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工地进程.doc_第1页
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工地进程.doc_第2页
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工地进程.doc_第3页
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工地进程.doc_第4页
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工地进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工程概况1.1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路线起点位于宁德城澳白虎鼻,与礁头至城澳段公路相接,路线由北向南,经张厝里、城澳里、下池、城澳塘,之后新建长2355m城澳隧道,而后路线沿山边展线,经鉴江化工园区用地边缘至终点鉴江镇派出所,与已批复初步设计的省道201线罗源碧里至鉴江段相接,路线全长7.213km。1.2主要技术指标和工程数量(1)工程名称: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工程(2)建设单位:罗源县交通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宁德市顺程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3)建设地点:罗源县鉴江镇和蕉城区城澳镇(4)项目性质:新建(5)建设标准:省道201线宁德城澳至福州鉴江段公路,按二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60km/h,路基宽度17m,。(6)建设规模:路线全长7.213km,共设置中桥69m/1座,小桥23m/1座,涵洞19道,隧道2355m/2洞。(7)工程投资:投资估算金额为25782.3611万元。工程特性见表1.2-1。表2.2-1 项目工程特性表序号方案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宁德段罗源段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二级公路2计算行车速度km/h60603路基宽度m17174路面宽度m17175桥梁宽度m与路基同宽与路基同宽6行车道宽度m4*3.54*3.57最大纵坡%888停车视距m75759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m20020010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m12512511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1001/10012小桥涵1/501/5013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501/5014设计车辆荷载公路级公路级15投资概算总金额万元12815.735012966.626116投资概算总金额(合计)万元25782.361117平均每公里造价(合计)万元3574.228971.3工程用地及拆迁(1)工程占地本项目公路工程主体占地22.59 hm,其中公路主线用地17.55hm2,为永久占地,其它用地为临时占地,包括洞渣临时转运场、临时施工场地、施工便道,项目临时占地面积5.04hm2。本工程占地类型主要有旧路、林地、滩涂、养殖水面、盐田、旱地、水塘等。 2)拆迁项目建设需拆迁各类房屋面积9701m2,拆迁电力、电讯杆18根。本项目拆迁房屋采取货币补偿方式,电力、电讯线路按原标准予以复建。电力、电讯线路复建土石方量很小,基本能自行平衡。1.4施工工期及施工计划本项目路线全长7.213km,根据省级干线的规划和建设情况,资金来源,本项目已于2009年9月开工,2011年3月建成通车,建设期18个月。施工计划初步安排见表1.4-1。表1.4-1 本项目的施工组织计划序号工程名称2010201120129-1011-121-23-67-1011-121-34-67-910-121准备工作及征地拆迁2路基工程3路面工程4桥涵工程5交叉工程及沿线设施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2.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1.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评价范围内路线所经区域的农业生态、野生动植物,临时工程如临时堆土场、洞渣临时堆放场、施工场地等植被与野生动物。2.1.2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对规划线路走向的实地踏勘和调查结果,评价区范围内植被分布具有如下特点:1.评价区濒临三沙湾,山地则属于低丘地貌,濒海区段由于连年围垦,形成部分海产养殖场,以养殖海带、紫菜、鲍鱼和弹涂鱼为主,评价区有少量农田和园地,主要种植水稻、番薯以及时令蔬菜。园地和部分缓坡区段也种植龙眼、少量荔枝和香蕉。评价区山体海拔均在300米以下,但由于山体陡峭、基岩裸露、土层薄、土壤贫瘠,在山脊、山坳主要分布马尾松天然疏林,尽管马尾松树龄较长,但由于立地条件较差、环境恶劣,植株平均高度多在67 m,平均胸径1025cm之间,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单一,林下多以耐干旱、瘠薄的阳生植物为主。在少数区段,也可见零星分布的木麻黄、相思树、龙舌兰、麻竹和绿竹等小群落。在拟建路基K1+400区段,甚至可见少量的毛竹分布。 2. 在评价区山地土壤较薄、土壤贫瘠处,乔木类植物大都无法生存,在上述区域则大面积分布以禾本科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极强的五节芒草丛为主。该群落常以五节芒占绝对优势,群落盖度可达75%,群落外貌整齐、结构单一,呈密集的丛草状。该群落是评价区山地最常见、最主要的群落类型。 3.在拟建的城澳中桥右岸滩地,属于三都澳潮间带沙泥质滩地的组成部分,在宁德三都澳滩涂湿地分布最广、对生物多样性及海产养殖影响最大得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互花米草在此处可见分布。由于该区域滩涂面积较小,因此仅在右岸可见成斑块状分布,该群落以互花米草为主要优势种,群落盖度可达70%,群落外貌呈黄绿色,结构整齐单一,群落草本层高1.61.7m左右,群落总盖度为70%。此外,在评价区K6K7泄洪闸两侧的滩涂、K5K6围垦拟建开发区的滩地则可见以南方碱蓬为主要优势种的滩涂草本群落。