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pptx_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pptx_第2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pptx_第3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pptx_第4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来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来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来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来的经济发展 小组成员: 发发展历历程 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发发展成果 发发展原因 未来展望 一、第一阶阶段 n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 n 1979年1982年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n 1982年1985年由紧缩转为宽松; n 1985年1993年由于经济转型财政政策由 宽松变为紧缩 第一阶阶段 第一阶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1979年1982年1985年1988年1992年 NI4100.55380.59123.617188.427208.2 GDP4100.55373.49098.915180.427194.5 n 时间:1979年 n 类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发发展原因: n 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 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工具: n 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n 改革财政体制,减少政府购买及转移性支付,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 平衡 n 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n 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n 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n 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发发展成果 通过宏观调控,基本 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 价稳定和信贷平衡的预期 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 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 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 降到1981年的5.2%。 n 时间:1982年 n 类型: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 发发展原因: n 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工具: n 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 积极性, n 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距 发发展成果: n 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9.1%, 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n 时间:1985年 n 类型: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发发展原因: n 改革以后,除了1979年的物价有上涨之外,应该说中国经济的宏观 局势在1984-1986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第一次由这个转型中 的经济体制内部生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 工具: n 提高税率,增加税收 n 减少政府购买及政府转移支付,抑制通货膨胀 发发展成果: n 实现GDP较上年增长13.5% n 时间:1988年 n 类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发发展原因: n 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 与总供给的差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大幅攀 升。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 问题,国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超量发行货币, 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 工具: n 缩小财政开支,减少政府购买(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n 调整税收政策(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发发展成果 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 政府财政支出,社会流动 的货币数量减少,减少政 府购买,在乘数的影响下 ,国民收入成倍下降。本 年实际GDP增长11.3%。 n 时间:1993年 n 类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发发展原因: n 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基 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 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工具: n 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n 税收工具(实行税利分流,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进行大规模 的税制改革。 ) 发发展成果 1996年,实现GDP增长14%, 在从紧的财政政策下,国民收入 成倍下降。国民经济较为平稳地 回落到适度增长的区间,成功地 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 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 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 速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 胀”的良好局面,成为我国宏观 调控的成功典范。 二、第二阶阶段 n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 n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一直采取缩紧 的财政政策,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 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 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第二阶阶段 第二阶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 NI35599.248548.260356.670779.6 GDP35673.248637.561339.971813.6 时间:1993年1996年 发展原因: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 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 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 ,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 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 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 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 稳定的巨大隐患。 类型: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工具: 进行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 合理压缩财政支出, 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发展成果: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 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实现了“高增长、低 通胀”。 经济发经济发 展体现现在生活的各方 面 n 衣、食、住、行 80年代90年代70年代 三、第三阶阶段 n 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2年。 