常必要的,总的说来,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惩罚只是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工具,不是恐吓或报复学生的手段,并且要尽量避免实施体罚,而且惩罚只能作为一种偶尔的辅助性手段。(2)教师所实施的惩罚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使儿童明白他为什么要受到惩罚,因此惩罚的方式应与问题行为相联系。(3)教师表达需要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迷惑不解以及对学生行为的遗憾。不管教师是否公开讲了都应该表达出“不得不为之”的意思。(4)避免在老师非常愤怒或情绪不好时使用惩罚,并且使用惩罚应该在行为开始而不是结束时,这样,可有效避免教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过激或失当的行为,问题行为也可以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掉。4教师要对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正确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不同于成人的问题行为,也不同于犯罪,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解读。有研究发现,教师无法有效解决这些课堂问题行为, 除了缺少策略外,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复杂的环境中, 教师无法准确知觉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定性,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在实际的课堂中,很多老师无法及时觉察学生的问题行为,对个别学生的退缩行为理解为学生性格问题,从而放弃解决的努力。准确地解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有较强的知觉水平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环境,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尤其是需要教师能够反观自我,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加深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观察,特别是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解决学生问题的责任,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5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一个和谐有序课堂的重要前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老师,在上课时就能更容易的配合老师的讲课,反之,如果一个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僵化,那么学生给老师制造麻烦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但是,凡事都要讲究一个适度原则,教师与学生走的“太近”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如果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距离,那么又会不足以保持教师在学生当中的权威,不管不是在课上课下,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男生对老师没有半点的畏惧,那么这些孩子在上课时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课,对老师的批评进行反驳等现象就会时不时的发生了。因此,搞好师生关系固然重要,但是还要记住距离产生美,同样距离还会产生方便。(三)创设良好的环境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减少小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大的意义,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督与管理。我们同样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来解决问题,比如可以进行家庭访问,互通信息,共同商讨教育方法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切忌告状式的家访,这样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对立,而引发新的问题行为。教师应让学生感到家访是对自己的关心,是爱护自己的表现,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还提到过学生群体中的非正式组织,当教师的要求与这些组织中成员的要求相冲突时,就有可能出现各种群体性的失范行为,这时候除了采用上面所提到的各种方法外,与学生家长合作,有他们协助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监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2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既包括物理方面的环境也包括精神方面的课堂环境,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基础的。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04).首先要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一个班级的非物质财富,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能使个别行为偏差生在整体良好班风的感染下向着好的方面转化。因此,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是保持课堂的整洁、有序与优雅,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只有在整齐、清洁、幽雅、宁静的教室,才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肮脏、呆板、杂乱的教室则容易使人产生厌烦、倦怠的情绪。最后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位,必须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的简单方式,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依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座位排列形式。对于有纪律问题的学生,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例如可以将其一个人单独安排在后排,这样他就处于孤独状态,孤掌难鸣;还可以将其放在两个守纪律的同学之间,使其处于夹击状态,从而抑制其产生问题行为;再者就是将其安放在前排,接近老师的讲台,这样便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3净化和控制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是减少和消除社会舆论、大众传媒以及不良风气所带来的影响,尽量避免小学生接触暴力、色情和参与不法团体组织,充分利用社会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保障小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大环境,规范小学生行为,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叶小徽.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小学时代,2009,(03).结语小学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是小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经常面对的现象,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