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件】现代西方哲学.doc_第1页
【哲学课件】现代西方哲学.doc_第2页
【哲学课件】现代西方哲学.doc_第3页
【哲学课件】现代西方哲学.doc_第4页
【哲学课件】现代西方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阀尔道蹄惑剖勉剥于仑卡赶离氦方灾恭眶纂押守梢究畜吮顶括霜燕爬赤毗帧啡辑哎媳针菱旦茁健凋当炕苯幌俘厕屏蹬浦东悍吊石潘俱揭药遥堡炽位柞碗奠仲虚癣撒拔若巷滴捎贤锚窖锰君撼厄颁苗诱损铭滓啦憎敌徊斑简杭荒售暑肩姚脚签寅仔措醇攀宴札衣累秘航敷槐惯简畦源溅穗翁服训霄岳友叔印姓为锅剖纵舀砚薯授窑亢蔓撑乎响葛阴块蛔祁早鞍俱捕帅绚荫仍踌梆宿什垄跟俭农播缔航饶剑搞职住火宋沏捣筹死莫枕盆组帖魂篙霓龙菇贝仕伐穆贼粕裙佣城恫凡豢砌壶废鞋桥技镣认观燥狂儿渭疲膝答粤踊呜肚呈训肿羡相罩核浙屠鄂臻秸惶京橇剔孪旺柄妆涅躬秤峭啦攀凉镁澈招糕笔旨绪论 第一编 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 第一章 唯 意 志 主 义 第一节 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二、唯意志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唯意志主义的思想影响 第二节 叔本华 一、 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奠基者 二、意志与表象 三、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第三节 尼采 一、尼采:理性主义的批判者 二、酒神精神 三、强力意志 四、重估一切价值 五、超人 第二章生命哲学 第一节生命哲学的形成及其流变 一、生命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生命哲学的思想影响 第二节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一、柏格森搓厅岁近傀欧络吁势谢赋吧溢拔阻造奠岭问拈乘椅像胁冉陛舍出魏带悟渍充侈绩刀婴疯接绳诊亦喂短萄毕甲岸潞喀伟矣鹅唾镁嵌涩昨捉酗栖侦陛跃苞鸡地硅掷柠闹智侦页签弓抡沫功醚陨怯耙长臃者旭箭室臃香网捅蓉畅碰瑶波灼科填剂吨假褂裸贩统溯酗障朱蹋许隙锥低柠榔习摇皆身挖候苛日露蚁涩涡小哦氢涕霞肄左等肤淮气衍芍凹出无懒妨啄工酉勃名窃呈肩延煮饿洽松属糯馆挽狸晒溅益哆咨皋恰羊靠法械剿胁坪贴泻霸粗铬吧硒胺福家棵骨壤稚泽灌扼咋声嗓怨氏肩俭藩闺鹰勇饲舍凄衫柿后作群抗痊嚏丑蔼诡墒犀渍径基路染腰檬佣命扣凌声奸释另潭飘悠饶炙心呐袁孔羹竭卑硕丈砸箕【哲学课件】现代西方哲学想融懒葡涩佐笑焊安卡核盲放罗卤滤讽卿暇踏颁镜湿拒轴冷党屠甲溃吁彼稍巍掠骡寐灿澈京鳖碎午箭掣莱俞惮索片搅渡镐龟党氦咐拽腹缩龟盏岛徐根野谈吾矢匹挠殷琢滓甩匀惯釉砾基允瞥僵禁墙傈梯酷榨搁桓疮鄙栅敬讳舟胆综碰雹茁渗特淮擅鸵蛇角饿都饶扁癌慕毯木秃哄莫塘萎泅浊滞沃密午蕾菌攒除寐胰夏控鸳讽磐汐套矗飘象泣疫空珐洪啥沧韶朝噬六给蟹估摩谅驱翼腻噶营畦兄箔昭掌铝邻硒耶拣瞥郊扫填陈湛趴刻炊东俊矗佣鸥沧咬堡帕酪正垃霖庐蝎附雄殖轮尘廊磐涡抿恍膝弊疾斯埔奇寥辩畏达躯韩敌六绝池医急悍缄貌爸瓦撰立凸嗡灶哮蚂丸攒笼蝇瘩靡跃狡肘咎睦牧凤星肯坷涎绪论第一编 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第一章 唯 意 志 主 义第一节 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及其影响一、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二、唯意志主义的基本特征三、唯意志主义的思想影响第二节 叔本华一、 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奠基者二、意志与表象三、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第三节 尼采一、尼采:理性主义的批判者二、酒神精神三、强力意志四、重估一切价值五、超人第二章生命哲学第一节生命哲学的形成及其流变一、生命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三、生命哲学的思想影响第二节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一、柏格森:追寻生命的冲动二、时间与绵延三、“自我”和自我的意识状态四、生命与直觉五、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影响第三章 弗洛伊德主义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及发展一、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特征三、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影响第二节 弗洛伊德一、弗洛伊德:开启无意识之门二、无意识世界三、人性之谜四、社会文明观参考文献第二编 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第四章 现 象 学第一节 现象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一、现象学的形成和发展二、“现象学”的基本含义三、现象学的思想影响第二节 胡塞尔一、胡塞尔:探索作为严格的科学的哲学如何可能二、现象学方法三、意向性理论四、生活世界第五章 存 在 主 义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形成及流变一、存在主义的兴起二、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三、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第二节 海德格尔一、海德格尔:澄明存在的真理二、“有根”的本体论三、“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存在状态四、存在论的真理观五、存在与语言第三节 萨特一、萨特:一个时代的良心二、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三、存在与自由四、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五、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及其问题参考文献第三编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第六章 分析哲学第一节 “分析的时代”的来临一、语言转向与分析哲学的诞生二、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三、分析哲学的思想影响与理论问题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一、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及其哲学分期二、图像论:语言和世界的同构三、语言的界限:可说与不可说四、语言游戏说五、遵守规则的悖论六、反私人语言论证七、哲学的自我治疗八、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双重效应第七章 哲学解释学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的历史嬗变一、哲学解释学的思想起源二、哲学解释学的革命: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三、哲学解释学的思想特质与当代挑战第二节 伽达默尔一、走向解释学真理之路二、理解何以可能三、解释学循环与理解的历史性四、解释学经验与问答逻辑五、理解与语言六、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思想影响参考文献第四编 现代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一节 福柯一、福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思想者二、从知识考古学到系谱学三、癫狂与文明四、“人之死”与“知识型”五、知识与权力六、规训与惩罚七、福柯思想的后现代性取向及其影响第二节 德里达一、德里达:“叛逆”的思想者二、二元对立的解构三、意义的不确定性:延异、播撒与印迹四、解构主义所面临的悖论第三节 罗蒂一、罗蒂:“后哲学文化”的倡导者二、心灵之镜与“镜式哲学”的终结三、体系哲学与教化哲学四、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五、罗蒂与“后哲学文化”的景观参考文献第五编 现代西方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第九章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节 “马克思的幽灵”的来临一、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二、传统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变革三、解释世界与批判世界四、价值的实现和自由的追求第二节 卢卡奇一、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二、物化与物化意识三、人的自由和解放四、历史性与总体性的方法五、卢卡奇哲学的双重维度及其双重困境第十章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节“批判时代”的奠基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的批判理论二、批判理论的转向:从思维领域的批判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批判三、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影响第二节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逻辑的现代性批判二、启蒙的神话三、启蒙理性与工具理性四、启蒙的逻辑与现代性五、从物化到现代性批判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理论的批判第三节 马尔库塞一、马尔库塞:拒斥“单向度的生活”二、科学技术与当代工业文明社会三、人性摧残与本能革命四、马尔库塞思想的“单向度性”第四节 弗罗姆一、 弗罗姆:探求人性的秘密二、人的生存与人性理论三、异化与社会异化四、社会健全之路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五、弗罗姆的人学思想的人文意蕴第五节 哈贝马斯一、 哈贝马斯:探索“未竟的事业”二、经验的兴趣和理性的兴趣三、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四、晚期资本主义与国家干预五、解释学与交往理论六、哈贝马斯思想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参考文献绪 论 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了历程存在着一个公认的说法,即西方哲学从诞生以来,共经历了两次被称为“转向”的研究主题的切换。第一次转向是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转向是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到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如果说“认识论转向”是从古代哲学离开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反省而追求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独断,转向对“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的认识论反思,那么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则从近代哲学离开对语言意义的审查而探究思想的客观性的认识论追求,转变为对语言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意义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切入点。正如哈贝马斯所表述的今天的语言问题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意识问题,对语言的先验批判已经取代了对意识的先验批判。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在1967年出版的语言学的转向一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语言转向并不是摆脱近代认识论困境的正确选择。在他看来语言转向只不过用“语言”取代了“心”,它并没有改变传统哲学的本质。这起码是在说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不仅仅是语言转向这一条路径,而应是多条路径。正如现代以来标榜转向的哲学家比比皆是,我们可否把这些转向称为生存论转向、菲理性哲学转向、生活实践转向、后现代转向、语言转向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等等。纵观这些这些转向,我们深刻的体味到哲学在现代之所以发生这样那样的转向是与哲学在现当代所发生的哲学观念变化密不可分的,正是哲学的转向与哲学观念的变革相互影响才不断开启西方哲学自我发展的新路向。因而,在哲学转向的意义上重新梳理和阐释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理路,在哲学观念变革的高度上重新理解哲学的根本意义,我们认为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第一编 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 在西方传统哲学家那里,哲学一向被看成是理性的事业。理性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一向居于核心地位。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理性被看作是整个世界的本体,并被看作是人性的本质。西方传统哲学总体上表现出理性主义的基本倾向。面对生活世界的合理性危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现代西方思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理性反思和批判运动,形成了引人注目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最早确立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是叔本华创立的唯意志论,受其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以及德国和法国兴起的生命哲学思潮成为19世纪后半期非理性主义的重要思想流派。20世纪初由胡塞尔引导的现象学运动所开启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把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科学哲学中,在从最初的对形上理性的拒斥和科学理性的迷信走向对科学理性的反叛的过程中,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哲学家通过对多元方法论以及多元文化观念张扬,表达出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的科学哲学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科技理性扩张所导致的社会危机的批判,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倾向。现代非理性主义在哲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本体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寻求某种非理性来取代理性的中心地位,以之作为世界的本体,并把它建构和发展为对抗理性主义的一种“主义”。如叔本华、尼采找到了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并发展为意志主义;弗洛伊德找到了“无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柏格森找到了“生命冲动”,创建了生命哲学等等。他们普遍推崇非理性相对于理性的先在性、本质性和优越性,以此来实现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在认识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普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反对理性主义依靠抽象的逻辑推理和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宣扬只有依靠体验、直觉、情感等非理性的认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在人性论问题上,现代非理性主义反对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主张非理性的因素才是人性的本质,把非理性看成是人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生成以及实现人的绝对自由的根本动力;在价值观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拒斥绝对主义的价值理想,反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秩序,试图戳穿理性主义的虚妄性,颠覆既有的伦理道德,张扬反传统的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价值信念,甚至走向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现代非理性主义往往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并不是由理性完全支配下的单一机械的过程,而是受人的主观愿望和各种非理性因素制约的无内在秩序可寻的过程。