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doc_第1页
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doc_第2页
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doc_第3页
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doc_第4页
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摘 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工业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工资结构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主要表现为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的相对工资差距总体呈现不断扩大趋势。针对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然而到底是贸易和还是技术是扩大相对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同时,现有的研究忽视了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进而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将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解释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然后运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及其技术创新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是,进出口贸易扩大了制造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其中,进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作用更大;虽然技术创新对相对工资差距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是进口贸易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有利于缩小相对工资差距,出口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却不明显。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如何缩小中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 相对工资差距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elativeWage Gap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Abstract: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increasing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structure of labor, as well as the wage,has a great change in some of the worlds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mainly for high-the relative wage gap between skilled workers and low-skilled workers generally showed a tendency to expand. Relative wage gap is widening phenomenon, scholars explain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However, whether the trade or technology to expan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lative wage gap,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unanimous conclusion. At the same time, existing studies ignore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effect on the relative wage gap.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i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us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relative wage gap. Therefor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bine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wage gap is widening phenomenon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Firstly combing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relative to the wage gap, and then use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panel data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on the relative wage gap.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would expand the relative wage gap between skilled labor and unskilled labor. And the affection of imports is more significant. Although the directly affection ,to the relative wage gap,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import trade through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relative wage gap, but export tra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on the relative wage gap is not obviou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make a few suggestions for how to reduce the relative wage gap of China.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lative wage gap目 录1 引言1.1 问题的提出1.2文献综述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2 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典型事实2.1 总体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2.2制造业内部相对工资差距日益凸显3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理论分析3.1国际贸易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3.1.1 商品价格的变化3.1.2国际分工的深化3.1.3 技术进步3.2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3.2.1市场竞争效应3.2.2技术模仿效应3.2.3人力资本积累效应4 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实证分析4.1计量模型的建立4.2 变量描述及数据说明4.3 计量分析及结果5结论与政策建议参考文献致谢II 1 引言1.1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在一些主要的工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出现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同时中国、智利、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研究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时,学术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方面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理论框架下基于贸易开放的价格效应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进行解释,并运用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工具进行了诸多经验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研究结论来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到底哪个是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两者通过哪些传导机制发挥作用,在学界中一直存在着争议。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将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纳入一个共同的框架来解释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现象是很有必要的。根据传统的H-O-S理论,中国大量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通过产出和价格效应使国内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同时,中国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通过生产替代效应使国内减少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降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因此,从理论上讲,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果是缩小相对工资差距。然而,在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丰裕的中国,H-O-S理论所预测的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和就业份额的提高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却在不断上升,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间的工资差距也不断扩大。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机制和产出效应并不是国际贸易影响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的惟一渠道,国际贸易还通过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等机制国内促进技术进步引起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的变动。技能偏向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相对工资差距的一个重要机制,关于国际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相对工资差距,喻美辞(2008,2010,2012)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证。然而,技术创新效应在国际贸易影响相对工资差距中的作用却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将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纳入一个共同的框架,探寻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并特别强调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在相对工资差距扩大中的作用。1.2 文献综述1.2.1国际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根据传统H-O-S理论,劳动要素在国际贸易中会趋向要素价格均等化。