群落盖度可达65%,群落外貌呈枯黄色、红绿色,结构整齐单一,群落植株高度0.40.6m左右。4.芦苇群落在评价区分布较少,仅在K5K6废弃的农田、山边低凹处的湿地有斑块状小面积分布。该群落芦苇为主要优势种,群落盖度可达70%,群落外貌呈黄绿色,结构整齐单一。此外,在评价区沟渠、低洼地也可见少量的短叶茳芏群落零星分布。 5.在评价区的罗源段和宁德城澳段的山边、低丘、缓坡、山坳、沟谷和部分园地,可见小面积种植的龙眼林、香蕉林和少量荔枝等果林植被。在农田和一些园地则以种植水稻、番薯和一些时令蔬菜。此外,在评价区的林缘、村庄后山、村头、缓坡等水湿条件较好的区域,也可见少量呈丛生状的麻竹和绿竹分布。2.1.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公路建设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途径主要是主体工程占用和分割土地使沿线耕地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路基挖填破坏原地形地貌和植被,同时也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工程活动打破了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对沿线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的影响等。本项目线路经过地区多为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地区,经过现场踏勘和多方查证,评价范围内无大型野生动物和珍稀濒危物种,主要为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多为家庭圈养,少量家禽家畜可以通过桥涵方式维持原活动区域,不会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其正常生活等方面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2)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拟建公路建成后也可促进当地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加速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单产和农民收益,实现土地资源价值在形式上的转化。本项目属于公路改扩建项目,拟建公路基本上沿着原有老路、森铁路基及乡村道路建设,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1.4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生态防治措施根据现场调查,位于拟建公路路基K5+500处,分布着2株喜树,最近一株距离道路5m,建议在下一步的项目初设期间,对喜树进行保护,建议采取异地迁移形式,保护上述保护植物。在K5+740处发现1株古树古榕树,距路30m,建议采取挂牌保护的方式进行保护。 建设单位应与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签订具有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权利和义务条款的工程承包合同,并有违约的处理办法。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应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进行,同时应按照本报告书生态保护章节的要求和建议施工。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努力节约土地资源,适当缩小用地规模,尽量减少占用农田,搞好土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2)运营期生态环境防治措施建设单位必须将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投资,并在主体工程施工完毕后一年内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完成绿化工程建设。建议工程区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用地红线范围内土地面积的25%。植被绿化应实行乔灌草搭配,选用本地植物种类。绿化植被布设及植物种类选配应符合景观美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交通安全的要求。行道树应选择生长快、耐贫瘠、滞灰尘、减噪声等功能价值较强的树种,并尽量采用当地适生乡土树种,树种选择及行距。株距等规格,应请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专门设计。按公路绿化设计的要求,继续完成拟建公路建设影响范围内的植树种草工作,以达到恢复植被、保护路基、减少水土流失等目的。主体工程完成后,首先应对工程裸地进行植被恢复,对路堑边坡应在工程防护的基础上,开展植物防护工程施工;应优先采用乡土植物品种,不能用外来物种。绿化应首先考虑选用沿线广泛分布的植物,尽量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组成,使公路绿化与周围植被类型相协调。绿化可采取栽植苗木或播种的方式,尤其是石方路段,可采取客土喷播的方式,合理搭配乔、灌、草的比例,加快公路路域植被恢复的速度。2.2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2.1水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为农灌渠及其支流水体水质,水域环境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2.2.2水环境现状根据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各个监测断面均无监测指标超标,说明项目区域水环境质量较好,达到类水标准。2.2.3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施工期本项目的施工生活污水排放点分散,并且单点排放量很小,各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农用,少量入河污染物对河流水质影响范围小,程度不大。