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会计对比研究.doc_第1页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会计对比研究.doc_第2页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会计对比研究.doc_第3页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会计对比研究.doc_第4页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会计对比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 北 省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本 科 毕 业 生 论 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会计对比研究姓 名: 专 业: 会 计 准考证号: 017710110200 工作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 填表日期: 2011 年 09 月 10 日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制摘 要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信息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随着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化, 以及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内涵的日益复杂,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对会计信息揭示题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从而加深对我国会计信息所揭示出的问题的认识,并向国外其他国家学习其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会计发展有用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我过会计信息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Abstrac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refers to the accounting units through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financial reports or note to investors and other forms, creditor or other users of the information reveal units financial position and operating results of informati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the whole accounting behavior of the core of the system, its essenc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various interests. 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ubject and benefit main body, the diversity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f the size of the economy is expanding and content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microcosmic management more and more shows its outstanding and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from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reveal the topic to carry o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ative study. Thus deepen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our country which were revea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and other countries to study abroad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accounting development useful part, to its dregs, take the essence. Promote I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aster, better development.Key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iii目 录摘要 i Abstract ii1 引言 22 中国与国外流行准则制定方法与程序的比较 3 2.1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之比较 3 2.2 会计准则形式及内容的比较 73 中外会计信息所揭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 113.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113.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信息特征的规定 113.3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123.4三者之间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124中外会计信息所揭示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比较研究14 4.1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44.2 中外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的比较 144.3 中外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比较 154.4 结论 17结论 18致谢 19参考文献 20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必然也起到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会计更好更优的发展,对国外会计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而针对会计信息所揭示的问题研究,本文从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分别对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进行简要初步的分析,找出我国会计在发展中与别国的不同之处,从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促进我国会计信息揭示方面更好的发展有积极作用。2中国与国外流行准则制定方法与程序的比较2.1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之比较一、西方流行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西方目前最流行的制定会计准则的逻辑方法是概念框架法,这种方法产生于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之后,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由SEC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但SEC成立以后,随即便委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来制定会计准则,为此,193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专门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从此开始了美国构建会计准则的历史。从AICPA接受了制定会计准则的任务之后,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研究与改进的实践就没有停止过,一直到概念框架法的产生。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8年一1959年由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制定会计准则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59年一1973年由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制定会计准则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了3年以后山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会计准则的时期。