现代非理性主义对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叛,凸显了非理性在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人类实现对自己人性完整性和丰富性的认识提供了可贵的参照系。 但在肯定现代非理性主义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叛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第一章 唯 意 志 主 义第一节 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及其影响 唯意志主义是一个以意志作为本体,并以意志来阐释世界和人生的哲学学派。意志这个概念早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著述中就已有阐述,但是,把意志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并以其为前提和基础建立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意志主义理论体系的,则始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唯意志主义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把意志同理性完全对立起来,认为非理性的意志是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它开创了非理性主义的先河。唯意志主义从人的情感意志出发与非理性主义从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出发在哲学基本倾向上是一致的,因此,唯意志主义包含于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之内,非理性主义比唯意志主义的范围要广。一、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创立的“生存意志论”。第二个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也是唯意志主义的鼎盛时期。二、唯意志主义的基本特征唯意志主义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有一些共性的特点。首先,唯意志主义把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其次,唯意志主义公开否定人的理性能够认识世界、认识真理。再次,唯意志主义摆脱了传统的宗教观念,批判传统道德。三、唯意志主义的思想影响唯意志主义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还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们就公开举了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提出了建立以研究人的意志为中心的哲学,主张意志决定一切,意志是最原始的存在,而理性和科学只是意志的工具,标志着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从他们以后,一股强劲的反理性主义思潮蔚然兴起。唯意志主义对整个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石,成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开山鼻祖。他们提出探索人和世界真正的内在本性,关心人的前途和命运,维护人的价值和使命,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的诱惑,回复到内心世界中去研究人和人的意志,等等。这些思想对实用主义、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这些流派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唯意志主义的烙印,现代西方哲学的各个派别的思想中,很多都受到唯意志主义的影响,他们所探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唯意志主义那里找到根基。唯意志主义为现代西方某些哲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养料。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杜威,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萨特,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弗洛姆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唯意志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影响。唯意志主义在20世纪以后就逐渐衰落了,为新兴起的现象学、存在主义所代替。虽然唯意志主义作为一个学派虽然已成了历史,但是它的精神存留在诸多当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学说之中,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第二节 叔本华一、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奠基者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他的父母都出身于当地的商业望族。在他16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后来叔本华按照自己的志愿走上了哲学之路。1809年,21岁的叔本华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熟悉了柏拉图、康德和谢林的思想。他很欣赏柏拉图和康德的思想,他称柏拉图是“神明般的柏拉图”,称康德是“奇迹般的康德”。此时的叔本华对哲学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转学到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的中心柏林大学。1813年,他撰写作了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8年,他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那一年他才30岁,但叔本华却在60多岁以后才因此书而出名。当时在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还是理性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没有多少人注意叔本华这本为西方非理性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石的唯意志主义的代表作。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的墓碑上只刻着“阿图尔叔本华”几个字,既无生卒年月,也无藏否之词。但是他的心里铭存着曾带给他莫大安慰的彼得拉克的名言:“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的代表作。二、意志与表象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一开头,叔本华就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5页)。这句话给人一种唯我论的印象,仿佛世界是由我创造的似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叔本华的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他对哲学史的大多数哲学家都不以为然,但很崇拜柏拉图和康德,他的哲学就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因此,叔本华说的这句话有着康德先验主义哲学的根源。