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复习重点.doc_第1页
规范复习重点.doc_第2页
规范复习重点.doc_第3页
规范复习重点.doc_第4页
规范复习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混凝土规范3.1.0 本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荷载组合的取用方法;吊车荷载的动力系数1.05、1.1(A6-A8);预制构件吊装的动力系数1.5。3.1.8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一、二、三级。局部构件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但不得低于三级。3.2.3 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结构重要性系数,1.1、1.0、0.9;在抗震设计中,不考虑重要性系数。抗力应除以抗震调整系数。168 页。3.3.2 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计算跨度(悬臂构件2 倍);预起拱。3.3.3 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有相应调整。3.4.1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确定及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各种材料的要求、用量。3.4.3 设计使用年限为100 年的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材料等级、百分比、保护层。4.1.0 混凝土强度设计指标:1)边长、直径小于300mm,强度调整0.8。2)弹性模量。4.2.1 钢筋强度设计指标:1)受拉强度设计值大于300 时,取300。2)弹性模量。5.1.1 结构分析:基本原则、线弹性分析方法、其他分析方法。6.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分项系数,有利1.0;不利1.2;正常使用状态1.0。6.1.3 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限值查表6.1.3。张拉控制应力调整0.05fptk条件。6.1.5 预应力构件混凝土法向应力的计算:6.1.9 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ltr 应按下式计算。6.2.1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表6.2.7 各阶段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与桥梁有区别58 页。7.1.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一般规定: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7.2.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7.2.3 T 形、I 形及倒L 形受弯构件翼缘计算宽度bf。注意:加腋、独立梁裂缝。7.3.1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7.3.3 附加偏心距ea(,)。7.3.10 偏心受压构件偏心距增大系数.计算方法。7.3.11 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柱的计算长度l01)刚性屋盖单层房屋排架柱、露天吊车柱和栈桥柱的计算长度的确定方法:2)一般多层房屋中梁柱为刚接的框架结构,各层柱的计算长度。3)当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5%以上,框架柱的计算长度。7.4.1 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fy 不大于300Mpa。7.5.1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1)截面尺寸验算;2)承载力验算;3)箍筋和弯起钢筋配置;4)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承载力计算;5)构造配箍的相应条件。7.6.1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截面尺寸应符合承载力要求。7.6.2 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的构件,符合下列要求时,可构造配置箍筋。7.6.3 各类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的计算。扭矩的分配78 页。7.6.4 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受扭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计算公式7.6.8 矩形截面剪扭构件的受剪扭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计算公式;集中荷载大于75%。7.6.9 T、I 形截面剪扭构件的受剪扭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计算公式;集中荷载大于75%7.6.11 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的构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承载力计算:1)V0.35ftbh0 或V0.875ftbh0/(.+1),可仅按受弯构件和受扭构件分别计算。2)T0.17 5ftWt 或T0.175ftWt 时,可仅按受弯构件和受剪构件分别计算。81。7.7.1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不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板,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837.7.2 当板开有孔洞时,其冲切承载力计算。7.7.3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板,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857.7.4 对矩形截面柱的阶性基础,冲且承载力的计算。7.8.1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局部受压承载力提高系数。面积计算同心对称原则。7.8.3 当配置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时,其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体积配筋率计算。7.9.1 疲劳验算:1)基本假定;2)荷载取值;3)应力幅。8.1.1 裂缝控制等级验算。标准值组合和准永久组合。8.1.2 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参数的相应调整和限值。钢筋受拉应力计算8.1.3。8.2.1 受弯构件的挠度验算。