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刺法灸法习题.doc_第1页
[医学]刺法灸法习题.doc_第2页
[医学]刺法灸法习题.doc_第3页
[医学]刺法灸法习题.doc_第4页
[医学]刺法灸法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1针刺起源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D针灸大成 E神应经(二)B型题A艾条灸 B灯火灸 C间接灸 D温针灸 E天灸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三)C型题A间接灸 B实按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 )A电针 B水针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四)X型题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 )A圆针 B锋针 C大针 D长针 E皮内针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B灸法技术 C针刺技术D推拿技术 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二、判断题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三、填空题3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 和 。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 ,中肉节则 。”四、名词解释1刺法灸法学五、简答题1列举九针的治疗作用。六、问答题1为什么说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简要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B 2A 3D 4B(二)B型题1B 2E 3C 4D(三)C型题1B 2A 3D 4C(四)X型题1ABCD 2ABCE二、判断题1 2三、填空题1头皮针法;腕踝针法 2针游于巷;皮肤痛四、名词解释1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简答题1(1)镵针:泻阳分邪气,泻热;(2)圆针:治分肉之间的病症;(3)鍉针:治虚弱者;(4)锋针:治痈热、痼疾;(5)铍针:治痈肿已成脓;(6)圆利针:治暴痹急性病症;(7)毫针: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症;(8)长针:治深邪远痹;(9)大针:治关节积液。六、问答题1(1)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三国志?华佗传、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等古代典籍记载,采取适当的得气行气手法,应用火力足、壮数多的灸法,可以产生针感和灸感,这种感应循经传导甚至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2)现代临床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如取郄门穴治疗冠心病,若气至病所则效果显著;又如灸阴郄治盗汗,若灸感传至病所则效佳。典型例题分析一、选择题(一)A型题最先提出“刺有大小”的医家是( )A高武 B泉石心 C窦汉卿D杨继洲 E徐凤答案:D试题点评:最先提出“刺有大小”,试图从量学上对补泻手法进行分级与规范的医家是杨继洲。窦汉卿等医家虽然对针刺手法有贡献,但没有提出“刺有大小”、对补泻手法分级的观点。(二)B型题A水针 B火针 C耳针D三棱针 E毫针1以上哪一种是在特定部位上选穴施治的方法( )2以上哪一种属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答案:1C 2A试题点评:耳针是在耳郭这一特定部位上选穴施治的方法。水针又叫腧穴药物注射法,属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火针、三棱针属于特殊针具疗法范畴,毫针则是适应范围最广的一种针具。(三)C型题A艾炷灸 B温针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1属于艾灸法的是( )2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答案:1C 2D试题点评:本题主要是要分清艾灸法和非艾灸法的概念。艾炷灸、温针灸都要使用艾绒作为施灸材料,因此,属于艾灸法。二者既然都属于艾灸法,就不是非艾灸法了。(四)X型题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灸法技术 B针刺技术C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D特定部位刺法技术E中药方剂施治术答案:ABCD试题点评:针刺技术、灸法技术、特定部位刺法技术、腧穴特种治疗技术是刺法灸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针灸学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运用中药方剂治疗疾病,则是中医临床各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二、判断题灸法起源于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 )答案:试题点评:灸法的起源与火关系密切。古人在用火取暖的过程中,腹部冷痛、关节疼痛等疾病随之缓解或减轻,因此发明了灸法。灸法在古代有“火法”的称谓。三、填空题在内经九针中,用于切开排脓的是 ;用于刺出血的是 。答案:铍针;锋针试题点评:铍针形如剑,锋利,用于切开排脓,治疗痈肿成脓。锋针针头锐利,三面有锋棱,用于点刺出血,治疗痈热、痼疾。九针中其他针具因其不同的形状而有不同的用途。四、名词解释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答案:采用电、光、声、磁、热和药物刺激腧穴以防治疾病的针灸技术。试题点评:采用现代物理学技术,或利用药物的药理药化作用刺激腧穴防治疾病,称之为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如电针法、腧穴注射法(水针)、腧穴敷贴法、腧穴磁疗法、腧穴激光照射法等。