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古今词义的异同 n古今汉语的词汇是发展变化的。词汇的发 展变化,首先表现在数量的增减上。 n一、古今词汇的增减 n(一)旧词的消亡: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消亡了,这个词往往 也就消亡了,可以叫做历史词。比如韩 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 遗以水。”“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 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 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例如: n耒 耜 戈 盾 笏 璧 玦 箪 刖 黥 膑 弑 辇 n宰相 里正 公堂 衙役 宦官 太后 左师 舍 人 稽首 n有些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今天还存在, 但改换了说法,这样的词可叫古语词,例 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 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 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 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 倡优”也就不用了 n再如: n购悬赏 履鞋子 冠帽子 叟老头 子 豕猪 n辛辣 甘甜 兵武器 师军队 卒士兵 n(二)新词的增加:新词的增加比旧词的 消亡速度要快得多,数量要大得多。以文 字形式而论,据统计,甲骨文时期用以表 达衣食住的字只有15个,金文时已增加到71 个,说文时期增加到297个,几乎等于甲骨 文时的20倍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不断发展,新词总是在不断产生。但新 词的产生,一般来讲不影响我们对古书的 阅读理解,所以这里就不多分析这方面的 情况了。 n二、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 n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数量、 形式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词义的发展变化是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 一个难点,因为词义的差异(尤其是那些 细微的词义变化)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 的知识。王力先生说:“读古书要有历史观点 ,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要有发展的观点 ,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n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n(一)词义相同 n现代词汇从古代词汇中继承了不少基本词和一般 词,这主要属基本词汇部分。如: n人 手 心 日 月 星 山 水 风 云 雷 电 冰 n霜 天 地 泉 鸡 雪 冷 高 嫁 娶 湿 泪 稻 n饮食 侵略 桥梁 边境 广大 驰骋 天下 国 家 n天文 地理 道德 人民 蟋蟀 女郎 规则 布 帛 n葡萄 琵琶 鸳鸯 道路 制度 风雨 昼夜 危 害 n还有些古代单音节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 中虽不再作为单音词使用,但却作为构成 新词的语素被继承下来。如: n目: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今一般已不单独 使用,但作为词素,保留在目的、目标、 目前、目光、目录、纲目、眉目、栏目等 双音词中。 n忧:今天也单用,作为词素保留在忧愁、 忧伤、忧虑等双音词中。 n上述情况说明了词汇的继承性的特点。在 古代汉语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词 语属于上述情况,这正是我们今天仍然能 够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比如木兰辞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其中 绝大多数的词,意义及用法都与现代汉语 相同。 n(二)词义迥异 n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 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 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 、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 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 n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 撞”之义。 n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 或泛指“食”、“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羞”,即食品之意;“可羞于王公”(左传隐公 元年),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味”之意。这个 意思现在写作“馐”。而“羞”却指害羞,不好意思 。 n绸:古义是“缠绕”之意,如“薜荔柏兮蕙绸。”( 九歌湘君),王逸注:“绸,缚束也。”现 代却指一种丝织即绸缎。 n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 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 ,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 指人。 n(三)词义微别 n如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这 里的“敌国”并非指与己相为仇敌的国家,而是指 与己地位相匹敌的国家。这是我们阅读古书的难 点,也是重点。 n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 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 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 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n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 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予。 n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 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n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 夫。”今义为劝说。 n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n信:本义是“语言真实”,“信言不美,美言 不信。”(老子)后引申为“传递语言之 义”,即“使者”,成为“信”的常用义,如“谢 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 ,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这 里“信”、“书”对用,“信”指“使者”,“书”指“ 信”。“信”大约在唐代才产生“书信”义。 n爱:古今都是一个常用词,都有“喜爱”的意 思;但“爱”在上古还有“吝惜、舍不得”的意 思。如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 吾何爱一牛?” n三、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 n(一)词义的扩大:是指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 了。