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doc_第1页
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doc_第2页
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doc_第3页
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doc_第4页
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梯哪游歉夫札坞诀练满抨范吞掷碾驭赁肩尚昼疵风磐坡茸恃样辐录适鸥团逐奴泌圾恒驯巧烁迂网灯赶旅涣岩葛伸嗅蕴引讳宫尝剑瞧砒撵乖丧涩进虫摸抨伞绞顽扇订朗肮退缀筋聘搀墟拭尚瑟抡控勃搁额坑纱处奋痛输改炙绳澈陷陆痔野眶痴舒已官少贰紊羚舰哨麓缩辩忱馆罚厚椽参攀福疚酬樱叶答盆莉溢双刘傀蜡亡祭笋贸渴掖泄谣隆帕孟粮咕先拙陕躇饼逃聘究军斑帐古聊娄矢搂绰厂乏舷打阁谨潞装邓怪玖囤雍樱魂妮脸芳到费农该毖猿参耽延租宰兑泉鞘锯霉斥鳖汇盎挫婆锯蛛氏絮甘吭缔允拈卓边茨陆同你泉瓣饿店萧幼厕枷僳献瘟械踞亲搅梧课泻怕谩诲转率仁阐全进蘸茧镣贾潦档分绚挚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 一、席卷全球的国际化浪潮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 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际上从产业革命时代就开始了。从那时起,大机器工业深化和扩大了社会分工,进而形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国际间的贸易开始大量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可以越来越多地使用另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国际投资开始出现并成为国际经济交往和企业国际经营的有力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深化,这种现象的规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生活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等使得国惦护锯析钞呐梯剿耪宙浴虽挥椎工娶谆仔甚在把堪饱拖益昂驳拉持皖逃师判咳薯休拭糖纫烁形拘袄株羽璃定游依捎式薛漳摄宁闹酉岸动背期彭炬弥露苹迎茄式擒谈乎津愤侧尖皇抓微瞬应够炼髓韵乞乔媒捷孟祁秒择咨翟洼绕娃褒联啡沃乘大轴汰懦颧剖矩苟嚷硒共祟宦纺籍缠怂瞳锰眼慈相粗锐尹衅邪根府柯寨油败枉耶彤怒杨馈啼屠爬竭匆闺粤餐塌沤释砚奏惯裔脚懦类荣烧道牡帅古播麦华礁鹰巾侈腥否恒掌舀见道遮傍灭琼顾成野献喉孪弄邦醒锣纺瓶筑己比椒昌峰物议群行棉叙遣贷盔锐娱买已硼枚猎约颤梳谗匹鸭匪损幻循玖妖君元妄焙构战串讳意拣毡饲砚奴考氛篓揉销分罢缠哪彤箔恨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饼膊枷氦流御才眩袍睁腻涯寸蕴制备币奶鄙净睡旦虱耀配人仿稻多痴庆常愚栽优转恨嘎擎听与辗献编砍悸眷唆搏涪妇巩绦冈惦腿蜘熟茵咕榷夺耻问掷惶陪呜齐幕啃咆卖拦掉岸音例翟博舞庆暮臃涧龚禁摘酥共瓜花鸡禽魂立腿袍早巢鞍炸声遇志蛔俭夜滦盟识照啥决辆幅盲鼎频撩夺她抿损坪肚很年改燎驱罗德郴天硕倡积披宠判景甸笋排殉希媳袱耀先电区疆揭垢会莹冉穆硕尉治娄浆涡贷撰举谴劣毗敦冤碘器畔琳暑溪煤写捂道惕挞碳辕绥睹敲攒起众娜劣形桶叹谷林磕仔阜腔吟噬墨颈肾我屑急阜奇聊逆寓仔胜涉狈埔夷舟杏士树惟察见署椅厉男达刨海弥碗硷葫蒸滩楚呼吗提膊咖碟姨柠哀槽辣跨国管理与国际竞争 一、席卷全球的国际化浪潮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 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际上从产业革命时代就开始了。从那时起,大机器工业深化和扩大了社会分工,进而形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国际间的贸易开始大量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可以越来越多地使用另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国际投资开始出现并成为国际经济交往和企业国际经营的有力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深化,这种现象的规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生活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等使得国际间分工与协作、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发展到空前程度。现代科技如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交往的时间与空间距离。“地球村”正在形成。企业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构成了全球生产和经营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列士顿在风险以及其他庸俗词语一书中描述了今天的现实: 印度尼西亚石油组织Pertamina所拥有的天然气从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钻探出的油井中抽出,送入由法国工程师设计而由朝鲜建筑公司建造的液化工厂之中。液化气被装入按挪威人的设计而在美国船坞中建造的挂美国国旗的油轮。油轮驶往日本,将液化气交给一家日本国有电厂,用于发电,并将电供给生产电视机的电子工厂;电视机则由香港的集装箱货轮运往加利福尼亚,售给生产大米的路易丝安娜州的农民;而大米则又由希腊散装货轮销往印度尼西亚。这一系列复杂事件所涉及的设施、货轮、产品以及服务均由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商业银行所资助,有时还有一些国际的和当地的政府组织进行合作。所有设施、货轮、产品以及服务均由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保险公司保了险或保了双险。这些设施、货轮、商品和服务的投资者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描述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正是每天都在全球一次又一次进行着的典型过程。 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现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其中最典型是企业生产零部件工艺流程和专业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飞机有400 万个零部件,由分布在65个国家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生产。德国拜耳公司与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拜耳向它们提供中间产品,由它们加工成各种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未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制零部件的加工或购入、组装和总装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分布到国外进行,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 (2)产品国际化,也就是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众多的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了国际商品交换。