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阅读文本的解读 视角与策略 乐清育英学校 俞国平 慢慢走,欣赏啊!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一、文本的概念: (一)定义。 西方的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意是波 动、联结、交织、编织。 中国”文“的概念:“文”取象人形,指纹身,指花纹 。说文解字叙称:“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 曰文。”“文者,物象之本。”物象均具纹路色彩,因以“ 文”来指称。 周易系辞下记伏羲氏“观鸟兽之文”,鸟兽身上 的花纹彩羽。该书又载“物相杂故曰文”,物体的形状、 线条色彩相互交错,这也是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文解字解释“文”为“错画也。” () 一、文本的概念: (一)定义。 又做“本文”。指“以一种代码或一套代码,通 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 号。这样的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 本文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和适 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罗伯特司格勒斯 符号学与文学)所有传达意义的客体都可以称 之为“文本”,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也 就是一个由各种文本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文 本”。 () (二)内涵 1、文本是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或代码 系统。 2、文本既可以由语言符号构成,也可以由非语言符 号构成。前者我们称之为语言文本,如文学作品 ;后者我们称之为非语言文本,如舞蹈、音乐、 建筑,均属于非语言文本,也可称之为舞蹈文本 、音乐文本、建筑文本等。 3、 任何文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 (三)特征 1、 封闭性:文本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整 的意义世界。 2、自足性:文本自身包含着产生某种意义的各 种要素,无需借助文本之外的因素对其加以解 释。 3、能指性: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 作用,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 或意味,即意义内涵。这些意义内涵期待着读 者通过自己的解读,去领悟、理解并加以充实 。 (四)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在各种艺术技巧和规则 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独立的特殊的语言文本,是 由语音、语义、意象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 (五)语文文本 1、定义。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 种静态的文本。包括阅读教材、写作教材、辅助 教材、练习教材等。一般主要侧重在阅读教材。 2、分类。 王荣生博士独具慧眼地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 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他认为,这四种选文作为学 生在语文课里的“学件”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 定篇是为了传承文化,学生学习的是经典的丰厚蕴涵,掌 握选文本身。定篇的经典性,使它本身便成为了课程目标之一。在进 入教材时,“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的教材其 他内容的环绕中心。” 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知识的学习 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但是,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目的是 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要学习其生动显 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 样本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可 以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 读写“方法”。 用件却是提供信息和背景资料的文章。 3. 意义 语 文 文 本 对于语文文本来说,其意义分四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既作者在 作品中表达的主要意图;二是文本意义,既在具体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语 词意义(包括结构);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 意义;四是语文意义,即在语文学科性质下的学生学习的意义。四个层 次既有差别,又互相依存。 文本的意义 (语词方面 ) 物质表现 (外部语言 ) 精神意蕴 (内在情思 ) 语言内容(言说什么) 表达形式(怎样言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什么言说) 作者的意义 (言说意图 ) 读者的实际意义(阅读阐析 ) 语文意义(学科性质、学生考量)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一)文本意义:整体观照内容形式(语言及表达) 思考:写了母鸡的什么特点?从几方面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写母鸡 的“烦” 对母鸡的“ 尊敬”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一)文本意义:整体观照内容形式(语言及表达) 蒋成瑀读解学引论: “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 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愿意;解,是 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 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发挥。” 文本的意义:关注言说什么?如何言说?(语言文字、结构)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二)作者意义:整体观照价值取向 1、强化整体。 题西林壁 师:“苏东坡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生:“因为作者观察不仔细。” 师:“我们要看清事物的真正面目,就要仔细观察。” 印度洋上生死夜课文 价值取向: (1)英雄? (2)“爱”? (3)“生命”? (4)“责任”! 无独有偶:苏教版“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二)作者意义:整体观照价值取向 2、追寻心路。 清平乐村居 生平与背景: “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青年时代的他目睹了南宋政权 的屈辱求和,本着为国效力的信念,他主张加强军事实力坚持抵抗 金国的侵略。然而腐败的南宋政权却不思进取,不肯收复被金兵占 领的中原失地。他满腔热情与理想化为乌有。他几次被削职归田, 但回归乡村的生活使他更加接近农村生活,使他把自己的情感托付 于乡村山水,在自然之中求得一颗平静的心。” 同时期诗歌:(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看试手,补天裂! (还能忍受祖国的分裂吗?为了祖国统一,男儿应当积极效力,一 试身手!) 表达的价值:心醉田园,心系祖国!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三)读者意义:读出自己个性理解 (阅读主体的自我确认) 接受美学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静止地接受 作者的结论和意义,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期待 视野,根据作品中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等“召唤结构”进行思 考、联想、想象、填补、反思,从而创造出自己新的意义的过程。