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儿科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儿科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儿科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参照 2007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根据年龄、潜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将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具体判断条件见表 1: 表 1: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 年龄(岁)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次 年)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次年) 反复气管支气管炎 反复肺炎 0 2 岁 2 5 岁 5 14 岁 7 6 5 3 2 2 2 2 2 注:( 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 7 天以上。 (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 1 年。 ( 4)反复肺炎是指 1 年内反复患肺炎 2 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证候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 十一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1. 肺脾气虚证: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 2. 气阴两虚证:反复感冒,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神疲乏力,平时多汗,口干喜饮,纳呆食少,肌肉松弛,咽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3. 肺胃积热证:反复感冒,口渴 ,伴口臭或口舌生疮,夜寐欠安,纳差,大便干,咽红,舌红,苔厚或黄,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脾。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甘草。 中成药:童康片、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黄芪、防风、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3肺胃积热证 治法:清宣肺胃。 推荐方药:凉膈散加减。连翘、栀子、黄芩、薄荷、桔梗、牛蒡子、芦根、大黄、朴硝、竹叶、生石膏、甘草。 (二)其他疗法 1捏脊疗法:操作时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每次反复捏 6 遍。每天捏 1 次,每周治疗 5 天, 4 周为 1 疗程。 2穴位注射法: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常规注射消毒,得气后注射,每次每穴 3 4 天注射 1 次, 1 周 2 次, 4 周为 1 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随访 12 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和病情符合同年龄组正常标准。 显效:随访 12 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较疗前平均数减少 2/3 以上。 进步:随访 12 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较疗前平均数减少 1/3 2/3。 无效:随访 12 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较疗前平均数减少 1/3。 (二)评价方法 1疗效观察时间应在 1 年以上,注意排除随访期间的混杂因素,同时在进行疗效比较的时候要考虑中医药干预的季节性。 2疗效评价在强调呼吸道感染次数的同时,还可包括病情轻重(上感、气管支气管炎、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