五、简答题试述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答案:(1)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2)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3)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4)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试题点评: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为针灸施术之所。刺灸法是以腧穴经络脏腑系统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功能基础的技术方法。各种针灸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腧穴部位和作用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合理使用,正确施术而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近今临床资料证明,取曲池穴治高血压病,若针感循行至肩、腕,舒张压、收缩压可明显降低;如灸公孙治口甘(脾瘅),灸阴郄治盗汗,若灸感至病所则可效。诸此都说明得气的来至和传导,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腧穴的功用,是通过针灸技术的实施来获取的。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实施不同的针刺深浅、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等,对同一腧穴的功效主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针灸处方,是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最佳腧穴组合和针灸施术过程,是针灸临床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其明确的组方规则、刺灸方法和使用范围。六、问答题试述金针赋对刺法灸法学的主要贡献?答案:金针赋对刺法灸法学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针刺基本手法的总结继承与诠释。金针赋对窦汉卿的十四字手法加以简要解释,作为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基本手法。其二,首载“治病八法”。金针赋首次记载烧山火、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治病八法”,成为经典的复式手法。其三,倡“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四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适用于气血阻涩、经气不能通关过节者,是以行气为目的的手法。金针赋倡导的“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对针灸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试题点评:金针赋见于徐凤的针灸大全,为泉石老人所著。该书对窦汉卿的十四字手法的诠释与继承,使之成为针刺操作的基本手法。该书倡导的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成为经典的复式手法。该书倡导的“飞经走气”四法,亦为经典的得气行气手法。一、选择题(一)A型题1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2针刺肺俞穴的适宜体位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仰靠坐位E侧伏坐位3旋转揣穴法的适宜穴位是( )A内关 B阳池 C解溪 D养老 E中脘4高压蒸气灭菌法要求在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保持 分钟以上。()A10 B20 C30 D40 E505适宜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进针的方法是(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 E弹入速刺法6斜刺法的进针角度是( )A15左右 B30左右 C45左右 D70左右E90左右7临床上留针时间一般为 分钟。( )A1020 B2030 C3040 D4050E50608睛明穴宜用何种进针法( )A弹入速刺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 E压针缓进法(二)B型题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D仰靠坐位 E俯伏坐位1针刺环跳穴的适宜体位是( )2针刺中极穴的适宜体位是(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弹入速刺法3针刺印堂穴的进针方法是( )4针刺气海穴的进针方法是( )A90 B70左右 C45左右 D30左右E15左右5针刺膻中穴的进针角度是( )6针刺关元穴的进针角度是( )A揣穴定位 B爪切固定 C减轻疼痛 D激发经气E持针行针7刺手的作用是( )8除什么之外,均为押手的作用( )(三)C型题A舒张进针法 B提捏进针法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1眼周穴位宜用( )2肌肉浅薄处宜用( )A催气 B行气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3提插法的作用是( )4捻转法的作用是( )A指切法 B分拨法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5取养老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6取内关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 B某些腧穴作横向透穴之用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7长毫针多用于( )8短毫针多用于( )(四)X型题1毫针的结构包括(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2采用仰卧位取穴的穴位包括( )A人中 B足三里 C曲池 D中府 E承山3持针的方法有( )A两指持针法 B三指持针法 C四指持针法 D持针身法 E两手持针法4押手的作用有( )A揣穴定位 B减轻进针疼痛 C辨别得气D减轻组织损伤 E消除针刺后遗感5双手进针法包括( )A舒张进针法 B提捏进针法 C夹持进针法D爪切进针法 E插入速刺法6确定针刺深浅的依据有( )A腧穴部位 B疾病部位 C证候性质 D体质与时令季节 E得气与补泻要求7留针的作用包括( )A候气 B守气 C行气 D催气 E补气8出针前后要注意( )A针下感觉 B用力轻巧 C按压针孔D处理后遗感 E嘱患者稍事休息二、判断题1毫针的不同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而区分。