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变化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变化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变化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论文-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变化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论文-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变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变化研究摘 要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中国和东盟领导人达成了“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意义重大,必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投资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为基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计算和模型的应用,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商品结构、国家结构、产业内贸易集中的行业结构,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并不是单纯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而是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与新、马、泰、菲、印尼等国的贸易出现产业内贸易日趋扩大的走向,而中国与文莱、新东盟四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还是建立在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互补贸易。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重点论述了本文在探讨中国与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变化所依据的相关贸易理论,为分析双边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特征和原因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通过大量年度统计数据的分类分析、计算比较来总结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在近15年的发展现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东盟目前贸易现状以及贸易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运用详尽的贸易专业化指数NTB和贸易结合度指数IITij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产业结构变化,贸易结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辅以实例对第四章实证分析展开论证;第六章为今后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应如何实现互惠双赢提出有益的建议。关键词:中国东盟、合作现状、贸易结构、前景第20页CHINA-ASEAN MEMBERS TRADE STRUCTURE STUDYABSTRACTOn 6 Nov.2001 leaders of China and ASEAN reached the agreement of to establish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in ten years in Brunei. The signature of this agreement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which is bound to cause deep effect on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is effect mainly reflects the following aspects:bilateral trade、structure of merchandise, invest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y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and ASEAN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ses the effec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on China and ASEAN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y calculating related data and applying models. And sum that the trad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s not purely transfer from extra-trade to intra-trade. So we find the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carry intra-trade with Singapore、Malaysia and Thailand , carry extra-trade with new ASEAN four countries. This paper contains six sections: 1、introduce background of research, study methods and ideas; 2、focuses on related economic theories which provide the standard differentiate inter-trade and extra-trade; 3、by annual statistics ,we are doing lots of calculating and comparing, which lead I gain the use the 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analyze china and ASEAN actual trade and compare with former performance; 4、doing demonstration analyze by NTB(Normalized trade Balassa) and IITij(inter-trade ) index for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rade structure change; 5、by the assistant of practical example to demonstrate statistical analyze; 6、propos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reciprocal and two-win relationship for china and ASEAN.KEYWORDS:China-ASEAN, Cooperation actuality, Trade structure, Foreground目 录引 言5第一章 研究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理论基石7第一节 双边贸易关系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外生比较优势模型7第二节 双边贸易关系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现代贸易理论模型8本章小结11第二章 中国东盟国家贸易结构的总体性趋势12第一节近十五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效显著12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国别结构14第三节 中国东盟国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研究16本章小结20第三章 中国东盟国家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21第一节中国、东盟总体贸易专业化指数21第二节 东盟各国贸易专业化指数NTB24第三节 中国东盟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研究32第四节 