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关节疾病的病理知识一、风湿1、概念风湿在医学上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肌肉或者组织所需要的营养无法通过血液循环来输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营养而加速老化变得僵硬,严重的会导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缩,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我国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也把风寒湿三气杂合称为痹。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医学概念中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2、常见症状(一)疼痛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断疼痛是否来自关节病变。必须分清局部病变引起的疼痛与系统性病变引起的广泛性疼痛的区别。 (二)僵硬患者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在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於骨性关节炎。 (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五)乏力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丧失。由于乏力常与其他症状一起出现,例如,疼痛、晨僵、疲劳等,因此患者有时会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无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动作时,患者才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乏力的症状。乏力是否对称、是中轴性还是外周性分布,对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用。 (六)疲劳疲劳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无法完成日常活动。疲劳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会出现,如RA及纤维肌痛综合征等。3、疾病病因根据本类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类如下: 一、弥漫性结缔组织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幼年型关节炎(1)系统性起病,(2)多关节起病,(3)少关节起病。 (三)红斑狼疮 (1)盘状,(2)系统性,(3)药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线状,(2)斑状。 2系统性硬化症(1)弥漫型硬皮病,(2)CREST综合症,(3)化学物(或药物)所致。 (五)弥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六)多发性肌炎 1多发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相关 4儿童期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与血管病相关 (七)坏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变 1结节性多动脉炎 2变应性肉芽肿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过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与恶性肿瘤相关,(5)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肿性动脉炎(1)Wegener肉芽肿,(2)巨细胞(颞)动脉炎伴或不伴风湿性多肌痛,(3)Takayasu动脉炎。 5、Kawasaki病 6白塞病 (八)干燥综合症 1原发性 2继发性与另一结缔组织病相关。 (九)重叠综合症 1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2其他 (十)其他 1风湿性多肌痛 2复发性脂膜炎 3复发性多软骨炎 4结节红斑 二、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一)强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综合症 (三)银屑病关节炎 (四)炎性肠病关节炎 三、骨性关节炎 (一)原发性(1)周围性(2)脊柱。 (二)继发性(1)先天性(2)代谢性(3)外伤性 (4)其他关节病。 四、感染 (一)直接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螺旋体引起。 (二)反应性(1)细菌性风湿热、亚急性感染性新内膜炎、痢疾后,(2)病毒性,(3)疫苗后,(4)其他。 五、代谢和内分泌病 (一)与晶体相关 1尿酸钠(痛风) 2焦磷酸钙(假痛风、软骨钙化病) 3碱性磷酸钙(磷灰石) (二)其他生化异常 1淀粉样变原发性、继发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病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成骨不全。 4内分泌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补体缺乏症。 (三)遗传性疾病 1先天性多关节弯曲 2过动综合症 3进行性骨化肌炎 六、肿瘤性 (一)原发性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继发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 七、神经血管病 (一)神经性关节病 (二)神经性关节病 (三)压迫性神经病变 1周围神经受压(腕管综合症) 2神经根受压 3脊髓狭窄 (五)交感神经反射性萎缩 (六)其他雷诺现象(病) 八、骨与软骨病变 (一)骨质疏松全身性、局限性 (二)骨软化 (三)肥大性骨关节病 (四)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 (五)骨炎 (六)缺血性骨坏死 (七)肋软骨炎 (八)其他 九、非关节性风湿病 (一)关节周围病变滑囊炎、肌腱病、附着端炎、囊肿。 (二)椎间盘病变 (三)原发性下背痛 (四)其他 1纤维肌痛、纤维织炎 2精神性风湿病 3局部性痛 十、其他具关节症状的疾病 (一)周期性风湿病 (二)间歇性关节积液 (三)药物致风湿综合症 (四)其他慢性活动性肝炎、多中心性单核巨噬细胞增多症、外伤等。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继发于病因较明确的疾病,如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感染等。在内科工作中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关节痛因素 (1)久居寒湿之地或高寒野外作业、野外宿营、野餐等;(2)劳累过度、汗出受风、抵抗能力下降 (3)受寒饮酒,使皮肤血管扩张,易受风湿寒邪 (4)室内外温差过大,突然外出,不能适应气温的变化而感受风湿寒邪 (5)汗后游泳、腠理未密或水中作业,感受寒湿之邪 (6)妇女产后,月经期间,劳动保护不全,防寒设备简陋等,感受风湿寒邪,引起关节疼痛。