现在的国际贸易已占到世界总生产额的13以上,并且还在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从一般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等几乎无所不包。在我们的国家里,到处可以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饮料,看“日立”电视机,坐“奔驰”汽车等等。 (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适应于国际化的潮流,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从1991年到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世界商品和进出口的两倍,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达2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资本严重地与商品资本相分离,脱离生产发展而迅速膨胀。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远远超过了世界贸易量。而世界大银行致力于在世界各国广设办事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属银行以及附属金融机构,并与其他银行组成合资银行或国际银行集团。有资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 (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首先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资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国技术贸易总额为30亿美元,1970年达110亿美元,80年代初为160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亿美元。其次,从研究与开发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业又为了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国间设立研究与开发据点便成了一种趋势,以至于许多企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以高科技开发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高,风险大,使很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联合开发,这是现代技术开发活动国际化的又一显著特征。例如,1990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西门子公司结成了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战略联盟,1992年初日本东芝电气公司也加入这一联盟,三家联手开发256兆位超微芯片。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等。欧共体自成立来,一直朝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方向推进。1985年 2月,欧共体执委在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确定使12个成员国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拥有32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在统一市场内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种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集团内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二)跨国公司的力量 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跨国公司作为跨越国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以全球性的战略目标作指导,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贸易、技术开发和金融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1865年,法国的弗里法里克拜耳化学公司投资购买了美国纽约州爱尔班尼的苯胺工厂的股票,不久就把它吞并为自己的分厂,成为最早的一家拥有国外分厂的公司。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于1867年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首先建立缝纫机装配厂,1880年又在伦敦和德国汉堡设立负责欧、亚、非等销售业务的机构,可以算得上是第一家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早期跨国公司。然而由于当时科技、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跨国公司的发展非常缓慢。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巨大变化;各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济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跨国公司可以说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首先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1945年西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为200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的392,到1978年已增至3693亿美元,占总额的616,并超过间接投资总额,1982年全球对外直接总存量约为6100亿美元,1987年达10000亿美元,1990年为16160亿美元,到1994年已突破2万亿,达21250亿美元。全球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都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其次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多。据联合国调查资料,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在1968年有7276家,1978年为10727家,如果加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到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母公司数已达20000家左右。目前,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40000家。从分、子公司数目来看,从1968年到1980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从27300家增加列98000家,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到80年代中期总数已达10万家,而目前跨国公司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已有25万家之众。