受弯构件挠度限值3.3.2,长期刚度、短期刚度计算。8.2.4 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基本值.。9.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9.1.2 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的情况。9.1.3 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增大的情况。9.2.1 钢筋的保护层最小厚度。相应条件下的调整。预制构件、预应力钢筋、预制肋形板。9.3.1 钢筋的锚固长度计算。相应条件下的调整及限值。9.4.1 钢筋的连接。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及焊接。受拉构件不得采用绑扎搭接。9.4.5 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直径、间距、接头两端外100设置2箍筋.9.4.10 需进行疲劳验算的构件,其纵向受拉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也不宜采用焊接接头。9.5.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1)材料调整;2)截面面积确定。3)板受拉钢筋0.15%。9.6.1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规定。1)构造;2)附加竖向钢筋面积计算。10.1.1 板的构造规定:1)厚度;2)单双向板;3)钢筋间距;4)构造钢筋;5)分布钢筋。10.1.10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规定:1)板厚150mm。2)箍筋范围;3)箍筋直径、间距;4)弯起钢筋,直径、根数;5)2m 的厚基础。10.2.1 梁的配筋构造要求:1)纵筋直径、净距;2)支座锚固长度;3)箍筋直径、间距。10.2.3 梁内受拉钢筋截断的要求。10.2.5 梁内纵向受扭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计算。1)周边布置间距;2)上下纵筋应叠加。10.2.10 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最小配箍率;2)箍筋间距、直径、形式。10.2.12 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8ft/fyv。10.2.13 附加横向钢筋面积的计算,布置长度。(梁中集中荷载处)10.2.14 构件的内折角处于受拉区时,应增设箍筋。1)面积;2)范围。10.2.15 架立钢筋的构造:直径10.2.16 腰筋的构造要求。1)配筋率;2)间距。10.3.1 柱中纵筋构造;柱中箍筋构造;箍筋直径、间距、配筋率调整、箍筋形式。10.3.4 I 形截面柱。翼缘厚度不小于120;腹板厚度不小于100mm。开孔应加强。10.3.5 I 形截面柱,腹板开孔截面柱刚度确定、承载力确定。减小构件自重。10.4.1 梁柱节点构造要求:1)锚固长度;2)搭接长度;3)确定梁高。10.4.5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确定梁高的方法。梁柱纵向钢筋弯弧的尺寸确定。10.5.1 墙的设计:墙的定义。厚度的确定。10.5.3 剪力墙的翼缘计算宽度:1)剪力墙的间距;2)门窗洞间翼墙宽度;3)厚度加2x6 倍的翼墙厚度;4)剪力墙墙肢总高度的1/10。四者的最小值。10.5.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10.5.5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0.5.7 洞口连梁的构造规定:全长配箍、最小直径6mm、最大间距150mm。10.5.8 剪力墙构造:1)两端纵筋;2)分布钢筋配筋率、直径、间距;3)搭接长度。10.6.1 叠合式受弯构件:受弯和受剪计算;受剪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应力、裂缝、刚度计算。构造要求10.6.14/15。10.7.1 深受弯构件:定义、计算跨度、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10.7.6 一般要求不出现斜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深梁,应符合下列条件:10.7.8 深梁的构造要求:1)截面尺寸;2)受拉钢筋在不同高度范围内的分配比例;3)锚固长度乘以1.1;4)分布钢筋的配置;5)集中荷载布置竖向吊筋;吊筋面积计算;6)配筋率符合表10.7.13。10.8.1 柱牛腿设计:1)裂缝控制;2)构造要求;3)局部压应力控制;4)纵向拉筋计算;5)有效截面配筋率;6)水平箍筋;7)弯起钢筋设置的条件。10.9.1 预埋件及吊环:1)直锚筋抗震设计时增加25%;2)弯折锚筋;3)锚筋锚板构造要求;4)锚筋锚件间距和边距要求;5)最小直径要求。10.10. 预制构件的连接。11.1.0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11.1.2 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条件。IV 类6 度及以上。11.1.3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查表11.1.3。有调整:不规则、IV 类、甲级。11.1.4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表11.1.4。调整和适用条件。11.1.6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11.1.6 采用;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取1.0。注11.1.7 抗震锚固长度。接头构造;箍筋的直径、间距。11.2.1 材料的抗震设防要求。钢筋等效代换;钢筋实测值的要求,比值。1.25 和1.3。11.3.1 框架梁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受拉配筋率不应大于2.5%。11.3.2 地震作用组合框架梁剪力设计值调整;1.3、1.2、1.1。受剪截面尺寸要求。11.3.4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考虑集中力大于75%。11.3.5 框架梁构造:1)截面尺寸;2)纵筋配筋率;3)上下钢筋面积比;4)箍筋加密区、直径、间距、肢距;5)通长钢筋直径、根数、面积要求;6)箍筋面积配箍率。11.4.1 框架柱及框支柱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11.4.2 地震作用组合框架柱弯矩设计值调整;1.4、1.2、1.1。有特殊情况。1)反弯点不在层高范围内,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柱端弯矩增大系数。2)底层柱底截面、和框支柱顶层上端、弯矩设计值,一、二、三级可直接乘以1.5、1.25、1.15 增大系数。3)四级、顶层、轴压比小于0.15 时,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柱端弯矩增大系数。11.4.4 框架柱、框支柱端部截面剪力设计值抗震调整系数:一般一、二、三级抗震分别为1.4、1.2、1.1。(双重增大)。柱高取净高。11.4.5 框支柱中线宜与框支梁重合。框支柱多于10 根时,地震剪力为20%;当不多于10根时,每根为2%。