而实际上,根据Katz and Autor(1999)的理论研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的相对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Robbins and Gindling(1999)和 Galiani Sebastian Goldberg,Nina Pavcnik(2004)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不平等与贫穷的关系,证明贸易自由化在短期和中期对对低技能劳动力有负面效应。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目前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并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Goldberg and Pavicnik(2007)发现,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中国香港、印度和墨西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差距上升和他们的单边贸易自由化在时间上(1980-2000)是一致的。Xu and Li(2008)研究指出,中国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比例从1995年的1.17上升到2000年的1.64,1997-2000年间,中国的工资差距以年均11%的速度上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制造业数据表明,伴随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喻美辞,2012a)。随着全球中间产品贸易比重的加大,中间产品贸易以及外包对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日益显著。Feenstra & Hanson(1997)以美国和墨西哥为分析对象,通过检验外包活动对美国和墨西哥工人工资的影响,论证了中间产品外包对工资不平等现象有一定的影响。中间产品外包通过劳动力技能与资本互补效应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促进熟练劳动力技能溢价。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间产品外包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Feenstra and Hanson(2003)进一步验证了中间产品贸易是加剧工资不平等的重要原因。Chen and Zheng(2007)利用数理模型得到同样的结论,中间产品的贸易会扩大一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1.2.2 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目前关于技术进步扩大工资差距的影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由于通用技术的进步,由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劳动工人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Aghion(2002)的研究从通用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对技能需求的增加和技能溢价上升的现象反映了新的通用技术扩散的过程。通用技术的扩散和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高技能工人吸收和利用,并且技术的二次进步,也增加了企业对技能的需求,从而带来技能溢价的增加。另一种看法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许多企业追求技术创新,而技术落后的企业,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贸易可以通过促进技术溢出、引起技术创新、实现资本与技能互补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并进一步促进了熟练劳动力的技能溢价(Griliches,1969;宋冬林等,2010;喻美辞,2012a,2013)。1.2.3 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已有研究文献表明,国际贸易引致技能偏向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的扩大具有一定的影响。Pissarides(1997)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指出,国际贸易引起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溢出,而且技术溢出是偏向熟练劳动力的,促使发展中国家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并提高其工资。 Acemoglu(1998)、Krusell et al(2000)验证了随着贸易开放,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资本,通过资本与劳动技能互补效应,发展中国家会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Wang, Fang and.Huang(2009)通过从国际和国内技术溢出的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工资不平等的变化,提出国际贸易的价格效应缩小相对工资差距,而技术溢出引起的技术进步效应则会扩大发展中国家工资的不平等。喻美辞(2012b)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从中间产品贸易及其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3.1研究思路国际贸易通过市场竞争效应、技术模仿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引致国内技术创新,从而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扩大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本文将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纳入一个共同的框架解释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寻找其中的主要原因。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国际贸易影响相对工资差距、技术创新影响相对工资差距以及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理,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政策建议。1.3.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回顾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分别进行了梳理,继而采用较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进行了测算,并运用中国制造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设定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计量的结果探讨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效果。2 中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现状2.1 总体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通过以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作为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替代指标,用科技人员的从业人数和劳务费表示熟练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水平,并计算熟练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工资份额和相对工资差距,如表1所示。表1 制造业总体相对工资差距年份19971999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科技人员平均工资71489046106321363516749197002377930356313843384038066非科技人员平均工资61337244801088949821109921242713922156071770720400相对工资差距1.171.331.531.791.912.182.011.911.871.781.92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工资单位:元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9年,中国熟练劳动力工资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总体来说是在不断扩大,从1997年的1.17到2004年最高的2.18,虽然从2004年到2009年有所回落,但是总体来说,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还是保持着不断扩大的趋势。2.2 制造业内部相对工资差距差异显著通过对制造业细分28个行业,并根据行业特征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采用与前文测算总体相对工资差距相同的方法,可以测算出各行业的相对工资差距,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表2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行业年份19972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81.431.922.311.851.731.691.521.59化学纤维制造业1.51.31.742.122.062.221.911.631.75医药制造业1.151.451.651.71.581.421.431.311.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791.031.271.461.341.411.31.381.5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981.532.062.332.251.992.141.91.9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813.453.123.533.432.992.652.542.89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表3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行业年份19972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食品加工业1.011.521.672.081.721.471.711.651.93食品制造业1.181.21.511.481.321.141.181.421.6饮料加工业0.150.921.932.331.91.761.850.181.98烟草加工业0.70.971.141.161.061.111.111.11.27纺织业0.911.311.692.151.731.81.951.71.8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472.682.074.072.11.621.821.182.33造纸及纸制品业1.011.231.561.471.561.961.951.641.66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351.52.451.951.752.281.732.082.09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373.392.162.922.191.911.711.822.01家具制造业0.721.511.531.672.022.322.132.562.3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382.642.191.871.291.51.621.481.5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871.41.81.561.481.731.571.921.92橡胶制品业0.821.391.721.811.892.142.111.841.72塑料制品业1.171.221.722.131.872.051.831.591.71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表4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行业年份19972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51.251.6721.631.471.421.281.5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720.921.121.221.211.121.161.331.3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20.871.171.211.181.251.241.181.35金属制品业0.571.151.642.21.771.661.881.611.54通用机械设备制造业0.741.211.621.651.551.621.61.561.45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业0.551.141.641.861.581.651.611.411.5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71.221.111.21.230.96111.