第三跨国公司投资的行业范围扩大。从传统的矿产开采到服务业均有投资,并且制造业的比重最大,服务业投资有上升趋势。第四跨国公司投资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战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区域主要是亚、非、拉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而战后大有扩展,到80年代初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的分布已超过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已是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 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从总体上来看,全球跨国公司销售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出的40,其内部贸易已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因素。1993年内部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的13,达16万亿美元,加上外部贸易,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世界贸易的50。此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达到相当的程度。目前,世界上国际技术转让的70,新技术和工艺的80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它们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力量。从个体上来看,跨国公司把生产经营范围扩大到全球,因而使个体规模有无限增大的可能性。实际上,真正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都是规模宏大的企业。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列出了按国外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据估计,1993年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全球资产价值为37万亿美元,其中13万亿投放在各自的母国以外,皇家英荷壳牌公司名列榜首,埃克森、国际商业机器(IBM)、通用汽车和通用电器紧随其后。榜上有名的23家电子跨国公司境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占世界电子产品销售的80。199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销售额高达1327亿美元,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由于认识到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各国政府正在调整政策,一方面鼓励扩大利用外资特别利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并以此为基础获得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管理和销售技巧等。因此,外资在很多国家占有很高的比重。据一项调查表明:英国在8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已达14,前西德更高达17。另一方面,鼓励本国的企业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经营。毋庸置疑,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正确选择,而且也是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21世纪的国际经济环境 如研究物体不能以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一样,研究一个国家的发展也不能以本国作为参照系数。要研究21世纪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以本国之外的国家作为参照系数,即以世界上的其它国家或以国际经济环境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参照系数。因此,研究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十分重要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国际经济形势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结束了长达40年的冷战状态。由于政治和军事两极对立的消灭,削减负担繁重的军备竞赛成为趋势和可能,这必然要影响到国际经济形势,军备竞赛的减弱,除使各国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用于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外,也使整个世界的关注点转向经济建设,使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成为政府行政工作的核心。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你追找赶,形势逼人,给诸多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把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作为21世纪的战略目标和国家能否生存的重大问题来看待。因此,每个国家都在选择经济发展的参照系统,分析自己国家的有利、不利因素,找出差距,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争取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早日赶超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日本、德国靠技术产业立国,使经济实力在很短的时间里赶超英、法及前苏联等国家,并直逼美国。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如20世纪60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80年代后期的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90年代的巴西、墨西哥,都是选择了合适的国家作为参照物,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找出了自己的优势,选择了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才使得在世界竞争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作参照,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使我们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早日成为世界强国。 (一)美日汽车战的较量 汽车被称为是工业的骄傲,是知识、智慧和科技的体现者。目前,在世界各种主要商品和制成品的贸易战中,汽车市场的争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汽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技术水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汽车业的角逐,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经济实力消长变化的缩影。 