( )2选择体位,应以医者能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3夹持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4斜刺法适用于头面、胸背、皮肉浅薄处的腧穴进针。( )5表证、热证、实证宜浅刺。( )6留针期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者,叫静留针法。( )三、填空题1提插幅度 ,频率 ,针感即强;反之,针感相对较弱。2对于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 ,频率 。3灵枢?五乱说:“ 入 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4消毒范围包括: 、医者的双手、病人的 、治疗室用具等。5双手进针法包括:爪切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6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 和 三种。四、名词解释1提插法2捻转法3留针法4进针法五、简答题1说明选择体位的重要性六、问答题1决定针刺深浅的依据是什么?2试述导气法的操作方法?简要答案一、填空题(一)A型题1D 2B 3D 4C 5D 6C 7B 8E(二)B型题1C2A 3D 4C 5E 6A 7E 8E(三)C型题1D 2B 3C 4C 5D 6B 7C 8D(四)X型题1ABCDE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D 6ABCDE7ABC8ABCDE二、判断题1 2 3 4 5 6三、填空题1大;快 2小;慢 3徐;徐 4针具器械;针刺部位 5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斜刺;平刺四、名词解释1提插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动作,是针体在穴位空间内上下进退的纵向运动,是进针至一定深度后进行的一种基本行针手法。2捻转法指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的手法,是一种基本行针手法。3留针法指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4进针法是将毫针透过皮肤,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五、简答题1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所处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义。对部分重症和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畏惧针刺的患者,其体位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患者的体位不当,会使医者取穴困难,施术不便,也不宜于留针,有的甚至会发生晕针。此外,由于体位选择不当,在患者移动体位时,常会导致弯针或折针,给患者增加痛苦。因此,选择恰当的体位,对于毫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持久留针为原则。六、问答题1决定针刺深浅的依据包括:腧穴部位:肌肉浅薄,内有重要脏器处宜浅刺;肌肉丰厚处宜深刺。证候性质:表证、热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疾病部位:病在表、在肌肤者宜浅刺;在里、在筋骨、脏腑者宜深刺。体型体质:肥胖、强壮者宜深刺;消瘦、虚弱者宜浅刺。时令季节: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得气与补泻要求:浅部即得气则浅刺,必须至深部才能得气则深刺;补法宜先浅后深,泻法宜先深后浅。2在进针得气后,由浅层慢慢插入深层,再从深层慢慢提至浅层;或由深层徐徐提退针至浅层,再从浅层徐徐进插入至深层,此为导气一度(34分钟)。反复行针35度;每度之后可留针35分钟,或不留针。最后留针2030分钟。典型例题分析一、选择题(一)A型题睛明穴采用哪一种进针方法最合适(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D插入速刺法 E压针缓进法答案:E试题点评:睛明穴位于眼球附近,穴区内血管丰富,用插入速刺法进针容易出血,也不适宜用爪切进针、夹持进针、舒张进针等双手进针法,采用压针缓进法进针最合适,故应选E。(二)B型题A指切 B按压 C分拨 D滚摇 E旋转1取内关穴适宜的揣穴法是( )2取养老穴适宜的揣穴法是( )答案:1C 2E试题点评:内关穴位于两腱之间,必须用手指将肌腱左右推拨,才能定准穴位,故选分拨法。养老穴位于骨骼附近,只有旋转有关部位,穴位才能充分暴露,故选旋转法。其他三法不适宜二穴的揣定,因此不能选用。(三)C型题A催气 B行气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1提插法的作用是( )2捻转法的作用是( )答案:1C 2C试题点评:本题主要是要弄清提插、捻转两种行针基本手法的作用。二法均有催气、行气作用,故均选C。(四)X型题押手的作用有( )A揣定穴位 B减轻进针疼痛 C激发经气D辨别得气 E协同掌握针刺方向与深浅答案:ABCDE试题点评:正确使用押手,有揣定穴位、减轻进针疼痛、辨别与激发经气、协助刺手调整针刺方向与针刺深浅等作用,故应选ABCDE。二、判断题纸垫练针法主要是训练指力和捻转手法。( )答案:试题点评:纸垫练针的目的是练习指力和捻转手法,是练针的主要方法。三、填空题直刺法,针身与皮肤呈 ;斜刺法,针身与皮肤呈 左右;平刺法,针身与皮肤呈 左右。答案:90角;45角;15角试题点评:本题要求掌握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90者为直刺法,用于大多数穴位;针刺角度45左右者为斜刺法,是为了避开重要脏器或骨骼、肌腱、血管而采用的刺法;针刺角度15左右为平刺,适用于头面、胸背等皮肉浅薄处。四、名词解释留针法答案:针刺得气,施行补泻后,将针在穴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出针的方法。