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古代文化知识.pps_第1页
句读、古代文化知识.pps_第2页
句读、古代文化知识.pps_第3页
句读、古代文化知识.pps_第4页
句读、古代文化知识.pp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述 古书一般不断句,要读者自行断句。因 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能力的培养,视明辨句 读为读懂古书的起点。礼记学记曰:“古 之教者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孔颖达疏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这 里所说的“离经”,就是后世的断句。 古医书浩如烟海,经整理断句标点的尚 在少数,大部分未予以标点,即使已经 句读的,其中值得斟酌之处也屡见不鲜 。要正确理解古医书内容,必须具备一 定的句读古医书的能力。 句读有音读和义读之别。义读为求语义完 备,不嫌语句冗长。音读为求节奏协调, 不论语义完整与否。一般宜以音读为主, 兼顾义读,当两者不统一时,宜取音读。 中医古籍有句读符号的时代较晚。从印 刷医书看,至明初,才有少数刻本医书开 始使用句读符号。所用符号逗点号“、”、 圆号“O”和圆点号“”三种。 理解文意 辨别虚词 分析句式 剖明层次 依据韵脚 当断而不断 不当断而误断 当属上而误属下 当属下而误属上 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 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 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 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 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 要皆黄帝歧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 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 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 句 读 练 习 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 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 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 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 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 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 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 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闲暇当撰核以 为教经云尔(晋皇甫谧甲乙经序) 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 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 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 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 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 ,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 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皆黄帝歧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 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 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 从,删 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 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 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 !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 ,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 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 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 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 云尔。(晋皇甫谧甲乙经序) 古代的记时方法:纪日法(包括一 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 及节气、节日。 第一节 记时方法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纪日:干支就是干枝,天为干,地为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 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 据文献资料,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 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 2600多年,从未间断。 一、记日法 1干支纪日 产生于殷商,自春秋(公元前720年2月 10日)清(宣统,公元1911年)止,共 2600余年,作为历代史官纪日的方法,也是 世界上已知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2天干纪日 黄帝内经多用此法。 3地支纪日 主要用于特定的日子,如“三月上巳”( 三月三日) 4某些日子有特定名称 每月第一天称“朔”,最后一天称“晦 ” (先秦 大多既称天干又称朔晦) 初三称“胐” 初七、初八称“上弦”,二十二、二 十三称“下弦”,统称“弦”。 月半称“望”(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 望日前几天称“几望”, 望日后、下弦前称“既望”。 二纪时法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 并给予称呼。划分时段的方法,通行于周代 。随着记时方法的详密。古人对一昼夜有了 等分的时辰的概念。 1昼夜计时法 汉太初起,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 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概 念是从20世纪初逐渐应用的)。近代又将每 个时辰划分为初、正。因此产生了一昼夜分 为二十四等分的概念。如表: 时 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子 初 子 正 丑 初 丑 正 寅 初 寅 正 卯 初 卯 正 辰 初 辰 正 巳 初 巳 正 午 初 午 正 未 初 未 正 申 初 申 正 酉 初 酉 正 戌 初 戌 正 亥 初 亥 正 钟 点 2 3 2 4 12345678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时 段 名 夜半鸡鸣昧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 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 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2夜间计时法 古人将一夜(自戌时-寅时) 划分为五段,用甲、乙、丙、丁、戊命名或 以鼓时、更时来区分。如表: 时时辰戌时时亥时时子时时丑时时寅时时 (1920 ) (21-22)(23-24)(1-2)(3-4) 天干甲时时乙时时丙时时丁时时戊时时 鼓时时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更时时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三纪月法 西周中期规定了十九年七闰制,一年 十二月的起止时间得到规范。自古以来, 有多种纪月方法。 