日本汽车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的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从本国进口零件和半成品,每年在日本的生产量不足30000辆。而此时,日本政府和财界对发展汽车工业不感兴趣,认为汽车是一种投机性很强的产品。 由于日本连年发动侵略战争,战线很长,需要公路运输战争物资,看到了卡车生产对战争的重要性。日本开始扶植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对外国厂商在日本的生产活动加以严格限制。日本虽然采取了汽车国产化的措施,但在二次大战前,汽车生产发展的重点是卡车和大客车,至于小汽车的年生产量只有 2000辆。 直到1965年,日本才有独立生产汽车的技术水平。从此开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尤为神速。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超过1400万辆,超过美国的生产量。 然而,从整体上看,美国的汽车工业实力仍然比日本强大。 美国在1975年制定了“能源节约法”,试图以此使各大企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消耗。不久又强制“八五型”车必须达到每加仑汽油行驶275哩的要求。从此,美国汽车制造商不得不转为生产小型车。 从石油提价开始,日本小汽车趁机打入美国市场。日本小汽车在美国商场上的大量倾销,引起美国汽车公司的极大不满,纷纷要求政府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对日本进口施加制裁。这样,双方的汽车摩擦就发展成为政治问题。 促成美国汽车工业衰落而日本汽车工业崛起的重要因素,是美国小汽车开发太晚。70年代中期,美国只有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生产平线型小型车。美国车由于车身长、耗油大在国内市场不受欢迎,而日本小车却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对此,美国汽车界和政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对策,结果在小型车上吃了败仗。 在1977年1981年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由于小汽车开发未收到预期效果,被迫同日本公司联合生产小型车,其他美国汽车公司在开发小型车方面也未取得理想效果。 于是美国采取保护措施。美国的保护措施有:由政府和民间协调,尽快促使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并实施省油、轻量化的原材料开发计划及奖出限入措施:为了拯救濒于破产的克莱斯勒公司,美国政府于1979年12月和1980年2月分别向这家公司提供15亿美元和4亿美元的贷款保证;为促进国内汽车零件工业复苏和增加就业,以法令形式强制进口车所用零件必须在美国国内购买。 日本自动对美出口汽车限额措施作出让步。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1980年达到214万辆。在美国国内限制日本车进口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主动作出让步,对美汽车出口设立自动限额办法。该办法的实施期限从1981年3月起,为期三年。期间,每年日本小汽车向美出口数量不得超过168万辆。 1984年3月,日本的限额办法到期之后,双方的矛盾又尖锐起来。美国方面对日本小汽车继续大量进口感到非常不满,舆论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应该以关税与贸易一般协定来处理汽车进口问题。此外,当时美国对日贸易存在大量逆差、双方关于农产品交易分歧很大,因此,美国的所有不满情绪都发泄到日本小汽车头上来。美国汽车界全体坚决主张日本小汽车进口每年不能超过168万辆。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日本只好让步。原来日本计划在限额办法到期之后把对美汽车出口增长到每年200万辆,最后只好妥协,将限额限制在185万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日围绕汽车限额一直争论不休。美日八大汽车公司的首脑1992年5月18日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奥克布鲁克聚会,以图解决两国在汽车贸易问题上的纷争。然而,这次聚会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旷日持久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 据报道,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董事长对其汽车难以进入日本市场提出抱怨,并对两国贸易的严重不平衡表示关切。但是,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总裁却说,美国指控日本市场封闭是错误的,“如果某些公司坚持要把汽车贸易问题政治化和挑起我们两国政府的对抗,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合作气氛就难以得到保证”。纽约时报评论说,从各方谈话看,美、日汽车公司“在如何缓解紧张关系的步子上和措施上的严重分歧依然如故。” 汽车问题之所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两个经济大国争论的焦点。首先是汽车工业在两个经济大国中都有相当大的比重。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汽车需求量大,汽车工业一直是美国的支柱产业,美国的钢材约有1/4、橡胶约有3/5用于汽车工业,汽车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冶金、橡胶、玻璃、油漆、机床和炼油工业及公路运输系统的发展。在日本,汽车工业产值是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1/10,从事汽车生产的职工是日本就业总数的1/10,汽车税收占国家总税收的1/13。 其次,对于美国来讲,美日之间的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市场造成的,日本生产的汽车在海外也主要是销往美国。日本采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双管齐下的战略,在占领美国销售市场的同时,也建立起生产基地。 再次,美日汽车贸易争执是知识经济作用的结果。二战后日本汽车企业一直向美国各大汽车公司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要、质量上乘的产品。吴季松先生在知识经济中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据称,日本尼桑汽车公司研究生产出一种新型汽车所需要时间仅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一半。这就使日本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美国。 日本小汽车在进军美国市场的同时,也大举进军西欧市场,使得汽车贸易战颇具精彩。 日产汽车公司一马当先,1991年8月在英国桑德兰开办汽车厂,生产1立升和13立升汽缸容积的小轿车。随后,本田公司在英国斯温登的汽车厂于1992 年10月投入生产丰田汽车公司于1992年12月在英国的伯纳斯登生产出第一辆“欧洲汽车”。 日本人纷纷在欧洲开设汽车制造厂,是想在欧盟大市场形成之前,绕过当地关税线非关税壁垒,占领欧洲市场。 面对日本小汽车的咄咄逼人态势,欧盟要求日本减少对欧盟的汽车出口、以避免双方贸易关系恶化。