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 题 报 告题 目 : 机电中间产品(循环发展 模式及对策) 学 院 : 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 业 : 工商管理 姓 名 : 研 究 方 向 : 循环经济 指 导 教 师 : 郑季良 日 期 : 2011年4月 1、课题背景废旧机电产品的处理和利用问题已成为新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废旧机电产品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在发达国家已引起普遍警觉。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逐步取得了共识:人、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这次大会上通过的一份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为全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制定了抉择和行动方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政府立法和回收技术研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利用系统,众多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一产品一再生产品或资源”的良性循环。我国已进入机械装备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废旧汽车和报废家电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快速增长,但废旧机电产品的回收利用率低、拆解分类技术含量低、再制造技术使用量低。目前国内的再制造产品,还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机床设备等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上,其他机电行业则缺乏相关的回收企业、再制造企业和资源再生企业,从而导致材料、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相对于国内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率低的现状,目前国外已经普遍将再制造作为一种最优化的产品末端处理选择方式,再制造业在很多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再制造产业群。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为例,目前欧美等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范围已经涵盖了发动机、传动装置、离合器、转向器等部件。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达到80以上。丰田和福特等汽车巨头甚至可以达到95的回收率。欧盟对汽车报废和再制造制订了严格的规定,从2006年1月起,欧盟所有报废汽车材料的最低回收利用率是85,最低再利用率达到80;2015年1月之后,欧盟报废汽车材料回收利用率将在95以上,再利用率将在85以上。而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才开始起步发展,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变速器、电机等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上,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还面临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制约。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废旧机电产品形成的垃圾污染及造成的环保问题是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 产品数量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逐渐出现的新问题。废旧机电产品大部分材料由金属、塑料、玻璃等固体无机物成分组成,报废后不易降解,其中的部分电子元器件还具有重金属毒性,对环境危害大。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废旧机电产品的资源化是新时期的必然趋势。1)资源潜力巨大项目组对斯太尔旧发动机剖析的结果表明,占总机重量945的零件都可以再利用或再制造。这充分说明了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资源化可减少原生资源的开采,减轻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的压力,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每年全世界仅再制造业节省的材料就达到1400万吨,节省的能量相当于8个中等规模核电厂的年发电量。2)经济效益显著资料表明,美国2002年资源化产业的年产值为GDP的16。我国2020年GDP预计达到4万亿美元,如果以美国2002年资源化的水平作为我国2020年目标,则资源化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40亿美元。3)环保作用突出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可以减少原始矿藏开采提炼以及新产品制造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能够极大地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如果美国汽车回收业的成果能被充分利用,对大气污染水平将比目前降低85,水污染处理量将比目前减少76。4)缓解就业压力实施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将可兴起一批新兴产业,解决大量就业问题。5)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通过开展以再制造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化。可以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6)提升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相继立法支持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强化了对进口机电产品废弃时的资源回收利用评价。如果我国企业能积极开展面向资源化回收的产品设计。就可以避开这些国家的贸易壁垒。同时,还可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机电产品,实施严格的资源回收利用评估。机电产品再制造(对废旧(机电)产品的高技术产业化修复和改造)是实现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利用的关键措施,是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途径,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3、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发达国家在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方面开展工作较早,其成功经验主要是:管理途径法制化、回收措施系统化、回收处理责任化、处理形式产业化、资源回收最大化、处理技术高新化。美国的再制造工程已深入到工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冰箱压缩机、电子仪器、机械制造、办公用具、轮胎、墨盒、工业阀门等。2001年美国RwBeck公司对美国的再循环产业进行了研究,涵盖了26个工业类别,并按T作性质的不同分为废旧产品的收集、材料回收、再循环材料用于制造业及再利用和再制造四类。我国政府对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非常重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制订了相应的规划,80代提出了废弃物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政策,9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关资源化的研究工作现已初步展开。为推动再制造工程在我国的发展,2000年12月,由徐滨士等12位院士及多名专家完成了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在我闺应用的前景咨询报告,中国工程院将此报告呈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批转10个部委研究参阅;2000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批准,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建立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6月建成并通过验收;徐滨士、朱胜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4、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效果论文框架本文的初步拟定的结构具体如下:1 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1.2论文研究意义2 国内外机电中间产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1 机电中间产品的概述2.2 机电中间产品的发展现状2.3 机电中间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2.4 我国机电中间产品的发展目标2.4.1 机电中间产品的绿色设计2.4.2 机电中间产品的资源化3国内外机电处理模式比较3.1 国内处理模式 3.2 国外处理模式3 我国机电中间产品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紧迫性3.1.1 威胁人类健康3.1.2 污染自然环境3.1.3 安全隐患3.2 忽视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 3.4 废旧机电产品回收率低、范围小3.5 缺乏废旧机电产品修复、再制造技术3.6 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缺乏政策支持4 我国机电中间产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4.1 机电产品循环理论概述 4.1.1 循环经济理论4.1.2 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意义 4.2 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发展运行机制 4.2.1 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途经 4.2.2 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关键技术4.3 关于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政策研究4.4 推动我国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建议5 再制造产品评价系统 5.1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 评价的标准5.3 评价结果6 结论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取了以下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的研究自始至终遵循系统分析思路,强调用系统科学指导论文谋篇布局从而保证了体系结构的严谨性。从国内外机电产品的现状谈起,分析了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了国内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我国在废旧机电产品处理上的弊端,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整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严谨的系统性。论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通过分析我国机电产品的现状,发现其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机电产品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加深对我国机电产品资源化的了解,以期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主要参考文献1 曲格平 机电产品开茧与创新2001.6(总7I期)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2 陈玳 标准科学2010(4)废旧机电产品再循环模式研究3 徐滨士 朱胜 姚巨坤 科技导报2006,23(6)废旧电产品资源化4 徐滨士 刘世参 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及发展前景5 徐滨士 刘世参 李仁涵 姚巨坤 向永华中国表面工程2004 年第2 期总第65 期 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及发展前景研究6 姚巨坤 崔培枝 向永华 资源再生2009(6)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途径选择分析7 向永华 姚巨坤 徐滨士 刘世参 新技术新工艺2004(4)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与再制造工程8 曹焕亚,祝勇仁 机电工程机2005,22(11)电产品并行式绿色设计方法的研究9 徐滨士 刘世参 史佩京 机电产品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工程及其产业化应用10 林朝平 轻工机械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