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ppt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ppt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ppt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ppt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习(单单元一)参考答案 1-10 BABBD DCBCD 11-20 CACDB ADDAB 21-30 CBCCD BCADD 31-40 DABDC ADDDB A C B 41(1) A组织组织液 (2)小于 (3)7.357.45 否 (4)胰岛岛素 糖尿病 5)蛋白质质 (6)体液调节调节 42 (一)(1) (2)电电信号化学信号电电信号 (3)细细胞体 树树突 组织组织 液 (4)神经递质经递质 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 触前膜释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经元之间兴奋间兴奋 的传递传递 只能是单单向的 (二)(1)3 3 电电信号(神经经冲动动、局部电电流) (2)效应应器 神经经中枢 (3)外负负内正 acde ce 43 (1)蛋白质质 浆细浆细 胞 记忆细记忆细 胞或B淋巴细细胞 体液免疫 (2)第二次免疫应应答反应应快而强 (或反应应快,产产生的抗体多) (3)AB 44 (1)开始时时,随着生长长素浓浓度的增加,对对茎生长长的促进进作用加 强;达到最适宜浓浓度后,随着浓浓度的继续继续 增加促进进作用减弱 不促进进也不抑制 (2)抑制作用 根、芽、茎 (3)正在生长长的芽或幼叶能产产生生长长素,而生长长素能促进扦进扦 插 枝条生根 (4)双子叶杂杂草比水稻对对生长长素类类似物更敏感,高浓浓度的生长长 素类类似物能杀杀死杂杂草而不会抑制水稻的生长长 全册期末复习习(二)参考答案 110. B D B C B A C B B B 1120.C C B C B B D A C D 2130.B C B D A C C B C C 3140.B D C B C B D D C C 41(6分) (1) (2)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任一项即可。其他酌情给分) (3) 抗原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2. (8分) (1)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皮肤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胰高血糖素 非条件 (3)抗利尿激素 (4)反馈调节 全册期末复习习(二)参考答案 43(10分) (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 A (3) 幼猪 老年猪 (4) 44(9分) (1)大于m小于M (2分) (2)小于m(2分) (3)大于i (4)略(C点以后,横轴以下) (5)改进方法:在该小组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 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高于高浓度的 范围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 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3分) 45(9分) (1)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2)淋巴因子 (3)A E BCDF(答不全不得分) (4) 细胞 体液 (5)T细胞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46.(8分) (1)9 硅藻磷虾飞鸟 (2)3 125 (3)竞争和捕食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错一处不得分) (5)枪乌贼得数量大量增加 (6)有机物 全册期末复习习(二)参考答案 第一章植物生命调节 种类主要产 生部位 分布 (作用部位) 传导方向作用 生长 素 叶原基、嫩叶、 发育着种子 大多集中在生长 旺盛的部位 极性运输,尖 端可横向运输 植物生长;扦插枝条生根 ;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 果。(两重性) 赤霉 素 发育着的种子, 伸长的茎端和根 部 较多存在于生长 旺盛的部位 可上下传导, 无极性运输的 特点 促进茎的伸长,使植株 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 促进种子、花粉萌发 细胞 分裂 素 主要在根 尖,茎也 能合成 主要存在进 行细胞分裂 的部位 主要从根部经 木质部运到地 上部分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 化; 延缓衰老 乙烯高等植物各器官都能产生乙烯,但 主要产生和分布于分生组织、种子 萌发、花刚凋谢和果实成熟时 不被转运促进果实成熟; 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 的伸长 脱落 酸 根、茎、叶、果 实和种子(生活条 件不适宜时或生 长终止时产生) 在脱落或进 入休眠的器 官和组织中 较多 上下运输,无 极性运输的特 点 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 子的萌发; 促进花果叶的脱落。 一、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二、影响生长素运输和分布的因素 单方向刺激人为因素 三、生长素作用两重性及曲线分析 细 胞 O2、养料 CO2、废物 淋巴 外 界 环 境 组 织 液 血 浆 呼吸、消化、循环系统 O2、养料 CO2、废物 呼吸、泌尿、循环系统 内环境 成分 理化性质 相对稳定状态 含义 调节机制 意义 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意义 尿糖 160mg/dL 血糖 80-120 mg/dL 食物中糖类 消化吸收 肝糖元 分解 非糖物质 转化 CO2+H2O+能量 氧化分解 肝糖元、肌糖元 合成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血糖平衡血糖平衡来源与利用来源与利用 130mg/dL:高血糖 糖尿病 验血验尿 低血糖 5060mg/dL:早期症状 ( 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 45mg/dL:晚期症状(昏迷休克) 1、成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或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引起 。 2、特征:三多一少 (多食、多饮、多尿、体重降低) 3、治疗:现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加饮食治疗 下丘脑某 一区域 下丘脑另 一区域 血糖升高 胰高血 糖素分 泌增多 胰岛B 细胞 胰岛素分 泌增多 胰岛A 细胞 血糖降低 + + + + + + + - 肾上腺 髓质 + 肾上腺 素分泌 增多 + + 提醒: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 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 血糖素是提高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等 调节过程 2抑制3促进 2促进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体内物质来源排出调节 水平衡 钠盐平衡 钾盐平衡 饮水 食物中的水 代谢产生的水 肾脏排尿 皮肤排汗 肺排水汽 大肠排便 食 物 肾脏排尿 皮肤排汗 大肠排便 食 物 肾脏排尿 大肠排便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神经调节 抗利尿激 素调节 醛固酮调节 醛固酮调节 Content 水平衡调节机制 1.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_;渴觉是在_形成的。 2.水、盐平衡是受 和 双重调节的。 是调节水平衡 的主要激素,是由 下部的一些 _制造,然后储存于 再 由 _释放出来的,可促进_。 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下丘脑 神经体液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后叶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由 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来完成。在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 于体温时,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体温调节 Content 运运 动动 语语 言言 中中 枢枢 第3章1-3节:神经调节 书 写 中 枢 听听 觉觉 语语 言言 中中 枢枢 阅 读 中 枢 兴奋在神经元(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信号传导 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式?膜内电流的方向?膜外电流的方向?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式?膜内电流的方向?膜外电流的方向?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一致吗?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一致吗? 兴奋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 触 兴奋 或抑制 Ca离子内流 突触和突触传递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 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 ,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 发生偏转。 1)在神经纤维上 电流表测向法: 下丘脑(1)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的中枢,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 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具体有: 有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恒定。 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改变,从而调节水分平衡 。 (3)作为效应器: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分平衡。 