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结构研究34本章小结41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互补性表现42第一节 产业间贸易的互补性表现42第二节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体现的互补形式45本章小结46第五章 中国东盟互惠双赢合作方向研究48第一节资源性产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48第二节产品创新能力的增强48第三节深化产业内分工与合作49第四节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海外投资49本章小结50结 论51致 谢52附录54引 言一、 研究现状和意义贸易结构、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经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5年的建设而发生的贸易结构的变化所导致双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内分工合作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随着CAFTA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目前呈现出经济融合良性互动积极态势,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1993年以来东盟已连续12年成为我国第5大贸易伙伴。2001年双边贸易额为416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预测,CAFTA的建立将使两大经济实体间的贸易额由2004年的1058亿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2500亿美元,使东盟由目前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跃升到前两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投资正在进入黄金增长期。贸易自由化本生不会自动地带来CAFTA区域性的生产网络,应更关注统一市场,而统一市场通过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贸易合作实现的;探讨CAFTA条件下成员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充分享用CAFTA带来贸易创造效应,减少贸易转移效应的负作用,既是双边经贸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贸易平衡战略的要求。二、论文写作方法和思路论文首先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结合度指数Iij等指标对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其次是使用专业化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CAFTA成员国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国家、地区分布与发展变化。在以上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中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与老东盟6国、新东盟4国互补性的差异,探讨三边拓宽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互惠双赢的对策,找出三方新的贸易增长点与经济合作潜力。文章主要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归纳和推理等写作和研究方法。三、本文的不足与可能的创新之处论文试图从CAFTA这一区域性合作组织中,通过对双方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产业的比较,探求一条能同时满足双方经济发展要求的道路,从而使中国与东盟双方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从自由贸易区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由于全面收集数据的难度较大,有一些相关的数据收集的不够完善齐全,因而据此提出的结论在有效性和可靠性上有所欠缺。另外本人在研究方法和计量经济学等知识上的不足,使本文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受到很大限制,有一些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论文的独到见解在于文章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专业化指数NTB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最详细的统计分析,由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与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双边贸易并不是单纯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而是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与新、马、泰、菲、印尼等国的贸易出现产业内贸易日趋扩大的走向,而中国与文莱、新东盟四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还是建立在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互补贸易。第一章 研究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理论基石第一节 双边贸易关系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外生比较优势模型任何两个国家发生贸易关系都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找出反映其内在规律性、必然性核心要素,而我们研究中国东盟贸易问题所涉及的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这一学说假设即使一国两种商品生产均处于劣势,仍然有互惠贸易的基础。因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较小(它的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较大(它的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一个国家可能会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任何国家都可以有出口的产品,都有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虽然产生于19世纪初期,但只要国家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差别,这一理论的基本结论就仍然有重大的现时意义。例如从人均GDP值来看,2005年中国人均GDP1700美元,越南人均GDP650美元,老挝人均421美元,柬埔寨人均GDP327美元,缅甸人均GDP135美元,中国与这四国在经济上、生产劳动力成本上存在巨大差别,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来解释双边贸易还是适用的。二、资源禀赋理论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多米尼克索尔韦托瑞认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就越有可能是产业间贸易” 美Diminick Salvatore .国际经济学第13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论文国际贸易对所得分配的作用中,首先提出有关国际贸易、要素配置及所得分配的问题,赫克歇尔在解释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中的两国比较成本差异时,认为产生这一差异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比例不同。后来,他的学生俄林发展了老师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提出生产要素禀赋论,建立赫克歇尔俄林模式。在我们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问题的研究中,所运用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主要理念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HO定理的主要论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两国生产同样产品,价格的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差价高于运输费才有利可图)。