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产业结构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产业结构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产业结构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产业结构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产业结构理论 孙智君 1 n由于结构失衡造成可利用资源不能充分利 用是落后的本质特征。 n H.钱纳里 2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产业分类 第二节 产业结构概述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趋势 第四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3 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二、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 五、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六、产业地位分类法 七、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 n n 概念:概念:产业分类 就是为了进行产业 研究和管理,按照 一定的标准,把具 有不同特点的产业 划分成各种不同的 类型。 4 n产业经济系统是由各个不同的产业和它们 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n产业经济系统= (产业ii= 1, 2, , n, 不同 产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5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n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 n内容: 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一部类) 产业 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二部类) 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 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 产业经济系统= (第部类, 第部类C. V.M 三个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 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 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 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 难以描述产业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其他产业关联关系 6 分类标准: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 内容: n 农 业: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n产业 轻工业:纺织、食品、服装、制革、毛皮、家具、造 纸、印 刷 n 重工业: 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 产业经济系统= (农, 轻, 重, 农, 轻, 重之间的关系)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没有把全部物质生产部门都包括进去,更没有包括非物质生产 部门;轻重工业的界定日益困难 ;不能全面反映产品使用价值的多样 性与交叉性。 二、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7 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轻重工业的相关规定 n农 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n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分: n(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 、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印刷等 n(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 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 、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 n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n按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分: n(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的工业。包括森林采伐、石油开采、煤 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等 n(2)原材料工业,是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 金属冶炼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 炭加工等工业 n(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 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 化肥、农药等工业 8 分类标准: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 定义: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物质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 第三产业: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即广 义的服务业 产业经济系统=(第i次产业i= 1,2,3,第i,j产业之间的关系ij,i,j= 1,2,3) 优点: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经济分析方法,被诸多国家广泛采用,许多经 济学家用它来解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结果 缺点:社会再生产过程被描述的过于简单和笼统,还存在许多难以自圆 其说的矛盾,其内容也过于庞杂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9 具体化: n 第一次产业(Primary lndustry): 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 n 林业、渔业、狩猎业。 n产业 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lndustry):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 n 运输业、通信业以及煤气、 n 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n 第三次产业(Tertiary lndustry) :商业、金融业、保险业、 n 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务业 n (科学、教育、卫生、政府等 n 公共行政事业)、 n 其他公益事业等 10 (1)创始人费希尔(A.G.D.Fisher) 1935年费希尔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三次产业分 类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史可以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在初级生 产阶段上,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停留 在这个阶段上。第二个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纺织、 钢铁和其他制造业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显然,确定这个阶段 开始的确切时间是困难的,但是很明显,英国是在18世纪末进入这个阶段的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期,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 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 等活动中。这里,处于初级阶段的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是第二次产业 ,处于第三阶段的是第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产生 11 (2)继承者:克拉克 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1940年经济进步的条件(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运用三次产业分类 方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关系的规律,从而拓 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使得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得到了 普及。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更多地是与克拉克的名字联系 在一起。这种产业的分类方法又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法。 n/PM.qst?a=o其次是金融服务业(包括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23.2%。两者加起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49.3%,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为57.6%。贸易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金融等行业的发 展,而金融业的成熟也反过来为贸易、运输、信息、旅游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果说自由贸易业是香港“带动经济发展增长的引擎”,发 达的金融业则被称之为为引擎提供动力的“高能燃料”。香港的各行各业就是在贸 易业的带动下,互相促进,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贸易、金融为主导,多功能、多元化的 国际金融商贸中心。 26 区域 主 导 产 业 长 江 三 角 洲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 、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 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 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珠 江 三角洲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 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京 津 唐 地 区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 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 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食品 制造业 我国部分区域的主导产业概况 河北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 27 按照技术 先进程度 传统产业 按照产业 发展阶段 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夕阳产业、淘汰产业 高技术产业 七. 