高规10.2.7 条有规定。11.4.6 一、二级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轴力应分别乘以1.5、1.2。11.4.7 框架角柱的弯矩、剪力设计值乘以1.1 的增大系数。11.4.8 框架柱抗剪的截面尺寸、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配箍计算;注意剪跨比取值。11.4.12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和框支柱的构造要求:1)截面尺寸;2)柱轴压比限值;3)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IV 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应增加0.1,特殊材料混土、钢筋0.1);4)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直径(局部有调整);7)纵筋构造要求:配筋率、直径、数量;8)柱箍筋体积配箍率,及构造要求;9)最小配箍特征值。11.5.1 铰接排架柱:1)构造同框架柱;2)箍筋加密区长度、直径、间距有要求。11.5.3 柱顶预埋件、箍筋体积配箍率的规定。11.5.4 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支撑不等高厂房低跨屋面梁、屋架的柱牛腿箍筋、锚筋设置。11.6.1 框架梁柱节点设计:前提条件,核心区受剪的水平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构造规定。11.6.9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预埋件,直锚筋截面面积可按第十章计算面积增大25%。另外有一些构造要求,锚固、箍筋、锚筋根数直径。11.7.1 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弯矩设计值,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弯矩设计值调整系数为1.0。其他部位剪力墙的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高规7.2.611.7.3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设计值调整系数为1.6、1.4、1.2。11.7.5 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压力有限值,0.5ho。11.7.6 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1.7.7 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其水平施工缝处的抗滑移能力宜符合下列要求。11.7.8 剪力墙连梁的剪力设计值增大系数1.3、1.2、1.1。尺寸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当不符合要求时,可按7.2.25 条处理:减小刚度、塑性调幅、考虑失效。11.7.11 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筋率;2)间距;3)直径限值。11.7.13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轴压比限值不宜超过表11.7.13 的限值。11.7.14 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设置范围。11.7.15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箍筋的直径、间距、体积配箍率。2)纵筋配筋率。3)设置范围及构造要求。11.7.16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1.8.1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附录A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附录C 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附录D 后帐预应力钢筋常用束形的预应力损失。附录E 与时间相关的的预应力损失。附录F 任意截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附录G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第二章:钢结构规范3.1.0 本规范除疲劳计算外,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3.1.2 基本设计规定,极限状态设计和荷载组合的选用。3.1.6 动力荷载计算:1)强度、稳定乘动力系数;2)疲劳、变形,不乘动力系数;3)计算疲劳和变形,仅考虑一台最大吊车作用。3.2.1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轻屋面,当仅有一个可变荷载时,且受荷面积超过60m2 时,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取0.3kN/m2。3.2.2 重级工作制吊车梁,横向作用取值为Hk=aPkmax。吊车级别的确定。3.2.4 计算冶炼车间或类似工作平台活荷载折减:主梁0.85;柱(包括基础)0.75。3.2.8 框架结构内力分析:1)一阶弹性分析;2)二阶弹性分析,柱顶假想水平力计算。3.3.1 材料的选用:1)不应采用Q235 沸腾钢结构;2)性能要求;3)冲击韧性。3.4.1 设计指标:1)较厚板件;2)超声波;3)螺栓等级;4)孔类。3.4.2 构件和连接计算的折减系数。3.5.0 结构或构件变形的规定:1)变形容许值附录A;2)不考虑螺栓孔削弱;3)起拱度。4.1.1 受弯构件的计算:1)抗弯强度验算;2)抗剪强度验算;3)集中荷载局部承压验算。4.1.4 受弯构件,梁的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处折算应力计算。1)正应力计算;2)增大系数。4.2.1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可不计算梁的整体稳定计算。1)受压翼缘无侧移;2)长宽比。4.2.2 除4.2.1 条外,梁刚度大的主平面内整体稳定性计算;两主平面内整体稳定性计算。4.2.3 箱形截面简支梁,可不计算整体稳定性的条件。4.3.1 局部稳定:1)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2)梁的局部稳定性计算,配置加劲肋;3)轻、中级工作制吊车梁计算腹板稳定性时,吊车轮压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0.9。4.3.2 组合梁腹板配置加劲肋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用高厚比;2)各种应力计算。4.3.6 加劲肋的配置:1)原则;2)间距;3)截面尺寸;4)单侧时,1.2bs。5)同时配置横向和纵向加劲肋时,他们的惯性矩应符合下列要求:中轴线计算原则。4.3.7 梁的支承加劲肋,平面外稳定性计算。每侧15tw;焊缝连接计算。翼缘外伸宽厚比。4.4.1 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1)抗弯抗剪承载力计算;2)不满足应配置横向加劲肋,并满足4.3.6 和4.3.7 条规定。