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严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系列.doc.doc_第1页
整理严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系列.doc.doc_第2页
整理严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系列.doc.doc_第3页
整理严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系列.doc.doc_第4页
整理严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系列.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理严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系列,请不要在后面跟贴,供大家下载用。这个贴子最后由雪在烧在 2003/11/02 06:01pm 第 1 次编辑 我的作文教学系列高启山序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信笔写了一些自己小时候的作文故事,之所以写这些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对我教作文、研究作文教学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不知这句话是否合理:一个不喜欢作文的老师,教不好作文,一个不会作文的老师,教不好作文。我小时候痴迷于读书作文,为我后来钟情于作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最初要教好作文的目的,我可是要培养作家的,当时,就是这么简单的初衷那时我想,不培养作家,教作文干什么?那么多的教育刊物的介绍、那么多写作理论的研究,不都是为了培养作家吗?于是,我从毕业开始,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教作文、来研究作文。从今天开始,我开始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作文教学及研究的经历,从这些变化中来审视自己作文教学思想的发展,从中提炼适合时代发展的作文教学观念。希望得到各位网友的批评和帮助。同时,对我的故事写作有什么要求,也请网友们提出来,我及时改进。我的作文教学与研究故事系列 二年辛勤练笔的师范生活 1980年,我考入了当时的河北玉田师范学校(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的课程基本上就是当时的高中课程,我们的师范学校课程学习是很轻松的了。当时,班上有位卢龙的同学,他要大我几岁,生活经历很丰富。逐渐熟悉以后,我了解到他在写长篇小说。写的什么书,我忘记了,但是,印象深的是当时他在修改一部三卷本的小说。他告诉我,出版社已经通过了,正在修改。每天晚自习,他都拿着厚厚的一摞纸在改。我很羡慕他。于是,我又开始作我的作家梦。课余时间,多数是泡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读了很多很多的小说、散文和诗歌,还读了一些文学理论的文章,也记了很多的笔记(毕业时,已经达到了七本)。渐渐的,手开始发痒,忍不住拿起了笔。写完了,投稿。那时还实兴“退稿”,编辑部不用的稿子,要被退回来的。我写了多少篇不知道了,但是,几乎每次都被退回来。有一次,差一点成功。记得写了一篇我回忆我母亲的文章,自己也认为写得很感动人,寄到了当时的冀东文艺,编辑来信了,要我修改。哈哈,当时我高兴坏了。我找到老师帮忙。老师很热心。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散文,最终没有发表。尽管屡次退稿,但我热情不减。为了不让同学笑话我,我干脆跟编辑说明退稿时,退到老家。就这样,在师范二年,我写了一年多的散文小说我用高中时复习片子的背面来写。积累了厚厚的一摞“草稿”(这些草稿珍藏了好多年)。只可惜,写了那么多,竟然没有一位编辑“慧眼识才”。我的作家梦就这样真正的破灭了。命运就是这样。如果当时我的东西真的发表了几篇,那么,我当时真得很可能已经转行到了别的单位(我们毕业那年,很盛行转行),那么,我今天就很可能不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了。不过,这二年的练笔,倒也为我后来写文章、教作文,积累了很多的体验性知识至少,我不怕写作文。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实习中的一次作文教学 1982年5月,我开始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农村中心小学。在实习期间,我教四年级。两周的语文学科实习,遇到了一次作文指导。记得,当时要写一处景物。怎么指导学生写景物呢?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写过的一篇“路上一瞥”我真的是“瞥”过的路边农田景物的,因此,那次作文写的“很生动”。于是,我跟实习班级的班主任刘老师商量:可不可以带着学生到外面观察一下?学校同意了,并把我的提议变成了一次全年级的行动。一个下午,四个班级排着长长的队伍,顺着公路,我们走了三华里。我在学生中间,一边走,一边指点学生看我觉得应该看的景物,让学生口头描述他们看到的内容,有时也启发他们想象一下。回来后,我上了作文指导课。指导课上,我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交流他们看到的景物,通过板书让他们记住该写那些内容,不时地,还“提示”可以用那些词语。第二节课,学生写作文。作文交上来,我批改讲评。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刘老师对我指导的作文大大赞扬,说学生还从没写过这么好的作文。我也没怎么在意,我觉得学生写出来了一些内容,有的还写的挺长的,不过,跟我理想中的相比,还有差距。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指导学生作文。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的那次从个人经历中得到启示进行的观察作文指导,却是体现了“让学生有的可写再写”的思想。不过,现在看来:不管是内容还实形式,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我认为该怎么样,就让学生怎么样,至于个性化的问题那时,还没这个词呢。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三立志在学生身上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师范毕业了。在教育局呆了短暂的四个月(毕业分配,我被留在了教育局工作)后,被派到了实验小学,教毕业班语文。教语文就得教作文。我很高兴。我觉得,自己会写作文,而且,有了实习的经历,我还会教作文。我自己的作家梦没成,但是,我要培养出作家来当时的雄心真的是很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那时,提倡教师写下水文。