序数纪月 正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月名纪月陬 月 如 月 寎 月 余 月 皋 月 且 月 相 月 壮 月 玄 月 阳 月 辜 月 涂 月 四季纪月孟 春 仲 春 季 春 孟 夏 仲 夏 季 夏 孟 秋 仲 秋 季 秋 孟 冬 仲 冬 季 冬 月建纪月寅 月 卯 月 辰 月 巳 月 午 月 未 月 申 月 酉 月 戌 月 亥 月 子 月 丑 月 律吕纪月太 簇 夹 钟 姑 洗 仲 吕 蕤 宾 林 钟 夷 则 南 吕 无 射 应 钟 黄 钟 大 吕 古代常见的记月法:序数、月名、四季、月建、律吕纪月法。 三、纪月法 季 节节 春 夏 秋 冬 阶阶 段 孟 春 仲 春 季 春 孟 夏 仲 夏 季 夏 孟 秋 仲 秋 季 秋 孟 冬 仲 冬 季 冬 月 份 正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月建纪月(地支纪月) 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春秋时 开始。人们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称 为建子之月,以下类推。 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 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不同之处在于岁 首。即正月的月建不同,叫做“三正”。 “三正” 夏历以建寅之月(今之夏历正月)为正; 殷历以建丑之月(今之夏历十二月)为正; 周历以建子之月(今之夏历十一月)为正。 黄帝内经是三正兼用。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 ,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 完整的历法。也称为“夏历”、“阴历”、“旧历”。、“ 农历”。 律吕纪年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十二律 本为十二个标准音,后被借用为十二个月的代称, 六律指单月,六吕指双月。 古人还有一些其他的纪月方法:花木名纪月、 时令纪月、特定名称纪月等。 四纪年法 年号纪年 最早是按君王即位的年次记年,这种记 年法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至旧君去 位新君即位; 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记年,即位那年 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也是用元、二 、三的序数递记,至更换年号又重新开始。 这是传统的纪年法,沿用将近2100年。古医 书多用此法。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 式之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 始有了连续记年。干支正式用于纪年,自 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六十甲子 ,周而复始,至今不废。 干支纪年在古医书中被广泛的应用。 或与年号纪年合用。 星岁纪年 指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及岁阳纪 年。见表(教材) 生肖纪年 古人根据十二种动物的属性,配上十二 地支,形成十二生肖。十二年为一纪。十二 生肖之说起于东汉。 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 水土木木水火火土金金土水 生肖纪年:古人根据十二种动物的属性,附会以五行学说,再配上 十二地支,形成所谓十二生肖,也叫十二相属,十二年为一纪,延 续不断,沿用至今。 生肖纪年 五.节气 二十四节气本属历法范畴,但与记时密 切相关。古人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 统称二十四节气。它可以反映四季、气温、 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 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到西汉初年,已 完全形成。 春 季 节气名立 春 (正月节) 雨 水 (正月中) 惊 蛰 (二月节) 春 分 (二月中) 清 明 (三月节) 谷 雨 (三月中) 节气日期2月4日 或5日 2月19日 或20日 3月5日 或6日 3月20日 或21日 4月4日 或21日 4月20 日 或21日 夏 季 节气名立 夏 (四月节) 小 满 (四月中) 芒 种 (五月节) 夏 至 (五月中) 小 暑 (六月节) 大 暑 (六月中) 节气日期5月5日 或6日 5月21日 或22日 6月5日 或6日 6月21日 或22日 7月7日 或8日 7月21日 或22日 秋 季 节气名立 秋 (七月节) 处 暑 (七月中) 白 露 (八月节) 秋 分 (八月中) 寒 露 (九月节) 霜 降 (九月中) 节气日期8月7日 或8日 8月23日 或24日 9月7日 或8日 9月23日 或24日 10月8日 或9日 10月23日 或24日 冬 季 节气名立 冬 (十月节) 小 雪 (十月中) 大 雪 (十一月节 ) 冬 至 (十一月中 ) 小 寒 (十二月节 ) 大 寒 (十二月中 ) 节气日期11月7日 或8日 11月22日 或23日 12月7日 或8日 12月21日 或22日 1月5日 或6日 1月20日 或21日 二十四节气 春节: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 上元:正月十五。 上巳:三月三。 寒食:清明前一天。 清明: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浴佛:四月初八。 女儿节:五月初一。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中元:七月十五。 盂兰盆会 :七月十五。 中秋:八月十五。 重阳:九月九。 腊八:十二月初八。 除夕:十二月三十。 节 日 古代历法常用术语 一、朔望月、太阳年 我国古代是以月相变化(即月亮的盈亏)的 周期作为一月的。因为古人把每月初一叫做 “朔”,每月十五叫做“望”,所以又称之为“ 朔望月”。 古人在庄稼成熟的物候周期基础上,形成了 “年”的概念。谷熟的周期亦意味着寒暑的周 期,“年”也正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尽 管古人不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但古人早已有 关于太阳年三百六十六日的记载,现代把这 种“年”称为“太阳年”。 二、阴历、阳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但阴 历每三年就要比太阳年少33天,于是就 有了闰月。 三、闰月 殷周时代已经置闰,经过多次修改, 最后确定为十九年闰七次,已相当精密 。 年龄称谓 初度 汤饼之期 百晬 出生时期 幼年时期 周晬、孩提、免怀、幼弱 童年时期 龆龀、幼学、总角、垂髫、黄口、觿(x) 豆蔻、成童、束发、及笄、破瓜 少年时期 弱冠(男)、花信(女) 青年时期 壮年时期 而立、有室(男) 不惑、强仕(男 )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知命、艾、知非、杖家、艾耆、艾老、耳 顺、耆、杖乡、花甲、元命、耆老、耆耄 、从心、老、杖国、古稀、杖朝、耋、髦 、黄发、鲐背、齯齿、耉老、黄耉、胡耉 、冻梨、期颐 避讳方法 在封建社会里,凡遇跟君主或尊长的名 字字同或音同的字,要用某种方法回避,叫 做“避讳”。这种现象大约起源于周代,流行 于秦汉,盛行于隋唐,两宋时期最为严格, 直至民国废除帝制后止。“避讳”是我国特有 的一种语文现象,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密切相关,同生共死。 一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 需要避讳的字,改用意义相同或相近 的字。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 避讳字。由于避讳之风日盛,避讳已从起 初的形同扩大到音同或音近字,而避讳的 范围也从当代君主扩大到中华民族的始祖 轩辕氏,以及孔子、老子。甚至连和皇帝 的称号相关的字都在避讳之列。 空字法 需要避讳的字,空其字而不写,或用 “”、“某”、“讳”代替。 缺笔法 需要避讳的字,在原字上缺漏笔画。 二.避讳的范围 避君讳 在位的君主必须避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也 须避讳( 称庙讳)。 改姓氏 改名字:改名、称字、去掉名中一个字。 二.避讳的范围 改地名 改官名 改物名 改书名 改干支名 改方药名 改常语 三. 避讳学的应用 弊端: 造成古籍文字上的混乱,给阅读带来诸多 不便; 从文化上反映了封建专制的残暴。 价值: 给后人提供了鲜明的时代标志,可辅助 判断史料的时代,确定古籍的真伪,辨别作 品作者的年代,揭示文字的讹误。 度量衡的产生,是和人类交换行为的发展 分不开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度量衡也 在不断变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其度量衡 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