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雄州人口结构及其时空间差异研究摘要本文基于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楚雄州人口结构进行时空间差异进行研究,根据对楚雄州人口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结构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关键词:人口结构;时间差异;空间差异;楚雄州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再生产方式在短短30年内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位静止状态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位静止状态1。在人口转变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人口问题必然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人口是一个总体,我们不但应该看它的数量与增长率,更要看它内部结构的变化,比如老年人口比例、劳动力人口比例、男女人口比例等。实际上,我国正面临的人口问题,恰恰就来源于人口内部结构的失衡。目前,人口结构问题已取代数量问题,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并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人口性别结构等诸多方面。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人口老龄化提速,未富先老。 二、少子化日趋严重,未富先少2。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时空间的差异,总结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人口结构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是抑制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口结构来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动态平衡,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1.2.2 实践意义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是空间差异可以在研究中发现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结构的情况,包括了解不同时期楚雄州九县一市人口自然结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时期楚雄州九县一市的性别比、不同年龄阶段的比重来看楚雄州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的地理分布、城乡分布、来看地域结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和民族结构来看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楚雄州九一市的人口结构及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再总结楚雄州人口结构出现的问题。根据楚雄州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优化,最大程度地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现状在西方围家,从古代开始就已经研究人口结构问题,如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主要强调人地结构,认为人口稳定是古希腊社会稳定的基础:到了近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人口结构考察的特点是结合一定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观察人口结构。侧重于考察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经济结构。到了现代,西方有的学者则从纯粹人口学角度考察人口的自然结构,如年龄结构,来观察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有的学者则进一步考察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人口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十分重视研究人口结构,他们分析人口的行业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提出各自所处时代和国度的人口阶级结构3 。国外对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认识到,人口结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可能比人口规模更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要复杂和长远得多。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所以国外学者对于人口结构中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多:Bloom and W11iamson(1998)较早就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不变”假设的反现实性,并对此提出解决方法。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考虑了总人口增长率,同时也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纳入了回归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口年龄结构不变”的严格假设条件。Modigliani and Brumburs(1954)、Williamson(1997) 、Canning(1998)、Mason(2006)等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持续研究。1.3.3 国内研究现状人类对人口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我国从殷商时代开始,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注意分析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殷商时代把人口划分为百姓和蓄民两个集团,西周时期人们开始谈论人口性别构成方面的问题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除了记述人口划分外,还开始分析不同人口集团之间的关系战国中、后期出现了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思想。到汉朝至宋元时期,古代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人口的地区结构,他们分析人口地区结构,提出改变人口分布地区结构的政策。明、清时期南于长时期的战争人口大批死亡,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结构也存在问题这样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新建王朝的统治,往往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调整人口结构。到了近代,思想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也关注人口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有没有过剩人口,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结构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的空间结构(如城乡结构、地域结构、人口的经济结构f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贫富差距、老龄化)以及人口的质量结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等。到目前为止,可以将对人口结构的研究分为分散研究和系统研究。