于是,每次学生写作文时,我都下水在先,写完了,交给教导主任看。然后,作文指导时读给学生听。学生很感兴趣。每次学生的习作,我都指导得很细致。学生写完了,我还要认真地进行批改。除了字词,更多的时候,我是给学生“修改”句段。给学生改文章是很累的,我经常要用晚上的时间。班上有位叫申为军的女孩,是班长。她的作文写的写得很不错的。几次统考,她的作文竟然得了满分。有几个学生的习作写的也很不错的。因此,我总觉得自己作文教的不错。这更加是我坚定了培养出一批作家来的信念。现在反思当时的做法,真的有些不可思议:我给学生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改作文,学生最后的受益是什么呢?有那么几个作文写的比较好,就能说我的作文教的好吗?可那个时候,自己就这么认为。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抄小学生作文转年,仍然教毕业班。这次,重新分过班级,我的搭档一位年岁和我母亲相当的数学教师手气不好,抓了一个大家都认为不好的班级。一看学生的作文,果然与上一个班级差了许多。但是,我仍然觉得很有信心把作文教好。为了指导好教材安排的每一次作文,我不惜花费精力,跟学生借来小学生作文选,然后,把跟教材中涉及到的类型差不多的小学生作文抄在一个很精致的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地研究那些“发表”了小学生作文怎么写的,从中给自己确定指导的目标。此后的几年中,我竟然抄了整整两本小学生作文。应该说,那段时间,我对高水平的小学生作文还是有些发言权的。作文指导课上,除了给学生读我写的下水文,还从自己的笔记本上,挑出相关的从作文选上抄下来的学生习作读给大家听。渐渐的,学生也知道写作文前先读一写作文选了。这样的经历,后来被我发展为“写一篇读多篇”。现在想来,觉得,那时为了使学生写好作文,还是组织学读了很多作文的。读作文,对促进学生的写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现在感到:那时,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太窄了为作文而读作文,从教于目标的设计上,局限了。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五一文多改一文多改,是我85年在河北教育上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以后,被编辑编辑得只剩下600多字)-真正的豆腐块。教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每次辛辛苦苦地为学生改作文,但是,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到交下一次作文时,上一次我批改过、要求他们修改的字词,他们竟然动都没动。刚毕业的我火气很胜怎么能这样呢?不知道老师改作文辛苦吗?不可思议。我在班上狠狠地批评过几个学生,并在放学后,把他们留下来,“看这”他们改掉后再走。然而,这样的办法并不很见效。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有些学生不改忘记了,很多学生只改字词(错误),而我指出的素材问题、中心的问题、句段问题等,他们还是不改,特别是我批上了“重写”字样的作文不会改。这是怎么回事情呢?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你还不会?我讲得多细致呀?困惑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忽然想起了我为班主任写总结的经历那次,我改了7遍。对了,我为什么不让学生多改几次再抄写呢?让他们改得最后没有了一个错别字、一个病句,草稿我看着都满意了以后再抄写,不是省了很多的事情吗?于是,一文多改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什么“方法”)。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草稿本,写完之后,先交草稿,我批阅草稿,学生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对草稿进行修改。改后,我再看,对文章提出进一步的细致的要求,学生再按照我的要求细改。改后,认为自己的作文改的差不多了,我又布置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交给同桌的同学。让同桌的同学挑毛病(主要是字词句方面),然后,自己再修改。自己不会改的,让同桌帮助。这样,由原来得我连批带改,变成了我批学生改,互批互改。这样的做法,果真收到了实效。那年参加整个城关镇统考,我教的班级42名学生,有26名得了一类文的高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在改作文方面,还真的“把学生自己当成了主体”,不管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改文是作文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改不行。所以当时我想:作文是改出来的。不过,那时可真是太累了,学生一篇作文,我至少要批两遍,有的还要三遍、四遍。幸好那时年青,精力过人12点以前,几乎没睡过觉,大部分时间是在为学生批作文。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跟学生搞日记作文比赛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开始看了一些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理论等,开始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怎么样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独出心裁,又想了一个累自己的办法跟学生搞日记、作文比赛。为了促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可写的作文素材,我开始坚持记日记。每周,至少有两到三篇是班内学生中间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学生与我之间发生的事情。我把它们以作文的形式来写成日记。不过,我的日记不能在本子上写,要用活页纸,工工整整地写。打完草稿,还要誊写清楚。然后,交给学生传看。由于老师跟学生搞比赛,学生当然高兴。于是,大多数学生开始写日记,写完了日记,主动交给我看。我没时间时,就在班上召开日记交流会,大家互相评议。这一招儿很管用,学生的兴趣上来了。一时间,有一部分学生竟然坚持天天写日记了。不仅日记,我还跟他们交流读书笔记。开始,让他们记读书笔记,学生不习惯。我就把自己上师范时做的读书笔记拿给他们看。学生很高兴,纷纷传看。这下麻烦了我的笔记在几年内传丢了六本。很时遗憾的。不过,学生要跟我比,他们也写日记、读书笔记,当时,我还是很高兴的。后来,我在教师的墙上办了两个专栏,两个专栏里分别展出每一次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作文。展学生的作文,我不用“贴”的办法,而是用了“挂”的方式,学生可以随时取下来看,看后,再挂上。这样,每学期下来,自然地就有了一本我们班的做文选。当然,我的作文也长期在那里挂着。