按照 产业 发展 状况 分 优点:有利于了解影响产业变化的因素,有利于 准确掌握产业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前制定 相关调整或预防的政策。 28 n1、幼小产业。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 、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产生规模经济且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 n2、新兴产业。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出现了已经度过幼小产业的新产业,他们的产品在技术工艺 、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品有区别。而 且,新兴产业无论在市场营业额、资本金、经济效益、影响 度等方面都较之于幼小期有很大增加或提高。 n3、朝阳产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兴盛状态的产业 部门。或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进入技术成熟期,这时 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不断上 升。其特点是技术先进、知识密集、低能耗、高经济效益。 29 n4、夕阳产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变化, 在开发创造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衰亡状态的产 业部门。 n特点:主要以简单的电力机械原理为基础、消耗大量能源 ,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低,劳 动作业重复,产品标准化,以及高度的集中控制。 n5、淘汰产业。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 市场需求萎缩、产品成本上升且长期亏损而逐渐退出市场的 产业。 30 第二节 产业结构概述 n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内容 n二、产业结构的类型 n(一)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的类型 n 1、2、3型(金字塔型) n 2、1、3型(鼓型1) 2、3、1型(鼓型2) n 1、3、2型(哑铃型1) 3、1、2型(哑铃型2) n 3、2、1型(倒金字塔型) n(二)产业比例关系不同的类型 n 协调型结构和失衡性结构 n(三)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构成不同的类型 n 重型结构、轻型结构、以农为主型结构 n(四)产业发展层次不同的类型 n 初级结构 、中级结构、高级结构 31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内容 n概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 n内容: n产业结构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 n“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 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 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n广义的产业结构的内容: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还包括产业 之间数量比例上的关系(产业关联理论)、在空间上的分布 (产业布局理论)。 32 二、产业结构的类型 n(一)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的类型 n按照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不同 进行排序,越是排在前面的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地位越重 要。 n1、金字塔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所占比重最大,工 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比较小,工业中主要是手工业,以第一 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n 3 n 2 n 1 33 n鼓型:第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三次产业所占 比重较小,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工业社会或工业国的产业结 构。 n鼓型1:第一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大,工业化前期的结 构。 n鼓型2:第三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大,工业化后期的结 构,服务业已经超过农业。 n 3 3 n 2 n鼓型1 鼓型2 2 n 1 n 1 34 n哑铃型:第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第一、 三次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特殊结构,这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 n哑铃型1:第一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大; n哑铃型2:第三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大。 n 3 3 n n 2 2 n 1 1 35 n倒金字塔型:指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 重最大、第二次产业其次、第一次产业最小、以服 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后工业社会或发达的工 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 。 n n 3 n n 2 n 1 36 n(二)产业比例关系不同的类型 n按照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状况的不同,产业结构可分为协调 性和失衡性两大类。 n协调型(均衡型):指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 均衡,没有过剩和短缺现象,或者过剩和短缺现象不严重, 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n失衡型(畸形):指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失调、投入产出失 衡,某些产品严重过剩、或严重短缺、或两者并存,对国民 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的产业结构 。 37 n(三)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构成不同的类型 n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同,产业结构可分 为重型结构、轻型结构、以农为主型结构。 n重型结构: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大 部分国家或者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国家的产业结构。 n重型结构1:以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基础工 业为重心的重型结构。 n重型结构2: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心的重型结构,这是中工业化后 期的产业结构。 n轻型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一般处于工业化初期的 国家的产业结构。 n以农为主型结构:是没有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 38 n(四)产业发展层次不同的类型 n按照产业发展程度、技术水平、生产要素密集度、加工程度和附加值 大小的不同,产业结构可以分为: n初级结构:指以技术落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地和附 加值比较小的产业及第一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低的 产业结构。 n中级结构:指以技术水平较高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高 和附加值比较大的产业及第二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n高级结构:指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和高附加 值的产业及第三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结构 。 39 一、马克思“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二、列宁“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规律” 三、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四、霍夫曼“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 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一)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 (二)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趋势 (三)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趋势 40 一、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 按价值形态划分,社会总产品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 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按实物形态划分 ,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相应分为两 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称为第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 称为第部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I 部类 1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多于两大部类1年内所消耗的生产 资料,以便第2年有多余的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可用公 式表达为(C+V+M)(C)+(C),也可简化表达为 (V+M)(C)。 41 列宁:“技术愈发展,手工劳动就愈受排挤而为许多愈来愈 复杂的机器所代替,就是说,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 家全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大。” “资本发展的规律就 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因此,“增长最快的是 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 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 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关系。”