试题点评:留针,是针刺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延长刺激时间,还可起到候气、行气的作用。是否留针,留针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决定。五、简答题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包括哪些?答案: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试题点评:使用毫针,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灸针外,普通毫针针刺都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同时,由于不消毒或消毒不严,也容易引起感染。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形成脓疡,重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等不良后果。因此,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六、问答题决定针刺深浅的依据是什么?答案:腧穴部位:肌肉浅薄,内有重要脏器处宜浅刺;肌肉丰厚处宜深刺。证候性质:表证、热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疾病部位:病在表、在肌肤者宜浅刺;在里、在筋骨、脏腑者宜深刺。体型体质:肥胖、强壮者宜深刺;消瘦、虚弱者宜浅刺。时令季节: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得气与补泻要求:浅部即得气则浅刺,必须至深部才能得气则深刺;补法宜先浅后深,泻法宜先深后浅。试题点评:针刺深浅主要根据腧穴部位、证候性质、疾病部位、体型体质、时令季节、得气与补泻要求6个方面确定。针刺的深浅首先要确保安全,其次要得气,并且要以病位深浅、病证虚实寒热为关键。选择题(一)A型题1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B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C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D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E以上均不是2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3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4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5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6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B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C进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D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E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7下面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下关 E翳风8在针刺手法上,眼眶内的经穴应( )A速刺 B轻、慢,不可提插捻转 C进针超过1.5寸 D可作中等度提插 E先捻转后提插9胸椎棘突下穴位的操作是( )A直刺 B斜刺 C向上斜刺 D向下斜刺 E平刺10极泉穴进针宜( )A应向下斜刺0.50.8寸 B缓慢刺入0.20.5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寸D用手扪住腋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针刺深度11.5寸11章门进针宜( )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可向上斜刺0.50.8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寸D直刺0.51寸 E直刺,针刺深度11.5寸12天突穴进针宜( )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 B缓慢刺入0.20.5寸C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D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应稍向内下斜刺,针刺深度11.5寸13晕针现象,除什么之外,都可以发生( )A指针 B三棱针 C火针 D电针 E毫针14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B注意通风、保暖C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D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E可灸百会、关元、气海(二)B型题A齐刺法 B围刺法 C扬刺法 D傍针刺法 E合谷刺法1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 )2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 )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 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 D短刺和输刺 E以上均不是3出于灵枢?官针,刺骨之法是( )4出于灵枢?