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1节.ppt_第1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1节.ppt_第2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1节.ppt_第3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1节.ppt_第4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1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 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蜀国著 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 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 事为世人传诵。 颁奖辞:他,六出祁山,只为 国家能早日统一;他,七擒孟获, 只为民族能和谐共处。中军帐里, 他实践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 五丈原前,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 的艰辛历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私了门,职业打假者举报杭州某保健用品店 售假药,该地药监局竟撮合双方私了。,第1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考纲通览,把握考情,二、考点整合,知识储备,一、诗歌的形象分类,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 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 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 送别类意象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 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 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 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 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 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 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第二组 思乡类意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 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 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 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 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第三组 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 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代李清 照添字丑奴儿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 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 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 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唐代杜甫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 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 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 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第四组 抒怀类意象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 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 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 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 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 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 而意深。,(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 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 寒,松柏有本性。”唐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 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 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 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 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 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 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第五组 爱情类意象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 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 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 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 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 为连理枝。”,第六组 战争类意象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 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 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 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 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 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 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 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 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第七组 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 “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 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 “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 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题型一 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 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陶渊明归园田居 【问题】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赏析“隐者”的形象。 _,【解析】 回答本题要把“隐者”隐居的环境找出来,从诗中看,他住的 地方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与官场上的豪华相对;“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则说其环境之优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说明环境之 僻静,生活之优雅。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再从中给人物找出一个定位。 【答案】 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暧暧、依依”等意象,可以 看出隐者居住的环境的优美、僻静、优雅,(步骤一)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远离闹市、 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步骤二),三、考向探究,题型归类,典例剖析,(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 天经,姓叶,名德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 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 “客子光阴诗卷里”考生可以推知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 一个情趣高雅的人;从诗歌的题目及“西庵禅伯还多病”、 “忽忆轻舟寻二子”考生可以分析得知诗人挂念自己的朋友 和对友情的珍惜;从“纶巾鹤氅试春风”一句考生可以推知, 诗人装束高雅,迎风而立,是一个风流飘逸的人。 【答案】 诗人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通关金钥 如何规范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 1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 描写的人物)。若想理解人物形象,考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描写及环境的烘托渲染,同时,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所塑造 的人物的意义。 2提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1)诗(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词)中刻 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即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3)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意义,即分析 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1(2010年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_ 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D。本诗以 写景为主,前两句是写其居住的自然环境,“隐者”住在一个山坳中, 通向此山只有一条小路,“寒云”二字则写出了住处之高峻。三、四句 则写人的活动,也就是隐者的生活,在这里喝酒不出门,幽静无打扰。 答题时要结合“注释”来理解,注释点明了“山翁”与隐者的关系。 明确了这些后,在答题时要通过自己的分析概括对人物形象进行定位。 【答案】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 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步骤一)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 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步骤二),题型二 鉴赏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 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 和氛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问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_ _,【解析】 解答此题要明确几个关键点:首先第一句“江头夜 送客”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则运 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明显给人一种凄凉感伤之思。明确以上两 点后,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即可。(可先点明关键意象,再概括意象的 特点,进而把握营造的意境及氛围。) 【答案】 作者把溢满悲伤情感的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等意 象,叠加在一起,描绘成了一种荒凉冷落、寂寥凄惨的意境。