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631.191.362.112.071.731.741.521.5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从表2中可以看出,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只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工资差距从一开始的1997年的3.81到2009年为2.89,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该行业中,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相对工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该行业是属于高科技行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一直都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该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饱满,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逐渐下降,因而行业的相对工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但是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相对工资差距。根据表3的数据,劳动密集型制造业14个行业当中,目前的相对工资差距几乎都在1.5以上,除了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的相对工资差距有显著下降,其他的总体上在过去年份的表现中都呈现工资差距扩大的趋势。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行业中也存在着相对工资差距下降的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呈现一个减少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行业在不同时期对熟练劳动力的供需状况的变化。根据表4的数据,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相对工资差距从1997年到2009年间,也是都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有部分企业的相对工资差距甚至增加了一倍以上。从制造业总体数据上,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呈现的是一个加速扩大的趋势。3 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理论分析3.1 国际贸易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3.1.1商品价格的变化 国际贸易通过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而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是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H-O-S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非完全专业化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的分析框架中,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变动紧密联系,在长期所有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会导致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上升,进而丰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价格下降,进而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即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这意味着,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商品的自由贸易会替代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Samuelson,1948)。H-O-S理论为研究国际贸易与工资关系提供了一个经典理论框架。3.1.2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降低了国际分工的成本,使得发达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进行国际化分工生产。目前,离岸外包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的两个重要表现,二者对发包国和承包国的相对工资差距都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发达国家,外包的中间产品属于非熟练劳动力密集产品,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与其互补,外包降低了企业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提高了对熟练劳动力需求,促进熟练劳动力的技能溢价。对于发展中国家,外包的中间产品属于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熟练劳动力与其具有更强的互补效应,企业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进而扩大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传统的H-O-S理论从贸易的角度预测要素会趋向均等化,但是现实中很过国家的相对工资差距并未缩小。原因在于传统的H-O-S理论是从最终产品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而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间产品贸易的比重在不断加大,中间产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中间产品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远远大于最终产品贸易的影响(Feenstra and Hanson, 2003)。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由于中间产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需要熟练劳动力与其互补,由于熟练劳动力与先进资本的互补性强于非熟练劳动力,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得到增加,导致技能溢价,扩大相对工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进而提升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就是技能偏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中间产品的技术溢出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高其报酬,加剧了工资不平等。3.1.3技术进步国际贸易驱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溢出,从而提高了企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熟练劳动力的技能溢价。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通过进行技术模仿,并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模仿创新。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因此,有生产技术优势的企业得以生存下来,同时技术落后的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贸易直接导致了技术溢出,技术贸易主要是指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与咨询、合作生产、技术互换和专业技术转让,促进了技术知识在国际间有偿转让。技术溢出是偏向熟练劳动力的,必然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并提高其工资。国际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跨国溢出的技术是技能偏向的,国际技术溢出使中等收入国家加剧了工资不平等。3.2 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3.2.1 市场竞争效应在全球市场背景下,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每一个进口企业都以科技创新带动发展。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出口企业希望研发出更新更加能满足要求,或者更适合市场偏好的产品。于是,企业必须在研发上加大投资,从而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市场份额,因此,也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工资。而且,在市场竞争激烈条件下,企业在考虑成本结构等因素时,对非熟练劳动力并没有等比例地提高其工资,于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 回顾中国近30年的工业发展,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的工厂,大力吸引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外国企业为了在国内开放占领市场,不断通过技术更新与规模化生产取得份额。对于国内的企业,为了不被市场所淘汰,不断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入,与外资展开市场竞争。但是,归根结底,技术的创新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市场的竞争效应使得国内外企业都极大化地吸收国内本土高技能人才,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发展迅猛与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突出,这都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熟练劳动力的技能溢价,扩大了国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3.2.2技术模仿效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一步将国外的先进资本技术逐步引进国内,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消化吸收,带动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技术模仿以及消化、吸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也进一步促使发达国家进行防御性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断消化吸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跟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个“技术追逐”的格局,不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在技术模仿效应下,由于熟练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先进的技术往往需要熟练劳动力与之相匹配,因此必然使得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高,技术模仿效应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造成熟练劳动力技能溢价,从而进一步扩大相对工资差距。