中医分类:1.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临床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为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膝理空疏,故有恶风,汉出之症。 2.寒痹:多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且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又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临床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3.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又多见脾不运湿之症,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如缓等。 4.热痹: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因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等症。 5.燥痹: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儒养而引起得一类痹病。因“燥胜则干”,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儒养,故临床以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为主要特点。 6.风寒湿痹:风寒湿邪兼加而至,为“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本义.临证时需辨析三者之中孰轻孰重.若以风,湿为主者,称为“风湿痹”:若以寒、湿为主者,称为“寒湿痹”;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风寒湿痹”名之。 7.湿热痹:感受湿热之邪为主,或是风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而为换。 临床所见,一般而热痹多为湿热痹。其临床表现为湿痹与热痹症兼而有之。按部位分类;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分类的一种传统方法。早在«内经»中即有五脏痹和五体痹之称,并沿用至今四、治疗方案一、药物治疗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一)非淄体抗炎药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风湿药 此类药物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细胞毒药物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 二、外科疗法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滑膜切除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代替疗法鉴于目前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传统医疗只是缓解疼痛没有根治的疗法,所以80年代开始,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美日欧等)盛行代替疗法利用纯天然锯峰齿鲛(大青鲨)软骨粉治疗各种关节炎,并取得临床上的疗效验证。现在,在欧洲一些国家已把鲨鱼软骨萃取物认定为药品,日本也选定了企业专门提供临床之用。纯天然锯峰齿鲛软骨粉有抑制、改善甚至彻底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功效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副作用,没有药物依赖性,已有使用一年内完全控制病情的大量的案例。现在,它已被发达国家当作代替医疗的一环,实施前瞻性研究,并且被广泛推广于临床之中,为人类彻底战胜类风湿关节炎带来了明亮的曙光。 四、其他治疗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是本类疾病综合治疗的不可少的部分。 中药治疗1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疾病的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是虚实寒热,如属实证,当辨明是风痹、寒痹、热痹、抑或湿痹?如体质偏虚,当判断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亏虚,抑或脾肾亏虚?继而综合辨证,整体调节。如外有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内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见腰膝冷痛、关节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滞经脉见四肢关节冷痛、面色少华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虚夹湿热者,用左归饮合四妙散;阳虚夹寒湿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等等。 2能迅速减轻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许多患者早期阶段可能局限于关节疼痛、腰痛、身痛等几个症状,化验指标正常或轻度异常,没达到某些风湿病的诊断标准,西药选择治疗有困难时,可选择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已确诊的慢性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据病情采取以中医药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温寒祛湿、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等不同治疗方法。或散风寒于外,或清热除湿于内,或活血以祛瘀,或温经以通络,邪去络通,“通则不痛”,故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祛风除湿类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之力虽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羌活、独活、细辛等;属热者,可选用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丹皮等;属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三七、丹参、蒲黄、血竭;属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补等。 