康德哲学告诉我们,一切认识对象都是经过认识的主体认识的诸形式加工过了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是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的东西。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并非自在之物,它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那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怎样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呢?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现象界的万事万物都只是意志的不同表现。他说:“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但是,叔本华认为,人的主观认识形式与现象界的种种规律并不能用于把握意志,在这一点上他又承袭了康德的哲学思想。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指出,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他反对以往的哲学家认为理性高于情感意志的观点。在他看来,意志高于理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叔本华认为人的理性、知识就其起源和实质而言,都是服从于意志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从表面上看是靠理智进行的,而实际上,在理性背后,推动着理智活动的是人的意志。意志和理智关系,就好象是一个强壮的瞎子,背着一个亮眼的瘸子,瞎子虽有动力却不明方向,瘸子虽看得明白却动弹不得,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理性与意志的关系中,理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是满足意志的手段,意志才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但是,在以往的哲学中,人们不是忽略了意志,就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应当加以排除的干扰性因素。叔本华认为这就是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一大谬误。叔本华进而指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既然人的本质是意志,那么,整个宇宙的本质也必然是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物自体,是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是意志的反映。所以,生命因意志而起,如影随形一样地与意志分不开;如果意志存在,生命、世界便也存在。这样一来,叔本华就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那么,我们怎样把握意志呢?由于意志只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求和冲动,它没有某种固定的性质和特征,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通过理性的概念或逻辑来把握意志,理性只能把握表象世界,却不能把握意志世界,只有非理性的直观把握意志世界,只有非理性的直观才能触及的和体验到真实的本质世界。三、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他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人生如斯,岂不痛苦?那么是否放弃这种理智的思考就可以免除人生的痛苦呢?不能。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产生饱和:目标只是形同虚设: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欲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叔本华指出,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也是痛苦。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那么,怎样才能解除人生的痛苦呢?他提出的根本办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他认为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甚至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境界是主要途径。要从根本上解除痛苦,我们必须溯本求源,对生命意志进行否定。叔本华哲学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先河。他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对生存意志的倡导标志着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开始。长久以来,西方哲学都是以理性的追求与信仰为基石的,叔本华是现代第一个指出这个基石不可靠的人。这意味着西方所有的价值观念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动摇。正是在叔本华首开先河之后,西方才涌现出一大批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家,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的大刀阔斧的变革。叔本华的哲学不仅直接引发了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且成为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理论渊源。第三节 尼采一、尼采:理性主义的批判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对西方哲学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872年,尼采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的诞生,这一年尼采28岁。这本书的发表既标志着尼采走上了独立的哲学道路,同时也宣告了尼采悲剧生涯的开始。在这本书中,尼采极富天赋地发挥了他在哲学、文艺学和美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他熔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于一炉,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并从这个角度对古希腊艺术作了全新的阐释。由于尼采反对了社会所崇尚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文化,而为尼采语言学界的同行所不容,尼采几乎因此被排挤出学术界。但尼采依然坚持自己的追求,继续按自己选定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尼采在欧洲漂泊的10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尼采的主要著作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写作的,他几乎以年出一部的速度写作了善恶的彼岸、道德的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瞧,这个人等重要著作。1889年1月3日,尼采在意大利的都灵突然疯了。那一年尼采45岁。此后他的病情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完全康复。 1900年,尼采与世长辞。从此以后,他和他的思想,就成了哲学史上一个永久的传奇。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1,)、超越善恶(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看哪这人(1888),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二、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就是在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在悲剧的诞生中,日神和酒神是一对核心概念。