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doc_第1页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doc_第2页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doc_第3页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doc_第4页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作业指导书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绝缘试验,规定了交接验收试验、预防性试验、大修后试验项目的引用标准、仪器设备要求、作业程序和方法、试验结果判断方法和试验注意事项等。该试验的目的是判定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绝缘状况,能否投入使用或继续使用。制定本指导书的目的是规范绝缘试验的操作、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为设备运行、监督、检修提供依据。被试设备所涉及的绝缘油的相关试验以及准确级检定试验等不在本作业指导书范围内,请参阅相应作业指导书。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作业指导书的引用而成为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然而,鼓励根据本作业指导书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GB1207 电压互感器GB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DL/T727 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3 安全措施3.1 为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应严格遵守安全规程DL408-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中有关规定;3.2 在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后应对试品充分放电;3.3 在进行tgd及电容量测量时,应注意高压测试线对地绝缘问题;3.4 进行空载电流测量、交流耐压试验和局部放电测试等高电压试验时,要求必须在试验设备及被试品周围设围栏并有专人监护,负责升压的人要随时注意周围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刻断开电源停止试验,查明原因并排除后方可继续试验。4 试验项目及程序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的绝缘试验包括以下试验项目:a) 绕组的直流电阻测量b) 绕组的绝缘电阻测量c) 铁芯夹紧螺栓绝缘电阻测量d) 极性检查e) 变比检查f) 空载电流测量g) tgd测量h) 交流耐压试验i) 局部放电测试应在试验开始之前检查试品的状态并进行记录,有影响试验进行的异常状态时要研究、并向有关人员请示调整试验项目。详细记录试品的铭牌参数。试验后要将试品的各种接线、盖板等进行恢复。应根据交接或预试等不同的情况依据相关规程规定从上述项目中确定本次试验所需进行的试验项目和程序。一般情况下,应先进行低电压试验再进行高电压试验、应在绝缘电阻测量之后再进行介损及电容量测量,这两项试验数据正常的情况下方可进行试验电压较高的空载电流测量、局部放电测试和交流耐压试验;交流耐压试验后应进行局部放电测试、还应重复进行空载电流测量或介损/电容量测量,以判断耐压试验前后试品的绝缘有无变化。推荐的试验程序如图1所示。图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推荐程序5 试验方法及主要设备要求5.1 绕组的直流电阻测量5.1.1 使用仪器:测量二次绕组一般使用双臂直流电阻电桥,测量一次绕组一般使用单臂直流电阻电桥。5.1.2 试验结果判断依据:与出厂值或初始值比较应无明显差别。5.1.3 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温度。5.2 绕组的绝缘电阻测量5.2.1 使用仪器:2500V绝缘电阻测量仪(又称绝缘兆欧表,包含绝缘摇表)。5.2.2 测量要求:测量一次绕组、各二次绕组的绝缘电阻。测量时各非被试绕组、底座、外壳均应接地。5.2.3 试验结果判断依据:绕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出厂值或初始值的60。5.2.4 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湿度。测量二次绕组绝缘电阻的时间应持续60s,以替代二次绕组交流耐压试验。5.3 铁芯夹紧螺栓(可接触到的)绝缘电阻测量5.3.1 使用仪器:2500V绝缘电阻测量仪(又称绝缘兆欧表,包含绝缘摇表)。