在稳态中作用第3章4节:体液调节 分泌腺激素名称化学性质作用部位生理作用 下 丘 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肾小管、 集合管 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促XX激素 释放激素 垂体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XX(甲状腺、性腺)激素 垂 体 生长激素蛋白质全身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 素 甲状腺促甲状腺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 促性腺激素 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 生物 全身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 胰 岛 B 胰岛素 蛋白质全身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 胰高血糖素 多肽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睾丸雄性激素固醇全身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 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固醇全身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 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 孕激素固醇卵巢、乳腺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 准备条件 胸腺胸腺激素多肽免疫器官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 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下丘脑 激素调节模式 促 激素释放激素 促 激素 激素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 调节 与体 液调 节的 关系 区别 联系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较长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 枢神经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 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 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 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项目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区 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 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 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 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对所有病原体起一定防御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 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 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 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 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 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 性免疫,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第4章:免疫调节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源头细胞细胞 免疫物质特异性抗体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类细胞因子 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过程 关系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 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 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 免疫缺陷症 概念 : 特点 :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 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 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 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无胸腺、先天无B细胞等 营养不良、感染、手术等造成的。 艾滋病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致病机理:致病机理:HIV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T T细胞被大量破坏,导细胞被大量破坏,导 致人患多种疾病死亡。致人患多种疾病死亡。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途径:接触( (性性接触接触、吸毒、伤害性接触)血液、吸毒、伤害性接触)血液( (输血及血制品输血及血制品 ) ) 母婴(妊娠、分娩、哺乳)母婴(妊娠、分娩、哺乳) 第二单元复习 Content 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稳态与调节 一种群的特征 环境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种群数量的变化 非生物:空间、食物、气候、灾害 生物(天敌):种内互助、斗争; 种间互助、斗争 (捕食、寄生、竞争); 人类的活动 增或减 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率直接决定的,因此,凡是影响它们的因素,都 会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的有无 理想,没有环境阻力 自然,有环境阻力 有K值无K值 稳定不变先升后降 K值: 环 境 阻 力 三 J、S型曲线增长 K/2 增长速度 最快 Content 四、群落结构及演替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 去了原有植被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内容 类型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特别提醒: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原因是初 生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 基质和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而且还可能有原有的群落 毁灭后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部 分生活着的器官等)。 营养结构:种间关系 关系 名称 数量坐 标图 能量关 系图 特点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同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地衣与苔藓, 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 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 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 子与大豆,噬菌 体与被侵染的细 菌 生 物 数 量 A寄生虫 B宿(寄)主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 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 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 相同,则如图b。 牛与羊,农作物 与杂草,大草履 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 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 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食物链(网) (营养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 成分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捕食关系 五、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复习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同化 方式 生物 种类 功能 联系 绿色植物 自养型的细菌 捕食动物 食虫植物 寄生菌类 主要是腐生菌类 腐生动物(蚯蚓 蜣螂等) 异养型异养型自养型 制造有机物, 为消费者提供 食物和栖息场所 利于植物的传 粉、受精、种 子传播 将动植物的遗体 分解成无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结构起点 组成成分 种间关系 营养级别 生态功能 生产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 捕食和竞争 一种生物可以是不同的消费者, 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了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原因: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 解、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概念 过程 特点 实践 意义 单向流动(食物关系不可逆) 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10102020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过程。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 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 有益的部分。 除法 乘法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例1】 在“藻类甲虫虾小鱼大鱼”的食物链中, (1)若有藻类植物G克,大鱼最多能增重多少克? (2)若小鱼要增重N克,最少需要甲虫多少克? (1/5n)G (1/10n)G (n为食物链中相应营养级总数减1或为箭头数)。 10nN 5nN (1/625)G克 25N克 【例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 物,1/4来自羊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