(2)价格的绝对差是由成本的绝对差决定的。(3)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的比例不同,即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同而表现出来。(4)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同是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同。各国生产不同的商品,需要使用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就产生了不同的成本比例。(5)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对价格比例产生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取决于该要素的禀赋大小。(6)汇率的调整,使商品的价格不断发生变化,双方贸易得到平衡。以上六个环节形成一根链条,每一个环节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每一个国家商品价格结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要素比例的不同。各国可根据比较利益组织生产,开展自由贸易。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结果,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参见蒋振中编著国际经济学原理第7579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中国与印支三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之间的贸易实践也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第二节 双边贸易关系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现代贸易理论模型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变化,发展到21世纪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问题上,提供了许多新理论模型和实证工具。在我们研究中国东盟贸易问题时所运用的现代贸易理论主要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内生比较优势学说。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中国与东盟国家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之间贸易相当一部分是产业内贸易,而且呈日益增长趋势。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别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商品的差异性。而商品的差异性与产品的同、异质性有关。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之间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只是市场区位不同,或市场时间不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包括: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转口贸易;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关瓜果的进出口等等。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的不同上。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新张伯伦模型、兰卡斯特模型、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等等,这些模型都是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产业内贸易。A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试图用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假定一产品的不同品种是垂直差异的,垂直差异是指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水平差异是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质量越高的品种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相对越多,那么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就会生产和出口资本相对密集的高质量品种,而一个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就会生产和出口资本相对不密集的低质量品种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高质量与低质量品种之间的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B、新张伯伦模型是建立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上。最简单的模型假设只有一种要素劳动,并且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相同。产品是水平差异的,所有的品种都进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品种越多,效用越大。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允许贸易以后,就会进行国际分工,使每一个产品品种只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厂商那里生产。假定厂商没有调整成本,展开贸易后每个厂商的生产与贸易前相同,但是消费者面临的品种数目增加了一倍,从而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但是贸易的模式不能确定。C、兰卡斯特模型也是建立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上的。它也假设产品是水平差异的,但是它假设消费者的偏好是不同的,每个消费者都有一个理想的品种,但是生产出来的品种并不一定都是每个消费者的理想品种。能够得到理想品种的消费者效用最高,离理想品种越远的消费者效用越低,介于两个理想品种之间的“边界”消费者效用最低。如果允许两个相同的国家进行贸易,则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厂商的生产也会进行调整,使得每种产品只有一家厂商生产,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并进行产业内贸易。但是由于消费者随着品种的增加需求弹性变大,每家厂商的规模比贸易前扩大,产品的数目比贸易前增加不到一倍。如果生产者的总成本是线性的,则这样的贸易对厂商没有影响。但消费者总体上是得益的,尽管有些原来能够得到理想品种的消费者由于其理想品种的消失而受损。D、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是在寡头市场结构下讨论产品水平差异的理论。詹母斯布兰德和克鲁格曼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1983年)中指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这一模型实际上把国内市场的双寡头模型运用到国际市场。在古诺假设下,如果两个国家各有一家寡头厂商,并且在允许贸易的情况下没有运输成本,则寡头竞争的均衡是两家厂商各生产一个品种,在本国市场销售一半,另一半出口到外国市场。但是如果在本国市场销售没有运输成本,而出口是有运输成本的话,两家厂商在本国市场的销售都将大于在对方市场的销售。由于售价在两个市场都相同,但是在对方市场销售需要运输成本,因此这种模型又称为相互倾销模型。在相互倾销理论中,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进而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别和要素禀赋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同时,相互倾销基础上国际贸易的利益来自于各国企业通过“倾销”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和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总和。E、相互倾销理论将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即使各国生产的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仍然可以出于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开展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使国际贸易的结构更加不确定。