3.2.3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进行技术创新和吸收技术的关键性因素,人力资本的积累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技能,从而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要素。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从贸易结构的角度上分析,过去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出口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S-S理论,会促使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上升,但是正由于附加值低,生产效率低,低利润产品反而抑制了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上涨。而由于近年来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促使熟练劳动力的技能溢价,进一步激励了非熟练劳动力通过学习培训转化为熟练劳动力,因此贸易结构的改变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二,从进口模仿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学习模仿机会。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中国家和企业会增加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将进一步加剧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不平等。4 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相对工资差距:实证分析4.1 计量模型本文借鉴Feenstra and Hanson(2003)的分析方法,将计量模型构建如下: (1)其中,为行业在时期的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为行业在时期的物质资本投入,为行业在时期的工业总产值,为行业在时期的进出口总额的总渗透率,为进口渗透率,为出口渗透率,为行业在时期的技术创新程度。为了进一步刻画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技术创新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我们将对外贸易变量分解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从而将(1)式改写为: (2)在(2)式中,和分别为行业的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为了进一步反映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本文在(2)式中引入进、出口变量与技术创新变量的交叉项,得到如下回归式: (3)熟练劳动力平均工资与非熟练劳动力平均工资之比的扩大是衡量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均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估计。运用(1)、(2)和(3)式进行估计。4.2 变量描述及数据说明(1)熟练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与非熟练劳动力平均工资之比。本文以制造业大中型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从业人员作为熟练劳动力的替代指标,用科技人员的从业人数和劳务费表示熟练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水平,计算熟练劳动力平均工资,再结合行业总工资和行业从业人数进行测算得出非熟练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以科技人员平均工资与非科技人员平均工资之比衡量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物质资本投入和工业生产值。本文选取固定资产净值作为物质资本投入,并以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计算以1996年为基期的实际资本存量。我们以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表示总产出,并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计算以1996年为基期实际的工业总产值。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3)进出口贸易变量。本文从联合国贸易统计Comtrade数据库中获得按国际标准SIT三位码分类的制造业28个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参照盛斌(2002)把行业归类,把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加工业,烟草加工业归类为食品加工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归入纺织业,进一步整理为24个行业,通过采用当年汇率,把美元为单位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折算为按当年价计算的人民币。再以进、出口贸易数据/当年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该行业的进、出口渗透率。(4)技术创新变量。本文将制造业细分为24个行业,并通过选取各行业1997-2009年的R&D支出作为各行业的技术创新变量。4.3 计量分析及结果本文分别对面板数据模型(1)、模型(2)和模型(3)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本文运用Hausman检验值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筛选。从Hausman检验值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应选择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模型(3)应选择随机效应估计结果。从模型(1)的估计结果来看,进出口贸易总额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进出口贸易扩大了中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的深化,离岸外包和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加大,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不断提升,进口商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不断增加。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技术创新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没有显著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水平。从理论上看,技术创新的技能偏向特征会促使企业增加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相对工资差距。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地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点:第一,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不具有技能偏向性。从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来看,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新机器、先进生产线的引进,这是一种先进技术的普遍推广,因此不具有技能偏向性。第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R&D资金大多投入带有国有性质的大中型企业,R&D投资的生产回报率和产出回报率均较低,对行业的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从而不利于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的提高。表4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解释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估计方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常数C1.9182*(3.64)1.3776*(3.62)1.9097*(3.77)1.7375*(4.56)3.2875*(4.38)2.6048*(3.99)LnK-0.85004*(-4.95)-0.7074*(-5.18)-0.8523 *(-5.09)-0.8294 *(-5.90)-0.9572*(-5.51)-0.9251*(-6.47)LnY0.6576*(5.89)0.5491*(6.69)0.6983*(6.38)0.6992*(7.52)0.7245*(6.48)0.7388*(7.91)LnTrade0.4127*(4.14)0.1836*(2.45)LnIM0.3855*(6.73)0.2792*(5.32)0.9653*(4.23)0.7615*(3.44)LnEX0.0141(0.18)-0.0585(-0.89)-0.0422(-0.16)-0.3664(-1.58)LnTech0.0789(1.11)0.1008(1.64)0.0893(1.35)0.0493(0.80)-0.0153(-0.19)-0.0179(-0.23)LnIM*LnTech-0.0704*(-2.62)-0.0604*(-2.32)LnEX*LnTech0.0053(0.19)0.0342(1.34)R20.08270.09070.02000.03430.01510.0509Hausman检验值14.62(0.0056)22.74(0.0004)0.55(0.9993)注:使用stata软件得到该估计结果;各变量系数后面的括号内的数值为t检验值;Housman检验值后面的数值为p值;*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进口贸易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出口贸易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进口贸易扩大了中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而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中国制造业进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通过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或高端机械等先进资本,由于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制造业的熟练劳动力需求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带来熟练劳动力技能溢价。而中国的出口主要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不会显著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对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没有显著的影响。技术创新变量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仍然不显著。根据模型(3)的估计结果,本文主要有三点发现:第一,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与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第二,技术创新变量的回归系数仍然不显著,说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对相对工资差距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第三,进口贸易与技术创新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出口贸易与技术创新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由于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缩小了中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出口贸易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则对相对工资差距没有显著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