3)支承加劲肋的轴力、水平力计算、封头肋板的截面面积计算。4)设置封头肋板的梁端构造。35 页5.1.1 轴心受力构件:1)强度计算;2)稳定性计算;3)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4)构件长细比的确定:分双轴对称和单轴对称;双轴有限值5.07b/t,单轴对称截面,对称轴的长细比应取计及扭转效应的下列换算长细比。5)单角钢平行轴的长细比计算。6)单角钢不考虑弯扭效应,槽钢格构式构件不考虑牛转效应。5.1.3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双、四、三肢,缀板、缀条。缀件的构造要求。5.1.5 填板的计算及构造规定 :i 的计算图形原则。5.1.6 轴心受压构件应按下式计算剪力:5.1.7 用作减小轴心受压构件自由长度的支撑,支撑力应按下列方法的计算:不与力叠加。5.2.1 拉弯、压弯构件,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计算:截面塑性发展系数。5.2.2 弯矩作用在对称轴平面内的实腹式压弯构件,1)其平面内的稳定性应按下式计算:注意T 型截面;2)平面外的稳定性计算。闭口截面、单轴换算长细比。3)格构式。5.3.1 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斜平面的定义;其他腹杆有调整;无节点板的腹杆案的计算长度取其几何长度。压杆和拉杆。单角钢交叉腹杆斜平面内的计算长度,节间5.3.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单层厂房框架下阶形柱计算长度的计算,折减系数。5.3.6 附有摇摆柱的框架柱的计算长度调整系数:摇摆柱的计算长度取其几何长度。5.3.7 框架柱平面外的计算长度。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5.3.8 受压、受拉构件长细比的容许值。相应的调整规定。5.4.1 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计算:1)I 字形截面,翼缘的宽厚比、腹板的高厚比。2)箱形截面;3)T 形截面;4)圆管截面。5.4.6 H、I、箱形截面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可设纵向加劲肋,或计算强度时仅考虑腹板边缘两侧20tw 部分,计算稳定性时取全截面。6.1.1 疲劳计算:1)计算的前提条件;2)本章不适用的情况;3)容许应力幅法。61 页7.1.1 焊缝连接计算。1)对接焊缝,正应力、剪应力、折算应力。2)角焊缝,正面角焊缝、侧面角焊缝、斜焊缝计算,正面角焊缝增大系数,静载1.22,动载1.0。3)角钢分配力,0.7、0.3;0.75、0.25;0.65、0.35。4)N1=k1N-N3/2。7.2.2 螺栓连接:1)连接长度折减;2)下列情况,螺栓数目应增加;填板、单接、短角钢。7.3.1 组合工字梁翼缘与腹板的双面角焊缝连接,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求解焊缝高度。7.4.3 梁与柱刚性连接,满足下列要求时,柱的腹板可不设置横向加劲肋。翼缘和腹板厚度。7.4.2 有柱翼缘与横向加劲肋包围的柱腹板节点域应按下列规定计算。抗剪强度、腹板厚度。7.4.3 梁柱连接节点处柱腹板横向加劲肋应满足下列要求:1)加劲肋尺寸;2)焊缝要求。7.5.1 连接节点处板件的计算:1)拉、剪强度计算(撕裂计算);2)有效宽度法计算。7.5.3 绗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计算可用下列方法进行计算:1)有竖腹杆相连的节点板;2)无竖腹杆相连的节点板。3)附录F 计算方法。1497.5.4 绗架节点板应满足下列要求:1)角度;2)自由边长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60。7.6.2 弧形支座和滚轴支座的支座反力应满足下列要求。7.6.3 铰轴式支座的承压应力应按下式计算。7.6.6 轴心受压柱或压弯柱的端部为铣平端,其焊缝或螺栓应按最大压力的0.15 计算抗剪。8.1.0 钢结构构造的一般规定:1)8.1.2 连接件尺寸;2)8.1.5 温度区段长度值(伸缩缝)。8.2.1 对接焊缝连接:1)选型、尺寸;2)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不宜采用对接焊缝。8.2.7 角焊缝:1)尺寸的确定;2)最大、最小焊缝长度;3)断续焊缝构造; 4)仅有两条侧焊缝,长度和间距要求;5)搭接连接最小长度;6)动力荷载,焊脚尺寸要求。8.3.1 螺栓连接构造规定:1)永久螺栓个数;2)孔径大小;3)表8.3.4;8.3.5 C 级螺栓宜用于沿其轴线方向受拉的连接,在下列情况下可用于受剪:1)次要连接;2)可拆卸连接;3)临时固定安装连接。8.3.6 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普通螺栓受拉连接应采用双螺帽或能有效防止螺帽松动措施。8.4.1 结构构件8.4.4 绗架的构造要求(节点板);柱:1)格构式柱缀件的选择,及构造要求;2)实腹式柱的腹板高厚比要求。8.4.9 梁的构造要求(焊接,、翼缘层数、切断点、突缘支座)。8.4.13 柱的构造要求: 1)柱脚抗剪,摩擦系数0.4,剪力键;2)地脚螺栓锚固;3)钢柱插入杯口的最小深度;4)预制时的一些构造尺寸。8.5.1 对吊车梁和吊车绗架的构造要求:1)构造尺寸规定;2)横向加劲肋、端加劲肋构造。8.6.1 大跨度屋盖结构构造:1)定义;2)挠度容许值;3)宜采用高强度螺栓。8.8.0 钢结构制作、运输、安装、防护和隔热要求。柱脚构造:保护层50、露出地面尺寸。9.1.3 按塑性设计时,钢材的力学性能应满足:强屈比、伸长率、应变。9.1.4 塑性设计截面板件的宽厚比应符合表9.1.4 的规定。9.2.1 构件的计算:1)弯曲强度计算;2)受弯构件的抗剪强度计算;3)压弯构件的强度计算;4)压弯构件平面内、外的稳定性计算。9.3.1 构件的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9.3.3 支撑力计算5.1.7 条。9.3.4 所有节点及其连接应有足够的刚度。构件拼接和连接应能传递该处最大弯矩的1.1 倍,且不应低于0.25Wpnf。11.1.1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有效宽度be 计算。11.2.1 组合梁设计,正弯矩、负弯矩作用区段。11.3.1 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计算;11.4.1 挠度计算;11.5.1 构造要求;附录A 结构和构件的变形容许值。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框架结构的水平位移容许值。附录B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附录C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附录D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附录E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附录F 绗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第三章:抗震设计规范1.0.1 抗震设防烈度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Pg13.1.0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甲乙丙丁类,计算设防烈度,抗震措施烈度。 