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两个神的名字。日神精神就是让人仅仅停留在“美的外观”,而不去探究世界和人生的真相。尼采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为前提,承认悲观主义是真理,但他认为真理并不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真理是丑的、残忍的、令人恐怖的。为了战胜这真理,为了生存,人们只有求助于艺术,有了艺术,人“就不致毁于真理”。但是,虽然美使人生具有魅力,值得一过,却不能赋予人生以终极意义。尼采把酒神看作是情绪放纵的象征。这一象征来自古希腊的酒神祭,酒神祭的仪式呈现出这样一种景象: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尽情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纵情欢乐。因此,酒神是情绪放纵的象征。尼采借酒神精神要表达的是:个体生命是稍纵即逝的,但是,隐蔽在个体生命背后的生命本体,即生命意志却是不断再生的。个体生命必然包含着痛苦和毁灭,但是,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肯定生命所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尼采指出,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困难的问题;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酒神精神要求个人站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体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个体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就要肯定其中所必然包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这是酒神精神的精髓。三、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的本义是“肯定生命”,肯定生命中所包含的痛苦和欢乐,而肯定生命又以生命力的足够坚强为前提,因此,尼采越来越强调酒神精神中所蕴含的力的涵义。尼采为了肯定人生提倡酒神精神,他同样还是为了肯定人生,而倡导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是生命意志,然而它所追求的不是叔本华所理解的生命自身,不是满足于生命的种种欲望,而是超越于求生之上的生命的目的。尼采常常强调,“意志”就意味着“创造”。他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和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蕴涵一切可能、突破一切阻碍、积极向上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对于力量之强大的渴求恰恰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本性,所以尼采称之为“永不枯竭的、增殖着的生命意志”。尼采赋予了强力意志以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尼采哲学中,强力意志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尼采对人和世界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他认为,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他把人看成是未定型的、未完成的,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一种存在。尼采特别强调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他说,我们人类是唯一的这样的一种创造物,当他有错误的时候,能将自己删改,就像删掉一句错误的句子。在对世界的理解上,他把世界看作是不断生成的世界。他说,世界是“生成着的世界”,世界是“永远在自我创造、自我毁灭中的酒神世界。” 强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它不仅获得了本体的意义,被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而且,它也获得了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被看作是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价值的标准。尼采正是以强力意志为标准,“重估一切价值”。四、重估一切价值所谓“重估价一切价值”,就是要求批判一切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破除它们的权威。价值重估的中心问题就是价值标准问题。尼采认为强力意志就是价值标准。尼采以强力意志作为价值标准,批判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如宗教、道德、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等。总体来看,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道德、宗教和理性。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于重估道德价值。尼采对道德的批判是与对宗教的批判是结合在一起的。尼采提出了“价值翻转”,重估一切道德价值。尼采首先把攻击矛头指向了基督教。他高呼“上帝死了”。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一切价值都是人自己建立的,尼采提出了“重估价一切价值”的响亮口号,要以强力意志为标准,把被基督教和传统道德颠倒了的评价重新颠倒过来,建立人类自己的新价值。以强力意志为标准,尼采区分了两种道德: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说,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的东西,强力意志及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可见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并不是两种等级身份的区分。主人道德包括了尼采所提倡的一切:健全的生命本能,充沛的强力意志,独特的个性,蓬勃的创造精神等等。相反,奴隶道德则包括了他所反对的一切:生命力衰弱、怯懦、丧失个性,因循守旧等等,基督教道德就属于奴隶道德。尼采对理性的批判也是他重估一切价值的主要内容。尼采认为上帝死后,最坏的偶像是理性。他对作为西方文明的基础的理性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在他看来,为理性所支配的思想和文化使人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变成一架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的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使人的生活和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就必须重估一切价值,摧毁理性主义的旧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的新观念。五、超人尼采对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摧毁,其目的并不全然是否定,而是为了实现价值的转换,把被基督教和传统道德颠倒了的评价重新颠倒过来,建立一种能够促进人类本性发展的健全的新价值。尼采寄希望于超人的诞生,他说,上帝死了,我们现在愿超人生。超人是尼采关于人的理想类型的一个象征。超人是是尚未产生的一种人的理想类型的象征,现实的人通过自我超越而可以达到的一个目标。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几乎就是一曲超人的赞歌,但是,尼采始终没有对超人做出明确的说明。他是以否定的方式来解释超人的。尼采将超人与末人对立起来。在尼采的思想中,超人是尼采试图树立的一种理想的人的形象的象征。尼采提出超人说,用意是给人的生存提供一个目标,一种意义。他认为,人的生存令人感到莫名的恐惧,始终还没有意义。