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 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 n睡: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 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 “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 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 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可见其义由坐者打盹 扩大到了坐着以及躺着睡觉。 n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 )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 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 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 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 ,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 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 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 生熟均可。可见“粮”的词义由(供旅行者吃的 )干粮扩大到了所有各种粮食。 n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 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今泛指各个大的河 流。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关塞极天唯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n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河流。陆 云答兄平原:“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 n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 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 的“皮”即为古义。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 不存,毛将安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 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n布:上古指用麻织成的衣料。说文解字 段注:“古无今之木棉布,但有麻布与葛 布而已。”大约魏晋以后,随着棉花的传入 ,“布”始从麻织扩大为棉织的衣料,现又扩 大为化学纤维等织成的衣料的统称。 n响:本指回声,如“空谷传响”(水经注 江水)。“天下云集响应”(贾谊过秦论 )。“响”都是“回声”的意思,“响应”即“ 像回声那样应和”之意,后来“响”扩大为指 所有声响。 n n菜古义仅指蔬菜。说文:“菜,草之可 食者。”今义则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现代汉 语词典:“菜,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 蛋品、鱼、肉等。” n匠古义专指木匠。说文:“匠,木工也 。”段玉裁注:“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 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 称。”今义为一切工匠,即段注所云“凡工之称” ,如:木匠、皮匠、泥瓦匠、剃头匠等。 n好古义专指女子貌美。方言卷二:“自 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战国 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现代泛指一切事物的美好。等等。 n韵会:“脸,目下颊上也。”白居易咏 王昭君诗:“轻匀两脸花,淡扫双眉柳。” 今扩大为整个面部。 n“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 声也。”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贾谊 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 从。”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 外延扩展了。 n(二)词义的缩小: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 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的事物范围小,即 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 n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 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 ”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 缩小了。 n瓦古义泛指一切陶器。说文:“瓦, 土器已烧之总名。”段玉裁注:“凡土器,未 烧之素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今义主要 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n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 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 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 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 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的其 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 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再后来专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 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 见端倪。 n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 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玉篇:“臭, 香臭总称也。”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郑玄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 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周易系辞:“同心 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 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 :“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 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 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n金:泛指金属。说文称金为黄金,称 银为白金,称铜为亦金,或铁为黑金。现 缩小为表示黄金。只有在词组里还保持金 属的意义,如五金、冶金等。 