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析论文.doc_第1页
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析论文.doc_第2页
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析论文.doc_第3页
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析论文.doc_第4页
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析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析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也使经济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重新调整,社会分层加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是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原因就是要保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元经济体制Beiji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apita DisposableIncome Gap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Countermeasures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Incom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level of,But also economic interest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readjusted, increas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s expanded,A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L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ociety. Beijing as China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as made eye-catching results. But how to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still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eijing an important topic.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is to ensure the agricultural implement industry-financed. Urban support for rural and less relaxing the policy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 favor of chang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rural reform,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farmer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fforts to strive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the grand goal of the community.Key words: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ual economic structure目录一、导论.1(一)相关概念.1(二)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存在问题.1(三)选题的目的.1(四)选题的意义.2 二、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2(一)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不断扩大.2(二)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相对值相对稳定.3(三)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3三、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产生原因.4(一) 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4(二) 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并逐步扩大的内在原因.5(三) 城乡储蓄差距扩大造成了投资能力的差距.5(四) 产业的差异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5(五)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6(六) 财政支农政策不尽完善,农民的财政性负担沉重.6(七) 城乡人力资本差异.7四、 缩小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7(一)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8(二) 加强区域合作,将北京的部分农村功能转移到周边省市.8(三) 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北京城市特点的现代农业.9(四)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分配更加公平合理.9(五) 调整空间布局,科学功能定位.9(六) 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10(七)统筹城乡社会事业.10五、小结.10参考文献.11一、导论 (一)相关概念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最主要的且影响最大的是城乡收入差距陈宗胜,周云波著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 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我国的城乡差距一般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来衡量。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的平均值。个人获取收入后需上缴个人所得税,税后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于消费和储蓄。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周加来宏观经济学M 海南:海南出版公司,2006。 (二)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却出现了不断扩大的现象,并且在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其形成的原因复杂,并受制于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和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并在近几年呈现越演越烈之势。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城乡人均收入比在1.5左右比较普遍,超过2的寥寥无几。而北京近几年都已经超过2.3,如果在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其差距更大。 (三)选题的目的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切措施从根本上都是围绕着增加农民收入展开的。在农民增收困难、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已为人熟知的情况下,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并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现象,理应更引起关注。 (四)选题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北京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问题。 本文分析了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状况,分析了影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原因,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缓解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促进北京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帮助。二、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一)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不断扩大长期以来,北京重视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宏观经济环境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始终都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增长势头。但在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表1.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差距 (单位:元)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城乡收入比-城市 农村-2003年13882.636496.257386.382.142004年15637.807171.998465.812.182005年17653.007860.009793.002.252006年19978.008620.0011358.002.322007年21989.009559.0012430.002.302008年24725.0010747.0013978.002.30数据来源:北京统计信息网提供数据计算所得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由2003年的7386.38元上升到2008年的13978.00元,6年间其绝对差距增值幅为89.24%,北京城乡收入差距比值由2003年的2.14上升到2008年的2.30。国际上很少有国家城乡收入比超过2的,大多数国家低于1.5。 (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相对值相对稳定虽然北京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这是发生在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背景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变化并不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北京城乡收入比仅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并没有出现绝对值中所呈现的快速上升趋势。正如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的:“十五”期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9”。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北京市没能消除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但也注意采取措施使没有进一步扩大。北京在控制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扩大方面,已经走到了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前列,其城乡收入比比全国城乡收入比小1,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仅相当于全国的70。 (三)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1954年,刘易斯在其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该理论后经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的补充和发展,成为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并且也是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规律的系统理论。根据二元经济模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但当经济进入发展的较高阶段后,收入差距必将缩小。收入差距由扩大到缩小的转折点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的时候。此时,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消失,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稀缺要素,农业工人的工资将由生存需要决定转变为由边际生产力决定,劳动供给曲线成为正斜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减弱,同时,资本的稀缺程度下降,资本的收入份额开始下降。因此,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将伴随着收入分配的改善。北京的二元经济体制正是造成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总体情况基本符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中,提出了收入差距的“到U假说”。他根据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普鲁士,处于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收入差距的统计资料,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1):18. 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库兹涅茨的估计,倒u型曲线从上升到下降一般要经历60-100年。“倒U假说”是基于经济的二元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存在落后的农村经济和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两个部门。从目前北京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来看,北京总体状况基本符合“倒U型假说”,所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可能还会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三、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产生原因 (一)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城乡人均可支配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从职能上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卫生等许多管理部门,只管城市,不管农村,而农业部门过去以抓农业生产为主。在社会福利制度、税收、就业、户籍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上,都加速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目前城市福利制度已基本完善,但农村福利制度则尚不完善。即使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如医疗、社保等,与城市相比也存在很大差别。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对农民限制过多,服务过少,既不利于城市带动农村,也不利于农村内部搞活。在首都总体建设规划中,考虑市区规划多,考虑农村少,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绿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得城乡差距日益明显,企业、人口和各种物质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均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公共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投入农村的比例过低,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乡村建设资金短缺,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大多依靠集体经济和农民投入,城市建设以较低补偿或者无偿征占土地等形式,向农民索取过多,投入少,使农民利益大量损失,削弱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难以跟得上城市繁荣的脚步。