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有哪些 ?各地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 福 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 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2 / 21 李世民写有 守岁 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 春风。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 岚 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 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 正财神 外,民间还有 偏财神 五显财神、 文财神 财帛星君和 武财神 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 ,故称 五显财神 。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 财帛星君,也称 增福财神 ,他的绘像经常与 福 、 禄 、 寿 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 招财进宝 四字由此而来 。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 3 / 21 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抱路头 亦即 迎财神 。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 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贴 窗 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 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 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4 / 21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 拜年 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 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 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 恭喜发财 、 四季如意 、 新年快乐 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放 爆 竹 中国民间有 开门爆竹 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 爆仗 、 炮仗 、 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 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5 / 21 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 山臊 。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 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 爆仗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 编炮 (即鞭炮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 爆竹 。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 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 花炮之乡 ,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6 / 21 庆贺。 压 岁 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 与 祟 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 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 年 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 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吃 饺 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 好吃不过饺子 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7 / 21 招财进宝 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 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 ;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 ;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 ;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 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贴 福 字 贴 福 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 福 字。春节 ;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 贴春牌 即是写在红纸上的 福 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 幸福 ,而在过去则指 福气 、 福运 。8 / 21 春节贴 福 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 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 福 字倒过来贴,表示 幸福已倒 福气已到 。 福 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 福 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 福 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 福 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 福 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 福 字,还有一家把 福 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 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 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 福到 的意思吗 ?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 福 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 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 的说法, 福 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系部名称: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酒店管理 实践单位: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9 / 21 实践时间: 1 月 29 日 至 2 月 17 日 共 20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 1 月 29 日 至 2 月 17 日期间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 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 :二十三,送灶王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 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10 / 21 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 :“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 “ 灶王爷 ” 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 :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 ,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 :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 :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 ;给孩子买新衣11 / 21 服,以图喜庆 ;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 等。 “ 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 框对 ”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 横披 ” 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 春条 ” 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 斗斤 ” 也叫 “ 门叶 ”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 “ 窗花 ” 。 福倒 (到 )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 上大大小小的 “ 福 ” 字。 “ 福 ” 字代表着 “ 幸福 ” 、 “ 福气 ” 、“ 福运 ”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 “ 福 ”字倒过来贴,表示 “ 福倒 (到 )了 ” 。 民间还有将 “ 福 ” 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 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 ” 的说法,写的就是 “ 福 ” 字。“ 福 ” 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12 / 21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 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 “ 吉庆有余 ” 、 “ 连年有余 ” 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 “ 钱 ” 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 “ 年夜饭 ”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 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 (年年有余 ),有鸡 (大吉大利 ),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 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13 / 21 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 “ 平平安安 ” 。过 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 “ 杂拌儿 ” 。所谓 “ 杂拌儿 ” ,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 “ 压岁 ” 。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 “ 买水 ” 。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 “ 初14 / 21 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 ” 之说。 “ 破五 ” 吃饺子 “ 破五 ” 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 “ 二踢脚 ” 被称作 “ 崩穷 ” ,把 “ 晦气 ” 、 “ 穷气 ” 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 六 “ 送穷 ” 正月初六 “ 送穷 ” ,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 “ 穷鬼 ” 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 “ 穷鬼 ” 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 以芭蕉船送穷 ” 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 “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 “ 灶王 爷 ” 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 “ 吉庆有余 ” 相联15 / 21 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 “ 杂拌儿 ” 。所谓 “ 杂拌儿 ” ,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 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 ,家家都做面灯 ,而灯形如碗盏 ,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 ,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 ,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 ,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 ,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 ,面灯碗里倒满灯油 ,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 ,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 ,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 ,放在已 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16 / 21 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 旺,后代千万。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 ?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一 17 / 21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 祟 ,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 守祟 。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 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 压祟钱 ,又因 祟 与 岁 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 压岁钱 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18 / 21 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 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 千秋万岁 、 天下太平 、 去殃除凶 等 ;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 立春日 ,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 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 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 长命百岁 ,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 象征着 财源茂盛 、 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 联 与 连 谐音,预示着后代 连连发 财 、 连连高升 。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19 / 21 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 “ 好吃不过饺子 ” 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 “ 馄饨 ” 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 “ 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 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 “ 馄饨 ”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