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道成肉身与审美经验的生成以中世纪哥特建筑为例鲁睿(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摘要: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作为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哥特式建筑艺术远不止是建筑现象。它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文明现象。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本身,它代表着时代的特征,神圣的奥秘,崇高的威严,华丽的感官效果所造成的天国世界的吸引力,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关键字:中世纪;哥特式;审美经验一、 上帝何以规定艺术被基督教神学主宰的中世纪时代,其一切的学科都是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导,美学也自觉的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这一时期的美学主体都以基督教为主,一切的美都来自于上帝,一切的美都与上帝息息相关,一切的美都超越的它自身其本质都是上帝,所以美学的研究跨越了哲学直达对上帝的研究。对于美的本体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是柏拉图提出并加以分析,柏拉图分析既然提出了美的概念问题,那么就有美的本体这样一个主体,也就是“美本身”,中世纪基督教教父把这个问题具体、纯化到了上帝本身,他们认为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作为美的本体,它并不会是独立存在,它的存在势必要与真、善的本体融合在一起,美的本体也绝对不会是外在于物的,这样的本体有能力将美分散于其他外物之上,因此,它与柏拉图讲的理念不一样,也不同于普洛丁讲的太一的观念,美的本体就是上帝本身。上帝就是世间最高层次的美,所以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美,所以美也存在与上帝创造这一过程中,而美也是人类的救赎,人类通过自我救赎,从追逐尘世过渡到追求天国,而天国中的美就是永恒的大美,人类通过这样的救赎到达天国,既是对一种神圣之美的追求,同时也可以得到永生,这样的美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享受而存在,它也具有一种感化的力量,一种启示的力量,更具有一种提升的力量,这样的一种美让人类摆脱尘世的恶俗,让人类被神圣的圣洁之美所笼罩,而这一切都源于上帝。所以中世纪的美学也有浓郁的基督教色彩,它不仅仅将一切的美归结于上帝,更将人类对美的追求与人类自身的救赎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自我救赎找到了一条美学意义上的路,这样的美学思想也影响了中世纪整个艺术发展对神圣美的追求,中世纪的一切艺术形式都浸淫在对上帝神圣美的最纯粹的表现上,包括12世纪出现的哥特式建筑,它是将上帝的最圣洁的美通过建筑这样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教堂作为上帝在人间的居所,自然带有一种神圣性,而它作为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人类与上帝交流的重要地点,是人类完成自我救赎的一个重要见证。这与当时的美学思想是相一致的,哥特式建筑是这种神学美学思想具体化的完美体现。 哥特式教堂主要是从罗曼式(Le Style Roman)教堂一步步发展来的,但又不同于罗曼式。10至12世纪法国人终于学会了像罗马人那样用砖石的拱券来建造,罗曼式因此得名,意思是追摹罗马的。哥特式教堂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1钟塔、小尖塔、飞券、瘦高的尖矢形窗子和无数的壁柱、脚线等,在主教堂周身秘密地布满了垂直线,他们造成了向上升腾的动态。如果说罗曼教堂体现着对地狱的恐怖,那么哥特教堂就体现了对天堂的追求.哥特教堂的外部细节很多,但内部十分简洁,裸露着逻辑清晰的结构,没有给装饰留下余地。可是,教会需要用绘画和雕刻来弘扬教义,市民也需要感官的美和愉悦,于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诞生了,便是彩色玻璃窗。阳光透过大面积万紫千红的窗子,把主教堂内照得五彩缤纷,就像神启进入信徒的心灵,可以强化人们的信仰。二、道向肉身经验的转化 建筑作为一类艺术,它的价值源源超出建筑本身。那些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教堂建筑,突显着国家、皇族、宗教的权威,记载人类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蕴涵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感知。哥特式与拜占庭式、罗马式是中世纪三大建筑特色类型,这三大建筑特色都从罗马时代的建筑演变而来,渗透了中世纪的特点,神圣的奥秘、崇高的威严、华丽的感官效果所造成的天国世界的吸引力,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精神象征,成为中世纪最富有成就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种精神象征尽量回避对具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因为上帝与天国世界是终极的,是人及其精神的主宰,不能借助视觉形象来表现。