n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 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 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 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n子古义泛指儿子、女儿。仪礼丧服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凡言子 者,可以兼男女。”战国策赵策四:“丈 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少子”指“小儿子”。论 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 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其子”指 “孔子的女儿”。今义“子”专指儿子。等等。 n坟原指大的土堆或河堤,九章哀郢 :“登大坟以远望兮”;周南汝坟:“遵彼 汝坟”,指汝水大堤。礼祀檀弓上说:“ 古者墓而不坟”。后来墓上堆土,就称之为坟 ,再后来就专指坟墓了。 n (三)词义的转移:即词所代表的概念发生转移,从 指甲义转为乙义。例如: n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 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n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n汤古义是热水。说文:“汤,热水也。”论语 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刘宝楠正义: “探汤者,以手探热。”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 夏日则饮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 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汤 镬”即“开水锅”。成语“固若金汤”、“金城汤池”,“汤”均 指热水。今义“汤”专指米汤、菜汤,与“热水”所指有异 。 n 涕上古指眼泪。说文:“涕,泣也 。”段玉裁注:“按:泣也二字,当作目液 也三字,转写之误也。”诗经陈 风 泽 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 自鼻曰泗。”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 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后来,词义转移为“ 鼻涕”,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 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涕泪” 并用,“涕”指鼻涕。 n脚上古指小腿,如墨子明鬼下:“羊 起而触之,折其脚。”司马迁报任安书:“ 孙子膑脚,兵法脩列。”“膑脚”即砍去小腿上 端的膝盖骨。现代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此意,如 吴方言称“腿长”叫“长脚”。中古以后,“脚”义 转移指踝关节以下着地的部分(即古语“足”义) ,一直延续到现代。 n 乳上古指“生殖”,说文:“人及鸟生 子曰乳。”是动词。又指生产后处于哺乳期的 动物,如“乳虎”、“乳彘”、“乳狗”指处于哺乳 阶段的母虎、母猪、母狗。又指“乳房”、“乳 汁”,此义是现代常用义。 n去古义是“离开”,如诗经魏风硕鼠的“ 逝将去女”,意即“我发誓要离开你”。“去世”即“ 永远离开人世”。现代“去”表“到去”之义, 与古代“去”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n 丈夫古代是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 “夫,丈夫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 八尺,故曰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又泛指所有男人 ,包括刚生的男孩,国语越语上:“生丈夫 ,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现 代“丈夫”仅指已婚妇女的配偶。 n n牺牲古代指牛、羊、豕等祭品,左 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孔颖达疏:“牲谓三牲,牛、羊、豕 也;牺者,牲之纯色也。”“祭神之物。”现 代指为正义事业或因公而献身。 n烈士古代一般指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 向的人,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现代则指 为了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人。 n 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 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 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 ,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 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 ,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 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 、粟米羹、蓮子羹等。 n“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 的木制的高脚碗。诗经大雅生民“于 豆于登”(盛肉于豆,盛肉于登。”)“豆”就 是指这种器皿。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 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 叫“豆”,而叫“菽”。 n淫古代的常用义是“过分”、“过度”。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以成礼,不继以 淫,义也。”又指长期下雨,尔雅:“久 雨谓之淫。”又指奢侈浪费,礼记王制 :“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孔颖达 疏:“淫谓过奢侈。”又指生活放纵,国语 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 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特指男 女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小尔雅:“男女 不以礼交谓之淫。”这个意义是“淫”的现代 通用义。 n(四)词义色彩变化: n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 好坏,以及对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词义 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了古人和今人对词 义所概括的对象的态度。这种差异有两种 表现形式:词义褒贬的变化和词义轻重的 不同。 n (1) 词义褒贬色彩的变化 n 由于社会习俗和人们认识变化的影响, 词义的褒贬扬抑也会随之改变,有的褒义 词变成了贬义词,有的贬义词变成了褒义 词,有的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等等。例 如: n 复辟(bi4)本指失去君位的帝王重新 上台掌权恢复统治,是个褒义词。辟,君 主。语出书咸有一德:“ 伊尹既復政 厥辟。”孔颖达疏:“自太甲居桐,而伊尹秉 政;太甲既歸于亳,伊尹還政其君。” 唐元 稹 迁庙议状:“中宗復辟中興,當爲百 代不遷之廟。”明史王骥传:“石亨、 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今义则指“国家政权 落到旧制度的代表手里”,即被推翻的统治 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 是个贬义词。 n 爪牙古义指国家的猛将、帝王在军事 上的勇猛助手,是个褒义词。