在那里,既然国际贸易产生于企业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确定的市场战略,贸易的结构只服从于垄断企业的市场战略或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标准。所以,相互倾销贸易理论指出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是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这种市场战略下,贸易的结构仅仅是由于各国企业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总之,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或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它趋向于排除竞争,形成大规模企业控制某个行业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程度。虽然,产业内贸易模型很多,但是一个比较共同之处就是都把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主要原因并且消费者偏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上产生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由于企业追求差异产品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导致的国际贸易;二是由于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所导致的相互倾销(贸易);三是由外部经济效果所产生的行业优势,从而是不完全竞争企业所进行的贸易(出口),以及由此引申的后发展的国家为获得某种行业,从而是企业优势所需要的“干中学”。另一方面,由需求引起的产业内贸易则是由于代表性需求与需求的多层次性给各国企业向大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产生了建立在差异需求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虽然,这种贸易一般不能预测贸易的模式,但是贸易仍能使进行贸易的国家都得益,并且贸易后调整的成本比较低。二、内生比较优势学说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所分析的问题,实际上是内生比较优势问题,它在贸易理论上的突破性进展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由罗莫(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9)提出的内生性增长理论。内生性增长理论指出:1、知识就如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因素而且是重要因素,是“内生”的,源于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投资决策的努力。因此尽管某些特定的技术突破(或知识的出现)或许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或知识)的全面增加与人们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成比例。2、知识(或技术)可以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3、存在一个投资刺激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反过来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使投资的持续增长能够长期提高经济增长率。这一理论为国际贸易和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加令人信服、更严格的基础。特别是,减少贸易壁垒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的理论假设,这是因为:(1)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程度比较低时以更快的速度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2)增加从研究和发展(R&D)中得到的利益;(3)导致了更大的生产经济规模;(4)减少价格的歪曲,更高效率的利用国内资源;(5)刺激专业化的生产规模,提高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效率。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贸易不仅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通过各国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启发的机会,新技术开发不再是个别国家的行为,而成为各国的共同努力。这一点对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尤为重要。本章小结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仅用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是不够的,我们要更深入地研究产生产业间贸易的原因,就必须引入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日益增长的产业内贸易,显然无法用HO理论来解释,我们又引入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本章的理论分析为后文的实证分析铺垫好的理论基础。第二章 中国东盟国家贸易结构的总体性趋势第一节 近十五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效显著近十五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大幅增长,其贸易额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双向投资迅速增加,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工程承包越来越多。一、双方贸易额增大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较强,使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仅为8.59亿美元。至1991年增长为79.6亿美元,十三年间增长了8倍。而近十五年间,从1991年至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79.6亿美元增长到1608亿美元,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2%,这一增长率超过了同期中国和东盟各自的对外贸易增长率。但从贸易比重来看,中国对东盟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近年并没有显著性增长,在2003年有了小幅上升,从2002年的8.82%上升到2003年的9.19%后,在2004年和2005年又呈现小幅下降趋势,降到9.17%,2006年又出现小幅下降趋势到9.13。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来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从2002年的7.24%上升至2006年7.36%,有了小幅上升;而中国对东盟进口占中国总进口比重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从2002年10.57%上升至2006年的11.31%。由此可见,相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发展水平,中国与东盟贸易联系有所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的增长。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进口比重一直都高于中国对东盟出口比重,说明东盟对中国的进口影响相对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影响更大。1991年时的东盟只有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六个国家,下表清楚表明了近十五年来中国与这六国贸易增长情况:表21 中国与老东盟六国贸易额增长统计表(19912006)国家1991(亿美元)2006(亿美元)增长(倍数)中新30.8408.512中马13.3371.126中泰12.7277.320中菲3.8234.160中印18.8190.69中文0.133.122数据来源:中国东盟资讯网1991年,当时的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尚未加入东盟(注: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加入东盟时间:越南1995年,缅甸和老挝1997年,柬埔寨1999年),为使人们了解中国与这四个后来成为东盟成员的国家十五年贸易增长情况,在此特列下表:表22 中国与新东盟四国贸易额增长统计表(19912006)国家1991(亿美元)2006(亿美元)增长(倍数)中越0.3299.5309中缅3.914.62.7中柬0.13*7.355中老0.22.210数据来源:中国东盟资讯网,*是1992年数据。