Pg61)较小的乙类建筑有特殊规定,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2)I 类场地,甲、乙不变,丙降低一度抗震构造措施。6 度不变。3.3.23)III,IV 类时,加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分别按8 度(0.20)和9 度(0.40)时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33.1.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Pg73.3.4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应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3)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严重不均匀沉降,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4.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取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Pg83.4.2 建筑平面不规则(扭转、凸凹、楼板局部不连续)和竖向不规则类型(侧移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 Pg83.4.3 不规则建筑结构,应按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竖向不规则建筑,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 的增大系数。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3.5.5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节点、预埋件、锚固、破坏的先后。3.6.3 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的要求。 Pg113.7.0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Pg123.8.1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和8、9 度建筑Pg123.9.0 结构材料与施工要求:1)砌体、混凝土最小强度等级,钢筋和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1.2,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3。钢材有屈服台阶,伸长率大于20%,可焊性和冲击韧性。 Pg133.9.4 钢筋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代换,4.1.0 场地:有利、不利、危险地段的划分内容;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Pg164.1.7 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情况,发震断裂带的最小避让距离。 Pg174.2.1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Pg184.2.2 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和调整系数。高宽比大于4 的高层建筑,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15%。 Pg194.3.0 液化土和软弱地基: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1)初判不液化土条件, 2)进一步判断,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3)液化指数。4)液化等级的确定;根据液化等级采取抗液化措施,全部消除、部分消除、减轻。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4.4.1 桩基础:(前提条件,桩周围无液化土层、无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不大于100kpa)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4.4.2 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桩承载力提高25%,2)回填土夯实至干密度不小于地基规范35要求。4.4.3 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桩承载力的取值及折减。5.1.1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2)有交角15 度的计算。3)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对称,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4)8、9 度大跨度和长悬臂及9 度高层,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1.2 各类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注意: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即结果比较。采用时程分析法的房屋高度范围。-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法。5.1.3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取法。注意小注。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特征周期(8、9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增加0.05s)。5.1.6 结构抗震验算(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IV 类场地上较高建筑除外。Pg295.2.1 底部剪力法:突出屋面的女儿墙等,宜乘增大系数3,但不向下传递。1)多层砌体、底部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2)顶部附加地震影响系数。特殊的:多层内框架砖房可取0.2,其他房屋取0。5.2.3 建筑结构估计水平地震作用扭转影响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1)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1.15,长边1.05 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 采用。2)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计算时,相应规定。 Pg31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剪力系数的取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薄弱层,上应乘以1.15 的增大系数。 