从这几个发展阶段上看,尽管每一次的改进可能都与公众的压力、财务上的弊端以及害怕政府接管对会计职业界的管理有关,但实际上我认为,这个发展过程也是当时美国的准则制定者(AICPA)一直没有寻求到令有关方面满意的准则制定方法的一种历史必然,换句话,也可以说,是AICPA一直没有找到由它来制定会计准则“借口”的一种历史发展必然“。1937年,对于会计程序委员会来讲,如何(用什么方法)制定一项史无前例的会计准则,可能是它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抉择一种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并可能导致会计准则成败的抉择,从一般的规律来看,这种抉择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方法的影响。历史地看,当时的会计文献除了演绎法的产物之外,还有大量归纳法的产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大量的会计文献都是归纳法的产物。”6典型的代表有1940年佩顿(w.A.Paton)和利特尔顿(A.C.Littleton)的著名会计论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1953年利特尔顿的著名会计论著会计理论结构和1975年井民雄士的名著会计计量理论。也许受当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以及迫于SEC要求AICPA尽快制定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似乎来不及“演绎”就采用归纳法制定了会计准则(这期间CAP发表了会计名词研究公报,但也是归纳性质的),而当归纳法制定会计准则的种种弊端暴露以后,会计程序委员会被迫改组为会计原则委员会。1959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成立以后,为加强会计理论研究,AICPA又专门成立了一个会计研究部,期望它能配合APB深入研究会计原则,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会计准则,改进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这期间,会计研究部对会计原则的研究主要以会计假设为出发点,试图建立一种“会计假设一会计原则”的理论框架,并发表了关于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第1号和第3号研究公告,但这些研究成果很快被认定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而被APB所否定。于是APB在后来制定会计准则时,转而又出现了尊重实务与会计惯例的倾向,在准则制定的方法上实质也采用了一种归纳法,从而使得APB所发布的会计研究公报与CAP所发布的意见书出现了相同的特征:描述性比较突出,无法指导具体的会计实务,也没有能力消除会计实务中的差异和不一致。因此,APB与其前任CAP一样受到了各方面的抨击,包括会计职业界、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政府等,这样,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被迫又由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人们对以往会计原则的不满显然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有关。为寻求一套1科学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Alc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委托特鲁伯罗德小组于1973年研究出“财务会计的目标”,特鲁伯罗德委员会所提交的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美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目标,这为以SB以此为出发点继续演绎概念框架理论提供了基础。在采纳了这一研究成果之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8年到1985年期间,陆续发表了6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从而开始了依据概念框架“演绎”会计准则的做法。根据美国FASB第2号概念框架前言的说明,概念框架是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结构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这些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毫无疑问,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一套严密而完整的概念框架可以使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和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是面对一些新的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时,概念框架的作用应该更加明显。概念框架法在产生以后很快被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认可,并开始纷纷效仿,直到今天,会计准则已经制订完成或正在制订中的国家,在总体思路上都是借鉴了美国的这种概念框架法,使之地地道道地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科学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二、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在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先制定具体准则,到一定时期再来研究普遍适用的原则,即“具体准则-概念框架”的方案,这是一种归纳法的思路;另一种意见是先制定普遍适用的原则,在其指导下再来制定具体准则,即“概念框架具体准则”的方案,这是一种演绎法的思路。当时财政部倾向于后一种意见,因此,1993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应该是作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出现的。根据葛家澎的介绍,财政部在制定基本准则时,希望这项基本准则“既能指导全国各行各业(会计制度以及未来的具体准则),又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基本准则在当初是被界定在一种“双重功能”的目标上。从颁布后的基本准则来看,它的是以双重功能的形象面世的:一方面基本准则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用于指导当时的大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1993年中国颁布的各大行业会计制度首次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了统一,尤其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分类及财务报表的呈报方面,这是中国会计制度前所未有的局面;另一方面基本准则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表现在基本准则中具体规范了各大会计要素的分类及核算方法等。如果中国此后的具体准则严格根据基本准则进行演绎的,或者说与基本准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那么,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演绎法。但基本准则颁布后,学者们马上就认识到“把概念框架与具体准则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困难”,这就意味着基本准则将很难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事实证明,1997年开始出台的具体准则的确脱离了基本准则的框架,另起了炉灶,从而使基本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成了一种摆设,不起任何指导作用,从内容上看,基本准则与现行具体准则之间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之间很难称为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实质上采用的是财政部最初预想的另一种方案先制定具体准则,后研究概念框架。但财政部在其公开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仍然将基本准则摆放会计准则体系逻辑关系的起点,而且在前言中指出: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编报的一般要求。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业务做出的具体规定。”事实上,这种形式主义已经无法掩盖基本准则在准则体系中尴尬的地位,也无法证实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了概念框架法,而“形而上”的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国己经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仔细研究这些准则的出台过程会发现,它们实质上是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准则中筛选出来的、准则制定者认为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而在这种筛选过程中,必然凝聚着多数准则制定者的个人偏好。