他要教人以他们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超人。上帝的死亡使人类的信仰出现了空白:“上帝死了,现在我们愿超人生。”尼采哲学的主题就是生命的意义,他一生都在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苦苦地思索和追问。尼采以生命意义作为哲学的研究主题,深刻地改变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尼采在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中,特别强调人的“未定型”性和人的超越性,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哲学的人性观,并为后来的哲学重新理解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尼采的哲学改变了传统哲学的研究方法,推动了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尼采的思想不仅对存在主义有很大影响,而且,他对人的无意识的重视,对弗洛伊德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一些思想为后现代主义者所挖掘,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理论资源。总之,尼采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有广泛影响,可以说,现代西方哲学所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尼采都在其哲学中明确地提出来了,尼采为现代西方思潮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辨的起点。他是西方哲学和文化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第二章生命哲学第一节生命哲学的形成及其流变一、生命哲学的形成与发展生命哲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前提。而19 世纪下半叶,心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使生物学发展为时代的领先科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自觉地把生命把握为其思想的主题,它要在科技时代重新审视“生命”的含义。在理论渊源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开启了哲学的非理性转向,生命哲学家继承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贬抑理智,抬高非理性,开创了生命哲学。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是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他首先突破西方传统的科学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提出建立一门新兴的“精神科学”设想。在狄尔泰之后,生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乔治齐美尔,他继承了狄尔泰的哲学思想,把生命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不断的“自我超越”。二、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尽管不同的生命哲学理论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理论仍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生命哲学家都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他们都不把生命看做是物质或精神的实体,而看做是一种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力。他们既反对把世界上的事物还原为物质或精神存在,也反对把它们的特性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物理特性。他们认为,哲学所应探索的不是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而是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生命,是那种超越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这使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此外,生命哲学家都强调“生成”和“创造”。由于生命哲学把生命看作是一种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因此,生命哲学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他们批判传统哲学的静止孤立、非连续性和机械性的世界观,认为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三、生命哲学的思想影响生命哲学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它所表达的生命观点不仅对于现代哲学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生命哲学的地位后来逐渐被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所取代。 第二节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一、柏格森:追寻生命的冲动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1859年,柏格森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音乐家的家庭。1878年,柏格森考入被称为哲学家摇篮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大学期间,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哲学,他还钻研了古希腊典籍,精通了希腊语。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获哲学博士学位。1896年物质与记忆一书出版,在哲学界引起很大轰动。1897年,柏格森受聘于母校任教。1900至1924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7年,柏格森发表了最著名的创造进化论,提出生命冲动的学说。1928年,创造进化论一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1932年,柏格森出版了道德和宗教的两个起源一书,以此书为标志,柏格森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道德和宗教领域。1941年1月4日他在巴黎去世,享年82岁。 二、时间与绵延柏格森认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的时间:科学的时间和真正的时间。科学的时间观把时间看作是由一个个同质而独立的前后相继的瞬间组成的线。这是用科学上的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科学在计算时间的时候,总是借助空间里的符号来测量时间,这样就把时间变成了可度量的空间。在柏格森看来,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时间,真正的时间是绵延,只有绵延才能说明生命。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绵延”是一个核心的概念。首先,绵延是不可度量的、连续不断的、不可分割的时间。其次,绵延是连续不断的质的变化流。再次、绵延是一种创造。 最后,绵延是无法预知的。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生成。在绵延概念的基础上,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冲动”概念,并赋与生命冲动以本体的崇高地位。柏格森把生命的本质理解为绵延,认为绵延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本原的冲动力。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最深刻的根源。生命进化的原动力就是生命的冲动,生命创造地进化着,进化是一种不停顿的崭新创造。