Pg335.2.6 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应按下列原则分配:1)刚性楼盖-等效刚度分配;2)柔性楼盖-从属面积分配;3)以上两种的平均值。5.2.7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水平地震作用的折减,高宽比的大小决定折减系数。5.3.1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宜乘以增大系数1.5。5.3.2 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 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系数取值表。5.3.3 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 度和9 度分别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时,可取重力荷载代表值15%。 Pg365.4.1 地震作用效应及组合,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取增大和调整后的数值。风载60m。5.4.2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表。5.4.3 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1.0。5.5.0 抗震变形验算:1)多遇地震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2)罕遇地震: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3)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用下列方法。4)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的简化计算,宜符合下列要求。有调整5)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注意有调整6.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使用的最大高度表(有调整)。抗震等级确定。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倾覆力矩大于50%。2)群房与主楼相连; Pg423)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的确定。4)甲、乙、丁类的建筑,调整后按表6.1.2 确定。特殊乙类8 度超高应专门研究。6.1.4 防震缝、抗撞墙的设计规定。6.1.6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规定见表6.1.6。6.1.8 框架-抗震墙、抗震墙、部分框支抗震墙的设置应符合的相应要求如下: Pg441)抗震墙的开洞;2)连梁跨高比,墙体高宽比;3)抗震墙的间距;4)加强部位。6.1.1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 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 和底部两层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Pg456.1.11 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连梁: Pg45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大开洞;应现浇梁板结构,180mm,C30,双层双向配筋,0.25%,刚度2 倍,每侧面钢筋增加10%。6.2.2 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 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距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4、1.2、1.1。 Pg46(备注: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以1.4、1.2、1.1。)6.2.3 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距设计值,1.5、1.25、1.15。6.2.4 一、二、三级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于2.5 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面计算:1.3、1.2、1.1。6.2.5 一、二、三级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1.4、1.2、1.1。6.2.6 角柱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乘以不小于1.1 的增大系数。 Pg486.2.7 抗震墙各墙肢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自选1.0、1.2、1.25。6.2.8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1.6、1.4、1.2。Pg496.2.9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抗震墙和连梁,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6.2.10 部分框支柱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尚应满足下列要求:混凝土11.1.5,高规10.2.71)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柱数目多于10 根时,20%,少于10 根时,单柱2%。2)一、二级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轴力应分别乘以1.5、1.2。3)一、二级框支柱的顶层上端和底层下端,其组合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1.5、1.25。6.2.13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任一层的的地震剪力不小于min(20%V, 1.5Vfmax)。2)抗震墙连梁的刚度可折减,不宜小于0.5。3)抗震墙翼墙的有效长度,每侧由墙面算起可取相邻抗震墙净间距的一半、质门窗洞口的墙长度及抗震墙总高度的15%三者的最小值。混凝土规范142 页。6.2.14 一级抗震墙的施工缝截面受剪承载力, 应按下式计算。Pg516.2.15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二级验算;三、四级可不验算,但符合抗震构造措施;验算方法附录D 的规定。6.3.0 框架结构构造措施:1)梁的截面尺寸,扁梁,钢筋配置,加密区长度,间距,直径,构造等要求。梁内贯通中柱纵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边长的1/20。2)柱的截面尺寸,轴压比,钢筋配置,加密区长度,间距,直径,体积配箍率等要求。