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生平简介.doc_第1页
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生平简介.doc_第2页
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生平简介.doc_第3页
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生平简介.doc_第4页
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生平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95高龄辞世克莱蒙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一名发言人表示,全球管理理论学家先驱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周五(月日)早晨在加州自宅逝世,享寿95岁。死因为自然死亡。 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新闻工作者暨知识分子被视为将管理发展成一门学问的第一人。 德鲁克投身管理学前后将近75年,期间出书39册,最近一本与马齐里洛(Joseph Maciariello)合着的著作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预计2006年初出版。 人是组织里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德鲁克哲学的中心思想之一。他在1950年代最先提出这项革命性的学说。 德鲁克对于管理与企业潮流同样眼光独具-1950年代预测计算机在未来的重要性;1960年代预测到远东地区的竞争优势;以及1990年代各界对经理人高薪的反动。 帮助中国培养自己的管理者对于中国管理者的培训,90多岁高龄的德鲁克一直亲力亲为,免费提供技术和业务的咨询和帮助。德鲁克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这样写道:“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的人才能建设中国,因此快速培养并使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迅速成长起来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也是中国的最大的机遇。” 德鲁克从1971年至2003年间在南加州克莱蒙大学担任社会科学与管理学教授,2003年后担任该校顾问至今。德鲁克简介Peter Drucker,德鲁克(又译杜拉克),1909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在奥地利和英国受教育,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公共与国际法博士学位, 美国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称赞他为20世纪有效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最重要创造者。他说:我研究德鲁克理论逾30年,多次与他交谈向他学习,他的贡献无可估量无人可以替代。 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向德鲁克颁发总统自由勋章,美国商业周刊赞扬他为我们年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他在1997年曾荣登财经杂志福布斯的封面人物,杂志标题为仍是最具朝气的头脑。 此外,德鲁克亦仿佛能预知未来:在1950年代预测计算机的重要性;1960年代预见日本崛起成为工业强国;预言1987年股灾;1997年预期行政人员薪酬会反弹。 德鲁克在1940年代初获邀研究通用汽车公司的内部管理工作,凭此经验撰写了著作企业的概念。他在94岁高龄时还撰写第35本着作,为非牟利管理机构创立基金会。1938年父母因反对纳粹,逃往美国,父亲任大学教授,1967年逝世。1931年德鲁克获法兰克福法学博士。1942年受聘为通用汽车公司顾问。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对成功的大企业有细腻而独到的分析。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奠定大师的地位,并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为经典之作。1973年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巨著,该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至今已出版超过30本书,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等。 这位大师着有大量作品,强调以改革、企业家精神和策略来面对时代转变。 出版书籍中比较著名的有:管理类:The Essential Drucker Management 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Managing for Results Innovation and Intrepreneurship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社科类:Post-Capitalist Society The Ecological Vision: 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Condition The New Realities Drucker on Asia: 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 自传: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部分中文译本:序号 书名中文译本出版社原作出版时间1. 管理实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54年2. 成果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64年3.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1967年4. 旁观者海南出版社 1979年5. 变动中的管理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6.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 1985年7. 管理的前沿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8. 德鲁克论管理海南出版社1991年9. 九十年代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10.后资本主义社会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11.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2.21世纪的管理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德鲁克的管理箴言经济学人曾表示,“世上如果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人必定是德鲁克。”德鲁克管理论著见解深刻、洞见观瞻,年逾九旬仍撰述不辍,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德鲁克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企业目的在于创造顾客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存在目的在于“创造顾客”,因此只有两种基本功能:营销与创新,其它工作都是成本。其中,营销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顾客,将其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像是施乐(Xerox)用复印机打开市场对复印的需求。创新则是赋予人力、物力创造更大财富的任务,用超越过去的方法满足顾客需求,例如用抗生素治肺炎比用冰袋治疗昂贵,却有效许多。 管理是机构的器官德鲁克形容“管理”是机构的器官,无法独立存在,所以管理阶层必须肩负三项任务:一、达成机构的目的与使命,例如企业主管在决策时,要以追求经济绩效为要务;二、使工作者有成就感,因为人是所有机构最重要的资源;三、履行社会责任-没有一个机构能脱离社会存在,唯当对社会有益才具有存在价值。 以非营利组织为师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德鲁克观察到,倚靠不支薪志工运作的非营利组织,能用明确的使命凝聚向心力,以一再地训练奠定专业技能,并引导志工自订工作目标、参与决策,最终落实高标准的责任制,十分值得企业学习效法。他认为,善于激励、提高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女童子军、红十字会、教会等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今日美国的管理导师。 公司治理不能炒短线虽说“若无盗墓者,秃鹰将代劳”,然而并购行动像是对当事公司做一次大手术,很可能造成深远打击,使该公司表现大不如前。