教师 对教材文本的阅读,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的阅读,同样应在把握文 本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对教材文本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并 合理地运用于教学。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钱理群 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民族要出一个伟大的人物很难,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 伟大的人物更难。我觉得一个令中国人非常骄傲的一点是我们有鲁迅,我与很 多海外学者接触,他们都很佩服、很羡慕中国有一个鲁迅。 钱理群 话题: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亲近鲁迅? 转自“凤凰语文论坛”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 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 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 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在中 小学语文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自建国以来,无论发生多大变故, 鲁迅都经受了各种风潮的考验,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新 出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一个“鲁迅主题单元”,内容也由过 去的两个文本增加到四篇课文。 面对鲁迅,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表现的只是无可奈何:有的无 所作为,只能照本宣科,背背教参;有的无限拔高,把鲁迅异化成了一 个神。 一方面,鲁迅似乎显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鲁迅似乎也显得越 来越难教;一方面,鲁迅似乎越来越伟大,另一方面,鲁迅似乎也在离 我们越来越遥远。 在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在先生逝世70周年之后,面对这样 的尴尬,不能不令人忧心。如何引领孩子们亲近鲁迅,走进鲁迅,已经 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让鲁迅走下神坛,让鲁迅回到孩子的中间,这是我们共同的企盼。 我们来看看刘发建老师是如何引领孩子们和鲁迅的第一次见面 刘发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首先是伯父,而后是鲁迅 复习导入难忘的往事进入文本; 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伯父; 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伯父; 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 2006人民教育 刘发建:我反复阅读课文,发现文章前前后后出现了 36次“伯父”,而“鲁迅”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名 字,仅仅是在课文的第一句话中出现了两次,加上题目中 的“鲁迅”,也不过3次而已。这发自心底的一声声“伯父 ”的深情呼唤,这一次次徜徉在心底对“伯父”的亲切眷 恋,不正是能拨动学生心弦的东西吗?但不知为何,我们 的课堂却只见“鲁迅”不见“伯父”,不见亲情的思念却 布满了凡人对伟人的那一种习惯性的“跪下来”的仰视与 敬畏。 缺席了“伯父”的课堂,必然缺失亲情的血脉;缺失 了亲情的血脉,课堂就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 “见”秋风。 (1)诗人见到的到底是什么? (2)诗人不见的是什么? (3)既然如此想见,那怎么不 回去一趟呢?这就涉及一个难见 的问题。 (4)这是一个怎样的“见”? 是感伤的,是孤独的,是无奈的 ,是愁肠百结的都凝在这一 “见”字上;都附在秋风这一特 定的情境之中。 “意万重”解读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四)语文意义:凸显学科本体特征 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王晓春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品味语言,本质上是他不知道 哪是好的语言,哪是不好的语言,一句话,是功底不够的 表现。程少堂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 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 )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 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 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 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四)语文意义:凸显学科本体特征 崔峦: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总结发言【08.7东北】 “咬定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重, 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 语文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 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 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 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这些抓好了,人文 性必能很好地体现。 “重点不重,后患无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滑 坡) (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大赛)要求之一:摒弃繁琐的 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 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四)语文意义:凸显学科本体特征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四)语文意义:凸显学科本体特征 人教版三上:玩出来的名堂 课文特点:科技性比较细强、语言比较平实 出于“语文”的需要的文本解读及其教学,就应该把重点定为“列文虎克是怎 样玩出名堂的,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的基本过程: 1、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列文虎克玩出的那些名堂, 作为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和准备。 2、认真阅读文章中描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名堂”的段落,思考:“你觉 得列文虎克是在玩吗?为什么?”当学生形成两种相反的意见时,教师要组织 学生通过辩论深化“在玩中要观察和思考”的认识,从而突出本单元的主题。 3、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列文虎克的“玩”,回忆自己的某一次“玩” 及体会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这样的教学,可以把这篇语文味不浓、科技性 较强的课文,教出浓厚的语文味。 争鸣:童年冬阳骆驼队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五)学生视角: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崔峦: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总结发言【08.7东北】 问题之二:阶段性不清,各年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 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 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 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 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 年段重语意,轻语言。 