人口结构分散研究是指研究人口结构的某个方面,如:黄秋生(2006)讨论了衡阳市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4;虞丽萍(2007)总结了人口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5;李杰义(2008)研究了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及其对策6;蒋云赟(2009)探讨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的代际分析7;巴曙松(2011)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冲击中国经济8;冯海芳(2011)进行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9;陈仲常(2011)分析了人口结构转型、市场化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叠加效应等等。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结构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结构问题已是一个国内外都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内对于综合系统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不多,大多基于理论性质研究;结合统计方法、建立模型的实证研究,多数是从人口结构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出发研究其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国外对于人口结构的研究多侧重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总体来说,国外在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与国内相比成熟很多。国内目前关于人口结构的研究都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等,但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罕见,也正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才导致在人口结构方面难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及创新。虽然对人口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没有检索到从系统人口结构的角度研究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人口结构的相关文献或著作,更没有检索到在人口转变的背景下,在探索区域未来人口规模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文献。关于楚雄州人口结构研究的很少,只有崔昌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做了研究,楚雄市人口分布及少数民族空间集聚状况初步研究,它们侧重于人口空间上的分布,都没有对楚雄州的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差异做过研究,所以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的是空间差异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能为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 研究思路本文根据楚雄州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综合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人口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别对楚雄州人口结构的空间差异和时间上的差进行分析,再总结楚雄州人口结构出现的问题。根据楚雄州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优化,最大程度地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1.4.2 研究方法1.4.2.1 文献资料法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查阅并分析相关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对人口领域研究的最新研究现状、相关理论方法、前沿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握研究方向和重点,获取该研究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1.4.2.2 比较法文章在分析楚雄州人口结构演化的过程中,主要依托于楚雄州199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运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对楚雄州人口结构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时思路相对明晰,进而才能针对不同的分析,提出不同的对策和建议。1.4.2.3 定量分析法通过性别比来判断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失衡。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计算公式:性别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当性别比低于105,人口性别节后属正常,当性别比为105107,人口性别结构属正常或略偏高,当性别比高于107,属略偏高或偏高。人口年龄结构的度量和划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和方法:(1) 人口比重(或人口系数)少年儿童、老年等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人口比重,其中: 少年儿童比重=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年人口比重=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2) 老少比老年人口与儿童人口之比率称为老少比。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3) 抚养比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为抚养比。按国际常用的划分方法,又有以下三种指标:少年儿童抚养比=014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老年抚养比=65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总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抚养比是衡量劳动人口负担的很常用的指标。当生育率伴随少年儿童比重开始下降时,由于老人比重一时不会明显上升,因此总抚养比连续降低,其时间一般将持续几十年,这时因劳动力供给充沛,劳动人口负担轻,而被称为“人口红利期”。直到老人比重的增大超过少年儿童比重的减小,使总抚养比上升,“红利”窗口即告关闭。(4) 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为把人口总数分成以上、以下两等份的年龄值。(5) 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又称人口百岁图,表示特定地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形似金字塔的图形。该金字塔由位于中轴两侧的许多横条组成,男性在左,女性在右,每一条代表一个等距年龄组,横条长短与实际人口数成比例,年龄从小到大由下往上顺序排列。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一段长时期内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它大致判断未来人口再生产的发展趋势。为此,国际上常根据前述几项指标,将各种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属于静态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属于动态的为增长型、稳定型、减少型。它们之间是相互依次对应的,其涵义是指属于年轻型者,人口数量将逐渐增长,成年型则相对稳定,老年型将趋于减少。(见表1) 表1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类型014岁(%)60岁(%)65岁(%)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岁)年轻型(增长型) 40541520成年型(稳定型)30405104715302030老年型(减少型) 1073030 “人口老龄化”也称“人口老化”,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定界限这样一种人口现象。按国际标准, 人口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计算,则超过7%以上就叫人口老化,按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计算,则超过10%以上叫人口老化, 就叫属于老年型人口的地区或国家。