5.3.2 试验结果判断依据:一般不得低于10MW。5.3.3 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湿度。5.4 极性检查5.4.1 使用仪器:电池、指针式直流毫伏表(或指针式万用表的直流毫伏档)。5.4.2 检查及判断方法:各二次绕组分别进行。将指针式直流毫伏表的“+”、“”输入端接在待检二次绕组的端子上,方向必须正确:“+”端接在“a”,“”端接在“n”;将电池负极与PT一次绕组的“N”端相连,从一次绕组“A”端引一根电线,用它在电池正极进行突然连通动作,此时指针式直流毫伏表的指针应随之摆动,若向正方向摆动则表明被检二次绕组极性正确。反之则极性不正确。5.4.3 注意事项:接线本身的正负方向必需正确;检查时应先将毫伏表放在直流毫伏的一个较大档位,根据指针摆动的幅度对档位进行调整,使得即能观察到明确的摆动又不超量程撞针。电池连通23s后立即断开以防电池放电过量。5.5 变比检查本作业指导书提及的方法仅作为确定绕组安装正确性及运输途中无硬性损伤的核实性检查,当计量有要求时、更换绕组后应进行准确级的角比误差检定,其方法查阅相关互感器检定作业指导书。5.5.1 使用仪器设备:调压器、交流电压表(1级以上)、交流毫伏表(1级以上)。5.5.2 检查方法:待检PT一次及所有二次绕组均开路,将调压器输出接至一次绕组端子,缓慢升压,同时用交流电压表测量所加一次绕组的电压U1、用交流毫伏表测量待检二次绕组的感应电压U2,计算U1/U2的值,判断是否与铭牌上该绕组的额定电压比(U1n/U2n)相符。5.5.3 注意事项:各二次绕组及其各分接头分别进行检查。5.6 空载电流测量5.6.1 使用仪器设备:调压器、交流电压表(1级以上)、交流电流表(1级以上)、测量CT(0.2级以上)。5.6.2 试验方法:空载电流测量是高电压试验,试验时要保证被试品对周围人员、物体的安全距离,并必须在试验设备及被试品周围设围栏并有专人监护。各二次绕组n端单端接地,一次绕组N端单端接地;将调压器的电压输出端接至某个二次绕组(应尽量选择二次容量大的二次绕组),在此接入测量用电压表、电流表(一般需要用到测量CT)。接好线路后合闸,缓慢升压,当电压升至该二次绕组额定电压时读出并记录电压、电流值。继续升压至高限电压(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为1.9Um/,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为1.5Um/),迅速读出并记录电压、电流值并降压,断开电源刀闸。5.6.3 结果判别:在额定电压下的空载电流与出厂值或初始值比较,应无明显差异。在高限电压(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为1.9Um/,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为1.5Um/)下,空载电流不应大于最大允许电流。5.6.4 注意事项:感应耐压前后均应进行此项试验,空载电流不应有明显差异。5.7 tgd测量固体绝缘PT以及Un20kV的PT一般不进行tgd测量。5.7.1 使用仪器:电容/介损电桥(或自动介损测量仪)及标准电容器、升压装置(有的自动介损测量仪内置10kV标准电容器和升压装置);现场用测量仪应选择具有较好抗干扰能力的型号,并采用倒相、移相等抗干扰措施。5.7.2 测量方法:对于Un为20kV及以上的不接地电压互感器(全绝缘),一般采用一次绕组加压法(即A-N短接、外施电压,分别从二次绕组或外壳、支架取信号),测量电压10kV;对于Un为20kV及以上的接地电压互感器(半绝缘),一般采用末端屏蔽法(即A端加压,N端接地,分别从二次绕组或外壳、支架取信号),测量电压可选10kVUm/。5.7.3 试验结果判断依据:a) 绕组绝缘的tgd值不应大于表1中数值:表1 绕组绝缘的tgd值 额定电压温度 51020304035kV及以下交接时、大修后1.52.53.05.07.0运行中2.02.53.55.58.035kV以上交接时、大修后1.01.52.03.55.0运行中1.52.02.54.05.5b) 支架绝缘的tgd应不大于65.7.4 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温度、湿度。感应耐压前后均应进行此项试验。5.8 交流耐压试验5.8.1 试验要求:应进行外施工频耐压试验及感应耐压试验。对于不接地电压互感器(全绝缘),外施工频耐压试验及感应耐压试验的试验电压见表2;对于接地电压互感器(半绝缘),外施工频耐压试验电压为2kV(可以用2500V兆欧表测量N端绝缘电阻代替),感应耐压试验的试验电压见表2。表2 交流耐受电压值 kV 额定电压361015203566110220最高工作电压3.67.212182440.572.5126252出厂耐压值2530(20)42(28)556595155200395交接、大修后耐压值2327(18)38(25)505985140180356注 1:括号内为低电阻接地系统注 2: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PT如果现场不具备条件可不进行耐压试验5.8.2 试验方法:a) 外施工频耐压试验:二次绕组、外壳、支架等应连在一起接地;A-N短接,施加电压;耐压历时60s。