拿低年级来说,阅读教学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 去分析课文内容,这就是越位;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 的时间很少,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上的时间很少, 这就是不到位。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 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 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 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 (五)学生视角: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家是什么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 的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 不远处的别墅问:“那是什么?”富翁说:“那是我的房子”。 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 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 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里是故居;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只能说曾在 那里住过,那里已不在是家了。 家是什么?1983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给家做 一个贴切的注解。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 家有4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 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于是辗转数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 了自己亲生骨肉,他悲喜交加,将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 “我又有家了。”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房,有时 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 ,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虞大明家是什么 三、文本解读的策略 【借用文学鉴赏等手法】 (一)释义 “释义”,是指对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确认 。也就是字字落实,通晓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去 领会语词、文句的特殊意蕴,包括暗示义、引申 义、隐喻义等。 字字落实 本义比喻义或引伸义转义 (一)释义 1、字字落实:是指文本的解读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理解文本语 言(词句),以求获得对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字义、词义的清晰 的理解。 工文与工诗,大似国手棋。国手虽漫应,一著存一机。 不从著著看,何异管中窥?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今人诵文字,十行夸一目。 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 金元好问 释义须联系具体的语境 文本解读中的“释义”指揣摩、推断在语境中被具 体化或被引申了的词义、句义,大致包含有指代 义、隐含义、一词多义、比喻义(修辞义)等。 语境:英文context。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 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 、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 关的都是语境因素。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 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 。 2019/1/1526 释义须联系具体的语境 (1)依据语境,理解词句的潜在含义。 等闲:等闲视之? 不是等闲之事! 【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 只等闲:绝非等闲之辈(红军) 钢铸的红军意志,高昂的胜利信心, 无畏的长征精神,乐观的革命远景。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019/1/1527 释义须联系具体的语境 (2)依据语境,推断出多义词的含义。 闹: 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每闹一次,他们都收几百万钱。 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019/1/1528 释义须联系具体的语境 (3)依据语境,把握词句的修辞意义。 修辞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这种“ 变异”,能够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更丰富多彩地 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在理解词语时,我们要结合上下文,对修 辞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去揣摩、理解。 你觉得雨像一 把钥匙吗? 秋天的雨 水怎么会发笑 呢? 珍珠泉 2019/1/1529 2、文本的释义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我们已有的包括语言 、文学、文史等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储备的过程。 早春时节,可写之景很多,如落红飘 零,如萋萋芳草,而且这些景致大约也都能 映照伤别之情。那么:何以诗人单单突出客 舍边青青的柳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诗经采薇)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 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末无名氏送别)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 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019/1/1530 以折柳相赠来寄托惜别之情,以柳枝杨花伴和悠长哀怨 的笛声来抒写离别之情或故园之思,实际上成为一种传统, 由柳枝、杨花、笛声等物象融会而成的意象,实际上成为中 国古典诗词抒写离情别绪、故园情怀的典型意象。 由此,我们可以建构: 自古人生重离别。朋友元二此去的可是数千里之外的安 西,前途和生命的安全都很难预料啊。那么安西到底是个怎 样的地方呢? 课件呈现安西萧条的景象,填空: 春天到了,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安西却 ; 春天到了,渭城这里柳色青青,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安西却 ; 春天到了,渭城这里亲人踏青,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安西却 。 2019/1/1531 3、文本释义是一个需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或情感经验加以参证的过程 。 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 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 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 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联系生活的经验,想象摇花的场 景: (1)花 (2)人(我,弟妹,妈妈,邻 居) (3)我家,其他人家 整个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摇花乐童年美妙记忆 中年(32岁到台湾)背井离乡 晚年浓浓乡愁赋予桂花】 2019/1/1532 (二)辨味。 