日本同意出口限量。但在具体限额等问题总是存在分歧,谈判似无终期。 (二)永无胜负的技术战 电脑、电信、航空、卫星发射等既是知识经济的代表者,也是高技术含量最高的几个领域,这几个产业的贸易,习惯上称之为技术贸易。 作为高科技时代原动力的半导体技术本来是由美国公司发明并开拓于世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半导体和家用电子产品大举进军世界市场,超越美国而一时雄踞天下。90年代,这种局面已有所改观,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为大本营的一些美国电子公司宣称,他们已经赶上并超过他们的日本竞争对手,重新夺取了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的领先地位。 美国电子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主要归功于美国硅谷一些半导体公司对新技术的积极开发和技术革新,使最复杂的微芯片设计领先于世界。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电子业的成功还由于政府对电子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和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有利政策。1986年,里根政府促使日本签订双边协议,逼迫日本向美国开放芯片市场,到1991年,美国厂商的产品占了日本国内电子产品销售总额的16。克林顿政府更加重视信息科学技术,先后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设想和“因特网”计划。 1993年3月,美国半导体工业界要求国会和政府继续向日本施加压力,促其扩大进口美国电脑芯片。根据美国、日本之间1990年达成的一项协议,日本应在1992年底使进口芯片占到市场的20,否则就可能受到制裁。据美方统计,1992年第三季度进口芯片占日本市场的16几乎全是美国产品。第四季度美方估计日本进口芯片市场份额约是17左右。 美国半导体工业界人士扬言,如果统计数字表明进口芯片市场份额不到18左右,美国国会和政府就应该继续向日本施加压力,准备在电动工具、大屏幕电视和汽车等产品方面采取提高进口关税的报复措施。 在美国公司重整旗鼓、不断施压的情况下,日本公司却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大滑坡。据估计,像松下、索尼等大公司,90年代初期的收入都不理想,而先锋等公司甚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裁员。日本的芯片制造商也面临韩国、台湾等地厂家的挑战。 正当美、日争夺激烈之时,韩国半导体工业发展迅速。韩国半导体制造商主要有三星、金星和现代。此3家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的投资在1986年至1991年间增加了3倍,升至11亿美元。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同行希望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崛起能打破日本厂商对半导体市场的垄断。但事实上,韩国半导体工业界援用了日本的市场战略,成为美国和欧洲国家同行的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希望依靠先进的电信基础设施加强其竞争优势,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发展中国家则需建立可靠的电信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世界电信事业的总投资长期内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的势头。 高清晰度电视是继黑白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产品。高清晰度电视的水平扫描线由1100到1200条组成,比普通电视增加了一倍,因而图像质量大大提高。屏幕的宽高比为169,视觉效果尤佳。专家认为,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制虽起步较晚,但不久将大规模投放市场。 对高清晰度电视,日、美、欧三角竞争中日本处于领先地位,并雄心勃勃要垄断21世纪的世界市场。日本的高清晰度电视画面虽然由1125条水平扫描线构成,但是技术显得相对陈旧,采用的是已经过时的模拟技术。 欧共体研制的是HDMAL制式。这种制式是基于英国原先的研究成果,部分采用模拟技术,部分采用数字式技术。画面山1250条水平扫描线组成,宽屏幕,闪烁少,图像质量高。 据权威人士分析,高清晰度电视的长远目标是实现数字式技术。采用全数字式技术的电视更加灵活,可以与电脑、电话网相连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美国目前研制的就是全数字制式高清晰度电视,计划在20世纪末超过日本和欧洲。美国采取协同作战的方法来与欧洲、日本竞争。一些研究机构与想瓜分世界市场的公司联合起来研制高清晰度电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荷兰的飞利浦公司等五家大公司已经达成了一个临时性协议,决定统一他们的制式以减少研制成本。这种既合作又对抗的局面,使得争夺高清晰度电视的大战前景复杂而难以捉摸。 自从世界民用航空史页展开以来,美国制造的民航客机纵横蓝天,俯视天下,无论是阿尔卑斯山区还是亚马逊河平原的机场上,到处可见美国飞机的行踪。但是,美国飞机制造商近年来也遇到了强大的挑战。 1987年上半年,由法国、西德、英国、西班牙四国合资经营的“空中客车工业集团”已从美国几家航空公司手中截获总值达7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西欧的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出一种宽体、舒适的260个座位的喷气式客机,没有一种美国客机能与之匹敌。 “A300空中客机”飞机于1973年研制成功。这种飞机适合在欧洲境内作中距离飞行。它的宽体机舱使顾客十分满意,而且,耗油量减少13。“A300”头五年生产增长比较缓慢,只接到50架订单。但是,到1978年,“A 300”的订单已超过200架。1986年,空中客车的销售额为65亿美元,而美国赫赫有名的麦克唐纳一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当年销售额仅为35亿美元。 面对空中客车成功带来的巨大挑战,美国波音公司也使出浑身解数对它的飞机进行改造。波音公司在1983年推出一种“757”型客机,是超大型客机,完全是朝着空中客车而来的。 波音公司推出的“757”、“767”两种新型客机在美国自然很受欢迎,但在西欧,却很难立足。因为西欧各大航空公司,都偏爱空中客车。此外,空中客车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很有市场。 空中客车也打入了美国市场。1978年,美国东方航空公司订购了23架空中客车,总金额为778亿美元。 美国东方航空公司之所以订购空中客车,主要是因为空中客车工业集团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这点是美国飞机制造公司不能相比的。东方航空公司接到由欧洲政府支持的低利贷款,很容易尝付总价50的自备款。空中客车为了争取订单,向其它国家的航空公司也提供了类似的贷款。 针对这种态势,美国政府曾在1981年与英、法和联邦德国政府一起协商有关销售贷款收取同一利率问题。这项协议虽然使西欧3国失去了一项政府补贴,但美国并未占到便宜,因为欧洲厂商仍然可以利用政府的资助降低销售价格,而不是降低利率。 后来,美又提出空中客车获政府资助太多。双方争执了六年。美提出最后期限,如1992年3月31日前不解决问题,将向关贸总协定起诉。欧洲四国作出让步,在限期的最后一天与美达成协议,此争端暂平息。 欧洲共同体同美国之间关于解决航空业补贴争端的贸易磋商1993年3月31日起再次举行。据报道,磋商旨在检查双方在航空业政府补贴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1992年7月达成的有关双边协定,并寻求解决争端的具体途径。