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10、010011、.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10、010011、.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10、010011、.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10、010011、.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10、0100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10010、010011、010012、010013 课程学时: 255 课程学分: 16 开课学期: 3、4、5、6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体认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以及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借助旧注和相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和基本艺术特点,并能初步地进行独立的研究。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骨干课之一,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及近代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各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各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对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求背诵作品200篇。三、预修课程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四、学时分配章节讲授(实验)内容讲授(实验)学时第一编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导论 先秦文学绪论4第一章文学艺术起源 上古歌谣和上古神话4第二章诗经10第三章先秦散文12第四章屈原和楚辞8第二编 秦汉文学绪论2第一章秦汉散文4第二章司马迁及史记10第三章汉书及其他史传散文2第四章两汉辞赋6第五章两汉诗歌6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8第二章两晋诗坛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2第三章陶渊明专题4第四章南北朝民歌2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4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2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2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2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2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6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6第三章李白专题2第四章杜甫专题2第五章大历诗风与中唐诗歌4第六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2第七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2第八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4第九章晚唐诗歌4第五编 宋代文学宋代文学绪论2第一章宋初文学2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4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第四章苏轼6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2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2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4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3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4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3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2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2第六编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绪论2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2第二章关汉卿4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4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4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4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4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4第八章元代散曲4第九章元代诗文4第七编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绪论2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4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4第三章明代前期散文3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2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2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2第七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4第八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4第九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2第十章晚明诗文3第十一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2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2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繁兴3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4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2第四章聊斋志异4第五章儒林外史4第六章红楼梦5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3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3第九编 近代文学绪论2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3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2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2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3五、讲授内容第一编 先秦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演进及其特点,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分期及其依据。了解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及特点。教学难点和重点: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导论一、文学史研究的内容,“三段七古”及其划分依据二、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三、中国文学史的演进及特点第二节 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发展概况二、先秦文学的特点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第一章 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艺术起源与劳动,上古代文学(上古歌谣和神话)的概貌。掌握神话的概念、保存及其分类。分析著名神话。教学难点和重点: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艺术起源和上古歌谣一、文学艺术起源的几种说法二、古籍对上古歌谣的记载第二节 上古神话一、关于神话的几个问题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2、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中的神话资料(保存)二、中国神话的分类1、神话分类及著名神话故事2、中国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三、上古神话的特色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2、具象思维;情感体验3、隐喻和象征四、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变1、神话历史化2、神话仙化3、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4、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教学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掌握诗经的内容分类、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和重点:诗经的艺术特点,风雅精神。教学内容:第一节 诗经概说一、诗经性质、编定二、风、雅、颂的分类三、用诗和传诗第二节 诗经的民间诗一、 农事诗【作品讲读】:七月、芣苡、伐檀二、 战争徭役诗【作品讲读】:采薇、东山、伯兮、君子于役三、 婚恋诗【作品讲读】:关雎、蒹葭、桃夭、谷风四、 嘲讽荒淫的诗第三节 诗经文人诗一、 周民族史诗【作品讲读】:生民二、 政治美刺诗三、 燕飨诗第四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一、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二、 叙事、抒情、议论、写景兼备三、 赋、比、的手法;句式和章法四、 语言风格第五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二、风雅与文学革新三、比兴的垂范第三章 先秦散文教学目的和要求:全面掌握左传的叙事特点和记言特征、战国策的艺术成就、论语、孟子墨子、庄子的文学价值。了解国语的文学成就、荀子、韩非子的文章特点。