第二章 楚雄州概况2.1 楚雄州地理位置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楚雄州地理位置图楚雄州辖1市9县,分别是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禄丰县、元谋县、武定县、大姚县、姚安县、永仁县、南华县。楚雄州图第三章 楚雄州人口发展情况分析2010年11月1日零时,楚雄州普查登记的总人口为2684174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141644人,增长5.57%,年均增长0.54%,是历次人口普查增长最低的时期。10全州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增长情况见下表:楚雄州人口总量历次普查情况普查年份总人口(人)比前期增长年均增长人口数(人)%1953年(一普)1228965917752.241964年(二普)142633419736916.051.361982年(三普)215624472991051.172.321990年(四普)23288291725858.000.972000年(五普)25425302137019.180.852010年(六普)26841741416445.570.54 建国以来,楚雄州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19641982年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40551人,年均增长2.32%。这段时间正值第二次人口出生高 峰期,且持续时间最长,从19621973年长达12年之久。从1973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我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到 19821990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就降到0.97%。特别是从2001年12月29日国家分布实施计划生育法以来,计划生育人口的效果十分明 显,到这次人口普查进一步降到0.54%,已进入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结果,更是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狠抓控制人口增长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 楚雄州人口结构的时间变化分析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的空间结构(如城乡结构、地域结构、人口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贫富差距、老龄化)以及人口的质量结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等。基于资料的收集在一些方面难以获得,所以本文主要从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分析楚雄州的人口自然结构;从人口的地理分布、行政区分布和城乡分布来来分析楚雄州的人口地域结构;从受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民族结构来分析楚雄州人口社会结构。4.1 楚雄州人口自然结构的时间差异4.1.1 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的时间差异人口性别比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婚姻、生育和人口的再生产、劳动就业及社会的安定,保持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性别方面来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显示,全州总人口为2684169人,其中:男性1374454人,女性1309715人,总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4.9。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在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从(楚雄州人口性别比变化图)来分析。楚雄州人口性别比变化图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例分别为94.5、97.4、102.3、105.4、106.9、104.9。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相比,性别比例上升了12.4%,楚雄州女多男少已经成为历史,性别比例在不断上升,只第六次人口普查男女不平衡的状况跟第五次相比下降了2%,男女不平衡的状况相对减少了一些。4.1.2 楚雄州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差异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各种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各年龄的分布情况既是以往上百年来人口出生、死亡及迁移的结果,又是未来人口发展变动的基础。而且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可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人口发展趋势,制定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服务。4.1.2.1 人口年龄基本构成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楚雄州人口年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看人口年龄的基本构成。所谓基本构成是指在总人口,少年儿童人口(014岁)、成年人口(156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各占总人口的比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楚雄州人口年龄基本构成是,少年儿童人口占17.66%,成年人口占69.96%,老年人口占8.50%。同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变化情况如下:不同时期人口系数变化情况少年人口系数成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一普”(1953.7.1)32.5863.394.03“二普”(1964.7.1)38.4458.582.98“三普”(1982.7.1)36.5458.794.7“四普”(1990.7.1)27.2267.425.36“五普”(2000.11.1)23.1269.426.92“六普”(2010.11.1)17.6669.968.50从上表看出,楚雄州少年儿童人口系数1964年最高,1982略有下降,但仍高于1953年,从1982年后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一直下降,1990年下降幅度最大,2010年降到最低。老年人口系数的变化则相反,1964年最低,1982年上升,以后逐期上升,2010上升到最高。这种变化是由这几个时期人口再生产状况所引起的。人口的年龄状况是过去人口再生产状况积累的结果。第二次人口普查是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进行的。三年困难时期,楚雄州和全国、全省一样,人口生育处于低潮,死亡多于出生,自然增长率19591960年两年出现负数,在死亡人口中中老年占多数。所以反映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就比1953年和1982普查时都小。渡过困难时期,经济开始恢复,人民生活好转,人口出生出现补偿性高出生。19621964年出生人口急剧上升,故反映到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比1953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普查时都高出较多。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国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控制人口增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得老年人活得更长,使人口长期处于较低的生育的生育率和较低的死亡率并行状态。