“生 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 ,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 二、列宁生产资料生产优 先增长的规律 42 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的原因 v技术进步 v不变资本更快增长 v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 v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43 三、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n(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 n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理论前提 n以若干国家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 n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指标 n三次产业分类法 n2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 n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 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 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 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44 3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印证 年份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4 第一产 业 59.451.546.234.929.018.313.8 制造业9.413.218.621.620.427.223.7 服务业31.235.335.243.550.654.562.5 年份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3 第一产业45.7 31.2 29.1 18.3 15.2 10.0 8.2 制造业18.1 23.3 28.4 31.7 32.9 32.4 29.9 服务业36.2 45.5 42.5 50.1 51.9 57.4 62.0 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中的比重(t) 韩国各产业就业分布(t) 45 (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应用 n1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通过一个国家的时间 序列比较和不同国家的横截面比较,可以判定一个 国家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为制定产业政策 提供依据。 n2利用这一定理对未来就业需求进行预测,以便 制定相应的劳动就业政策。 46 四、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分布的演变趋势 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 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 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 因方面的研究。 库兹涅茨根据50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整理出1958年在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个不同基准点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 (1901-1985)1971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俄裔美籍经济学家。 47 组型 12345678 国家数 666156666 人均GDP (美元) 51.882.61382213605408641382 A 53.644.637.932.222.517.411.89.2 I 18.522.424.629.435.239.552.950.2 S 27.933.037.538.442.343.135.340.6 国民生产总值的横断面考察 说明:1.A:Agriculture;I:Industry;S:Service 2.选出了57个国家,按1958年的人均GDP,从低到高分为8组 48 组型 12345678 国家数 566186666 人均GDP (美元) 72.31071472183825889991501 A 79.763.966.259.637.821.818.911.6 I 9.915.216.047.248.1 S 10.420.917.820.337.037.333.940.3 各 部 门 份 额 1960年59个国家的劳动力 在三个部门所占份额 49 根据两表,库兹涅茨得出如下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 的比重与该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呈不断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相对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 的基本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 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之同步,综合地 看,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这些样本国家是大体不变或略有 上升。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 “”型变化。 v结 论 50 v(四)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的原因分析 1.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 于减少的原因分析: (1)农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是导致第一产 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也是导致第一 产业国民收入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劳动 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 51 v2.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 比重先升后降、基本不变的原因分析: v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 v(1)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工业产品 的需求收入弹性处于有利的地位; v(2)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 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给工业的增长和工业提 供国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v(3)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内部存在着排斥和吸纳劳 动力的两股力量势均力敌,即工业技术进步迅速,工业部门的资 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产生出排斥工业部门本身劳动力的力量 ;与此同时,工业部门内部的行业扩大与增加又产生出吸纳劳动 力的力量,这种排斥与吸纳力量趋于平衡,就使第二产业的劳动 力相对比重趋于稳定。 52 v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 v3.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及国 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分析: v(1)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 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 v(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服务”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 性高,“服务”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成为必然; v(3)服务性产品“差别小”,因而该产业内竞争激烈,不易 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价值少,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 平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国民收入相对 比重上升的有利因素,大部分被该产业产品附加价值较小的不 利因素相抵偿,从而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不多 ,处于微升状态。 53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设定霍 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 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 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 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霍夫曼依据对20多 个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时序划分和计算分析,把工业 发展划分为如下4个阶段。 四、霍夫曼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 v霍夫曼比例或系数= 54 霍夫曼比例及工业化阶段划分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霍夫曼 比例 5(1)2.5(1)1(0.5)1以下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但消费 品工业的规模仍然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比消费品工业更快地增长。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 。 55 v1960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高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 家高于低收入国家 v1998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低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 家低于低收入国家 v世界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 56 v2002年以后,我国明显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从统计数字上看,1991年我国 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为48.9%,同期重工业比重51.1%。经过10多年的发展, 轻工业比重已经下降到35.7%,而重工业则相应的增加到64.3%。与此同时,1991 1998年间除1993年之外,其余年份轻工业增速均快于重工业。但是从1999年起 ,这一趋势发生逆反,即重工业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57 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的必然性 n工业化初期: n(1)食品、纺织等消费品工业是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的部门,只有基本 需要基本得满足以后,才能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其他工业; n(2)消费品工业投资少、周期短、技术要求不高、见效快,更容易发展 ; n(3)由于资本缺乏、技术落后、劳动力成本低而且比较丰富,更适合发 展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消费品工业,所以消费品工业首先得到发展。 