从公开颁布的具体准则讲解中本人也发现,在对相关准则的条款进行解释时,讲解中经常会介绍不同国家相关准则的各自做法,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几种意见,最后由会计司的准则制定小组从中选择一种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如果我们上升到理论来认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不难发现,总体上说,我国会计准制定的方法应该是归纳的,而且其结论形成的依据也多半是准则制定者的偏好,根据我国在实质上缺乏概念框架这一现实来看,准则制定者的偏好至少在初期是非理性的。归纳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制定准则时具有筛选现行做法和保留现行会计实务的倾向,从财政部公开发布的资料中,本人注意到,在我国己经颁布的会计准则中,的确都出现过这方面的倾向,例如,我国在某些准则中保留了中国现行实务中一直比较流行的做法,如低值易耗品作为存货处理、工商业存货成本构成不一致、代销商品作为存货处理等;再比如,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的初期,没有注意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会计惯例(如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等),我想,这些现象并不是演绎法的产物,而是归纳法的必然产物。然而,我认为,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后期逐渐显示出一种演绎推理的特征。1997年我国开始颁布具体准则,到2000年年底已经颁布了功项具体准则,而其中的5项准则在2001年1月份就进行了修改,2001年以后又陆续颁布了6项具体准则。从2001年以后颁布的具体准则和已经修订的准则来看,其中隐含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较少使用公允价值。我想,这个现象的背后应该意味着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己经开始从非理性的归纳向理性的演绎转变。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从理论上看,当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仍然是概念框架法,这种方法在总体上采用了演绎推理的逻辑程序,从其结论产生的依据来看,主要应当是公认的概念框架。而中国到目前为止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在总体上采用了归纳推理的逻辑程序,从其结论产生的依据来看,更多的应该是准则制定者的个人偏好。尽管在后期制定会计准则时,我国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使用了演绎推理的逻辑程序,但这一逻辑程序中的核心概念仍然是不突出的,换句话说,这种逻辑推理尚缺少理论的指导,因而,严格地讲,也是非理性的。 2.2 会计准则形式及内容的比较一、会计准则颁布形式之比较从具体准则颁布的形式来看,中国与国外流行模式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会计准则制度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规范的唯一形式,而我国除了有会计准则之外,还有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特征。其实不仅中外在会计准则颁布的形式上存在差别,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含IASB)也存在着一定差别,比如美国的准则通常被称为规则式会计准则(DetailedRulesBasiS),而国际会计准则、英国和欧洲部分国家(比如荷兰等)的会计准则通常被称为原则式准则(BasicPriCinlesBasis)。规则式准则一般比较详尽,以美国为例,其详尽的会计规则“洋洋洒洒4500多页”(阎达五等2002),其中包括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表的51个会计研究公告、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的31个意见书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迄今发表的140多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几十个财务会计准则解释,美国的会计准则也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总和还要多。美国准则通常以一条条详尽规则的方式颁布,一项准则中可能只涉及某一个会计事项的某一个方面,要全面了解某一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要研究若干与此相关的会计准则才行,比如,在美国,要了解“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至少要掌握FAS34利息费用资本化、FAS42利息费用资本化重要性的确定、FAS58以权益法核算投资的财务报表中利息费用资本化和FAS62某些免税借款和某些捐赠与补助情况下的利息费用资本化等准则规定的内容。原则式准则一般比较简练,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在某一项会计准则,比如存货中,一般比较系统、全面地规范了关于存货确认、计量、披露等各方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存货相关的业务一般都应该根据该会计准则来核算。理论上讲,规则式准则和原则式准则各有优缺点。规则式准则很具体,便于会计人员操作,会计人员无需进行职业判断。但我认为,它这种“零散式规则”的做法很难做到系统化,它对某一个问题的规范可能相当具体,但问题可能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而新问题又不断地涌现,因为没有统驭性的原则可循,具体准则必须迅速地、不断地被制定和修订,即使是这样,有时可能也不会将所有的规则都考虑其中或者跟上新形式的变化,这便为企业以“没有相关规则”的理由钻空子或逃脱责任提供了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难以“面面俱到”和“系统化”的规则,有时候可能会“就事论事”,从而使某项准则中时有“例外”的情况发生,比如美国FASZ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中指出,研究与开发成本在其发生时全部记为费用,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研究与开发成本例外,根据FAS86对出售、租赁和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的规定,它们可以资本化;再比如美国要求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在期末应该并入合并报表,但SPE(SeoialPurposeEntity)例外,按规定它可以不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我们知道,只要有例外的政策,企业就会按照利己的普遍规则打擦边球和钻空子,从而在制度上寻求造假的突破口。另外,美国会计准则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很难被会计人员全面掌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应用上的错误,不仅如此,审计人员要全面掌握会计准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又增加了审计上的难度。总之,规则式的会计准则有着明显的弊端。近年来,规则式准则在实践中的不利影响随着“安然事件”等一批丑闻的发生而逐渐浮出了水面,并己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觉。安然事件以后,美国的规则式准则受到了相当多的指责。著名经济学家GeorgeSoros评论说:“美国的会计制度以会计规则为基础,但仅有会计规则是不够的,因为它可能导致规避行为。”他还说,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的会计制度以原则为基础,虽然欧洲也出现了像美国这样的会计丑闻,但“不会是这种会计系统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Spence指出:“传统上西方的经济是基于规则的体系,只要符合规则,就可以打擦边球,钻规则的漏洞,从而造成投资者的损失,因此,还应该回归于某些原则,在规则制定的同时确定原则,两者匹配使用,不可偏废,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糟糕结果”。SEC首席会计师也认为,规则式准则可能会助长会计人员“翻箱倒柜”式的心态,不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68。一言以蔽之,规则式准则已经受到了原则式准则的严峻挑战。原则式准则不是很具体,因此,操作性可能相对较差,在会计核算中可能需要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但它不容易使企业逃脱责任或钻空子,当然这要有一些资深的审计师队伍作保证才行。我们知道,英国是讲求“真实和公允”的国家,但“真实和公允”在英国从来就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许多学者认为,英国官方就是为了避免公司逃避责任,才故意没给它界定一个具体定义的。另外,荷兰的会计准则是相当原则化的,企业对于会计政策有相当高的自由选择权利,如果企业因不当的做法而给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时,阿姆斯特丹法院企业合议庭将根据既定的会计原则进行裁决,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企业逃避应有的责任,可见“原则”有“原则”的好处。