4.1.2.2 楚雄州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特点楚雄州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人口年龄构成已进入老年型初期 人口年龄构成情况014岁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岁)国际年轻型40以上4以下15以下20以下成年型30404715302030老年型30以下7以上30以上30以上 楚雄州人口年龄构成情况1953年32.64.012.424.21964年38.43.07.7221982年36.54.712.920.11990年27.25.419.724.52000年23.16.930.030.12010年17.78.548.035.8 上列2000年4个指标中,除老年人口比重指标69%略低于老年型社会的国际标准,其余3个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了老年型社会类型指标,从2010年的4个指标来看,楚雄州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还在加快。表明楚雄州人口已进入老年型。(2) 劳动适龄人口增加,负担系数降低,就业压力增大 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系数就不同。我国通常以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作为劳动适龄人口,其他年龄人口为非劳动适龄人口。用非劳动适龄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比较,得出楚雄州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系数如下:年份总负担系数负担少年儿童系数负担老年人系数195357.7651.406.36196470.7665.625.08198270.0862.097.99199048.3240.377.95200042.9433.059.90201042.6825.2017.48 从上表看,楚雄州劳动适龄人口的总负担系数和负担少年儿童系数都有较大的下降,而负担老人系数在不断增长,尤其早2000至2010期间增长速度太快。说明楚雄州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负担减轻,主要是对少年儿童的负担减轻所致,但对老人的抚养负担加重。另外,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大幅度增加,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4.2 人口地域结构时间差异4.2.1 人口密度提高,人口分布发生明显变化随着人口总量增加,人口密度也在增大,分县市来看,“六普”比“五普”增加人数最多的是楚雄市增加84938 人,增长16.86%,增加的人数占全州增加总数的59.97%,除楚雄市外还有7个县增加,有两个县“六普”总人口比“五普”减少,主要是姚安县减少 1395人,大姚县减少6523人。从楚雄州10个县市的人口分布看,人口总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楚雄市588620人、禄丰县422770人、大姚县273315人、武定县271963人、南华县236138人、元谋县215795人、牟定县208726人、姚安县197676人、双柏县159867人、永仁县109304人。各县市人口发展情况县市总人口(人)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人)增长率(%)2010年2000年总计268417425425301416445.57楚雄5886205036828493816.86双柏15986715340364644.21牟定208726195322134046.86南华23613822797081683.58姚安197676199071-1395-0.71大姚273315279838-6523-2.34永仁10930410360656985.50元谋215795202779130166.42武定27196326260193623.54禄丰42277041425885122.05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反映,楚雄州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人,比199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7人。各县市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小如下:牟定县131人,禄丰县114人,楚雄市112人,元谋县112人,姚安县110人,双柏县40人,南华县97人,武定县79人,大姚县67人,永仁县47人,双柏县38人。在人口分布上呈现出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人口开始向城镇集聚。据”六普”资料反映,全州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5人。各县市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小如下:楚雄市131人,双柏县40人,牟定县140人,南华县101人,姚安县110人,大姚县66人,永仁县50人,元谋县107人,武定县88人,禄丰县116人。在人口分布上呈现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人口继续向城镇集聚,以州城为中心的城市人口总量大,增长幅度较快。我州人口密度为92/平方公里,变化不大。这是全州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4.2.2城镇人口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城镇化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发展必然的结果。从1953年至2010年,全国共开展了六次人口普查,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口城镇化水平。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楚雄州的城镇化率是5.48%,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是7.17%,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是12.9%,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是13.3%,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为20.32%,2010年城镇化率达32%。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的城镇化率可以看出,自进入90年代以后,楚雄州的城镇化水平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城镇人口为859473人,占总人口32.0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342841人,增长11.7个百分点。分县市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的是楚雄市56.4%,其次是禄丰县35.28%,其余各县都较低,一般在30%以下,最低是的大姚县18.76%、南华县21.18%、武定县 21.48%。楚雄州城镇化的速度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较快,但同全国、全省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见下表),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另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素质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历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对比表1949年1964年二普 1982年三普 1990年 四普2000年五普 2010年六普 全国10.618.4020.5826.2336.0949.68云南4.8612.2512.9614.9123.3635.20楚雄6.167.1712.9013.3120.3232.024.3 楚雄州人口社会结构时间差异4.3.1 受教育结构4.3.1.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 从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来看,2000年来楚雄州人口的文化以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小学程度向初中文化转移。90年代以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平均增长13.4%;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年平均增长3.01%,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年平均增长0.9%。从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来看,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人数分别占占总人口的比重依次为1.5%、6.3%、26.20%和46.7%,分别比1990年提高了1.4、2.5、11.4、和1.4个百分点,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数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增长最快。