渲染了 一种悲伤、凄凉的夜间离别的氛围。,典例剖析,(2009年琼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 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_ _,【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描摹诗歌图景。如本词 上阕共有四句,有田间桑树吐新芽,有农家养蚕,有山坡青草,有牛犊叫,有 夕阳斜照,有乌鸦晚归,要把这些场景描摹出来;(2)概括意境特点。上面的景 象有什么特点要归纳一下,如本题可从热爱田园生活入手分析;(3)剖析作者思 想感情。景生情,要把情点化出来。如本题可从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方面 入手分析。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一)田间 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 的牛犊在那儿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步骤二)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 思想感情。(步骤三)(由于本题只问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故最后一步可省略),通关金钥 解答描写景物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景物形象(意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理解诗歌的景物形 象的特点时,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 (1)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 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 “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 孤零零的感觉。 (2)意象组合的特点。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动静组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2提问方式及常用术语 (1)提问方式 鉴赏意境类: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鉴赏意象类:这首诗(词)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描摹图景类:分析这首诗(词)的画面美,或简析这首诗(词)是怎样表现 景象的。 概括作用类: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常用术语 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有: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 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 华热闹等。,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 该词是苏轼贬居湖北黄州时期,于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 时所作。 该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 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 幽雅的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 过清泉的冲刷,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词人选 取几种富有鲜明的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如 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了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答案】 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描写了兰芽、 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题型三 鉴赏事物形象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 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 歌的思想和情感。,屈原离骚 【问题】 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 “芙蓉”有何寓意? _,【解析】 对于事物形象,要在分析其表层特点及形象的基础上,去进一步 探求深层的意蕴精神。特别要联系诗人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感情等。 【答案】 “芰荷”“芙蓉”都是美好的植物,诗人在这里将“芰荷”“芙蓉” 制成精美的服饰,(步骤一二)其实是在比拟诗人的美德和高洁的节操。(步骤三),典例剖析,(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联系全诗,结合 “孤枕不胜乡国梦”、“交游落落俱星散”两句,考生便不难发现诗歌借助 “沙鸥”的意象,采用衬托手法,衬托出作者的孤独。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出作者的孤单漂泊。,通关金钥 准确规范解答理解事物形象类试题 1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 诗(词)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而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 的事物,表面上写“物”,而实际上写人。考生在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熟记特定事物形象的寓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词)人常用一 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竹子 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等。 (2)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事物形象 的象征意义。,2提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1)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 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答题步骤:(1)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 境特点;(2)挖掘事物形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塑造此事物形象的意义,即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操,或表达了作 者的什么追求。,3(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 商风:秋风。 怆悢(lin):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 “凤凰”怎样的品性? _,【解析】 根据“醴泉”、“山冈”、“凤凰”这些意象的特点和 “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把“凤凰” 这个形象和阮籍的生平联系起来,再细细品读诗歌后半部分,不难分析出 诗人的痛苦情感。这首诗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 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 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 位,怆恨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 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清朝饮醴泉 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 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答案】 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四、对点演练,考点突破 题组一 人物形象专练 1(2012年枣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 骎骎(qn q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解析】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 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 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 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 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 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 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李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诗中的李中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试结合诗句概括。 _ (2)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李中丞的形象?请举例说明。 _,【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中丞的英 雄气概、忠勇精神和所建的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 限的同情。首联先写过去,李中丞曾是十万大军的将帅;颔联写现今, 老来流落,潦倒恋旧;颈联又写他过去的赫赫战功和舍生忘死的精神; 尾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了李中丞临老穷困的不幸遭遇。 【答案】 (1)李中丞是一个退伍将军,他早年征战沙场,忠勇爱国, 舍生忘死,战功赫赫,晚年却罢归流落。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将军的无 限同情。 (2)对比手法。将李中丞的叱咤沙场与不幸遭遇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他 的遭遇的不平与同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一联描绘了一幅江水 茫茫、夕阳西下的图景,含蓄地表现了老将军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充 满伤感之情。,题组二 景物形象专练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 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 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答案】 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 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4(2011年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琅玡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 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解析】 (1)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玡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 流入了琅玡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 溪水自上游漂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 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搓槎溪、山花 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 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题组三 事物形象专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见猎犬有感 (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同鹰隼共功名。 樯边饭饱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 【注】 据九州春秋记载,刘备被曹操追逐,前去依附刘表, 在荆州居住了几年,一天上厕所时见髀(b)肉长了出来,不禁感叹流泪。 