当然,原则式规则并不是在任何社会都有效,它的顺利实施是有条件的,IASB主席SirDavidTweedie曾就此发表意见说: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是有前提条件的,公司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能以公众利益为己任,进行专业判断69。其实,如果一个国家以原则式会计准则为主,不仅要求公司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要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而且还要求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相当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否则,原则式会计准则的不利影响可能比规则式更加可怕,看来,原则式准则的门槛较高,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使用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由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构成。会计制度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会计规范,我认为,它属于一种比较详尽的规则式会计规范,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到会计记帐的方法应有尽有,会计人员一般不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可直接根据它进行会计核算,但它又不同于美国的会计准则,因为它非常系统,非常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因而,极受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即使在会计准则己逐渐被会计人员所熟知的今天,会计人员仍然喜欢会计制度。与会计制度相比,我国的会计准则显得比较“原则”一些,也就是说没有制度规定得详细,因而应该属于那种原则式准则,如果企业试图根据具体的会计准则核算,必然需要他们更多的职业判断。与西方流行的会计准则颁布模式相比,中国的准则颁布形式应当是最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的,我认为,采用制度与准则并存的一种会计制度体系应该是中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中比较成功的部分。我们知道,完全采用原则式的会计准则,中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可能“难以招架”,而完全使用规则式的会计制度恐怕又难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翻新换样,将来也难以避免企业钻空子的行为出现。因此,规则式制度和原则式准则共存应该说是一种“天衣无缝”的模式:制度为企业提供日常的记账规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准则为企业提供一些制度中没有的记账原则,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制度和准则似乎有理由长期并存。但是,制度与准则并存无论如何都难以体现经济效益,因此,未来取消一项制度或准则将是一种必然,从长远的角度看,我认为,未来保留的应该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比,我认为,会计准则至少有以下优势:第一、符合发达国家的会计规范颁布的流行形式;第二、易于根据企业经济业务发展做出及时的反应、补充或调整。由于原则式准则经常被怀疑操作性较差,因而,我想,我国在今后颁布具体准则时,应该将相关准则中的指南做得详细一些,使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将来有朝一日,随着中国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会计制度将会“平稳”地过渡到会计准则的形式。二、会计准则具体内容之比较截止到2002年1月,我国共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无形资产、租赁、中期财务报告、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根据财政部会计司2002年1月公布的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比较一览表中的阐述,我国的会计估计变更、租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现金流量表、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或有事项等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相一致的”,另外收入确认标准、在建工程期末计价、无形资产摊销、存货期末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方法等也“与国际会计准则是相一致的”,根据该表公布的信息,从纳入对比的会计准则来看,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具有了较高的一致性。为了进一步寻求中外在会计准则具体内容上的异同,本人对我国已经颁布的16准则进行了逐一的比较和研究(参见表22),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具体准则主要借鉴了IASB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对于IASB尚未构建的一些准则,我国主要借鉴了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做法,而且对子基本上不涉及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比如关联方、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期财务报告、会计政策、估计和差错变更或有事项等具体准则,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者说,在这些准则中,中国与IAS的规范上基本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的一些微小差异不会对会计信息带来重大影响。在对具体准则内容的比较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对于“基本一致”的准则,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很大,原因应该是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较少,属于这类的会计准则目前大约占中国已颁布准则的半数以上,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国际化的。但是,差异也是存在的。3中外会计信息所揭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就是会计信息具有的性质,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角度来看,所认定的会计信息的标准可能会有所区别。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曾有过许多争论,各国会计准则对质量特征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3.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分级体系,它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为完整的理论概括。整个质量特征体系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由相关性和可靠性组成。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美国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合乎“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个普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二者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将“可比性”作为次级质量特征,将“可理解性”设为用户(决策者)和针对决策的各种信息质量特征的桥梁。然后,进一步将相关性分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分为可核性、中立性和真实性。 3.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信息特征的规定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中规定:会计信息四项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中提供的信息要便于使用者理解,但对于有些复杂事项的信息若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不得以某些使用者难以理解而将其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 相关性是指财务报表的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其内涵要有预测价值和确证作用。另外重要性为相关性提供了一个“分界线”或者说是“取舍点”。 可靠性是指资料没有重大差错偏向,并能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FASB者作依据。 