3)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产生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增加。4)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构造要求。6.3.146.4.0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一般部位厚度;加强部位厚度。配筋原则,大于140mm,双排布置。2)配筋率要求,钢筋直径不大于墙厚1/10。6.4.5 抗震墙轴压比限值。4.4.6 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的规定,配筋率、配箍率。范围、特征值。4.4.8 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条件,表6.4.6。表6.4.8 配筋要求。6.4.10 连梁斜向交叉构造钢筋的设置条件,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2,墙厚不小于200。6.5.0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6.6.0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板底过柱钢筋截面面积计算方法。6.7.0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1)大梁与周边框架柱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性连接。2)一、二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应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截面高度的1/4。7.1.2 砌体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表7.1.2 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值。注意备注1)横墙较少的概念;相应高度和层数的调整。层高限值3.6 和4.5。7.1.3 条7.1.4 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符合表7.1.4 的要求。注意备注:单面走廊宽度。Pg647.1.5 房屋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7.1.5 的要求。注意备注7.1.6 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表7.1.6。如承重窗间墙、门窗洞口至墙尽端最小宽度。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优先纵横墙共同承重;2)均匀对称;3)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4)楼梯间不宜设在尽端和转角处。7.1.8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底部一层或二层,刚度比要求)。14017.2.2 对砌体房屋,可只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7.2.3 进行地震剪力分配和截面验算时,砌体墙段的层间等效侧向刚度应按下列原则计算。7.2.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677.2.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计算。7.2.6 多层多排柱内框架房屋各柱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宜按下式计算。687.2.7 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7.2.8 普通砖、多孔砖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VfveA/.RE。备注:不满足要求时,可计入中部构造柱的提高作用。按式7.2.8-2 计算。7.2.9 水平配筋普通砖、多孔砖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7.2.10 小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7.2.11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的计算:柱附加轴力、剪力。14127.3.0 多层粘土砖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3.1 构造柱设置要求/构造规定:7.3.3 圈梁的设置要求/构造规定:7.3.8 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7.3.14 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7.4.1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设置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77。圈梁的要求。787.5.1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上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符合下列要求。7.5.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7.5.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7.5.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7.6.0 多层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构造柱的设置;抗震构造措施设置。8.1.1 钢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最大高宽比。 Pg828.1.4 钢结构房屋防震缝的设置,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1.5 倍。8.1.5 不超过12 层钢结构房屋可采用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或其他结构。超过12 的?8.1.9 钢结构设置地下室时的设计规定。838.1.10 超过12 层的钢结构应设置地下室。其基础埋置深度,天然地基1/15;桩基1/20。8.2.2 钢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不超过12 层0.035,超过12 层0.02;罕遇0.05。8.2.3 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8.3.1 框架柱的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908.3.2 框架梁、柱板件宽厚比应符合下列规定:8.3.4 梁与柱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形式、焊缝、螺栓、等。928.4.0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中心支撑节点构造要求8.4.3 条。