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第二课时 文档.doc_第1页
荒漠化第二课时 文档.doc_第2页
荒漠化第二课时 文档.doc_第3页
荒漠化第二课时 文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2.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危害1全球上亿人面临_的危险,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2造成表土裸露,为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导致_的破坏,使得生物的_持续下降,_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_,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二、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2我国:实施“_”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防治方针:“_,_,综合治理”。4防治措施 (1)营造_建设工程;(2)采取_、_、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5目的:实现_、_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沙尘暴的形成及危害【探究材料】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表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1分析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2说明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3有专家认为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请说明其理由。探究点二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探究材料】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荒漠化扩展的速度使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退化而不能生产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1如何多角度理解荒漠化的危害?2防治荒漠化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治理为主?3防治荒漠化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课内练习1读下面“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自_向_流。(2)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3)在西汉时期,该地区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的原因是什么?(4)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退化而被废弃?2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2)题。(1)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3)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植树造林、种草、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丧失土地沙尘暴植被和地表形态生产力粮食和牧草饥荒三北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北”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人口资源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人为原因:人口膨胀导致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2沙尘暴的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4种: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沙尘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3形成沙尘暴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是强劲的气流;二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目前,全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多发区的一部分。从沙尘源来看,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受境内外沙尘源影响。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在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探究点二1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其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危害农业:土地退化、沙化、土地的生产力持续下降,导致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2)破坏基础设施:流动沙丘威胁水库安全,埋没灌渠、良田。(3)影响交通运输:流动沙丘能阻断和埋没公路、铁路;沙尘暴影响机场的运营和公路的畅通及人们的出行。(4)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使生态环境更脆弱。(5)破坏人们的生活:沙逼人退,沙尘、浮尘增多,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轻预防重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防治荒漠化中预防投资少,见效快;而一旦形成荒漠化,再去治理则投资大,见效慢,效果差,因此应以预防为主。3全球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无力独自应付荒漠化扩大和加剧的趋势。鉴于荒漠化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沙尘暴不分国界),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课内练习1(1)南北(2)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高山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多属季节性河流。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众多河流出山口后顺势北流,故呈平行状;由于河流均流向干旱的沙漠地区,流量季节差异大,沿途因不断蒸发、下渗和农业耗水,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之中。(3)西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利用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营造出片片绿洲,加上当时中央政府长期管辖和经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之地。(4)唐宋盛世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下游地区水源有限,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了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