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 可比性是指使用者能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以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可比性要求企业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这些政策变动中的影响告诉使用者。 3.3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我国的会计质量特征是会计准则的一部分,各企业必须遵照执行,其主要作用是指导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系列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其确切含义在实务中难以把握,将其作为衡量会计核算工作标准的实用意义有限。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中的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被看作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般规定。 3.4三者之间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几种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质量特征并没有单独列示,只是将其列入会计原则之中,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原则有12条之多,可谓全面,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并未在会计制度中得到体现。因而,应考虑在我国建立起自己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把质量特征加以具体阐释,真正发挥其落实会计目标、指导会计工作及启示准则制定的作用。(一)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内在的联系的比较及启示 在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清晰地划分了各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主次逻辑,并指出了主次质量特征间的结构层次。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的主要质量特征有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在相关性下,又有“预测作用”、“确证作用”和“重要性”作为约束性的次要质量特征;在可靠性下,又有“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型”、“审慎型”和“完整型”作为内涵阐释的次要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要质量特征只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两种,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则属于次要质量特征,通过层次的划分,突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明确了会计目标。而我国诸多质量特征之间缺乏明确的主次逻辑关系。具体分析后可以认为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等构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这些要求就其内容看虽然全面,但由于内部逻辑关系的混乱,一系列的条款平行罗列,各部分间没有相互联系,彼此孤立,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架。因而应当考虑建立一个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其他相关因素作为次要质量特征或内涵限定和约束条件应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趋势。但我国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精神,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质量特征。美国没有这一特征,这不能说是这是一个缺陷。因为只有经济活动的实质才是决策的要素,形式不过是经济业务的面纱面已。所以应该将它作为相关性的构成要素之一,更好地体现其相关性的内涵。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的比较及其启示 美国及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规定了不同的约束条件,但其中成本效益条件却作为二者基本上都有的约束条件存在着,这一条件要求为满足任一质量特征而花费的成本必须不超过其所能带来的收益。由于各个质量特征之间可能会有所冲突,无法兼顾,这就需要提供一个衡量标准,以在质量特征间无法统一时提供参照。成本效益原则就成了进行取舍的约束因素。而在我国却缺乏成本效益这一约束条件。人们认为“以着眼于用户为出发点的改进财务报告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而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究竟如何取舍的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如果不确定一个衡量标准,就很难在相关性与可靠性间做出适当的选择。树立成本效益的原则可以使得企业在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估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作要求,从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企业为了满足某一信息质量特征而花费巨大的成本,结果得不偿失。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特征规定中与国际的差异,并可得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亟待改进的部分。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重视程度及对其作用方向规定的比较及其启示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一直是FASB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得以清晰列示。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也专门列出,并花费较大篇幅对质量特征的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阐述。在这两种质量特征的规定中,通过对各个质量特征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一方面它使会计目标得以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作为原则性规定对关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处理程序和基本方法进行着直接指导,质量特征的作用在于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帮助使用者理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4中外会计信息所揭示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比较研究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准则。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披露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决策,而且也会影响债权人等利害相关者。只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科学合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经济活动的透明度,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进而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并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基石。4.1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根据信息供给的不同,同,影响股市运作的信息可分为以下四类:政府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研究部门及新闻媒介披露的信息。其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较大,存在的问题最多,因此,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体系主要包括初次披露和持续披露。