官针,刺筋之法是( )A向上斜刺 B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C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斜刺D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E以上均不是5水沟、素髎( )6地仓、颊车( )A晕针 B滞针 C针后异常感 D损伤脑脊髓 E弯针7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是( )8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是( )(三)C型题A毛刺 B直针刺和半刺法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1刺皮之法是( )2刺肉之法是( )A短刺和输刺 B合谷刺及浮刺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3刺皮之法是( )4刺筋之法是( )A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侧斜刺B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C两者均可 D两者均非5水沟、素髎( )6迎香( )A沿皮刺 B斜刺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非7治疗脱肛取长强穴,其操作方法是( )8治疗脱肛取百会穴,其操作方法是( )A精神紧张 B体质虚弱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非9晕针的原因主要是( )10滞针的原因主要是( )A气短胸闷 B眩晕恶心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非11气胸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12晕针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四)X型题1运动针刺法选穴原则一般是( )A病在上取之下 B病在下取之上 C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D病在中,取之外 E病在左取之左,病在右取之右2病位深浅刺法包括( )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 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 D围刺法 E扬刺法3局部多针刺法包括( )A半刺 B围刺 C齐刺 D分刺 E扬刺4根据有关古籍记载,孕妇禁针的穴位有( )A合谷 B昆仑 C三阴交 D石门 E肩井5晕针的处理方法是( )A立即起针,给患者饮以温开水或糖水B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C可灸百会、足三里D给患者安置头高脚低仰卧体位E仍不省人事,脉弱者,可采取急救措施二、判断题1透穴刺法临床主要适用于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胃下垂、痹症、痿证等。( )2督脉腧穴微斜向下刺0.51寸。( )3耳部穴位闭口直刺0.51寸或从后外向前内下方刺0.51寸。( )三、名词解释1滞针2齐刺法3扬刺法 四、填空题1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 、 、 三种。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 ;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为 。3灵枢?官针所载的 ,为刺筋之法。 ,为刺骨之法。4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 方向缓慢刺入0.51寸。5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 标志。6手部井穴、十宣、四缝等可 放血。7针刺 穴应取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体位。8折针又称断针,是指 折断在人体内。五、简答题1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傍针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3什么是齐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4以下关穴为例,说明其不同方向透刺及主治病症的关系。5针刺天突穴可能出现哪些意外和临床表现?6八髎穴怎样针刺?为什么?7晕针有什么症状?8什么是针后异常感?怎样处理针后异常感?六、问答题1详述透穴刺法的临床特点。2什么是直针刺和半刺?详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3什么是分刺、合谷刺及浮刺?详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4弯针怎样处理?5详述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简要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D 2D 3E 4B 5A 6C 7D 8B 9C 10D 11A 12C 13A 14A(二)B型题1A 2C 3D 4C 5A 6B 7A 8D(三)C型题1C 2D 3D 4D 5D 6C 7B 8A 9C 10A 11A 12C(四)型题1ABCD 2ABC 3BCE 4ABCDE 5ABCE二、判断题1 23三、名词解释1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2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3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取用11.5寸毫针5支。先于病变局部(如疼痛显著处)中心直刺一针,得气后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即病变部位旁,分别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一针。然后,各针依次实施手法。四、填空题1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 2傍针刺法;齐刺法 3恢刺和关刺;短刺和输刺 4鼻尖 5定位 6点刺 7环跳 8针体五、简答题1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头痛、胸痹、心悸、哮喘、胃下垂、痹证、痿证等,以病程长、病情顽固者为宜。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如灵枢?官针云:“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傍针刺的操作方法,一般宜取痛点(或反应点)及其临近腧穴,先直刺一针,捻针得气后,再在其旁5分至1寸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针,捻针得气后勿再深入。两针深度基本相等。