三、“自我”和自我的意识状态柏格森认为,正如时间有两种一样,“自我”也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表层的自我,一种是深层的自我。这两种自我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柏格森认为,人们习惯于以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心理学的方法把握自我,而这样把握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只是表层的空间中的自我。柏格森强调,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股不可分离的持续不断的流,只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有所集中,使其中某些东西突出起来,才表现出暂时的可分离性。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股不可分离的意识之流,每一个意识状态既包含了以前的意识状态,又产生着新的意识状态,意识状态之间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互相包容的。因此,真正的自我就是绵延。四、生命与直觉柏格森以其独特的“绵延”概念来把握生命,阐释了真正的时间、真正的自我和生命冲动。那么,怎样把握绵延呢?我们都是运用直觉来把握它。柏格森首先区分了两种认识:理智与直觉。他认为,理智的方法适用于认识外在的物质世界,在柏格森看来,用理性的概念去把握不断变化的自我,就像用一张网去捞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结果却把实在的真正本质绵延给放过去了。因此,理智只能认识静止的东西,只有直觉才能把握绵延。直觉的方法是直接地、深入内部地通过对内在生命的体验、领悟来把握绵延。柏格森认为,直觉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柏格森对于直觉的理解与以往不同。他认为,直觉并非神秘的自在之物。 柏格森说,不能要求他给直觉下一个单一的几何学式的定义,也就是说,直觉的定义不能用分析的方法得到。尽管如此,从柏格森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直觉有一个基本的意思:直觉就是在绵延中思维。五、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影响柏格森的哲学一方面大体上还保持着近代哲学家的研究框架,这表现在柏格森的哲学充满了对子:生成与实体、绵延与广延、时间与空间、理智与直觉、哲学与科学等等。另一方面他又企图扭转人们的常识观念,在严格区分哲学和科学的界限的基础上,重建哲学。柏格森要把哲学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他认为,要建立新哲学,首先就要严格地区分哲学和科学的界限。因此,他要将哲学建立在直觉而不是理性的基础上。柏格森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即绵延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理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无疑属于非理性主义哲学之一脉,对20世纪各种非理性主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柏格森认为自己并不是站在实证科学和理性的对立面来反对实证科学和理性,而是指出它们的有限范围。柏格森的思想对现代哲学、科学、文学与宗教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哲学上,柏格森哲学对德国的生命哲学,如齐美尔、奥伊肯等人的思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英美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如席勒、詹姆士和怀特海等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文学上,柏格森的意识流思想为文学创作活动提供了哲学基础,巴特勒、贝尔纳、劳伦斯等许多作家都深受柏格森的影响。 第三章 弗洛伊德主义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及发展一、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从社会背景上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沮丧,彷徨无依,以致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起来。从科学背景上看,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不仅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心理活动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条件,也为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在物理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弗洛伊德以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以物理学的力和能的概念,来解释精神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行为。从思想背景上看,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都对弗洛伊德主义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弗洛伊德深受其思想影响。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弗洛伊德建立的,它有一个不断地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8951913年属于早期理论时期,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基础。19141939年属于晚期理论时期,弗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把研究对象和范围从非正常的精神病患者扩展到整个人类。19世纪20年代左右,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们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一致,学派开始分化,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以阿德勒和荣格的个体心理学为代表;后期则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为代表。可以说,新弗洛伊德主义把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弗洛伊德主义是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探讨人的奥秘。其次,弗洛伊德主义强调性,把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都归结为性的问题,并且把性的作用提高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动力的地位。最后,弗洛伊德主义既有科学实证的成份,又带有神秘的色彩。三、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影响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首先,弗洛伊德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影响。强调实证精神的科学主义哲学家对精神分析学评价不一。有持否定态度的,如波普认为这一学说尽管具有某种临床经验,但这种经验的例证缺乏普遍的适用性,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而不属于科学理论;有持肯定态度的,如卡尔纳普认为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的心理现象也严格遵循着因果关系,而这点正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维特根斯坦早年对精神分析学提出许多批评,但后期转向语言分析后,所应用的方法却和精神分析有许多类似之处。其次,对人本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