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抗微生物药物的血液系统副作用.ppt_第1页
专题讲座抗微生物药物的血液系统副作用.ppt_第2页
专题讲座抗微生物药物的血液系统副作用.ppt_第3页
专题讲座抗微生物药物的血液系统副作用.ppt_第4页
专题讲座抗微生物药物的血液系统副作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微生物药药物 血液系统统不良反应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赵小英 n药物对患者的危害 药品质量事故(假药、劣药) n假药、劣药的危害是巨大的,我国药品管理法对此 有明确的界定和处罚规定。 错误用药(超剂量、用错药和不合理用药等) n错误用药包括药品超剂量中毒、用错药和不合理用药等 。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病例中,发现大量的错误用 药和不合理用药所导致的伤害。 药品不良反应 n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一种属性,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通过监测分析,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药品不良 反应的危害。 一、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 WHO规定, 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 、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 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 不当引起的反应,也非药品质量事故。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 A型药物不良反应 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dos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 ,可以预测,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A型不良反应包括副作 用、毒性反应、过度效应、首剂效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 。如苯二氮zhuo类引起的瞌睡,抗血凝药所致出血等。 nB型药物不良反应: 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non-dos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它是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 异常反应,一般和剂量无关联,难于预测,发生率低而死 亡率高。B型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 如氟烷引致的恶性高热,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nC型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机理不明,潜伏期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 以预测,如致癌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住院病人:10%20%; (2)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者 0.24%2.9%; (3)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 0.3%5.0%。 1274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表 涉及药品880种药物(2006) n按照药品分类统计: 化学药累计15506例,占87.0; 中(成)药累计2242次,占12.6%, 生物制品累计68次,占0.4%。 n化学药中排在前三位的: 抗微生物药,分别占全部累计频次的47.0%。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分别占全部累计频次的.%。 循环系统用药,6.1%。 n药物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源性疾病的10%。 引起血液系统损害的可疑药物中以抗肿瘤药最多。 抗微生物药物引起占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47%左右。 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因素 n年龄:婴幼儿、老年人发生率高 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高达24%。 n性别:女性高于男性 保泰松引起粒缺比男性高3倍 氯霉素致再障比男性高2倍 n疾病状况: 便秘、肝病、肾病、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 n种族:乙酰化、G-6PD酶、心得安 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 nLD50/ED50即动物半数致死量和感染动物半数有效剂量之 比,是评价化疗药物应用价值的参数之一,值越大,表示 药物疗效高。 n安全范围:药物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表 示药物的安全性,其距离越大越安全。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表示 n用下列术语和百分率表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率: 十分常见(10%) 常见(1%,10%) 偶见(0.1%,1%) 罕见(0.01%,0.1%) 十分罕见(0.01%)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s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Sciences ,简称CIOMS)推荐 二、 抗微生物药物分类、 作用机制及主要代表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 n治疗除寄生虫感染以外的感染的药物,称抗微生物药物, 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原虫、滴虫 、分枝杆菌药物、抗衣原体、支原体药物等。 抗微生物药物分类 n抗生素类: 1928年发现青霉素,1940年面世 氯霉素、多粘菌素B、金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 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 n非抗生素类(人工合成、天然来源) 最早1935年-磺胺药 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呋喃类(呋喃唑酮、 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物 抗生素:某些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产生的,选择性杀灭他种 生物或抑制其机能的化学物质。按结构分九大类: n-内酰胺类和-内酰胺酶抑制剂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n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培尼培南和美罗培南 n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和安普霉素 n四环素类: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脱氧土霉素) n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n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柱晶白霉素、泰乐菌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 n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n多肽类:包括杆菌肽、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万古霉素等 n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n利福霉素类 :利福平、利福喷丁等 n其他:磷霉素 、灰黄霉素 等 人工合成 n磺胺类及其增效剂 磺胺嘧啶 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增效剂)TMP n喹诺酮类药 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萘啶酸、依诺沙星、洛美沙 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n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喹乙醇 n抗结核、麻风分支杆菌类药 异烟肼、异烟肼维B6、异烟胺、异烟腙、甲烟肼、对氨基水杨酸 、乙胺丁醇、氨硫脲 n抗真菌类药 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 n抗病毒 核苷类:碘苷、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病毒唑)、阿昔洛韦(无环 鸟苷)、更昔洛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 非核苷类:金刚烷类、肽类(saquinavir)、非肽类(nelfinavir) 、 膦甲酸等。 