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 3能弥补西药不足,并减轻其毒副作用温经散寒,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4成药建议用骨痛灵酊成份 雪上一支蒿干姜、龙血竭乳香、没药、冰片等。适用于腰、颈椎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外用,一次10毫升,一日1次。将药液浸于敷带上贴敷患处3060分钟;20天为一疗程。用药部位3小时内不得吹风,不得接触冷水。 5口服中药因为要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再流经病灶,往往真正能在病灶处起作用的成分已经很少了。目前国内研制出一种“药疚”疗法,针对病灶进行电频针灸按摩,促进病灶的血液循环,让中药等在病灶更好的吸收。 理疗物理疗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减轻疼痛,是一种不错的辅助治疗方法。比较常用的物理疗法有: (一)离子导入。 (二)红外线照射:肿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钟。 (三)蜡疗:先将蜡袋加温软化,放到发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钟。 (四)按摩疗法:可以先用推、理、揉手法,轻轻按摩,先使患部肌肉松弛,气血畅行;继而使用点、按、捏、拿手法、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目的,最后用摇、滚、揉等手法。每次治疗时间15到30分钟,2到3天一次。 以上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采用照射及蜡疗时,要注意温度及时间,以免烫伤皮肤、外敷药物时,要注意及时更换,不可以久敷,按摩时手法要轻柔,不可以使用猛力、暴力,以免引起骨折等。类风湿:1、概念: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2、病因:中医则认为由以下原因可致病:1 邪气偏性致病。因风、湿、寒热、湿热、疾、淤等病邪所致的类风湿关节、此皆属实证之畴,其病机是以邪阻经脉常见。2 正气虚衰致病:因脏腑虚弱、气血阴阳不足等正气虚衰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此皆属实证之畴,统称为“虚庳”。其病机总以气血阴阳不足,致脏腑形体的脉络失养所致。3、症状: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早期症状。一、关节症状(一)晨僵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时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这是因为睡眠时趾或指关节不活动,水肿液积聚于炎性关节内,当关节及肌肉活动时,促使水肿液及炎性产物被淋巴管及微静脉吸收入循环,晨僵消失。(二)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炎症加剧时,关节积液及肿胀明显,终日关节疼痛,但以清晨关节疼痛最显著,以致病人不能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其它关节也出现对称性疼痛、肿胀及晨僵。常是一对关节炎症尚未完全缓解,而另一对关节又出现上。此点可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因风湿性关节炎常在一对关节炎症消退后,另一对关节再起病。炎症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肌肉软弱无力,甚至感到上楼、拿两三斤多的物品或开门都有困难。也常侵犯颈椎,致枕部头痛,尤其是颈部屈曲时间过长更明显,头向肩部旋转活动时头痛加剧,肩或臀部感觉异常。胸锁关节及胸骨柄关节也常受累,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二、关节外表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表现的一部分或是其并发症。本病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一)类风湿结节见于1520%的患者,多见于前臂常受压的伸侧面,如尺侧及鹰嘴处。在皮下摸到软性无定形活动小结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样小结。血清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者皮下类风湿结节更常见。除有明显关节症状外,往往有其他全身并发症。如果无临床关节表现,而手部有多发性结节及类风湿因子阳性,则称为类风湿结节病。(二)类风湿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除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外,全身其它处均可发生血管炎。表现为远端血管炎,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心包炎,内脏动脉炎如心、肺、肠道、脾、胰、肾、淋巴结及睾丸等,肢端骨溶解症。血管炎为全血管炎,血管壁各层都有单核细胞浸润,活动性病变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内膜增殖可导致血栓形成。较大血管受累时,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具有低补体血症者血管周围为中性粒细胞浸润,活动性病变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内膜增殖可导致血栓形成。较大血管受累时,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具有低补体血症者血管周围为中性粒细胞浸润,正常补体血症者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血管炎是疾病严重的表现,常伴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在90以上,伴血补体降低,血小板增多。血管炎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三)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受累、心肌、瓣膜环或主动脉根部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或者心肌、心内膜及瓣环淋巴细胞浸润或纤维化等。肉芽肿侵犯主动脉根部可引起主动脉狭窄,侵犯主动脉瓣环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侵及二尖瓣环可发生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肉芽肿发生在室间隔则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局灶性心肌炎是心肌局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心肌坏死。一般无临床病症,若为弥漫性病变,可致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炎,多浸润心肌内小动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坏死或纤维化病变,严重者可致心肌梗塞。