由表中可以看出:近15年中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增长幅度巨大,飙升了309倍;其次是菲律宾,高达60倍;中国与柬埔寨的贸易额增长幅度也高达55倍;马来西亚、文莱、泰国也呈现比较强劲的势头,保持在23倍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紧密性和长期增长合作性。二、双方贸易额占各自的贸易比重增大,中国由贸易顺差转为贸易逆差,贸易结构不断优化。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5.9%。近十五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从1991年的135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尽管增长了11倍,但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仍上升为2006年的9.2%。2006年,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排第四位;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东盟处第五位。按国别来看,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缅甸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是老挝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06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前十大贸易伙伴中,新加坡是中国第八大出口贸易伙伴,占比2.4,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分别是中国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大进口贸易伙伴,占比分别为3、2.3、2.2%、2.2。1991年,中国自东盟进口38.2亿美元,而2006年则高达895亿美元,增长了近22倍,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1991年,中国向东盟出口41.4亿美元,而2006年则高达713亿美元,增长了16倍。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中,中国顺差3.2亿美元,而2004年逆差为200.8亿美元,2005年中国逆差196.3亿美元,2006年中国逆差为182.1亿美元。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产品中,以初级产品、轻纺产品为主,发展到2006年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名列榜首。这十五年间虽然贸易逆差总体上保持了上升态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出现了逆差缩小的趋势。在双边的经贸关系当中,中国长期保持对东盟的贸易逆差有重要的意义,许宁宁指出:中国贸易逆差的减少绝非好事。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能与东盟的外贸总额能保持逐年递增,中国处于逆差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这个前提不存在了,东盟国家必定会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此外,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深入,虽然中国投资东盟会有所增长,但是东盟的在华投资也会大幅增加。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国别结构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总量,除2002年对老挝出口和2006年对缅甸的出口有小幅下降,从2002年以来基本保持持续增长。从中国与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重看,新东盟四国所占比重都非常小,不到0.1。新加坡最高为2.33。从比值的变动趋势来看,近两年呈上升趋势的国家有:泰国、菲律宾、老挝;呈下降趋势的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缅甸、老挝;呈水平趋势的有:柬埔寨(见表23)。表23 2005、2006年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占中国贸易比重()类别国家进出口出口进口200520062005200620052006新加坡2.332.322.182.392.502.23泰国1.531.571.031.012.122.27马来西亚2.162.111.391.403.043.01印尼1.181.081.100.971.281.21菲律宾1.231.330.620.591.952.23越南0.580.570.740.770.390.31缅甸0.090.080.120.120.040.03老挝0.0090.0010.0140.0170.0040.006柬埔寨0.040.040.070.070.0040.004文莱0.0180.0180.0070.0100.030.03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从中国与各国的出口贸易量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量比重看,东盟中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比重数值非常小,均不到0.12;而对东盟其他六国的比重数值相对较高,新加坡最高为2.39,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在1.0左右,菲律宾、越南在0.7左右;从比重的变动趋势来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文莱呈现出上升的势头,以新加坡的上升幅度最大,泰国、菲律宾呈现波动态势。从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进口总量来看,从2002年起,除开柬埔寨、文莱外,其他各国对中国的出口一直保持持续增长;从中国由东盟各国进口总量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来看,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比重数值非常小,均不到0.05;从比重变化趋势来看,2005-2006年,新东盟四国中除老挝的比重数值有所上升外,除缅甸下降外,柬埔寨、文莱两国呈现出水平的态势。而东盟其他六国的比重相对较高,以马来西亚最高为3.01,而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在2.23-2.27之间,印尼为1.21,越南为0.31左右;从比重的变动趋势来看,菲律宾呈现出上升的势头,上升幅度最大,泰国比重有小幅上升,印尼比重一直在下降,马来西亚也在不断下降,而其余各国呈现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从以上分析可见,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四国各比重数值都非常小,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力很有限。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各国比重相对前四国较高,与中国贸易联系更为紧密,对中国进口和出口的影响力相对较强。从比重的变化来看,新加坡和泰国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都在持续上升;马来西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印尼、越南则对中国出口影响力在增强,而对中国进口的影响则在减弱,菲律宾对中国出口影响力变化不明显,而在进口方面,比重上升较大,影响力快速增强,这一点也可从中国对菲律宾的迅速增长的贸易逆差得到证明。从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不平衡性看,2002-2006年中国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贸易存在贸易逆差,2005之前与新加坡一直是贸易逆差,2005与新加坡存在小幅顺差2006年,与新加坡存在55.16亿美元的顺差,对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逆差最多。从2002年起,马来西亚和泰国一直是中国前十位的逆差主要来源国,而菲律宾的贸易逆差增长最快,2002年,对菲律宾的贸易逆差为11.7亿美元,而2006年对菲律宾的贸易逆差达119.36亿美元,增长了9倍多。