我还给学生写上了一副对联多观察、多思考,胸有成竹;多读书、多练习,妙笔升华。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做法:师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恐怕还是符合现在的理念的。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七为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我骗了学生一次 84-85学年一年教学中,印象深的有这样一次骗学生的经历。我送走了一届毕业班以后,利用暑期的时间,我开始思考学生的作文问题,觉得,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问题不小。我买了一本刘勰的文心雕龙(译本,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研究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其中,有一句话叫“情动辞发”。读书后,觉得,学生“情”没动,怎么达情?怎么才能让学生“动情”呢?我思考了很久。开学了,我接任了一个新的毕业班。我终于当了班主任。由于第一次当班主任,我对学生很好的,加上我上语文课“很动听”,于是很快和学生们建立了感情。一个月以后,学校分配来了一位新教师。学校要她跟我的班级听课。我想出了一个主意。那是下午。新分来的张老师第一次到我班上听课。我走进了教室,先介绍新来的张老师,然后,告诉他们:“由于工作需要,高老师明天就要调走了,接任你们班语文课的是这位张老师。”说到这里,我故意顿了一顿,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几个女孩马上占了起来:“老师,我们不让你走。”于是全班都乱了起来,纷纷要求我留下。我接着“骗”他们:“不行的,这是领导的安排。好了,大家坐好,今天,高老师给你们上最后一节作文课,讲一下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我开始在黑板上写标题。但是,当我转过身时我听到后面传来了轻轻的啜泣声。我再转过身,看了一下大家,好多学生伏在了课桌上。“别哭,这可是上课呀!”我劝了一句。没想到,这一劝更麻烦了,哭声大了起来。于是,班里哭声一片。我好不容易把学生的哭声止住,开始讲课了。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一张张挂着泪珠的小脸,望着我。我深深地感动了,声音很低低讲着课。20分钟,我讲完了。这时,我郑重的宣布:高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我骗了你们。之后,我告诉他们,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生活当中,就得动情。就像今天,你们动情了。我很感动。但要求你们把今天这节课的经过写下来。看能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上来了,效果当然好了。不过,为这件事情挨了一顿批评。我喜滋滋地将这次作文教学的经历写了下来,给教研室主任看,没想到他们说:这怎么行呢?这是欺骗学生。老师怎么能这么做呢?到底可不可以?到现在,我也没琢磨透。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之八一次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外出学习 1985年8月暑假,学校决定,派我到北京参加一次语文学习班的学习。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到北京去。我当时真的兴奋不已。 8月3日,我们来到了北京,住在了当时的三义里小学。北京方面,为我们安排了当时很有名的特级教师王有生、王启贤、张光瑛等老师来举办学习班。印象当中,这几位特级教师讲的作文教学的问题我记得比较深刻。应该讲,这次学习在我后来的作文教学和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张光瑛老师给我的影响算是最大的。我们白天听她讲座,晚上,再回放录音进行讨论。当时,张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中,她的关于“加强语言训练的计划性”的观点,在当时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谈到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要注意循序渐进。其中她举了观察个人的例子:在班上观察同学、在学校观察老师、在家里观察家长、到社会上观察陌生的人等等。在语言训练方面,言之有序、言简意赅、语言润色、单元专项训练等。听了张光英老师的讲座,我想到了当时我在刊物上读过的分格作文教学法,就是把作文训练的项目分成一个一个单项的格来进行训练。当时,我进行了粗略的比较,印象当中觉得,分格教学,把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拆开来,这样虽然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特别是小学生。而张老师讲的这些,到可以在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循序渐进。其实,现在看来分格作文教学法,是一种将语文能力进行割裂的教学法。语现在的教育思想是不相容的。我很感谢我当时的模糊认识。 我想着作文教学,忽然想到了数学。我们能不能为作文训练设计出想数学那样的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呢?对,设计一下试一试。从北京回来,我找来了全套的语文教材,自己在家中进行教材分析。假期中,我重点分析了第五册、第六册语文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和各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我把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作文题目排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及项目变化),先设计出了一份三年级的作文训练序列其中包括观察和表达两个方面。 我做好了准备,要借鉴张光瑛老师的思想,从三年级开始,搞一次作文教学改革试验。(年轻气盛,总觉得,别人可以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呢?)现在对比着想,我那是的这个序列,也有些割裂的迹象,不过,后来我将序列的知识技能学习融到作文活动当中,割裂的痕迹不太明显而已分格教学法是横向分格,我的序列教学是纵向序列。我的作文教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为研究放弃了专科进修暑假要开学了,提前三天到学校。我拿着我的“改革计划”找到校长,想说明我的意思,并要求我去教三年级我要从头开始,一直教四年。但是,没等我开口,校长先说话了:县里给了两个电大免试入学视听生的指标,我想让你去,你年青,应该多学一点啊。我一听,明白了校长的意思。但是,我犹豫了我还想搞实验呢。校长看我不痛快,问我怎么,不想去?