公路开挖和钻孔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和洗涤水、施工机械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施工机械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这些施工废水虽然水量不大,且分散在施工道路沿线,但是如果直接排放,则会对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使水体中泥沙含量及有机物质有所增加,施工单位应予以高度重视。只要本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管理并采取一系水污染防治措施,则本项目建设施工废水应该不会对道路沿线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产生不可接受影响。(2)营运期项目运营期间道路表面径流对水环境影响不大;项目的建设不会改变现有河流的位置、流向和过水能力,不会对该区域水网的排水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能够保证农田灌溉用水的需求。2.2.4主要水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为尽量减少或避免危险品溢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危害,路面、跨河桥梁应细化排水系统的设计,降低风险事故的危害。施工营地及施工场地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须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排洪渠或沟渠,应设置临时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和处理后,作为农家肥。在桥梁两头桥墩桩基础施工时,对于有泥浆产生的桩基础,必须及时清理泥浆池中的沉淀物,以保证泥浆循环通道的畅通,避免泥浆外溢泄落河渠。在浇筑桩基及桥墩混凝土时,混凝土的注入量应适量,避免混凝土散落河渠中。建立完善的施工场地的排水系统,以避免施工用水及雨水排入和污染河渠。施工场地设置沉淀池、隔油池等设施,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洒水抑尘、清洗车辆与机械设备等,不对外环境排放。(2)营运期水环境保护措施在跨越河流的桥梁两侧的适当位置竖立醒目的标志牌,提醒车辆尤其是装载有毒、有害危险品的车辆注意安全行驶,防止事故发生;建议在城澳中桥的桥头两侧设置减速带。建议公路管理单位配备各类事故应急防护处理的设备及器材,如应急防护处理车辆、围油栏、降毒解毒药剂、固液物质清扫回收设备等。2.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3.1声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现场踏勘和路线走向图,工程推荐方案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敏感点共6处,其中村庄居民点5处,分别为:鱼潭村、外渔潭村、上山片村、福洋新村、鉴江村和鉴江中心小学。2.3.2声环境现状(1)拟建公路沿线6个声环境监测点的昼间声环境监测值为42.452.2dB,夜间声环境监测值为37.244.9dB,均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a类及2类标准。2.3.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本工程噪声敏感点分布在公路沿线,且农村区域环境背景噪声值相对较小,施工噪声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大。昼间的声环境噪声将对公路沿线第一排建筑物造成影响,在 夜间将对敏感点影响较大。因此,本评价要求与声敏感点距离较近的施工路段应禁止夜间施工作业。(2)营运期声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拟建公路沿线声敏感点环境噪声预测结果,营运近、中、远各期昼间噪声均不超标,部分敏感点夜间超标,超标量最大不超过5dB,本工程建成后,将导致项目沿线敏感点声环境质量略微有所下降。为保障沿线居民生活质量,减缓拟建公路交通噪声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全线各超标敏感点路段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交通噪声的影响降到允许范围内。2.3.4主要声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噪声是短期行为,根据沿线敏感点分布情况,主要是午间和夜间干扰施工沿线居民的休息。因此,限定噪声高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的作业时间,要严格禁止夜间22:00至6:00和中午12:00至14:00居民休息时段施工作业,确有需要连续施工作业时,须报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并通告附近居民,尽可能减少噪声产生的影响。加强对机械和车辆的维修以使它们保持较低的噪声,车辆运输中尽量避免鸣笛,减轻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为切实控制施工期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施工环保监理单位应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要求严格监督施工单位,若出现违规现象,则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的环保管理人员,并有权现场制止施工。(2)营运期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费用总计35.6万元。本评价推荐的噪声防治措施是对于超标的声环境敏感点安装通风隔声窗。2.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2.4.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根据现场踏勘和路线走向图,工程推荐方案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敏感点共6处,其中村庄居民点5处,分别为:鱼潭村、外渔潭村、上山片村、福洋新村、鉴江村和鉴江中心小学。2.4.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公路沿线为农村地区和乡镇地区,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本改建工程沿线地区可以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说明拟建公路沿线空气质量良好。