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常与心肌炎或心肌肉芽肿并存。临床可疗闻及心脏杂音,多为瓣膜关闭不全所致。类风湿性心包炎,尸解发生率高达3050%,但生前多无症状,极少数可发生心包填塞或演变为缩窄性心包炎。(四)类风湿性肺病慢性纤维性肺炎较常邮,肺小血管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X线检查从肺门向两侧肺野有扇形网状浸润。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及肺泡区纤维化,病变发展则呼吸困难、紫绀及杵状指。结节性肺病,肺部小结节呈多发性,可互相融合成块状,也有单发性,肺部圆形结节,直径12cm,后期可发生空洞,或合并感染。类风湿性胸膜炎,尸解半数以上有粘连性胸膜炎,常见于严重晚期病人,也有在病变早期发生短暂胸膜炎者。发生胸膜炎者,90为男性,几乎都在45岁以上。胸膜炎有渗液时可感胸痛,闻胸膜摩擦音。常同时伴有弥漫性或结节性肺病。(五)肾脏损害可发生类风湿性间质性肾炎,或因长期用药而导致肾脏损害。(六)眼部表现葡萄膜炎是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角膜炎。(七)Felty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抗核抗体阳性。(八)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泪腺和大小唾液腺等,导致腺体破坏和分泌减少或缺乏,临床表现以眼和口腔粘膜为主的干燥症群。半数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口腔干燥,轻度干燥常易被忽视。较重时,影响咀嚼,不能将干食物形成食物团块,并有吞咽困难,需汤水将食物送下。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和抗菌能力降低,常发生重度龋齿,牙齿呈粉末状或小块状破碎,最后脱落。泪腺病变和泪腺分泌减少,致眼睛干燥或眼前呈幕状遮蔽感觉,眼痛、畏光、结膜炎反复发作。小腺肿大,球结膜血管扩张,结膜或角膜干燥,失去光泽。严重者角膜穿孔或前房积脓。同时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九)消化道损害 常致消化不良,也有发生溃疡病者,也有发生肠系膜动脉梗塞者。肝功异常可能是长期作用药所致。4、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主要是包括如下的几个方法: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方法治疗: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止痛西药治疗:只能止痛,不能治痛,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和毒副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刚开始的时候都会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这种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度对人体的肾脏影响太大;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等方法,做过理疗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方法根本没有办法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只能麻痹神经缓解疼痛的症状。 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推拿针灸治疗:和物理治疗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为主,而非根治手段。 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封闭疗法:俗称“打封闭针”,就是直接把药物注射到椎管内或神经根周围,局部麻醉以达到止痛效果。封闭药效过后症状马上又恢复。 5.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由于适应症要求非常严格,临床上适合做手术的人群不足5%,加上费用高,创伤大,恢复期长,易复发等特点,所以根本无法全面推广。 6.助肿疗法:用药求肿,见肿则效,肿极则消,消彻则愈。” 中医疗法中医称其为“顽痹”又称“白虎历节风”。其临床症状:双手指,双脚趾,腕,踝等小关节首先发病,晨间出现关节僵硬,并有浑身不适。化验:类风湿因子(RF)呈阳性。到中晚期,关节肿痛增剧,肿处较硬晨僵时间延长;关节逐渐累及肘、肩、膝、髋等大关节,病人活动受限,生活多难以自理。并逐渐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或严重者出现关节半脱位和畸形。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它是全身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芥蒂组织疾病。而关节肿痛则是IgG、IgM,等免疫复合物的致炎物质在关节“作祟”所致。因此,在治疗中将肿胀、疼痛作为“靶的”来消除;又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无菌性炎症,一般抗炎药难以奏效,所以,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成为主要控制肿胀、疼痛、僵硬、高烧的主要药物。而该药用上后,很快能缓解肿胀和疼痛。用药量也不自主的由少到多,否则,肿痛会“此起彼伏”,而该治法的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停药,停药既“犯病”,也叫“反弹”。 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对胃肠、肝、肾有较大的损害作用,久治不愈,又不能停药逐渐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关节半脱位、关节畸形而致残。最后,现代医学的专家学者,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不可逆转的疾病。这就是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的基本状况。 中医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而直接攻病者,只有汗、吐、下三种方法。而汗法主要是用来治风寒表实证的病人,用发汗的方法,使邪从汗道排出体外,该法又叫“开鬼门”;吐法是邪居高位,用吐法将胸膈上的宿食,痰饮涌吐排出体外的方法;下法是病人出现里实证,腹部有痞满燥实之邪,用泻下的药物,将邪从肠道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只有将病邪排出体外,或在体内将其消灭,病才可得到彻底治愈。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位深在筋骨,以上三法均不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而其他五法也只适合辅助治疗之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只能在八法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治法,才能找到病邪排出体外的渠道。