我说明了我的意思。校长想了想,说:这样吧。你在考虑一下,这样的机会难得呀。不过,你搞实验,我支持你。知识,你只能从四年级开始来,三年级那几位老教师教材熟悉,我不想让他们改教四年级了。我想了想,行,四年级也行。我私下里想:那我就补课呗。就这样,我放弃了进修,专心致志地从四年级开始,搞起了我的作文序列化训练的试验。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 “系列作文单项训练法”的诞生(一)作文单项训练是张光英老师告诉我们的。到了我这里,我把教材编排的训练重点和每次作文的重难点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了学期学年的单项训练项目序列。其中,三四年级正是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认真地看了当时朱作仁的一本书语文心理学,将其中谈到的学生观察认识心理发展规律作为序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心理品质为突破口,开始了我的序列化作文教学训练实验。接班以后,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作文摸底(相当于现在教育科研的“前测”?)。我让学生独立观察叙写了静物一种花,并作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全班42人,相关数据如下:观察得具体,写出了话的样子:7人, 占16.7%;观察的一半,大概写出了一些:9人, 占21%;只写出了花的几个方面: 17人,占40.5%;观察顺序不妥的: 5人, 占11.9%;什么也写不出来的: 4人, 占9.5%。我对学生的写作情况作了分析,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虽然学生升入了四年级,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初步得观察习惯,没形成初步得对静物进行观察的能力。我结合朱作仁教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中的理论,理解认识了小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时几个方面的心理弱点:一、无意性,在观察中,注意力分散,没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甚至达到视而不见;二、情绪性。儿童的情绪易变形明显,感兴趣的、具有新异性的其它事物,容易转移他们的观察注意力,而忘记自己的观察任务。三、轮廓性。学生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往往满足于大致的、笼统的事物轮廓,而不善于观察事物的局部,从而遗漏重要的细节。四、主观性。观察事物时往往表现为凭主观想象,想当然地表述自己得观察对象。五、片面性。不善于将局部与整体、此对象与彼对象联系起来,往往观察的比较片面。 从学生的实际观察作文中,还发现:六、学生观察生活时,以停留于表面现象,满足于一般的了解,不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一般性。七、缺乏一定的目的,不能从众多得观察客体中选择与自己观察任务相关的课题-无选择性;八、许多事情发生在眼前,事物在眼前,就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缺乏敏感性;九、不能主动搜集材料-缺乏主动性;十、观察事物时,照相一般,缺乏想象和联想-没有灵活性。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一单项作文训练法的诞生(二)结合对学生学习实际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我当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上去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相应的提高。于是,我决定:沿着学生观察认识事物心理品质发展的序,从培养学生得观察认识事物的心理品质入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目标序列:一、全面细致观察,克服观察的轮廓性从具体的静物表面(单个的静物、静物群)观察开始,老师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指导,然后是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的细节,单个人物活动、多个人物活动的场景);接下来是景物(一种景物、一处景物)、事情(比较复杂、有事情的发展、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活动);每种情况,进行单项和综合的观察认识与写作训练。二、载指导学生观察人是的过程中,先明确观察目的,使学生带着任务来观察,前当地引导学生保持注意,克服观察的无意性和情绪性。给学生制定观察提纲,待学生有了一定的习惯和能力之后,在只布置任务明确目的,由学生自己去观察。由扶到放,在反复的训练中,克服学生观察事物时的心理弱点。三、把观察与读书密切结合起来。观察之前,先让学生具备与所观察事物相关的知识、词语、概念,避免观察是的主观性、“想当然”的描述。这一点,是我当时读了陈昌毅的创造心理学后,了解了学生认识、表述于一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词语丰富对学生观察是能够敏锐、细致、客观的表述之间的关系之后,采取的一种措施。四、配合教材的安排,安排学生有重点地、抓特点观察。教给学生抓重点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分析比较个部分的特征,再比较重点是什么(主体),依此,克服学生观察的片面性。五、对较复杂的事物、现象进行观察,训练学生根据自己观察任务进行选择,克服观察的无选择性。观察时,训练学生思考,哪些内容跟我们观察任务有关,那些无关,促使学生在观察是能够用心思考。六、训练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为是学生能够在观察是深入思考,当时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几项措施:1、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体会中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思考的。2、针对具体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练习。3、结合各学科(重点是语文、品德等)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于假丑恶的能力(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用语)七,训练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按照陈昌毅创造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知觉好像一张由已由知识和观点编制的坐标图,图像的大小限定了知觉的范围。