德鲁克强调,用短线心态经营企业,势必得付出昂贵代价。就算赚到短期资本利得,股票若无法转卖,对持有人也无任何好处。董事会应以强势所有权人身分投入经营事务,以发挥功效。 化社会问题为商机德鲁克观察指出,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疾病,却也是机会的主要来源。企业的功能就是藉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商机,将变革转变为新的事业。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数年,失业人数多,工资普遍低落,福特却提高工资为同业两、三倍。实施后,人事流动率几乎为零,反而节省可观成本,每辆汽车的获利也因此增加。 重新定义“人的管理”在德鲁克心中,知识将成为下一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动力。知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就是自己的“生产工具”。他们对组织的倚赖度低,自主移动性高,与主管的关系不像传统的下属与上司,更像是交响乐团演奏者与指挥。组织的任务不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以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与能力。 用目标管理激励人心企业要有好绩效,必须让每个岗位的工作符合企业目标,更要让所有经理人以追求企业的整体成功为念。德鲁克指出,管理阶层应设法让经理人参与目标制订的工作,并让他们负责达成,前提是目标需衍生自企业整体目标。 德鲁克相信,实行目标管理能了解基层经理人的期望,同时赋予经理人控制绩效的权力,激励他们建构愿景,并尽力达成最佳成果。 未点明职务要求,是用人不当主因德鲁克认为,没有任何决策比用人决策的影响更深远,然而主管用人决策的“平均打击率”不超过三成三三:三分之一正确;三分之一差强人意;三分之一错得离谱。他强调,新人到职三、四个月后就应该专注于现职的需求,而非从事上个职位的要求。主管必须厘清并明确告知新职内容,若未做到这一点,属下表现不佳就应该要怪主管自己。 用钱打发懒惰侄儿,比留他在公司花得少德鲁克表示,家族企业这个词中,重要的字眼不是“家族”而是“企业”。经营家族企业的第一条规则是,除非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一样能干努力,否则绝不可让他们来公司任职。因为允许平庸懒惰的家族成员到公司上班,必然引起非家族成员不满,甚至使人才离开,留下来的也会成为逢迎拍马的人。 掌握当下才能创造未来德鲁克认为,未来难以预测,但可以用有系统的方式,找出那些足以孕育未来的重大改变。第一是去观察人口变化,此外,经理人应该留意其它产业、国家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是否出现结构性改变的朕兆。他表示,未来世界迟早会到来,若不预作准备,再强大的企业也会陷入困境。对企业主管而言,与其带领懒散的天才,不如勇敢地承担创造未来的责任,这也正是强者胜过竞争者的根基。再访德鲁克今年夏天我到美国夏威夷参加世界管理学大会,然后去加拿大温哥华参加MFCBancorp投资公司董事会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最后,我携全家探访我的母校,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于8月15日我们看望了老师德鲁克先生。先生的家就在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附近。 上次见到他是在2002年夏天我到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给MBA上课期间。岁月如梭,短短三年时间,但先生这次看上去明显要比上次见面苍老了许多。先生告诉我,由于身体原因,他现在基本不参加社会活动,除了一些亲密的朋友以外,他也基本不接见外人。先生的身体日渐消瘦,去年他还能在院子里的游泳池中游泳,而现在已经不能够了,现在的他只能依靠自推轮椅来走路。先生的听力也差了许多,离开助听器与人交流的时候就显得很吃力。所幸的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他的思维依然清晰如初,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依然很敏捷。更让我难以置信和由衷钦佩的是,九十六岁高龄的他还在继续对知识员工和非营利性组织等问题进行研究。先生告诉我,他目前正在写一篇有关知识员工的论文,只不过现在的写作速度远不及从前,过去大概一两个星期就可以写一篇文章,而现在则要花费大约六至八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我们交谈中谈到他目前研究知识员工管理和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等问题。德鲁克先生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员工”这一名词,并对知识社会加以描绘的人。知识社会是“普通百姓即大多数人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的第一个社会。这是第一个无法在布满老茧的双手与诚实的劳动之间划上等号的社会”。知识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状况的一次变革”,但是,在对知识社会的一片欢呼声中,德鲁克看到了这个新兴社会所面临的两个严峻挑战: 知识工作的效率 “知识工作的生产率虽然现在仍十分低下据预测将成为知识社会中的经济挑战。而从事服务业的非知识工人的生产率将逐渐会变成知识社会中的社会挑战。它决定了知识社会能否给非知识工人支付体面的工资,能否给他们带来尊严和地位。”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德鲁克近几十年来研究的一条主线。 德鲁克教授指出,专业人员所拥有的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绩效,它必须和其它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这决定知识社会将仍然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因此,管理问题仍将是知识社会的核心问题。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是知识社会的中心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德鲁克教授认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有赖于以下四个问题的解决:知识工作者将以何种形式组织起来?谁是知识型组织的管理者?影响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如何衡量和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构成了他近几十年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对德鲁克教授而言,知识社会对人们的影响远不仅在经济上。这“是一个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成功的社会。但这也是一个,从定义角度来讲,更多的人可能会失败,或者至少屈居第二的社会。”“从人们居住的地点、从人们所做的事情,以及从人们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来讲,知识社会的本质就是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的产生却是以“根基”、“邻居”以及“团体”有机团结的破坏为代价的。“谁能够在这个知识社会里继续承担社会使命”? 一种选择是由政府将承担那些由小区、家庭和邻里支持体系的衰退而遗留下来的社会责任。德鲁克教授认为,“随着政府开始从事社会服务,它已经证明自己几乎完全无法胜任”;另一种选择是由大型企业建立小区,成为“承担社会使命的场所”,这种观点也是德鲁克早期所极力主张的。然而使德鲁克失望的是,这“并没有奏效”。事实上,随着相对稳定的时代让位于创造性破坏的时代,德鲁克开始认为,社会责任将由“一个独立的、全新的社会部门来完成”,这个社会部门就是非营利组织,只有“在这儿,才能孕育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社群领导力和公民精神。” 非营利组织完成社会任务,同时他们也将给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员工志愿者带来“一个他们能够建立小区的空间”,知识工人将在社会部门机构的志愿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共同利益。用德鲁克教授的话来说,非营利组织的首要目标在于“改变人类”,“第二个同等重要的目标。他们创造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作为社会机构的志愿者,个人能够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在非营利组织发展初期,德鲁克教授首先提出非营利组织也需要管理。德鲁克指出,管理不是利润的仆人而是所有组织的首要功能。不论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它都需要为组织目标负责的管理者。即便在不同的组织中管理者被赋予不同的称呼,如在学校和医院他们被称为行政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