天然来源抗感染药 大蒜素、小檗碱、鱼腥草、穿琥宁 三、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发生在血液系统的重大不良反应事件 n1922-1970许多国家使用氨基比林退热止痛,引起粒细胞 缺乏,死亡超过2000人 n1935年,欧美等国家约有100万人应用非那西汀退热止痛 引起肾损害和溶血,造成2000人肾兵和500人死亡 n1940年,许多国家使用硫代硫酸钠治疗风湿病、哮喘。引 起约1/3用药者肝、肾、骨髓损害。 药物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n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可 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又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磺胺类药 物可以引起溶血性贫血,也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症。 n同一种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药物引起,如再生 障碍性贫血可由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引起。 n致病药物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1、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 n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抗微生物药物占所有引起白细胞减少药 物的15. 7% 、其中磺胺类和其他抗微生物药物占11. 7%; n通常发生于接受大剂量、长疗程用药者; n药物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可急可缓,一般在用药3 周内发病,多数在用药后1314天发生,最短者可在数小 时内发生; n如能及时停药,持续3周左右可自行缓解。 发生机制 n中毒(生成障碍性)学说:药物直接作用于骨髓,影响细胞 代谢,抑制细胞生长发育,如抗癌药、氯丙嗪等。 n过敏学说:由于个体对药物的感受性不同所致。药物对血 细胞是无毒的,而在某些对该药过敏者即使常规剂量也会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以称为过敏性粒细胞减少症。 n免疫学说:药物作为一种半抗原,在敏感者体内与白细胞蛋 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白细胞抗体,导致白细 胞破坏或溶解,因而使白细胞减少。 n磺胺类药物是引起粒细胞减少与缺乏的常见药物。磺胺类 药物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机制,可能兼有骨髓抑制和 免疫破坏两方面作用。 n氯霉素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报道远较再生障碍性贫血 为少。氯霉素引起造血功能损害的患者中粒细胞缺乏者占 9%。氯霉素用药57天后方能引起粒细胞减少,其机制可 能与骨髓抑制有关。 n青霉素及其衍生物氨苄西林、羟苄西林、甲氧西林、苯唑 西林等均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致病机制:可能与其 降解产物对粒系定向干细胞的抑制和免疫机制破坏粒细胞 即半抗原型破坏粒细胞。 n此外,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利托霉素、呋喃妥因、新生 霉素、链霉素、甲砜霉素、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氟胞嘧 啶,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阿昔洛韦 、溴呋啶、缬更 昔洛韦、西多福韦、利巴韦林等偶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 报道。 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4期 2、药源性血小板减少 发生率仅次于白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 n发病机制:免疫性和骨髓生成障碍性。 n药物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机制为: 半抗原 型;自身免疫型;免疫复合物型。 n磺胺类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致病机制可能是 免疫性破坏和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抑制作用;常见药物为 磺胺甲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 、磺胺 林(磺胺甲氧吡嗪)等; n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致病机制为免疫反应;氨苄西林是 目前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相对较多的药物,青霉素所致者 很罕见;头孢菌素类常见。头孢菌素引起血小板减少可 于用药数日内发生,停药后很快恢复。 n利福平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之一。利福平导致的血 小板减少为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类疾病主要 是具有半抗原性的药物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减少。其 他如吡嗪酰胺、异烟肼等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n氯霉素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药物,亦可选择性 地作用于骨髓的巨核细胞,引起血小板减少,其发生率仅占 氯霉素引起造血系统反应的4%。 n此外,庆大霉素、新生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斯沃(利奈唑胺)、利巴韦林等也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报 道。 3、再生障碍性贫血 n药物与化学物品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依次为: 氯霉 素( 44. 4%) 、磺胺(3. 5%)-。 n作用机制按其是否依赖于剂量,可分为特异反应性和细胞 毒性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药两大类。 n氯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特异反应性再 生障碍性贫血。 n氨苄西林、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链霉素、 卡那霉素、甲氧西林、异烟肼、氨硫脲、呋喃妥因、利巴 韦林等偶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4、贫血 (1)溶血性贫血和溶血性疾病 n溶血类型: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常于用药后1248小时 内发生。慢性溶血:病程缓慢,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之久, 主要为慢性贫血表现。 n发生机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发生在再次用药的患者 。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又称为红细胞生化异常性溶血性 贫血。