辨味是在释义的基础上要求读者在语词符号的 提示下去细心体味通过特殊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来 的情味韵致,即是对文本的特殊意味、韵致、情趣 、情味的感知与体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辨味”也即要能 “会心”“、会意”:把 文字(词、句)转化为我们的眼前形象、内心感觉 ,在一种有距离的透视中去遇会作者的“形”、“ 象”、“心”、“意”。 2019/1/1533 1、显象。把文字(词、句)转化为我们的眼前形象。 【复现形象,通透意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闻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喜欲狂: 狂态连连狂哭、狂歌、狂 饮、狂舞、狂奔、狂笑 狂想翩翩好还乡、即、穿 、下、向 伤心绝连年辗转、颠沛流 离、儿子饿死、家破人亡、八 年流浪 忧国忧民的伟大的心! 2019/1/1534 2、造境。把文字还原为可感可触的特定的情境。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一家。 呈现:“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京城之中,不满千户。叛军所 过之处,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遍地坟场。”(课件呈现战 争图片、战场音乐以及文字)。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举家逃难,后避难在陕 西富县羌村,期间小儿子活活饿死。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写道:“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 食致夭折。” 公元756年6月,唐朝首都长安被叛军攻破。8月,杜甫在去甘 肃灵武路上被叛军俘虏,押送长安,受尽侮辱,以致经常痛哭 失声。他在哀江头中写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 曲江曲。” 公元757年4月,杜甫逃出长安,冒险西行,一路流离。8月, 几经坎坷,返回家乡,可以说捡回一条性命。他在羌村三首 中写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公元760年春,杜甫流浪至四川成都,居住在成都草堂,过着 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自经 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讨论:这八年中,杜甫一家过着怎样的生活? 2019/1/1535 3、补白。打探文本的“空白”之处,寻找缝隙,推辨其意义所在。 于无字处读书: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大闹浔 阳江”写宋江在张横被打劫,本以为性命不保,忽听到李俊的声音,知道有救了 ,“钻出船上来看时,星光明亮。” 此十一字妙不可说。非云星光明亮照见来船那汉,乃是极写宋江半 日心惊胆碎,不复知天地何色,直至此,忽然得救,夫而后又见星光也 。 金圣叹批语 “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呈现各种图片,深情解说。引导写话话题:母鸡在鼓励什么?安慰什么? 教些什么?叮嘱些什么呢?(选一处写话)呈现: “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 ),它咕咕地辅导:“( )。” ( ),它咕咕地安慰:“( )。” ( ),它咕咕地批评:“( )。” ( ),它咕咕地叮嘱:“( )。” ( ),它咕咕地:“( )。” 4、味情。体味文字的情感。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 ,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 感受“得意”在何处? 老人的身世。老人一生曲折,几次遭受迫害,没有了家庭,没有 子女,穷困潦倒,孤身一人直至人生终点。 老人的生活。老人的生活非常窘迫,每月只有308元的退休工 资。因为一半用来给海鸥买食物,所以他抽三角钱一包的香烟,穿很 破烂的衣服,舍不得坐5角钱的公交车,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 老人的财产。老人的屋里,只放得下一张床,几乎没有家具, 更没有电器。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6个鸡蛋和一小袋面粉,那是弄 来给海鸥吃的。 是“得意”吗? 品味”得意”:一生“孤独失意”的老人,在呼唤海鸥时却那么“得意”,“得意”的 背后到底包含着的是什么? 2019/1/1537 5、品意。品析语言文字包含的意蕴、意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 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存在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对比两个“浸”字: 时间跨度:桂花盛开的时候全年。 地域广度:十几家邻居整个村子。 人物对象:一样,都是村子里的人。 为什么会不同:桂花涉及的事件的幅度。 桂花盛开的时候一时香。 摇下桂花之后做各种食品等(时时香,家家香,全村 香) 由“浸”字思考:仅仅是“浸”在桂花香之中吗? 少年的我“浸”在的是什么之中呢?(快乐、分享、祥和 、亲情) 现在的我“浸”在的是什么之中呢?(怀乡、乡愁、儿时 的记忆) 由“浸”字的回环:现在的我“浸”在思乡中,我会回忆 起什么样的童年生活画面呢? (动笔写话) 由“浸”字的延伸:2001年10月10日回到阔别50年的故乡 。 2019/1/1538 (三)联觉 联觉是指在文本解读中要在语言符号的提示之下,有效 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 力,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这里涉及的是解读者的感 受、联想、想象等积极心理活动的发挥的问题。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溪水”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红叶”怎样呢?与红叶对比的景物又是怎样呢?目睹红叶飘 零,诗人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翠色湿人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与张旭的山中留客“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比照,这个“湿”妙在哪 儿呢?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 房,刚走到梨乡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 是那十二个女孩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 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 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取曲子。在听时,恰唱道“只 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八个字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 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 对语言的感受 联想想象(符号转换) 体验玩味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山、水,万水千山,走 的是多少路? 夜深人静,望着千盏灯 火,想到些什么? 山海关外,是什么景象 ?面对的将是什么? 一更一更,更更痛心, 词人如何捱过不眠夜? 故园有的是什么呀? 四、文本解读的关注 1、关注语言的魅力 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 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 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叶圣陶 四、文本解读的关注 1、关注语言的魅力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可替代性”。 语文教学必须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语言教学, 是途径,是手段;“两个基本点”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是目的,是语 文学科的价值所在。再说得明确一点,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 力是根本,是重点,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渗透,是融合, 是隐性的,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假如把语文从目前学科老大的位 置上拉下来,每周只给两节课,小学语文还能教什么?