教学难点和重点:熟读指定的作品篇目,并掌握每篇作品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教学内容:绪论散文的起源;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先秦散文的发展第一节 先秦历史散文一、前期散文简介1、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2、易经卦爻辞3、尚书和春秋二、左传1、左传的成书;思想2、左传的叙事特征3、左传的记言特色【作品讲读】:晋公子重耳出亡、晋楚城濮之战三、国语1、国语的成书及体例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的特点及其文学成就四、战国策1、战国策成书过程及纵横家思想2、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作品讲读】:苏秦始将连横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一、诸子散文概说1、诸子流派及代表2、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二、孔子及论语1、孔子思想2、论语文学价值【作品讲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三、老子和墨子1、老子的思想及老子的文学成就2、墨子文学成就四、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孟轲和孟子一书2、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3、气势浩然的文风五、庄子的艺术成就1、庄周和庄子一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六、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1、荀卿和荀子2、韩非与韩非子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楚辞产生的原因,掌握楚辞的概念,屈原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以及成就和影响。教学难点和重点:离骚;九歌;屈原诗歌的浪漫风格;香草美人的比兴。教学内容:第一节 楚辞概说一、 楚辞定义、得名二、 楚辞与赋的关系三、 楚辞与诗经对比四、 楚辞产生的原因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二、 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内容与成就第四节 离骚一、离骚解题;写作年代二、离骚的情感与内容三、离骚艺术特征及成就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一、 宋玉等楚辞作家二、 屈原人格的影响三、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第二编 秦汉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文学的特点及主要成就。掌握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和重点:汉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先秦文学承继关系,主要成就。教学内容:第一节 秦汉文学的内容一、 秦汉文学的时间跨度、发展态势二、 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秦汉文学的特征一、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二、影响秦汉文学的因素第一章 秦汉散文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朝的文化政策,汉代散文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和重点:掌握秦朝代表作家李斯及其代表作品,汉初政论文的特色,贾谊过秦论教学内容:第一节 吕氏春秋一、 成书过程及体例二、 平实畅达的文风三、 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第三节 汉初政论文一、 以陆贾到贾谊二、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三、 从贾谊到晁错第四节 西汉中后期散文一、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二、 抒情散文:报任安书等第五节 东汉散文一、王充论衡的选材、写作宗旨和论辩方式二、论衡文学理论上的贡献;论衡的局限性三、王符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第二章 司马迁及史记教学目的和要求:司马迁生平、思想;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文学成就及地位和影响。教学难点和重点:司马迁生平,思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的体例,实录,互现法,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李将军列传等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一、 司马迁的生平及心态变化二、 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第二节 史记的内容一、 书名;五种体例二、 史记创作目的;史评方法三、 名篇欣赏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第三节 史记叙事艺术一、 独到的叙事结构二、 合理的叙事时间三、 多角度的叙事视角四、 纯熟的叙事语言第四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一、 扩大了写人的范围二、 写人手法多样1、 精于选材2、 场面描写3、 心理刻画4、 细节描写5、 互见法6、 对比烘托7、 个性化语言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一、 浓郁的悲剧气氛二、 爱奇的审美倾向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一、传记文学的开端二、为后代散文、小说、戏剧发展提供了营养和动力第三章 汉书及其他史传散文教学目的和要求:班固的生平,思想和汉书的成书经过,体例;汉书和史记的异同。教学难点和重点:汉书的人物描写手法,汉书和史记的异同。教学内容:第一节 汉书一、汉书成书、体例、成就二、汉书与史记的对比第二节 吴越春秋简介吴越春秋,艺术特征第四章 两汉辞赋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赋的兴起和演变,汉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掌握汉赋的艺术特征及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和重点:汉赋的艺术特征,汉赋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汉赋四大家,七体。教学内容:第一节 辞赋概说一、 赋的兴起和演变二、 汉赋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三、 对汉赋的评价第二节 西汉辞赋代表作品及特色一、 贾谊的骚体赋作二、 枚乘七发的继承创新三、 司马相如的生平创作,子虚赋和上林赋四、 扬雄的赋作五、 骚体赋、抒情赋代表作品六、 咏物赋:王褒洞箫赋第三节 东汉辞赋发展一、班固京都赋二、抒情小赋的兴起三、张衡二京赋归田赋四、赵壹刺世疾邪赋第五章 两汉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汉乐府的产生发展的程,掌握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了解文人五言诗的产生过程,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地位和影响。教学难点和重点:汉乐府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汉乐府的概念,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第一节 两汉乐府诗一、 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二、 乐府诗的内容三、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第二节 两汉文人诗歌一、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过程二、 古诗十九首的得名和主要思想内容三、 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此时期文学的政治、文化背景。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发展历程教学难点和重点:乱世文学的悲剧性基调;玄学对文学的影响;文学的自觉的标志;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教学内容: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二、社会及个人原因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第二节 本时期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一、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的思想文化特点。二、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的多样化,促进了艺术的发展。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二、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建安文学二、正始文学三、西晋太康文学四、东晋文学五、南北朝文学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和要求: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尤其是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典论论文则涉及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之关系。对建安及其基本的文学特征有所了解。掌握正始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和重点:曹操对传统乐府诗的改造。曹丕的“文气说”; 曹植诗歌的特色;对“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理解;“建安风骨”的内涵;前人对“建安风骨”的评价;“阮旨遥深”的表现及成因;正始文学的时代背景。教学内容: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建安文学简介2、曹操的生平。3、曹操的诗歌创作。二、曹丕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2、乐府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作品讲读】: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第二节 曹植一、曹植生平权力之争对曹植的人生即文学创作的影响二、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讲读】: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三、曹植诗歌的特色钟嵘诗品的评语:“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四、后世对曹植的评价 第三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一、“建安风骨”的概念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三、补充扩展:刘师培对“建安风骨”的总结 第四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诗风的转变二、“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三、阮籍1、生平、性格2、创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四、嵇康1、生平、性格2、嵇康诗歌创作“使气命诗”忧愤诗3、嵇康的散文创作与山巨源绝交书第二章两晋诗坛-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太康文学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和重点:左思的诗歌创作;“太康诗风”教学内容:一、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繁缛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二、讲读陆机的赠尚书郎顾彦先,以了解“太康诗风”的特点三、左思1、生平: 2、文学创作:三都赋,咏史诗8首第三章陶渊明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陶渊明生平及思想的讲述,使学生其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其人格分析,进一步明确陶渊明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和重点:陶渊明的田园诗;陶诗的哲理性;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陶渊明的人格追求。