经过实践证明,助肿的治法,是最客观最科学的治法,因为,它通过中药的助肿,能起到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无菌性炎症”排出体外的作用。就这样“助肿疗法”一词诞生了,它的概念是:“病人通过口服助肿重要,促使病人的患病关节,肿痛增剧,以至极限后,自动肿消痛减,以达到由里及表,透邪外出的效果。经反复多次的肿、消后,达到病邪出尽而治愈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称之为助肿疗法。 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了“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而助肿疗法则与其所相似,故称“肿因肿用”之法。它虽然晚出世三千年,但它与“通因通用”可称为“孪生兄弟”,同样都是反治之法,只不过所治疗的疾病不同罢了。 助肿疗法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产物,是人类医学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治法,它开创了以肿治顽痹的先河,也改写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可治愈的历史;它的问世填补了我过攻关计划的空白,也将以前所未有的疗效震撼着现代医坛,标志着祖国医学为世界医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又一新里程碑。 素问痹论:“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踡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谓今血液病中的风湿病,中医痹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血虚弱,外邪入侵“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正治之法,祛邪扶正。治标之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素问痹论篇“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踡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谓今强直性脊椎炎中医的高骨病是元阴和元精的亏损导致的骨上软骨膨胀与椎体周围韧带的钙化,正治之法,培本濡骨。治标之法,活血止疼。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所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谓今类风湿关节炎骨病是中医骨痹,正治之法,补给肾气,养肝柔筋,疏通骨气。治标之法,活血祛痹,疏风止痛。 本草纲目:赤芝生霍(庐)山。凡求芝草,入名山,必以三月、九月,乃山开出神药之月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近读成式之言,始知先得我所欲言,其揆一也。又方士以木积湿处,用药傅之,即生五色芝。嘉靖中王金尝生以献世宗。此昔人所未言者,不可不知。”神庐赤芝在风湿及类风湿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得疗效,对自体免疫和生理机能的调节上的作用比较明显,依据中医理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是阻闭不通之意,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滞;另外痹病的发生还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侯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临床患者服用23个疗程对风湿类风湿有明显的好转,显效率在78%左右。 孙思邈的独活寄生丸创立开创了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先河,给后人演绎了众多的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名药名方。中医称其为“顽痹”又称“白虎历节风”。其临床症状:双手指,双脚趾,腕,踝等小关节首先发病,晨间出现关节僵硬,并有浑身不适。化验:类风湿因子(RF)呈阳性。到中晚期,关节肿痛增剧,肿处较硬晨僵时间延长;关节逐渐累及肘、肩、膝、髋等大关节,病人活动受限,生活多难以自理。并逐渐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或严重者出现关节半脱位和畸形。 类风湿在中医属痹症,其主要由于劳累、外伤、感染等原因(内因、外因)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脏腑功能亏虚,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机体凝滞关节、经络而致。因肾主骨生精、养髓。如肾气不足,不能主骨,养髓便可出现骨质疾病;肝主经络,支配全身韧带及关节运动,如肝阳上亢,肝血不足便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等症状;脾主运化,主肌肉,若脾失运化,不能滋养肌肤则可出现肌肉关节组织酸痛萎缩。所以中药华佗脉通治疗类风湿重在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系统全面综合治疗,标本兼治达到满意效果和根治的目的,且多数预后不复发。 二、颈椎病1、概念: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2、症状:(1)眩晕。2、头痛。3、视觉障碍4、突然摔倒5、神经根性症状。6、上肢麻木或单肢麻木。3、病因.一、劳损。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 二、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三、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四、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 五、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 六、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病因基础。四、治疗颈椎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促使颈椎恢复原有正常、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前屈),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药物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针灸、推拿、物理治疗等能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均有一定疗效,但这些方法在促进颈椎恢复正常生物力学结构方面没有作用。当然比治疗更重要的是日常保健,如姿势调节等。牵引无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甚至有拉直颈椎生理弯曲(前屈)的弊端,应当慎用。 