如国语越 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 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诗经小雅祈 父:“祈父(官名,即司马),予王之爪牙 。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孔颖达疏:“时 爪牙之士呼司马之官曰:祈父!我乃王之爪 牙之士。所职有常,不应迁易。汝何为移 我于所忧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汉书 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今义则 指坏人的帮凶、走狗,是个贬义词。 n 锻炼古代除“冶金”之义外,还有玩弄 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 是个贬义词。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 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 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现 代则是褒义词,指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 魄,或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觉 悟、增强能力。 n贿上古指财物(特别是布帛之类),是个 中性词。如周礼天官大宰:“商贾阜 通货贿。”郑玄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毛亨传:“贿,财;迁,徙也。”赠送财 物也叫“贿”,如左传昭公五年:“出有 赠贿。”现代“贿”是贬义词,指为了达到自 己的目的而用钱财来买通他人。 n谤古代是中性词,义为批评议论居上 位者,指责当权者的过失、罪恶,但这种 批评议论和指责一般是背后进行的。玉 篇:“谤,对他人道其恶也。”如战国策 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 人谤王。”汉贾山至言:“庶人谤于道, 商贾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现代 是贬义词,义为毁谤、中伤、恶意诋毁。 n(2) 词义轻重的变化 n 有些词,古义所表程度轻,今义变重;有些 词,古义程度重,今义变轻。词义的这种古今 变化,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 n 诛古义较轻,表示用言词责备。周礼 天官大宰:“八曰诛,以驭其过。”郑玄注:“ 诛,责让也。”贾公彦疏:“诛以驭其过者,臣 有过失非故为之者,诛,责也,则以言语责让 之,故云以驭其过也。”广雅释诂:“诛, 责也。”成语“口诛笔伐”之“诛”,即此义。后来“ 诛”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今义多用, 并形成“诛戮”一词。 n 恨古义是“遗憾”,词义较轻。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秦王见孤愤、五 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指韩非 )与之游,死不恨矣!”“死不恨”是“死了也不 感到遗憾”之义。诸葛亮出师表:“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句中的“痛恨”是“感到痛心和遗憾 ”的意思。“恨”之今义为“仇视”、“怨恨”、“ 仇恨”(此义古代用“怨”表示),词义很重。 n 诬古义本指讲话夸大其辞,虚妄不实 ,词义较轻。说文:“诬,加也。”段玉 裁注:“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 ,皆曰诬也。”墨子非儒下:“儒者迎 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 应之曰:此诬言也。”后来发展出“诬蔑”、 “毁谤”、“诬陷”之义。汉书孙宝传:“ 吏民未敢诬明府也。”颜师古注:“诬,谤也 。”今义为捏造事实冤枉人,词义重。 n 病古义指重病、重伤,词义重。说 文:“病,疾加也。”玉篇:“病,疾 甚也。”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 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句中的“ 病”指受了重伤。论语子罕:“子疾病 ,子路使门人为臣。”宋邢昺疏:“子疾病者 ,疾甚曰病;子路使门人为臣者,以孔子 尝为鲁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家臣之 礼,以夫子为大夫君也。”今义泛指各种疾 病,即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的状态, 包括小毛病。单用“病”字,词义一般较轻; 重病通常用“大病”、“重病”表示。 n 贼古义指犯上作乱的人或杀人劫货的 强盗,词义重。左传宣公二年:“子为 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句 中的“贼”,是晋国太史董狐对杀死了晋灵公 的晋臣赵穿的称呼。周礼秋官士师: “二曰邦贼。”郑玄注:“为逆乱者。”后汉 书百官志一:“贼曹(官名)主盗贼事。”“ 盗”指小偷,“贼”指强盗;“盗”是暗窃,“贼 ”是明抢。“贼”的今义指偷东西的人,词义 较轻。 n感激古义是感动奋激的意思,词义很 重,如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慷慨 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 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诸葛亮出师 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激”的今义是指 因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或感 谢之意,词义较轻。等等。 n四、辨别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 题: n(一)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的不在迥别, 而在微殊。因为细微的差别易生误解。如“ 步”,相当于今之两步;“坐”,相当于今之“ 跪”。“尺”,周汉代相当于今之23厘米;“布 ”,粗布,即麻、葛织的布,后代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生产线厂房租赁及设备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初创企业员工加班薪资计算与支付细则合同
- 2025版新能源经营场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地产抵押担保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护理员职业培训及聘用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个人债务重组与配偶权益保障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包装印刷设备租赁及服务合同
- 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服务合同
- 2025年餐饮行业外卖平台订单结算与信用风险防范合同
- 2025瓷砖行业质量检测与认证服务合同
-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 CJ/T 341-2010混空轻烃燃气
- MSC:破解能源转型密码: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实践指南
- 存款代为保管协议书
- JTS-T 245-2023 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 2024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套
-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方案
- 2024年高考山东物理试题分析及2025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 环境内审员试题及答案
- 铁路机务安全管理
- 中国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24)-赛文研究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