n随着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对资本品的需求增长,资本积累规模扩大,技 术进步,劳动力成本提高,为资本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出了 加速发展的要求,所以资本品工业增长加快,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增长,逐渐 成为主导产业。 58 五、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一)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 (二)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趋势 (三)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 59 第五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供给因素 二、需求因素 三、国际因素 四、其他因素 60 1.自然条件和资 源的禀赋 比较优势 一 、 供 给 因 素 丰富 价廉 劳动密集 型产业 稀缺 资本、技术 密集型产业 2.人口因素 4.物质资本供应状况 3.技术进步 5.商品供应状况 6.环境因素 国际政治环境 文化环境 法律环境 其他环境 61 (一)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n一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 响。 n1、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阿拉 伯石油支柱产业) n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 可建立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 n2、资源匮乏的国家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最多只能成为 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 。 n受资源制约的国家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发展和贸易来克服其资源匮乏的 弱点。 n如:日本99.7%石油、99.1%铁矿石、100%铅、铌、铀。77%的总原材 料等均需进口 成为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62 (二)人口因素(人力资源供给 ) n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流向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 。 n1、人力资源流向那个产业,那个产业就得到加强; n2、劳动力素质结构及其流向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重要影响 。高、低素质。 n3、从人口资源的平衡角度来讲,过度的人口增长会过度 地把国内的有限资源转化为衣食供给,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 需要。其结果,一方面减少了其他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减 慢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延缓了工业化的进 程。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n所以,依据一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水平,保持适当的人口增 长率,提高人口素质,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有着重要 的影响。 63 (三)技术进步 n1、任何部门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状况,这一产业的技术突破和高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造成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结构变动,并通过前向、 后向何旁侧关联,带动一系列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技 术的扩散、渗透于诱导等方面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变革。 n2、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 门不断产生; n3、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的新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新产业 部门成长的动力。 n4、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技术进步又引起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来自比较生产率的差异, 它表现为生产要素从比较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生产率高(主导产业) 的生产部门转移,并通过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 断高度化。 故技术创新推动下“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就成为 64 关于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第一点作用的分析、说明 n如:铁路部门 n采用蒸汽机车时,由煤炭部门供应煤炭; n采用内燃机车时,由石油部门供应石油; n采用电力机车时,由电力部门供应电力; n这样,随着铁路部门的技术进步,煤炭、电力、石油几个 部门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十分巨大时, 将是不经济的产业和产品逐渐消亡和淘汰,新的产业由此产 生和发展,从而引起产业结构不断向前演进。 65 (四)资金供应状况 n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水平、储蓄率、资本积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 要是资金总量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n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 受投资倾斜政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利率、资金回报率等 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投资结构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n投资结构决定了资源向不同产业部门的配量与再配量,因 而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可以说,资金供应总 量和资金供应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改变的直接原因。 66 (五)商品供应状况 n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商品包括原料品、中间投 人品、零部件、进口品等商品。 n一般来说,后向关联系数越大的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 越大。 n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商品供应还可以包括电力、原料、燃 料的供应,服务的提供,技术的供应等更广的范围。这些商 品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工业、上游工业、后向关 联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 发展水平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 n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是在基础产 业、上游产业或后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发展以后,下游产业或前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才能得到比 较大的发展。 67 (六)环境因素 n环境因素包括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或称作政治 、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 n1、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大的 影响。 n美国在建国初期 n前苏联 n2、文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大。 n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 n日本文化受典型的东方儒家文化的影响 n3、法律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相当大。 n4、经济等其他环境也同样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这样或 那样的影响 。 68 需 求 总 量 需 求 结 构 消费与投资的比例 二 、 需 求 因 素 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消 费 需 求 个人消费结构 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投 资 需 求 69 (一)消费需求 n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n(1)一般地说,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大。 n(2)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n2个人消费结构。 n最优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最优的消费增长率。这是因为个人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 响着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而且间接地影响中间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 中间产品的产业结构。 n3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n中间产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着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最终产品的需求 结构决定着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故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例变动将会 使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动。 n4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n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 70 (二)投资需求 n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 结构; n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 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 n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 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n由于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往往采 用一定的投资政策,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来达到产业结构调 整的目标。 71 三、国际因素 n(一)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n国际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