在坐标图以外的其余的信息,我们就毫不在意地让它溜掉了。”教学中注意通过读书、观察、积累,丰富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注重了读写结合。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二 “单项作文训练法”的诞生(三)按照上面的设计,我开始结合阅读教学、课外阅读和教材安排的单元作文,开始了我的“单项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践。由于“补课”的缘故,我在四年级开始的作文教学中,先补充了如下类似的训练:观察叙写简单静物我先指导学生阅读了短文米兰,分析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米兰的;然后,我从院子里摘来一朵火红的鸡冠花,详细指导学生观察着对花的形状、颜色和香味进行观察,大家表述,增加学生的观察经验。观察完一朵花,我又端来一盆“石榴花”,指导学生对根、茎、叶、花全面观察,并将花朵作为重点进行细致观察。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课上将石榴花写下来,这就成了这一单元的小作文。课下,我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自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认真观察,然后,写下来(按照一文多改的程序)。我明显地感到,这样的教学,在“一文多改”中,学生的“重写率”几乎降低为0了-学生有了针对性的观察,内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同时,有了统一的对固定内容的观察叙写指导的经历,学生鼓励观察叙写时,顺序、全面细致等方面,也有了较快的提高。接下来是叙写组合的静物“讲桌、作业、讲义夹、教棍、粉笔盒、板擦”(如果是在三年级,正好可以结合三味书屋的教学来看展观察练笔活动。我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请每一种用具在讲桌上的位置和样子;第二个练习是观察叙写自己班级的教室,最后一个练习是学生独立观察叙写教室前的花坛。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三 “单项作文训练法”的诞生(四)对人物的观察叙写指导对静物的观察,可以反复进行,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但是,对人物的活动观察不行,必须集中注意力,否则,稍一走神,被观察的客体就会消失。于是,叙写是就会犯轮廓性的毛病由于观察的轮廓性,写作时,空洞无物。因此,教学时,我以练习“素描、速写”入手,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细致捕捉人物的动作变化,使动作表象牢记在脑中。这个项目的训练中,我先指导学生阅读了七组写肖像的的短文(那时,我的读书笔记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用油印蜡纸刻下来,印发给学生)。读后讨论:写人物肖像,可以从那些方面来写,怎么写。同时,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写人物肖像的词语。然后,用我做模特,让学生给我“画像”。这下可好,什么浓眉大眼、高大健壮(其实,我属于浓眉小眼、瘦小类型)。我自己对自己的肖像做了一下描述,然后让学生对比:谁写得好,为什么?使学生懂得了:写人物要真实客观。然后,我在课上让学生写同学,学生分别挑自己喜欢观察描写的对象,进行观察、叙写。然后,读给大家听、猜。学生觉得很有意思。统计一下,60%的学生,写出了同学的面貌特征。最后,让学生独立观察叙写自己的父母。接下来时观察叙写人物活动。观察人物的动作变化,是结合打预防针来进行的。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情节“找粉笔”。上课了,我要写字时,找不到粉笔了,后面一个同学看我转了两圈。马上从后面把粉笔盒送来了“。这个情节的观察叙写练习,是结合当时的四年级教材习作例文赶羊的教学来安排的。我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情结束后,让学生介绍刚才看到的情景。结果,学生大多就像上面我简单介绍一样,比较空洞地介绍了“事件”,而当时我找粉笔的动作、神态变化都没能观察表述出来。我给学生讲了一遍刚才我找粉笔式的动作神态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了观察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时,大夫到我班来为学生打疫苗。我布置学生注意互相观察打针时的“惨状”。有的人比较沉着,袖子一褪,眉头皱一下,没事情了。有的不行,妈呀妈呀的直叫,个别女同学哭了起来。最好笑的是班长丁立权。我提示学生重点观察了他打针的经过。指导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的。看他长的什么样子?觉得他打针应该怎样?他听到要轮到他打针时有什么反应(立刻缩城一团,直摆手,然后,连脸和身体一起哆嗦,逗得大家直笑),接下来是褪袖子时的表情、打针时的表情(杀猪一般地叫,眼泪),打针以后的动作表情。观察结束,大家练习表述。由于情节有趣,学生观察的比较投入、细致,在欢笑声中,学生表述的比较具体细致了。后面,我又安排了一次盲人画鼻子的观察写作活动练习。这次,观察后,学生自己叙写。完成的效果比较好。 (反思:这样的做法,是受到了上海吴立刚教授素描作文的启示。现场观察,现场作文,这是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四 “单项作文训练法”的诞生(五)对景物的观察学写练习原来的教材,七册第四单元,是写景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抓住特点观察景物。对景物进行抓特点观察的训练,是在全面细致的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观察单个的景物要复杂的多,他需要对相同的和不同的景物进行比较。训练中,我安排了如下单项练习。一、对“日出”之景的单项观察叙写练习。早晨7点,我的学生已经全部到校,我把他们带到操场边,我们在那里观察太阳升起的景色。我们把观察目标定为日出,重点让学生细致观察如下内容:初升的太阳是什么颜色?与中午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天空中的云朵是什么颜色?随着云动、太阳和云朵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以后,说出了如下内容:东边的天空一片火红。太阳像个大火球,十分耀眼。天空的浮云是单单的红色,边上的韵,有白色的,也有灰色的。运载动,一会儿遮住了太阳,太阳的光线暗了,云被照成了铅红色。一会儿,太阳又出来了,大地一片金光。这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中午,太阳在头顶的时候,有没有日出时这般景色?学生悟出了:噢,这就是日出时景色的特点,要把不同时间的同一景物加以比较。而这,正是海滨小城一课揭示的观察规律。