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镇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资源、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扩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并逐步扩大的内在原因 农业自身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并可能进一步扩大的原因:第一、农产品价格比较低,农民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减少;第二、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的信息渠道少,信息滞后;第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第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但当前农产品地区供给差别不大,优质、安全、健康、卫生的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不足,而且农产品运输、储存和深加工增值环节薄弱,多数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第五、现代工业使用的资本、技术和设备可以再生,规模可以扩大,而农业则不具备这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农村居民要高。农民自身的原因。第一、广大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知识贫乏,观念陈旧,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传统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供给的边际效益会逐渐趋于零;第三、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农业进行集约化生产。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加明显。 (三)城乡储蓄差距扩大造成了投资能力的差距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进行投资、改善自身收入状况的主要来源,储蓄可以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个人投资来获得收益,增加收入。因此,城乡储蓄分布状况可以通过投资能力差异来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特别是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化趋势。 (四)产业的差异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差距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的增长必然要慢于二、三产业。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的生产方式不同,工业可以重复、连续不断地使用机械化生产,农业则必然与自然交织。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比工业等其他部门更为困难。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使其在与工商业之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性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还有,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提供者很难从市场得到相应的回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相对较低,多年来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2%。因此,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应用等各环节都可能因资金严重不足而陷入困境。 (五)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使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九五”以来,尽管市委、市政府在农村电网改造、道路交通、通讯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所有燃气、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不断扩大。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普遍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如卫星城和极具优势的中心镇。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拉大经济发展的差距。 (六)财政支农政策不尽完善,农民的财政性负担沉重 政府政策的取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体现政府政策偏好的最直接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支持那些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但外在效益显著的项目(如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增强农业的竞争力。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不仅有限,而且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几年尽管国家加大了“三农”的投入力度,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城市偏向的总体格局并未根本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为私人产品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地方政府而言,其首要任务自然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服务),比如农村社会治安,乡村发展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电网、通信、广播等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及信息,农村基础教育及公共卫生服务等等,其中有些公共产品可以按照受益原则有偿提供,而那些同时兼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外在效益显著的公共产品则应该由政府免费向农民供给。 (七)城乡人力资本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取得收入的大小以及个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能力决定收入差距,而个人能力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决定的。而我国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在先天上就是不平等的,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农民自身文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难以转岗就业,更难以在外出务工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强,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弱。农民接受的低水平的文化教育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过低的收入直接决定农民教育投资的有限性,使其陷入贫穷的怪圈。可见,由于城乡居民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四、缩小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也正是差距的存在才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乡的共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差距也是一种发展的动力,但城乡差距过大,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更快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统筹发展的关键,是城乡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在发展方式和工作指导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在政策、投入等方面予以体现和保证。针对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收入差距的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取决于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农村的非农化进程;二是城市自身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只有朝这两个方面努力,才能使北京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当前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才可能最终消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应从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着手,制定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真正做到: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公共服务一体,城乡基础设施一体,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城市乡村相互支持,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双赢等,形成社会合力,通过支持和发展农村促进城乡互动,通过城乡整体规划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讲,需要从城、乡两个方面着手:1、就城镇而言,除了保持城镇各经济部门协调发展以外,还需要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部门,进一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逐步消除城镇部门就业歧视,给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有效的劳动力流动市场,规范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就农村而言,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等。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在初次分配领域,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体制,沟通城乡社会经济,建立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通过商品、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这种市场化进程来修正农产品的不合理比价,消除工农产品剪刀差。这既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调整城乡之间分配关系,也可以平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其次,在再分配领域,重点解决农民税收负担过重和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措施,虽然北京已经全面免征农业税,但仍然是坚持城乡二元税制前提下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这种方式还不足以彻底地解决农民负担的问题,不可能改变乡镇政府和农民的分配关系。统一城乡税制,以此来调节分配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实现城乡居民分配上的公平。最后,通过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地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效率和公平关系,是政府分配制度的一个有效手段。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我们要关注三点:一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二是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尽快全面展开;三是稳步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加强区域合作,将北京的部分农村功能转移到周边省市北京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是一个合理分流农村功能,辐射带动周围省市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不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还要从更高的视角实现“两个跳出”:跳出农业,从首都经济、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历程等层面看待北京的“三农”问题,跳出北京,从更广阔的空间京津冀都市圈或环渤海都市圈,看待北京的“三农”问题。北京缩小城乡差距,不能以牺牲周边省市发展来实现。北京解决“三农”问题,也不是要建设荒漠中的孤岛,而是要对全国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实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的转化。 (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北京城市特点的现代农业以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为引导,加强对京郊农民的教育培训,由初级农业向高级农业过度。在与周围省市合作的同时,调整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既注重现代农业在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又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调整空间布局,科学功能定位要充分利用这次北京市整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有利时机,把调整空间布局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举措,加强城乡发展空间的统一规划,优化城乡之间的空间关系与产业联系。要科学地定位城乡功能,强化城区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弱化其居住功能和制造业功能,改革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办法,降低或取消北京地区的高速公路收费,有效地疏散城市人口,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推动城市功能向郊区的分化和转移,以卫星城为依托构筑多中心城市,促进城乡协作和经济交融,实现以城市化为内涵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六)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关键是帮助他们增强自身“造血”的功能,解决就业问题。一是政府应继续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下岗职工度过难关。二是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提高知识水平。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掌握就业的基本技能和必备知识,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三是鼓励民间投资,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的第二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四是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广告等市场化网络,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五是要在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再就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