教学内容: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先秦历史散文一、生平:仕途上“四起四落”二、思想: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三、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作品讲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四、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第二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一、散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二、辞赋归去来兮辞第三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1、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3、酒与菊的象征。第四章南北朝民歌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民歌所代表的南北文风的差异教学难点和重点:西洲曲和木兰诗;南北民歌的异同。教学内容:第一节南朝民歌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吴歌、西曲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三、南朝民歌的特点: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五、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第二节北朝民歌一、北朝民歌反映的内容和情调:二、北朝民歌的内容:三、北朝民歌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对山水诗的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鲍照的乐府诗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要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对前后文学的比较,加深理解南朝文学的新变。教学内容: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一、山水诗(也包括田园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二、谢灵运的山水诗【讲读】: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三、谢诗对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写意到摹写;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四、其他山水诗诗人: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1、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2、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一、鲍照的生平二、鲍照的诗歌创作【讲读】:拟行路难其四、拟行路难其六三、鲍照诗的创新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永明体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其对唐代格律诗的贡献。难点和重点:永明体及“永明体”讲究声律和对偶的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一、永明体: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二、沈约、谢朓的诗歌创作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及宫体诗 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转变二、齐梁诗人集团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3、萧纲文学集团三、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宫体诗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庾信文章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南北文风的交融情况难点和重点:庾信后期创作;南北文风交融的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南北文风的交融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文学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响南北文化实力悬殊的基本因素,南北朝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第二节庾信文章老更成一、庾信生平二、庾信前期诗文三、庾信后期作品四、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对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有更多地了解。难点和重点:魏晋文章的写作;南朝美文的衍化的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建安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二、抒情小赋的繁盛:王粲的登楼赋三、论辩文的勃兴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一、南朝文章的阶段性特点。二、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的繁盛。第五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此时期文化背景、政治思想等的介绍,使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有初步的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文学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教学内容: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二、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三、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四、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隋代文学合而不同的特点。了解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的发展轨迹。了解“初唐四杰”对扫荡齐梁浮糜文风的贡献。对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有明确地认识。教学难点和重点:贞观诗风;上官体;“沈宋”;四杰的诗歌是如何突破齐梁诗风以及他们的创作对律诗的发展和盛唐诗歌的贡献;陈子昂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初唐诗歌革新的贡献。教学内容:第一节 隋代文学一、 隋代文学作者的构成二、 隋代文学合而不同的特点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二、“初唐四杰”三、王绩四、杜审言与 “沈宋”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的生平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风雅”“兴寄”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作品讲读】:感遇、登幽州台歌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刘希夷和张若虚的歌行体则为诗歌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作品讲读】:春江花月夜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教学目的和要求:王维“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的意境;山水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情况;教学难点和重点:王维的创作、成就和影响;“诗中有画”的特色;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禅宗思想对山水田园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教学内容: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二、王维:【作品讲读】:观猎 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 山居秋暝三、孟浩然及其他山水诗人四、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五、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一、王昌龄的诗歌创作二、王瀚、崔颢、李颀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一、高适:生平、诗歌创作【作品讲读】:燕歌行二、岑参:【作品讲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岑参与高适边塞诗比较四、王之涣【作品讲读】:登鹳雀楼 凉州词第三章 李白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难点和重点: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艺术特色;李白复杂的思想。教学内容: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1、李白的生平2、李白的思想3、李白的人格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一、李白的乐府:【作品讲读】:蜀道难二、李白的歌行【作品讲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第三节李白的绝句李白的绝句,如行云流水,语言明快,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1、主观色彩浓烈2、想象奇特3、李白诗的意象第四章 杜甫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求通过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和重点:“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一、杜甫的生平二、杜甫的思想“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 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三、杜甫的诗歌创作1、杜诗的诗史性质。2、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第二节杜甫的律诗一、首先在于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二、以律诗写组诗,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三、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作品讲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秋兴八首(其一)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二、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第五章 大历诗风与中唐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大历时期正是由盛唐向中唐的一个过渡,它开启了中唐诗风的转变。