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了“组和”的景物“早晨的操场”。地点还是在操场边,内容,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早晨在操场边上看到的景物。学生观察到了如下内容:太阳升起时天空的景色;远处的树林、房屋;进出的操场上晨练的同学;操场边马路上的情景(那时,我们学校的操场在校外,与校园隔一条马路)。学生观察后,我让他们写了下来。我对学生写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写的比较细致。但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是按照自己的感知顺序(时间上,他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了什么),这说明,学生观察后,缺乏一种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顺序梳理的能力。(反思:当时,认为学生观察时,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样一样的看。现在想来,不是的,学生的观察,有时间的问题,更多情况下,是全息的。而顺序,并不主要是观察的问题,而是写前思考的问题,是对记忆表象的重新编码过程,那时的认识,狭隘了,片面了) 2、个别同学观察的虽然细致,但还是不知道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比如,写操场上景物的活动,写进了篮球架子-这是一种并不能反映早晨特点的景物,说明,学生观察、分析所看到景物的能力还比较差。针对存在问题,我进行了讲评,学生做了修改。这次练习之后,我有安排了学生观察叙写校园的晨。先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校园的早晨景物,可以观察那些方面?这几个方面,写是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针对学生说出的“花坛、教室内外、操场”,我让学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然后讨论:看到的校园早晨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交流之后,学生叙写。这次,写的比较成功。最后,我把教材中安排的“公园一角”改成了安排学生观察叙写街心公园先讨论游览的顺序,在按照顺叙观察,抓住景物的各自特点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大多能细致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叙写景物,并且也能写出一些特点来了。这样的单项作文训练,由于我的急切,由于是“实验”,还由于有“为三年级补课”的成分,所以,仅四年级上学期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大大小小的练笔达到了78次之多。课外阅读量也达到200余篇(段)。一下子,学生的习作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了。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五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一例我的作文教学研究得到了当时教研室的重视。他们要我上一次作文研究课,在全县示范。四年级有一篇习作例文是一次科技活动,后面单元习作也是写一次科技活动。教研室的老师要求我上两节课:先上习作例文,再上习作指导。怎么上这节课呢?习作例文好办,读书,了解内容,然后,分析其中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重点的活动写具体。作文指导呢?还要体现出科技活动的特点。我想了几天,想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做过这个实验。对了,让学生玩游戏拉开马德堡半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观察活动时有一定的基础,我做了如下准备:结合自然课,让学生做“滑轮提升重物”实验,然后,让学生表述,针对存在问题(对实验过程、操作方法的表述不清楚)进行评讲再做实验,重新描述,然后,进行对比,认识问题。接下来,又让学生做“浮力实验”,表述。这次,效果比以前好多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准备这节作文研究课。教学情节大致是这也:上课以后,告诉学生:我们玩一个游戏,我拿出两个半球,学生感到很新鲜。我告诉他们,我要是把这两个半球对在一起,然后,抽光其中的气体,咱班上任何有力气的学生,也不能拉开。大家愿不愿意试一下?一下子,学生反响强烈得很,纷纷要到前面来试。于是,两个同学上来,对好,抽调其中的空气。两个女同学上来了,拉,没拉开。两个小个子男同学,没拉开。两个大个子、班内最有力气的男同学上来,没拉开。拴上绳子,一边三个力气大的男同学上来拉最后,老师简单介绍这时大气压强。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课外阅读。老师指导学生回忆活动内容,表述,确定重点,然后,学生写作。这节课本来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在试讲的时候,出了一个意外。试讲那天,某主管领导也来了。我兴致勃勃地指导学生做实验游戏。当最后每组上来三个男同学拉这个半球的时候,“砰”的一声,半球一下子拉开了,两组同学人仰马翻。大家笑声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了“每组三个人 拉开”。试讲结束,领导们评课。我坐在一边听着。主管领导对“拉开了半球”很不满意怎么能拉开呢?机械力、火车都不能拉开。在场,谁也没言语。结果,设计改成了必须“拉不开”。我很担心:万一公开课上拉开了,实验不是失败了吗?当着全县1000多名教师,那不是献丑了吗?于是,我找有关的明白人求教(都怨自己,上学时物理没学好),结果,人家告诉我:有两种可能:第一,空气抽得不干净;第二,没有绝对的拉不开,半球抽光空气以后,承受的拉力也是由一定限度的。因此,拉开了,也是正常的。这时我任教期间,做的第一次作文公开课。那天,准备的充分,教学效果和反响还不错。看着大家的表扬,我将作文实验搞下去的信心更足了。 反思:这可能是我现在搞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最初体验性积淀”吧。 对作文训练序列设计的反思 我的作文训练序列设计,受到了张光瑛老师的影响,受到吴立刚教授的启示。但是,当时,对他们的思想和做法,我只是借鉴,没有完全沿袭。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对作文训练序列设计的视角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设计的,每一个“阶梯”之间都力图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其发展目标。