初次披露是指股票上市前需披露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持续披露指上市公司在股票上市交易后持续经营过程中需披露的信息,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4.2 中外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的比较我国上市公司的初次信息披露制度,与海外发达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初次信息披露制度相比,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都以招股说明书为主要形式,并且招股说明书要求的内容基本一致。二是不同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的具体做法存在细微的差别:比如多数证券市场要求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发布上市公告,部分证券市场没有这一要求;有的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在正式招股前可发布初步招股说明书,而多数证券市场只需要发布正式招股说明书;有的证券市场如台湾则采取较为独特的方式,如以召开上市前业绩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上市前的信息披露。三是不同层次证券市场, 招股说明书的内容要求并不完全相同,般来说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所要求披露的内容要多于主板市场,特别是对公司业务发展目标的详尽描述、公司董事及主要管理人员的情况、对风险因素的分析、风险警告说明等内容的要求较主板市场更为严格。表1主要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形式比较项目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台湾香港中国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其他初步招股说明书ATM市场IO通知上市前业绩发布会 摘自:中外信息披露制度及实际效果比较研究http;/4.3 中外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比较(一)定期报告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主要包括年度报告、半年报告即中期报告、季度报告和月度报告。定期报告的性质不同,所要求披露的内容不完全相同。证券市场不同,对定期报告披露的频率即报告间隔也不一样。其中,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的内容最为全面,也是各主要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主要形式,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季度报告,但在内容上略少于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而月度报告的披露内容为最少,且只有个别证券市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月度报告。通常,创业板市场定期报告的披露频率要高于主板市场。 (二) 临时报告上市公司临时报告制度主要涉及披露标准和披露审查程序两方面问题。1、 披露标准临报告的披露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重要性标准;二是及时性标准。重要性标准衡量的是上市公司在发生什么样的事项时须进行披露,而及时性标准解决的是上市公司在发生重大事时应在什么时间进行披露。确定适宜并明确的重要性标准一直是各国或地区证券立法的理想,但是这一工作绝非易事。一方面,信息是否重要本身就具有相对性, 一件具体事项的发生对于不同的主体, 因其规模、利润、资产、商业运营性质等的不同,其重要性也不等同;另一方面,确定重要性标准还存在一个平衡问题,即重要性标准既要使上市公司披露一切投资者合理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又不能使市场充斥过多的噪音。从实践看,海外主要证券市场确定重要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影响投资者决策标准,根据该标准,一件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其是否对投资者作出决策产生影响; 二是股价敏感标准,根据该标准,一件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其是否会影响上市证券价格。美国对重要性标准采用比较宽泛的双重标准制,即同时将“影响投资者决策”和“影响上市证券市场价格”并列作为判定信息重要性的标准,只要符合二者之一便构成重大事项,信息披露的义务即告产生。日本采用投资者决策标准来界定重要性,将重要信息定义为“上市公司任何关于管理、营运、财产的严重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事实”。英国、德国、法国、香港和台湾对于重要性采用的也是股价敏感标准。及时性是指上市公司应毫不迟疑地依法披露有关重要信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及时披露重要信息,可使公司发生的重大事项和变化及时通知市场,使公司股价及时依据新的信息作出调整, 以保证证券市场的连续和有效;从投资者来看,及时披露可使投资者依据最新信息及时作出理性投资决策,避免因信息不灵而遭受损失;从社会监管的角度来看,及时披露可缩短信息处于未公开阶段的时间,缩短内幕人士可能进行内幕交易的时间,减少监管的难度和成本。基于上述考虑,海外主要证券市场均将及时披露作为对上市公司临时报告的基本要求。2、披露审查程序从披露审查程序来看,根据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及有关上市协议,对上市公司临时报告的审查主要由证券交易所进行,上市公司在发生某些重大事项时也需向监管机构报告。海外主要市场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临时报告的审查程序有两种模式:种是事后审查,上市公司在发生重大事项时即时披露信息,同时向证券交易所及主管机关申报;一种是事前审查,上市公司在发生重大事项时要在向证券交易所申报经审核后才可公开披露。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事前审查的好处在于证券交易所能较好地判断信息的重大影响程度,从而选择最佳的信息披露时机、方式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暂停交易,但存在效率低,监管成本高的弱点,而且信息披露的时滞长。事后审查正好与之相反,具有效率高,监管成本低,披露更为及时等优点,但不容易在事前控制重大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风险。香港联交所采取“部分事项事前审查、部分事项事后审查”的方式,即对于在一般性规定范围内的事项,上市公司可直接在指定报刊或指定网站上披露,而对于必须进行公布的交易及关联交易事项,上市公司需向联交所提交公告初稿,由其审查按其意见修改后披露,因而能够较好地避免两种模式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4.4 结论从以上中外信息披露制度的对比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虽尚处发展的初期,然而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实体法规范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当前我国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上还存在着部分立法形式欠合理等许多问题。今后,我国应加强和细化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建立和完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 明确不同违规行为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形成一个适宜的、畅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惩戒机制。调整部分信息披露立法标准。如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标准由目前采取的“投资者决策标准”与“股价敏感标准”二元标准调整为统一采用“投资者决策标准”。在以后对证券法的修订增补中,对部分不合理的立法形式进行调整,使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结 论本文对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对比研究有初步的阐述。对于相应的中外对比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且根据其结果对其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分别从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披露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对于我国在一些方面的欠缺也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对中外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中学习其他国家在会计信息揭示方面的优势之处,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促进我国会计更好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所揭示的问题必然也会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更新的知识寻找更新的对策来进行研究讨论。致 谢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学习中的榜样;其次感谢大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