了解韩孟诗派同中有异的特色。教学难点和重点:大历诗风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韩孟诗派在诗歌创作上相近的美学追求;韩孟诗派不同的风格特色;政治遭遇与刘禹锡、柳宗元的创作。教学内容: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一、大历诗风: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三、顾况和李益第二节 韩孟诗派一、韩孟诗派二、韩孟诗派的美学追求三、韩孟诗派的创作1、韩愈的诗歌创作2、孟郊诗歌的题材3、李贺诗歌 充满伤感的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一、刘禹锡咏史怀古之作,这类诗善用精练的史笔概括史事,议论警策,运笔苍凉,感慨深沉,韵味隽永。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二、柳宗元内容多抒发其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寄意于山水,创造出峻洁、澄澈的境界。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教学难点和重点: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情况;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追求。教学内容: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一、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二、张籍、王建、元稹等人自觉向民歌学习,写下了大量新乐府诗,都以写实见长。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一、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二、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一、抒情因素的强化二、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第七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文运动从酝酿、形成高潮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掌握韩愈论说文的成就和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散文的成就。教学难点和重点:韩愈论说文的成就和柳宗元山水游记根寓言散文的成就;韩愈、柳宗元有关古文运动的理论;韩愈、柳宗元散文的成就及古文运动的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二、儒学思潮及其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一、唐代的骈文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一、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二、韩、柳的开拓三、韩愈的散文:论说文 杂文 传记、碑志【作品讲读】:进学解四、柳宗元的散文1、柳宗元的杂文的特征2、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一、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二、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第八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小说从先秦、两汉到魏晋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和重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和影响;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风气盛行对小说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一、“小说”的最早出处与本义。二、中国小说的起源。三、魏晋南北朝是小说的兴盛期,第二节志怪与志人一、志怪小说二、志人小说三、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和影响第三节唐传奇一、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二、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第四节俗讲与变文一、俗讲与讲经文二、转变与变文第九章 晚唐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晚唐诗风的新变化。教学难点和重点:杜牧和李商隐诗歌的创作情况;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教学内容: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一、杜牧的诗歌创作【作品讲读】:赤壁过华清宫三、 晚唐怀古咏史诗大增,是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第二节 李商隐与艳丽诗风一、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二、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作品讲读】: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四、 凄艳浑融的风格第三节 苦吟诗人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第四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人的诗歌,突出的表现了这种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怀。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事讽谕诗人在对时代失去最后一点信心与希望的时候,诗境便再也难有大的开拓,唐诗也就自然降下了帷幕。第五编 宋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宋代文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理解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能够掌握宋词兴盛原因。了解宋代文学发展概况及特点。教学难点和重点: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词兴盛原因;宋代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内容: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二、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三、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四、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五、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一、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二、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三、爱国主题的弘扬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二、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三、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四、审美情趣的转变第四节 城市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二、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三、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一、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二、宋诗对唐诗的因革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四、辽金诗文的成就第一章 宋初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宋初诗文的概貌。掌握西昆体的特征。分析典型诗文。教学难点和重点:西昆体的特征、宋初文学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一、王禹偁等人的散文二、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一、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二、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一、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二、林逋等隐逸诗人三、身份独异的寇准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一、西昆酬唱集的成书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三、西昆体的盛行四、西昆体衰微的原因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教学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掌握柳永词的内容、艺术特点及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和重点:柳永词的艺术特点及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一、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二、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第二节 开掘词境的尝试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三、叙述与白描四、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教学目的和要求:全面掌握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散文的特点;分析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的典型诗作。教学难点和重点:熟读指定的作品篇目,并掌握每篇作品的内容和特点。掌握欧阳修、王安石诗文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二、欧阳修文学革新主张三、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四、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五、平易纡徐的文风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一、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二、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三、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一、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二、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一、王安石早期诗风的特点二、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三、王令的诗第四章 苏轼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苏轼的人生和创作道路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苏轼诗、词、文的艺术风格,分析典型作品。教学难点和重点:独立分析苏轼诗、词、文,掌握苏轼诗、词、文的艺术风格。