b) 感应耐压试验:选择一个二次绕组施加一足够的励磁电压,使一次绕组感应出规定的试验电压值,励磁电压频率一般为150Hz,不应大于400Hz,耐压时间60100/f(s),且不应小于20s。5.8.3 使用仪器:高电压试验变压器及测量装置(电压测量总不确定度3)、三倍频电压发生器或变频电源。5.8.4 注意事项:a) 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湿度,相对湿度超过80时不应进行本试验;b) 升压设备的容量应足够,试验前应确认高压升压等设备功能正常;c) 所用测量仪器、仪表在检定有效期内;d) 外施工频耐压试验应在高压侧测量试验电压;感应耐压试验也应尽量在高压侧测量试验电压,如果在施加电压的二次侧测量电压,则应考虑容升效应,一般在150Hz下,对于220kV的PT,容升按8考虑,110kV的PT,容升按5考虑,35kV的PT,容升按3考虑。e) 充油设备试验前应保证被试设备有足够的静置时间:220kV设备静置时间大于48h,110kV及以下设备静置时间大于24h。f) 耐压试验后宜重复进行介损及电容量、空载电流测量,注意耐压前后应无明显变化。5.9 局部放电测试5.9.1 使用仪器:无局放高电压试验变压器及测量装置(电压测量总不确定度3)、局部放电测量仪。5.9.2 试验程序:局部放电试验可结合感应耐压试验进行,即在耐压60s后不将电压回零,直接将电压降至局放测量电压进行30s局放测量;如果单独进行局放试验,则先将电压升至预加电压,停留10s后,将电压降至局放测量电压进行局放测量。注意:对于接地电压互感器,试验时A端接高电压,N端及二次绕组单端与箱壳一起经测量阻抗接地(如果耦合电容器经测量阻抗接地,则被试互感器N端等直接接地);对于不接地电压互感器,应进行两次局放试验,第一次A端接高电压,N端及二次绕组单端与箱壳一起经测量阻抗接地(如果耦合电容器经测量阻抗接地,则被试互感器N端等直接接地),第二次N端接高电压,A端及二次绕组单端与箱壳一起经测量阻抗接地(如果耦合电容器经测量阻抗接地,则被试互感器A端等直接接地),接线与程序与接地电压互感器类似。5.9.3 局部放电预加电压、测量电压及局放量限值:1998年5月以后出厂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试验电压及要求见表3(相对地电压互感器两种局放测量电压任选其一进行):表3 局部放电允许水平(1998年5月后)绝缘类型预加电压kV局放测量电压kV局部放电允许水平pC交接时/大修后运行中15.7535kV,固体绝缘预加电压为其感应耐压值的80相对地电压互感器1.2Um501001.2Um/2050相对相电压互感器1.2Um2050110kV及以上,油浸式预加电压为其感应耐压值的80相对地电压互感器Um10201.2Um/510相对相电压互感器1.2Um5101998年5月之前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执行旧标准,见表4:表4 局部放电允许水平(1998年5月前)绝缘类型预加电压局放测量电压局部放电允许水平pC交接时/大修后运行中15.7535kV,固体绝缘1.3Um相对地电压互感器1.1Um/501001.1Um(必要时)250500相对相电压互感器1.1Um50100110kV及以上,油浸式0.81.3Um1.1Um/20205.9.4 注意事项:a) 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湿度,相对湿度超过80时不应进行本试验;b) 升压设备的容量应足够,试验前应确认高压升压等设备功能正常;c) 所用测量仪器、仪表在检定有效期内,局部放电测试仪及校准方波发生器应定期进行性能校核。d) 充油设备试验前也应保证试品足够的静置时间(同5.8.4e)6 原始记录与正式报告6.1 对原始记录与正式报告的要求a) 原始记录的填写要字迹清晰、完整、准确,不得随意涂改,不得留有空白,并在原始记录上注明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及编号。b) 当记录表格出现某些“表格”确无数据记录时,可用“/”表示此格无数据。c) 若确属笔误,出现记录错误时,允许用“单线划改”,并要求更改者在更改旁边签名。d) 原始记录应由纪录人员和审核人员二级审核签字;试验报告应由拟稿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三级审核签字。e) 原始记录的记录人与审核人不得是同一人,正式报告的拟稿人与审核/批准人不得是同一人。f) 原始记录及试验报告应按规定存档。6.2 原始记录的内容及格式试验原始记录的内容及格式参考附表A。7附录 A (资料性附录)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绝缘试验原始记录 标识与编号单位型 号安装地点出厂编号制 造 厂出厂日期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试验日期试验负责人试验参加人记 录审 核试品铭牌一次额定电压:二次组合(额定电压、准确级、额定负载):绕组直流电阻W仪器型号仪器编号一次绕组1a-1n2a-2n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