在这种审美需要的驱使下,中世纪的审美理想集中于建筑本身,从而构造了一个特殊的建筑文化世界。与之相应,中世纪形成了一套宗教艺术理想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崇高的形式美,如和谐的秩序、完美(对称)的整体、鲜明的色彩,就像托马斯阿奎那给形式美所作的三条规定:形象的完整、比例的适度、色彩的鲜明;它也强调神秘的内在美,那种通过形式放射出来的“光辉”,使所有的完美与秩序都得以呈现给心灵。没有后者,再好的形式也徒有虚名。这显然没有放弃希腊罗马艺术传统中的那种形式美要求。但在同时,阿奎那更加强调的是这些形式美因素中所必需的内在精神特质,即“活的光辉”或“活的灵魂”。托马斯说“第三个条件符合作为圣言体现的圣子的特征,它属于理智的光芒和光彩一类”。2它构成了中世纪衡量艺术形式的最高标准。当然,这里的内在精神、活的灵魂,只是一个神秘之物,只是一种神性,它必须依附于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就导致艺术成了一种神秘的象征主义对象。艺术不再是艺术,建筑不再是建筑,它们只足象征神性的某种特点与需要的具体形式而已。人与艺术的关系,也因此变成了人与神的关系。人在观照艺术之时,就是观照上帝之时。这样的艺术理想,导致了中世纪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世界的特殊繁荣。中世纪的艺术理想是一个特殊的混合体或者说综合体,一方面,神秘的象征主义成了它的主调,精神意蕴成了艺术的首要追求,另一方面,高度的形式美依然存在,并且从罗马艺术中延续而来,甚至表现得比罗马艺术的形式美还要形式美。完美的整体形式与崇高而神秘的精神气质相结合,成了中世纪以宗教艺术为主体的艺术的一大特征。在整个哥特时期,建筑物尤其是哥特式教堂在建造上都体现出的是一种神秘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结合。艺术家与喜爱教堂的人民都以更人性化得方式关注宗教与教堂的建筑原则。艺术家们得以在来自自然与来自身心的真实感受中规划符合这一时期宗教特征的教堂。这样,我们便不难发现,哥特式的教堂建筑离森林都不远,树与树荫便是房屋的材料和原型。同时,如上文所说结构中的花窗,让各种真实的光射进教堂,体现出与自然地和谐。正如罗丹所说:“哥特艺术向光开出越来越大的窗户,而玻璃工匠便以彩色镶嵌玻璃窗上的各种单纯颜色奉献给光,以便在建筑内部谱出一曲斑斓陆离的交响乐。”法国大教堂比如巴黎圣母院,直立成群的塔的形式,内外都有纤细而高的柱子。圆柱如同大树,支撑着拱顶,支撑着天,他们如一片森林般的屹立着,而其内部更是宛如一片令人陶醉的森林。 结合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构造,我们不难发现哥特式建堂就是一个信仰者心目中的“天国的大门”。哥特教堂的内部特征,显示出心灵在虔诚的信仰中所产生的内心世界,某种角度上说超越有限空间逻辑。它凭借在构造上营造出一系列封闭起来的阴暗空间单位,使它和外在自然的分割开来,显出它的神秘与世间不同;哥特尖顶几乎没有建筑意义上的功能,即不满足平衡原理也不满足支撑原理,只是表示向上腾飞,一飞冲天的意念,这样才能给人感觉接近上帝;哥特式建筑使用的柱子是方柱,柱体下宽上窄,高度一眼不能望顶,相交形成稍微倾斜的拱项,象征灵魂在虔诚的信仰中动荡不安,通过与神的交流,得到解救,才得平静,才能安息;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上帝之光普照着虔诚的信徒,充满温暖的圣光安抚着想要被拯救灵魂的信徒。复杂的内心冲撞使得信徒们在忏悔中感到自己的灵魂被拯救,当信徒们从“天国之门”走出来时,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在教堂中经受了一次让自己重生的净化和洗礼。我们能想象出每个走进人生的凄惨和罪责来到这里寻求上帝的解救。想得到解救就要深刻的在此忏悔。他们受过系统的宗教教育,知道地狱里的刑罚,知道在十字架上的耶酥正在为人类受难,知道圣徒被毒刑所折磨。当信徒带着这样的恐惧在忏悔时,教堂内部那从彩色玻璃中透出的彩色的微弱光线,在他们眼里是神秘之光,这种奇异的光明,使得他们心里觉得这就是天国神圣之光,上帝之光。如此心思敏锐的想象力造就了教堂建筑的不普通。先是要塑造成为一种象征,暗示它的神圣和神秘。正堂与耳堂的交叉时刻提醒着人们基督的死难;玫瑰花窗连同钻石形花瓣代表久恒;叶子则代表被拯救的灵魂;每个部分都能使信徒们感受到上帝与你同在。3、 审美经验及其向道的通达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创造性,是通过解决教堂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哥特式一书中,艺术家通过大胆的创造性想象,去消解现实中的各种冲突矛盾,表现着某种内在骚动与不安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既稳定又变动,既现实又虚幻的宗教境界。因此,不论是哥特式教堂的内部还是外部,都使人感到实体与空无的对立,以及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冲突。这些表现在结构和形式方面饿不和谐因素,唤醒了某种死寂的压力,富有动态和生命之感,使哥特式建筑这种基督教的附属物步入了精神的天堂,获得了本体的意义。而从审美角度来看,由于前面所述的教堂内部的结构,让人们在不断向上的光线中获得一种宗教的崇高感。外部的扶壁和拱架又必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空直至无穷。从教堂的内部到外部,设计者们都试图让教堂与天地融为一体,让进入这里的人们进入纯粹的精神境界。