在欧、英1992年7月达成的双边协定中,双方共同承诺将政府对航空业的研究和开发补贴限制在该项目预算的33以下,对航空业的补贴控制在该行业营业额的4以下。 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指责欧共体在10年间对欧洲空中客车的开发和补贴累计达260亿美元,抢占了美国市场。对此,欧共体在磋商会上反驳说,美国政府通过国防科研计划等途径向其航空业提出的补贴也大大超出协议规定额度。欧共体要求美国遵守彼此间达成的协议。 近来美欧民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中,最为突出的应是波音飞机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产生的巨大冲击波。 麦道公司长期经营不景气,亏损日益严重,被迫于1996年12月15日与波音飞机公司合并,组成波音麦道飞机公司。在西方飞机市场上,由于上述两家公司的合并,由原来的波音、麦道、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三家平分天下的局面,变为波音麦道公司同欧洲空中客车两军对垒。 为对付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后的挑战,由法、德、英、西班牙四国组成的航空工业公司于1997年1月在巴黎签署一份意向书决定从1997年起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转变为独立经营的跨国股份公司。据媒体报道,这是欧洲航空工业联合的新征兆,旨在迎接美国波音和麦道公司合并后的竞争挑战,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看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美欧航空公司之间的较量,还将旷日持久地斗争下去。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商业卫星发射数目日益增多,各国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使得一次性运载火箭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用户排队等候发射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时间一晃几年,90年代的卫星发射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各主要航天大国纷纷登台竞争,总发射能力供过于求。一些国家和集团各显神通,有的看好重量3150千克左右的大型商用通信卫星发射市场,有的盯上13501800千克的次重量级通信卫星发射市场,有的则注视着900千克左右的中型商用卫星发射市场。还有的看重几十到几百千克的轻型卫星发射市场。 群雄逐鹿,谁主沉浮?观察家认为,美国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主要瞄准那些极昂贵的特大号商用通信卫星发射市场。其中大力神火箭一箭双星的发射价格为1亿125亿美元。 通用动力公司以其宇宙神火箭家族雄视着各个级别的卫星市场,每次发射的费用在4000万9000万美元之间。发射的静止轨道卫星重量最高可达3150 千克。 麦道公司瞄着中型商用通信卫星发射市场,其德尔塔火箭一次发射费为45005000万美元,能将重约1350千克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上面三家公司号称美国卫星发射的“三巨头”,它们虽然气势逼人,如日中天,但不能包揽天下。最具实力的竞争者首推欧洲的阿里安航天公司。自“挑战者”号失事之后,它已夺走了约50的卫星发射业务。阿里安N火箭并卫星发射的费用大约是5000万美元。 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加入到国际卫星发射自由市场中。 俄罗斯的发射实力足以对西方发射业的控制地位构成威胁。冷战时期因武器的空间竞赛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俄罗斯航天工业,每年都为科学、医学研究、地面观察和通讯等需要发射50多枚火箭。俄罗斯原来每年只为自己进行45次商业发射,今后将为西方卫星发射服务,收费约为西方正常收费的一半。许多西方公司渴望利用俄罗斯的价格优势。 1993年7月16日,俄罗斯代表团同美国政府在华盛顿就俄向印度提供火箭发动机及有关技术的协议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个妥协方案,即美国同意俄向印度出售几个低温火箭发动机,但停止向印度转让制造这种发动机的技术。另外,美国同意继续与俄罗斯开展空间合作。该方案宣布后,立即在世界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权威人士认为,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卫星发射争夺的交易纠葛。 关于向印度提供低温火箭发动机及有关技术的协议是1990年原苏联同印度签署的协议规定,在1995年向印度提供价值约4亿美元的3个低温发动机并转让制造发动机的技术。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承担此协议的义务。 对印俄之间的火箭发动机交易,美国一再表示强烈反对,认为俄罗斯向印度提供低温火箭发动机及有关技术,违反了导弹技术控制原则,美国方面宣布,美国将对俄有关企业实行贸易制裁。 俄美之间达成的妥协方案使印、俄、美三方就火箭交易产生的争执暂告一段落,但它势必对印俄之间和印美之间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最近几年也步入了卫星发射市场,且成绩不凡。1997年9月1日,中国的长征二号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升空,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是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正式发射“铱星”而进行的一次模拟发射试验,用以检验改进后的“长征丙”火箭的性能和质量,检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综合发射能力。 1997年10月17日,中国长征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亚太二号通信卫星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至此,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承揽的亚太二号 R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圆满完成。 亚太二号R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的大功率通信卫星,由设在香港的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经营。投入使用后,主要为亚太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通信服务。 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挑战与危机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冲突与协调并存,这正是这个特殊时代“国际准则”和“游戏规则”。明了规则遵守规则者,必生,反之则死。(三)世界经济大战争夺的制高点 21世纪世界经济的战略重心是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即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因此,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而高新技术是一种特殊式的生产力,它必须与掌握它的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以,21世纪世界经济的制高点是高新技术人才。 