药物治疗西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医院用药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中药对本病的治疗可起到对因治疗作用,但是口服中药,副作用也比较大,而且口服药对肝、肾、胃肠损伤极大,因此选择外用中药粉包,效果会更好,从外皮渗透,药物渗入骨质,也没有副作用,外用中药粉包, 对颈椎病有彻底治好的疗效。 推拿治疗推拿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禁止推拿,否则会使神经根部炎症、水肿加重,疼痛加剧。颈椎病伴有骨折、骨关节结构紊乱、骨关节炎、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推拿可使骨质破坏,感染扩散,应禁此疗法。外用中药粉包运动疗法牵引治疗“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使用“牵引”的预期作用主要是:1. 增加椎间隙。2. 放松颈后部肌肉。3. 松解神经根压迫。但实际的临床运用发现这些作用并不明显。 手术治疗术前: 1术前练习去枕平卧,以适应术后卧位要求。 2训练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免术后因取平卧位,大小便排泻不习惯。 3完成相关检验项目,了解手术的目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治疗和护里配合。 术后: 1术后每2 小时翻身一次(早期由医护人员帮助进行),翻身是应保持头颈、脊柱成一直线不可扭转,轮换平卧及左右侧卧位。 2术后垫枕头高低要适宜,仰卧时不宜过高,侧卧时枕头可略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而不偏向一侧。 3术后支体麻木、疼痛症状加重或感觉丧失、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4术后12 周行四肢肌力舒缩及各关节的活动,如握拳、松拳动作、踝泵锻炼、股四头肌锻炼等。 5离床活动时颈部予颈围固定,并避免颈部剧烈转动。 6给予颈围固定24 周或遵医嘱,卧床休息时可取出颈围。 7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运动,以增强颈部肌力。 8防止意外损伤的发生,如过度屈颈、过度旋转、颈部的超负荷积压和头颈部剧烈抖动。 9遵医属定期复查。 饮食治疗由于颈椎病是椎体增生、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的,所以颈椎病患者应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饮食为主。其中钙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等含量为多。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B、E则可缓解疼痛。解除疲劳。另外,如颈椎病属湿热阻滞经络者,应多吃些葛根、苦瓜、丝瓜等清热解肌通络的果菜;如属寒湿阻滞经络者,应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温经散寒之食物;如属血虚气滞者,应多进食公鸡、鲤鱼、黑豆等食物。 主动觅健康,春季人体细胞活跃、代谢旺盛,能够摄取大量的营养,患者可利用这个充分补充营养,调节身体机能。多食用如“桑枝煲鸡”、“葛根煲猪脊骨”、“天麻炖鱼头”等食物,补肾精、通经络、舒筋活络、补益肝肾,对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的效果;多喝骨头汤,多吃豆制品、乳制品以补充钙。三、肩周炎1、概念: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据临床观察,医院常用药合盛堂宗予以治疗,本病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2、症状:(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3、病因肩部原因 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 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 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 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因治疗不当等。 肩外因素 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肩关节是人体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关节囊较松弛,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健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之肩关节在生活中活动比较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磨擦挤压,故而易发生慢性劳损并逐渐形成原发性肩周炎4、治疗:中医综合方法1.中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的。 2.拔罐 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 刮痧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 每周可刮12次。 4.针灸 针灸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选用11.5寸针灸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两周为1疗程。 5.理疗 选用镇痛安眠枕或超短波等高频电磁疗法,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可起到消炎、镇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 6.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对肩周炎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医三分练七分”,应 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的运动,特别是适当做大幅度的运动,对预防肩关节的粘连,肩部软组织的拘紧、挛缩,大有好处。运动疗法、康复疗法四、骨质增生;1、概念:骨质增生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国外主要命名为骨关节病、骨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退行性骨性关节炎。我国医学主要的命名有骨关节病、椎间盘退变、增生性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骨刺等;祖国医学则属于痹症的范围。2、症状:骨质增生多发于中年以上。一般认为由于中年以后体质虚弱及退行性变;长期站立或行走及长时间的持于某种姿势,由于肌肉的牵拉或撕脱、出血,血肿机化,形成刺状或唇样的骨质增生;骨刺对软组织产生机械性的刺激和外伤后软组织损伤、出血、肿胀而致。