这是由于患者本身存在红细胞酶先天性异常接触某 些药物后引发的溶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生机制及相应的药物 半抗原型又称青霉素型 n药物- 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类抗体对该 药是特异的,只破坏有该药结合的红细胞而不破坏正常红细 胞。致病药物有半合成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甲 苯磺丁脲等。 自身抗体型又称甲基多巴型 n修饰红细胞表面抗原,药物与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使 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决定簇发生变化, 进而促使红细胞自身抗 体的生成引起溶血。抗体多在用药后36个月形成,所以此 类溶血通常发作缓慢,症状轻微。致病药物有甲基多巴、左 旋多巴、甲芬那酸(甲灭酸)等,有自限性。 免疫复合物型亦称奎宁型、 “无辜旁观者”型 n由奎宁等诱导机体产生直接抗药物的抗体,药物松地粘在红细 胞周围,抗体一药物复合物激活补体而引起血管内溶血。此 种复合物易与红细胞分离,分离后再与其他红细胞结合。因 此少量药物在血管内可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此型溶血常突 然发生,病情进展快而严重,通常为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 白尿,肾功能衰竭多见。致病药物:奎宁、磺胺类、异烟肼等 。 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生机制及相应的药物 n缺乏G-6-PD的红细胞,不能破坏过氧化氢或使二硫化合物 还原,从而使血红蛋白变性,引起溶血。 n不稳定血红蛋白易自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且对氧化 剂药物很敏感; n伯氨喹和磺胺甲氧嗪等易致上述两类病人诱发非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血红素合成障碍和铁利用不良所致的一种贫血。 n抗结核药及致病机理:异烟肼、吡嗪酰胺或环丝氨酸等药 物是5-磷酸吡哆醛的对抗物,能干扰维生素B6 代谢,因而抑 制血红素的生物合成,影响铁的利用,导致铁粒幼细胞性 贫血的发生。 n氯霉素及致病机理:氯霉素能抑制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减低 铁螯合酶和氨基乙酰丙酸(ALA )合成酶的活力,影响血红素 合成,发生铁粒细胞性贫血。 (3)巨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 障碍所致的一类大细胞性贫血。 n抗结核药环丝氨酸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致病机制与药 物影响叶酸吸收或利用有关。 n新霉素:可干扰维生素B12从小肠吸收,导致维生素B12缺 乏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 n其他如四环素等也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致病机制 尚不清楚。 (4)、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以骨髓中红系显著减少或缺如,而粒系与巨核系增生正 常为其特点。 n常见药物:异烟肼、乙胺嘧啶、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 素、万古霉素、磺胺噻唑。 n致病机理:氯霉素致红细胞再生障碍可能是整个骨髓受抑 制的早期表现。 5、药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 drug-induced platelet dysfunction, DPDF) n致病机制:干扰血小板膜受体; 抑制前列腺素途径; 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其他未明机制。 n对于血小板的抑制程度,可能与抗生素的结构有关,有酰基 侧链的羟基类抗生素被认为涉及血小板的抑制作用。 n出血表现较为隐匿复杂,有出血表现者仅占DPDF的一部分 。 n多发生于已有止血障碍的疾病如尿毒症、内毒素症患者。 n血小板功能异常(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应用抗生素后数小 时出现,用药34天最明显,停用抗生素后数日至2周内恢复 正常。 n主要药物:-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羧苄西林、青霉素、哌 拉西林、替卡西林、阿帕西林、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头 孢噻吩、头孢唑酮、头孢噻肟、拉氧头孢。 6、低凝血酶原血症 通常见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的患者 n发生机理:(1)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的使用使肠菌丛发 生明显改变,减少维生素K生成,造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 因子生成减少;(2)头孢哌酮分子中所含的N2甲基硫代 四氮唑(NMTT) 基,可直接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 合成,两者均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发生。 n发生与头孢菌素抗生素的用量大小和疗程长短有关。 n肾功能减退可增加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发生。 7、药物相关性白血病 n氯霉素:此药与白血病的关系早在1955年即有报道。 n白血病类型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多, 其预后比原发性 白血病的预后差 。 n氯霉素诱发白血病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药物导致骨髓增 生不良。 1、明确可疑药物 记分推算法评价ADR因果关系 记分推算法在病例分析时,对用药与反应出现的时间顺序、是否已有类似反应 的资料等基本问题予以打分,最后按所记总分评定因果关系等级。 关系等级评价 -总分9分:肯定有关(defintite) -总分58分:很可能有关(probable) -总分14分:可能有关(possible) -总分0分:可疑(doubtful) 四、药物副作用的治疗和预防 问 题 是否 不 知 道 记记 分 a. 该该反应应以前是否已有报报告+10 0 b. 本例ADR是否在使用所疑药药物后出现现+2 -1 0 c. 当所疑药药物停用后,使用特异的对对抗剂剂之后不良反应应是否改善+10 0 d. 再次使用所疑药药物,ADR是否再出现现+2-1 0 e. 是否有其他原因(药药物之外)引起这这种反应应-1+2 0 f. 当给给安慰剂剂后这这种反应应是否能再出现现-1+1 0 g. 血(或其他体液)的药药物浓浓度是否为为已知的中毒浓浓度+10 0 h. 当增大药药物剂剂量,反应应是否加重;减少药药物剂剂量,反应应是否减 轻轻 +10 0 i. 患者以前用过过相同或类类似的药药物是否也有相似的反应应+10 0 j. 该该不良反应应是否有客观检查观检查 予以确认认+10 0 2、停用可疑药物 n立即停用可疑致病药物。 n停用其他非绝对必用的药物。 3、治疗 3.1.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n可选用1 2 种升白细胞药物 n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免疫机制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能有效,可短 期应用。 n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造血 。 n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n控制感染。严格消毒、隔离,有条件者应住无菌层流室 3.2.溶血性贫血 n轻症:停药后可很快恢复,不需特殊治疗。 n有血红蛋白尿或少尿者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补液及 碱化尿液防治肾衰竭,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 n不轻易输血,因会提供补体使溶血加重。 n如必须输血应严格配型,并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量不 宜过多,速度应缓慢,一旦发现溶血加剧,应立即停止 。 3.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n一般停用有关药物后即可逐渐恢复。 n加用维生素B6 可使贫血纠正得更快。 3.4.巨幼细胞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