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证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3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主要用于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而又缠绵不愈的痹证和疼痛。4下关穴,略向下直刺1.5寸,可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颌或舌根,用以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向前、后方斜刺透穴,深1寸左右,酸胀感可扩散至下颌部,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沿皮向地仓、颊车方向透刺,深1.52寸,可使针感扩散至面颊口齿部,用以治疗面瘫和牙痛等。5针刺天突穴针刺时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若直刺过深,可刺中气管;或未贴胸骨柄后缘向下刺入,可刺中气管和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向两侧偏离可刺中肺脏。在针刺过程中,若针下坚韧而有弹性,病人感觉喉中作痒,此时已刺中气管;如病人出现剧烈咳嗽或咳血痰,则已刺破血管;如针下柔软而有弹性,搏动明显,说明已刺中主动脉弓等大血管。6八髎穴位置与骶后孔相应,因第一骶后孔并非直对体表,而是稍向内下方偏斜,故针刺上髎穴时,针尖应稍向内下即耻骨联合方向进针,方可透过骶后孔通向骨盆腔,针刺深度11.5寸,不宜过深,以防刺伤直肠。而次髎、中髎、下髎直刺1寸左右,以刺达骶后孔为宜。7晕针症状是: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神志昏迷,卒然仆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8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针后异常感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六、问答题1透穴刺法的临床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精简用穴。透穴刺法取穴较少,由一穴而入,然后向其他穴位多向透刺,可减少表皮刺破的次数,避免多针多穴带给病人的痛苦的损伤,同时又不影响针刺疗法。(2)避免组织损伤和局部疼痛。对头面、胸背、四肢远端肌肉菲薄处,透穴刺法可避免血管、神经和深部重要脏器损伤,又达到治疗目的。头面部穴位直刺常引起疼痛,且难以深刺时,用沿皮透刺法则可避免疼痛。(3)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用透穴刺法可采用定向深刺透穴,以达到治疗目的。如秩边深透至归来可治疗前列腺炎。又如归来向会阴部斜向透刺,能对膀胱张力和尿道外括约肌发挥治疗作用,用于顽固性遗尿症有较好的效果。(4)透穴针法可根据腧穴深层解剖特点,灵活掌握针刺方向和深浅程度,达到常规针法难以取得的较强针感,从而扩大了腧穴主治范围。如下关穴,略向下直刺1.5寸,可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颌或舌根,用以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向前、后方斜刺透穴,深1寸左右,酸胀感可扩散至下颌部,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沿皮向地仓、颊车方向透刺,深1.52寸,可使针感扩散至面颊口齿部,用以治疗面瘫和牙痛等。(5)同经邻近穴透刺,可达到两穴同取达不到的治疗作用,有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如内关透间使,可促使针感向肘肩传导,直达心胸,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等。表里阴阳经透刺,协调表里阴阳。如大陵透外关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显著,以一针透刺阴阳两经,原络相配,使其气血疏通、阴阳平秘,有安神泄热之效。2直针刺和半刺法出于灵枢?官针,为刺皮之法。“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以下介绍直针刺法和半刺法。(1)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2)半刺法: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亦可捻转得气留针后,再迅速出针。临床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泄泻、咳喘发作期,肢体麻木、关节扭伤及面瘫等病症。如小儿泄泻,可浅疾点刺水分、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陈旧性面瘫病程在半年以上,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者,可取攒竹、阳白、丝竹空、鱼腰、太阳、四白、上迎香、巨髎、迎香、颧髎、人中、禾髎、地仓、颊车、下关、夹承浆、头维等穴,进针深度为23分,用小幅度捻转手法予以轻刺激,留针2030分钟。皮肤病损局限者,可用局部浅刺法。如斑秃及脂溢性脱发,用毫针浅刺百会、风池、头维、上星、大椎等穴,有较好疗效。3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出于灵枢?官针,为刺肉之法。所谓“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即指说法。(1)分刺法:用毫针直刺穴位肌肉层,在肌层间隙内行针,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使之得气,并根据受损部位深浅和症状缓解情况,调节针刺方向与深浅。(2)合谷刺法:用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3)浮刺法:用毫针斜刺或沿皮刺入浅层肌肉。上述各种刺法可治疗各种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如风寒束表引起的肌肉拘急,全身酸困、肌肤麻木不仁可用浮刺法;肌肉痉挛、肌肉萎缩、肌筋膜炎等可用分刺法;风湿痛和重症肌无力等可用合谷刺。4出现弯针后,不要再行任何手法。