这样,我,在设计时,更多地学习、运用了了朱作仁教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更多地是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角度来思考训练序列,认为“有的可写”是关键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我的作文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的认识入手“有的可写、有感而发”嘛。这样的设计、研究过程,为我后面理解修订的大纲(93)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作了很好的理论与经验的铺垫。 第二,从上面的例子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学,需要自己认可的理论作支撑的。那时的经历,为我后来遇到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找原因,运用有关的理论作改进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我这个人的一点个性特点。不能算好,但是,因为不太善于张扬,所以,没给人自负的感觉。我对任何人的经验、理论,都不会盲目地接受。我接受的理论和经验,都是在我遇到问题时,需要理论或者经验的支撑的时候,才会“心有灵犀”,而且,往往这接受的过程,也融进了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按照新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我个人接受知识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我总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形成这样的性格,与小时候当老师的父亲并不权威有关,与那时教我的老师多是高中毕业的民办老师有些问题解释不清楚有关,也与那时老师对我的“宠爱”有关,还与后来在学校里,校长对我的观点比较宽容有关虽然我年青,但是,我的一些观点想法总是要表达的一清二楚。教研室的老主任这样评价我:不理解的东西,谁也别想往他的脑子里灌,理解了,他比谁接受的都快。这一点,对研究教学,特别是应用理论研究教学,应该是有些好处的。 回忆那是的经历,不盲从,是最大的心得。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之十六 “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优胜团体”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学校订阅的一张小学生报,上面刊发了一则征文启事:由辽宁省教委和小学生报社共同举办“童年趣事”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我看了这个启示,动心了。我要组织学生参加。我给学生读了这则启示,告诉他们,奖品很丰厚。我要求我的学生把这次大赛当作一次锻炼的机会,人人参加。学生热情很高。人人选材料,我一个一个地过关。班长丁立权是班内作文最好的,但是,他选了一个“胆小,害怕”这样一件事,大意讲自己如何胆小,很可笑,但是没什么情节。我问他:“你现在还那么胆小吗?你不是跟你哥哥说那天你到河沿的坟地里走一趟吗?你去了吗?”“没。”不知我的那根神经兴奋起来。我对他说:“这样,今晚上,一就去锻炼一下。我想,经历一定很有趣。” 这句话,还真的把他“将”住了,他想去,但是不敢去。他的好朋友柳国英在旁边答话了:“二胖,别怕,我陪你去!” 就这样,他去了。回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这篇作文,我知道他数易其稿,而且,亲自动笔,最后,终于比较像样子了。(在故事后面,我讲把这篇作文录给大家看)最后,全班42名学生,有24名寄出了自己的习作。比赛揭晓了。丁立权获得了个人二等奖,三位同学获得了鼓励奖,我们班也获得了“优胜班级”。小学生报社给我们班寄来了200多本图书。学校召开大会,校长亲自为我们班颁发奖品,学生们可高兴坏了,从此,我们班学生学习作文的热情更高了。在此后的三年时间内,班上共有11人次发表了自己的习作,12名学生在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得了奖励。一时间,班内很多同学有了外地的小朋友,他们互相通信,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为这些事情,我也很时高兴了一阵子-我的学生发表习作了! 现在反思当时的做法,有这样三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写作为的是发表,我们能够找到机会,让他们获得发表的成功,这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二,在活动中作文。学生的作文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为了参加某一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活动。这样,写作就有了一种背景因素-参加比赛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就有了动机,成为了一种主动的行为。第三,我从这个个体作文的经过中,感受到了一点:学生习作,只有写真实的生活,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具体生动。他为我后面指导学生写作文奠定了基础-从生活入手。当然,用现在面向全体的观点来看,那时,那样的做法也有很大的弊病,就是最后获得成功的、兴趣被强化的,毕竟是少数人,极少数人,大多数同学最后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此外,从获奖的学生习作之际来讲,实话实说:那时老师的水平的体现。学生自己,很难写出那样高质量的作文来。因此,教育的虚假因素,在那样的实践中,体现的是比较充分的。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六(续)学生习作练胆哥哥经常笑我“胆小如鼠”。实际上,我的胆子毕老鼠还小。真的,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还敢出来偷东西呢,而我,天一黑便不敢出屋。“二胖,你的胆子也太小了,长大了怎么办呢?”哥哥常这样说我。“不用你说我,明儿个我练练胆子,非比你强不可。”我说。这天晚上,我找到柳国英,一起去了北河沿的坟地。天气很坏,阴天,又刮着大风。这一带没有路灯,周围漆黑一片,真好似古书里说的阴曹地府。我拉着柳国英的手,身子紧紧挨着他向前走。突然,我看到前方有光在动,我的眼前顿时出现了书中写的“眼似金灯”的魔鬼形象。我感到恐怖极了,撒腿向回跑。突然,后面有谁一把拉住了我。我吓得大叫一声:“谁?!”“我,二胖,你跑啥?”“鬼,快看!”“你呀!”国英笑了,“那是汽车。你听”我回过头来,仔细一听,果然,那光亮移动的方向,传来了低沉的马达声。 “哎,吓了我一身汗。” “你看,前面那些土堆都是坟,上面有蓝色的火光,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我望了望,远处一片黑糊糊的土坟头,有几朵蓝色的火苗在跳动,真像一只只蓝色的眼睛。我又有些惊慌了:“国英,我们快回家吧。”