从衡量人口综合文化素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楚雄州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5.55年,比10年前的3.81年提高了1.74年。也就是说,楚雄州人口文化程度由小学向初中转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109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2992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89698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126830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463人上升为525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315人上升为8566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6161人上升为3341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6757人下降为41981人。全州普查实际登记的15周岁及以上人口 中,文盲人口为94297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9849人,文盲率由7.8%下降为3.51%,下降了4.29个百分点。人口文化构成反映了随着楚雄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体人口总体文化水平层次在不断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4.3.1.2 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每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由45人上升为146人;具有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有385人上升为63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483人上升为262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673人上升为4675人。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其次是初中受教育程度者大幅度提高,初中文化的人已成为楚雄州人口群体的众数,表明楚雄州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109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2992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89698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126830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463人上升为525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315人上升为8566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6161人上升为3341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6757人下降为41981人。全州普查实际登记的15周岁及以上人口 中,文盲人口为94297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9849人,文盲率由7.8%下降为3.51%,下降了4.29个百分点。人口文化构成反映了随着楚雄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体人口总体文化水平层次在不断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4.3.2 民族结构第五次人口普查楚雄州有少数民族人口827679人,占全州总人口32.55%,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增加126714人,增长1.68%,但明显高于汉族0.52%和全州总人口0.88%的增幅。见下表:各民族人口增长情况人口数(人)2000比1990年增长2000年1990年人口数(人)%汉族1714851162786469875.34少数民族合计82767970096512671418.08其中:彝族66839766839710444818.50傈僳族5155345834571912.48苗族4107735507557015.69回族2018917869232012.98傣族2015418018249613.85白族1525112457279422.43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少数名族人口中,增幅较高的是白族和彝族,分别为22.43和18.50,均高出少数名族总的增长幅度,总的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第六次人口普查楚雄州有少数民族人口887322人,占全州总人口33.06%,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增加59643人,增长7.21%,明显高于汉族4.78%和全州总人口5.57%的增幅。见下表:各民族人口增长情况人口数(人)2010比2000年增长2010年2000年人口数(人)%汉族17968521714851820014.78少数民族合计887322827679596437.21其中:彝族716627668937476907.13傈僳族531145155315613.03苗族4629541077521812.70回族21127201899384.65傣族215212051410074.91白族164741525112238.02少数民族人口中,增幅较高的是苗族、白族,均高出少数民族总的增长幅度。增幅最低的是傈僳族。总的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据考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加快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民族政策得到恢复以来开始的,在此之前增长幅度是比较低的。第五章 楚雄州人口结构的空间差异5.1 不同时期楚雄州自然结构的空间差异5.1.1 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性别比的空间差异根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楚雄州总人口性别比分别为94.5、97.4、102.3、105.4、106.9、104.9。楚雄州女少男多已成历史,“一普”至“五普”性别比例在不断上升,“六普”人口性别比逐步回落到合理期间。除了总人口的性别结构外,不同地区(如城镇和乡村、山区和平原)、不同人口类型(如从业人口、文盲人口、死亡人口)、不同年龄组(如婴儿组、婚龄组)也都有性别结构的问题。相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平均性别比而言,这种局部的性别往往具有更直接的社会经济意义。11从全州九县一市来看,根据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性别比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四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地区别合计男女性别比(女=100)总计232882911950691133760105.41楚雄市410530213062197468107.90 双柏县1479157717070745109.08牟定县1911299664094489102.28南华县214138109065105073103.28姚安县1846799414990530104.00大姚县269909138072131837104.73永仁县981975070047497106.74元谋县1864369516591271104.27武定县23997322135117838103.65禄丰县385923198911187012106.36根据“四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来看,楚雄州总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而各县市之间性别比差异太大,有的偏高如双柏县达109,其次是楚雄市略偏高为107;有的人口性别比比较合理如牟定县才102,低于全州水平;南华县和武定县差不多,大姚县和元谋县也差不多,而禄丰县高于全州总人口性别比但又低于双柏县和楚雄市。