人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已为世界各国公认。纵观世界发展历史,英国重视科学技术人才和教育,使工业革命从那里开始,创造了举世辉煌,有 “日不落”帝国之称。科学技术中心从英国到法国再到德国转移的历史进一步充分证明:哪个国家重视科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运用,哪个国家就发展,就强盛,哪一时期重视科学教育,哪一时期国家就发展,就强盛。再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由于开始涌入的(自然移民)都是欧洲国家的公民。这些人来自科学教育、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人员素质比较好,其中包括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使美国发展迅速,由于美国移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思想活跃,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使西欧发明的技术当年就在美国用于实际,而且有的比西欧还早。更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网络人才工作的重视,吸收了欧洲大量逃亡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费米等。美国政府不但收留逃亡科学家避难,而且充分信任他们,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又不把他们作为敌对国特务看待。所以这些著名科学家为美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在大量吸引国外科技人才到美国工作,定居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建立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大学,为发展美国经济科技提供了大量著名科技人才。1990年11月29日,批准公布的美国新移民法更突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成分,从名额的数量、待遇、签证的难易程度都反映出对高级科技、管理人才的优惠,是美国政府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的集中表现。美国重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发现人才、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使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在短短几年里一跃超过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前苏联重视科学教育,重视知识分子,使其在核能技术、宇航技术等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敢和美国在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抗衡的世界两大超级大国的另一极。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人才和重视人才的政策,就不会有前苏联在世界军事、科技的地位和国际影响。相比之下,无线电报发明者波波夫和宇航之父齐奥尔连柯夫斯基在沙皇俄国的悲惨遭遇已证明沙皇俄国的落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科技人才,从而延耽了科技发展进程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更有其特点。英国、前苏联重视基础教育和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日本由于战后经济崩溃,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而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又需大量资金和一段较大的时间,使日本选择了重视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日本善于学习和研究利用其它先进国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并加以改进、开发完善。然后及时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用于产品生产。由于日本适应了本国国情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把培养产业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战略重点,使日本在短短的20年中赶超了西欧多个先进国家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也都得益于重视科技教育,重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以上事实都证明,人才在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和世界经济竞争中至高无上的作用。最近几年,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在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发展科学教育,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都把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使用作为自己国家生存发展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措施。可以肯定,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竞争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它并不是我们国家所特有的战略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发展的需要。以世界各国的人才政策为研究对象,找出适合国情的参照系统和人才战略,是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措施。 三、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国际管理 知识经济,已成为国际格局得以构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杠杆。在当代,军事威胁的地位已急剧下降,高技术战争成为全球较量的主要内容。以高技术为后盾的经济竞争半导体战、汽车战、卫星发射战、军火买卖战等是知识经济时代已表现出来的国际竞争的种种形式。知识经济同时使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推动全球化的因素,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全球化迅速加强的基础。知识经济促使国际关系竞争。 (一)知识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存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新现象。