“那是磷火,真没劲,老师还成天表扬你看书多,连这都不知道?” “噢。”我点点头。 “我们已经来了老半天了,你看到鬼了吗?”国英问我。我不好意思地说:“没有。” 回家的路上,我觉得风小了,天也不那么黑了,我们唱起了歌。哥哥见我这么晚从外面回来,有些吃惊。我得意洋洋地对哥哥说:“怎么样,咱到坟地里走了一趟!你敢吗?”我吹着牛。真有意思,一次练胆,竟真的是我的胆子大起来。从那以后,到了晚上,我再也不害怕了。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七把读书笔记和日记纳入班级管理后来,学生到了五年级了。按照训练序列,主要是对身边日常生活的观察,思考记录,不断积累作文的素材。怎样是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开始的时候,还行。学生还能够坚持。但,一段时间以后,出问题了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丧失了开始时候的热情,渐渐的,日记写起来成了负担。这怎么办呢?望着学生有些应付的日记,我发愁了。我不可能总能让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日记吧?除了交流,除了表扬,还有什么办法呢?终于,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记分。我在墙上贴了一张大表,写上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将日记篇数规定为每篇一分,得一个“好”字的日记得三分,能在全班交流的日记的5分,每周统计一次,得分情况,写在大表格内。然后,每个人的得分给一个上升曲线。后来,读书笔记也照此办理。这下,学生终于又有了积极性。日记总算坚持下来了。现在回忆起来,学生的学习管理是个大问题特别是时间长了,学生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到新鲜了,怎么办?我采取那样的措施,也完全是没办法的办法。分析其中的原因,那是的写作、日记、读书笔记,对学生来讲,还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单靠一些活动来激发了一是的兴趣,因为本质上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所以,时间一久,问题就不断出现。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之十八生活作文?活动作文?(上)这是1986年春天的一次作文教学经历。教学第八册写景单元的时候,我别出心裁,搞了一次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文教学活动。由于时令的关系,我先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将教材的第一、二单元的教学顺序进行了互换,开学后先讲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写事的文章),将第一、三单元中的写景文章颐和园、趵突泉古诗二首、花潮合并成一组,集中来讲。讲完这组写景文章之后,指导学生选学了部分写春日田园景物的文章,而后,开始指导学生习作。(当时的反思:教材的调整,利于写景文章读写知识的集中传授:读景中写景,有利于写景知识在相同情境中迅速迁移。此外,北方的春天来的晚,后调,可是是组织学生观察景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课外活动实践,我带着学生来到了春日的还乡河畔。学生望着美丽的大自然春光,欣喜万分。一会儿拔几棵小草,一会儿摘几朵野花,一会儿望着空中飞翔的小燕子惊呼,一会儿又对着菜园里飞上飞下的蝴蝶叽叽喳喳。(当时的反思:大自然新一的刺激,使学生异常兴奋,为后面进一步产生爱春光的情感坐了很好的铺垫。)我们开始活动了。先和学生玩了一个游戏-与春姑娘捉迷藏,看谁能藏到一个春姑娘找不到的地方。一声令下,学生李可呼啦一下,四散奔逃。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以后,学合股叙跑拢来,欢喜地向我报告:我藏在韭菜地下!我趴在才子花地下!我爬在麦田里! 不行,那里有青青的麦苗,绿绿的青菜,是春姑娘刚为他们换上的新衣!有人立即反驳。老师,我藏在农民沤肥的土坑里。有同学伸手一指。我笑了,行吗?有眼见的同学马上指出来不行,你看,坑沿上,小草已经露出嫩芽了!老师,我站在这里不动。,一个小同学选出了一款巴掌大的地方。我让他挪开,用手扒开了脚下的松土:看看,在看会儿,春草要把你顶起来了!大家都笑了。老师,我藏在河水里。 一位同学眨着眼睛对我说。有人反驳吗?,我笑着问大家。嗯,嗯,春水哗哗地流淌,那时还乡河的春之歌。有人冒出了一句。老师,我站在石头上!我站在电线赶上!我飞到空中去!我在大马路上站着!.啊,春风,轻浮着你的面颊,是你感到了春的惬意、温适,马路上,人来车往,你看到了春的繁忙.我竟然来了诗意。学生四下望去,不时,伸手摸一下自己的小脸.学生终于恍然大悟:老师,春天来了,到处是春的勃勃生机,哪里都春满了盎然的春意啊!(当时的反思:带有景真以为的寻找,逆于哪里有这一常规的看景方法的找无,对学生构成了一个能够引起强烈欲望的强刺激。玩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愈加兴奋。此时的注意点在哪里无春,需要先排除哪里有春。这就使学生既认识了哪里有春,同时又在热烈的辩论中,认识了无春之中的春意。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对还乡河畔的景物有了全面细致的认识。)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八生活作文?活动作文?(下)接下来的活动是“给景物排队”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前几天咱们学过了还几片写景的文章,知道了写景要有顺序。那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还乡河畔的景物排排队吗?”话音一落,学生兴致勃勃地四下观望起来。不一会儿,他们争先恐后地汇报,有按方位的,有按类别的,说对的,大家鼓掌,说错了,大家一起纠正。(当时的反思:这是一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很乐意用学到的知识来做。本来鼓噪的知识染上了感情色彩,从而学习成了乐事。)给景物排完队,我们坐在了空地上。召开了一个“咏春诗歌散文朗诵会”。我简单地致开幕词,然后,学生开始背咏柳、宿新市徐公店、小草,有的拿来了朱自清的春,听着朗读,有的同学倒下身,真的打起滚来。我即兴作文,为学生朗诵了春日还乡河畔小景。(当时的反思:学生亲身感受着美,此时背诵诗文,倍加亲切,美文与美景交融,更令学生陶然,从而使学生对春光喜爱之情升华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同时,对景诵诗文,激发了学生的写的欲望,.老师即兴下水,推波助澜。)朗诵会开完了,我开始现场习作指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认真地观察了还乡河畔春日的景物,你们喜欢这景色吗?”“喜欢!”“今天观察的内容,就是这一单元作文要写的内容。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