而对于东盟中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的贸易则存在着贸易顺差。而且这些存在贸易差额的国家,中国对其出口额与中国从其进口额都成较大的倍数关系,从马来西亚、泰国的进口额是对其出口额的近两倍,而从菲律宾、文莱的进口额分别是对其出口额的3.08倍、2.16倍,而对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的出口分别是从其进口额的3倍、4.78倍、3.4倍、19.9倍。第三节 中国东盟国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研究加入WTO后,有关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被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事实上,所有关于中国加入WTO对各产业影响的利弊分析,其焦点在于中国产业是否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利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弊在竞争力较弱的产业,这就引伸了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比较优势,它所涉及的是一国不同产业或产品的之间比较关系。以一国拥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水平为条件,分析其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从定量方面分析产业竞争力所用主要指标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即一国应该根据国际商品成本比率的相对比较来决定进出口模式。但理论中高度抽象的以劳动生产率因素分析却给国际应用带来了困难。1965年Balassa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即利用一国某种产业出口占该国出口的比例与相应的占世界贸易比例的比较来实现测度一国在该产业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其公式为:RCAXij=(Xij/Xi)/(Xwj/Xw) (式1)其中,Xij为i国j产品向世界市场出口的价值,Xi为i国向世界市场出口所有产品的价值;Xwj为世界市场j产品出口的价值;Xw为世界所有产品出口的价值。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大于2.5则具有强竞争优势;若小于2.5但大于1.25则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指数小于0.8,则具有弱竞争优势。由于我们这里只是考虑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显性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在这里把上面的RCA公式进行了一方面的修改。初步修改后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RCA = (Xik/XI)/(Xk/X)其中, (式2)Xik为中国对东盟k产品的出口额;XI为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总额;Xk为东盟出口k产品的总额;X为东盟的总出口额。当RCA2.5时,表明中国的k产品出口分额远超过了该产品在东盟的出口份额,即中国在k产品出口比重特别大,相对于东盟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具有强的竞争优势,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显著;当1RCA2.5时,表明中国的k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当RCA1.5)主要集中分布在:植物产品(2.98)、贱金属及其制品(2.60)、珠宝(1.78)、纺织品和服装(1.76)、光学精密设备和乐器(1.70)这几大类;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RCA1.5)主要集中分布在:植物产品(3.24)、石料水泥(2.00)、贱金属及其制品(1.76)、兽皮和皮革(1.52)和鞋类(1.5);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RCA0.8)主要集中分布在:车辆,船舶(0.67)、精制食品(0.59)、矿产品(0.56)、纸浆,纸及纸制品(0.55)、塑料制品(0.48)、珠宝(0.38)、活动物(0.32)、木料及木制品(0.17)和动植物油脂(0.02)。1999到2003年间,增加的竞争优势产业有:兽皮和皮革、鞋类、石料水泥及陶瓷制品这三种。由从前的强竞争优势产业中退落下来的有纺织品和服装、珠宝和光学,精密设备及乐器这三种。而在以前不具备竞争优势产业中增加的有精制食品、矿产品、珠宝和车辆、船舶这四种。从如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2002年RCA较2001年有明显增长,但在2003年却又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对2003后的RCA变化,目前所能查到的数据是双边高薪技术产品贸易的数据,依据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变化端倪(见表35)。表25 中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表(20022006)单位:亿美元年份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进出口差额占中国东盟贸易比重%2002193.665.5128.262.738.72003242.267175.2108.2312004435.5130.8304.7173.941.12005561159.7401.3241.643.12006700.2219.2481261.843.5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2002年至2006年,中国与东盟高新产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额的比重也不断提升。我国与东盟双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已从2002年的193.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700.2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40%,高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体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我国从东盟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从2002年的128.2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481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40%。我国出口东盟的高新技术产品从2002年的65.5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219.2亿美元,年均增幅达35。同时,我国对东盟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以43%的年均增幅逐年扩大,2006年达到261.8亿美元。目前,东盟已经超过台湾成为我第一大高新技术产品逆差来源地。统计数字分析表明:东盟目前已成为我国仅随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伙伴。基于双方的产业特点,我国自东盟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东盟也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一跃成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也是第一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来源地。在双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以ICT产品为主,集成电路成为双边贸易额最大的产品。双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老东盟成员国仍占主要地位,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本章小结本章首先通过大量年度统计数据的分类分析、计算比较来总结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在近15年的发展现状,得出两大重要趋势:(1)、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紧密性和长期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