2.4.3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1)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评价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源为土石方填挖、建筑物拆迁、混凝土搅拌、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及堆放等过程产生的施工扬尘,对施工场周边及运输路线两侧分布的居民点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扬尘污染,确保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2)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评价营运期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是汽车尾气。由于本项目交通量小,车辆尾气排放量较小,尾气排放对环境的贡献不大,沿途的大气环境功能不会发生改变。2.4.4主要环境空气保护措施施工期间,运送散装物料的机动车,尽可能用篷布遮盖,以防物料洒落;并规划好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与时间,尽量避免在繁华区、交通集中区和居民住宅等敏感区行驶。施工结束时,应及时对施工占用场地恢复地面道路及植被。对施工过程中洒落在路面的泥土要及时清扫,并对路面进行洒水,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扬尘。2.5固体废物影响结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小,定期送到沿线当地环卫部门处理,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路基铺设时产生的弃土、弃石,分布在公路沿线两侧,主要集中在公路高填深挖路段;另一部分来自施工区的垃圾,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生活垃圾等,其主要成分为废塑料、砂土、菜叶、菜梗、玻璃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堆场、施工营地、搅拌站等临时占地及桥梁等构筑物附近。只要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本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2.6风险评价分析本项目的最大可信事故为危险化学品泄漏后进入排洪渠等地表水和危险化学品泄漏后进入大气环境。由于敏感路段距离较短,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对较低。因此,从风险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拟建公路应按国家突发环境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福建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福建省交通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实施应急预案。2.7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完善罗源县和蕉城区的交通网,同时项目建设也方便沿线群众的出行及各类的商业活动的进行,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项目沿线未涉及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工程征地及房屋拆迁将对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是本项目主要的社会问题。工程建设方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按拆迁补偿方案执行,确保征地拆迁户的生活不低于现有水平。在采取合理的施工条件下,工程建设对沿线的水利灌溉设施、电力电讯设施、交通设施等的影响不大。项目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振动、固体废弃物产生和交通拥堵等将对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学校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只要建设方严格按照本环评报告书中提出的各种环保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场地,做好噪声防尘措施,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可保证区域内交通的畅通,较大程度的减少对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影响。2.8水土保持方案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总计28.07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22.59hm2,直接影响区面积5.48hm2。预测项目扰动地表面积及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均为22.59hm2,共损坏水土流失面积总计14.35hm2。预测时段可能产生水土流失总量3807.11t,原有水土流失量157.6t,新增水土流失量3649.5t。项目水土保持总投资352.19万元(其中宁德段133.47万元,罗源段218.7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111.38万元(其中宁德段35.46万元,罗源段75.93万元),植物措施投资48.38万元(其中宁德段11.56万元,罗源段36.82万元),施工临时工程投资37.92万元(其中宁德段21.50万元,罗源段16.42万元),独立费用88.54万元(其中宁德段44.27万元,罗源段44.27万元),基本预备费14.40万元(其中宁德段6.77万元,罗源段7.63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