教学内容: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一、儒、道、禅融合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三、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一、古文的特点1、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2、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3、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二、辞赋和四六第三节 苏轼的诗一、苏轼诗歌特点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2、乐观旷达的精神3、对艺术技巧的运用和超越4、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二、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第四节 苏轼的词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二、对词境的开拓三、以诗为词的手法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一、苏轼的意义二、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三、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北宋诗人对唐诗的师承情况,独立分析江西诗派的典型诗作。教学难点和重点:独立分析江西诗派的典型诗作,掌握两宋之际诗歌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二、丰富的人文意象三、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四、山谷体的内涵五、晚年的返朴归真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一、学苏与学黄二、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三、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一、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二、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三、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四、黄陈周围的诗人群体五、江西诗派的形成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一、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二、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三、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第五节 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歌一、爱国主题二、陈与义学社三、曾几的活泼诗风四、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了解苏门词人群、大晟词人群;独立分析秦观、周邦彦的典型词作。教学难点和重点:了解苏门词人群、大晟词人群;独立分析秦观、周邦彦的典型词作。教学内容: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一、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二、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性情的隐逸主题第二节 晏几道一、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二、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第三节 秦观一、伤心人的伤心词二、情韵兼胜三、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四、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第四节 贺铸一、奇特的个性二、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三、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第五节 周邦彦飘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词作艺术的规范化。第七章 南渡前后的词风演变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南渡前后的词风演变,掌握“易安体”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和重点:“易安体”的艺术特点,分析李清照的典型词作。教学内容:第一节 李清照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二、“别是一家”的词境三、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第二节 朱敦儒一、青年的放浪形骸二、中年的漂泊忧愤三、晚年的逍遥自在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一、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二、英雄的苦闷三、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一、李纲的咏史词二、“南宋四名臣”词三、岳飞词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兴四大诗人的创作状况,掌握陆游爱国诗歌的艺术成就。教学难点和重点:“诚斋体”的艺术特征;陆游爱国诗歌的艺术成就。教学内容: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一、陆游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二、入蜀前后的变化三、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三、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崇 第二节 陆游的诗歌特点与成就 一、抗敌复国主题二、隐逸情怀三、爱情诗四、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五、七言诗的高度成就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一、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二、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一、城斋体的艺术特征二、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辛派词人的创作状况,掌握辛词的艺术成就。教学难点和重点:辛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教学内容: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一、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苦闷怨愤二、“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三、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二、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三、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一、意象的转换二、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四节 辛派词人一、辛派先驱张孝祥二、辛派中坚陆游三、与辛派相似的陈亮四、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和宋末词坛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宋末词坛的创作状况,掌握姜夔词的艺术成就。教学难点和重点:姜夔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教学内容:第一节 姜夔一、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二、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三、别有寄托的咏物词四、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五、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六、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第二节 吴文英一、非仕非隐的人生二、亦梦亦幻的境界三、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一、词风清丽的周密二、工于咏物的王沂孙三、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四、别开生面的蒋捷五、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南宋散文的创作状况,掌握理学家的文论。教学难点和重点:南宋政论散文及理学家的文论。教学内容: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一、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二、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一、理学家的文论二、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三、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一、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二、南宋后期的四六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南宋后期和辽金诗歌的创作状况,掌握元好问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和重点: 南宋诗歌的特点及元好问诗歌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一、永嘉四灵的诗风二、四灵的渊源和影响三、江湖诗派的作品:刘克庄与戴复古第二节 宋末诗歌 一、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二、文天祥的集杜诗三、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第三节 辽代诗歌一、契丹族的民族性格二、契丹族的代表诗人【作品讲读】:醉义歌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一、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二、元好问的纪乱诗三、元好问的其他成就第六编 元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元代文学的特点及主要成就。掌握元代文学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和重点: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唐代文学承继关系,主要成就。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一、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民族压迫与融合二、文化的沟通、都市繁荣三、思想活跃、儒生的不幸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二、话本小说的兴盛三、戏剧的繁荣、戏剧演出和体制四、南北方戏剧圈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一、散曲之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