n 1997年以后,财政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 为宽松。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 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期国 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阶阶段 第三阶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NI78802.983817.689366.599066.1109276.2120480.4 GDP79715.085195.590564.4100280.1110863.1121717.4 时间时间 :1997年2002年 发发展原因:1997年7月2日,亚亚洲金融风风暴爆发发,席卷东东南亚诸亚诸 国,我 国对对外贸贸易受到了严严重冲击击。同时时,产业结产业结 构不合理、低水平的产产品 过过剩与高新技术产术产 品不足并存、城乡结乡结 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经济发 展不协协 调调等经济结经济结 构问题对亚问题对亚 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击产 生了放大效应应。 类类型:实实施积积极的财财政政策 工具: 公债债工具(增发发国债债,加强基础设础设 施投资资) 调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出口、吸引外资资和减轻轻企业负业负 担) 增政府转转移支付(增加社会保障、科教等重点领领域的支出) 发发展成果:1998年至2002年的财财政宏观调观调 控,乘数的影响下,国民收 入成倍增加,实现经济实现经济 增长长8.8%。在扩扩大投资资、刺激消费费、鼓励出 口、拉动经济动经济 增长长、优优化经济结经济结 构等方面取得了显显著的成效,成功地 抵御了亚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击和影响,宏观经济观经济 运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通货紧缩货紧缩 的趋势趋势 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结经济结 构调调整 稳稳步推进进,经济经济 持续续快速增长长。 四、第四阶阶段 n 第四阶段是从2003年至2015年。 n 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 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 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 n 进入2007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成为中国 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 年的宏观调控思路,定为“稳健财政政策” 。在此阶段,财政政策开始出现向“紧缩” 过渡的趋势。 第四阶阶段 第四阶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时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NI 1365 76.3 1614 15.4 1859 98.9 2190 28.5 2708 44.0 3215 00.5 3484 98.5 4112 65.2 4847 53.2 5391 16.5 5904 22.4 6447 91.1 6864 49.6 GDP 1374 22.0 1618 40.2 1873 18.9 2194 38.5 2702 32.3 3195 15.5 3490 81.4 4130 30.3 4893 00.6 5403 67.4 5952 44.4 6439 74.0 6890 52.1 时间时间 :2004年 发发展原因:扩扩大内需取得显显著效果后,经济经济 运行中又 出现现了投资资需求进进一步膨胀胀,贷贷款规规模偏大,电电力、 煤炭和运输紧张输紧张 状况加剧剧,通货货膨胀压胀压 力加大,农农 业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环节 以及中小企业业、服务业务业 投 入严严重不足等新问题问题 ,结结构问题问题 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经济 中的深层层次矛盾与问题问题 。 类类型:实实施稳稳健的财财政政策 工具: 国债债投资规资规 模调调减调调向 推后预预算内建设设性支出的时间时间 有保有控,在总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进行结结构性调调整 深化税制改革,发挥发挥 税收调节调节 作用 发发展成果: 物价水平稳稳定,通货货膨胀预胀预 期下降;投资资 与消费费的关系趋趋于协调协调 投资资在降温,消费稳费稳 中趋趋活, 消费对经济费对经济 的贡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 点。 时间时间 :2008年 发发展原因:2008年受到由美国次贷贷危机引发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的冲击击,中国经济经济 增长长明显显减速,经济经济 下行压压力加大。 类类型:实实施积积极的财财政政策 工具: 增加财财政支出,出台“四万亿亿”投资计资计 划 增发发国债债 结结构性减税 发发展成果:促进进我国基础设础设 施建设较设较 快发发展;保证证了我国经经 济济平稳较稳较 快发发展 时间时间 :2010年 发发展原因: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 议议上作政府工作报报告时时指出,2010年继续实继续实 施积积极的财财政政策 和适度宽宽松的货币货币 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连续 性和稳稳定性,根据新 形势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针对 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实施的 力度、节节奏和重点。 类类型:积积极的财财政政策 工具: 保持适度的财财政赤字和国债规债规 模 继续实继续实 施结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进扩 大内需和经济结经济结 构调调整 优优化财财政支出结结构,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压缩 公用经经 费费 切实实加强政府性债务债务 管理,增强内外部约约束力 发发展成果:对对遏制经济经济 快速下滑、稳稳定投资资者和消费费者信心发发 挥挥了积积极的作用。切实实加强了政府性债务债务 管理,增强了内外部 约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潜在财财政风险风险 五、第五阶阶段 n 第五阶段从2016年以后,中国经济 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要扼止住经济 增长下滑过急过快的趋势,急需要 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这一阶段一直 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第五阶阶段 第五阶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时间2016年第1季 度 2016年第2季 度 2016年第3季 度 2016年第4季 度 2017年第1季 度 2017年第2季 度 2017年第3季 度 GDP161572.7180743.7190529.5211281.3180682.7200807.2211798.1 时间时间 :2016年 发发展原因: 经济进经济进 入了新常态态后,要扼止住经济经济 增长长下滑过过急过过快的趋势趋势 ,急 需要财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特别别是在货币货币 政策连续连续 “降准”、“降息”后 仍然效果不彰的情况下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刚刚性要求。按照有关方面的测测算,要在2020 年达到GDP总值较总值较 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标,在整个十三五期间间,年均 GDP增长长率不能低于6.5% 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当前正值值改革的攻关阶阶段,必须须通过财过财 政政 策托住经济经济 大盘盘,为为推进进供给侧结给侧结 构性改革赢赢得宝贵贵的时间时间 类类型:实实施积积极的财财政政策 工具: 阶阶段性提高赤字率,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债务 限额额 进进一步实实施减税降费费政策,加大统统筹财财政资资金和盘盘活存量资资金力度 调调整优优化支出结结构,压缩压缩 “三公”经费经费 等一般性支出 发发展成果:新增试试点行业业全部实现总实现总 体税负负只减不增的预预期目标标,全年降 低企业业税负负将超过过5000亿亿元;推动动了G20各国加强宏观经济观经济 政策协调协调 、 推进进了结结构性改革、促进进了基础设础设 施投资资 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财政收支外汇储备 时间时间 :2017年 发发展原因:2017年是供给侧结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给侧给侧 结结构性改革中的五大任务务,即去产产能、去库库存、去杠杆、降 成本、补补短板(下称“三去一降一补补”)需要在明年取得实质实质 性进进展,这这离不开财财政支持。 类类型:实实施积积极的财财政政策 工具: 阶阶段性提高财财政赤字率,释释放可用资资金空间间 合理安排收入预预算,强化财财政资资金使用绩绩效监监管、加大 盘盘活存量资资金力度,预预算安排要适应应推进进供给侧结给侧结 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