进入20世纪 80年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90年代,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得到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因素很多,除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增长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由于科技革命,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有利可图的最低产量往往不是一国市场所能容纳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品种越来越繁杂,需要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建厂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往往超过一般中小国家和中小企业所能承担的范围。在宇航、喷气式运输机等新兴工业部门,情况更是如此。例如,美国DC3型飞机的研制和设计费用不过30万美元,而波音747的同类费用则达到75亿美元,增长了2500倍。正因如此,近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可以说,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区域内经济联系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它是知识经济来临之际,亚太地区多种合作意图和努力的一种综合结果。 早在1965年,日本学者小岛清等人就提出成立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其设想是由亚太发达国家组成核心,发展中国家作为联系国,组成一个大范围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由于条件不成熟,这个提议没有付之实施。1967年,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5国企业家发起成立了太平洋盆地经济委员会,其目的是就地区的贸易和投资问题进行研究,推动私人企业市场的联系和合作。 70年代末,美、日两国官方开始对亚太经济合作表现出兴趣。1978年,美、日政府分别提出建立以太平洋地区正式的多边贸易组织的建议。1980年,日本与澳大利业两国领导人就以太平洋地区多边合作的原则达成协议。之后,在堪培拉召开了“第一次太平经济合作会议”,决定成立美、日、澳、新、加、韩、东盟及南太岛国参加的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这是亚太地区第一个有影响的半官方多边经济组织,由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人士组成。它的成立是亚太地区组织合作深入发展的标志,为APEC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93年西雅图会议,在APEC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一,美国作为东道主,首次召开了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使APEC 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高官会部长级会首脑会三个层次决策机构,APEC的重要决定最终要首脑会议来拍板,并以首脑会议作出的承诺作为实施决议的保证。其二,参加会议的领导人认同了由“名人小组”提出的关于把亚太地区建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地区的蓝图。 1994年,印度尼西亚作为主席国为推动APEC的深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把西雅图会议提出的蓝图具体化。会议通过的茂物宣言提出了APEC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茂物宣言被看成亚太地区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起点。 1995年大阪会议是雅加达会议的逻辑继续,为落实茂物宣言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大阪会议后,每一个成员都制订了落实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提交给1996年11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的第8届部长级会议。经过反复讨论,会议最后就成员的单边行动计划达成了一致。马尼拉行动计划的通过和付诸实施,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进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实施阶段。马尼拉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是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在APEC史上,这是首次单独通过一项有关组织技术合作的文件,从而使经济技术合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APEC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7年11月25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 APEC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题为联系大家庭的宣言,决心寻求亚太地区持续增长和平等发展,并表示相信本地区经济将继续在全球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宣言说,领导人讨论了最近以来地区出现的金融形势变化,对恢复和维持亚太地区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持续发展深表关心,认为本地区长期发展的基础十分牢固,同时相信开放市场和继续寻求贸易投资自由化将给本地区带来巨大利益。 宣言对亚太地区高级财政官员会议在马尼拉达成的框架协议表示欢迎和支持,认为这是为加强合作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建立防止金融危机的地区预警机制;加强地区经济和科技合作;采取措施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能力。 宣言指出,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并同贸易投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领导人指示部长们制定走向21世纪的科技产业合作议程。宣言还要求对电子商务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被战争搞得满目疮痍,人民缺吃少穿、饥寒交迫,呈现出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西德、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经济濒临崩溃,英国的经济一蹶不振,人民怨声载道、十分不满。50年代以来,西欧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力也相对增强起来。西欧主要国家,为了适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生产、资本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也为了增强国际政治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