颈椎骨质增生的症状以颈椎4、5、6椎体最为常见,骨质增生如果是发生在颈椎,骨刺压迫血管直接影响血液循环,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模糊,吞咽模糊。如果骨刺伸向椎管内压迫了脊髓,还可导致走路不稳,瘫痪、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颈项部有强硬的感觉、活动受限、颈部活动有弹响声,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触电样感觉,可因颈部活动而加重。不同的病变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现不同的症状,晚期可导致瘫痪。颈椎骨质增生严重者还会引起颈椎病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炎、心绞痛、吞咽困难等。 腰椎骨质增生的症状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以腰三、腰四最为常见。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痛、胀痛、僵硬与疲乏感,甚至弯腰受限。如邻近的神经根受压,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出现局部疼痛、发僵、后根神经痛、麻木等。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出现患肢剧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个下肢放射。 膝关节骨质增生的症状临床表现:初期,起病缓慢者膝关节疼痛不严重,有可持续性隐痛,气温降低时疼痛加重,与气候变化有关,晨起后开始活动,长时间行走,剧烈运动或久坐起立开始走时膝关节疼痛僵硬,稍活动后好转,上、下楼困难,下楼时膝关节发软,易摔倒。蹲起时疼痛,僵硬,严重时,关节酸痛胀痛,跛行走,合并风湿病者关节红肿,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动有弹响声,部分患者可见关节积液,局部有明显肿胀、压缩现象。 神经根型颈椎骨质增生病人有哪些表现?神经根型颈椎骨质增生由于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颈神经根导致了相应的表现: 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如颈、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颈部活动动能障碍,尤其是后伸及旋转功能受限。 患椎棘突压痛、椎间孔压迫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3、病因:年龄因素、慢性劳损、外伤、咽喉部炎症、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代谢因素、精神因素等均能引起颈椎骨质增生。4、治疗:一、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充分发挥了药物的作用,但因导入药物为液体,易挥发,药效不持久,限制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 二、紫外线疗法:其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杀菌作用;(2)消炎作用;(3)止痛作用;(4)促进伤口愈合作用;(5)脱敏作用;(6)促进维生素D3的形成;(7)调解机体免疫功能等。 三、按摩与牵引。适用于颈、腰椎骨质增生症。按摩与牵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对局部进行治疗却忽视了对人体内整体地调节,因此,只能起到暂时的止痛作用,而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针灸: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肿和炎症,但对骨质增生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五、西药治疗。目前西医对本症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常采用对症处理,如疼痛时可服一些解热镇痛的药;麻木者可选用B族维生素类药物;关节肿胀有积液者可给予局部抽取积液或局部封闭等疗法。但实践证明这些治疗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病情易复发。 六、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骨质增生,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缺点在于,起效较慢或效果显著但流于秘方不为人所知。目前老百姓比较认可的外用中药粉包,效果很理想,没有副作用,能彻底解决骨质增生的痛苦。 七、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是骨质增生的首选疗法。当选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五、腰肌劳损:1、概念: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2、症状:腰肌劳损的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下支牵拉性疼痛,但无串痛和肌肤麻目感。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背部。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电数据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黄铜球阀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化工中间体:染料中间体项目提案报告
- 供热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市政工程合作协议书
- 2026届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系列催化裂化催化剂项目建议书
- 2026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中学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戊二酸二甲酯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河北单招七类考试题库
- 2025年健身教练专业知识测评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联通校招测评题库及答案
- 2024年西藏米林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上海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个人信息(模板)
- 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工作底稿模板
- 婚育情况登记表
- (完整版)水电工安全技术交底
- 骨科学研究生复试真题汇总版
- 久日新材料(东营)有限公司 年产87000吨光固化系列材料建设项目环评公示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