也许与其他学科类 似,只能教点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罢了。 近年来,语文教学引进了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的许多新理念,却比 较忽视语言学、语法学、文章学等新成果的吸收和运用,恰恰没有在“言” 字上做足文章,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可操作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 目标序列。语文教学要提高有效性,应该在“教什么语言”“如何教语言”“如 何评价孩子的语言水平”等核心问题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语文课 必须守住自己的“自留地”,千万不可“得意忘言”。 柯孔标语文课,请勿“得意忘言”,小学语文教学08.10 四、文本解读的关注 1、关注语言的魅力 安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除了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孩子啊!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1:很怒。 师:你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 生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只 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拳头一起读。 学生齐读上面两句话。 师:孩子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 拳头最想做什么? 生1:我最想揍那个可恶的洋人和中国巡警局里的巡警。 生2:最想把侵略我们国家的人统统赶出去。 师:是的,我们一定要(教师指着“惩处”)学生读。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的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字。举起你的手,跟我一起 写!师边写边解说: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 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 ! 生齐:惩! 师:“惩”,再读!(生读,师激情要求再齐读)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 惩”字。 学生练习写“惩”字。 师: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学生齐读“惩”字)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敢不敢惩处?是的,在外国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导读)因为不敢惩处,所以 生: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位大个子洋人正得意洋洋 地站在一旁。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中国巡警 生: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中国人都 生: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播放视频,解说:徐徐推开百年中国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条 记录中国耻辱的历史之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帝国主义横行霸 道。他们的租借地洋房林立,随处可见洋人耀武扬威的嘴脸。他么住 着最奢侈,最豪华的洋房,尽情地享受着特等人才能享受的生活。然 而,他们的大门口却立着“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牌子。同一片土 地上,灯红酒绿的外面,却是中国人无边的痛苦生活。他们在艰难的 生活路上挣扎,靠草根野菜度日。更多的人流落街头,徘徊在生命的 死亡线上。) 师:孩子们,现在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两个学生)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 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 不振)。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 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下节课交流。 四、文本解读的关注 2、关注孩子的感受 开国大典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 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 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 样的画面吗? 生: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生读)师:真能 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中国是很广的。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 传远一点。(生读)师: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读(老师将“这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有意读成“它”。)听出不同了吗? 生:书上这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你读成了它。 师:哪一句更好? 生:不用重复了 师:你认为张老师的好。 生:我认为书上的好,如果不重复,感受不到这样的威严。 生:采用排比,气氛更强烈 师:张老师纠正一下,这是用的反复,可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 气势,读出这情感。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 成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威海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公开招聘教师(5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选聘专业化管理的大学生村文书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广西贵港市公安局港北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2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班组安全培训表格课件
- 2025内蒙古工业大学百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引进19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东深圳市九洲电器有限公司招聘产品经理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甘肃省酒泉市市直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部分岗位核销或核减选调计划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烟台市蓬莱区卫健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3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华中师范大学黎安滨海学校招聘16名教师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国有四大银行远程银行中心诚聘客服代表招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课件-工程传热学1王晓墨
- 项目经理(总监)解锁申请表
- 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护理查房
- 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 GB/T 4074.8-2009绕组线试验方法第8部分:测定漆包绕组线温度指数的试验方法快速法
- GB/T 19812.3-2017塑料节水灌溉器材第3部分:内镶式滴灌管及滴灌带
- GB/T 1682-1994硫化橡胶低温脆性的测定单试样法
- 企业消防安全基础知识培训讲义课件
- 商务英语翻译实务完整版教学ppt课件全套教程
- 第五章-中药指纹图谱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