948.4.2 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和板件宽厚比应符合下列要求:两个表8.5.0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板件宽厚比和偏心支撑长细比。消能梁段95。9.1 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9.1.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1)结构布置;2)天窗架设置;3)屋架设置;4)柱设置。9.1.6 计算要点:厂房横向、纵向抗震计算,天窗架横向、纵向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9.1.12 不等高厂房中,支承低跨屋盖的柱牛腿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应按下式计算。9.1.18 有檩屋盖、无檩屋盖构件连接及支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屋架支撑布置。9.1.23 柱子箍筋配置、山墙抗风柱的配筋、大柱网厂房柱的截面和配筋。9.1.26 厂房柱间支撑的的布置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竖向支撑设置、长细比。1069.2 单层钢结构厂房9.2.3 厂房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及计算要点。9.2.10 柱的长细比,单层框架柱、梁截面板件的宽厚比限值应符合表9.2.12 的要求。1099.2.13 实腹式钢柱采用插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不得小于钢柱截面高度2 倍,并满足公式。9.2.14 厂房柱间支撑的的布置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竖向支撑设置、长细比。11010 单层空旷房屋10.1.3 单层空旷房屋大厅,支承屋盖的承重结构,在下列情况下不应采用砖柱:11510.2.2 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地震影响系数取最大值。大厅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0.2.5 8 度和9 度时,高大山墙的壁柱应进行平面外的抗震验算。抗震构造措施116。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1.1 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2.1.5 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23附录A 全国抗震数据资料。附录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D 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核心区截面有效计算宽度。附录E 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附录G 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求。附录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影响。附录J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纵向抗震验算。附录K 单层砖柱厂房纵向抗震计算的修正刚度法。附录L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第四章:高层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的范围:10 层及10 层以上,高度超过28m。规程规定的6-9 度抗震高层。2.1.0 高层建筑、房屋高度、转换层的定义。 Pg23.1.0 竖向荷载: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直升机局部荷载、等效均布活荷载。动力系数。3.2.1 风荷载:特别重要和特别敏感(高度大于60m)。基本风压按100 年考虑。100=1.1x50。3.3.1 地震作用:考虑扭转作用;8 度、9 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9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Pg12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偏移值的计算:e=0.05L。123.3.4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3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2)底部剪力法;3)7-9 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计算。3.3.5 动力时程分析时:底部剪力比较;弹性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3.3.6 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特征周期、计算8、9 度罕遇时增加0.05。3.3.8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18;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见附录B。1433.3.13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列要求。水平剪力系数的取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薄弱层,上应乘以1.15 的增大系数。3.3.14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不考虑屋面活载、构件按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比例分配,并乘以增大系数1.5。长悬臂、大跨度、结构上部楼层外跳部分对于8 度、9度分别取10%和20%;对于8 度(0.3g)的情况取15%(抗震规范)。203.3.16 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折减系数的取值规定如下:214.1.0 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结构体系、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结构体系、并应谱合下列要求。4.2.1 房屋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A 级和B 级建筑;较多短肢剪力墙的调整。最大适用度和高宽比见表,备注中有具体调整和定义,抗震规范有规定。234.3.0 结构平面布置,不应采用严重平面不规则结构;具体内容如下;侧移、凸凹、面积。4.3.8 楼板大开洞消弱后,宜采取以下构造措施:4.3.10 防震缝、伸缩缝设置。264.4.1 竖向不规则结构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