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中世纪基督教的最杰出的文化成就之一,它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唯灵主义杰作能够一下子把人的灵魂带入透彻骨髓的谦卑和深沉悲痛的忏悔之中。哥特式建筑所包含的宗教文化内涵通过它的外观形式充分的表现出来。它的宗教文化功能在中世纪的实践应用中得到证实,所以说,哥特式教堂建筑是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哥特式建筑前承罗马式建筑,后肩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建筑风格在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中是怎样承上启下衍变过度的,不能否认“宗教”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它的衍变趋势。哥特式建筑所拥有的那种牵动人们灵魂的气魄,其原因是它多是用于教堂的建造,对于人们来说教堂就是“上帝的屋”!这样的头衔使得中世纪的神学家和建筑师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当时一切可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大教堂,而这样的做法是受广大人民支持的。因为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使得他们认为“教堂”这一“上帝的屋”,是为了让上帝安逸牛活,只有上帝安逸生活了,亿万平民百姓才能过上平静祥和的日子。一切宗教都是建筑的宗教。这是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原理。想想是很有道理很贴切的。而19世纪英国诗人勃朗宁的诗句则写出了哥特大教堂作为一个杰出建筑符号的宗教心理功能:“GodS in His heavenItS right with the world!”意思是:“上帝安居天堂世界太平安康!3成千上万的信徒在虔诚的仰望大教堂的时候,便是这样祈祷的,理解的。哥特教堂正是宗教信仰实体的表现、走近上帝的捷径。哥特教堂建筑的本质之一便是通往天国的大门,其尖项的突出和醒目,是让虔诚的信徒感知上帝威严的存在,上帝是无比崇高、庄严和神圣的。人需要神圣、庄严和崇高来安慰、拔高自己的卑微灵魂。这是西方哥特建筑威严存在了好几百年,并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 从中世纪的人文社会中我们不难看出,基督教徒通过在哥特式教堂里忏悔而得到内心的解脱,它使中世纪人们在精神寄托上有了支撑和依靠。所以这种具有强烈宗教色彩和寓意象征的建筑风格得到中世纪欧洲国家的拥护。由于哥特式建筑蕴涵着宗教性质,其建筑形式就与稳固、平衡、朴实的建筑体系背道而驰,只有建筑显现出严肃、神秘、华丽、怪异这样的独特形式,才会使人们相信这里不是庸俗的世间,而是通往天国的地方,在这里能接近上帝,为上帝的救赎带来希望。这种强烈矛盾的对比、狂热独特的思维方式,则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了浪漫丰义思派的新趋势。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歌中大量出现的对夜晚的描述是“月光朦胧的魔夜”,对日耳曼式的古堡的描述是阴森恐怖的、灵异的,这些充满诡异色彩的形容正是从哥特式建筑所表现的诡异神秘的中世纪艺术风格中吸收提取出来的。海涅在谈到欧洲浪漫派时明确指出:“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牛活之中。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4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最杰出的文化成就之一,哥特式建筑所包含的宗教文化内涵通过它的外观形式充分地表现出来。哥特建筑不只是建筑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短租租赁合同:教育培训场地租赁协议
- 2025年典当合同范本:汽车典当贷款操作细则
- 2025年轨道交通信号电缆项目采购合同
- 2025店长聘用协议:商业地产店长岗位竞聘标准
- 2025年度水利工程水泵安装与防冻合同
- 2025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优化与运营模式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图书馆图书采购与读者服务合同
- 2025版企业办公设备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买卖合同
- 2025版闲置土地居间服务合同
- T/CIE 168-2023企业级固态硬盘测试规范第4部分:兼容性测试
- 小区施工押金协议书
- 企业法律合规培训课件
- (2025)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5年版)测试题含答案
-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
- (高清版)DB33∕T 386-2013 内河航道工程质量检验规范
- 蒸汽管道试压作业方案
- 《餐饮食堂厨房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质量控制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 热射病的护理诊断和措施
- 三年级科学教材培训心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