从“猎犬形象”的角度,简析全诗。 _ 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该诗表面上咏的是“猎犬”,实际抒发的是自 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答案】 这是只本该驰骋原野,却被养在舟中,吃饱了 倒头就睡,徒然羡慕鹰隼立功成名的猎犬。诗人托物言志,来 表明自己像猎犬一样处非其境,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虚度 人生的感慨。,6(2012年曲阜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乌:乌鸦。 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 【解析】 本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诗歌的意象 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 【答案】 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 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 “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漂泊之情。,题组四 综合训练 7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春日郊行 张可久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 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 (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 _ (2)作者在该曲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_,【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曲中的形象是景 物形象。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抓住曲中的“柳疏疏”、“武陵花”两 个意象。其次,结合标题中的“春日郊行”就可概括出画面。(2)本题考查 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离思满烟沙”一句,考生可知曲 中的主人公愁思满怀,进而结合曲中美景可推断作者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 法。考生再由曲中的“陶令家”、“武陵花”都与陶渊明有关可知,作者 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答案】 (1)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百花盛开的春意盎然的 画面。 (2)反衬,通过描写春天的繁花似锦、生机盎然来反衬主人公的愁思满怀 (思乡之情)。用典,“陶令家”、“武陵花”分别运用了陶渊明的五柳 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的典故来描写春天美好的景物。,8(2011年深圳三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 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 _ _ (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 _,【解析】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 屋外却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这些都表明这个“王氏庵”是久已 无人居住的破屋,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一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 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秋宵梦觉”分明 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 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满江红),醒后犹自流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 塞北江南”相呼应。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 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答案】 (1)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渲染了环境的孤 寂冷清,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2)刻画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 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五、总结反思,开拓思路 (一)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 两个要点:一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诗歌中的句子;二是要描摹出 诗歌中主要的景物,不必每个景物都描摹。 2描摹出景物后,考生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为什么诗(词)人要塑造这一形象。 然后,运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如雄浑壮阔、高阔深远、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 3根据诗歌意境的特点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 为:愉悦、欢快、激动、豪迈、沉痛、悲愤、哀伤等。,(二)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找出有关诗(词)人描绘形象的语句。(2)分析形 象的基本内涵。(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词)人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4)概括 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体会意境:客观景物主观感受意境特点。(1)找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 物。(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人描写的画面。再现画面时既 要忠于原诗歌,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4)分析 诗(词)人所描写的画面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考生须注意答案要具体完整,切忌空洞。比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 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作者“哀伤”的原因。,六、专项巩固,提能过关(活页)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题目。 卜算子 曹 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 三个意象? _ _,【解析】 起首两句均点化杜甫诗意,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 兰烘托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三、四两句写兰花独芳而无人领略,透露出 知音难觅的惆怅。五、六两句说兰花无人欣赏,只得与梅花共语,与梅 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 贞高洁的节操。最后两句写其幽香可以被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既流露出诗人渴望得到提拔而被任用的心声,又流露出向往出世、归隐 的心志。 【答案】 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 节操。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 趣的节操。,2(2012年河北保定高三摸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秋 许 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 泛:弹。 拂:掠过。金河:银河。 淮南两句: 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 “洞庭波兮木叶下”意。,(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说出三个即可) _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 _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 _,【解析】 首联写整整一夜都听到轻轻的瑟瑟秋风。西风跟秋天有着自然 的联系。“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玉露跟秋风是孪生兄妹,银河变成了 金河,也是秋天色温所致。“残”字给人秋愁的暗示。昆虫是变温动物,对环 境温度的依赖最强,一到秋天,就得最先发愁越冬事宜。大雁是候鸟,越冬也 得南飞。“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清晨高大树木浓密的树冠,茂盛的枝 叶,远山的晴好天气,让人们产生流连其中的愿望。“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可谓是画龙点睛之句。没有感情色彩的早秋的画面,因为这一句,就具有 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全诗从秋风开始到“一叶下”,一连串的秋景描写,循序 渐进,引人入胜。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充满想象与浪漫。而中间两句,结构严 谨,对仗工整,达到了严密与豪放天衣无缝的结合。,【答案】 (1)“残萤”“早雁”“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 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3)首联运用想象的方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 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 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召,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 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3(2012年安徽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洞 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_,【解析】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 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 由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 “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 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 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 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 且随着物景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 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 入微。作者既写了远处一道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又写了似刀的双尾白 鱼。“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答案】 (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 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动静结合。“明”写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 中见动。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 征,又和“红蓼”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 想象。停泊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 景,在想象中展现出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举出两种手 法并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