“五普”楚雄州各县市性人口性别结构地区别合计男女性别比(女=100)总计254253013135471228983106.88楚雄市503682261315242367107.82双柏县1534038108572318112.12牟定县19532210014695176105.22南华县227970116760111210104.99姚安县1990719670596705105.85大姚县279838136252136252105.38永仁县1036064956049560109.05元谋县2027799845398453105.97武定县262601128003128003105.15禄丰县414258198939198939108.23 从“五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来看,楚雄州总人口性别比为106,比“四普”高了一个百分点,再从九县一市来看,各县市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四普”都增加了,说明男女人数差距越来越大。双柏县的人口性别比和“四普”一样,在九县一市中位于第一,趋于偏高,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高达112,高出正常性别比七个百分点;禄丰县和永仁县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其他县市来说,也是发展比较快的,再对比“四普”禄丰县和永仁县人口性别比也高,但低于楚雄市,但“五普”却明显的高于楚雄市,说明在1990至2000年这十年中禄丰县和永仁县男女人数差距发展比较快。南华县还和“四普”一样,处于全州人口性别比最低。“六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结构地区别合计男女性别比(女=100)总计268416913744541309715104.94楚雄市588620300893287727104.58双柏县1598678375276115110.03牟定县208726106957101769105.10南华县236133120161115972103.61姚安县19767610009197585102.57大姚县273315139987133328104.99永仁县1093045677552529108.08元谋县215797110125105670104.22武定县271963138724133239104.12禄丰县422770216989205781105.45 再从“六普”来看楚雄州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四普”和“五普”而言,全州总人口性别比要低,逐渐趋于合理。从各地区来看,各县市的人口性别比相较于“五普”,性别比趋于回落,但跟“四普”相比还是略高。楚雄是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性别也是和“四普”、“五普”一样,最高的和最低的之间差距太大,最低的姚安县和最高的双柏县之间差了八个百分点。其中武定县和姚安县人口性别比下降比较明显。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楚雄州不同时期各地区之间人口性别比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性别比最高的双柏县的经济水平比较低,说明性别比是越贫穷的地方越高。当然,经济好的地区性别比也不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的迁移,而人口的迁移有远有近,有男有女。一般而言,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差的地区往经济好的地区迁移,而男性大多以远距离为多数,女性以近距离为多数。随着人口的迁移,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性别比必然受到影响。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性别结构就会发生改变。迁入地如果以男性为主,那么就会减小迁入地人口性别比,迁出地女性相较于男性就会增多,那么也必然会加大迁出地的人口性别比。当然,人口性别比还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计划生育、人们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等相关。5.1.2 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年龄构成的空间差异 对不同地区的在同一或相近时点上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区域之间的人口变化的差异和特征,并用来分析各区域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和趋势、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楚雄州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014岁人口分别为27.22%、23.12%、17.66%,1564岁人口分别为67.42%、69.96%、73.84%,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分别为8.47%、10.17%、12.25%。三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少儿抚养比也相应的减少,1564岁人口比重在不断增加,说明这阶段楚雄州处于人口红利期,60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五普”时为10.17%,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计算,则超过10%以上叫人口老化,楚雄州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在2000年至2010年10年期间老年人口继续增多,人口年龄结构结构发生较大转变,全州已进入老年型人口阶段,并在不断加快。说明成年人面对更大的养老困难。这是多年来楚雄州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成效的体现。就不同时间楚雄州各县市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根据“四普”显示,见下表“四普”楚雄州各县(市)的年龄构成指数(一)地区别人口数合计0至14岁15至64岁65岁及以上 楚雄州23288296338891570084124856楚雄市41053010325828823019042双柏县14791541256991607499牟定县1911295484612622410059南华县2141386073014310910299姚安县1846794537712790711395大姚县2699097177018155216587永仁县9819727272654915434元谋县1864365326112281910356武定县2399737208915541312471禄丰县38592310403626047321414地区别百分比年龄构成指数0至14岁15至64岁65岁及以上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楚雄州27.2267.425.3648.3240.377.95楚雄市25.1570.214.6442.4335.826.61双柏县27.8967.045.0749.1741.617.56牟定县28.7066.045.2651.4243.457.97南华县28.3666.834.8149.6442.447.20姚安县24.5569.266.1944.3935.488.91大姚县26.6063.959.4550.7241.589.14永仁县27.7766.695.5449.9441.648.30元谋县28.5765.885.5551.8043.378.43武定县30.0464.765.2054.4146.398.02禄丰县26.9667.495.5547.5639.348.22根据“四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一)显示,楚雄州在1990年少儿抚养比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方验收合格协议书范本
- 矿泉水客户销售合同范本
- 维修保养合同协议书范本
- 高端会所会员合同协议书
- 驻地企业抗疫协议书模板
- 麻蜥蜴养殖采购合同范本
- 银行与孵化器合作协议书
- 私人租地合同协议书范本
- 机动车抵押担保合同范本
- 电力数据采集协议书模板
- DB33-T 2355-2021 城管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
- 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PPT全套完整课件
- 新华书店读者问卷调查表
- JJG 315-1983直流数字电压表
- GB/T 15088-2009道路车辆牵引销强度试验
- 熠搜家庭户用光伏电站推介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课件
- 高中区域地理:极地地区南极、北极
-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讲解课件
- 上海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 留校安全安全的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