弯曲度较小的,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拔出;针身弯曲度较大的,可顺着弯曲方向慢慢将针退出;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先协助患者恢复进针时的体位,之后始可退出;针体弯曲不止一处者,须结合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次分段外引。总之要避免强拔猛抽而引起折针、出血等。5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主要是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针具刺穿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面造成气胸的情况。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采取半卧位的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孔,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如发现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需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针刺治疗时,术者必须思想集中,选择适当体位,注意选穴,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对于胸部、背部及缺盆部位的腧穴,最好平刺或斜刺,且不宜太深,一般避免直刺,不宜留针时间过长。如有四肢部位的同效穴,尽量不用胸背部腧穴。更不可用粗针深刺该部腧穴。典型例题分析一、选择题(一)A型题归来向会阴部斜向透刺,治疗什么病( )A用于顽固性遗尿 B用于顽固性头痛C用于顽固性腹胀 D用于顽固性呕吐E用于顽固性痛经答案:A试题点评:归来向会阴部斜向透刺,可治顽固性遗尿。(二)B型题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 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 D短刺和输刺 E以上均不是1出于灵枢?官针,刺骨之法是( )2出于灵枢?官针,刺筋之法是( )答案:1D 2C试题点评:短刺和输刺为刺骨之法。恢刺和关刺为刺筋之法。(三)C型题A短刺 B输刺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1刺骨之法是( )2刺肉之法是( )答案:1C 2D试题点评:短刺、输刺为刺骨之法,两者均是。短刺、输刺为刺骨之法,两者均非刺肉之法。(四)X型题透刺法包括( )A直透刺法 B斜透刺法 C横透刺法 D直针刺法E傍针刺法答案:ABC试题点评:透刺法包括直透、斜透、横透刺法三项,直针刺法、傍针刺法不属于此。二、判断题扬刺法是先用4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得气后,再在病变中心处再直刺一针。( )答案:试题点评:扬刺法是先在病变局部或穴位处直刺一针,得气后,再在其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围刺法是先用4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得气后,再在病变中心处再直刺一针。三、名词解释透穴刺法答案:透穴刺法是“一针两穴”的针刺方法,就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来增加针刺强度,达到一针两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的刺法。试题点评:透穴刺法的方法:(1)直透法,进针角度90,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2)斜透法,进针角度45,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3)横透法,进针角度15,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四、填空题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 、 、 三种。答案: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五、简答题什么是齐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答案: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主要用于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而又缠绵不愈的痹证和疼痛。试题点评:要包括其操作方法、适应症。突出3针的位置和针向。六、问答题什么是运动针刺法?详述其操作方法和选穴原则。答案:运动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处,调动患者自身治疗疾病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本法的特点在于针刺期间注重患者守神。凡针刺期间配合运动的方法,均属本法范畴。操作方法:根据辨证结果采取上述相应的针刺方法,当针刺得气后,实施手法1分钟至2分钟后,指导患者活动,510分钟后再次实施针刺手法。实施手法时,应由弱渐强,并随时观察患者反映,以防止晕针。留针时间根据病情而定。活动患处或相关处。由于患处所在部位不同,因而活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颈、肩、臂、腰、腿、腕、踝、指、趾等部位以屈伸、旋转为主,如行走、举臂甚或负重举臂、手指做精细动作等;眼、口腔、咽、肛门等部位以其生理活动为主,如吞咽、叩齿、缩肛等。语言功能障碍者以指导其发音为主;脏腑或胸腹部等疾患则以胸或腹式深呼吸为主。无论何种活动方式,速度都应由慢渐快,幅度由小到大。通过逐步活动,增强疗效。选穴原则:因本法要求活动相关处,故取穴以远道取穴为主。一般是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病在中,取之外。试题点评:要包括其运动和针刺结合的特点,具体操作方法(针刺和活动)、选穴特点。 (一)A型题1候气是(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2催气是(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3行气是(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4按截法是(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5搬垫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